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精靈

傑夫的職涯解題教室

傑夫的職涯解題教室
公開教室關注者 319 人
關注教室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經理

10小時前

【寧可在職場中當壞人,也不要當爛好人】
剛出社會那幾年,我曾經是那種典型的“爛好人”,覺得自己是新人就該多做一點、多幫一點,吃虧一點也沒關係,認為幫助同事是理所應當的事。然而這樣的做法所收到的反饋也讓我感到疲累及委屈,也讓我重新思考在職場中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做法。
【不被珍惜的幫助,其實是害人害己】
還記得有次同事在做報告時卡住做不出來,請我幫忙確認,但看完後發現整個敘述邏輯都不對需要重寫,我就答應幫忙協助給予指導,結果那天陪同加班到深夜才趕完。但當下並沒有得到同事的感激。
另外因為是幫忙改報告,會用自己的想法去改,所以同事對於報告建立的邏輯也不清楚,在被主管問延伸問題時就答不太出來,反而認為是我沒講清楚。從那時起我開始才明白,有些忙或許本來就不該去幫。
有些人是「工作中卡住了真的需要幫助」,有些人則是貪圖「問你比我自己想得快」,但後者其實只是把責任推過來而已,而不是真的想要學習,那這種幫助不幫才是聰明的選擇。
自我檢查點
●上次幫忙過時,對方是給予感謝還是無感?
●同事在經過幫助後是變好,還是更多的依賴?
【堅守自己的工作底線】
再來提到學會說“不”,也是我在職場中學到的另一個重要課題。過往我總是害怕拒絕別人的小幫助,因為怕被認為是小氣或是不夠合群。
像是有一個同事忙不過來,請我幫他處理一些簡單的數據整理工作,我雖然手頭上也很忙,但評估過後應該可以還是答應了。
但後來整理時才發現很多數據有錯要調整,重新確認資料正確性反而花了很多時間,結果自己的工作被延誤,也挨了上司的批評。這次經歷讓我了解到量力而為的重要性,那怕是一個小幫助,必要的拒絕是必要的,尤其是當你身上已經無法兼顧更多工作時。
工作的第一優先,是把自己的本分工作顧好,那怕你幫了同事再多的忙,只要影響到自己工作,責任還是在自己身上。
自我檢查點
●我近期有因為幫忙影響到自己工作進度嗎?
●有沒有哪些同事,很常來找我幫忙,但其實都是他自己可以完成的小事?
【依賴不會成為前進的助力,反而阻斷了成長】
工作初期我經常協助指點一位工程師,去梳理他的報告邏輯。起初我覺得這是扶持新人的責任,對方也很感謝我的幫忙,但時間久後我發現,這位工程師變得很依賴我,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資料都需要我幫忙判定,但自己的工作能力並沒有真正提升。
這讓我意識到我是不是因為過度幫助,反而會讓對方失去成長的機會。因此我開始評估每次幫助的影響,甚至有時候是直接狠心拒絕,因為要確保自己的幫助是真正有效的,而不是讓對方變得懶惰和依賴。
自我檢查點
●能獲得對方的感謝,確實讓人感到高興,但也要考量自己的工作負荷。
●我是真的讓對方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依賴?
【借款不當擔保人,工作不當掩蓋犯】
過往我曾經與一位同事關係非常好,幾乎工作上無所不談。某次這位同事在工作中犯了一個錯,來請求我的協助來幫忙掩蓋過失。
當下我猶豫了一下,基於友情最終答應了,但這件事最後還是被發現,不僅我受到了連累,也影響了我在上司心中的形象。這讓我深刻認識到,不管再好的朋友,職場上還是需要保持專業判斷,不能因為私交而影響自己的職業操守。
自我檢查點
●這個舉動會不會進而賠上主管對你的信任?
●對方有沒有可能,直接變成讓你背黑鍋?
【先幫助那些幫助過你的人,不要害怕去要求別人回報】
過往我在職場中,因為覺得幫助別人是應該的。所以會自願加班來幫助其他同事,甚至因此放棄了自己的休息時間。
但有問題的是,我總是在有能力時去幫助別人,當我有困難時卻不敢開口請別人來幫助我,就因為這種爛好人的個性,才會讓自己職場路走的很辛苦。
職場關係是互惠的,幫助人當然也是希望能夠有回報,在自己困難時開口請人協助,才能夠知道自己對他人的付出是否真的有意義在,遠離那些只想接受不回報的同事,因為他們只會貪婪地吸取你的能力及時間,這樣的人際關係是很不健康的。
自我檢查點
●當自已事情做不完時,我是選擇請人協助?還是自己再拚一些?
●有沒有遇到有困難總是找你,請他幫忙卻都沒空的同事?
職場中當個好人絕對是正確的。幫助別人固然重要,但也需要有自己的界線,幫助那些可以在未來幫助你的人,以及在你困難時請求回報,這些都是在職場中保護自己、提升自己必不可少的能力。
經歷了這些慘痛的教訓後,我開始明白只有在保護好自己,不一味去討好別人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幫助別人,也才能在職場中走得更遠。
看更多
0 0 51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經理

07/09 11:50

【簡歷很精美,但別讓一頁簡歷就等同你的全部】
在6/28 以業師身分協助夥伴進行履歷健檢時,發現到拿【簡歷】來做健檢的夥伴樹量變多了,基本上多為一頁,有專業個人照+豐富成果+證照獎項+精美排版,基本上每份簡歷完成度都非常高,內容也非常吸睛,這部分我都會給予高度的稱讚及肯定。
但在接續問到說,那您有準備履歷我們來看看? 卻得到讓我驚訝的答案。
「 沒有做履歷,我只有整理出簡歷而已」
「 我有做簡歷,還需要做履歷嗎?」
【#簡歷很精美,但對於描述個人表現是不足的】
我認為簡歷的功能,就像是份個人宣傳單,透過精美的排版及內容,讓人可以快速掌握你的各項能力及表現,而且對於同時有多份履歷來說,簡歷其實具備能夠快速吸睛的功能,所以對於有用心準備簡歷的夥伴,我是持高度認可的。
但簡歷就像是「 敲門磚」,履歷才是「 證明書」,如果將重心都只放在簡歷上,卻沒有履歷可以作為搭配使用,效果會大打折扣。就像是我拿著簡歷,一項一項詢問細節時,夥伴才發現到他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去說明,而且很難讓對方馬上清楚了解到細節,在陳述上是很辛苦的。
【簡歷+履歷=提升被看見的機會】
所以我個人是認為 簡歷及履歷都需要一起準備,而且履歷的內容要能夠作為簡歷的延伸,千萬不能有簡歷很精美,履歷卻很一般的狀況,反而會讓人有只做門面的誤解,對於有心準備簡歷的夥伴們,這部分更要去注意。
●如果是想要自我推薦或是參加媒合活動,可以用簡歷作為個人名片。
●如果您已經成功吸引到對方的注意,那完整履歷才能夠去清楚表現自己。
以我自己來說,光是簡歷+履歷可能還不足以證明自己,所以還有準備成果資料,目前就是希望能夠在有限的面試時間內,透過完整的資料說明,不僅可以快速讓對方掌握自己的強項,在說明的過程中也已經展現出自己「 簡報製作」及「簡報技巧 」,對比於其他沒有準備的競爭者來說,一定是有差異的。
【格式只是門面,真正要讓人看見的是你的故事】
也如同先前有談到的文章,簡歷及履歷都是透過制式的模板去建立,而且每個職缺都有列出JD,所以大家基本上寫的內容會是接近的,但類似的內容很難讓人比出差異,面對看過上千份履歷來說更是如此,所以如何在履歷中加入你自己的身影,進而讓人資記住你的表現,就是最重要的。
看更多
0 0 54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經理

07/08 12:30

【努力,是為下一次有更多選擇鋪路】
兩周前我有寫一篇文章【「選擇比努力重要」,但其實還有比選擇更重要的】,內容主要是在提醒,我們需要進行心態調整,才能夠讓自己有更健康的心態去面對選擇。
但後來自己再深入思考過後,自己好像想得太過單純了,因為在擔任業師協助健檢的時候,有時會遇到夥伴提出「不知道未來要選什麼?」、又或者是「現在選錯工作很後悔,該怎麼辦?」但回想起自己的經歷,那怕進入到自己的夢想工作,最後也不是很順利一次到位,而是靠著邊選邊修正而走到現在。
雖然選擇比努力重要,但選擇之後有沒有好好去經營,也很重要。
【好的選擇不是絕對,環境會隨著時間改變】
我們都希望能夠錄取自己心目中的好工作,也希望能夠長長久久,但其實好的工作並不是一個絕對,而是由【公司文化x主管x同事x工作量x薪資】所組成,這些項目都可能隨著時間及外在環境而有改變,所以還是有風險在,不能夠認為進入到理想工作後就不用努力。
而努力是建立自己未來的保障,讓自己建立好的成果,累積更多的人脈及經歷,除了讓自己可以發展好上加好外,也能夠讓自己適應環境變化減少衝擊。
思維檢查點:
● 我是否還陷入「非得要一次選對」的心態裡?
● 我是否有充分了解現有工作的收穫與學習點?
● 我有沒有將過往經歷,轉化為自己的「職涯成果」?
【努力的過程,讓好的選擇長出更多的枝枒】
同樣在好的公司,有些人抓緊機會爬得更好,但有些人好幾年後仍停留在原地,努力的意義並不是要證明給別人看,而是要透過努力,讓原本有限的選擇變得越來越多。
有時候我們會認為自己選錯了,「這並不是我的興趣,我是不是該離職了?」但有些共通性的能力,像是【同事間溝通x向上管理x做事效率x邏輯思維】等項目,其實並不會因為選擇不同的領域就有改變,關鍵在於自己是否有持續成長的心態,我當然可以選擇這樣就好,但我也同樣可以選擇做的更多更好。
思維檢查點:
● 我是否總在看下一份工作、看到其他人的好,卻忽略眼前還有沒學好的事?
● 對於工作任務,我是否只想快速完成過關,而忽略建立思維與優化流程?
● 我是否有建立「工作成效表」來做為覆盤?
【選擇影響起點,但努力會影響你最後可以走多遠】
畢業幾年後,看到朋友工作成就越來越好,自己卻好像在原地踏步,一方面會感嘆選擇不同有影響,但就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外在的環境一直在改變,很多人過往羨慕的工作一個急轉就資遣,這是我們所難以掌控的。
但所累積在自己身上的能力及經驗,這是環境無法影響的,也是你真正能夠帶在身上的,所以與其持續羨慕別人的好發展,不然回頭看著自己腳下的每一步,是否都走在自己設定的路徑上,才能夠真正做到自己想要的。
思維檢查點:
● 我是否每天都抱怨「這份工作不是我想要的」?
● 我是否有找到工作中,可以給予回饋或建言的前輩?
● 對於交辦的任務,我是否願意給自己設定更高的標準?
【努力不是自我折磨,是為了未來能夠有更好的選擇】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正確的心態會影響選擇的品質,但對於持續變動的大環境,選擇或許可以讓自己佔到比較好的起跑線,但沒有透過努力去持續疊加成果,當下一次的關鍵交叉口到來時,自己是很難能夠繼續做出好的選擇。
所以下次當再聽到「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句話時,我們也要同時告訴自己「選擇後的努力,才是讓自己改變命運的關鍵」。
看更多
0 0 114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經理

07/02 12:06

【我以為自己沒思考框架,是因為沒想過思維慣性】
在工廠從工程師開始做起,一路上經過基層主管、中階主管,不管是設計思考、專案思維、改善工具、我受過很多改善訓練,然後也與生管、維護、品保、甚至客戶端進行溝通,我以為自己思想上已經夠全面,對於思考框架這一塊應該影響很小。
直到我參加過跨產業的工作坊,會場中有設計背景、行銷背景,軟體背景的夥伴,一起對於問題進行腦力思考,這時候我才真正意識到,有位夥伴提出的角度跟觀點,是我覺得非常棒但從來沒想過的,原本我以為只是特例,但隨著參加次數越來越多,這樣的情況也持續發生。
我才突然明白,「我以為自己是個思考沒有框架的人,其實只是因為我太習慣在特定框架內思考,導致我已經看不見自己的框架」。
【越認為自己無框架,反而越容易陷入盲區】
當我們在某個領域已經累積了不少經驗,又或是解決了很多棘手案件後,很容易會認為自己已經具備開放思維+創意思考,認為已經做到多元思考了。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思考迴路,像我就習慣從數據分析角度去切入,但其他人可能會從使用者體驗、行銷思維去切入,不同的角度都有其價值在,如果我一直停留在自己的強項思維中反覆推敲,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思維盲區。
這也是我開始覺得跨界交流很重要,除了可以向不同領域的夥伴學習,同時也因為「那些自己看不見的盲點,需要透過別人的眼睛進而點出來。」
【承認自己看不見不是丟臉,而是突破框架的第一步】
看到那些年輕夥伴,很迅速點出自己沒注意到的關鍵,說心裡不受挫是騙人的,感覺自己這些年的鹽,好像都變成血壓跟肥胖了,但其實這也是因為受到的訓練及思維不同,「思考能力並不是與天俱來,而是透過環境、刺激及事件鍛鍊出來的結果。」
所以「接受自己我沒想過這種方式」,反而就是突破框架的第一步,讓自己可以進入到意識升級的層面。
【把自己推出舒適圈,就是拓展思維的最好方式】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已經很忙了,哪有時間再去參加那些活動,但就因為我們太習慣待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環境,才更需要讓自己跳出去。
管理重視數據、設計重視圖像、行銷重視感受,那怕自己仍無法了解其他人思考背後的邏輯,但這些收穫也會影響到自己的決策及溝通方式,進而變得更靈活全面。
當然透過AI協助也是個好方式,讓AI作為一個刺激自己思考的同事,詢問自己「這個作業流程中,我有沒有忽略的盲點?」、有或者是「若用其他單位的角度,是否有可以補充的要點?」雖然給出的建議不一定都是對的或是有用,但過程中也能夠刺激自己有更多的想法,避免認為自己已經達到完美。
【框架不會消失,只會變得越來越大】
我不會因為改變了思維後,就真正達到了沒有框架,反而是「我很理解我的框架在哪裡,並且我願意去找到拓展框架的可能性」,這樣才可以得到思考上的自由,因為這是個會隨著經歷持續更新的過程。
1. 嘗試自問:「我是不是又用生產的角度看這件事?有沒有財務、品保其他的角度?」
2. AI協助:「如果你是我的競爭對手,你會怎麼評價我現在的做法?」
3. 紀錄得到的瞬間:「這周XXX說了一個觀點,讓我得到了新的啟發,啟發內容是什麼」
4. 強化刺激:「如果今天時間只剩一半,怎麼做可以更快?」、「那些作業其實在浪費時間?」
用謙卑的心態去迎接未知,現在我很清楚自己的框架,也了解如何在框架內做到很好的表現,但透過更多不同角度的眼睛跟方法,相信也能夠培養出更寬廣的視野及思考能力。
看更多
0 0 194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經理

07/01 12:14

【上班遇到不懂的,到底能不能問人,還是要自己學?】
在工作的這段時間,你可能有看過或經歷過這樣的經驗,剛進去的時候前輩會說「有問題都可以來問我」,等到帶著問題去找前輩,前輩卻回覆「這個問題你不會自己先想過嗎?」、「怎麼連這種問題也來問我?」,更別說做錯事以後被念「你怎沒有來問我後再做?」,反覆的態度常常讓很多人搞不清楚,到底有問題是可以問還是不能問?
對於一些習慣找碴的人,很難找到完美的破解法,但透過以下的一些思考方向,或許可以幫助自己釐清詢問的時機點。
【這問題該不該問,先從自己有沒有嘗試解決開始】
工作中會遇到夥伴用二分極端法處理,一開始是因為擔心做錯,所以一遇到問題就提問,這時候給人的感覺就是依賴性太強,但等到被提醒後,又開始轉成完全不問悶著頭摸索,這時不僅花時間又容易出錯,讓自己與同事都不好受。
當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可以先思考一下,第一步應該是要先自己嘗試收集資料,了解自己卡在哪裡。先找尋過往的SOP、交接資料、內部文件看有沒有方向,就算最後沒有找到方向,也可以清楚手邊的資源有哪些,在請教別人時也可以同步說明自己已經有確認過的部分。
【問題的要點不是答案,重要的是解決過程及改善思維】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急於要知道答案,但光知道答案無法幫助你解決下一次類似的問題。你可以試著把遇到的問題和解決過程記錄下來,先說明自己已經嘗試過的方法和遇到的困難,讓對方更容易理解和回答。
像是「我有用上次的表格去更新,但某個欄位會一直出錯,我懷疑是設定問題但找了幾個選項找不到,想請問您會如何去找到並解決」。
這樣的問法,一定會比你直接說「欸你幫我看一下,這個為什麼會錯?」更收斂問題,而且透過說明自己的問題處理邏輯,也可以幫助同事更了解你的個性跟思維,後續也能提高溝通效率。
【當已經試過自己解決無效,就算問對的人也要在對的時間】
如果自己解決不了問題,尋求幫助是很正常的。但當對方對方手邊剛好有工作,已經急到不行時,還直接過去要求幫忙一定是不適合的,你可以試著留訊息或紙條,「我目前有個EXCEL的樞紐執行錯誤問題,需要您幫忙看一下,大概5-10分鐘,等您有空時我在過來找您」。
沒有人喜歡在焦急全心工作中突然被打斷,這樣可以讓對方有個心理準備,又或者回覆他目前挪不出時間你可以找誰協助,也可以避免你苦苦等待。
【問題解決不是終點,建立個人的知識庫】
透過幫助解決問題後,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建立自己的知識庫,將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整理成文檔,方便日後查詢。我個人是習慣用EXCEL進行記錄,這樣不僅能幫助你自己定期回顧,也能幫助其他新進同事,提升整體工作效率。
●問題怎麼發現的?
●我試過什麼方法?
●最後怎麼解決的?
【(超重要) #主動進行知識分享】
人跟人的關係是互相幫忙的,如果自己總是接受幫助的一方,最後天秤一定會失去平衡。所以當你在工作中解決了一個問題,或是學到了一個新的技能,分享給有需要的同事或朋友就是一個好習慣。讓自己成為團隊中有價值的人,也是讓其他同事願意繼續幫助你的重要關鍵。
●先試過再問問題,是對自己的任務負責
●問題說明有邏輯,是對他人及自己的尊重
●願意分享改善資訊,才能讓自己更被看見。
簡單來說,自己學習和向他人請教不是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初期大家一定是願意去回答問題,但隨著時間一直推進,自己能不能透過建立知識庫減少問的次數,並且透過自身知識進而成為幫助團隊的一員,就顯得非常重要。
看更多
0 0 112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經理

06/30 10:19

【6/28 職涯博覽會業師分享】
昨天很高興能夠以職涯諮詢業師的身份,參加6/28 104 在世貿舉辦的2025職涯博覽會,一整天扣除用餐+上廁所時間,應該有6.5小時,馬拉松式不停的諮詢,真的是體力跟喉嚨的耐力賽。
但104活動人員都很溫暖,除了貼心準備早餐、喉糖、茶水,每一位夥伴諮詢完都會主動問說要不要先休息一下,但看到門外滿滿等待諮詢的夥伴,以及身旁用心協助諮詢的Giver夥伴,還是繼續喊出下一位,一整天諮詢累積總人數竟然來到500多人,真的是很驚人的數字,也是所有Giver夥伴的共同努力。
諮詢過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已經在家4年選擇再次出來工作的夥伴,我先肯定他對於自我改變的態度及努力,也給予一些履歷注意事項,希望能夠在我的能力內,能夠給予他更多的職涯幫助。
讓人感到開心的是,每位夥伴諮詢結束前,我都會快速問一下今天是否有得到幫助,看到Taker用自信的聲音及眼神回覆很有幫助時,心中的那種喜悅也是非常感動的。
最後還是要感謝活動背後所有的活動人員,雖然沒有時間去現場逛一下,但超過2萬人報名參加這麼大的活動,除了需要很多組別互相合作,還要進行活動流程預先規劃演練,過程中還有突發狀況需要排除,能夠與這麼多活動夥伴,一起努力讓活動順利完成,真的是非常棒的團隊。
#104職涯博覽會
#BeAGiver
看更多
1 0 61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經理

06/27 11:44

【當善意被漠視,你還會繼續選擇良善嗎?】
昨天發生一件事,我去便利商店買東西時,店員拿錯多找了我500元,當下我馬上提醒他金額有錯並且退還他,但店員當下沒有說什麼,只有冷冷的收下錢就結束。回家的時候我不禁問了一下自己,如果知道店員的應對態度是這樣,我還會把錢退還給他嗎?
想了幾分鐘後心中有了答案,不管對方之後的回應態度是冷漠還是感謝,從我當下發現到金額有錯的時候,我就是會把錢退還給對方。因為我要為自己的信念負責。
【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哪怕別人不知道,但你會記住】
我們的腦袋很有趣,你可能記不得自己做了多少次善事,但你應該會記得大多數「有做過但不太光彩的事」,那怕這些不光彩的事情都沒被人發現,但這些記憶就像是鞋子裡的小石頭般,在每一步路上都讓你感到不舒服。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覺得沒人看到、影響很小就去做一些小惡,但長期來說大腦都是會清楚記得的。
【每次的選擇,都在塑造改變你的性格】
一個人的行為及性格,其實是會互相影響,也會隨著一次次的選擇而改變,如果今天我們會在不被發現的時候,就放寬自己的標準會改變作法(例如:500元要講,但100元就沒關係?),就會讓自己的信念變得模糊。
而不管是生活上還是職場,有時候我們會說「這個人工作值得信任」,其實這個「值得信任」的關鍵,也是在於不管有沒有人在看著他,也都會堅守著自己的原則及標準。信任往往是靠一點一滴地反覆累積,當標準變得模糊易變,那建立信任也就更為困難。
【善意不一定能夠改變社會,為了更坦蕩的面對自己】
就如同我退回店員找錯的500元,雖然可以避免他這次的損失,但無法保證他下次就不會再出錯,甚至可能有另一種說法,「就是要讓他藉此吃到苦頭,他下次才會更謹慎去確認金額。」
這裡並不是要評斷怎樣做才是對或錯,而是能夠坦蕩面對自己,安心入睡的自由。
【在未來的路上,我們都一直都在選擇,並且變成自己選擇的樣子】
當善意被漠視,你還會繼續選擇良善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想要成為一個能夠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不管會不會被發現,又不管會不會獲得感謝,這樣的選擇才是貫徹自己的信念,未來的我也會感謝堅持做出這樣的選擇。
看更多
0 0 60 0
關於教室
1. 🏆17年科技、外商專業高階經理人
2. 🏆1,000人次履歷健檢、面試、職涯諮詢
3. 🏅104職涯引導師
4. 📩合作邀約/預約諮詢:66123456@yahoo.com.tw
5.【提供免費諮詢】資歷專業問題解答人員,其擅長回覆項目涵蓋,面試、履歷健檢、新鮮人求職、工作效率提升、職場溝通、圖表數據等
學習發起人
吳振興 Jeff
經理
494 分享 1 教室
發起人簡介
我是一位【擅長高效管理】、【系統優化改善】的專業管理人員,熟悉工廠管理系統【精簡、整合、數據自動化】等管理重點。在工作態度上溝通能力強且抗壓性高,具備對事物觀察的高洞察力、可以高效掌握目前任務數量,透過拆解流程排列出其重要優先順序,帶領團隊在期限內完成指定目標任務。 1. 帶領團隊榮獲 3M 觀音廠,2019年度績優改善團隊冠軍 2. 獲得3M 團隊改善及個人改善講座共16座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