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世新大學_人事室 / 世新大學知識經濟發展研究院-專案助理研究員 / 符合度分析
世新大學知識經濟發展研究院-專案助理研究員 世新大學_人事室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碩士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5小時前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是:「小編抗壓力/心理素質夠硬嗎?」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社群日更、活動連發、留言不間斷、績效每週追……
社群小編每天都是壓力鍋,身心穩定才能持續輸出創意!
你(或你家小編)還撐得住嗎?
快用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為你設計的【抗壓自檢表】,看看目前心理防線還撐不撐得住!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遇到負評留言,能不情緒化,理性處理。
02. 在高壓環境下仍能維持文案/排程品質。
03. 能適時與同事溝通壓力,不悶著自己扛。
04. 知道自己壓力來源,能針對性解決。
05. 有固定抒壓方法(運動、寫日記、冥想等)。
06. 對突發狀況具備基本應變與處理機制。
07. 能清楚與主管反映可行與不可行的任務。
08. 擁有健康的自我對話,不會過度自責。
09. 面對成效不佳的貼文,不會情緒受創太重。
10. 能適時與同事協作,不獨攬所有任務。
11. 工作與生活有明確界線,不 24hr on call。
12. 有給自己設立合理的期待與休息時間。
13. 面對績效報表,能就事論事,持續改善。
14. 能辨識情緒低落與職業倦怠的差異。
15. 曾主動向主管/HR 反應過心理壓力需求。
16. 能在忙碌時有效做出優先級排序。
17. 不害怕表達疲累、並能勇敢請假休息。
18. 了解公司有無心理支持制度或資源。
19. 不以 KPI 取代全部自我價值認同。
20. 能從創作中重新找到熱情與意義。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太強了!你是社群界的鋼鐵人,請持續保持也別忘記適時放鬆!
⚠️ 50 - 75 分:注意!目前壓力指數偏高,快建立舒壓管道與支持系統。
❌ 低於 50 分:警報響起!你正身陷社群倦怠危機,快尋求幫助與調整工作節奏!
💡【 Steven 提醒 】
抗壓不是天賦,是長期建立的心理肌肉。
創意輸出不是用命換,身心穩了,內容才穩、品牌才穩。
快交叉檢驗看看自己還撐不撐得住,若撐不住,請不要硬撐!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得幾分?快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是哪一型小編!
別忘記追蹤 Steven,更多社群生存秘訣、自檢表不藏私奉上~
看更多
0 0 9 0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11/12 19:00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12 美容廣告也能這麼哲學?
🔥 行銷解析:《A.I. JK》by JK Estética Avançada 🔥
案例連結
🪧 品牌名稱
JK Estética Avançada(拉丁美洲最頂尖的高端美容診所)
✨ 行銷目標
JK Estética Avançada 這次以《A.I. JK》為主軸,欲藉由「如果 AI 也有慾望,它會想變美嗎?」這個提問,重新定義奢華美容的未來想像。品牌希望透過這支以 AI 為敘事主體的影片,突顯科技與美學的融合,強化品牌「美是一種高等智能選擇」的定位,吸引對創新與美感都極度敏感的高端消費者族群。
✨ 策略手法
這次廣告跳脫傳統美容業訴求產品效果的慣例,選擇從哲學層面切入,邀請觀眾思考:「人工智慧若有自由意志,是否也渴望體驗『美』的感受?」透過擬人化的 AI 角色「JK」,品牌成功將高科技拉近至感性層面,並與美的追求做出強烈連結。此策略不只建立品牌差異,更讓受眾留下深刻印象。
✨ 執行創意
影片以極具未來感的場景為開場,由虛構的 AI 學習模型「JK」娓娓道來自己的學習歷程與渴望:雖然能掌握人類的所有知識,但唯一缺乏的是「感受美」的能力。透過冷調畫面與感性獨白交織,展現科技與情感之間的張力。這樣的創意執行讓觀眾不只是看見產品,而是進入一場對美的深層思辨。
✨ 效益結果
《A.I. JK》廣告上線後,迅速在社群媒體引起討論,尤其在 IG 與 YouTube 上吸引大量留言與轉發,觀眾不僅被視覺美學吸引,更對「科技渴望美」的創意主題感到驚艷。品牌在業界成功樹立「未來派奢華」的領導形象,亦吸引更多年輕、高消費力的族群主動接觸品牌,擴大原本偏熟齡客群的市場觸角。
✨ 應用啟發
說到這支廣告,真的會讓人忍不住想問:台灣的品牌什麼時候也來拍一支 AI 也想變美的廣告?《A.I. JK》厲害的地方,不只是用了 AI,而是把 AI 當成「想變美的角色」來說故事,這個視角非常新,也非常人性。
對台灣品牌來說,這是一個很值得借鏡的創意方向。例如:如果你是做醫美診所的,何不做一支「AI 去預約微整形」的短劇?或是保養品牌也可以設計 AI 角色,在元宇宙裡擦保養品,最後才揭曉那是人類的夢境投影——這些故事,既貼合現在 AI 熱,又能講出品牌對「美」的態度。
不一定要做得這麼科幻,但可以思考:你的產品能不能讓「連 AI 都想體驗」的事變得更人性、更感動?有時候,不是把技術講得多厲害,而是讓觀眾心裡有「欸,我也想這樣」的悸動。
科技越冷,廣告越要暖。《A.I. JK》就是一個最好的人味範本啦~
引用出處:
・JK Estética Avançada
・Agencies: Atlantis • AtlantisLSN • Atlantis-LSN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看更多
0 0 61 0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11/11 19:00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EP30|租不起房就買咖啡?Maxwell House 如何用「惡搞住宅危機」玩出社群爆紅?
🔍 點擊看更多
2025 年 10 月,美國百年咖啡品牌 Maxwell House 推出一場讓人哭笑不得的行銷企劃:「Maxwell Apartment」。他們用自家咖啡包裝嘲諷高房價,並主張:「花 5.49 美元買咖啡,比房租還划算。」一時之間,這場對住房危機的幽默反擊成為社群熱議焦點,甚至登上《The Guardian》、《AdAge》等主流媒體版面。
這個案例看似是一場搞笑的惡趣味,實則是高明的行銷操作。以下,我們將從四大面向深度拆解這次行銷操作背後的策略,並給你具體可複製的心法。
🚩【一、品牌行銷操作做對了什麼?】
📌 品牌行銷手法-從產品思維轉向議題思維
・把「咖啡產品」包裝成「住宅租約」——以「Maxwell Apartment」名義推出一盒一年份咖啡豆,模擬「一年租屋方案」。
・將品牌視覺全面翻轉:將老派品牌改造成現代租屋平台的風格,藉此「品牌年輕化」。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產品無需改變,價值主張可以大翻轉:同一盒咖啡,重新包裝+幽默切角,就能從飲品變為社會話題入口。
・議題型行銷 ≠ 嚴肅說教,而是設計「能笑、能講、能拍」的文化互動。
・越老的品牌,越需要突破性創意來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與連結。
📌 數位行銷操作-內容不推播,自己會傳播
・廣告影片主打「荒謬風格」:演員用過度正經的語氣介紹 Maxwell Apartment,營造巨大反差與迷因感。
・所有素材同步釋出於品牌官網、X(原 Twitter)、Instagram,並設計「GIF 轉發包」供社群使用。
・沒有請網紅、沒有硬上廣告,完全靠社群自發流傳引爆話題。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反差式演出 + 誇張包裝是社群迷因製造機,幽默勝過說理。
・若內容設計夠好,根本不需砸預算打廣告——讓觀眾自己變成發送器。
・與其請一堆網紅,不如讓消費者自己「看得懂+願意轉傳」。
📌 社群議題行銷-戳痛點才能上熱搜
・美國年輕人對「房價太貴、薪資太低」充滿怨氣,Maxwell 用幽默轉化為爆點。
・「一年租約只要 5.49 美元」不是產品賣點,是對整個社會制度的反問。
・各大社群平台出現大量改圖、仿拍、調侃影片——讓 Maxwell 變成「住不起的美國人的共同語言」。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社群想要的,不是「推廣」而是「共鳴」。話題不需完美,但必須真實、有感。
・觸碰痛點時,若能用幽默包裝,更容易突破平台審查與用戶抵抗。
・品牌如果能「戳到人心」的文化困境,就能自然成為話題中心。
📌 行銷平台佈局-一頁官網打全場
・活動無繁複 App、無多平台導流,僅設一個極簡官網頁面介紹 Maxwell Apartment 企劃與咖啡商品。
・所有社群素材都連回該頁,導向購買或分享。
・品牌並未強調 ROI、限量優惠,而是強調「這是社會文化參與」的一環。
📍 我們學習到什麼?
・活動不需鋪天蓋地、多平台導購,而是聚焦一個具情緒與意義的轉換節點。
・單點切入、集中火力、快速迴響,比分散式曝光更有效聚焦關注與討論。
・在數位平台上,「轉傳」是新通貨,而非「點擊」。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Step 1:選定社會文化中具高共鳴感的「痛點」作為話題入口
✅ Step 2:用反差式、幽默感包裝產品,將「原始功能」轉為「文化態度」
✅ Step 3:以視覺、語言、人物設定創造迷因傳播潛力
✅ Step 4:將活動集中在單一頁面或單一平台,形成轉發迴圈
✅ Step 5:用設計好的「話題腳本」引發媒體與社群自然報導與參與
🚩【三、啟發是什麼?】
👉 老品牌不是不能翻紅,只是缺少文化對話的語言。
・Maxwell House 用「住宅危機惡搞」將一盒咖啡推向議題中心,提醒我們:品牌若敢講、會笑、能講人話,就能被再一次認識。
・現在的消費者不只是買產品,而是要「買品牌的文化角色」。
・成功的社群行銷來自一個好問題:「這件事,我們能不能用幽默說出來?」
💬 你覺得還有哪些品牌也可以用「惡搞現實+文化共鳴」的方式來逆襲翻紅?
留言跟 Steven 一起腦洞開挖吧!
看更多
0 0 87 0
蒲朝棟

主任

11/11 09:11

「我全都照做了啊!」把老闆的話當聖旨,為何他對你還是不滿意?
在職場上,你是不是也當過那種「乖寶寶」?
老闆交辦事項,你筆記抄得最勤;老闆說的每句話,你都當成「聖旨」來執行,不敢有絲毫怠慢。你以為你這種 100% 的執行力,換來的會是讚賞與升遷。
但結果呢?你累得半死,老闆卻好像總有哪裡不滿意。你心裡充滿了委屈:「我明明都照你說的做了,你到底還想怎樣?」
Jason就是這個「乖寶寶」的完美代言人。
Jason是個行銷企劃,做事細心、態度積極。他對主管的「向上管理」,就是老闆說一,他絕不做二。
有一次,公司要爭取一個大客戶,主管在會議上指示Jason:「這個提案,客戶要的是『大格局』,你負責把我們的優勢整理出來。」
Jason聽到了「聖旨」。他心想:「大格局?那一定是要包山包海、鉅細靡遺。」
接下來的一週,他瘋狂加班,把公司成立十年來所有成功的案例、所有服務的細節流程、所有可能的執行方案,全部塞進了簡報。他做出了 50 頁、堪稱「百科全書」等級的提案。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提案前一天的內部預演。
Jason信心滿滿地打開簡報。主管才看到第 5 頁(光是公司簡介就 3 頁),臉色就垮了。
主管打斷他:「Jason,我不是說要『大格局』嗎?你給我這些『小細節』幹嘛? 客戶是 CEO,他哪有時間聽你講這些執行流程?我要的是『策略』! 這根本不是我要的!」
Jason當場懵了。他一臉錯愕,心裡全是委屈:「我...我這不就是照你說的,把所有優勢都整理出來了嗎?」
Jason的困境,就是典型的「乖寶寶陷阱」。把老闆的話當聖旨,為什麼還會被罵?
因為,你只做了「聽話的執行者」,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合作夥伴」。在我的職涯諮詢中,這種「無效的努力」通常源自三種職場心態:
第一種:「聖旨接領員」。 這種人一聽到指令,就立刻低頭猛做。
他們放棄了自己最寶貴的資產——「大腦」。老闆說「往東」,他絕不往西,就算他明知東邊是懸崖。他們害怕提問、害怕質疑,把「執行」跟「服從」劃上等號。
危險點: 老闆要的是「結果」,而不是你的「服從過程」。你沒有幫老闆「思考」,你就只是個昂貴的機器人。
第二種:「指令解讀障礙」。
就像Jason,他聽到了「大格局」,卻解讀成「包山包海」。他沒有搞懂這句話背後的「真正目的」。
危險點: 老闆是「下達目標」的人,但他們不一定擅長「下達指令」。他們說的「大格局」,可能只是「五頁內讓我看到策略重點」。你沒有「反向確認」,就等於在開「指令盲盒」,開出來是驚喜還是驚嚇,全憑運氣。
第三種:「焦慮型乖寶寶」。
這種人極度害怕讓主管失望。他們不敢問「為什麼」,因為他們怕被覺得「很笨」或「在挑戰權威」。他們寧願自己猜,也不敢去「麻煩」主管。
危險點: 你因為怕被罵,所以不敢多問,結果因為做錯,被罵得更慘。這種惡性循環,是工作倦怠和主管關係惡化的主因。
那到底該怎麼辦?
建議是,你必須停止當「乖寶寶」,開始當「神隊友」。
1. 停止當「手」,開始當「腦」:先問「Why」再想「How」。 拿到任務時,永遠別急著說「好,馬上去做」。你必須先校準目標。
範例: 「主管,收到。我想先跟您確認一下,這次提案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展現我們的『策略高度』,還是『執行細膩度』?這次的聽眾最在意的會是什麼?」
2. 練習「指令複誦」:用你的話,說出老闆的目標。 會議結束前,一定要做「總結確認」。
範例: 「好的主管,所以我總結一下。週五前,我要出一份不超過 10 頁的策略簡報,重點放在『A 策略』,因為 CEO 最在意的是『B 效益』。我的理解正確嗎?」
3. 提供「選項」,而不是「單一答案」。 「乖寶寶」才會只給一個答案。真正的「神隊友」,會給老闆做選擇題。
範例: 「主管,針對『大格局』,我構思了兩個方向。A 方案是策略導向,很快;B 方案是細節導向,很滿。您覺得哪個方向更符合這次的需求?」
重點提醒: 這能展現你的思考深度,並把決策權交還給老闆,讓他覺得「你跟他站在同一陣線」。
Jason後來怎麼了?
那次慘痛的教訓後,他痛定思痛。下一次,主管又丟了一個任務:「去研究一下競品 B 的動態。」
他不再是那個拔腿就跑的Jason。他吸了口氣,問:「主管,沒問題。您是想了解他們『最近的行銷活動』,還是他們『長期的產品策略』?您需要的是一份快報,還是一份深度分析?」
主管愣了一下,笑了:「深度分析。下週給我。」
Jason後來告訴我,他現在工作反而更輕鬆,因為他只做「對」的事。他不再是那個累死的主管「聖旨接領員」,而是主管最信賴的「策略神隊友」。
老闆要的,從來都不是一個聽話的奴才;他要的,是一個能幫他搞定一切的將才。
看更多
0 0 123 0
林尚能

執行長

11/10 19:16

【日本女星三上悠亞加盟台灣職籃啦啦隊!台灣啦啦隊進入戰國時代】從運動行銷看懂背後的商業策略
2025年11月10日,台灣職籃福爾摩沙夢想家投下一顆震撼彈,宣布日本人氣偶像三上悠亞正式加盟旗下啦啦隊「Formosa Sexy」。這不只是一則娛樂新聞,更是一個標誌性的商業事件,宣告台灣的「啦啦隊經濟學」已進入白熱化的全新階段——**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
當許多人還在討論三上悠亞的個人魅力時,身為行銷顧問,我看到的是一場精心佈局的商業大戰。這一步棋,不僅為夢想家帶來了巨大的聲量,更揭示了台灣運動行銷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從單純的場邊加油,到如今撐起數十億產值的核心引擎,啦啦隊早已不是配角。現在,讓我們深入拆解這場「三上悠亞現象」背後的運動行銷策略,以及它為品牌經營者帶來的啟示。
一、這不是一場賭注,而是經過驗證的「印鈔機」:三上悠亞的商業價值有多驚人?
夢想家球團這次的決策,並非一時興起的豪賭,而是一次基於數據驗證的精準投資。早在2024年11月,三上悠亞就曾以「一日啦啦隊」的身份與夢想家合作,當時創下的商業成績,足以讓任何行銷人員都感到驚訝。
> 根據當時的公開數據,三上悠亞的「一日體驗」就創造了驚人的商業效益。當天不僅吸引了3000名觀眾滿場,單場票房收入高達新台幣215萬元,周邊商品更是在短短24小時內創造了150萬元的銷售額。
這些數字赤裸裸地證明了三上悠亞強大的市場號召力。她不僅僅是一位擁有高知名度的偶像,更是一部能夠高效運轉的「商業變現機器」。對球團而言,這代表著她的加盟能直接轉化為門票收入、商品銷售**與**媒體曝光度,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 三上悠亞一日啦啦隊效益分析 (2024年)
| 進場人數 | 3,000人 (滿場) |
| 單場票房收入 | 新台幣 215 萬元 |
| 周邊商品銷售額 (24小時內) | 新台幣 150 萬元 |
| 社群媒體效應 | 加盟消息發布1小時內,為球隊官方帳號帶來超過1.5萬個讚 [3] |
從上表可以看出,三上悠亞的加盟,對於球隊的直接營收與間接品牌效益,都有著可量化的巨大貢獻。這也解釋了為何夢想家願意投入資源,將「一日限定」升級為「整季加盟」。這背後是清晰的投資回報(ROI)考量,而非單純追求新聞熱度。
二、從配角到主角:台灣啦啦隊如何走上「戰國時代」的舞台?
要理解三上悠亞加盟的深層意義,我們必須先回顧台灣啦啦隊的演進史。這段歷史,是一部從模仿、在地化到產業化的精彩故事,大致可分為六個階段。
台灣啦啦隊發展六部曲
1. 日式應援紮根期(1990s - 2006):早期中華職棒的應援文化深受日本影響,以男性為主的應援團帶領著充滿陽剛熱血的樂隊與口號,啦啦隊僅是點綴。
2. 台式元素萌芽期(2000s):應援中開始融入台灣的兒歌、流行金曲,如〈愛情的恰恰〉、〈你是我的花朵〉等,逐漸形成獨特的「台式應
援」風格。
3. 啦啦隊女孩登場(2006 - 2013):統一獅與La New熊(現樂天桃猿前身)相繼成立女子啦啦隊,但此時仍偏向點綴性質,並非應援主力。
4. 韓流革命引爆(2013 - 2023):這是一個關鍵的轉捩點。Lamigo桃猿隊(現樂天桃猿)引進韓國職棒的「電子音樂」與「職業化應援」模式,打造「猿風加油」與「全猿主場」,將球賽從單純的體育競技,升級為一場結合娛樂與嘉年華的全方位體驗。此舉大獲成功,不僅讓票房與球迷黏著度顯著提升,更引領各隊紛紛效仿,奠定了現代啦啦隊的商業模式基礎 [4]。
5. 台式應援揚名國際(2023):在WBC世界棒球經典賽中,由中職各隊精英組成的「台灣精品經典女孩」,其充滿活力的應援方式驚豔國際媒體,讓「台式應援」一詞躍上世界舞台,證明了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商業價值。
6. 大韓援時代來臨(2023 - 至今):WBC的成功,加上前韓職啦啦隊女神李多慧的加盟,引爆了「韓援」熱潮。各大球團意識到外籍明星帶來的巨大流量與新鮮感,紛紛引進韓國啦啦隊成員。截至2025年8月,光是中華職棒的韓籍成員就多達18位,她們不僅是票房保證,更成為社群媒體上的話題焦點。
三上悠亞的加盟,正是這個「大韓援時代」的再升級。如果說,李多慧等韓籍啦啦隊的成功,是驗證了「跨國偶像」策略的可行性;那麼,三上悠亞的到來,則是將這個策略推向了國際巨星」的層級。她的影響力不再局限於韓國或台灣的粉絲圈,而是觸及更廣泛的國際受眾,這也讓台灣職籃的啦啦隊競爭,正式從「國內聯賽」升級為「國際賽事」。
三、為何是現在?解析台灣職籃啦啦隊的「戰國時代」
三上悠亞的加盟,發生在一個特殊的時空背景下——台灣職籃正處於TPBL與PLG兩大聯盟分庭抗禮的「戰國時代」。在這個階段,各球隊不僅在球場上激烈廝殺,更在球場外展開了白熱化的行銷戰爭。當球員的實力與薪資水平逐漸趨於飽和時,「啦啦隊」就成為了打破均勢、創造差異化優勢的關鍵武器。
運動行銷的「第二戰場」
過去,運動行銷的核心是「球星」。但如今,啦啦隊已經開闢了「第二戰場」。這個戰場的競爭維度更加多元,包含了:
話題創造能力:誰能製造出最引人注目的新聞?
社群影響力:誰的粉絲數最多、互動率最高?
商業變現效率:誰的周邊商品賣得最好、最能吸引品牌合作?
品牌獨特性:誰的風格最鮮明、最無法被複製?
福爾摩沙夢想家的「Formosa Sexy」自成立以來,便以「性感、火辣」的風格在眾多啦啦隊中獨樹一幟,並在2022年獲得聯盟年度啦啦隊的殊榮 [5]。然而,面對其他球隊不斷引進韓籍強援,單靠原有的風格已難以維持絕對優勢。因此,簽下三上悠亞,可以視為夢想家在這場戰國爭霸中,一次極具侵略性的「軍備競賽」升級。
> 這一步棋的目標非常明確:在所有球隊都擁有「韓國軍團」的情況下,夢想家直接祭出「國際巨星」這張王牌,試圖在品牌形象與市場關注度上,與其他對手拉開決定性的差距。
四、不只是花瓶,而是金雞母:啦啦隊經濟學的商業模式拆解
許多人對啦啦隊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提升現場氣氛」的輔助角色。但事實上,她們早已進化成一個獨立運作、且獲利豐厚的「商業生態系」。根據產業分析,台灣職業運動的年產值已突破100億新台幣,其中與啦啦隊相關的經濟活動,就貢獻了超過17億的產值 。
這個龐大的「應援經濟」是如何構成的?其核心商業模式可拆解為以下幾個層面:
1. 直接收入(Direct Revenue):
帶動票房:高人氣啦啦隊員的出場,是許多球迷(特別是非核心球迷)購票進場的直接誘因。
周邊商品銷售:從毛巾、T恤到寫真集、聯名商品,啦啦隊的周邊商品已成為球團重要的收入來源。
2. 間接收入(Indirect Revenue):
品牌贊助與代言:啦啦隊員以其高人氣與正面形象,成為各大品牌爭相合作的對象,為球團帶來可觀的贊助收入。
媒體版權價值提升:高話題性的啦啦隊,能有效提升賽事的媒體曝光與網路討論度,進而拉高轉播權利金與廣告價值。
3. 粉絲經濟(Fan Economy):
社群流量變現:啦啦隊員透過經營個人社群媒體,累積龐大粉絲,再透過業配、直播帶貨等方式將流量變現。
付費內容與活動:舉辦粉絲見面會、販售付費寫真或影片,深化與核心粉絲的連結,創造額外收入。
| 啦啦隊經濟學商業模式 |
| 收入類型 | 具體項目 | 案例 |
| 直接收入 | 帶動票房、周邊商品銷售 | 三上悠亞一日啦啦隊創造215萬票房與150萬商品銷售 |
| 間接收入| 品牌贊助、代言、媒體版權 | 樂天女孩為球隊創造上億媒體曝光價值 |
| 粉絲經濟 | 社群業配、直播、付費內容 | 林襄、李多慧等頭部成員的個人商業活動 |
三上悠亞的加盟,完美地契合了這套商業模式的所有環節。她不僅能最大化直接收入,其國際知名度更能吸引到更高級別的品牌贊助,並將粉絲經濟的規模從台灣市場擴展至整個亞洲。這是一次對啦啦隊商業模式潛力的極致開發。
五、給品牌主的啟示:如何在這場啦啦隊大戰中找到你的商機?
這場啦啦隊的「戰國時代」,對品牌主而言,既是挑戰,更是巨大的機遇。過去單純找球星代言的模式已經過時,如何善用「啦啦隊」這個新興的行銷利器,將是未來品牌能否在運動行銷領域脫穎而出的關鍵。
1. 重新定義合作模式:她們是「內容創作者」,不是「活動花瓶」
品牌與啦啦隊員合作時,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將她們視為點綴活動的「花瓶」。事實上,每一位成功的啦啦隊員,都是一位優秀的內容創ator與社群經營者。品牌應該給予她們更大的創作空間,讓她們用自己的風格與語言,為品牌「說故事」,而不是僅僅拿著產品拍照。
2.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找到與品牌精神契合的「IP」
不同的啦啦隊與隊員,擁有不同的風格與粉絲群。品牌在選擇合作對象時,不應只看粉絲數,更應該思考其「IP屬性」是否與品牌精神相符。例如,追求年輕、活力的品牌,可能適合與充滿元氣的新生代隊員合作;而希望打入高端市場的品牌,則可以考慮與像三上悠亞這樣具有國際感的明星合作。
3. 投資「體驗」,而非「曝光」
現代的消費者購買的不是產品,而是「體驗」。品牌可以與球團合作,共同策劃「品牌主題日」,將品牌元素深度植入比賽的每一個環節。讓啦啦隊穿上品牌專屬的服飾、在應援活動中融入品牌口號、在社群上發起與品牌相關的互動挑戰。這種沉浸式的體驗,遠比單純的廣告曝光更能打動人心。
結語:一場沒有輸家的戰爭
三上悠亞加盟台灣職籃啦啦隊,看似只是一次成功的行銷操作,但其背後,卻是整個台灣運動產業商業模式的演進與升級。這場由啦啦隊引領的「戰國時代」,讓球團找到了新的獲利引擎,讓球迷獲得了更豐富的觀賽體驗,也為品牌主開創了全新的行-銷戰場。
這是一場沒有輸家的戰爭。唯一的懸念是,在這股浪潮中,誰能更有創意、更勇敢地擁抱變化,誰就能成為下一個時代的贏家。而這場精彩的商業大戲,才正要拉開序幕。
看更多
0 0 38 0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11/10 19:00

Facebook 將移除社群群組聊天(Community Chats)功能
1️⃣ Facebook 通知社群(groups)管理者,
「Community Chats」功能即將關閉。
2️⃣ 該功能原本是讓社群群組裡的討論
可以延伸到 Messenger 裡,即時對話式互動。
3️⃣ 因為用戶興趣不高、使用率偏低,
Facebook 決定撤下這項功能。
————————————————————
想看更多數位社群專業文章與服務
歡迎搜尋: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看更多
0 0 61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