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串昇供應鏈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 國際短影音及產品拍攝剪接與經營專員(國際貿易・物流產業) International Short-Form Video & Product Content Producer (Global Trade & Logistics Sector) / 符合度分析
國際短影音及產品拍攝剪接與經營專員(國際貿易・物流產業) International Short-Form Video & Product Content Producer (Global Trade & Logistics Sector) 串昇供應鏈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高中

經歷

未具備
要求經歷2年以上
影音企劃 剪輯師 社群行銷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3小時前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是:「團隊數位溝通效率健康嗎?」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在遠距、混合辦公成為新常態的今天,會用數位工具溝通已是基本生存技能。不熟工具、不懂協作流程、不會使用雲端系統?這些都可能導致行銷進度卡關、成本上升、士氣下降。
快來用 Steven 幫你準備的《免費自檢表》測看看,團隊溝通健康度及格了嗎?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團隊是否有固定使用的專案協作工具(如 Notion、ClickUp)?
02. 是否有統一檔案命名與管理規則?
03. 是否能清楚區分「討論中」「待處理」「完成」的任務?
04. 團隊是否能在線上共編文件、即時同步?
05. 是否善用訊息 Pin 功能讓重要資訊不遺漏?
06. 是否明確設定訊息回應時限與優先順序?
07. 是否避免在多人聊天室內同時處理多個主題?
08. 是否有固定週會或檢討機制,避免資訊斷層?
09. 是否已建立遠端會議 SOP(議程事前發佈、事後紀錄等)?
10. 是否善用任務看板讓每位夥伴知道自己的工作內容與期限?
11. 是否使用雲端資料夾集中管理所有素材與資源?
12. 是否有使用版本控制,避免「搞錯版本」情況?
13. 是否能在 1 分鐘內找到需要的資料或資訊?
14. 是否善用 Slack / Teams / Line 群組分類管理不同溝通主題?
15. 是否定期整理與清理溝通管道,減少混亂與干擾?
16. 是否有清楚紀錄每位成員的任務指派與負責進度?
17. 是否能透過標籤 / 分類搜尋快速找到訊息紀錄?
18. 是否有危機時刻聯絡緊急應變的預備方案?
19. 是否有專門的共用行事曆標記團隊行程與活動?
20. 是否有工具使用培訓與知識傳承機制?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恭喜!你們是數位協作天團,撿到大便宜!
⚠️ 50 - 75 分:小心!溝通有 bug,需盡快補強機制
❌ 低於 50 分:糟糕!你們可能正在用聊天室當專案管理系統,這次撿到「木倉」了!
💡【 Steven 提醒 】
會行銷還不夠,數位溝通力才是成事關鍵。內部若先亂,外部自然會跟著亂,越早補好,成效越快來!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們團隊得幾分?快留言告訴 Steven,也別忘記追蹤,我們還有更多自檢表持續推出,陪你一路升級!
#數位行銷自救箱 #免費自檢表 #數位溝通效率 #數位工作術 #行銷協作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看更多
0 0 5 0
青騰CoolBee

發言人

11小時前

#CATIA 操作卡住?工程師必學的 #樹狀圖編輯 與視圖恢復技巧 #視圖
你是否曾在 CATIA 中點選樹狀圖後,發現零件無法編輯、整個畫面變灰?
別慌!這是進入樹狀圖編輯模式的提示。
✅ 點一次:進入樹狀圖編輯,可拖曳縮放
✅ 再點一次:切回零件編輯模式
✅ 坐標軸也能切換模式
✅ 樹狀圖縮到看不到?右鍵 → 重設圖形,馬上恢復!
CATIA 內建超強工具,讓設計流程更順暢。
工程師們,你掌握這招了嗎?
#CATIA #工程師日常 #CAD技巧 #設計流程優化 #CATIAtips #製造業 #產品設計 #工程師必備 #CAD設計 #工業設計
看更多
0 0 14 0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11/05 19:00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11 不賣產品,卻超會賣感覺
🔥 行銷解析:Brighter With You 🔥
案例連結
🪧 品牌名稱
MONIN India(法國百年糖漿品牌 MONIN 在印度的分公司)
✨ 行銷目標
MONIN India 在 2025 年 Diwali 節慶期間推出首支 AI 製作的品牌形象影片,目標是深化與經銷商、HoReCa 業者(飯店、餐廳、咖啡廳)以及最終消費者之間的情感連結。透過「Brighter With You」的節慶主題,品牌欲傳遞「因為有你,我們的光更亮」的核心訊息,強調人與品牌共同成長的溫暖關係。
✨ 策略手法
MONIN 選擇以「傳統結合創新」為策略核心:運用生成式 AI 技術打造完整品牌影片,並導入經典「MONIN 卡車」作為品牌傳承的視覺象徵,呈現從過去到未來、從法國到印度的品牌旅程。影片風格結合節慶氛圍與數位創新,凸顯品牌既有文化底蘊,同時擁抱新技術的態度,成功吸引年輕消費者與專業通路關注。
✨ 執行創意
整支影片由 AI 全程生成,從視覺構圖、角色創造到場景設計皆以 AI 技術實作,呈現一台繽紛亮眼的 MONIN 卡車穿梭印度街頭,象徵品牌將甜蜜風味與節慶光芒傳遞到各地。影片不單純是技術展示,更融合印度文化意象與 MONIN 的全球調性,以「創新科技說人情味故事」作為創意主軸,讓品牌透過 AI 傳遞情感與連結。
✨ 效益結果
該影片不僅在社群平台獲得高關注度與討論度,也加深了 MONIN 在印度市場的在地化印象。透過 AI 結合節慶情感,品牌有效打進年輕族群與創意產業圈層。同時,影片中自然融入的印度特色產品(如 Indian Rasa 系列)也帶動消費者關注品牌在地產品力,實現品牌認同與產品銷售的雙贏。
✨ 應用啟發
這支 MONIN 的廣告,其實說穿了,就是一招「用 AI 做人情味」的絕活。你看看,Diwali 是印度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就像我們的過年。品牌不講促銷、不賣硬貨,反而用一台卡車、一段故事,去說「我們一起走過」的感覺。更猛的是,全片是用 AI 做的,連人都不用出鏡,還能感動人,這才是 AI 行銷的高招。
這招放在台灣怎麼用?舉例來說,如果你是賣咖啡的品牌,可以試著用 AI 生出一支短片:把老屋裡的第一杯咖啡、阿嬤煮給孫子的手沖,變成動畫故事,傳遞「陪你從小喝到大的味道」;又或者你是文創品牌,乾脆讓 AI 生成台灣四季景色,讓你的產品融入每一季節的情緒場景,像「春天就該用這款手帳,寫下開花那天的心情」。
重點不是炫技,而是用 AI 的力氣,說出更接地氣、更有情感的故事。有時候,科技要用得像沒用一樣,才是真功夫啦!
引用出處:
・MONIN
・Agency: MONIN India Team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看更多
0 0 65 0
知識貓星球

喵星人

2024/10/19

會議記錄怎麼寫:用結構化筆記法和數位工具、5個提升記錄質量的實用策略
會議記錄是每次會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夠幫助參與者回顧討論內容、決策過程以及未來的行動計劃。然而,許多人在撰寫會議記錄時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應該包含哪些重要信息。本文將深入探討「會議記錄怎麼寫」,提供實用的技巧和範本,幫助你快速、有效地整理出清晰明瞭的會議紀錄,讓每位參與者都能輕鬆理解。
✅1. 使用結構化筆記法
❤️PREP 法
觀點(Point):記下會議的主要觀點。
原因(Reason):支持該觀點的理由。
例子(Example):具體例子來佐證觀點。
重申(Point):再次強調主要觀點。
範例:
觀點:我們需要更換新的項目管理工具。
原因:因為目前的工具效率低下。
例子:使用新工具後,專案進度加快了30%。
重申:因此,換工具是必要的。
❤️2. 利用數位工具
❤️錄音與轉錄
使用 Zoom 或 Microsoft Teams 的錄音功能,可以在會後回顧重要內容。也可以使用像 Otter.ai 的轉錄工具,快速生成會議記錄。操作步驟:
開始會議前啟動錄音。
會後利用轉錄工具生成文字記錄。
檢查並整理出關鍵要點。
❤️3. 確定會議目的
在每次會議前,清楚定義會議目的。這樣能幫助你集中注意力,快速捕捉與目的相關的訊息。
❤️範例問題:
這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我需要特別關注哪些主題?
❤️4. 主動參與討論
積極參與討論不僅能提升理解,也能幫助你更好地記住重要資訊。提出問題或意見,讓自己成為討論的一部分。
❤️技巧:
在會議中適時發問,例如:「這個決策的依據是什麼?」
與他人互動,確認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
❤️5. 簡化筆記格式
使用簡單明瞭的筆記格式,如子彈點或表格,可以幫助你快速捕捉和整理資訊。避免長篇大論,專注於關鍵要素。
❤️範例格式:
新工具提案:提高效率30%>試用新工具
專案進度:須在下月完成>設定里程碑
❤️結語
總結來說,撰寫有效的會議記錄不僅能提升工作效率,還能促進團隊間的溝通與合作。透過明確的結構和關鍵內容的整理,你可以確保每位參與者都能隨時回顧會議重點。希望本文提供的技巧和範本能幫助你在未來的會議中,輕鬆寫出專業且實用的會議紀錄。
看更多
1 1 1101 2
蒲朝棟

主任

11/05 11:00

「向上管理」不是拍馬屁:如何讓主管主動支持你的職涯規劃?
這不只是工作技巧,而是策略。
你可能聽過一句話:「跟對主管比努力工作更重要。」這句話不完全對,但如果你的努力無法被主管看見、無法轉化成資源,那你的職涯發展,真的會事倍功半啦。
Leo 是一位超強的軟體工程師,技術底子硬到沒話說。每次交程式碼,都近乎完美,幾乎沒有什麼 Bug。他深信「實力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總是埋頭苦幹,默默把所有細節搞定。
但問題來了,他對自己的職涯規劃非常清晰:他想在三年內從工程師轉型為技術架構師,負責跨部門的專案協作。
兩年過去了,他的技術是越來越厲害,但他每天做的工作,還是被困在寫 Code、修 Bug 的迴圈裡,看不到轉型的機會。反倒是隔壁組的小安,技術可能沒他那麼頂,卻常常被主管點名參與一些高能見度的跨部門專案。
Leo 感到超級不公平。他來找我職涯諮詢時,語氣充滿了憤慨:「我比小安努力多了,我的品質也比他好。為什麼主管總是把好的機會給他?
我的努力難道都白費了嗎?難道『向上管理』真的只是拍主管馬屁嗎?我不想做那種人!」
其實,Leo 不是不夠努力,而是他的「努力」只停留在「執行層面」,他犯了多數專業人士都會犯的錯:期待主管會讀心術。 他以為主管知道他的潛力、他的目標,但事實是,主管的待辦清單上,永遠有更緊急、更需要被「管理」的事情。
Leo 遇到的困境,源自於對「主管關係」與「向上管理」的誤解。
「向上管理」從來不是要你奉承,而是要你成為「主管的合作夥伴」。
從職場心理來看,主管也是人,他們的工作壓力通常來自三個方面:時間壓力、績效壓力(要確保團隊目標達成)和資訊落差(他們對團隊成員的工作細節了解度,真的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高)。
當 Leo 只是默默耕耘時,他在主管眼中只是一個「穩定但安靜的資源」。主管會怎麼使用他?當然是放在最需要穩定的地方——繼續寫 Code、修 Bug。
那小安為什麼能得到機會?因為小安懂得「資訊提供」與「目標對齊」。
小安可能沒有 Leo 那麼深厚的技術,但他會主動在 One-on-One 會議中,用主管聽得懂的「業務語言」報告:他完成了什麼對業務有巨大影響的工作,還有他主動提出哪一個問題,並規劃了跨部門的解決方案。
他會明確表達:「我對下一季的 X 專案很有興趣,我覺得那能提升我的職涯規劃,我已經準備好擔任裡面的協調角色。」
小安的行為,就是在做策略性的「向上管理」。他幫助主管解決了「團隊目標誰能達成?」和「這個人未來能替我解決什麼更大的麻煩?」這兩個核心問題。當主管需要找人承擔新挑戰時,腦中第一個浮現的當然是主動展現企圖心、並且已經證明自己有溝通技巧的小安。
如果你不說,主管永遠會用他最方便的方式定義你的價值。默默努力,只會讓你走向工作倦怠,並在轉職建議時才發現自己錯失了內部成長的機會。
職涯規劃的其中一環,就是要學會「優雅地推銷自己」。
我引導 Leo 進行了三招「策略性向上管理」,這不是要他改變個性,而是改變溝通方式。
這邊教你三招「策略性向上管理」:
1. 準備你的「電梯簡報」,隨時更新貢獻值:
不要只報告你「做了什麼」,要報告你「達成了什麼」。練習將你的工作成果,濃縮成一句話,並量化其影響力。
重點提醒:主管只關心數字和業務影響。你要用他們的語言,替你的貢獻「打分數」,並在會議時主動提及。
2. 主動「對齊」你的職涯目標與主管痛點 :
在年度評估或 One-on-One 會議前,準備好你的職涯規劃圖,並與主管討論。
重點提醒:你的目標,必須是解決主管正在煩惱的問題。你的升職,必須是幫公司和主管「創造價值」。
3. 提出「預期管理」:不只報喜,也要報憂:
主管最怕突發驚嚇。向上管理的重要一環是「預防性溝通」。當專案有風險時,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報告。
重點提醒: 你的目的不是把問題丟給主管,而是帶著解決方案去報告風險。這能建立你「沉穩可靠、能獨當一面」的形象,讓主管敢於將更重要的資源和機會交給你。
Leo 改變了。他不再將 One-on-One 視為「被審問」,而是「主動行銷」自己的機會。他學會了用「節省多少成本」、「加速多少效率」來包裝他的技術成就。
當他帶著「對齊」過後的職涯規劃藍圖,主動向主管爭取架構師的協作機會時,主管反而驚訝地說:「Leo,我早就知道你很行,但沒想到你連業務端也想得這麼清楚!好,下個專案讓你試試看!」
如今,Leo 已經成功轉型。他發現,向上管理並不是要他成為一個他討厭的「拍馬屁者」,而是成為一個懂得行銷自己專業價值的「策略家」。
親愛的你,如果你也覺得自己是個默默努力的實力派,卻得不到機會,請別急著**轉職或陷入工作倦怠。
請記住:
專業能力,讓你得到工作;但「策略性溝通」,才能讓你的專業被放大、被看見,並為你爭取到更好的職涯人生。
看更多
0 0 131 0
蒲朝棟

主任

10/28 11:00

不是員工懶,而是他們心累了
辦公室裡常出現類似畫面:有人準時打卡、按部就班,但再也不主動發言;有人完成工作卻不再提供建議;有人表面上沒事,私底下卻慢慢把心收起來。主管的直覺往往是「他們是不是變懶了?」但如果把問題簡化成「懶」字,反而可能錯失真正該處理的危機:員工已經心累。
我曾經輔導過的一位工程師。他過去總是第一個處理問題、主動提出改善方案,可最近他變得沉默寡言,同事再把案子推給他,他也只是淡淡回覆「可以」。主管問他是否動力不足,他低聲說:「不是不想做,只覺得做了也沒用。」這句話透露的不是態度問題,而是價值感的流失:努力沒有被看見,付出看似沒有回應,長期下來,熱情就會耗盡。
這種情況屬於情緒耗竭的一種表現,往往是職場倦怠的核心。當工作處於「高要求、低回饋、低控制」的狀態時,員工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降低投入以維持心理平衡。簡單說,這不是懶,而是生存策略。
主管常用的做法是加碼KPI、提高標準或透過獎金刺激表現,但當員工心累時,外加壓力只會加速退縮。真正有用的做法,是回到「看見」與「支持」。下面提供三個實務步驟,幫助組織及主管在員工心累時,及時回應並修復動能:
一、把「被看見」制度化
別只靠年度考核或一次性表揚。設計簡短的每週回饋機制,例如由主管或同儕輪流分享一件當週感謝的事,或用一頁式回顧呈現每位成員的貢獻,讓努力變得可見且具體。被看見能補滿動能的油箱。
二、降低控制,增加自主
把工作目標拆成能讓員工有決策空間的小任務,並清楚設定期待與時限。研究顯示,工作控制感降低倦怠發生率。當人覺得有選擇而不是被命令時,更容易恢復動力。
三、建立安全的情緒表達管道
鼓勵團隊在非正式的時機分享挫折與困難。可以定期安排「無議程對談」,或設置匿名回饋管道,讓員工敢說心裡話。當問題被說出來,就有機會被處理。
此外,組織也應重新檢視工作負荷分配與成效回饋機制。很多時候,員工不是不想進步,而是看不到進步的痕跡。把量化成果與質性反饋結合,才能讓人知道「我的努力真的有差別」。
對員工而言,當感到心累時,也可以採取自我調整策略:設定短期可達成的小目標、主動尋求同儕支持、或與主管談論期望與界限。勇於表達需求,不是軟弱,而是負責任的職涯管理。
為了避免誤判現象,主管可以從三個面向檢查現場:
第一,觀察參與度變化;不是只有出席率,而是有沒有積極回饋、提出問題或主動協助。
第二,檢視回饋頻率;當正向或建設性的回饋減少,代表員工開始撤離情感投資。
第三,關注小群體互動;沉默往往從小圈子開始,若發現小組間互動冷淡,需要及早介入。
實務上,若發現團隊已出現心累跡象,以下三個步驟可作為優先行動:
一是短期降壓,檢視近期任務是否能合理分配、是否有不必要的加班或重複工作
二是啟動回饋循環,設定每週短會以聚焦「小幅改善」,讓成就感回流
三是啟用支持資源,包括員工協助方案、職涯諮商或內部分享會,讓員工有安全出口表達情緒。
也建議把關鍵數據做成儀表板,定期追蹤例如:請假率、加班時數、會議發言比率、匿名回饋指數等指標,當指標顯著變動時,需立即進行診斷。數據不是冷冰冰的結論,而是提醒管理層「有人需要被看見」。
最後,企業文化的修復需要時間與持續性的行為改變。領導者需要用長期、具體的方式示範:表達脆弱、給予肯定、回應貢獻。當組織把焦點從「只看產出」轉向「同時看人」,員工的心累才有可能逐步被撫平,工作熱情也能慢慢回溫。面對心累,比起責怪員工,更要學會如何陪伴與協作,這才是真正長久的競爭力。
如果你是主管,現在就做一個簡短檢查:
今天你對團隊說過「謝謝」了嗎?
你是否了解每個人最近最在意的是什麼?
你給的回饋是具體且有建設性的嗎?
這三個問題能幫你快速評估團隊情緒健康。
職場不是靠誰更能忍耐而運作,而是靠每個人都還有繼續投入的力量。別等到火燒到房子才想辦法滅火,從今天開始,被看見,就能讓人再次願意走進來。
看更多
0 2 127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