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電影更精彩的真實人生
各位企業家朋友,我必須說,看完這部電影後,我的眼眶濕了好幾次。"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 這句話完美詮釋了香港冷凍食品品牌「灣仔碼頭」創辦人臧健和的人生態度,也道出了我們每一個創業者內心最深層的堅持。
她於1977年帶著4歲和8歲的兩個女兒從青島來到香港,原本是要去泰國尋親,卻因為丈夫另娶而被迫在香港落地生根。這不是什麼狗血劇情,而是一個真實女性面對人生劇變時的選擇。
最讓我鼻酸的是那個場景:初到香港的臧健和同時打三份工維持生計,每天工作20小時,連糖尿病都是那時候累出來的。但即使面臨沒米下鍋的困境,她仍然拒絕接受福利救濟。她對女兒說:"吃救濟會失去鬥志,孩子做人也挺不直腰桿。"
天啊,這句話真的戳中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作為企業顧問,我見過太多創業者在困難時期的掙扎,但很少有人能像臧健和這樣,寧可餓死也不願意失去做人的尊嚴。
最催淚的轉折點來自一位朋友的探病。當臧健和親手為友人做了拿手餃子時,朋友的一句讚美讓她醒悟:既然身體不適合打工,何不自己出攤賣餃子?她用500港幣創業,買下木頭車及水餃材料,在香港島灣仔的灣仔碼頭一帶當水餃小販。
說到這裡,我想到電影中最讓我落淚的畫面:深夜裡,臧健和一個人在小廚房包餃子,手被燙傷了還是堅持工作,只為了隔天讓客人吃到最新鮮的水餃。那種對品質的執著,那種為了女兒而拼命的母愛,真的讓我這個大男人都哭了。
還有一個場景至今讓我印象深刻:當她的餃子攤位前排起長龍,有客人從澳門專程來吃她的水餃時,她臉上那種驕傲和滿足的表情。那不是因為賺了錢,而是因為她的用心被認可了。
從流動攤販到億萬身家的企業家,臧健和的故事不僅是一部勵志傳奇,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商業經營教科書。她用40年的時間,將一個小攤位發展成橫跨全球的食品帝國,最終以數十億元身家成冷凍食品品牌「灣仔碼頭」"水餃皇后"。
商業經營智慧深度解析
市場機會識別與定位策略
文化差異中的藍海市場:在以茶餐廳為主的香港餐飲市場中,手工北方水餃屬於相對空白的利基市場
精準目標客群定位:瞄準懷念家鄉味的華人移民群體,以及追求authentic體驗的本地消費者
地理位置戰略選擇:選擇灣仔碼頭這個交通樞紐,每天人潮不斷,為創業提供天然流量
品牌命名智慧:從"北京水餃"到"灣仔碼頭",體現了從產品導向到地域文化認同的品牌進化
產品創新與品質管理
產品本土化策略:將北方的鹹、香、膩口味調整為港粵人喜歡的清淡、皮薄、鮮香爽滑
三大品質原則:高品質、講衛生、聽意見 - 這三個原則貫穿整個企業發展歷程
醫院級衛生標準:所有餐廚用品以醫院標準保持衛生,每天用消毒水清洗,建立消費者信任
持續改良精神:為了讓餃子皮變薄又筋道,連續數夜起床試驗,體現匠人精神
顧客關係管理與反饋機制
顧客至上理念:深信"顧客願意吃你的東西,你自己才有的吃",將顧客視為恩人
即時反饋處理:多觀察顧客舉動、詢問意見、及時改進,建立完善的顧客反饋機制
品質事件學習:從顧客反映餃子皮裡有麵粉袋殘線,學會增加篩籮工序,展現持續改善精神
口碑行銷威力:依靠產品品質自然形成的顧客口碑傳播,比任何廣告都有效
人力資源管理哲學
家庭式管理模式:以寬容喚起員工自覺和歸屬感,讓員工主動升起責任感
情理並重的管理:既有嚴格的品質要求,也有人性化的關懷,平衡制度與情感
零容忍品質態度:對於品質問題採取"人員一律處罰,餃子全部毀掉"的強硬立場
員工成長關懷:對遭遇困難的員工給予特別關照,建立員工忠誠度
媒體公關與品牌建設
故事行銷價值:獨特的創業故事自然吸引媒體關注,《文匯報》記者的報導讓她成為"街頭水餃皇后"
名人效應放大:1996年以她為原型的電視劇《水餃皇后》播出,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
情感連結建立:透過"家鄉味"的情感訴求,與目標客群建立深層情感連結
免費宣傳效應:從未做過廣告,卻獲得無數媒體免費宣傳,展現故事行銷的威力
戰略合作與企業發展
合作夥伴選擇:從日本大丸百貨到美國品食樂,再到通用磨坊,每次合作都帶來質的飛躍
品牌價值堅持:拒絕日商的貼牌生產建議,堅持"進商場可以,但要體現出灣仔碼頭的價值"
學習型組織建設:主動尋找"老師",學習現代化管理和機械化生產技術
國際化發展路徑:通過戰略合作實現從本土品牌到全球品牌的跨越
財務管理與投資決策
現金流精準控制:創下6小時賣1000份的紀錄,展現優異的現金流管理能力
投資回報最大化:每次股權出售都帶來企業規模的擴大和技術的提升
風險控制意識:從單一產品線逐步擴展到餛飩、湯圓、雲吞等多元產品
長期價值思維:不追求短期暴利,而是通過品質建立長期競爭優勢
企業文化與價值觀
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面對歧視和困難從不低頭,體現"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的品格
匠人精神的傳承:對每一個水餃都精益求精,將手工技藝視為企業核心資產
社會責任擔當:為同鄉移民提供就業機會,傳承中華飲食文化
永續經營理念:重視品牌建設而非短期獲利,追求企業的長期價值
給企業家朋友們的真心話
說實話,作為企業顧問,我見過太多創業者,但像臧健和這樣的真的不多。她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而是有深層的商業邏輯。
她的"貴人"不是別人,正是她自己 - 對人生品格的堅守,對產品品質的堅守。在一個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她用40年的時間證明了一個道理:真正的商業成功建立在價值創造的基礎上,而不是投機取巧。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觀察:成功的企業家都有三個共同特質。第一是對機會的敏銳嗅覺,能在困境中發現商機;第二是對品質的極致追求,將每一個細節都做到最好;第三是對人性的深刻理解,無論是對顧客還是對員工,都要以心換心。
臧健和全部具備了這三個特質,這就是她成功的秘密。
永恒的商業智慧
臧健和於2019年離世,終年75歲,但她留給世界的不僅是一個成功的商業品牌,更是一套永恒的商業智慧。
在這個AI和數字化主導的時代,她的故事提醒我們:無論科技如何進步,真誠、品質、堅持這些基本商業價值永遠不會過時。技術可以被複製,但品格和堅持是無法複製的。
她的故事被譽為香港版"阿信的故事",但我認為比阿信更珍貴的是,臧健和的成功模式是可以學習和複製的。她用自己的人生證明了一個道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優秀的產品和永不言棄的精神,任何人都可以在商業世界中創造屬於自己的傳奇。
對於老闆而言,「灣仔碼頭」 臧健和的故事不僅是一個勵志傳奇,更是一本珍貴的商業教科書。她的成功模式值得我們反復研讀和深思,因為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商業世界中,那些最基本的商業智慧往往是最有力量的。
最後,我想說:看完這部電影,我不僅是被感動了,更是被震撼了。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如果你正在商業路上掙扎,請一定要去看看這部電影。它會告訴你,什麼叫做真正的企業家精神,什麼叫做永不放棄的創業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