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Mahoya_騰思香氛文化有限公司 / 美術設計 / 符合度分析
美術設計 Mahoya_騰思香氛文化有限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專科

經歷

未具備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林尚能

執行長

6小時前

用品牌定位打造市場差異化優勢
行銷的起點在「定位」,不單純追求曝光。
當品牌缺乏明確的方向,無論投入多少預算,
訊息都會顯得模糊,難以打動人心。
成功的品牌能讓客戶在第一眼,
就理解你提供的價值與專業,進而建立信任。
企業若想被市場清楚記住,
必須先釐清自身的獨特價值主張(UVP),
再以一致的語調貫穿官網、社群與廣告。
當整個團隊都能說出同一個品牌故事,
品牌印象才會真正扎根在客戶心中。
實際做法:
1.三圈分析
先透過「客戶痛點 × 競品定位 × 自身強項」
三圈交集分析,找到你在市場上的最佳切入點。
列出客戶最在意的三個問題、
競爭者能提供的解方,
以及自己能解但別人不擅長的地方。
這樣的交集,就是品牌的核心定位。
例如,如果你能解決中小企業最怕的
「AI落地效益不明」問題,
那這就是你的競爭優勢所在。
2.用一句話定位
把複雜的品牌價值濃縮成一句話,
讓人一聽就懂你在幫誰、解決什麼、為什麼更好。
用「為誰|解什麼問題|憑什麼更好」的結構,
寫出12~18字的Slogan,
例如:「為中小企業打造可衡量的AI導入成效」。
這句話要能代表你在市場的立場與價值,
成為所有行銷溝通的中心軸。
3.訊息矩陣
一句話定位確定後,將其拆解成三個主軸:
功能價值、效益價值、風險降低。
每一軸都要能對應具體案例或數據證明,
形成品牌的「說服矩陣」。
例如:功能主張可搭配產品特點;
效益主張附上實際成效;風險降低則以保固、
服務或保障作支撐。
這樣能讓品牌溝通更具層次與信任度。
4.執行一致性
品牌訊息不是只有行銷部要懂,
而是全公司都要用。
從官網首頁、產品頁、簡報模板、客服話術、EDM
到業務提案,全都應以統一語調呈現。
這樣客戶不論在哪個接觸點,
都能接收到同樣的價值訊息。
保持一致不僅讓品牌更專業,
也能強化記憶點與辨識度。
5.季度檢視
定位不是一次就定生死,而是要持續優化。
每季應追蹤品牌關鍵字搜尋量、
官網流量與指名詢問來源,
分析市場回饋與受眾變化。
如果發現品牌被誤解、
或競爭者搶佔你的關鍵字,
就要立刻調整溝通重點。
持續檢視能讓品牌定位保持新鮮與競爭力,
讓市場始終記得你。
▋想系統學習更多創業與企業經營內容
【戰國策戰勝學院 】提供量身打造的課程及顧問服務
- 更多資訊請至:www.mo.com.tw
- LINE 諮詢請洽:@119m
▋想聽到更多執行長COM的經驗談
【 經營者的勝利學 】於各大Podcast平台及Youtube熱播中
#企業經營 #品牌行銷 #品牌定位
#行銷策略 #故事行銷 #品牌故事
#經營者的勝利學 #執行長 #企業管理
看更多
0 0 22 0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11/13 19:00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是:「小編抗壓力/心理素質夠硬嗎?」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社群日更、活動連發、留言不間斷、績效每週追……
社群小編每天都是壓力鍋,身心穩定才能持續輸出創意!
你(或你家小編)還撐得住嗎?
快用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為你設計的【抗壓自檢表】,看看目前心理防線還撐不撐得住!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遇到負評留言,能不情緒化,理性處理。
02. 在高壓環境下仍能維持文案/排程品質。
03. 能適時與同事溝通壓力,不悶著自己扛。
04. 知道自己壓力來源,能針對性解決。
05. 有固定抒壓方法(運動、寫日記、冥想等)。
06. 對突發狀況具備基本應變與處理機制。
07. 能清楚與主管反映可行與不可行的任務。
08. 擁有健康的自我對話,不會過度自責。
09. 面對成效不佳的貼文,不會情緒受創太重。
10. 能適時與同事協作,不獨攬所有任務。
11. 工作與生活有明確界線,不 24hr on call。
12. 有給自己設立合理的期待與休息時間。
13. 面對績效報表,能就事論事,持續改善。
14. 能辨識情緒低落與職業倦怠的差異。
15. 曾主動向主管/HR 反應過心理壓力需求。
16. 能在忙碌時有效做出優先級排序。
17. 不害怕表達疲累、並能勇敢請假休息。
18. 了解公司有無心理支持制度或資源。
19. 不以 KPI 取代全部自我價值認同。
20. 能從創作中重新找到熱情與意義。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太強了!你是社群界的鋼鐵人,請持續保持也別忘記適時放鬆!
⚠️ 50 - 75 分:注意!目前壓力指數偏高,快建立舒壓管道與支持系統。
❌ 低於 50 分:警報響起!你正身陷社群倦怠危機,快尋求幫助與調整工作節奏!
💡【 Steven 提醒 】
抗壓不是天賦,是長期建立的心理肌肉。
創意輸出不是用命換,身心穩了,內容才穩、品牌才穩。
快交叉檢驗看看自己還撐不撐得住,若撐不住,請不要硬撐!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得幾分?快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是哪一型小編!
別忘記追蹤 Steven,更多社群生存秘訣、自檢表不藏私奉上~
看更多
0 0 71 0
蒲朝棟

主任

11/13 11:00

你的部門有「毒」!3 個細節看出你老闆是「慣性決策失敗者」
你的公司裡,是不是也有一個「點子王」老闆?
他們可能看起來很有遠見、充滿熱情,今天說要做 AI,明天說要搶攻元宇宙,你被搞得熱血沸騰。但過了一個月,你發現...欸?怎麼好像又沒下文了?
接著,他帶著同樣的熱情,告訴你:「我想到一個更棒的!」
這種「慣性決策失敗者」主管,就是部門裡最有毒的污染源。他們不一定會罵你,卻能把你所有的熱情、時間和專業,消磨殆盡。
阿明在一家中型電商當行銷,他的老闆就是這種人。
阿明的主管,我們叫他「點子哥」。點子哥每天都在看最新的商業趨勢,每週一的會議,都是他的「新點子」發表會。「阿明!我覺得我們這季應該主打 ESG!」「阿明!NFT 好像很酷,我們來研究一下!」
阿明和團隊一開始也很興奮,覺得主管很有 vision。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半年前的「夏日企劃」。
點子哥拍板說:「今年夏天,我們不打折,我們要用『品牌深度內容』來感動消費者!」團隊花了整整一個月,熬夜寫腳本、拍影片,做了超有質感的內容。
就在企劃上線前三天,點子哥突然又開會:「我週末去爬山,跟一個前輩聊過,他覺得我們還是打折最實際。那些影片先不要上,我們馬上改!全館 5 折!」
阿明和團隊當場傻眼。一個月的努力,瞬間歸零。
更慘的是,因為倉促打折,備貨不足、客服被灌爆,那個月的業績反而比去年同期更差。
阿明滿臉工作倦怠的說:「我快瘋了。我每天都在『執行老闆的失敗』。我做的所有事都沒有累積,我根本不知道我這一年到底學到了什麼?」
阿明的困局,就是「決策者」出了問題,卻要「執行者」來背鍋。
這種「慣性決策失敗者」的有毒主管,通常不是因為他們「壞」,而是因為他們在決策上存在致命的缺陷。
你的老闆是哪一種?三個最明顯的細節,你一定要看穿:
第一種:「追逐亮點」的投機者。 這種老闆,極度害怕錯過。他決策的依據,不是公司的「核心戰略」,而是「最近什麼很紅」。
細節: 他的辦公室永遠有最新的商業雜誌,他最愛說「那個誰誰誰...」。他會逼團隊投入 120% 的資源去做一個「看起來很潮」但跟本業無關的專案,然後在三個月後,當熱潮退去,他就假裝這件事沒發生過,再去找下一個「亮點」。
第二種:「分析癱瘓」的恐懼者。 這種老闆,極度害怕承擔責任。他們看起來很「慎重」。
細節: 你只是要一個 5 萬塊的行銷預算,他卻要你「再多給我一點數據」、「你再去問問其他部門的意見」、「我覺得我們再想想...」。他們會用「開不完的會」和「要不完的報告」來拖延決策,直到黃金時機過去。最後,他們會說:「你看,還好我們沒做。」(但其實是因為他拖到死的)。
第三種:「推翻過去」的事後諸葛亮。 這種老闆最磨人。他們在當下會授權給你,說「好,你去做」。
細節: 但當結果出來(無論好壞),他一定會說:「我早就覺得這樣不行...」、「你當初為什麼不...」。他們會否定你過去的努力,篡改他自己的決策記憶,把所有功勞歸給自己,所有失敗推給你。
如果你發現你的老闆中了兩項以上,那很抱歉,你的部門真的有毒。
我的建議不是你明天就走(轉職也要本錢),而是你必須立刻啟動「自我保護機制」。
1. 對「追逐亮點」的老闆,你要當「剎車皮」,而不是「油門」。 當他又興奮地提出新點子,你不要跟著喊衝。你要冷靜地問:「主管,這個點子很棒。如果要執行,它在『優先級』上,是否高於我們正在做的 A 專案? 如果是,我們是否要先暫停 A 專案,把資源轉移過來?」
重點提醒: 把「成本」和「取捨」攤開來,逼他做選擇。
2. 對「分析癱瘓」的老闆,你要當「引導者」,並留下「書面證據」。 你的報告不要只是給數據,你要主動給「選項」(A/B/C 方案)。
重點提醒: 永遠用 Email 或書面留下結論:「主管,根據會議結論,我將於週三前啟動 A 方案。如您在週二下班前有其他指示,我會再調整。」(這招叫向上管理的「默認同意」,把壓力還給他。)
3. 對「事後諸葛亮」的老闆,你要當「記錄者」,管理他的記憶。 重點提醒: 會議紀錄和 Email 是你的護身符。當他授權時,你一定要發信總結:「主管,確認一下,您同意我們這次的策略是...」當他下次想推翻過去時,你才有「證據」提醒他。
阿明後來怎麼樣了?
他開始練習「向上管理」,不再當那個只會SAY YES的執行者。當「點子哥」又想改企劃時,阿明學會拿出數據說:「主管,如果我們現在改,合約上的違約金會是 20 萬,而且會失去 A 廠商的信任。您確定要這麼做嗎?」
他沒有成功「治癒」他的老闆,但他成功「保護」了自己的專案和團隊。
你無法選擇你的老闆,但你可以選擇你的應對方式。
如果你的部門有毒,你的職涯規劃不是「躺平」或「逃跑」而已,你更應該學會的,是如何在有毒的環境裡,當一個專業、清醒,還能保護自己的「倖存者」。
看更多
0 0 106 0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11/12 19:00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12 美容廣告也能這麼哲學?
🔥 行銷解析:《A.I. JK》by JK Estética Avançada 🔥
案例連結
🪧 品牌名稱
JK Estética Avançada(拉丁美洲最頂尖的高端美容診所)
✨ 行銷目標
JK Estética Avançada 這次以《A.I. JK》為主軸,欲藉由「如果 AI 也有慾望,它會想變美嗎?」這個提問,重新定義奢華美容的未來想像。品牌希望透過這支以 AI 為敘事主體的影片,突顯科技與美學的融合,強化品牌「美是一種高等智能選擇」的定位,吸引對創新與美感都極度敏感的高端消費者族群。
✨ 策略手法
這次廣告跳脫傳統美容業訴求產品效果的慣例,選擇從哲學層面切入,邀請觀眾思考:「人工智慧若有自由意志,是否也渴望體驗『美』的感受?」透過擬人化的 AI 角色「JK」,品牌成功將高科技拉近至感性層面,並與美的追求做出強烈連結。此策略不只建立品牌差異,更讓受眾留下深刻印象。
✨ 執行創意
影片以極具未來感的場景為開場,由虛構的 AI 學習模型「JK」娓娓道來自己的學習歷程與渴望:雖然能掌握人類的所有知識,但唯一缺乏的是「感受美」的能力。透過冷調畫面與感性獨白交織,展現科技與情感之間的張力。這樣的創意執行讓觀眾不只是看見產品,而是進入一場對美的深層思辨。
✨ 效益結果
《A.I. JK》廣告上線後,迅速在社群媒體引起討論,尤其在 IG 與 YouTube 上吸引大量留言與轉發,觀眾不僅被視覺美學吸引,更對「科技渴望美」的創意主題感到驚艷。品牌在業界成功樹立「未來派奢華」的領導形象,亦吸引更多年輕、高消費力的族群主動接觸品牌,擴大原本偏熟齡客群的市場觸角。
✨ 應用啟發
說到這支廣告,真的會讓人忍不住想問:台灣的品牌什麼時候也來拍一支 AI 也想變美的廣告?《A.I. JK》厲害的地方,不只是用了 AI,而是把 AI 當成「想變美的角色」來說故事,這個視角非常新,也非常人性。
對台灣品牌來說,這是一個很值得借鏡的創意方向。例如:如果你是做醫美診所的,何不做一支「AI 去預約微整形」的短劇?或是保養品牌也可以設計 AI 角色,在元宇宙裡擦保養品,最後才揭曉那是人類的夢境投影——這些故事,既貼合現在 AI 熱,又能講出品牌對「美」的態度。
不一定要做得這麼科幻,但可以思考:你的產品能不能讓「連 AI 都想體驗」的事變得更人性、更感動?有時候,不是把技術講得多厲害,而是讓觀眾心裡有「欸,我也想這樣」的悸動。
科技越冷,廣告越要暖。《A.I. JK》就是一個最好的人味範本啦~
引用出處:
・JK Estética Avançada
・Agencies: Atlantis • AtlantisLSN • Atlantis-LSN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看更多
0 0 96 0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11/11 19:00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EP30|租不起房就買咖啡?Maxwell House 如何用「惡搞住宅危機」玩出社群爆紅?
🔍 點擊看更多
2025 年 10 月,美國百年咖啡品牌 Maxwell House 推出一場讓人哭笑不得的行銷企劃:「Maxwell Apartment」。他們用自家咖啡包裝嘲諷高房價,並主張:「花 5.49 美元買咖啡,比房租還划算。」一時之間,這場對住房危機的幽默反擊成為社群熱議焦點,甚至登上《The Guardian》、《AdAge》等主流媒體版面。
這個案例看似是一場搞笑的惡趣味,實則是高明的行銷操作。以下,我們將從四大面向深度拆解這次行銷操作背後的策略,並給你具體可複製的心法。
🚩【一、品牌行銷操作做對了什麼?】
📌 品牌行銷手法-從產品思維轉向議題思維
・把「咖啡產品」包裝成「住宅租約」——以「Maxwell Apartment」名義推出一盒一年份咖啡豆,模擬「一年租屋方案」。
・將品牌視覺全面翻轉:將老派品牌改造成現代租屋平台的風格,藉此「品牌年輕化」。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產品無需改變,價值主張可以大翻轉:同一盒咖啡,重新包裝+幽默切角,就能從飲品變為社會話題入口。
・議題型行銷 ≠ 嚴肅說教,而是設計「能笑、能講、能拍」的文化互動。
・越老的品牌,越需要突破性創意來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與連結。
📌 數位行銷操作-內容不推播,自己會傳播
・廣告影片主打「荒謬風格」:演員用過度正經的語氣介紹 Maxwell Apartment,營造巨大反差與迷因感。
・所有素材同步釋出於品牌官網、X(原 Twitter)、Instagram,並設計「GIF 轉發包」供社群使用。
・沒有請網紅、沒有硬上廣告,完全靠社群自發流傳引爆話題。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反差式演出 + 誇張包裝是社群迷因製造機,幽默勝過說理。
・若內容設計夠好,根本不需砸預算打廣告——讓觀眾自己變成發送器。
・與其請一堆網紅,不如讓消費者自己「看得懂+願意轉傳」。
📌 社群議題行銷-戳痛點才能上熱搜
・美國年輕人對「房價太貴、薪資太低」充滿怨氣,Maxwell 用幽默轉化為爆點。
・「一年租約只要 5.49 美元」不是產品賣點,是對整個社會制度的反問。
・各大社群平台出現大量改圖、仿拍、調侃影片——讓 Maxwell 變成「住不起的美國人的共同語言」。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社群想要的,不是「推廣」而是「共鳴」。話題不需完美,但必須真實、有感。
・觸碰痛點時,若能用幽默包裝,更容易突破平台審查與用戶抵抗。
・品牌如果能「戳到人心」的文化困境,就能自然成為話題中心。
📌 行銷平台佈局-一頁官網打全場
・活動無繁複 App、無多平台導流,僅設一個極簡官網頁面介紹 Maxwell Apartment 企劃與咖啡商品。
・所有社群素材都連回該頁,導向購買或分享。
・品牌並未強調 ROI、限量優惠,而是強調「這是社會文化參與」的一環。
📍 我們學習到什麼?
・活動不需鋪天蓋地、多平台導購,而是聚焦一個具情緒與意義的轉換節點。
・單點切入、集中火力、快速迴響,比分散式曝光更有效聚焦關注與討論。
・在數位平台上,「轉傳」是新通貨,而非「點擊」。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Step 1:選定社會文化中具高共鳴感的「痛點」作為話題入口
✅ Step 2:用反差式、幽默感包裝產品,將「原始功能」轉為「文化態度」
✅ Step 3:以視覺、語言、人物設定創造迷因傳播潛力
✅ Step 4:將活動集中在單一頁面或單一平台,形成轉發迴圈
✅ Step 5:用設計好的「話題腳本」引發媒體與社群自然報導與參與
🚩【三、啟發是什麼?】
👉 老品牌不是不能翻紅,只是缺少文化對話的語言。
・Maxwell House 用「住宅危機惡搞」將一盒咖啡推向議題中心,提醒我們:品牌若敢講、會笑、能講人話,就能被再一次認識。
・現在的消費者不只是買產品,而是要「買品牌的文化角色」。
・成功的社群行銷來自一個好問題:「這件事,我們能不能用幽默說出來?」
💬 你覺得還有哪些品牌也可以用「惡搞現實+文化共鳴」的方式來逆襲翻紅?
留言跟 Steven 一起腦洞開挖吧!
看更多
0 0 113 0
蒲朝棟

主任

11/11 09:11

「我全都照做了啊!」把老闆的話當聖旨,為何他對你還是不滿意?
在職場上,你是不是也當過那種「乖寶寶」?
老闆交辦事項,你筆記抄得最勤;老闆說的每句話,你都當成「聖旨」來執行,不敢有絲毫怠慢。你以為你這種 100% 的執行力,換來的會是讚賞與升遷。
但結果呢?你累得半死,老闆卻好像總有哪裡不滿意。你心裡充滿了委屈:「我明明都照你說的做了,你到底還想怎樣?」
Jason就是這個「乖寶寶」的完美代言人。
Jason是個行銷企劃,做事細心、態度積極。他對主管的「向上管理」,就是老闆說一,他絕不做二。
有一次,公司要爭取一個大客戶,主管在會議上指示Jason:「這個提案,客戶要的是『大格局』,你負責把我們的優勢整理出來。」
Jason聽到了「聖旨」。他心想:「大格局?那一定是要包山包海、鉅細靡遺。」
接下來的一週,他瘋狂加班,把公司成立十年來所有成功的案例、所有服務的細節流程、所有可能的執行方案,全部塞進了簡報。他做出了 50 頁、堪稱「百科全書」等級的提案。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提案前一天的內部預演。
Jason信心滿滿地打開簡報。主管才看到第 5 頁(光是公司簡介就 3 頁),臉色就垮了。
主管打斷他:「Jason,我不是說要『大格局』嗎?你給我這些『小細節』幹嘛? 客戶是 CEO,他哪有時間聽你講這些執行流程?我要的是『策略』! 這根本不是我要的!」
Jason當場懵了。他一臉錯愕,心裡全是委屈:「我...我這不就是照你說的,把所有優勢都整理出來了嗎?」
Jason的困境,就是典型的「乖寶寶陷阱」。把老闆的話當聖旨,為什麼還會被罵?
因為,你只做了「聽話的執行者」,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合作夥伴」。在我的職涯諮詢中,這種「無效的努力」通常源自三種職場心態:
第一種:「聖旨接領員」。 這種人一聽到指令,就立刻低頭猛做。
他們放棄了自己最寶貴的資產——「大腦」。老闆說「往東」,他絕不往西,就算他明知東邊是懸崖。他們害怕提問、害怕質疑,把「執行」跟「服從」劃上等號。
危險點: 老闆要的是「結果」,而不是你的「服從過程」。你沒有幫老闆「思考」,你就只是個昂貴的機器人。
第二種:「指令解讀障礙」。
就像Jason,他聽到了「大格局」,卻解讀成「包山包海」。他沒有搞懂這句話背後的「真正目的」。
危險點: 老闆是「下達目標」的人,但他們不一定擅長「下達指令」。他們說的「大格局」,可能只是「五頁內讓我看到策略重點」。你沒有「反向確認」,就等於在開「指令盲盒」,開出來是驚喜還是驚嚇,全憑運氣。
第三種:「焦慮型乖寶寶」。
這種人極度害怕讓主管失望。他們不敢問「為什麼」,因為他們怕被覺得「很笨」或「在挑戰權威」。他們寧願自己猜,也不敢去「麻煩」主管。
危險點: 你因為怕被罵,所以不敢多問,結果因為做錯,被罵得更慘。這種惡性循環,是工作倦怠和主管關係惡化的主因。
那到底該怎麼辦?
建議是,你必須停止當「乖寶寶」,開始當「神隊友」。
1. 停止當「手」,開始當「腦」:先問「Why」再想「How」。 拿到任務時,永遠別急著說「好,馬上去做」。你必須先校準目標。
範例: 「主管,收到。我想先跟您確認一下,這次提案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展現我們的『策略高度』,還是『執行細膩度』?這次的聽眾最在意的會是什麼?」
2. 練習「指令複誦」:用你的話,說出老闆的目標。 會議結束前,一定要做「總結確認」。
範例: 「好的主管,所以我總結一下。週五前,我要出一份不超過 10 頁的策略簡報,重點放在『A 策略』,因為 CEO 最在意的是『B 效益』。我的理解正確嗎?」
3. 提供「選項」,而不是「單一答案」。 「乖寶寶」才會只給一個答案。真正的「神隊友」,會給老闆做選擇題。
範例: 「主管,針對『大格局』,我構思了兩個方向。A 方案是策略導向,很快;B 方案是細節導向,很滿。您覺得哪個方向更符合這次的需求?」
重點提醒: 這能展現你的思考深度,並把決策權交還給老闆,讓他覺得「你跟他站在同一陣線」。
Jason後來怎麼了?
那次慘痛的教訓後,他痛定思痛。下一次,主管又丟了一個任務:「去研究一下競品 B 的動態。」
他不再是那個拔腿就跑的Jason。他吸了口氣,問:「主管,沒問題。您是想了解他們『最近的行銷活動』,還是他們『長期的產品策略』?您需要的是一份快報,還是一份深度分析?」
主管愣了一下,笑了:「深度分析。下週給我。」
Jason後來告訴我,他現在工作反而更輕鬆,因為他只做「對」的事。他不再是那個累死的主管「聖旨接領員」,而是主管最信賴的「策略神隊友」。
老闆要的,從來都不是一個聽話的奴才;他要的,是一個能幫他搞定一切的將才。
看更多
0 0 191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