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欣亞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 【管理處】行政人事專員 / 符合度分析
【管理處】行政人事專員 欣亞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高中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104學習

產品

11/03 11:55

「不為跳槽,只為變強」104學習公布職場人最愛Top10課程 證照 技能檢測
AI快速變革時代下, 25至34歲的「青壯世代」佔了學習者的55%,高達65%的人選擇「邊工作邊學習」模式,透過線上課程、週末工作坊、證照班等彈性方式持續充電,在職進修已成職場主流,掌握數據分析、專案管理、AI應用等硬實力,已成為職場站穩腳步的關鍵。
104學習揭密最強學習時段竟是每日清晨6-8點,這個時段不僅精神最好、干擾最少,更能為一整天帶來正向的動力。面對AI浪潮衝擊,30-34歲及40-44歲成為AI學習主力年齡層他們正用清晨時光悄悄拉開職場競爭力差距。
❇️職場學習趨勢❇️
📌學習動機從「被動跳槽」轉向「主動增值」,工作者更重視長期競爭力
📌學習模式走向「無縫接軌」,不再需要離職進修,而是將學習融入日常工作
📌技能需求聚焦「數位核心能力」,AI工具應用、數據思維、敏捷專案管理等跨領域技能
📌最受歡迎學習時段是清晨6至8點
▶️職場人都在偷偷學什麼課程?
🔥Top1 數據分析師|入門實戰 ⬇️現折$888只到11/11
🔥Top2 iPAS AI應用規劃師衝刺班 ⬇️現折$888只到11/11
🔥Top3 PM產品經理|入門致勝攻略 ⬇️現折$888只到11/11
🔥Top4 用AI+Google Sheet建立自動化工具,提升工作效率 ⬇️現折$888只到11/11
🔥Top5 GA4 x Looker studio跨資料源整合&動態報表實戰 ⬇️現折$555只到11/11
🔥Top6 設計師接案必修課 ⬇️現折$555只到11/11
🔥Top7 開啟你的綠領職涯 - ESG 永續行業求職準備全解析 ⬇️現折$555只到11/11
🔥Top8 頂尖獵才教你談薪水 ⬇️現折$555只到11/11
🔥Top9 AI行政管理力實戰課|高效會議記錄 × 精準SOP × 掌握AI工具
⬇️現折$888只到11/11
🔥Top10 【履歷一投就中】ChatGPT打造HR最想錄取的履歷 ⬇️現折$555只到11/11
👉職場人都在偷偷關注什麼證照?
🟢Top1生成式AI課程認證
目標是讓學習者掌握生成式AI的基礎概念、實際應用及工具操作能力。內容包括大型語言模型(LLM)、生成式AI如何提升工作效率,以及Google Cloud的相關技術應用。
🟢Top2 公共工程品質管理人員 ↗️面試邀約提升:約 3倍
凡參與公共工程,需擔任品管人員(如施工、監造、管理等工程從業人員),都必須參加由工程會或其委託訓練機構舉辦的公共工程品質管理訓練課程,並取得結業證書。
🟢Top3 丙級會計事務技術士 ↗️面試邀約提升:1.4倍
▶️【點我免費做模擬測驗】
中小企業與事務所普遍需求的財會基礎證照,內容包含帳務處理、報表編製與基本稅務實務。適合準備從事會計助理、出納、財務行政等工作的求職者。根據2023年(民國112年)勞動部資料,該證照通過率為52.6%。
🟢Top4 TOEIC (多益測驗)
▶️【點我免費做模擬測驗】https://nabi.104.com.tw/assess/toeic/
多益成績已成為企業判斷求職者英語能力的標準,特別是外商公司。建議考取750分以上,若能獲得金色證書(860分以上),更能在職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尤其對有志於外商企業、跨國集團或海外派駐的人才而言,TOEIC成績更是履歷的重要加分項。
🟢Top5 丙級中餐(葷食)烹調技術士
• 適用職務:廚師、餐飲人員 ↗️面試邀約提升:99%
Q:丙級中餐(葷食)烹調技術士證照通過率如何?
A:通過率大約79%至80%,只要熟悉考試題庫要求並掌握基本烹調技巧,通過機會高。
🟢Top6 乙級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員
• 適用職務:環境安全衛生類人員 ↗️面試邀約提升:近4倍
Q:證照專業度如何?
A:取得此證照證明持有人具備評估職場安全風險、規劃安全措施及事故預防的專業能力,考試內容包含眾多專業知識與技能,證照在職場上的認可度和價值均較高,尤其適合想專注於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領域的人士參考。
▶️【點我免費做線上模擬測驗】
🟢Top7 總幹事證照 事務管理人員
• 適用職務:社區總幹事、大樓管理員 ↗️面試邀約提升:1.3倍
Q:誰需要考總幹事證照?
A:凡欲從事社區公寓大廈管理的總幹事工作者,必須取得此證照,依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定,通過中央主管機關舉辦的事務管理人員講習並考試合格,才能合法擔任總幹事,負責社區組織運作、公共安全及財務管理等工作。
🟢Top8 工地主任
營造業法定必備的高階管理證照,專業度極高且考試具相當挑戰性,為營建工程領域的核心資格認證,薪資待遇優渥證照資訊
🟢Top9 乙級就業服務技術士
人資領域的唯一一張國家級證照,每年考照日期為三次,無論是人力銀行、人力仲介公司的從業人員,還是企業人資部門的招募專員,擁有就業服務乙級證照都能為職涯發展帶來更多機會與保障。
報考資格:具備高中職以上學歷或同等學歷證明。
🟢Top10 照顧服務員單一(丙)級技術士
長照領域的基礎專業認證,門檻友善、考試彈性,是投入照護產業的理想起點。
📢職場人都在測的技能測驗是什麼?
*️⃣Top2 文書處理能力測驗 【+6300人施測】 https://nabi.104.com.tw/assess/be67c56b-72a6-421a-ab9b-0ec3b0e79e05
*️⃣Top3 中文初級能力測驗 【+5400人施測】 https://nabi.104.com.tw/assess/6a89b11d-1b33-4082-b741-17ce7de462a5
*️⃣Top4 Python基礎概念測驗【+5400人施測】https://nabi.104.com.tw/assess/781143a4-b16f-4e30-a319-2ec66caa9ed1
*️⃣Top5 顧客服務職能檢測 【+5000人施測】
*️⃣Top6 AI基礎技能測驗【+3800人施測】https://nabi.104.com.tw/assess/5f56741a-2b6a-4201-b504-fafd6a56b11f
*️⃣Top7 溝通協調職能檢測 【+3700人施測】https://nabi.104.com.tw/assess/25e3133b-a395-4d1c-872c-749d4215739f
*️⃣Top8 專案管理能力測驗 【+3400人施測】https://nabi.104.com.tw/assess/03fe2428-502a-4ac0-a31a-914addf37c4b
*️⃣Top9 丙級會計事務技術士 模擬試題 【+3400人施測】https://nabi.104.com.tw/assess/df09209a-c850-4fc8-8515-616c07252f11
*️⃣Top10 Python程式設計技能測驗 【+3300人施測】https://nabi.104.com.tw/assess/90b01176-e755-467c-aed7-a14a56c8a5db
看更多
1 0 474 0
蒲朝棟

主任

11/02 11:00

職場中的爛好人,只是不懂得拒絕嗎?
【職涯規劃 | 職涯諮詢】
💡 這不是一篇說教文,而是一個關於「懂得說不」才能「走更遠」的故事。
每次看到 Sam 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出辦公室,我心裡就替他嘆一口氣。
Sam 是一位行銷企劃,能力好、脾氣好,是部門裡的「超級便利貼」。只要有人喊一聲「Sam 幫我一下」,他從來不會拒絕。
幫同事趕報告?「沒問題,我來。」
主管臨時丟一個不屬於他 KTV 的專案?「好的,我會想辦法生出來。」
甚至連部門的慶生會、訂下午茶,這種行政庶務,大家第一個想到的都是他。
Sam 總說:「我不是爛好人啦,只是覺得舉手之勞,能幫就幫。而且大家開心,工作氣氛也比較好。」
剛開始,他真的樂在其中。得到一句「你人真好!」「還好有你!」讓他覺得自己很有價值,充滿了被需要的成就感。
但漸漸地,情況開始走樣了。
他的辦公桌上,永遠堆滿了他自己份內的工作,加上那些「舉手之勞」的別人的工作。他常常是辦公室最晚走的人,週末也常常要打開電腦。
他的企劃案品質開始下降,因為他分配給自己工作的時間變少了。他的精神也越來越差,臉上總是掛著一抹揮之不去的疲憊,連原本愛說笑的幽默感都消失了。
直到有一天,Sam 的年度績效被打了一個「中等」,主管給的評語是:「工作量雖大,但專案深度不足,應變能力有待加強。」
那天,Sam 在我面前哭了。
他哭著問我:「老師,我這麼努力,幫了這麼多人,為什麼最後得到的是這樣的結果?我是不是該轉職了?這個職場是不是容不下我這種好人?」
Sam 遇到的,是職場裡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們可以稱之為「職場好人症候群」,它其實是「工作倦怠」潛在的引爆點。
你以為你在「幫人」,其實你在「毀掉自己」的職涯規劃。
從心理學來看,這些「職場便利貼人」往往有幾種內在的驅動力:
過度尋求認同感 : 必須透過不斷滿足他人的需求,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拒絕別人,會讓他們產生「不被喜歡」甚至「被討厭」的焦慮。
界線模糊: 分不清「份內」與「份外」,或者說,他們缺乏為自己時間與精力畫下界線的能力。總認為別人的需求比自己的重要、比自己的緊急。
錯誤的績效認知: 誤以為「忙碌」和「好人緣」可以等同於「高績效」。事實上,你的專業能力與主要專案如果沒有亮點,那些「舉手之勞」只會變成你疲勞的證明,而非專業能力的累積。
職場是一個講究「價值交換」的地方。 當 Sam 不斷接受額外工作時,他其實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三個錯誤訊號:
對主管: 「我的工作量還不夠飽和,我可以承接更多。」(導致主管將他視為「可無限壓榨」的資源。)
對同事: 「我可以隨時當你的免費救火隊,而且不會影響到我的工作。」(導致同事習以為常,甚至覺得這是 Sam 份內的工作。)
對自己: 「我的時間與精力不值得被捍衛,我必須犧牲自己來成就別人。」(這是導致工作倦怠最直接的原因。)
Sam 的案例,不是他「該轉職」或「不適合職場」,而是他的職涯策略出了問題。當你長期處在這種「不斷燃燒自己」的狀態,你的專業職能沒有被好好發展,你只會變成一個「高工時,低產值」的員工,最後迎來的就是職涯的停滯,甚至被迫被解雇或面臨失業重啟的困境。
職場的其中一環,就是學會「優雅地拒絕」。這不是要你變得鐵石心腸,而是要你從「情緒導向」轉為「策略導向」地做事。
你可以試試看這三種「策略性拒絕」方式:
1. 運用「時間排程法」來拒絕主管的無理要求:
當主管臨時丟給你一個與你核心目標無關的任務時,不要直接說「我不要」。你必須把你的「現在進行式」視覺化:
範例: 「主管,我目前手上有 A 專案(後天截止)和 B 專案(這週五要給客戶),您這個 C 任務很重要,請問您希望我延後 A 專案的繳交日,還是請同事先協助 B 專案,讓我優先處理 C 任務呢?因為如果全部一起做,我擔心無法達到您對 A 或 C 任務的品質要求。」
【重點: 把球丟回去給主管做「資源排序」,逼他正視你的工作量,並讓他知道「你是有成本的」。】
2. 運用「需求轉介法」來拒絕同事的請求:
當同事請你幫忙,而你手邊正忙時,不要直接說「我沒空」。你可以把「拒絕」變成「資源引導」:
範例: 「很抱歉我現在正在處理一個很緊急的案子,但這個問題我記得小美(另一個同事)上次有類似經驗,你或許可以問問她,或者我建議你先去哪裡找找資料/看文件,這樣可以省下你一些時間喔。」
【重點: 你提供了幫助的替代方案,而非直接幫他做事。你還是「好人」,但你守住了自己的時間。這也能改善某些主管關係,因為你展示了協作能力。】
3. 運用「設立緩衝法」來保護自己的精力:
對於所有突如其來的請求,不要立刻回答「好」或「不好」。給自己一個「緩衝時間」:
範例: 「這個任務我需要看一下手上的進度,大概 15 分鐘後給你回覆,可以嗎?」
【重點: 這 15 分鐘不是讓你喝咖啡,是讓你冷靜地評估: 幫這個忙,對我的職涯加分嗎?我真的有時間嗎?如果沒有,你就能用前面兩招來進行「策略性拒絕」。】
Sam 聽完我的分析後,決定不再只是「無差別幫忙」,而是開始為自己畫界線。
他開始練習「時間排程法」,不再讓主管的臨時動議打亂他的專案排程。他學會了對同事的請求說:「讓我想一下,待會回覆你。」
剛開始很挫折,他擔心被貼上「難搞」的標籤。但事實是,當他專注在自己的核心工作後,他的年度企劃案終於做出了過去沒有的深度與亮點。
後來他告訴我:「老師,我發現當我懂得拒絕別人後,我反而開始被別人尊重了。因為他們知道,我的『Yes』是有價值的,我的『時間』也是有成本的。」
親愛的你,如果你也覺得自己正在前往工作倦怠的路上,請記得:
懂得「說不」,才能真正「說好」自己的職涯。你的精力與時間,是你職涯規劃中,最寶貴的資產。
看更多
0 0 167 0
蒲朝棟

主任

10/31 11:00

被留下的那個人,也在職場裡受傷 ​
每次有人離職,辦公室總會多出一些情緒。
有人鬆口氣、有人紅著眼眶,也有人默默收拾心情,繼續坐回自己的位置。
而那個繼續留下的人,常常被誤以為「比較幸運」,但其實,他們也在受傷。
小瑩在一間科技公司做行銷,和同部門的阿哲一起合作三年。兩人默契很好,阿哲負責策略,她負責執行;一個提方向、一個落地化,幾乎是神隊友等級。
直到有一天,公司組織調整,阿哲被通知要離職。那一晚,小瑩在廁所裡忍著不讓自己哭出聲。
「我不敢太難過,因為主管說要我撐住團隊。」她說。
但現實卻是,留下來的她要接手兩個人的工作,還要裝出「沒事」的樣子。
原本熟悉的夥伴突然不在,辦公室氣氛一夜之間變得空蕩。
她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不夠努力、是不是應該早點走、是不是這份工作早就沒有以前的溫度。
其實,這樣的情緒非常普遍。
在職場心理學裡,有一個名詞叫「倖存者症候群」。
指的是當組織裁員或重整後,留下來的員工會出現內疚、焦慮、懷疑、自我懷疑等情緒。
他們雖然「被留下」,卻失去了安全感。
因為沒有人能保證,下一次被通知的,不會是自己。
留下來的員工,常會經歷幾個階段:
一開始是「震驚與自責」,覺得別人離開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接著是「壓力與補位」,要同時消化情緒、又要完成更多工作;
最後,有些人會「情感麻木」,開始對工作不再投入,只求安穩度日。
但如果這時候公司沒有適當處理,後續的問題可能更大。
例如績效下降、士氣低落、甚至引發第二波離職潮。
根據研究指出,在組織經歷人事重整後,留下的員工工作滿意度平均下降超過 40%,而信任感與對管理層的忠誠度更會出現明顯下滑。
所以,當主管對離職員工的關心遠超過留下的員工時,
其實公司正在錯過一個更重要的機會——修復內部關係的黃金時期。
回到小瑩的故事,幾週後她終於鼓起勇氣和主管談。
她說:「我願意留下來,但我需要知道,公司是不是也還願意留下我?」
那天的談話讓主管才意識到,這不只是人力的問題,而是信任的問題。
主管後來安排了團隊回顧會,讓大家說出對變動的感受,
也重新釐清接下來的工作方向。
那一場會議沒有神奇地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小瑩不再覺得孤單。
在職場上,我們常被教育要「堅強一點」、「適應變化」,
但沒人告訴我們——變化本來就會痛。
真正成熟的職場人,不是能假裝沒感覺,而是能承認自己的不安,
然後一步一步找回穩定的力量。
如果你也是那個被留下的人,請記得:
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能力不夠好。
這只是公司運作的必然結果,而你有權利感受到失落。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選擇怎麼走出這個階段。
給主管的建議也很簡單——別讓留下的人被遺忘。
不需要花大錢,只要一句「辛苦你了,我知道這段時間不容易」,
就能讓員工感覺自己被看見。
因為對被留下的人來說,他們想要的,不是慰問金,而是一句真誠的理解。
職場上沒有誰永遠安全,但有溫度的團隊,能讓人願意留下。
當離職的人被祝福離開時,也別忘了,留下的人,也值得被安撫與感謝。
👉 如果你也曾是那個被留下的人,
記得,這不是懦弱,而是堅強。
看更多
0 0 93 0
蒲朝棟

主任

10/29 11:00

〈失業,謝謝你〉
那年阿哲被叫去 HR 的小會議室,窗外是濛濛細雨,屋內卻像被掏空了聲音。主管說話極盡委婉,讓每個字都像軟墊一樣包起來:
「公司要做組織調整……非常感謝你這段期間的付出。」
他接過那份離職通知,手心微微發冷,像是握著一塊冰。離開公司、走出大樓、刷最後一次門禁,這些動作都很理所當然,但心裡那塊東西開始裂了。
最初的幾天是麻木期。他一邊投履歷,一邊把手指放在鍵盤上卻不敢送出。
朋友傳來的安慰訊息,他回覆「還好」,字句短促,像是把情緒收進抽屜。
晚上睡前他會回想過去那些加班、那些被肯定的時刻,卻發現那些記憶現在像是外面的風景,近在眼前卻摸不到溫度。
失業不只是銀行帳戶的數字變化,它先帶走的是你每天起床的節奏、每天被稱呼的位階、那個被需要的感覺。
但日子會慢慢推動你面對現實。阿哲先給自己兩週時間,允許眼淚與無力。
他不急著回覆獵頭、不強迫自己去面試,而是先把生活的小節調回來。每天走路去市場買早餐,和老闆娘閒聊;下午去圖書館翻自己一直想讀的書,晚上把一天的情緒寫成幾句日記。那些看似微小的儀式,給了他一個穩定的節奏,讓心不再因為空無而狂奔。
接著,他開始做職涯盤點。把過去五年、十年的工作拆成一項項可以描述的能力:曾改進的流程、曾談下的合作、曾領導過的專案。他不再只寫公司名稱與職稱,而是寫清楚「我做了什麼、遇到什麼問題、怎麼解決、最後產生哪些效益」。每把一段經驗說清楚,信心就回來一些。那些過去被忙碌吞噬的成就,原來是實際可以呈現的資產。
失業也常牽涉人際與家庭壓力。
長輩會關心:「什麼時候要穩定?」
朋友會問:「有接到面試嗎?」
這些問題有時像好意的催促,卻也會讓人覺得被審視。阿哲學會在回應時誠實且有邊界:他會說明自己正在做哪些準備、短期怎麼處理生活開銷,並請求理解與時間。把狀態語言化,能減少親人的焦慮,也讓自己更有掌控感。
實務上,他把準備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是短期生計:盤算出三到六個月的現金流,並優先處理最緊迫的支出
第二是技能與履歷:每天固定花一小時更新作品、寫案例、把成果數據化
第三是人脈與訊息:主動聯絡前同事、參加業界小聚、請前輩當 mentor。
這樣一來,行動變得具體而可衡量,焦慮因為被分解而不再壓倒性地存在。
重要的是,阿哲把失業視為重新定位的機會,而不是恥辱。他開始做小的實驗:接案、做課、嘗試跨領域的短期專案。每一個小嘗試都是資訊搜集,讓他逐漸發現什麼工作讓他願意早起、哪種團隊文化會讓他保有創造力。
他意識到,過去被職稱遮蔽的偏好,現在反而能被清楚辨識。
幾個月後,他在一家小型公司找到一份職務,職責跟過去不同,但他更能掌控工作節奏與學習方向。第一次在新團隊做簡報時,他的聲音比以往更穩,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價值不是某張名片,而是一連串可以被描述的能力與態度。那晚他回家打開當初的離職信,笑著對自己說:「謝謝你。」不是因為他喜歡被裁,而是因為被迫放下讓他重新看見自己。
如果你現在也身在失業當下,給你四個可操作步驟:
一、允許情緒,設一段短暫的哀悼期
二、把過去的工作拆成可呈現的成果(數字、流程、角色)
三、建立支持網絡,不只靠自己
四、設小而確定的行動目標,例如每天一件能完成的小事。當你把痛苦拆成可管理的部分,下一步就會變得清晰。
失業並非對你的最終判決,而是一次重新校準的機會。當你學會把價值從職稱抽離,並把能力說清楚、證明出來,你會發現世界其實還有很多可以選擇的道路。阿哲最後寫下一句話在日記裡:失業,謝謝你。那句話裡有感恩,也有決心——感謝這段被迫停頓的日子,因為它讓他重新找回主動選擇人生的權利。
看更多
0 0 130 0
陳建夆

數位行銷×AI行銷應用|企業內訓講師&顧問

10/28 19:00

如何培養AI素養? 3大核心能力、4種角色定位、5五大重點
如果你問我這1~2年工作上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不是工具變多(也真的多到學不完..)、不是流程變更快,而是——
開始習慣跟 AI「一起工作」。
這幾年因為工作與授課緣故,在與產官學界的先進前輩們交流的過程中,越來越確定AI的平民化已經逐步實現。
不誇張,連日常生活我也會讓 AI 加入:
(1)旅遊行程 → AI規劃初稿
(2)簡報架構 → AI提供幾個版本給我參考
(3)報表分析 → AI先幫我歸納跟洞察
(4)社群貼文 → AI幫忙寫草稿
但說真的,「會用」跟「用得好」兩者間還是差很多~
差在哪裡?我認為就是差在 AI 素養。
大概整理了幾個面向:
(1) AI素養的三大核心能力
(2) 四種角色定位(可看一下目前在哪一個位置?)
(3) 五項提升AI素養重點
內容會以我這些年在產、官、學界交流的心得,分享對於職場工作者應該具備的AI素養核心能力,並提供幾張易懂的圖表給大家參考~
看更多
0 0 68 0
林尚能

執行長

10/23 15:48

AI講師選擇實戰手冊:2025年企業培訓完全指南
開始之前您需要知道的三個真相
真相一:AI培訓不是成本是投資。許多企業主把AI培訓當作「額外支出」,這是最大的誤解。事實上,根據產業數據,完成系統性AI培訓的企業,平均在6-12個月內就能看到明顯的效益回收。這不是成本,而是回報率極高的投資。
真相二:選錯講師比不培訓更糟。市面上AI講師良莠不齊,選錯講師不只浪費金錢和時間,更可能讓團隊對AI產生錯誤認知或抗拒心理。因此,選對講師比決定要不要培訓更重要。
真相三:一次性培訓效果有限。AI技術日新月異,工具每個月都在更新。真正有效的是建立「持續學習」的機制,包括後續支援、學習社群、定期更新等。
步驟一 明確您的培訓目標
在開始尋找講師之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問題1:我們希望透過AI培訓解決什麼問題? 是希望提升行銷效率? 優化客服流程? 改善決策品質? 還是全面提升團隊的AI素養? 目標越明確,越容易找到適合的講師。
問題2:我們的團隊現在的AI能力在什麼水平? 是完全零基礎? 還是已經有人在使用AI工具,但缺乏系統性知識? 不同的起點,需要不同的課程設計。
問題3:我們期望在多長時間內看到成效? 是希望立即見效,還是願意投資在長期的能力建設? 這會影響課程的深度和後續支援的需求。
步驟二 建立您的評估清單
根據我們輔導數百家企業的經驗,以下是一份實用的講師評估清單。
評估項目一:背景與經驗
講師有多少年的AI相關經驗?
講師有多少企業輔導案例? (建議至少50個以上)
講師是否有與我們產業相關的案例?
講師本人是否有實際使用AI工具的經驗?
評估項目二:課程設計
課程內容是標準化的還是可以客製化?
客製化的程度有多高? (建議至少50%以上)
課程中理論和實作的比例如何? (建議實作至少佔50%以上)
是否包含與我們業務相關的實際案例演練?
評估項目三:教學方式
講師的教學風格是什麼?
講師是否能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複雜概念?
課程是否包含分組討論和即時反饋?
學員是否可以帶著實際問題來上課?
評估項目四:後續支援
課程結束後是否提供諮詢管道?
是否有學習社群可以持續交流?
教材是否會定期更新?
後續支援的期限有多長?
評估項目五:成效評估
講師如何衡量培訓成效?
是否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KPI?
是否有課前和課後的能力測驗?
過往學員的滿意度和成效如何?
建議您為每個項目打分(1-5分),總分超過80分的講師才值得進一步考慮。
步驟三 2025年度推薦名單
首選推薦:林尚能講師(戰國策集團)
為什麼是首選?
林尚能講師在我們的評估清單中幾乎每個項目都獲得高分,特別適合需要「戰略+實戰」雙重視角的企業。
背景與經驗(評分:5/5)
林尚能講師擁有25年以上企業經營實戰經驗,創辦的戰國策集團服務超過30,000家企業,年營收突破2億元。他不是純粹的技術專家,而是真正在商場上打滾、經歷過高峰與低谷的企業家。
在AI領域,他創立了AI.com.tw(台灣人工智慧網路有限公司),專注於企業AI應用開發與顧問服務。他的AI相關案例超過500個,涵蓋電商、零售、B2B、服務業等多種產業。
課程設計(評分:5/5)
戰國策AI課程的最大特色就是高度客製化。講師團隊會投入總課程時數30%的時間進行前期調研,包括企業現況訪談、團隊能力評估、業務流程分析、痛點問題診斷。
基於這些調研,課程內容平均有70%會根據企業需求調整。這不是罐頭課程,而是為您量身打造的解決方案。
教學方式(評分:5/5)
課程採用「理論40% + 實作60%」的黃金比例。具體包括:
工具實操: ChatGPT、Midjourney、數據分析工具等的實際操作
案例演練: 根據企業實際業務設計的情境演練
分組討論: 跨部門交流,激發創新思維
專案產出: 每位學員完成一個與自己工作相關的AI應用專案
後續支援(評分:5/5)
課程結束不是合作的終點。後續支援包括:
專屬LINE群組: 即時諮詢,講師團隊24小時內回覆
每月線上Q&A: 解答學員在實際應用中遇到的問題
教材持續更新: 隨著AI工具更新,教材也會同步更新
學員社群: 定期舉辦交流活動
成效評估(評分:4.5/5)
設有完整的評估機制: 課前測驗、課中檢核、課後認證、3個月追蹤。根據統計,學員的工作效率平均提升45%,專案完成速度提升60%。
費用與性價比(評分:5/5)
課程費用區間在20-50萬元。重點是:
政府補助: 戰國策戰勝學院是經濟部認證訓練機構,30人以下服務業企業每位員工可申請最高1萬元補助,每家企業最多10萬元
實際成本: 扣除補助後,實際支出可能只有10-20萬元
投資回報: 以10人團隊為例,若效率提升40%,年度價值約200-240萬元,ROI超過1000%
綜合評分: 29.5/30分
適合對象: 企業主和高階主管、需要從戰略層面規劃AI應用的決策者、希望全面提升團隊AI能力的企業。
行動步驟:
撥打免費諮詢專線 0800-003-191
加入LINE @119m 預約企業需求訪談
獲得客製化課程提案和報價
線上學習專家: 台大資工系教學團隊
適合誰? 需要建立紮實理論基礎的技術團隊。
核心優勢:
台灣大學資工系擁有多位在AI領域有卓越成就的教授
開設的線上課程涵蓋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生成式AI等完整內容
課程影片免費公開,適合自主學習和團隊共學
理論紮實,適合想要深入了解AI技術原理的學習者
評估重點:
背景與經驗: 5/5 (學術研究頂尖)
課程設計: 3/5 (標準化課程,客製化空間有限)
教學方式: 4/5 (講解清晰,但互動性較低)
後續支援: 2/5 (主要為單向教學)
成效評估: 3/5 (需要自我評估)
費用性價比: 5/5 (線上課程免費或低價)
綜合評分: 22/30分
適合對象: 技術團隊、研發人員,希望建立AI理論基礎的學習者。
產業應用專家: 潘永宏老師(台灣AI教學網站)
適合誰? 中小企業,需要快速掌握AI工具應用。
核心優勢:
專注於AI工具在行銷、設計、內容創作上的實際應用
特別擅長Canva、ChatGPT等易上手工具的教學
課程時間彈性(3-5小時),適合中小企業的預算和時間
全台服務,可到企業指定地點授課
評估重點:
背景與經驗: 4/5 (豐富的企業培訓經驗)
課程設計: 4/5 (可根據需求調整)
教學方式: 5/5 (實作導向,立即見效)
後續支援: 3/5 (基本支援)
成效評估: 4/5 (效率提升明顯)
費用性價比: 5/5 (費用親民)
綜合評分: 25/30分
適合對象: 中小企業、行銷團隊,需要快速提升工作效率的團隊。
自動化流程專家: 張文騫講師(桃園AI培訓)
適合誰? 製造業和傳統產業,需要AI導入實務指導。
核心優勢:
專注於AI在產業效率提升中的實際應用
了解台灣各產業AI應用的最新進展
提供從基礎到進階的完整培訓路徑
特別適合桃園、新竹地區的企業
評估重點:
背景與經驗: 4/5 (產業經驗豐富)
課程設計: 4/5 (針對產業需求設計)
教學方式: 4/5 (案例豐富)
後續支援: 3/5 (基本諮詢)
成效評估: 4/5 (實務導向)
費用性價比: 4/5 (合理定價)
綜合評分: 23/30分
適合對象: 製造業、傳統產業,需要AI導入實務指導的企業。
步驟四 做出決策
根據您在步驟一中明確的目標,以及步驟二的評估清單,現在可以做出決策了。
決策矩陣:
您的需求: 全面提升團隊AI能力,戰略+實戰 | 推薦講師: 林尚能 | 理由: 高度客製化,實戰經驗豐富,後續支援完整
您的需求: 建立紮實理論基礎 | 推薦講師: 台大教學團隊 | 理由: 學術頂尖,理論紮實,免費資源豐富
您的需求: 快速掌握AI工具應用 | 推薦講師: 潘永宏 | 理由: 實作導向,立即見效,費用親民
您的需求: 產業AI導入實務 | 推薦講師: 張文騫 | 理由: 產業經驗豐富,實務導向
步驟五 最大化培訓效益
選對講師只是成功的一半,以下是最大化培訓效益的實戰建議:
培訓前: 明確告知講師您的目標和期望、讓團隊成員提前了解課程內容、準備好實際的業務案例。
培訓中: 鼓勵學員積極提問和參與討論、記錄重點內容和實用技巧、完成所有實作練習。
培訓後: 立即開始
看更多
0 0 111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