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永佳環球有限公司 / 品牌行銷企劃 / 符合度分析
品牌行銷企劃 永佳環球有限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高中

經歷

未具備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知識貓星球

喵星人

2024/10/19

會議記錄怎麼寫:用結構化筆記法和數位工具、5個提升記錄質量的實用策略
會議記錄是每次會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夠幫助參與者回顧討論內容、決策過程以及未來的行動計劃。然而,許多人在撰寫會議記錄時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應該包含哪些重要信息。本文將深入探討「會議記錄怎麼寫」,提供實用的技巧和範本,幫助你快速、有效地整理出清晰明瞭的會議紀錄,讓每位參與者都能輕鬆理解。
✅1. 使用結構化筆記法
❤️PREP 法
觀點(Point):記下會議的主要觀點。
原因(Reason):支持該觀點的理由。
例子(Example):具體例子來佐證觀點。
重申(Point):再次強調主要觀點。
範例:
觀點:我們需要更換新的項目管理工具。
原因:因為目前的工具效率低下。
例子:使用新工具後,專案進度加快了30%。
重申:因此,換工具是必要的。
❤️2. 利用數位工具
❤️錄音與轉錄
使用 Zoom 或 Microsoft Teams 的錄音功能,可以在會後回顧重要內容。也可以使用像 Otter.ai 的轉錄工具,快速生成會議記錄。操作步驟:
開始會議前啟動錄音。
會後利用轉錄工具生成文字記錄。
檢查並整理出關鍵要點。
❤️3. 確定會議目的
在每次會議前,清楚定義會議目的。這樣能幫助你集中注意力,快速捕捉與目的相關的訊息。
❤️範例問題:
這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我需要特別關注哪些主題?
❤️4. 主動參與討論
積極參與討論不僅能提升理解,也能幫助你更好地記住重要資訊。提出問題或意見,讓自己成為討論的一部分。
❤️技巧:
在會議中適時發問,例如:「這個決策的依據是什麼?」
與他人互動,確認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
❤️5. 簡化筆記格式
使用簡單明瞭的筆記格式,如子彈點或表格,可以幫助你快速捕捉和整理資訊。避免長篇大論,專注於關鍵要素。
❤️範例格式:
新工具提案:提高效率30%>試用新工具
專案進度:須在下月完成>設定里程碑
❤️結語
總結來說,撰寫有效的會議記錄不僅能提升工作效率,還能促進團隊間的溝通與合作。透過明確的結構和關鍵內容的整理,你可以確保每位參與者都能隨時回顧會議重點。希望本文提供的技巧和範本能幫助你在未來的會議中,輕鬆寫出專業且實用的會議紀錄。
看更多
1 1 809 2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23小時前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EP29|Popeyes × Hot Ones 辣味限定菜單,快餐怎麼玩成社群爆款行銷
🔍 點擊看更多
2025 年9 月 15 日,Popeyes 宣布與知名 YouTube 節目 Hot Ones 合作推出「Popeyes × Hot Ones」限時辣味菜單,從 Sizzlin’ Sriracha Dippers(輕辣)→  Smokin’ Rojo Sandwich(中辣)→  Darin’ Dab Ghost Wings(重辣)→  The Last Dab(極辣)四階段挑戰。
這場操作並非只賣產品,而是把「吃辣挑戰」做成社群內容、娛樂事件與品牌文化的交匯點。接下來,我們從「品牌行銷手法」「數位行銷操作」「社群議題行銷」「行銷平台佈局」四大面向深入拆解,看看 Popeyes 做對了什麼?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實務上怎麼做?啟發又是什麼?
🚩【一、品牌行銷操作做對了什麼?】
📌 品牌行銷手法
・Popeyes 選擇與 Hot Ones 合作,Hot Ones 本身是以「名人吃超辣+訪談」著稱的網路節目,具強社群文化基因。Popeyes 透過這次合作將品牌從「炸雞快餐」延伸為「辣味挑戰舞台」。
・菜單設定「由輕鬆到極限」四個辣度等級(從 Sriracha → Rojo → Ghost Pepper → The Last Dab),為消費者提供體驗階梯,也為社群內容創造階段感。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品牌若要突破既有定位,不必大幅改變產品,而是 轉換文化角色:從吃飯 → 玩挑戰。
・設計能讓消費者自我挑戰的「階梯式體驗」比單一路徑更能吸引再次參與。
・找到與品牌調性相符的「文化載體」(如辣味挑戰、知名節目)增加信任度與影響力。
📌 數位行銷操作-社群格式+即參與內容設計
・菜單推出當日同步伴隨 Hot Ones 節目客製合輯(名人辣雞挑戰/品牌曝光)與 Popeyes 社群貼文+雙倍點數活動。
・菜單本身具社群內容潛力:消費者可拍辣度逐階挑戰、表情痛苦或勝利,極具分享誘因。研究指出:這樣「吃 → 反應 → 拍攝 → 分享」流程是內容出圈的核心。
📍 我們學習到什麼?
・數位行銷不能只是貼文宣傳,而是要 設計互動節奏:消費者不只是被動觀看,而是「做+記錄+分享」。
・內容格式要貼合當前社群平台習慣(短影音、反應鏡頭、分級挑戰)才能提高參與度。
・同步推出誘因(如雙倍點數)可推動從社群認知到實際交易的轉換。
📌 社群議題行銷-挑戰文化+話題自然擴散
・Popeyes 將用餐體驗變為「辣度挑戰」——這不只是吃,而是參與一個社群議題:「你能不能吃完  The Last Dab?」。
・利用名人效應(如 Keke Palmer 出現在 Hot Ones 特別篇)增加話題值、引發媒體報導與社群模仿。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社群行銷的核心不僅是「說什麼」,而是「能讓用戶做什麼」——讓受眾自發創作、拍攝反應。
・品牌話題若能設計得像「挑戰+遊戲」,更容易在 TikTok/Reels/社群中爆紅。
・名人與品牌+話題模式的組合,比單純代言更容易引起討論。
📌 行銷平台佈局-線上線下同步+限時稀缺
・此次合作為限時菜單(limited‑time only)+加碼點數+網路拍照分享提醒,用「稀缺性」促進消費決策。
・行銷佈局不只是餐廳內部,也涉及 App/網購、社群貼文、名人節目、PR 報導與門市動線整合。
📍 我們學習到什麼?
・行銷策略若能「線上 → 線下」全面佈局,從社群曝光到店內轉單才能形成真正閉環。
・限時性+階梯體驗+社群見證,能加速從「注意」轉為「行動」。
・多平台、多節點協同操作,讓品牌不只是曝光,而是參與一場體驗之旅。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Step 1:找出品牌能參與的「文化載體」或「挑戰型體驗」
✅ Step 2:設計從輕鬆 → 中級 → 極限的體驗階梯(降低參與門檻),如「辣度 1 → 辣度 4」
✅ Step 3:製作社群易拍攝、易分享的內容場景或形式(拍「吃 → 反應 → 分享」)
✅ Step 4:安排線上與線下同步佈局:推出限定/促點數/合作節目/社群話題
✅ Step 5:設定「稀缺性/階梯式挑戰/社群生成」關鍵元素,讓參與者變為創作者與分享者
🚩【三、啟發是什麼?】
👉 快餐品牌也能變身文化現象,不只是吃,而是「參與」與「分享」。
・當品牌將產品變為一場社群挑戰,一個內容節點,一件被拍照的事件,社群就不再只是看,而是做。
・內容式行銷比純廣告更具生命力:設計「觀眾拍、創造、轉發」的流程,品牌才會被記住。
・品牌不只是賣味道,也要賣文化記憶、社群經驗:Popeyes × Hot Ones 告訴我們,「吃+演出+分享」=下一波行銷爆點。
💬 你覺得在台灣或華語市場,哪個品牌最有機會用「挑戰型體驗+社群生成」玩出下一個爆紅?留言與 Steven 一起討論吧!
看更多
0 0 35 0
林尚能

執行長

11/04 09:00

用共同行銷合作,拿下百位新客
行銷預算有限,不等於成效有限。
關鍵是把錢優先花在回報率最高的地方,
並以數據驗證每一步驟。
我的做法是:先盤點現況,再聚焦三大高 ROI 渠道:
1.社群內容
2.SEO+內容行銷
3.Email/LINE 名單培育
讓「自然流量+直接名單」形成長期資產,
同時以小額廣告精準吸引目標受眾。
- 實際做法:
1.資源盤點:
列出過去 6 個月所有渠道的曝光、點擊、名單、
成交,算出每渠道 CAC(獲客成本)與
LTV(顧客終身價值)。
2.聚焦三關鍵:
(1)社群內容:
每週 3 篇,解決一個客戶痛點+一個 CTA。
(2)SEO/內容:
以高搜索關鍵字寫深度貼文,每篇鎖定一個題目導向諮詢/試用。
(3)Email/LINE:
新名單 3 封培育信(價值文→案例→方案)
舊名單每週精選內容一次。
3.小額廣告吸引:
只投放能養名單的素材
(白皮書、檢核表、課程試聽),避免「看了就走」。
4.後台數據管理:
用 GA、Ads Manager
做「流量→互動→名單→成交」四段銷售漏斗,
每週更換 20% 成效最差的素材,
把預算挪給前 20% 效益素材。
能解決哪些問題?
1.預算不足:
用高 ROI 渠道培養出「不花錢也進站」的自然流量與名單資產。
2.成效不可預測:
以 CAC/LTV、每名單成本、每筆訂單成本
做決策,將低錯誤並更換低效益素材。
3.內部溝通困難:
有後台數據就有共同語言,會議討論「數據」,不是「感覺」。
▋想系統學習更多創業與企業經營內容
戰國策戰勝學院 】提供量身打造的課程及顧問服務
- 更多資訊請至:www.mo.com.tw
- LINE 諮詢請洽:@119m
▋想聽到更多執行長COM的經驗談
【 經營者的勝利學 】於各大Podcast平台及Youtube熱播中
#共同行銷 #網路行銷 #合作
#資源交換 #商業合作 #經營者 #
#經營者的勝利學 #執行長 #企業管理
看更多
0 0 56 0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11/03 19:00

YouTube 擴大多語音軌道功能
1️⃣ 創作者可上傳多種語言音軌,含人聲或 AI 翻譯。
2️⃣ 平均逾 25% 觀看來自非主語言觀眾。
3️⃣ 測試不同語言縮圖,搭配多語音軌道提升點閱。
————————————————————
想看更多數位社群專業文章與服務
歡迎搜尋: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看更多
0 0 99 0
蒲朝棟

主任

11/02 11:00

職場中的爛好人,只是不懂得拒絕嗎?
【職涯規劃 | 職涯諮詢】
💡 這不是一篇說教文,而是一個關於「懂得說不」才能「走更遠」的故事。
每次看到 Sam 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出辦公室,我心裡就替他嘆一口氣。
Sam 是一位行銷企劃,能力好、脾氣好,是部門裡的「超級便利貼」。只要有人喊一聲「Sam 幫我一下」,他從來不會拒絕。
幫同事趕報告?「沒問題,我來。」
主管臨時丟一個不屬於他 KTV 的專案?「好的,我會想辦法生出來。」
甚至連部門的慶生會、訂下午茶,這種行政庶務,大家第一個想到的都是他。
Sam 總說:「我不是爛好人啦,只是覺得舉手之勞,能幫就幫。而且大家開心,工作氣氛也比較好。」
剛開始,他真的樂在其中。得到一句「你人真好!」「還好有你!」讓他覺得自己很有價值,充滿了被需要的成就感。
但漸漸地,情況開始走樣了。
他的辦公桌上,永遠堆滿了他自己份內的工作,加上那些「舉手之勞」的別人的工作。他常常是辦公室最晚走的人,週末也常常要打開電腦。
他的企劃案品質開始下降,因為他分配給自己工作的時間變少了。他的精神也越來越差,臉上總是掛著一抹揮之不去的疲憊,連原本愛說笑的幽默感都消失了。
直到有一天,Sam 的年度績效被打了一個「中等」,主管給的評語是:「工作量雖大,但專案深度不足,應變能力有待加強。」
那天,Sam 在我面前哭了。
他哭著問我:「老師,我這麼努力,幫了這麼多人,為什麼最後得到的是這樣的結果?我是不是該轉職了?這個職場是不是容不下我這種好人?」
Sam 遇到的,是職場裡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們可以稱之為「職場好人症候群」,它其實是「工作倦怠」潛在的引爆點。
你以為你在「幫人」,其實你在「毀掉自己」的職涯規劃。
從心理學來看,這些「職場便利貼人」往往有幾種內在的驅動力:
過度尋求認同感 : 必須透過不斷滿足他人的需求,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拒絕別人,會讓他們產生「不被喜歡」甚至「被討厭」的焦慮。
界線模糊: 分不清「份內」與「份外」,或者說,他們缺乏為自己時間與精力畫下界線的能力。總認為別人的需求比自己的重要、比自己的緊急。
錯誤的績效認知: 誤以為「忙碌」和「好人緣」可以等同於「高績效」。事實上,你的專業能力與主要專案如果沒有亮點,那些「舉手之勞」只會變成你疲勞的證明,而非專業能力的累積。
職場是一個講究「價值交換」的地方。 當 Sam 不斷接受額外工作時,他其實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三個錯誤訊號:
對主管: 「我的工作量還不夠飽和,我可以承接更多。」(導致主管將他視為「可無限壓榨」的資源。)
對同事: 「我可以隨時當你的免費救火隊,而且不會影響到我的工作。」(導致同事習以為常,甚至覺得這是 Sam 份內的工作。)
對自己: 「我的時間與精力不值得被捍衛,我必須犧牲自己來成就別人。」(這是導致工作倦怠最直接的原因。)
Sam 的案例,不是他「該轉職」或「不適合職場」,而是他的職涯策略出了問題。當你長期處在這種「不斷燃燒自己」的狀態,你的專業職能沒有被好好發展,你只會變成一個「高工時,低產值」的員工,最後迎來的就是職涯的停滯,甚至被迫被解雇或面臨失業重啟的困境。
職場的其中一環,就是學會「優雅地拒絕」。這不是要你變得鐵石心腸,而是要你從「情緒導向」轉為「策略導向」地做事。
你可以試試看這三種「策略性拒絕」方式:
1. 運用「時間排程法」來拒絕主管的無理要求:
當主管臨時丟給你一個與你核心目標無關的任務時,不要直接說「我不要」。你必須把你的「現在進行式」視覺化:
範例: 「主管,我目前手上有 A 專案(後天截止)和 B 專案(這週五要給客戶),您這個 C 任務很重要,請問您希望我延後 A 專案的繳交日,還是請同事先協助 B 專案,讓我優先處理 C 任務呢?因為如果全部一起做,我擔心無法達到您對 A 或 C 任務的品質要求。」
【重點: 把球丟回去給主管做「資源排序」,逼他正視你的工作量,並讓他知道「你是有成本的」。】
2. 運用「需求轉介法」來拒絕同事的請求:
當同事請你幫忙,而你手邊正忙時,不要直接說「我沒空」。你可以把「拒絕」變成「資源引導」:
範例: 「很抱歉我現在正在處理一個很緊急的案子,但這個問題我記得小美(另一個同事)上次有類似經驗,你或許可以問問她,或者我建議你先去哪裡找找資料/看文件,這樣可以省下你一些時間喔。」
【重點: 你提供了幫助的替代方案,而非直接幫他做事。你還是「好人」,但你守住了自己的時間。這也能改善某些主管關係,因為你展示了協作能力。】
3. 運用「設立緩衝法」來保護自己的精力:
對於所有突如其來的請求,不要立刻回答「好」或「不好」。給自己一個「緩衝時間」:
範例: 「這個任務我需要看一下手上的進度,大概 15 分鐘後給你回覆,可以嗎?」
【重點: 這 15 分鐘不是讓你喝咖啡,是讓你冷靜地評估: 幫這個忙,對我的職涯加分嗎?我真的有時間嗎?如果沒有,你就能用前面兩招來進行「策略性拒絕」。】
Sam 聽完我的分析後,決定不再只是「無差別幫忙」,而是開始為自己畫界線。
他開始練習「時間排程法」,不再讓主管的臨時動議打亂他的專案排程。他學會了對同事的請求說:「讓我想一下,待會回覆你。」
剛開始很挫折,他擔心被貼上「難搞」的標籤。但事實是,當他專注在自己的核心工作後,他的年度企劃案終於做出了過去沒有的深度與亮點。
後來他告訴我:「老師,我發現當我懂得拒絕別人後,我反而開始被別人尊重了。因為他們知道,我的『Yes』是有價值的,我的『時間』也是有成本的。」
親愛的你,如果你也覺得自己正在前往工作倦怠的路上,請記得:
懂得「說不」,才能真正「說好」自己的職涯。你的精力與時間,是你職涯規劃中,最寶貴的資產。
看更多
0 0 198 0
蒲朝棟

主任

11/01 11:00

同事之間應該保持界線嗎?
​在職場裡,有一種關係最難拿捏——那就是「同事」。不是朋友,卻天天見面;不是家人,卻比家人還熟。有時一起吃午餐、抱怨老闆、互相 cover,感覺情同手足;但下一秒,升遷名單公布時,又可能變成競爭對手。
這樣的曖昧關係,讓許多人心裡都有個問號:同事之間,到底應該保持界線嗎?
小涵第一次感受到這個問題,是在她進入一家外商公司的第二年。她和同部門的阿威感情很好,幾乎是「辦公室好戰友」的等級。
兩人會一起加班、互相幫忙改報告,甚至會在假日一起參加講座或吃飯。久而久之,其他同事開始開玩笑說:「你們是不是形影不離?」她笑笑沒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她被主管找去談話。
主管語氣委婉,卻讓她心裡一沉:「你最近表現還不錯,但有些同事反映,你和阿威太親近,有時讓人不太好插手工作。」
那一刻她才驚覺,自己原本單純的職場友情,居然成了別人口中的「小圈圈」。而那個她信任的好同事,也因為升遷名額只剩一個,慢慢開始和她保持距離。
這段關係最後在一次專案分配時徹底破裂。小涵後來說,那段經驗教會她一句話:「職場的親密,不能沒界線。」
這不是說職場要冷漠。其實,界線存在的目的,不是疏離人,而是保護彼此。就像書中提到的概念:界線是讓人知道「什麼是我的責任、什麼不是」。
沒有界線的關係,看似融洽,其實容易產生誤解與情緒債務。
在職場中,模糊的界線常見於三種狀況。
第一種是「情感過度投入型」。
這類人太容易把同事當朋友,一起吐苦水、分享私事,但一旦對方有了不同立場,就會覺得被背叛。
第二種是「幫忙過頭型」。
例如別人求助就義不容辭,久而久之卻變成別人的救火隊,自己的工作反而被拖垮。
第三種是「距離太近型」,
像是無時無刻都黏在一起,甚至私下有太多利益交換,這種關係在組織裡最容易被誤會或操作。
要維持健康的職場關係,不是劃出冷冰冰的界線,而是有智慧地拿捏「互動的深度」。
幾個實用原則可以參考:
首先,要讓關係回歸工作目的。當你們在討論事情時,盡量以專案、任務為核心,而不是私下情緒。例如別人問:「你覺得主管那樣是不是不公平?」
與其附和抱怨,不如回:「我們可以一起想想怎麼改善這流程。」這樣既維持友善,也不讓情緒滲入專業。
第二,要分清楚職場與私生活的界線。
不是不能交朋友,而是要知道「有沒有帶回工作中」。如果私下有心結,別讓它影響開會的合作。如果關係太密,就避免出現「利益衝突」的情況,比如幫朋友修改績效報告、或是幫忙隱瞞錯誤。這些事短期看似義氣,長期卻可能毀掉信任。
第三,要保持適度透明。
在團隊裡,有界線不代表冷漠,而是要讓別人知道你如何工作、你在哪些事上會堅持。清楚說明立場,比模糊的好人形象更能讓人尊重。當同事知道你的底線,他們反而更願意合作,因為不用猜。
有趣的是,許多成功的主管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懂得在關係裡保持溫度,但不失原則。遇到節日會一起吃飯、遇到困難會關心部屬,但在評核或決策上,依然公平公正。
這種「有界限的溫暖」,是成熟的職場人應該追求的狀態。
小涵後來升職成為組長,她重新調整與同事的互動方式。她不再什麼都分享,也不再讓情緒左右決策,但她依舊保持親切。有人說她變得比較有距離感,她笑著回答:「那不是距離,是尊重。」界線不是牆,而是讓我們在安全的範圍裡相處得更自在。
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同事之間應該保持界線嗎?答案是——應該,但更重要的是知道界線的目的,是讓彼此更能長久共事。真正的職場成熟,不是看誰最有人緣,而是看誰能在關係裡保持清醒。懂得拿捏分寸的人,才能在合作與競爭之間,優雅地活下去。
看更多
0 0 174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