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沛星互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Customer Success Management Intern (Digital ads, SaaS Platform - AIXPERT) / 符合度分析
Customer Success Management Intern (Digital ads, SaaS Platform - AIXPERT) 沛星互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大學

經歷

不拘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蒲朝棟

主任

14小時前

遇到混不好的長輩,真的不要聽對方的意見!
你的農曆年飯桌上,是不是也常常上演這樣的戲碼?
剛畢業或剛換工作,總有幾個「混不好」的長輩會熱情地拉著你,給你傳授人生「真理」。他們會苦口婆心地勸你:「聽叔叔的話,不要亂闖!穩定最重要!」
這些長輩的動機通常是好的,是出自於愛。但他們的建議,往往是「過時的善意」或「恐懼的投射」,一旦照做,輕則浪費時間,重則毀掉你的職涯規劃。
這是個很難拿捏的分寸:你不能不尊重長輩,但你更不能犧牲自己的未來。
小穎就是被這種「愛的建議」耽誤了兩年。
小穎大學畢業時想去新興的數位行銷公司闖闖,但她的「王叔叔」總愛在家族聚會上勸她:「現在景氣不好,數位行銷都是泡沫! 你不如去考個公職,不然就去XX老牌傳產,穩定最重要。」
王叔叔自己沒考上公職,後來投資也失敗,這輩子都在怨嘆「當年沒抓住機會」。
小穎拗不過爸媽的壓力,最終聽從了王叔叔的建議,進了一家老牌傳產做行政。工作很穩定,但毫無成長。她每天處理著紙本文件,看著同儕在數位圈裡飛速成長,她開始感到嚴重的工作倦怠。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她入職的第二年。
公司面臨數位轉型,突然解僱了大量「缺乏新技能」的資深員工。小穎雖然年輕,但因為這兩年學到的東西跟市場完全脫節,她成為了第一波被裁員的員工。
她崩潰地說:「老師,我這兩年完全是空白!我聽了長輩的話求穩定,結果現在最不穩定的就是我!我浪費了兩年,而當初給我建議的王叔叔,還在家裡繼續怨天尤人!」
小穎的故事,揭示了「混不好」的長輩,他們的建議為什麼有「毒」。
這不是對人身攻擊,而是你必須學會的「職場資訊過濾」技能。他們的建議,通常來自於三種有問題的來源:
第一種:「恐懼驅動」的顧問。
這種長輩的建議,都是從「失敗經驗」中萃取出來的。他們告訴你「不要創業」、「不要換工作」、「不要冒險」,不是因為你不行,而是因為他們當年失敗了。
第二種:「過時地圖」的導師。
這種長輩的知識結構,停留在 20 年前。他們建議你「把證照考一考」「公司只要夠大就不會倒」。
第三種:「怪罪他人」的受害者。
這種長輩最會抱怨,他們不成功,一定是「老闆太黑心」、「當年市場不好」、「運氣太差」。
你的職涯規劃是你的,你必須自己做主。我的建議是:尊重人,但要過濾意見。
三個實用的「職場建議過濾術」:
1. 「信源測試」:先問他「是否有你想要的結果」。
在你聽任何建議之前,先客觀檢視:這位長輩在他的人生中,是否已經達成了你目前想要達成的「目標」?
重點提醒: 如果他給你投資建議,但他自己從來沒賺到錢;如果他給你職涯發展建議,但他自己一輩子都在抱怨。那麼,你只需要聽故事,而不需要聽策略。
2. 「時間戳記」:過濾掉所有「超過五年」的經驗。
時代變遷太快,尤其是科技、行銷、金融領域。
重點提醒: 禮貌地聽完,但你要在心裡打上一個時間標籤:「這個建議在 2000 年很棒,但在 2025 年,可能已經是錯的。」你要尋找的,是當前的趨勢和最新的數據。
3. 「內容拆解」:濾除「恐懼」,萃取出「事實數據」。
長輩給你建議時,你要聽出他話裡面的「情緒」和「事實」。
• 情緒: 「你不要辭職,會很可怕。」
• 事實: 「現在的產業生態變了,找工作可能需要 6 個月。」 (萃取:數據)
提醒: 帶著感謝的心情,把「情緒」的部分留給他,把「事實」的部分留給自己。
小穎後來勇敢地對王叔叔說了「謝謝,但我已經決定了」。
她利用被裁員的機會,去進修了數位工具,並成功進入了她嚮往的產業。
她說,現在王叔叔還是會給她建議,但她已經能平靜地面對。
「我現在很尊重王叔叔,因為他讓我看到了如果我不努力,二十年後可能會變成什麼樣子。他成了我最好的警惕。」
尊重長輩,永遠是美德;但為自己的未來做主,才是真正的成熟。 你的人生,請自己寫劇本。
看更多
0 0 16 0
林尚能

執行長

11/14 13:17

佈局2026新流量戰場:AI+SEO=GEO 生成式搜尋引擎優化講座(免費講座)
我想對各位氣企業主說:2026 起,你的網站可能被 AI「直接忽略」。
AI 正在改寫搜尋生態,而多數企業還沒意識到:
不是你 SEO 做不好,而是遊戲規則已經變了。
過去靠關鍵字與反向連結就能衝排名的時代已經結束。
未來的曝光,取決於:你的內容能不能被 AI 收錄、理解、推薦。
這就是新戰場——GEO(生成式搜尋優化)。
這場免費講座,就是為老闆準備的:
你不需要自己寫程式、不需要變工程師,
但你必須知道——
✔ 你的網站是否能被 AI 搜尋看到
✔ 你的內容是否符合 AI「推薦邏輯」
✔ 你的團隊該如何從 SEO 進化到 GEO
✔ 如何利用 AI 工具把流量成本降到最低
📌 這堂課,你會學到:
• AI 如何改變 SEO 規則(以及為何你現在流量變少)
• 讓 AI「願意推薦」你的內容的 3 個關鍵
• 2026 必備的 GEO 技術:AI 關鍵字×語意搜尋×結構化資料
• 如何用 AI 生成 SEO 文案卻不被 Google 降權
• 老闆必懂的 SEO/GEO 佈局策略與 KPI
🎯 適合誰?
剛掉流量的你、想省廣告錢的你、準備轉型的你
——尤其是依賴官網、電商、加盟、業務名單的企業。
🎤 講師|戰國策 SEO 事業部經理 Peter
10+ 年 SEO 實戰經驗,協助百家企業突破自然流量天花板。
📅 免費報名(名額有限)
📩 LINE 諮詢:@119m
看更多
0 0 76 0
蒲朝棟

主任

11/14 11:00

3 個步驟,讓「慣老闆」自動對你閉嘴!(學會這招,比你加班還有用)
你的辦公室裡,是不是也存在一個「慣老闆」?
他們的特徵很明顯:時間永遠是「立刻」、「馬上」;你的下班時間,是他靈感爆發的時間;你做得好是「應該」,你做不好就是「能力有問題」。
你可能試過忍氣吞聲,也可能試過拚死加班,結果你越「乖」,他越「慣」。你心裡一定吶喊過:「到底要怎樣,才能讓他放過我?」
志凱在一家廣告公司當企劃,他的老闆就是這種「天條型」的慣老闆。
老闆最愛在週五下午 5:50 丟一個「小任務」,然後說:「這個週末幫我『簡單』想一下。」
志凱一開始是「職場乖寶寶」,老闆的「聖旨」他不敢不從。他犧牲了無數個週末,用肝功能換取老闆的「SAY YES」。
但他發現,老闆並沒有因此更賞識他,反而變本加厲。他的職涯規劃,變成了「老闆的許願池」。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一次大型比稿。
志凱和團隊花了兩個禮拜熬夜,做出了A、B兩個方案,老闆也點頭同意了。
就在比稿前一天晚上 10 點,老闆突然在群組丟了一句:「我還是覺得 A、B 方案都不夠『亮』。志凱,你帶大家再想一個 C 方案吧,明天早上 9 點我要。」
整個團隊瞬間崩潰。志凱看著群組裡已讀不回的同事,再看看自己電腦上那份改了 20 次的簡報,他終於意識到:對慣老闆來說,「服從」是沒有用的。
志凱的血淚史,是多數人被「有毒主管」PUA 的過程。
在我的諮詢經驗中,我發現「慣老闆」之所以能這麼「慣」,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多厲害,而是因為在應對上,犯了三個致命錯誤,讓他「有機可趁」
第一種:『軟柿子』型員工。 這是老闆的最愛。他們不敢拒絕、不敢提問、不敢有意見。老闆說什麼,你都說「好」、「沒問題」。
被慣壞的細節: 你以為的「配合度高」,在老闆眼中叫「沒有底線」。他當然會把所有急事、爛事、雜事都丟給你,因為,你最好用,也最便宜。
第二種:『情緒型』員工。 這種人剛好相反。老闆一壓迫,他就爆炸。他會私下抱怨、會擺臭臉,甚至在會議上頂撞。
被慣壞的細節: 你以為的「反抗」,在老闆眼中叫「情緒化」。他抓到了你「不專業」的小辮子,反而更有理由打壓你、批評你「抗壓性低」,你的職涯發展就此卡關。
第三種:『無數據』型員工。 這種人最常見。老闆丟工作給你,你只會說「我、我很忙...」。
被慣壞的細節: 「我很忙」這三個字,是最無力的辯護。有多忙?忙什麼?老闆完全感受不到。你沒有「具體事實」當盾牌,老闆的「感覺」(我覺得你不忙)當然就贏了。
懂了嗎?對付慣老闆,用「服從」或「情緒」都沒用。
你唯一能用的武器,就是「專業」。建議了解這 3 個「向上管理」步驟,這才是讓他自動閉嘴的唯一解方。
步驟一:用「數據」當盔甲,把「我很忙」換成「我的時間表」。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不要用「感覺」回報,要用「事實」溝通。
「老闆,收到。目前我手上有 A 專案(佔 60% 工時)和 B 專案(佔 30% 工時)都在『進行中』。您剛交辦的 C 任務,我評估需要 8 小時。請問,C 任務的『優先』高於 A 還是 B? 如果高於 A,我是否能將 A 的 DDL 往後延一天?」
重點提醒: 把「你要加班」的問題,換成「老闆你要『取捨』」的問題。
步驟二:用「提案」當武器,把「我不要」換成「我建議」。 「軟柿子」才會說「好」,「情緒型」才會說「不」。專業人士,要說「我建議」。
「老闆,您的這個方向很好。同時,我建議我們可以採用『B 方案』(提出你的專業),因為根據過去的數據,B 方案的成本效益高出 20%。您看我們是否可以朝 B 方案深入?」
重點提醒: 你不是在「否定」他,你是在「優化」他。
步驟三:用「界線」當護城河,把「隨傳隨到」換成「固定回報」。 你的價值,不是來自你「回 Line 的速度」,而是來自你「解決問題的深度」。
重點提醒: 下班時間的非緊急訊息,你可以「已讀」,但不要「秒回」。你可以等到隔天早上,整理好思路後,再給出「完整且專業」的回覆。你要主動「訓練」你的老闆:你是一個在上班時間效率極高、能解決問題的人才,而不是一個 24 小時的「在線客服」。
志凱後來怎麼了?
他沒有離職。在那個稿被推翻的晚上,他最後這樣做。
他打電話給老闆:「老闆,收到 C 方案的需求。目前團隊已經為了 A、B 方案熬夜兩週,大家都在體力極限。如果現在硬做 C 方案,品質我無法保證。」接著,他用了步驟二:「我建議,我們還是用 A 方案去比稿,因為 A 方案最能解決客戶『XX 的痛點』。我非常有信心。」
老闆在電話那頭沉默了 30 秒,最後說:「...好,那就照你說的。」
那次比稿,他們贏了。
志凱告訴我,從那晚開始,老闆再也沒有在半夜丟過「無效指令」給他。
你無法選擇老闆,但你可以選擇「被對待」的方式。 當你開始用「專業」和「數據」武裝自己時,你會發現,那些「慣老闆」的聲音,真的會自動變小。
看更多
0 0 11 0
詹翔霖

商學院兼任副教授

11/13 22:38

銀髮再就業講座:活躍老化的力量與新人生的開展
在現今快速變化的職場環境中,銀髮人才如何重返職場,不僅是技能的回顧,更是心態的調整與自我價值的提升。這次詹翔霖副教授的講座將會探討以下幾個重要主題:
1.心態調整:如何克服年齡歧視,培養自信,重新融入工作環境。
2.專業能力再提升:學習新技能與知識,掌握數位工具,提升自身競爭力。
3.人際關係的建立:在職場中重建人際網絡,拓展人脈資源,尋找合適的職業機會。
4.適應變化的策略:瞭解市場趨勢,學會靈活應對職場變化與挑戰。
5.打造個人品牌: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塑造專業形象,提升自我價值。
看更多
0 0 34 0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11/13 19:00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是:「小編抗壓力/心理素質夠硬嗎?」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社群日更、活動連發、留言不間斷、績效每週追……
社群小編每天都是壓力鍋,身心穩定才能持續輸出創意!
你(或你家小編)還撐得住嗎?
快用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為你設計的【抗壓自檢表】,看看目前心理防線還撐不撐得住!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遇到負評留言,能不情緒化,理性處理。
02. 在高壓環境下仍能維持文案/排程品質。
03. 能適時與同事溝通壓力,不悶著自己扛。
04. 知道自己壓力來源,能針對性解決。
05. 有固定抒壓方法(運動、寫日記、冥想等)。
06. 對突發狀況具備基本應變與處理機制。
07. 能清楚與主管反映可行與不可行的任務。
08. 擁有健康的自我對話,不會過度自責。
09. 面對成效不佳的貼文,不會情緒受創太重。
10. 能適時與同事協作,不獨攬所有任務。
11. 工作與生活有明確界線,不 24hr on call。
12. 有給自己設立合理的期待與休息時間。
13. 面對績效報表,能就事論事,持續改善。
14. 能辨識情緒低落與職業倦怠的差異。
15. 曾主動向主管/HR 反應過心理壓力需求。
16. 能在忙碌時有效做出優先級排序。
17. 不害怕表達疲累、並能勇敢請假休息。
18. 了解公司有無心理支持制度或資源。
19. 不以 KPI 取代全部自我價值認同。
20. 能從創作中重新找到熱情與意義。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太強了!你是社群界的鋼鐵人,請持續保持也別忘記適時放鬆!
⚠️ 50 - 75 分:注意!目前壓力指數偏高,快建立舒壓管道與支持系統。
❌ 低於 50 分:警報響起!你正身陷社群倦怠危機,快尋求幫助與調整工作節奏!
💡【 Steven 提醒 】
抗壓不是天賦,是長期建立的心理肌肉。
創意輸出不是用命換,身心穩了,內容才穩、品牌才穩。
快交叉檢驗看看自己還撐不撐得住,若撐不住,請不要硬撐!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得幾分?快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是哪一型小編!
別忘記追蹤 Steven,更多社群生存秘訣、自檢表不藏私奉上~
看更多
0 0 41 0
陳建夆

數位行銷×AI行銷應用|企業內訓講師&顧問

11/12 19:19

AI 行銷新時代:不只搶「流量」,更要掌握「留量」
過去談數位行銷,最常聽到的就是「流量」,重點在如何吸引顧客,但隨著廣告費用越來越貴,大家也開始意識到「留量」的重要性,把第一次跟我們接觸的人留下來,變成回購客或長期互動客戶。
我認為AI行銷應用,不是只是省時間、寫文案的角色,更應該用在「流量」與「留量」的行銷策略中,讓AI 行銷不是只追「流量」,更要打造品牌「留量」。
尤其廣告費越來越貴、轉換成本節節攀升,這應該大家都有意識到,因此整理了一篇文章,分享「流量」—>「留量」的個人觀點。
我是比較期待AI協作不只是文案或素材的層面而已,而是整個品牌的會員生命週期,因為真正的競爭力,是來自把一次互動變成長期顧客關係~
看更多
0 0 57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