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精靈

人力資源管理師

人力資源管理師
關注
邀請朋友
邀請朋友

Line

Facebook

複製連結

取消
關於教室
關注人數 1 人
104人力銀行從職缺中挑選出常見技能所成立的官方教室,提供大家進行共學互動。
學習主持人
持續分享知識,
有機會成為官方教室主持人
關於教室
關注人數 1 人
104人力銀行從職缺中挑選出常見技能所成立的官方教室,提供大家進行共學互動。
學習主持人
持續分享知識,
有機會成為官方教室主持人
Hi~ 歡迎分享學習資源,有學習問題可匿名向Giver發問!
我要分享
我要提問

人力資源管理師 學習推薦

全部
影片
文章
邱騰穎 Gavin T. Chiu

人資副理

03/01 08:00

人資是勞方,還是資方?|我要當HR!
今天來探討一個許多人資心中共同的痛,那就是:總是被其他同事視為「資方打手」……。究竟人資是勞方還是資方?如何看待這則經典大哉問呢?
【人資的立場矛盾源自勞資雙方的競合】
以前在勞工系學習的時候,有一本聖經等級的教科書,書名叫「勞資關係:平衡效率與公平」,至今仍是勞工領域及高普考勞工行政的必讀入門書籍(推薦有志擔任人資者閱讀)。書名取得很有藝術,白話說,勞資關係就是教如何同時顧及雇主(營運效率)與勞工(勞動權益)的需求,達到雙贏局面的一門學問。
身為工作者的您肯定在想:怎麼可能?
相信我,人資也常常是這麼自我懷疑。
一方面,雇主與勞工擁有共同利益,就是努力提升企業盈餘,進而共享經營成果;但另一方面,員工的薪酬福利同時也是企業的人事成本,成本愈高對營收的影響就愈大,兩方面之間要如何均衡,考驗勞資雙方的智慧。
當兩方面無法取得均衡時,雇主認為人資處理人事事務,應該著眼於如何達到企業經營利益最大化;勞工認為身為人資,應該幫忙員工向雇主反映問題跟爭取權益。因此,人資簡直是一塊不可口的夾心餅乾。
【人資的雙重法律身分】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首先,人資當然是「勞方」,人資也受到雇主所聘用,付出勞務換取報酬(領老闆的薪水做事);也要投保勞保、提撥勞退;公司內部一切人事制度也都與其他員工共同遵守。
但是與此同時,人資某種程度也是「資方」,因為法律課予人資有關雇主的責任。根據勞動基準法第2條第1項第2款,雇主是指「僱用勞工之事業主、事業經營之負責人或代表事業主處理有關勞工事務之人」,其中人資就屬於「代表事業主處理有關勞工事務之人」,因此,人資在其職責範圍內,適用勞基法中對於雇主的義務要求。
綜合以上,人資明明也是勞工,卻要一起承擔雇主的責任。更別說,人資也不被容許加入企業工會,較難獲得集體勞動權的保障(主管人員是工會法明文禁止加入;基層人資人員則是因為身分而不會被工會所接納。即使可以加入,老闆不會原諒您、工會會員也不會信任您)。
【見樹又見林,轉換心境】
一路讀下來,人資不就很可憐、很不值得入行嗎?究竟人資應該如何理解自身的立場或角色?在執行職務時的思考點,到底要站在雇主的角度,還是勞工的角度?或許,讓我們跳脫人資的框架,從廣義的專業工作者觀點切入,比較能夠獲得解答。
事實上,如果想在企業環境工作,把事情做對、做好,並有所成就或深受重用,無論任何職務,都應該把自己的思考邏輯提升到雇主的決策高度。這就是常見的「要時時從老闆 / 主管的角度看事情」。換言之,從老闆 / 主管的角度看事情,才有機會做出老闆 / 主管希望看到的成果。
以上的工作技巧,也同樣適用在人資這項職務上。偏偏,人資的職責就是貫徹雇主在人力資源管理上的決策與制度,所以視不同雇主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哲學,以及每位員工對事物看法的差異,有時的確不免會站在勞方的對(立)面。
也因為如此,當人資最有挑戰、也是最有成就感之處,即是在貫徹雇主的人力資源管理決策與制度時,能夠融入人性關懷、顧及員工權益。
現今的人力資源管理者,已進階至「策略夥伴」(Business Partner) 的層次,就如同顧問一般,提供雇主人資決策方向建議。人資可以致力在基於企業營運效益的前提下,建議雇主採取促進員工福祉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措施,也說服員工接受、信賴公司所推行的政策,例如:提供優於法令的婚育友善假別日數、設計彈性工作制度、導入員工協助方案等,不只能讓員工安心工作、兼顧工作與生活平衡、提升歸屬感與生產力,也能讓雇主品牌增值,有利企業招募人才及優化ESG表現,進而提升企業競爭力,最終反映出好的營收成果。
如此,才有機會讓人資化解內心的自我矛盾,發揮專業價值,並協助企業邁向所謂「平衡效率與公平」的勞資關係。
========================================
●觀看更多「一起當人資 HR Together」教室文章:
●了解更多我在 104 Giver 社群的服務:
●觀看更多我的文章,歡迎到我的個人網站:
●透過 LinkedIn 與我建立專業聯繫:
========================================
【最後的最後】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或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請不吝大力按下方的「拍手」!!也歡迎多多「分享」與「收藏」,如果有任何心得或想提問的問題也可以「留言」告訴我喔! ★☆★
0 3 2898 0
104學習精靈精選課程
看更多課程
想提升職場競爭力?專業技能課程看起來👇
【專員級+經理級】企業人才診斷師 2024-9月開班(週六)
• 找對人才,留下人才;從甄選標準開始檢視,數據分析盤點人才缺口,規劃訓練課程 • 從績效、發展、薪酬、文化、工作、主管、同事,全面檢視企業內部管理環境與制度設計,進而調整優化 • 透過診斷結果了解員工在意什麼,提升哪些項目影響員工,對組織的敬業度,聚焦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為帶給您最好的學習體驗,本學程適合:具備人力資源兩年以上實務經驗 *只要完整出席五堂課,即可獲得$600元的回饋折扣碼* 根據2022年的104發布的人資F.B.I.報告指出,今年各階段的新人留任率皆降低,一個月的新人留任率為69%,三個月為71%,六個月為59%...同時報告中還指出,企業HR對於數據資訊的需求,在百人以下企業於績優人才預測、具誘因的人才留任機制上,有較高期待,卻很少落實蒐集這些資訊。報告中同時顯示,不論公司規模,企業的總離職率都較2020年高,達到16%。 種種指標都是企業HR在實務上,很常被主管或老闆詢問的問題,離職率、新人留任率等等,除了開職缺再找人、加薪留任,是不是還有些根本的問題沒有被解決?或許新人留任率低,是因為找進來的人的個性根本不適合這份工作,報到即陣亡。或許員工離職的原因不是因為薪水少,而是組織的環境不佳,主管苛刻、同事不合,但因為沒有證據,無法說服老闆,你也無從改善起。 HR們,你們不是孤軍作戰,讓104來幫你! 運用科學化的測驗工具,解讀數據、找到關鍵人才,發現內部問題,擬定解決方案! .找對人才,留下人才,從甄選標準開始的檢視,數據分析盤點人才缺口,規劃訓練課程 .從績效、發展、文化、工作、主管、同事,全面檢視企業內部管理環境與制度設計,進而調整優化 .透過診斷結果了解員工在意什麼,提升哪些項目影響員工,對組織的敬業度。 104自1999年起,邀集國內外的學者專家,投入測評的研發,截至目前為止,已累積的一萬多筆的測評常模,也已累積了250萬筆的測評大數據。同時,104也已累積了20多年的人資顧問輔導專業,到目前為止,也累積了200多家的成功輔導經驗,希望透過這些工具與經驗,讓HR們能夠在人才吸引、員工留任的議題上,了解問題所在,並進而改善。 擔心太難、學不會嗎?眾多學長姐在線與你一起學習、為你解惑,並分享他們的經驗談。 【課程試閱】只有苦勞、疲勞,沒有功勞,難道是人資的宿命? 第一堂課以生活常見的測驗類型開始,介紹何謂心理測評,接著了解測評使用的目的與類型,及如何快速評估測評品質,最後可以實際體驗施作測評。 第二堂課 將以104性格特質量表、職能情境量表為例,教導如何深入解讀個人報表,了解實務上導入流程、在人力資源上的運用。 第三堂課 說明員工滿意度調查之設計規劃、專案流程,並以104員工滿意度調查報表為例,進行報表解讀與案例研討。 第四堂學習如何自訂企業人才規格,包含績效常模、非績效常模,並從性格特質測驗、職能認知測驗等工具一一說明設定。 第五堂課程從員工滿意度調查目的與可回答的三個面向出發,並從調查結果解析進一步觀察結果之優化與應用。
104人資市集
邱騰穎 Gavin T. Chiu

人資副理

07/14 15:47

人資應徵者,不要再說「因為我喜歡與人互動」了|我要當HR!
【請問您為什麼應徵人資?】
這些年有幸可以協助他人進行人資職涯諮詢,得以一窺大家對於人資這份職業的「想像」,特別是新鮮人、非本科系學生或想要轉職的社會人士,之所以把人資當作求職目標的動機是什麼?其中,最常見卻又最令人困惑的應徵動機,莫過於「因為我喜歡幫助他人」或「因為我喜歡與人互動/相處」了。
■人資不是慈善事業
人資在組織內的核心任務是「助人」或「與人互動/相處」嗎?恐怕不是。老闆當然不是花錢請人資來「助人」或「與人互動/相處」的。「與人互動/相處」只是執行人資職務時的附隨行為,「助人」只是完成人資職務後的附加效果。身為人資,當然可以將「幫助員工解決問題及成長」當作志業,但這屬於個人志向;從公司的角度,聘用人資的根本用意在於「從人才面協助組織達成營運目標」。
退一步言之,即使應徵者真的是因為嚮往能在工作中「助人」或「與人互動」,那也實在有太多比人資更加合適的職業了。舉凡各種類型的服務人員、導遊領隊、業務、教師、社工……在工作時間接觸人群的比率都比人資高,也都能夠滿足這份嚮往。既然如此,為何一定要選擇人資呢?
■秉持喜歡人的心來當人資,小心被人性背叛
先前的文章也有提到,人資時常是資方與勞方之間的夾心餅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當事涉個人權益時,人是什麼都做得出來的。無良慣老闆壓榨員工的案例時有所聞,而人資就是老闆的劊子手,這無須多提;反過來說,少數員工也會無所不用其極爭取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權益,並且敵視人資。當人資秉持愛心,用協助及解決問題的角度在對待同仁時,換得的是各種不配合、不理性、情緒勒索、協商好的事到最後都反悔不算數……等等。在事情不順利的時期,人資心中「喜歡與人互動」的成分,又會剩下多少呢?
(先前的文章看這裡:)
當公司決策跟您助人的心意相違背時,您是否能夠將政策貫徹到底?當遭受同仁不合理的要求、對待或漠視時,您是否能夠繼續堅持初衷?
■看不到的是其他幕後工作
人資這項職業有時會區分為許多不同的職務內容,與人互動占工作時間的比重也有所差異。從事招募、訓練、員工關係等功能的人資,比較有機會透過面對面接觸的方式滿足「幫助員工解決問題及成長」的成就感;相對地,從事績效考評與薪酬管理等功能的人資,可能就比較少需要與員工直接互動,甚至礙於職務內容的機密性,盡量不要與同事有太過深入的交流;至於處理勞資事務的人資,更是要面對諸如勞資爭議、申訴或訴訟處理等負向人際問題。因此,並不是每一種人資功能都能享有和諧的人際互動。
此外,「與人互動」的行為只有人資在服務員工(也就是「內部顧客」)時會發生,在人資的日常業務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占比是在獨立處理文書業務,視職位不同可能包含人事規章修訂、差勤資料維護、人資系統優化、薪資計算、企畫撰寫、獎項或補助申請等等。對於外向、喜歡與人接觸的人而言,同時也必須能夠耐得住從事縝密的文書工作,才有辦法勝任人資職務。
【什麼是加分的「應徵動機」?】
總而言之,我認為人際互動是身為人資的職業技能,甚至可以作為職能強項,但不該是從業動機。應徵者能夠在履歷或面試呈現的內容很有限,必須字字斟酌、「精準打擊」。假設應徵者能夠端得上檯面的應徵動機只有「喜歡與人互動」,不僅無法達到加分效果,更可能會讓面試官懷疑是否對這份工作有些不切實際的想法。
對於本科系畢業生或原本就是人資從業者而言,撰寫一個合理的應徵動機不是難事,原則上就是發揮本職學能,追求在人資領域想達成的職涯目標;至於非本科系畢業生或想轉職成人資的求職者,如果缺乏具有加分效果的真實應徵動機可供撰寫,建議可從以下角度切入:
1. 與既有能力相結合
說明您原本就具備的能力,在人資領域中看到了什麼切入點,能夠發揮跨領域整合的效果,並且能夠幫助公司達成目標。
例如:「我原本是資訊人員,在了解到人資數位化是未來的趨勢後,希望能透過自己的資訊專長擔任數位人資的角色,協助公司分析人力資源數據、優化人資系統,讓人資部門的決策與業務執行能夠朝向智慧化、效率化發展」或者「我原本是補教老師,過往致力於幫助學生達成學涯目標;得知貴公司正在應徵具備安排教育訓練計畫、擔任內部講師、製作數位教材等能力的教育訓練人員,這些都是我擅長且具備豐富經驗的技能,故希望未來能夠加入貴公司,協助員工提升職能,強化工作表現,進而幫助公司提升業績」。
如果沒有跨域整合事例可以撰寫,也可以找出過去在學涯或職涯過程,有沒有任何與人資職務內容相似的經驗。
2.從個人經驗出發
說明您從什麼地方注意到人資這份職務的價值,進而吸引您願意投入這項職業。
例如:「尚未畢業時,曾經參與校園博覽會,在與企業人資互動過程,深深被人資們招募人才的熱情、為求職者解答問題的服務態度及為公司樹立品牌的專業形象所吸引,我認為招募領域的人資專家可以成為公司的門面,並為公司建立堅實的團隊,這就是我想做的志業,也因此成為招募人員是我的目標」。
【寫在最後:不喜歡與人互動,也可以當一位好人資】
人資這項職業給人的印象就是必須「善於與人相處」,才能夠做好工作。或許正是這樣的印象,使得許多應徵者將「善於與人相處」寫入履歷或在面試中提及,認為這樣很「人資」、很可以加分。
但這些看似天生「人格特質」的因素,其實是能夠透過教育訓練加以具備的「職能」。諸如「對人的敏感度」、「溝通」、「協調性」、「同理心」等等,性格開朗合群的人當然能夠在這些職能單元的表現上占優勢;但性格內向的人一樣可以學習如何具備及運用這些能力。他們不須十分擅長,只須培養到足以應付工作的程度即可,因為他們要把力氣留在他們真正能夠發揮價值的地方,例如對數字的敏感度(人事預算規劃、薪酬管理…)、對法律的掌握(人事規章制定、勞資事務處理…)、對資訊科技的理解(商業分析、系統導入、工作流程自動化…)。在具規模的大型企業中,人資擔任各式各樣的角色,並不是只有擅長人際互動者贏者全拿;只要有相應的一技之長,都有機會貢獻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
找出這項獨特價值,作為應徵亮點。不要再說「因為我喜歡與人互動」了!
========================================
●觀看更多「一起當人資 HR Together」教室文章:
●了解更多我在 104 Giver 社群的服務:
●觀看更多我的文章,歡迎到我的個人網站:
●透過 LinkedIn 與我建立專業聯繫:
========================================
【最後的最後】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或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請不吝大力按下方的「拍手」!!也歡迎多多「分享」與「收藏」,如果有任何心得或想提問的問題也可以「留言」告訴我喔! ★☆★
2 0 952 3
1158 3

推薦給你

知識貓星球

喵星人

5小時前

【職場英文】「你覺得呢?」英文要怎麼說?「How do you think?」聽起來很奇怪?詢問他人意見用這八個句型!
「How do you think?」這句話乍聽之下好像是能理解,但聽在外國人耳朵裡卻怪怪的,原因是這句話不自然(缺少主題)和語法結構不正確,日常英語不太常見,可以改成「How do you think we should improve our sales strategy?(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改進銷售策略?)」,更常見的表達是「What do you think about…?」或「How do you feel about…?」,這篇文章帶你認識八個常用的詢問他人意見句型!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你對……有什麼看法?
⇨最簡單直接的詢問方式,適合用於尋求其他人對特定問題的意見。
例句:What do you think about implementing a new marketing strategy next quarter?
(你覺得下季實施新的行銷策略怎麼樣?)
▍Do you agree with this approach? 你們同意這個做法嗎?
⇨在討論具體方案或流程時,可以用這句話了解對方是否認同你的想法或計劃。
例句:Do you agree with this approach to streamline our onboarding process?
(你同意這種簡化我們入職流程的方法嗎?)
▍How do you feel about...? 你覺得……怎麼樣?
⇨這個句型比「What do you think」更注重情感和態度,適合討論較為主觀的議題時使用。
例句:How do you feel about implementing remote work policies?
(你對實施遠端工作政策有什麼看法?)
▍Can you share your thoughts on this? 你能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嗎?
⇨這個句型通常用於更正式的場合,表現出對他人意見的尊重,特別是在尋求專家或主管的意見時。
例句:Can you share your thoughts on this budget proposal before we move forward?
(我們在繼續之前,你能分享一下你對這份預算提案的看法嗎?)
▍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s on how we can improve this? 你有沒有任何建議,能讓我們改進這個?
⇨這句型用來鼓勵同事提出具體建議,適合用在尋求解決方案或改善策略時使用。
例句: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s on how we can improve the team’s productivity?
(你有什麼建議可以提高團隊的生產力嗎?)
▍What’s your take on...? 你對……的看法是什麼?
⇨這是一個非正式但常見的句型,適合在輕鬆的討論中使用,讓對方表達他們的見解。
例句:What’s your take on the new product design?
(你對這款新產品設計有什麼看法?)
▍Would you mind sharing your perspective on this issue? 你介意分享一下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嗎?
⇨這是更為禮貌的問法,尤其在需要同事或上級提供較深入的分析時使用。
例句:Would you mind sharing your perspective on this issue with the client?
(你介意分享一下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嗎?)
▍How would you approach this situation? 你會怎麼處理這種情況?
⇨這個句型常用來請教他人對單一問題或困境的解決方案,特別是在開會討論具挑戰性的議題時。
例句:How would you approach this situation with the delayed shipment?
(你會怎麼處理這次延遲出貨的情況?)
整理:
1. 【⭐️常用】What do you think about...? 你對……有什麼看法?
2. Do you agree with this approach? 你同意這個做法嗎?
3. How do you feel about...? 你覺得……怎麼樣?
4. 【⭐️常用】Can you share your thoughts on this? 你能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嗎?
5. 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s on how we can improve this? 你有沒有任何建議,能讓我們改進這個?
6. What’s your take on...? 你對……的看法是什麼?
7. Would you mind sharing your perspective on this issue? 你介意分享一下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嗎?
8. How would you approach this situation? 你會怎麼處理這種情況?
良好的溝通不僅僅是表達自己的意見,還包括詢問他人的想法,激發出新的思想。透過這些句型,可以自然徵求他人的意見!
你最喜歡哪句呢?留言和我分享🙌
0 0 177 0
你可能感興趣的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