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今天你要開一間店,比方說,就開一間最普遍的餐廳好了,你會怎麼讓它賺錢?
很多人可能會想:「那還不簡單?就是把餐點做好吃,客人自然就會來啊!」如果你也是這樣想,那這篇文章你真的要看下去。因為,你的品牌之所以做不起來、賺不到錢,很可能就是因為想法太單純了。
我下面要講五家餐廳,它們真實存在過,而且都活得很好。但它們賺錢的方法,完全顛覆你的想像。重點不是餐點,而是它們背後的商業「模式」。聽完你就會懂,你現在做的個人品牌,不是內容不夠好,是你根本沒想清楚,你到底在賣什麼。
第一家:請你免費吃小菜,但真正的目標是你的錢包
核心玩法:前端引流,後端變現
這家餐廳超妙,它在門口發傳單,上面寫著「憑券免費兌換一份招牌小菜!」吸引了一堆貪小便宜的人…呃不是,是精打細算的顧客進門。坐下來之後,你吃著免費的小菜,總不好意思不點主餐吧?看著菜單,覺得再來杯酒好像也不錯。
你看懂了嗎?那碟免費的小菜,就像是釣魚的餌,目的是把你這條魚給釣進來。它真正的「後端產品」,是那些利潤高的主餐、甜點,尤其是毛利驚人的酒水。這就是所謂的「前端引流,後端變現」。
回到你的個人品牌,你是不是也拍了一堆免費短影音、寫了一堆免費文章,然後就坐在那邊等訂單?你少了最重要的「轉換設計」啊!你應該去想:
•免費內容 → 該怎麼讓人加你的 LINE、進你的社群、下載你的電子書?
•進來之後 → 該怎麼順理成章地讓他看到你的付費課程、顧問服務?
記住,免費不是做慈善,而是讓客人心甘情願走進你店裡的第一步。
第二家:名義上是吃飯,實際上是賣餐具
核心玩法:價值錯位,產品驅動
這家餐廳更有趣了,它推出一個超貴的「主廚限定雙人套餐」,但噱頭是,只要你點這份套餐,就能獲得一套餐廳跟知名設計師聯名的限量餐具組,外面想買都買不到。
結果大家心裡一算:「哇,這套餐雖然貴,但送的餐具市價就快跟套餐價格差不多了,等於白吃一頓大餐還賺到一套設計師餐具,太划算了!」於是就一堆人搶著點。
但這家餐廳的老闆其實心裡在偷笑,因為他根本不是靠餐點賺錢,他的主業是設計和銷售這些聯名餐具,餐廳只是他賣東西的一個管道。這就是「價值錯位」,讓你感覺你佔了天大的便宜,但其實他賺得比誰都多。
這給我們什麼啟發?你的個人品牌,賺錢的核心不一定非得是你的內容。你可以試試:
•推出設計超好看的周邊商品(筆記本、T-shirt、App)。
•設計一個付費訂閱方案,然後送你超值的實體贈品。
讓你的粉絲因為「喜歡你這個人」而買單,而不只是因為「需要你的知識」才來。你應該把自己當成一個「品牌」來經營,而不只是一個內容創作者。
第三家:來這不是為了吃飯,是為了拍照
核心玩法:社交貨幣,體驗為王
有家餐廳,你走進去會嚇一跳,根本不像餐廳,倒像個攝影棚。牆壁上有超酷的壁畫,燈光打得跟拍電影一樣,餐點上桌時還用乾冰製造煙霧繚繞的效果。來這裡的客人,大概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喬角度拍照,而不是在吃飯。
更好玩的是,這家餐廳還鼓勵你拍!只要你拍照打卡,標註它們的帳號,就免費送你一份「隱藏版甜點」。結果,這家店幾乎沒花什麼廣告費,光靠客人在 IG、臉書上的分享,就紅遍了半邊天。
這就是所謂的「社交貨幣」。你不是求著顧客幫你分享,而是設計一個讓他「不分享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超酷體驗。回到你的品牌,你該思考的是:
•你的線上課程,講義能不能做到像藝術品一樣精美,讓人想截圖分享?
•你的線下講座,場地佈置能不能讓人忍不住拿出手機狂拍?
•你的每一支影片,是不是都有一句讓人朗朗上口的金句?
當你把這些「分享點」都設計好,顧客就會自動成為你最給力的行銷團隊。
第四家:商業午餐不賺錢,但進來後處處是坑
核心玩法:超級入口,生態佈局
這家開在商業區的餐廳,它的商業午餐便宜到讓你懷疑人生,可能比你自己煮還划算。你心想:「這麼便宜,不吃白不吃!」於是就把它當成了自家飯堂。
但當你真的變成常客後,才發現事情沒那麼單純。你開始注意到它昂貴的晚餐菜單,開始跟同事聚餐時會預訂它的包廂,週末會帶家人來吃早午餐,甚至還報名了主廚開設的烹飪課。等你回過神來,發現你貢獻給這家餐廳的錢,遠遠超過那些午餐的價值。
便宜的商業午餐,就是一個「超級入口」,先把大量的上班族圈進來再說。它真正的利潤,是建立在後續一連串的「加值服務」上,形成一個完整的消費生態系。
所以,別再問「免費內容到底要怎麼賺錢」了。你該問的是,當用戶被你的免費內容吸引進來後,你有沒有設計好讓他心甘情願掏出錢來的「第二層、第三層消費」?
•免費直播 → 付費小班課 → 高價一對一諮詢
•免費電子報 → 企業內訓邀約 → 年度顧問合作
你要設計的是一條完整的消費路徑,而不是一個單點的買賣。
第五家:讓你的鐵粉,變成你的股東
核心玩法:社群資本化,共創共榮
最後這家餐廳,老闆的玩法又更高階了。他從最死忠、最懂吃的一批老顧客裡,發起了一個「創始饕客計畫」。只要你投入一筆資金(可能幾萬塊),就能成為「榮譽會員」,不僅享有終身的折扣、優先訂位權,甚至還能定期參加「新菜色試吃會」,直接跟主廚討論菜色該如何改進。
這群「榮譽會員」的向心力有多強?他們把餐廳當成自家的私廚在經營,每天主動帶朋友來光顧,在美食社團裡寫推薦文,甚至幫忙介紹供應商。老闆拿著這筆錢,迅速開了第二家、第三家分店,形成一個不斷擴張的品牌飛輪。
這就是把「社群」玩到了極致,直接「資本化」。對個人品牌來說,這意味著你應該打造一個專屬於你的「鐵粉社群」:
•給他們專屬的內部直播、私密內容。
•定期舉辦只有他們能參加的線下聚會。
•讓優秀的學員成為你的助教、推廣大使,甚至一起開發新產品。
讓你的粉絲不只是付錢給你的人,而是跟你一起打天下的夥伴。
說到底,做品牌不是在辦成果發表會,你寫文章、拍影片,也不是在交作業。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應該是為了打造一個能自己滾動、持續賺錢的「商業模型」。
一個能活得長久的品牌,一定有這三個特點:
1.前端有鉤子:你的內容夠不夠吸引人?
2.中間有路徑:你能不能把人帶到你的收費產品前?
3.後端有金流:你的核心產品夠不夠穩固?
好了,說了這麼多,回頭看看你自己的品牌,你現在在哪個階段?你打算走哪條路呢?別再傻傻地等著「內容被看見」,主動出擊,設計出你的賺錢機器,這才是經營品牌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