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人際溝通

人際溝通
關注
邀請朋友
邀請朋友

Line

Facebook

複製連結

取消
「人際溝通:該角色負責促進公司內部及外部的有效溝通,確保信息流通順暢,以支持業務決策與團隊協作。主要目標在於建立正向的溝通環境,增強員工的參與感與滿意度。此職位要求具備優秀的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擅長跨部門協作,並能因應多元的文化背景進行調整。此角色需具備解決衝突的能力,了解台灣特有的企業文化,能靈活運用人際關係技巧,以促進多方之間的理解與合作。」
關於教室
關注人數 172 人
104人力銀行從職缺中挑選出常見技能所成立的官方教室,提供大家進行共學互動。
學習主持人
持續分享知識,
有機會成為官方教室主持人
教室標籤
關於教室
關注人數 172 人
104人力銀行從職缺中挑選出常見技能所成立的官方教室,提供大家進行共學互動。
學習主持人
持續分享知識,
有機會成為官方教室主持人
教室標籤
Hi~ 歡迎分享學習資源,有學習問題可匿名向Giver發問!
我要分享
我要提問

人際溝通 學習推薦

全部
影片
文章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管理主管

10/13 11:50

【你不是金魚腦,而是沒給腦子一個整理的出口】
還記得上學時,睡覺前會提醒自己很多次,明天記得要帶哪些東西,事實上也確實成功很多次,但我發現只要早上有突發狀況(起的比較晚,又或是突然有其他的事情亂入),那就會忘記該帶的東西,而且屢試不爽。
而等到出社會後,因為要做的工作更多了,甚至有很多是一早就要趕快處理的,所以為了要整理好思緒,晚上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及心力去思考步驟,除了延誤了睡覺的時間,煩躁的心也影響了睡眠的品質。
但就跟小時候一樣,原本那些自認為記得很清楚的內容,只要早上一個突發事情亂入,就又開始變得漏東漏西,最後就是上班後還要再重新思考一次。
其實這也是很多人都會遇到一個狀況:腦子裡塞滿一堆想法,像衣服亂成一團丟在地板,越看越亂,不僅心情也變得很鬱悶。也可能會去抱怨為何會有這麼多的事情在煩著自己。但這並不是思緒太多的問題,而是我們沒有找到「整理的出口」。
寫下來,就是最簡單卻最有力量的方法。
【金魚腦不是因為記得少,而是因為想太多腦袋亂】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工作記憶容量」,意思是人的大腦就像一張小白板,當下能同時處理的資訊有限。如果把所有待辦、擔心、靈感都塞進去,白板很快就會被寫滿,剩下的內容就會互相擠壓、打架,最後只會讓情緒更加崩潰。
所以很多人會以為「金魚腦」是自己記憶力差,其實是因為白板已經寫了太滿,導致自己都搞不清楚重點在哪了。
所以金魚腦不是你能力不好,而是你沒有把白板上的東西「先搬下來」。
【把代辦事項寫下來,就像把衣服掛好】
其實這就像是當你把衣服都亂丟在地上,就會覺得房間很亂;但如果把衣服一件件掛起來,就算數量一樣多,視覺上也清爽很多有規律。
思緒也是一樣的。
把思緒寫下來的過程,有時並不單單只是單純記錄,而是幫大腦「釋放壓力」。因為當你把資料具象化,這些資料就不會形成情緒,無限循環在腦子裡轉圈圈。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寫日記或列清單之後,會覺得心中的工作焦慮會有所改善。
【想想看你也是這樣嗎?】
有位年輕主管,剛接手團隊時,每天工作時腦子裡轉不停,常常要想著十幾件事:專案進度、員工情緒、主管交辦、還有家裡家人的一些事情。結果下班回到家,整個人情緒還是很焦躁,常常覺得「我怎麼這麼沒用、怎麼很多事情都記不起來做不好」。
後來他試著在每天睡前花15分鐘,把腦袋裡的事情全部寫下來,甚至不用分大小順序,就只是「全部倒出來,然後再把重要事項圈起來」。每天早上就把這張紙帶過去公司。
過了一個月,他發現白天面對狀況時,腦袋比較不會亂,因為那些事情已經「有一個地方安放」,腦袋的白板有更多空間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這時候心情也慢慢變得比較穩定,不再被那種無形的壓力壓著喘不過氣。
【那我要怎麼開始?三個簡單流程】
1. 隨手記錄,不要注重格式
因為首要重點是「把腦袋的東西放下來」,所以不用糾結寫得漂不漂亮,不管是紙本、手機備忘錄還是便利貼都可以,我個人是偏愛A4廢紙,因為紙張空間大可以放開來寫,然後也沒有欄位的限制,拿來畫心智圖或是寫流程都很方便,一張寫不夠就拿兩張拼起來。
2. 先不分輕重大小全部放出來,再開始慢慢整理
一開始可以不分類,就像只是把衣服從行李箱拿出來。等數量多了,再按照工作、負責人、日期去分類,然後挑選緊急重要的先進行,完成的進度也可以補充或劃掉,這樣會讓自己的思緒更清晰。
3. 定期整理回顧,找到長期改善的方向
每週花一點時間回頭看過往的資料,會發現很多當下覺得很大的事,其實只是個小波浪。也能從中看見自己在乎的重點,以及一些重複性可以縮減的流程,這會幫助自己更清楚工作的優先順序。
【不要輕忽寫下來,對於心理層面的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心中的焦慮不是因為事情多,而是覺得事情好像多到自己快要掌控不住了。可是一但選擇把這些想法及項目寫下來,內心就會有一種「事情開始被具象化看見」的感覺。
就像有人在旁邊對你說:「沒關係,我已經有幫你記著,所以你不用一直在心裡背著它。」
這份安全感,就是最寶貴的改變。
【適時的釋放,拯救那個已經超重負載的大腦】
把代辦事情寫下來,並不會因此就能夠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幫自己多一個紓壓出口。腦子是用來思考及解決問題,不是用來大量存放問題。當學會用紙筆或任何工具來安放這些想法,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可以更冷靜、更有力量地面對一天工作的挑戰。
因為真正的整理,不是強迫自己總是把腦袋塞得滿滿,然後埋怨自己為何無法記住每一件事情,情緒更是大受打擊。
而是讓這些資料可以被合適的紀錄,讓自己的腦袋有多的空間去思考,內心也才有機會去冷靜應對。
看更多
1 1 614 0

104學習精選課程

看更多課程
想提升職場競爭力?專業技能課程看起來👇
104學習

11/29 00:00

181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管理主管

10/07 11:49

【搭向夢想的階梯,永遠都不會等你準備好】
不管是在生活或職場裡,很多人可能都有這種經驗,腦袋裡想過無數次「等我準備好了就可以開始」、「等狀況更好時我再出手」,結果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了,回頭看看自己卻還停留在原地。但轉頭看那些已經開始進行的朋友,雖然過程走的跌跌撞撞,又或者進度緩慢有點可笑,但卻真實持續累積著前進的成果。
這其實是告訴我們,不完美的行動,比完美的空想更為重要。
【為什麼人會想要等到準備好再出手】
有些人會在腦子裡建構一個很美的成功藍圖,包含著成功後的美好成果及眾人的讚美,但卻也因為怕出錯、怕失敗別人看笑話,所以讓自己遲遲不敢動手。
但現實是再漂亮的想法,如果沒有付諸行動,就只是一張沒有價值的草圖。
【要思考VS過度思考】
這時候可能會有人跳出來說,自己是在「深思熟慮」,確實妥善的思考會讓人更有計畫的去執行任務,但如果過度思考,就會不知不覺就掉進了「永遠都準備不夠」的迴圈。思考到底是藥還是毒,差別在於使用的劑量。
檢測自己是否過度思考的狀況有三種:
1. 重複假設:腦中一直模擬「如果事情怎樣」的情境,卻不敢實際行動。
2. 放大風險:持續看到未來失敗的可能,卻忽略成功的機會。
3. 自我責備:過度糾結於過去的錯誤,把小事放大成否定自己的理由。
長期下來,這種過度思考會消耗一個人的信心和能量,甚至讓人陷入焦慮。
【行動所帶來的,其實是被看見及機會】
就像是一開始提到的朋友們,因為已經開始行動,就能夠被看見,也有機會收到一些專業人士的建議及指導,這樣他就能夠更快發現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也能夠縮短學習的時間。
就像是一位年輕老闆,想開發一個APP產品。花了半年時間在紙上規劃功能、問卷收集需求、模擬市場反應,結果產品始終還在規劃中。結果另一位同行則直接用現有工具拼湊改出一個「半成品」,雖然很粗糙但卻能收到第一批使用者的反饋。
幾個月後,老闆還在規劃放大收集市場回饋,同行已經把產品改了二次,內容也越來越符合需求。過程雖然忙碌混亂,但卻有機會進行調整和改善。這就是「動起來」的重要性。
1. 設定時間界線:給自己一個「思考期限」,例如:這個問題我最多花 30 分鐘分析,然後就行動。這能避免無限循環。
2. 聚焦可控範圍:問自己:「這件事裡,我能掌握的是什麼?」如果超出可控範圍就放下。不要浪費力氣在自己無法決定的變數上。
3. 小步行動逐步調整:先做出小的測試或決定,不要一開始就要完美。持續行動會帶來新的資訊,幫助你調整後續的作法,那怕與先前規劃有所不同。
【行動是唯一可以帶來心理層面的轉變】
以前我有遇到一份困難的報告,心裡就覺得很排斥,然後就一直放著,但繳交的期限不斷逼近,排斥與焦慮的心情互相折磨著我,後來我還是選擇開始去做。
很多人會以為「行動是需要勇氣」,其實更精準的說法是「行動會創造更多的勇氣」。
因為當我開始動手時,那怕只是做了開頭的兩頁,也會帶來一種「我已經有在往前」的感覺。這種感覺能逐漸抵消焦慮與不安,讓心裡踏實下來。
反而什麼都不做,腦子裡的壓力會越來越龐大,焦慮也會被放大,最後讓人更不敢開始直接選擇開天窗。
【能夠帶著你走向夢想的階梯,不一定要「完美」】
有些人在努力的過程中,可能會陷入另一個陷阱,就是一邊做一邊嫌自己「能力怎麼這麼差」、「怎麼表現及結果不如預期」,但事實上這些都只是你朝向目標的過程。
就像是下方圖畫裡的梯子,有人用著拼湊出歪歪斜斜的梯子,卻成功翻過牆,另一邊有人卻準備要釘出一個完美的梯子,最後卻沒有完成。
最後且最重要的的差別在於,不是誰的梯子比較漂亮,而是誰真的翻過了牆。
如果到今天,你還覺得自己很多事情做得很不完美,可以先拍拍自己,因為你已經走在那些還在空想的人前面。追求夢想的行動不需要過程好看,因為時間會替你帶來想要的成果。
所以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你想達成的夢想,與其等到一切都到位完美才出手,不如現在就開始動手,哪怕只是很小的一步。
因為真正的成長,都是從那些「看起來不完美」的嘗試開始的。
看更多
0 0 209 0
104學習

04/28 00:00

127 1

推薦給你

104學習

產品

10/16 16:06

NVIDIA DLI 官方證書怎麼拿 ? 生成式 AI、LLM 應用開發完整攻略
想進入 AI 領域卻不知從何開始?NVIDIA Deep Learning Institute(DLI)官方認證課程為工程師、資料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提供最實戰的學習路徑。課程涵蓋生成式 AI 開發、LLM 大型語言模型應用、異常偵測 AI、高效能運算 等熱門技術,透過雲端 GPU 實作環境,讓您邊學邊做,完成後且通過課後測驗即可獲得 NVIDIA DLI 官方頒發的完課證書,為履歷加分、提升職場競爭力!
🟡 NVIDIA DLI官方課程 - 使用提示詞打造 LLM應用服務
從 Prompt 編排、訊息策略、資料輸出到智慧代理設計,這門課程將是你邁向 LLM 開發的第一哩路,也是未來生成式 AI 應用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
Q: 誰適合這門課?
A: 具備 Python 程式設計經驗& 對 LLM 基礎知識有扎實理解
Q: 完成課程後,是否會提供相關證明?
A: 是的,在您完成所有課程內容且通過課後測驗後,將會獲得由 NVIDIA DLI 官方所頒發的正式完課證書。
🟡 NVIDIA DLI官方課程 - 異常狀況偵測的AI應用
以電信產業網路入侵偵測為出發案例,實際操作三種核心異常偵測技術,結合理論、應用與效能評估,打造真正落地的異常預測能力。你將深入探索NVIDIA 加速運算平台上的 XGBoost 與深度學習模型,體驗其在高維資料處理與推論速度上的關鍵優勢,並理解監督式與非監督式技術在異常情境中的應用差異。
Q: 這門課程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知識?
A: 為確保您能深入吸收課程內容,建議應具備:
1. Python 資料科學實務經驗
2. 對深度神經網路訓練原理的理解
NVIDIA DLI 課程能讓你親手操作 NVIDIA 最新技術,全面提升你在業界關鍵職位所需的實戰能力。
看更多
0 0 2884 1
你可能感興趣的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