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家裡寵物旅館_普奇寵物企業社 / 寵物美容助理專員(美容助理 / 寵物照護) / 符合度分析
寵物美容助理專員(美容助理 / 寵物照護) 家裡寵物旅館_普奇寵物企業社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專科

經歷

未具備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蒲朝棟

主任

11/17 11:00

3 個細節看出部屬是否「職業倦怠」
許多主管判斷部屬「職業倦怠」的方式,通常很簡單粗暴:看他是不是常遲到、看他是不是常請假、看他的績效數字是不是一落千丈。
當然,這些都是結果。但如果等到這些狀況發生,通常就已經太晚了。身為主管的你,這時候再介入,通常只能處理「離職手續」,而不是「挽救人才」。
其實,在部屬提出辭呈之前,他們會發出許多「無聲的訊號」。高效主管的價值,就在於能提早看到這些訊號,並在部屬徹底崩潰前,主動介入。
我們來看看一位主管淑芬的經驗。
淑芬手下的部屬小李曾經是團隊裡的明星隊員。他總是充滿點子,會在會議上主動提問,交出的報告永遠超過預期,是個對職涯規劃很有想法的年輕人。
但從半年前開始,小李變了。
他的報告開始出現一些不該有的低級錯誤,會議上他總是安靜地關著鏡頭,問他意見,他只回「都可以」。
淑芬一開始很生氣,認為他是在「偷懶」,甚至私下對同事抱怨:「小李是不是找到新工作了?怎麼開始擺爛了?」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季末的績效面談。
淑芬拿出數據,準備給小李一個最終警告。沒想到,小李還沒等她開口,眼淚就先掉了下來。
小李哭著說:「老闆,我不是懶,我真的不是懶...我只是覺得,我身體裡好像有一塊電池被拔掉了。 我早上醒來完全沒有動力,我連回封簡單的 Email 都要掙扎一個小時...我不知道我到底怎麼了。」
淑芬當場驚覺,她面對的不是「態度問題」,而是嚴重的「耗竭問題」。她錯了,她只看到了數字的下滑,卻錯過了人的崩潰。
小李的經驗,讓淑芬徹底改變了管理方式。她發現,部屬在職業倦怠時,不會給你一張通知單,而是會釋放出三種「無聲的崩潰訊號」:
第一種:「社交抽離型」的隱形人。 這種部屬不是直接請假,而是選擇「躲起來」。他們會從團隊的社交圈中默默退場。
細節: 以前是會議的發言者,現在變成旁聽者;群組裡只回「好」、「收到」;中午不再跟同事一起吃飯;相機永遠關著。他們不是在偷懶,他們只是在耗盡了情緒能量,必須把所有力氣都留給工作本身。
第二種:「耗竭型完美主義」的品質驟降。 這種人是最難察覺的。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極高,但當他們耗盡後,就會開始「放棄檢查」。
細節: 他們交出來的報告,會有過去絕不會出現的拼寫錯誤、數據計算錯誤。最關鍵的是,當你指出來時,他們表現得毫不在乎。這種「習得性冷漠」,是職場心理中「去個人化」的表現,他們已經對工作和自己產生了抽離。
第三種:「情緒易燃」的防禦模式。 這種部屬看起來最像「有問題」。他們變得暴躁、易怒、防禦心強。
細節: 以前你給他回饋,他會感謝。現在你一提出質疑,他就立刻反駁,甚至會把話題扯到「你上次也沒說清楚」。這不是他們在跟你對抗,而是他們已經處在極度脆弱的邊緣,必須用攻擊來保護自己,防止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
職業倦怠不是部屬個人的失敗,而是管理者的失職。身為主管,你必須主動出擊。
淑芬後來學到了這三個「挽救人才」的關鍵步驟:
步驟一:改變對話目標:從「檢討產出」轉為「檢查資源」。 當你發現部屬有異狀,不要直接問:「你這個月業績怎麼回事?」你要問:「你現在手上的工作,有哪一個部分是最耗能的?」「我可以幫你把哪一個專案拿掉?」
提醒: 你的目標是讓他感受到「支持」,而不是「責備」。讓他知道你可以當他的「神隊友」。
步驟二:重新校準工作價值:將工作與「職涯規劃」連結。 部屬會倦怠,往往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做的東西「沒有意義」。
提醒: 主管必須主動提醒他們,現在做的這件看似瑣碎的工作,未來將如何幫助他們達成職涯發展的目標。讓他們重新看到意義,才能讓電池回充。
步驟三:主管帶頭設立界線,修復團隊的「職場心理」。 許多團隊的倦怠,是從主管帶頭不休息開始的。
提醒: 主管要帶頭「正常下班」。如果必須在晚上發信,請務必使用「定時發送」功能,在早上九點發送。讓部屬知道,他們的休息權是被你這位主管所保護和尊重的。
淑芬現在的團隊,績效反而更高了。
她後來沒有解僱小李,而是幫他減輕了行政負擔,並讓他接了一個他充滿熱情的小型專案。小李慢慢恢復了元氣。
淑芬說:「以前我以為管理是看數字,現在我才知道,管理是看人。」
高效主管看的不是部屬「有沒有在忙」,而是看他們「有沒有在休息」。學會辨識並處理部屬的職業倦怠,才是穩定團隊、提升績效的終極向上管理術。
看更多
0 0 188 0
外貿協會培訓中心 (台北)

台北

11/10 14:09

保持簡潔就是最好的專業🤵
在商業Email中,簡潔有力比長篇大論更有效。短句不僅容易理解,對於英文非母語者(ESL讀者)來說,也更友善、更清楚。
✨ 三個寫出簡單明瞭Email的技巧
1. 一句只傳達一個重點
複雜版本:
We are currently reviewing your application and we would like to ask if you are available for an interview next week.
簡單版本:
We are reviewing your application. Are you available for an interview next week?
👉 拆句能幫助讀者更快理解內容重點。
2. 使用清楚的條列或項目符號
如果資訊太多,不要寫成一大段落,可以這樣分點:
範例:
We need the following by Friday:
Updated product brochure
Sales forecast report
Meeting agenda for Monday
這樣一目了然、閱讀無壓力。
3. 刪掉多餘的字
用更簡短的說法傳達相同意思:
原句 更佳寫法
Due to the fact that Because
In the near future Soon
I am writing to let you know that I’d like to inform you
🗂 單字小詞典(English ➡ 中文)
Word / Phrase 中文翻譯
Simple 簡單的
Sentence 句子
Application 申請
Interview 面試
Bullet point 項目符號
Clarity 清楚
Kindness 友善
🔑 重點提醒:Clarity is kindness(清楚就是一種友善)
越是簡單、直接的Email,越能展現你的專業與效率。對讀者來說,也是一種體貼。
把話講清楚,比講得多更有價值。
(此貼文由ITI講師Bob撰寫)
看更多
1 0 2065 0
詹翔霖

商學院兼任副教授

11/04 23:30

與死亡對話:陪伴末期親友的智慧與實踐
與死亡對話:陪伴末期親友的智慧與實踐
溫柔告別:「一場不帶行李的旅行」臨終關懷照護的最後一哩路
主辦單位 : 財團法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
死亡是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在傳統文化中,這個議題往往被視為禁忌,甚至不願提及。然而,隨著社會對生命教育的重視,我們開始認識到,學習如何面對死亡、陪伴末期親友,是一門深刻的人生課題。特別是在台灣「就地安寧、在地善終」的理念推動下,居家安寧照護成為幫助長輩有尊嚴告別的重要實踐方式。
死亡:人生的一部分
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的一部分。當我們能夠以開放且平靜的態度看待死亡,就能更清楚地理解生命的意義。對於末期病人及其家屬而言,接受死亡並非放棄,而是學習如何珍惜當下,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創造有價值的回憶,但,實際當下,人在面對親友病危時,往往感到無助、不知所措。這種情緒來自於對死亡的恐懼和對未知的焦慮;所以,每個人都需要自我學習如何與死亡對話,和如何以專業且溫暖的方式陪伴親友走過生命最後的旅程。
居家安寧照護:醫療與情感的結合
居家安寧照護不僅是一種醫療模式,更是一種全人關懷的實踐。它強調在熟悉的環境中,讓期末親友感受到安全與舒適,同時滿足其身體、心理、社會及靈性需求。在這過程中,醫療團隊、家人及社區資源共同合作,提供病人全方位的支持,居家安寧照護的核心在於讓病人有尊嚴地生活至最後一刻。這意味著尊重病人的選擇,包括是否接受侵入性治療、如何安排臨終儀式等。同時,也要協助家屬面對情感上的挑戰,如悲傷、內疚和無力感。
學習陪伴與放下
陪伴末期親友需要的不僅是技巧,更是一份真誠的心意,透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學習如何更好地陪伴:
1.傾聽與接納:傾聽是最重要的陪伴方式之一。給予病人表達情緒和想法的空間,不批判、不打斷,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與支持。
2. 尊重選擇:每個人對於生命末期的需求和期望都不同。我們應該尊重病人的選擇,包括是否接受特定的醫療措施或儀式安排。
3. 提供情感支持:末期病人常常面臨孤獨和恐懼,我們可以透過陪伴、擁抱或簡單的肢體接觸,傳遞溫暖與關愛。
4. 接受自己的情緒:作為陪伴者,我們也會經歷悲傷和無力感。重要的是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並尋求適當的支持,例如與朋友傾訴或參加心理諮商。
「放下」也是陪伴過程中的重要課題。放下並不意味著忽視或遺忘,而是學習接受生命的無常,珍惜當下的每一刻。當我們能夠坦然面對離別,就能更有力量去支持親友完成他們最後的旅程。
在地善終:讓長輩有尊嚴地告別
「在地善終」是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重要目標之一。這不僅僅是一項政策,更是一種文化轉變。它希望透過社區資源的整合,讓每位長輩都能在熟悉的環境中,以尊嚴、平靜的方式告別,在實踐「在地善終」的過程中,需要更多專業資源的投入,例如培訓居家安寧照護專業人員、推廣生命教育等,也需要家屬與社區共同參與,打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讓每位長輩都能安心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與死亡對話並非易事,但這是每個人都無可迴避的人生課題。透過學習陪伴與放下,我們不僅能夠為末期親友提供支持,也能深化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在「就地安寧、在地善終」理念的指引下,我們有機會為自己和親友創造更有尊嚴、更有價值的人生告別方式。讓我們共同努力,將愛與關懷延續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主講人: : 一個打從來到這世間就沒打算要活著回去的 詹翔霖副教授
溫柔告別:「一場不帶行李的旅行」臨終關懷照護的最後一哩路
看更多
0 0 225 0
蒲朝棟

主任

11/01 11:00

同事之間應該保持界線嗎?
​在職場裡,有一種關係最難拿捏——那就是「同事」。不是朋友,卻天天見面;不是家人,卻比家人還熟。有時一起吃午餐、抱怨老闆、互相 cover,感覺情同手足;但下一秒,升遷名單公布時,又可能變成競爭對手。
這樣的曖昧關係,讓許多人心裡都有個問號:同事之間,到底應該保持界線嗎?
小涵第一次感受到這個問題,是在她進入一家外商公司的第二年。她和同部門的阿威感情很好,幾乎是「辦公室好戰友」的等級。
兩人會一起加班、互相幫忙改報告,甚至會在假日一起參加講座或吃飯。久而久之,其他同事開始開玩笑說:「你們是不是形影不離?」她笑笑沒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她被主管找去談話。
主管語氣委婉,卻讓她心裡一沉:「你最近表現還不錯,但有些同事反映,你和阿威太親近,有時讓人不太好插手工作。」
那一刻她才驚覺,自己原本單純的職場友情,居然成了別人口中的「小圈圈」。而那個她信任的好同事,也因為升遷名額只剩一個,慢慢開始和她保持距離。
這段關係最後在一次專案分配時徹底破裂。小涵後來說,那段經驗教會她一句話:「職場的親密,不能沒界線。」
這不是說職場要冷漠。其實,界線存在的目的,不是疏離人,而是保護彼此。就像書中提到的概念:界線是讓人知道「什麼是我的責任、什麼不是」。
沒有界線的關係,看似融洽,其實容易產生誤解與情緒債務。
在職場中,模糊的界線常見於三種狀況。
第一種是「情感過度投入型」。
這類人太容易把同事當朋友,一起吐苦水、分享私事,但一旦對方有了不同立場,就會覺得被背叛。
第二種是「幫忙過頭型」。
例如別人求助就義不容辭,久而久之卻變成別人的救火隊,自己的工作反而被拖垮。
第三種是「距離太近型」,
像是無時無刻都黏在一起,甚至私下有太多利益交換,這種關係在組織裡最容易被誤會或操作。
要維持健康的職場關係,不是劃出冷冰冰的界線,而是有智慧地拿捏「互動的深度」。
幾個實用原則可以參考:
首先,要讓關係回歸工作目的。當你們在討論事情時,盡量以專案、任務為核心,而不是私下情緒。例如別人問:「你覺得主管那樣是不是不公平?」
與其附和抱怨,不如回:「我們可以一起想想怎麼改善這流程。」這樣既維持友善,也不讓情緒滲入專業。
第二,要分清楚職場與私生活的界線。
不是不能交朋友,而是要知道「有沒有帶回工作中」。如果私下有心結,別讓它影響開會的合作。如果關係太密,就避免出現「利益衝突」的情況,比如幫朋友修改績效報告、或是幫忙隱瞞錯誤。這些事短期看似義氣,長期卻可能毀掉信任。
第三,要保持適度透明。
在團隊裡,有界線不代表冷漠,而是要讓別人知道你如何工作、你在哪些事上會堅持。清楚說明立場,比模糊的好人形象更能讓人尊重。當同事知道你的底線,他們反而更願意合作,因為不用猜。
有趣的是,許多成功的主管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懂得在關係裡保持溫度,但不失原則。遇到節日會一起吃飯、遇到困難會關心部屬,但在評核或決策上,依然公平公正。
這種「有界限的溫暖」,是成熟的職場人應該追求的狀態。
小涵後來升職成為組長,她重新調整與同事的互動方式。她不再什麼都分享,也不再讓情緒左右決策,但她依舊保持親切。有人說她變得比較有距離感,她笑著回答:「那不是距離,是尊重。」界線不是牆,而是讓我們在安全的範圍裡相處得更自在。
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同事之間應該保持界線嗎?答案是——應該,但更重要的是知道界線的目的,是讓彼此更能長久共事。真正的職場成熟,不是看誰最有人緣,而是看誰能在關係裡保持清醒。懂得拿捏分寸的人,才能在合作與競爭之間,優雅地活下去。
看更多
0 0 354 0
蒲朝棟

主任

10/27 16:23

從安靜崩裂到真實連結
每個辦公室裡,都有一種不敢說出口的沉默。
有人悶著頭加班、有人假裝沒事、有人心裡已經崩壞,嘴上卻仍說:「我沒事啦。」
這些看似穩定的表面,其實正在默默碎裂。這,就是所謂的「安靜崩裂」。
但故事到了這一篇,要開始說「轉變」——一個從安靜走向真實連結的轉折。
故事主角是一位叫阿庭的產品經理。
他所在的部門剛經歷一波改組,新主管上任後,大刀闊斧調整流程、加速專案節奏。阿庭雖然心裡有疑慮,但想著「反正說了也不會改」,便選擇閉嘴配合。
幾週後,團隊氣氛越來越緊繃。開會時沒人發言,連私下聊天都減少。
新主管以為大家默契很好,殊不知,這份「沉默」早已是壓力的代名詞。
直到某天,系統更新出包,造成重大客訴。主管氣得拍桌:「為什麼沒人提早警告我?!」
全場鴉雀無聲,沒人敢說,其實阿庭兩週前就提出過風險,但當時主管只回:「先別拖進度。」
那一刻,他感到一股強烈的無力——不是對工作,而是對這種假性合作的職場氛圍。
事件後,公司請外部顧問協助重建團隊溝通。第一次「情緒會議」上,阿庭原本仍想沉默,但顧問問了一句:「你們覺得現在的氣氛,像不像彼此都在害怕對方?」
他愣了一下,然後點頭。那一刻,有人開始笑出來,有人紅了眼眶。原來,大家都一樣累,只是沒人敢先承認。
從那之後,主管開始學會「先聽」,而不是「先說」。
團隊也試著用「我覺得」取代「你怎麼不」,讓對話變得柔軟一點。
阿庭後來在一次檢討會上主動發言:「其實我們不是不想配合,只是想知道被聽見的時候,努力才有意義。」
那句話讓主管沉默了幾秒,然後回:「我懂,從今天開始,我會聽完再回。」
全場第一次,有人露出真正的微笑。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心理安全感」,這指的是一個團隊成員能在沒有恐懼的情況下表達意見、提出問題與承認錯誤。研究顯示,有高心理安全感的團隊,創新力與績效平均比一般團隊高出30%。
原因很簡單:真實的溝通,才有真正的連結;真正的連結,才有健康的組織。
阿庭的團隊在幾個月後重新調整協作模式,不再以「誰出錯」為導向,而是問:「這次我們學到了什麼?」
他發現,當大家開始願意說真話,工作不僅更有效率,甚至連下班聚餐都變得更熱鬧。
那份「回到真實」的輕鬆感,就像是集體鬆開了一口長久憋著的氣。
在職場裡,安靜崩裂不是天災,而是文化的後遺症。
它提醒我們:再有效率的制度,也比不上被理解的關係。
而從「安靜」到「真實連結」,往往只差一個願意開口的人。
或許那個人,就是現在的你。
看更多
0 0 309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