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聯強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 集團品牌形象高級專員 / 符合度分析
集團品牌形象高級專員 聯強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大學

經歷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蒲朝棟

主任

16小時前

AI 時代,你該追逐新技能還是強化舊優勢?給迷惘工作者的「斜槓生存指南」
你最近是不是也被 AI 相關的新聞轟炸到不行?
聊天機器人會寫文案、AI 會畫圖,甚至還會寫程式。以前我們覺得「專業」是護城河,現在這條河好像隨時會被 AI 填平。這讓很多人陷入焦慮:「我是不是該馬上去學寫 Prompt?」「我這十年的經驗,是不是突然沒價值了?」
這種「該追新、還是守舊」的兩難,就是當下最真實的職涯規劃課題。
凱文是一位資深視覺設計師,快 40 歲,在業界是「老師」等級。他對排版、配色、字體的掌握度極高,是個標準的「職人」。他一直認為,設計的「美感」和「溫度」是機器無法取代的。
直到最近,他徹底動搖了。
關鍵轉折點是,公司接了一個大案子,客戶要求「快速生成 50 款不同風格的社群貼文素材」。主管當場點名了剛進來不到一年的菜鳥,用 AI 繪圖工具,只花了半天就「生」出 50 款,客戶還很滿意。
而凱文,他花了三天精雕細琢的 3 款「大師級」提案,反而被嫌「太慢」。
他說:「老師,我那晚超慌的。我花十年練出來的技巧,它 30 秒就搞定。我到底該怎麼辦?難道我真的要被淘汰了嗎?」
凱文的焦慮,是這個時代的縮影。當「效率」突然凌駕於「精緻」之上,資深工作者的職涯發展就受到了最大的威脅。
在我的觀察裡,面對這波 AI 浪潮,職場上的人通常會陷入三種「技能焦慮」的陷阱:
第一種:「恐慌追逐型」。 這種人一聽到 AI 很紅,就立刻拋下自己原本的專業,跑去學 Python、學 Prompt。他們覺得自己「再不學就晚了」。結果,原本的優勢沒發揮,新技能又學得半生不熟,最後變成一個「什麼都會一點,但什麼都不精」的半吊子。
第二種:「傳統守舊型」。 這類人剛好相反。他們出於恐懼或自尊,選擇「否定 AI 的價值」。「那種東西沒有靈魂!」「都是垃圾圖!」「這只是噱頭啦,很快就退燒了。」他們把自己關在舊有的專業裡,拒絕接觸新工具,結果眼睜睜看著市場和機會從眼前流失。
第三種:「價值迷惘型」。 這類人是最大宗。他們知道 AI 很重要,也知道自己的經驗很寶貴,但他們不知道怎麼把這兩者「串起來」。他們卡在中間,動彈不得,最後只能眼看著工作倦怠感越來越重。
我的答案是:你不需要拋棄你的舊優勢,你只需要「升級」它。
💡 三招「AI 時代的 T 型生存術」:
1. 辨識你的「核心價值」,而不是「工具價值」:
你必須先問自己:你的專業核心到底是什麼?
對凱文來說,他的核心不是「畫得多快」,而是他的「美感判斷力」。
對行銷來說,核心不是「文案寫得多順」,而是「洞察消費者需求」的能力。
重點提醒: AI 只是工具,跟 20 年前的電腦一樣。你的「核心價值」才是你駕馭工具的「靈魂」,這才是你不會被取代的關鍵。
2. 建立「T 型」技能組合:用舊經驗「駕馭」新工具:
你不需要變成 AI 專家,但你必須成為「最懂 AI 的那個領域專家」。
你的「舊優勢」(例如美感、策略、洞察)就是 T 型的「那一豎」(深度)。
你的「新技能」(例如 AI 工具)就是 T 型的「那一橫」(廣度)。
重點提醒: 你學 AI,不是為了跟 AI 比快,而是讓 AI 成為你的「超強助手」,幫你把「那一豎」的價值放大 10 倍。
3. 啟動「微型斜槓實驗」,用「玩」的心態找機會:
別急著在工作上豪賭。利用你的下班時間,做個「微型斜槓」實驗。
像凱文,他可以開一個 IG 帳號,主題是「AI 生成圖 V.S. 資深設計師精修」,去測試市場水溫,同時逼自己熟練新工具。
重點提醒: 這個「斜槓」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低成本試錯」,幫你在本業之外,找到新的職涯發展可能性。
凱文後來怎麼樣了?
他聽了我的建議,不再去跟菜鳥比「出圖速度」。他回去研究那些 AI 工具,但他的重點放在「如何用我 10 年的美感經驗,下出最精準的 Prompt?」
他開始用 AI 快速生成 20 張草圖,然後用他「職人」的眼光,挑出最好的 3 張,再用 Photoshop 進行「神級精修」。
下一次提案,他只花了半天,就交出了 3 款「兼具 AI 效率與大師靈魂」的作品。主管跟客戶都驚呆了。
他笑著說:「我現在懂了。AI 不是我的敵人,它是我的學徒。我終於知道我那十年的價值在哪了。」
親愛的你,如果你也在為 AI 焦慮,請記得:
AI 時代,淘汰的從來不是「資深的人」,而是「不願進化的資深靈魂」。 你的舊經驗不是包袱,它是你駕馭新時代最好的武器。
看更多
0 0 39 0
詹翔霖

商學院兼任副教授

11/07 23:22

門市顧客關係管理與客訴應對技巧課綱-店經理培訓 糖果樂園股份有限公司
門市顧客關係管理與客訴應對技巧課綱-店經理培訓\ -糖果樂園股份有限公司
門市顧客關係管理與客訴應對技巧課程是提升顧客服務質量及管理顧客關係的重要方法。以下是課程內容及大綱的主要重點。
第一部分,顧客關係管理(CRM)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對企業獲利的影響。店經理將學習如何提高顧客的貢獻值與忠誠度,並透過指標如顧客利潤率(CLV)來衡量顧客的價值 。
第二部分,針對客戶需求的滿足及服務流程的設計,幫助店經理理解關鍵的營銷品質定位,強化顧客關係以及購買 。
第三部分,客訴處理技巧,店經理將深刻認識客訴的本質及原因,並學習不同的客訴應對模式,包含如何分析客訴類型及有效的解決對策。這將有助於將顧客的負面情緒轉化為企業的機會,提升顧客的滿意度 。
探討溝通技能的重要性,包括情感智力及主動聆聽的技巧,助於建立良好的顧客信任及長期關係,店經理學員可通過角色扮演及實務練習,深入了解和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和應對技巧 。
看更多
0 0 39 0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11/07 19:00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Z 篇:20 個 Z 開頭術語一次搞懂!】
Z 雖然是字母表的最後一位,但小編最後的倔強可不能輸!
Z 字頭的術語少之又少,卻藏著 AI、數據與趨勢的新未來,
看完這篇,就算是 Z 世代新手小編,也能立馬升等老鳥!
🤔「Zero Party Data 是不是資料清空的意思?」
😵「Zettabyte 到底是多少?會裝爆我的 Google Drive 嗎?」
別怕!今天 Steven 幫你把冷門卻重要的 Z 字術語整理出來,
還順便附上小編的自嘲日常,邊笑邊學邊升級!
📌 建議收藏+轉傳給覺得 Z 只存在於卡通角色名字的夥伴!
🚩【 Z 篇 】數位社群行銷術語防呆包
01. Zero Click Search(零點擊搜尋)
👉 用戶在 Google 頁面看完就走,連點都不點,SEO 小編崩潰中。
02. Zero Party Data(零方資料)
👉 用戶自己願意提供的資料,彷彿真愛主動遞出手機號。
03. Zoom(Zoom 會議)
👉 防疫後變成行銷部會議主場地,開到最後連貓都會上線點頭。
04. ZMOT(Zero Moment of Truth)
👉 客戶在做決定前的關鍵搜尋時刻,小編內容是否夠力就靠這關!
05. Zettabyte(ZB,千億 GB)
👉 巨量資料單位,像是你老闆希望下個 campaign 能觸及的數字。
06. Zeitgeist(時代精神)
👉 網路風向的總和,能搭上熱潮的才是內容王者。
07. Zombie Campaign(殭屍活動)
👉 早該下架卻還在跑的廣告,預算吃光效果掛零的那種。
08. Zoomer(Z 世代)
👉 介於滑 TikTok 比打字快的年輕族群,品牌最難討好的一群。
09. Zone of Influence(影響力區域)
👉 你內容能影響到的範圍,小編內心希望是「全宇宙」。
10. Z Index(層級指數)
👉 設計圖層的堆疊順序,順錯了主視覺會瞬間變失蹤人口。
11. Zapier(自動化工具)
👉 幫你把各平台串起來,讓你假裝自己懂程式自動發文。
12. Zalgo Text(詭異疊字特效)
👉 網路迷因常用風格,想讓文案看起來像中邪,可以一試。
13. Zero-Day(零日漏洞)
👉 被駭客先發現的漏洞,行銷工具如果中標,小編就得改用手抄。
14. Zoom Fatigue(視訊疲勞)
👉 一天八場會議後小編的狀態:眼神死+假笑 MAX。
15. Zesty(有趣有料)
👉 文案要有這種感覺,才能從茫茫貼文海中殺出重圍。
16. Zen Marketing(禪行銷)
👉 講究極簡與本質,適合品牌冷靜期時重塑定位。
17. Zoning(分區經營)
👉 社群內容策略中,針對不同受眾投放不同內容的高招。
18. Zoom Backgrounds(視訊背景)
👉 小編偷懶神器,一鍵切換「專業感」,背後其實還在曬衣服。
19. Zero Inbox(零收件箱)
👉 小編夢想的信箱狀態,但現實中連未讀訊息都數不清。
20. Zap(自動流程)
👉 在 Zapier 裡設定的自動流程,讓小編有空滑一下貓咪影片。
💬 歡迎大家留言補充,還有哪些「Z 字頭」的數位社群專有名詞你也知道?
這篇不只是結尾,更是小編腦容量升級的最後一哩路!
看更多
0 0 54 0
蒲朝棟

主任

11/07 11:00

你的 Line 也有「下班恐懼症」嗎?
在台灣的職場裡,有一件事比工作倦怠還磨人——那就是「下班後的 Line 叮咚聲」。
科技讓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工作,卻也讓我們無時無刻都無法下班。我們一方面渴望「工作生活平衡」,另一方面又擔心「已讀不回」會不會被貼上不負責的標籤。
這種矛盾,讓許多人心裡都有個問號:到底是我在工作,還是工作在綁架我的人生?
雅婷第一次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她錯過父親 60 歲生日大餐的那一晚。
雅婷在一家行銷公司擔任企劃,能力強、使命必達,是主管眼中的「可靠戰將」。她的 Line 始終在「工作模式」,無論是晚上十點,還是週末假期,只要主管或客戶有訊息,她總習慣在五分鐘內回覆。
她總覺得:「沒辦法,我不回,事情卡住怎麼辦?」
那天是她父親的生日宴,她特地請了假,全家都在等她。出門前,主管突然傳來一個「緊急」訊息,說客戶對一個明天才要上線的廣告素材有意見。雅婷想著「我處理一下就好」,結果這一「處理」,就陷在連環的溝通裡,等她滿頭大汗關上電腦,兩個小時過去了。
她趕到餐廳時,菜已經涼了,家人臉上的失望藏都藏不住。
她看著手機裡主管那句「還好有妳!搞定了!」,突然一陣反胃。那一刻她才驚覺,她所謂的「責任感」,早已失控,變成一種侵蝕她生活的「慢性毒藥」。她對工作負責了,卻對自己的生活和家人,成了最不負責的人。
這不是說我們在職場上要擺爛。其實,工作生活平衡的重點,不是「準時下班」,而是「下班後,你是否擁有對自己時間的掌控權」。
在我的職涯諮詢經驗中,會陷入這種「下班失控症」的人,通常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反而都是因為太過努力。
這種失衡,常見於三種職場心理狀態:
第一種:「責任感過剩」的救火隊。 就像雅婷,這類人把團隊的成敗都往自己肩上扛。他們內心深處有一種「我不處理,別人也搞不定」的英雄情結。久而久之,主管和同事也習慣了「反正有他 cover」,於是他們就成了那個永遠無法下線的人。
第二種:「價值焦慮」的表演者。 這類人極度需要「被看見」。他們害怕自己不夠努力、害怕被新人取代、害怕主管關係不夠穩固。於是,他們用「秒回訊息」來證明自己的敬業與價值。他們不是在處理工作,而是在處理自己內心的焦慮。
第三種:「環境默許」的受害者。 也就是公司文化本身就有問題。主管自己半夜三點都還在發信,團隊裡瀰漫著一種「比誰待更晚、回更快」的扭曲氛圍。在這種環境下,準時下線的人反而會被貼上「不合群」或「沒企圖心」的標籤。
要拿回人生的主導權,不是要你明天就辭職,而是要有智慧地重新建立你的「職場界線」。
幾個實用的原則可以參考:
首先,要設定「數位下班」的時間,並主動管理他人期待。 你不需要在群組裡公告「我下班了,別吵我」。你只需要在下班時間後,把手機的通知關掉。急事,對方自然會打電話。 如果是非緊急事件,你可以等到隔天上班時間,再「有效率」地回覆。
真正的專業,不是 24 小時在線,而是能在工作時間內,專注地解決問題。
第二,要重新定義「負責」,用「產出」而非「工時」來證明價值。 你必須跟你的主管進行「向上管理」的溝通。與其讓他看到你「隨時都在」,不如讓他看到你「準時交付高品質的成果」。
你可以主動回報進度:「主管,這個專案我預計週三下午五點前完成。」當你用「Deadlines」和「成果」來溝通,而不是用「在線時間」來刷存在感,你的職涯發展才會更健康。
第三,要為生活保留「不可妥協」的時段。 工作生活平衡不是口號,是需要刻意練習的。你必須在行事曆上,像安排重要會議一樣,安排「與自己獨處」、「家庭晚餐」或「運動」的時間。
當你開始尊重自己的時間,別人才會開始尊重你。
雅婷後來怎麼了?她沒有離職,而是開始「練習關機」。
她開始在下班後關閉工作通知,並主動在上班時回報進度。剛開始她也很焦慮,但她發現,地球真的沒有停止轉動。主管和同事反而開始習慣她「早上 9 點到 6 點效率最高」的模式。
她笑著跟我說:「我以前以為我是救火隊,後來才發現,我不插手,他們(同事)自己也能滅火,而且還學得更快。」
她不再是那個隨時在線的「可靠戰將」,但她成了那個「交付成果最穩定」的團隊核心。最重要的是,她終於能好好地陪家人吃一頓飯。
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下班後的 Line 響不停,你該怎麼辦?
答案是,你得先尊重自己的生活,工作才會反過來尊重你。真正的職涯成熟,不是看你為工作犧牲多少,而是看你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之間,為自己劃出那條健康而堅定的界線。
看更多
0 0 37 0
張軒正

資深顧問

08/19 15:46

學員敲碗,重磅推出:「104雇主品牌管理師認證學程」
很多負責招募的夥伴,中小企業主都在跟我們分享,現在最大的困難並不是怎麼挑到好人才,而是根本就沒人來應徵。甚至公司內部的好人才還持續在流失,真可謂內憂外患。
所以怎麼辦?要砸重金招募新人嗎?這可能造成更大的問題,新人的薪水比舊人高,舊人心裡不平衡,造成更大的績效管理問題。
這一切總歸一句,要從「雇主品牌管理」開始,看好每個細節。
我們聽到客戶的聲音,集結顧問團隊、研發團隊的數年的研究與專案經驗,研發出這一套「雇主品牌管理師」學程。是目前台灣非常少數同時具備「學理」與「實務」,能夠真正幫企業端解決問題的學習模組。
很開心跟大家分享,10月開課,歡迎大家踴躍報名!
看更多
2 1 1184 0
知識貓星球

喵星人

2024/10/19

會議記錄怎麼寫:用結構化筆記法和數位工具、5個提升記錄質量的實用策略
會議記錄是每次會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夠幫助參與者回顧討論內容、決策過程以及未來的行動計劃。然而,許多人在撰寫會議記錄時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應該包含哪些重要信息。本文將深入探討「會議記錄怎麼寫」,提供實用的技巧和範本,幫助你快速、有效地整理出清晰明瞭的會議紀錄,讓每位參與者都能輕鬆理解。
✅1. 使用結構化筆記法
❤️PREP 法
觀點(Point):記下會議的主要觀點。
原因(Reason):支持該觀點的理由。
例子(Example):具體例子來佐證觀點。
重申(Point):再次強調主要觀點。
範例:
觀點:我們需要更換新的項目管理工具。
原因:因為目前的工具效率低下。
例子:使用新工具後,專案進度加快了30%。
重申:因此,換工具是必要的。
❤️2. 利用數位工具
❤️錄音與轉錄
使用 Zoom 或 Microsoft Teams 的錄音功能,可以在會後回顧重要內容。也可以使用像 Otter.ai 的轉錄工具,快速生成會議記錄。操作步驟:
開始會議前啟動錄音。
會後利用轉錄工具生成文字記錄。
檢查並整理出關鍵要點。
❤️3. 確定會議目的
在每次會議前,清楚定義會議目的。這樣能幫助你集中注意力,快速捕捉與目的相關的訊息。
❤️範例問題:
這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我需要特別關注哪些主題?
❤️4. 主動參與討論
積極參與討論不僅能提升理解,也能幫助你更好地記住重要資訊。提出問題或意見,讓自己成為討論的一部分。
❤️技巧:
在會議中適時發問,例如:「這個決策的依據是什麼?」
與他人互動,確認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
❤️5. 簡化筆記格式
使用簡單明瞭的筆記格式,如子彈點或表格,可以幫助你快速捕捉和整理資訊。避免長篇大論,專注於關鍵要素。
❤️範例格式:
新工具提案:提高效率30%>試用新工具
專案進度:須在下月完成>設定里程碑
❤️結語
總結來說,撰寫有效的會議記錄不僅能提升工作效率,還能促進團隊間的溝通與合作。透過明確的結構和關鍵內容的整理,你可以確保每位參與者都能隨時回顧會議重點。希望本文提供的技巧和範本能幫助你在未來的會議中,輕鬆寫出專業且實用的會議紀錄。
看更多
1 2 1266 2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