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金融業上演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廣告撤退戰」。幾家銀行紛紛對 Facebook、LINE、Google 等社群平台說:「不投了!」目的是展現打擊詐騙的決心,抵制那些魚目混珠的廣告內容。然而,這一波操作到底是高招還是妙招,甚至可能是「斷尾求生」的失策呢?
以下,我們將從多角度剖析此舉的利弊,並提出務實可行的建議,期望協助各界冷靜思考,共同尋找解決詐騙問題的最佳方案 👇
一、實名制:平台已推出 -「金融驗證」而非金融公司所指控非實名制廣告平台
「金融驗證」是針對金融廣告的審核機制,廣告主需經過資格驗證,證明其為合法金融機構,並在廣告中公開出資者與受益者資訊,確保消費者能辨識真假。
・實名制措施範例
👉 Facebook(Meta):自 2024 年 6 月起,所有金融廣告主必須完成驗證,並清楚標示身份資訊,提升透明度並打擊假冒行為。
👉 Google:自 2022 年起,要求金融廣告主通過第三方機構(如 G2)驗證合法性後,才能投放相關廣告。
・落實金融驗證的必要性
1️⃣ 全面配合金融驗證:現實中,部分金融業者並未完全落實,應確保所有金融廣告符合實名制要求,進一步降低仿冒風險。
2️⃣ 推廣金融驗證概念:向消費者解釋金融驗證的重要性,幫助他們辨識合法廣告,提升金融安全意識。
3️⃣ 透明化與信任建立:展示完成驗證的標識,強化金融機構的公信力,增進用戶對合法廣告的信任。
4️⃣ 教育與防詐:透過廣告與宣導活動向民眾普及防詐技巧,讓消費者了解辨識假冒廣告的核心能力。
===============================================
二、現行方法會發生的問題
1️⃣ 全面停止廣告投放的初衷
金融業者希望藉由停止廣告,施壓社群平台強化管控詐騙廣告,推動實名制並限制不法廣告。然而,此策略的實際效果值得商榷:
👉 效果有限:社群平台具全球性規模,台灣單一市場的廣告停止行為對其整體營收影響甚微,難以形成足夠的壓力。
👉 錯失合法廣告機會:全面停止廣告將使合法金融機構的聲音被迫消失,反而讓詐騙廣告更具欺騙性,擴大其影響範圍。
2️⃣ 停止廣告是否真能阻止詐騙?
停止廣告可能導致的結果不如預期,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 流量空缺的風險:合法廣告消失後,詐團可能利用流量空缺加大投入,更容易吸引受害者,甚至假冒合法金融機構。
👉 消費者教育不足:民眾若普遍不信任社群平台上的投資廣告,可能連合法機構的廣告也失去公信力,降低市場的透明度與資訊可信度。
===============================================
三、難以成功且承擔一刀切的風險:網路脫鉤,市場倒退
停止與 Facebook、LINE、Google 等平台合作,幾乎等於切斷主要的數位溝通渠道,直接將企業推向與網路時代脫節的危機邊緣,淪為資訊孤島。不僅市場競爭力全面削弱,數位金融服務更可能因此崩盤,甚至讓非法機構有機可乘,全面侵蝕原屬於合法金融的市場空間。這樣的選擇,真的能承受其引發的連鎖反應與災難性後果嗎?
・全面停止社群廣告合作可能帶來多重風險:
👉 確定要與網路說再見?
停止與 Facebook、LINE、Google 等平台合作,就近乎等於切斷主要的數位溝通渠道,猶如與網路世界脫鉤,倒退回到資訊孤島的時代。這樣的選擇是否真正了解其可能帶來的深遠後果?
👉 數位金融服務受阻:
會員轉線上、品牌信任建立等需求將受限,阻礙數位金融的發展。
👉 流量導向非法機構:
合法廣告消失,詐騙廣告利用流量空間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反而讓流量流向非法或未受監管的民間放款機構。
👉 矯枉過正的危險:
正如簡訊有詐騙但我們不會停止簡訊服務,同樣,切斷社群廣告的流量並非解決方案,而是需要通過合作進行更有效的防範。
===============================================
四、借鑒做法 1:新平台防詐工具簡碼
政府近期推行的簡訊簡碼機制,為每個金融機構分配專屬簡碼(如66或88),讓消費者可快速辨識訊息真偽。
簡碼與金融驗證的共通點:
1️⃣ 真實身份的驗證:無論是簡碼還是金融驗證,核心都是幫助消費者辨識合法來源,避免仿冒欺詐。
2️⃣ 多方合作的重要性:簡碼機制需要金融機構與電信合作並向民眾宣導。同理,金融驗證也需要金融單位的全面配合,才能達到效果。
💡 啟發:
就像簡訊有詐騙,但我們不會因此停止電信服務,同樣,社群廣告並非詐騙的源頭,切斷廣告合作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需要多方攜手合作。
===============================================
五、借鑒做法 2:有效的防詐他山之石 - 他國政府與平台合作的成功案例
全球多國已透過政府與社群平台的合作或作法,建立有效的防詐策略,這些經驗值得借鑒:
1️⃣ 英國:
金融行為監管局(FCA)要求所有金融廣告在投放前必須經過嚴格審核,並與 Google 合作,確保所有金融服務廣告都經過認證。
👉 成功案例:
每年數兆美元因詐騙流失,匯豐銀行(HSBC)運用 AI 技術和聲音數據生成詐騙者的數位面貌,並透過線上教學揭露各類詐騙手法,從愛情詐騙到投資詐騙,提升公眾防詐意識。
2️⃣ 加拿大:
競爭局與社群平台合作,建立報告機制並強化廣告的真實性與透明性,幫助消費者辨別詐騙廣告。
👉 成功案例:
疫情期間詐騙電話激增,91%的加拿大55歲以上民眾認為自己更易受騙。HomeEquity Bank 推出線上系列課程《Catch The Scam》,由《神鬼交鋒》中原型人物、前詐騙高手轉型安全專家Frank W. Abagnale主講,教導如何即時識破詐騙手法。
3️⃣ 杜拜:
「It Wasn't Me」是阿聯酋國民銀行(Emirates NBD)與杜拜警察合作的金融詐騙防範影片,教導公眾如何保護身份與帳戶安全,透過幽默手法傳遞金融安全觀念,提升消費者的防詐意識。
4️⃣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
活動揭示詐騙者透過網路和社交媒體接近受害者的危險性,提醒公眾切勿分享密碼或CVV、相信未經驗證的連結,或未經確認就匯款捐款,避免成為詐騙幫兇。
5️⃣ 澳洲:
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CCC)與Facebook和Google合作,設立詐騙報告機制,允許用戶直接舉報,並定期發布最新詐騙警示,提醒公眾注意最新的手法。
6️⃣ 新加坡:
金融管理局(MAS)與社群平台合作推廣金融教育,同時要求金融機構遵守透明的廣告披露標準。
7️⃣ 美國:
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提供專門的投訴渠道,打擊虛假廣告,並與平台合作改進審核流程。
===============================================
六、借鑒做法 3:電商平台的防詐機制
電商平台的防詐策略同樣可供金融業參考:
1️⃣ 7-ELEVEN 賣貨便的「安心取」服務:
2️⃣ 蝦皮購物的「蝦皮保障」:
平台保管款項,直到買家確認滿意後才支付給賣家,有效降低交易風險。
3️⃣ MOMO購物網的「分期保障」:
提供延長保障期與即時客服服務,針對大額商品有效降低消費者的心理負擔與風險。
💡 啟示
電商平台透過透明化機制、高效處置能力以及與消費者的積極溝通,成功提升信任與防詐效果,值得金融業借鑒。
-
更多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的社群趨勢/觀念/案例分享,敬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