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博弘雲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商業分析與知識整合經理(Business Analytics & Knowledge Integration Manager) / 符合度分析
商業分析與知識整合經理(Business Analytics & Knowledge Integration Manager) 博弘雲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大學

經歷

未具備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蒲朝棟

主任

7小時前

不是員工懶,而是他們心累了
辦公室裡常出現類似畫面:有人準時打卡、按部就班,但再也不主動發言;有人完成工作卻不再提供建議;有人表面上沒事,私底下卻慢慢把心收起來。主管的直覺往往是「他們是不是變懶了?」但如果把問題簡化成「懶」字,反而可能錯失真正該處理的危機:員工已經心累。
我曾經輔導過的一位工程師。他過去總是第一個處理問題、主動提出改善方案,可最近他變得沉默寡言,同事再把案子推給他,他也只是淡淡回覆「可以」。主管問他是否動力不足,他低聲說:「不是不想做,只覺得做了也沒用。」這句話透露的不是態度問題,而是價值感的流失:努力沒有被看見,付出看似沒有回應,長期下來,熱情就會耗盡。
這種情況屬於情緒耗竭的一種表現,往往是職場倦怠的核心。當工作處於「高要求、低回饋、低控制」的狀態時,員工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降低投入以維持心理平衡。簡單說,這不是懶,而是生存策略。
主管常用的做法是加碼KPI、提高標準或透過獎金刺激表現,但當員工心累時,外加壓力只會加速退縮。真正有用的做法,是回到「看見」與「支持」。下面提供三個實務步驟,幫助組織及主管在員工心累時,及時回應並修復動能:
一、把「被看見」制度化
別只靠年度考核或一次性表揚。設計簡短的每週回饋機制,例如由主管或同儕輪流分享一件當週感謝的事,或用一頁式回顧呈現每位成員的貢獻,讓努力變得可見且具體。被看見能補滿動能的油箱。
二、降低控制,增加自主
把工作目標拆成能讓員工有決策空間的小任務,並清楚設定期待與時限。研究顯示,工作控制感降低倦怠發生率。當人覺得有選擇而不是被命令時,更容易恢復動力。
三、建立安全的情緒表達管道
鼓勵團隊在非正式的時機分享挫折與困難。可以定期安排「無議程對談」,或設置匿名回饋管道,讓員工敢說心裡話。當問題被說出來,就有機會被處理。
此外,組織也應重新檢視工作負荷分配與成效回饋機制。很多時候,員工不是不想進步,而是看不到進步的痕跡。把量化成果與質性反饋結合,才能讓人知道「我的努力真的有差別」。
對員工而言,當感到心累時,也可以採取自我調整策略:設定短期可達成的小目標、主動尋求同儕支持、或與主管談論期望與界限。勇於表達需求,不是軟弱,而是負責任的職涯管理。
為了避免誤判現象,主管可以從三個面向檢查現場:
第一,觀察參與度變化;不是只有出席率,而是有沒有積極回饋、提出問題或主動協助。
第二,檢視回饋頻率;當正向或建設性的回饋減少,代表員工開始撤離情感投資。
第三,關注小群體互動;沉默往往從小圈子開始,若發現小組間互動冷淡,需要及早介入。
實務上,若發現團隊已出現心累跡象,以下三個步驟可作為優先行動:
一是短期降壓,檢視近期任務是否能合理分配、是否有不必要的加班或重複工作
二是啟動回饋循環,設定每週短會以聚焦「小幅改善」,讓成就感回流
三是啟用支持資源,包括員工協助方案、職涯諮商或內部分享會,讓員工有安全出口表達情緒。
也建議把關鍵數據做成儀表板,定期追蹤例如:請假率、加班時數、會議發言比率、匿名回饋指數等指標,當指標顯著變動時,需立即進行診斷。數據不是冷冰冰的結論,而是提醒管理層「有人需要被看見」。
最後,企業文化的修復需要時間與持續性的行為改變。領導者需要用長期、具體的方式示範:表達脆弱、給予肯定、回應貢獻。當組織把焦點從「只看產出」轉向「同時看人」,員工的心累才有可能逐步被撫平,工作熱情也能慢慢回溫。面對心累,比起責怪員工,更要學會如何陪伴與協作,這才是真正長久的競爭力。
如果你是主管,現在就做一個簡短檢查:
今天你對團隊說過「謝謝」了嗎?
你是否了解每個人最近最在意的是什麼?
你給的回饋是具體且有建設性的嗎?
這三個問題能幫你快速評估團隊情緒健康。
職場不是靠誰更能忍耐而運作,而是靠每個人都還有繼續投入的力量。別等到火燒到房子才想辦法滅火,從今天開始,被看見,就能讓人再次願意走進來。
看更多
0 0 25 0
蒲朝棟

主任

10/27 16:23

從安靜崩裂到真實連結
每個辦公室裡,都有一種不敢說出口的沉默。
有人悶著頭加班、有人假裝沒事、有人心裡已經崩壞,嘴上卻仍說:「我沒事啦。」
這些看似穩定的表面,其實正在默默碎裂。這,就是所謂的「安靜崩裂」。
但故事到了這一篇,要開始說「轉變」——一個從安靜走向真實連結的轉折。
故事主角是一位叫阿庭的產品經理。
他所在的部門剛經歷一波改組,新主管上任後,大刀闊斧調整流程、加速專案節奏。阿庭雖然心裡有疑慮,但想著「反正說了也不會改」,便選擇閉嘴配合。
幾週後,團隊氣氛越來越緊繃。開會時沒人發言,連私下聊天都減少。
新主管以為大家默契很好,殊不知,這份「沉默」早已是壓力的代名詞。
直到某天,系統更新出包,造成重大客訴。主管氣得拍桌:「為什麼沒人提早警告我?!」
全場鴉雀無聲,沒人敢說,其實阿庭兩週前就提出過風險,但當時主管只回:「先別拖進度。」
那一刻,他感到一股強烈的無力——不是對工作,而是對這種假性合作的職場氛圍。
事件後,公司請外部顧問協助重建團隊溝通。第一次「情緒會議」上,阿庭原本仍想沉默,但顧問問了一句:「你們覺得現在的氣氛,像不像彼此都在害怕對方?」
他愣了一下,然後點頭。那一刻,有人開始笑出來,有人紅了眼眶。原來,大家都一樣累,只是沒人敢先承認。
從那之後,主管開始學會「先聽」,而不是「先說」。
團隊也試著用「我覺得」取代「你怎麼不」,讓對話變得柔軟一點。
阿庭後來在一次檢討會上主動發言:「其實我們不是不想配合,只是想知道被聽見的時候,努力才有意義。」
那句話讓主管沉默了幾秒,然後回:「我懂,從今天開始,我會聽完再回。」
全場第一次,有人露出真正的微笑。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心理安全感」,這指的是一個團隊成員能在沒有恐懼的情況下表達意見、提出問題與承認錯誤。研究顯示,有高心理安全感的團隊,創新力與績效平均比一般團隊高出30%。
原因很簡單:真實的溝通,才有真正的連結;真正的連結,才有健康的組織。
阿庭的團隊在幾個月後重新調整協作模式,不再以「誰出錯」為導向,而是問:「這次我們學到了什麼?」
他發現,當大家開始願意說真話,工作不僅更有效率,甚至連下班聚餐都變得更熱鬧。
那份「回到真實」的輕鬆感,就像是集體鬆開了一口長久憋著的氣。
在職場裡,安靜崩裂不是天災,而是文化的後遺症。
它提醒我們:再有效率的制度,也比不上被理解的關係。
而從「安靜」到「真實連結」,往往只差一個願意開口的人。
或許那個人,就是現在的你。
看更多
0 0 67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管理主管

10/27 11:47

【為什麼熱情總只有三分鐘,是因為缺了燃燒三要素】
在幫助夥伴進行職涯諮詢時,有遇過一種狀況是我覺得很可惜的,那就是有著優秀背景的夥伴,因為無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內容,然後就在很多公司之間遊走,到最後年紀逐漸增加,但內心又更加徬徨,因為不知道自己的熱情及方向在哪裡。
小時候我對於很多事物都很有興趣,一開始都會很有熱情,但同時很快就會熄滅放棄,再換到其他的項目,這也讓父母非常頭痛,長大後也還是有受到一些影響,並沒有一直待在相同的產業中,但慶幸的是最後有想通一些概念,也讓自己真正走出自己想要的路。
熱情燒完了,還能再點燃嗎?
(Google資料)燃燒的三元素,又稱為火焰三角,是指任何燃燒反應都必須具備的三個基本要素:
1. 熱能(溫度)::將燃料加熱到其燃點(開始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的能量來源。常見的熱源包括火花、火焰或高溫表面。 
2. 燃料(可燃物):任何可以被燃燒的物質,例如木材、紙張、汽油、天然氣等。
3. 氧氣(助燃物):一種能與燃料發生化學反應以產生燃燒的氧化劑。空氣中約有21%的氧氣,足以支持燃燒。 
【熱情就像是熱能,可以是瞬間的強大能量,但無法持久】
每個人都曾有過那種「滿腔熱血」的時刻。就像是剛開始學一項技能、進入新工作、或嘗試新的挑戰時,總是帶著幹勁與期待。
而這就像是個「燃點」,讓熱情開始燃燒的瞬間。這可能是一句話、一個新環境、一個人、或是一個讓你覺得「原來我能做到」的時刻。在那個當下熱情會像火花一樣,很亮、很熱,讓人感覺到非常的正向有動力。
但隨著時間過去,現實的壓力、失敗的經驗、甚至別人的質疑,都可能像一盆冷水,把那股熱情澆得只剩一絲微光。
【燃料就是薪柴,是需要持續補充的】
從這裡開始就是很多人會遇到的狀況,這裡的薪柴指的是你的能力、知識、習慣、韌性而和毅力,很多人在用熱情點燃手邊的薪柴後,因為開始承受了學習挫折、時間壓榨、任務失敗、薪柴自然會被現實「逐步燒光」,但自己卻誤以為是因為熱情退去,其實是因為自己的薪柴存量本來就不足。
所以當一個人說:「我對這件事失去了熱情」,通常不是真的已經不喜歡了,而是本身存備的薪柴量就遠遠不足,又或是沒有持續補入新的柴。而補柴的方式可能是學習新的角度、找到新的挑戰方法,不是熱情不見了,而是自己忘了加柴。
【環境與人群,就是你的助燃物】
火光再旺,燃料再多,如果沒有氧氣最後也會熄滅。而對人來說這些「氧氣」就是身邊的支持與鼓勵。
這就會提到團隊氣氛的重要性,如果一個團隊領導只會卸責批判,同事互相勾心鬥角的環境,很大的情況就會剝奪掉大量的氧氣助燃物,想當然也很難讓人願意久待,就算待著久的那些人,往往也會因為氧氣不足而呈現要燒不燒的擺爛狀態。
【火可以變小,但不可以熄滅】
在職場探索的過程中,人真的很難做到持續讓熱情火焰越燒越旺的狀態,因為這表示需要不斷添加薪柴甚至增加木柴數量,同時也需要環境的配合,它可能會有一段維持期,甚至也會有萎縮期,就像是熱情會退燒本是人之常情,但「怎麼面對退燒」卻是關鍵。
而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做。
1. 承認熱情退了沒關係
很多人會因為「熱情退去不再有動力」而自責,甚至是想要趕快找到其他項目來進行調整,但事實是所有人都會遇到倦怠期。承認「我現在有點累」並不是一種過錯,而是讓自己可以重新調整的第一步。
2. 找出一些讓你有感的「小火苗」
重新點燃熱情,不一定要靠大事件或大成功。可能是一場對話、一次個人小突破,或是某個被別人需要的瞬間。那些小小的火光,往往比大爆炸更能夠讓人維持長久的燃燒。
3. 用毅力維持溫度,而非只靠激情
真正能夠成功走遠的人,不是都永遠只靠著熱情,而是靠著自己日經月累所累積的大量薪柴及毅力,這樣就算在疲憊的時候,也能夠繼續慢慢前進。
【從滿腹衝勁到自我懷疑,謹記燃燒三要素】
很多人都會經歷從「我覺得這份工作不錯」到「我難道還要繼續嗎?」的過程。
覺得身體累了、灰心了、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該換一條路。
但當你學到了能用「薪柴+毅力」去維持那團火焰,而不是靠著不斷找尋新的興趣時,就會發現真正的熱情,不是那種瞬間展現出來的熱度,而是一股能持續穩定的溫度。
因為「我不再期待每天都被熱情點燃,但我學會讓這股火焰不熄滅,並且逐步成長。」
看更多
1 0 44 0
外貿協會培訓中心 (台北)

台北

10/23 11:30

主旨寫得好 Email沒煩惱🫠
📧 標題清楚,頭腦也清楚!
你寄出Email時,對方最先看到的不是內容,而是那一行「主旨(Subject Line)」。
一個好的主旨,就像新聞的標題一樣:簡短、有力、明確。
它決定了對方會不會點開你的信,還是直接略過。
✨ 寫出有效Email主旨的技巧
1.Keep it Short and Direct 保持簡短直接
Aim for 6–8 words 建議控制在6到8個字以內(英文單字)
Example: Meeting Rescheduled: Friday 2 PM 範例:會議更改:週五下午2點
2. Be Specific 明確具體
Vague: Question 不建議:問題
Better: Question about Project Timeline 更好的是:關於專案時程的問題
3. Use Action Words When Possible 運用動作詞
Request: Approval for Budget Report 範例:請批准預算報告
Reminder: Submit Weekly Timesheet 提醒:繳交週報
4. Avoid Spammy Language 避免像垃圾信的用語
Words like “Free”, “Act Now”, or “Congratulations” can land you in the junk folder 像是「免費」、「立即行動」、「恭喜」等詞彙可能會被當成垃圾信處理
📝 專業小建議
如果信件中有時限或截止日期,請直接寫在主旨裡!
例如:
✅ 行銷企劃初稿繳交日:9月15日
這樣能讓對方一眼掌握優先順序。
📢 單字小詞典(英文 ➡ 中文)
English Word/Phrase 中文翻譯
Subject line 主旨
Clear 清楚
Specific 具體
Reminder 提醒
Deadline 截止日期
🎯 重點整理
好的Email主旨,是對收件者時間的尊重,也能大幅提升被閱讀的機會。
寫好這一行,你的Email就贏在起跑點!
(此貼文由ITI講師Bob撰寫)
看更多
1 0 1274 0
林尚能

執行長

10/23 11:24

AI浪潮來襲:企業如何找到最適合的領航者?2026講師推薦指南
一場正在發生的革命
張總經理坐在辦公室裡,看著剛出爐的第三季財報,眉頭緊鎖。公司營收雖然持平,但利潤卻在下滑。更讓他擔心的是,隔壁那家規模比他們小的競爭對手,最近業績卻突飛猛進。
「他們到底做了什麼?」張總經理忍不住問自己。
直到上個月的產業交流會,他才找到答案。那家競爭對手的老闆分享了他們的秘密武器:全面導入AI工具,從行銷、客服到內部管理,幾乎每個環節都在用AI提升效率。「我們的行銷團隊現在一個人可以做過去三個人的工作量,」對方驕傲地說,「而且品質更好,成本更低。」
這不是個案。根據最新的產業調查,2025年已有78%的企業在業務中應用AI技術,而全球AI市場規模更預計達到3.73億美元。更驚人的是,AI教育培訓市場正以31.2%的年增長率爆發式成長。
數字背後的意義很清楚:AI不再是選項,而是生存必需品。問題只有一個:您的企業準備好了嗎?
培訓的價值不只是學工具,更是改變思維
很多企業主對AI培訓的理解,還停留在「學幾個軟體操作」的層面。這是最大的誤解。
真正有價值的AI培訓,改變的是整個組織的思維模式。它讓行銷人員學會用數據說話,讓營運人員懂得流程優化,讓管理者具備預測未來的能力。這種思維的轉變,才是AI培訓最核心的價值。
想像一下這個場景:過去,行銷團隊要花一整天腦力激盪才能想出十個文案方向。現在,他們用ChatGPT在十分鐘內生成五十個變化,然後把時間花在挑選最佳方案和優化策略上。這不是取代創意,而是放大創意。
再想像另一個場景:過去,客服團隊每天被重複性問題淹沒,真正需要人工處理的複雜問題反而沒時間好好應對。現在,AI客服機器人處理了80%的常見問題,客服人員可以專注在需要同理心和判斷力的複雜案例上。這不是減少工作,而是提升工作品質。
這就是AI培訓的真正價值:它不是讓人變成機器,而是讓人更像人,把時間花在真正需要人類智慧的地方。
選錯講師的代價 三個真實案例
案例一:便宜的代價。某家中小企業為了節省成本,選擇了市面上最便宜的AI課程。結果上完課後,員工學到的都是理論知識,完全無法應用在實際工作上。三個月後,沒有任何改變,培訓費用等於白花。老闆後來才明白:便宜的課程,往往是最貴的選擇。
案例二:名氣的陷阱。某家科技公司花大錢請了一位國際知名的AI專家來授課。課程內容確實精彩,但都是針對大型科技公司的案例,與他們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完全脫節。員工聽得很興奮,但回到工作崗位後,不知道從何下手。
案例三:一次性的錯誤。某家傳統製造業上了一次AI課程後,就以為萬事大吉。三個月後,AI工具更新了好幾個版本,課程中學的內容已經過時。員工遇到新問題時,找不到人諮詢,最後又回到舊的工作方式。
這三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選擇講師,絕對不能只看價格或名氣,更要看實戰經驗、適配性和後續支援。
如何找到對的講師 五個關鍵問題
第一個問題:「請分享一個與我們產業相關的成功案例。」這個問題可以快速判斷講師是否真的了解您的產業。如果對方能具體描述案例的背景、挑戰、解決方案和成果,那表示他確實有相關經驗。
第二個問題:「您的課程如何針對我們企業的特殊需求進行調整?」好的講師會先了解您的企業現況,再設計課程內容。如果對方直接拿出一套標準教材,連您的企業狀況都不想了解,那這樣的課程很難真正解決問題。
第三個問題:「課程中實作演練的比例有多少?」AI是實踐性很強的技能,光聽理論是學不會的。優質的課程應該包含大量的動手操作、案例演練和即時反饋。
第四個問題:「課後提供什麼樣的持續支援?」AI技術更新快速,課程結束後的支援往往比課程本身更重要。詢問講師是否提供課後諮詢、學習社群、教材更新等服務。
第五個問題:「如何評估培訓的實際成效?」專業的講師會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評估指標。無論是技能測驗、專案產出,還是工作效率的改善,都應該有具體的衡量方式。
2025年度推薦 四位值得信賴的AI導師
戰略級首選:林尚能 - 用25年實戰經驗帶您看懂AI
林尚能不是學院派出身,而是真槍實彈在商場上打拼超過25年的企業家。他創辦的戰國策集團,服務超過三萬家企業、年營收突破兩億。這些真實經驗讓他能精準理解企業痛點。
他說:「我不是來教理論的,我是來分享我踩過的坑。」他的課程特色是接地氣、實戰導向。
課程特色:
1. 場景化教學:從實際商業場景出發,如如何用AI提升電商轉換率、分析競爭對手策略等。
2. 工具組合拳:教你如何組合使用ChatGPT、Midjourney、數據分析工具。
3. 產業案例庫:涵蓋多產業案例,縮短學習曲線。
4. 實戰工作坊:學員可帶企業問題現場解決。
適合對象:企業主、高階主管、部門負責人。
補助方案:30人以下服務業可申請每人最高1萬元補助。
戰國策AI課程影片
了解更多戰國策AI課程:
技術深度專家:陳縕儂教授 - 新生代AI教育推手
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陳縕儂,擅長以生活化方式講解機器學習與AI概念,讓艱深理論變得易懂。
適合對象:技術團隊、研發部門、專業人員。
產業應用顧問:工研院培訓團隊 - 理論實務兼備
工研院AI培訓團隊結合學界與業界師資,課程從理論到實作完整覆蓋,特別針對台灣產業需求設計,並常附政府補助。
適合對象:製造業、科技業等技術導向企業。
自動化專家:瑞比智慧 airabbi 培訓團隊
瑞比智慧專注於RPA結合AI的自動化應用,提供客製化培訓,幫助企業建立完整自動化流程。
適合對象:需提升營運效率或導入自動化的企業。
多元學習路徑 不只有企業內訓
除了聘請講師內訓,還有全球平台如Coursera、edX、Google AI課程,以及本土資源如台灣人工智慧學校(Taiwan AI Academy)。
結語 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張總經理後來投資AI培訓,半年後公司超越競爭對手。他說:「最大的改變不是工具,而是思維。」
AI已不是未來,而是現在。
選擇對的講師,開啟AI時代的企業轉型。
行動力,就是競爭力。
看更多
0 0 183 0
【104職場力】

10/23 10:55

0 0 60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