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精靈

104人力銀行 / 荷蘭商海恩斯莫里斯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 H&M 桃園 - 假日兼職門市銷售人員 / 符合度分析
H&M 桃園 - 假日兼職門市銷售人員 荷蘭商海恩斯莫里斯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高中

經歷

不拘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管理主管

11小時前

【你的自律是花在配合別人,還是用來成就自己】
兩周前我寫了一篇【下班後還要去思考工作?是效率改善還是奴性太重?】,收到了很多夥伴的回饋及討論,在回覆每位夥伴的留言時,也讓我想到自己遇到的一個問題。
你是否有遇到這樣的狀況,當上司交代重要任務、同事期待你的協助、甚至朋友需要幫忙時,明明身心俱疲也會逼自己要完成,可是一旦輪到是自己設定的計劃,像是鍛鍊體能、學習新技能,或是建立嗜好,卻常常提不起動力,然後撐不久就放棄。這背後其實藏著心理層面的關鍵。
【他律vs.自律:兩者到底差別在哪?】
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1. 外在動機:為了能夠達成別人要求、避免讓自己被批評、或是想要得到獎勵才去逼自己去行動。
2. 內在動機:因為自己是真的想要,覺得有價值、有意義,才去堅持,那怕這些在別人眼中並不是這麼重要。
很多人之所以能為別人拼命,卻對自己鬆懈,原因在於「外在壓力比內在動力強大」。當壓力來自身旁其他的人,大多會帶著急迫性與責任感,所以壓力是大的,但若只是自己設定的一個目標,卻少了關鍵的內在動力以及即時監督,很容易就會被其他事物拖延或選擇放棄。
【不要讓你的自律只用在別人身上】
有一位主管為了完成公司交辦的專案,可以連續加班兩個禮拜,每天只睡6個小時。可是當他想為了自己培養英文閱讀能力,計劃每天早上提早起床讀 30 分鐘英文文章,卻只撐了三天就因為太累就放棄,但因為不是第一次放棄,也就見怪不怪。
但有天他突然意識到:「既然我能夠為專案努力,那為什麼不能為自己堅持?」這個念頭強化自己的內在動機,並且思考出更適合自己的方法。把英文學習融入工作中,例如強迫自己用英文進行工作記錄,又或者通勤時用耳機聽英文演講。漸漸地發現自己其實做得到,也延續了這個習慣。
認為自己不夠自律嗎? 回想一下自己過往有沒有用心努力去做好一件事情,自律的能量本來就存在著,只是絕大多數都優先被借去滿足別人的需求。
【如何把自律的能力,轉回來用在自己的目標?】
面對沒有了主管或外界的要求及壓力,要做到這點不是都是靠硬逼自己,而是要循序漸進。可以分三個步驟:
1. 把心中的夢想轉成「責任」
我們能夠為別人自律,大多數是因為覺得有責任。若能把夢想視為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就能夠進而把那股力量轉過來。
例如不是單純的「想變瘦」,而是「我要對健康的身體負責」。
2. 學習拆解成小成功,增加成就感
個人的自律並沒有時間及結果壓力,所以很容易放棄,但也不表示就要跟工作一樣就要全程衝刺,反而是要看自己的狀況一步一步堆疊小成果。
像是想變瘦不需要一開始就斷食,然後去健身房天天狂練,而是規劃飲食熱量控制+定期運動。因為初期將目標訂太嚴苛,反而提高放棄的可能性。
3. 設計外在提醒,轉化成正向推力
就算是自己的目標,透過外界的監督也能創造「責任壓力」。
找朋友一起鍛鍊、用APP進行記錄,在社群分享進度、或設定公開承諾。這樣能讓自己更清楚看到自己的改變及進步。
【從「為了別人」到「為了自己」】
當一個人開始把自律的能量,用在達成自己的夢想上,會產生心理上的轉變,因為不再覺得自律是種壓力,而是種自我投資。而且不再只是「滿足別人」的工具,而是「實現自己未來」的主人。
雖然無法因為這樣就降低了過程中的困難及痛苦,但可以慢慢建立自我價值感,因為每一步堅持都在累積屬於自己的成果。
●不要小看自己的能力:既然我能為別人做到,代表我就是有本事,那何不把這份本事轉為自己?
●自律不是受苦受難的苦行僧,而是成熟愛自己的方式:當懂得為自己的夢想堅持,會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
●用小成功堆疊大目標:不必急著短期就要完成,持續享受累積的過程,信心指數也會越來越強。
【下班後還要去思考工作?是自律還是奴性太重】
很多人習慣把自律用在別人身上,卻忽略了人生最重要的,其實是為了自己。當我們開始把自律的力量,用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只是讓生活更有方向,也能讓自己更有底氣,因為那是屬於自己的人生成績單。
看更多
0 0 36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管理主管

09/14 22:41

【不要負面思考就等同要正向思考?換個觀念再試一次 】
在職場或生活裡,我們有時候會遇到這種狀況,因為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所遇到的挑戰及挫折,腦中開始出現一連串的負面聲音,「專案卡關我到底該怎麼做」、「工作跟不上團隊進度」、「不知道客戶在想什麼」。這些負面情緒甚至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壓得自己喘不過氣。
這時若求助於別人,有時會聽到對方提醒「要停止負面思考,用正向的態度去面對」,但情緒並不是開關,沒有辦法說轉就轉。真正能幫助自己走出來的方法,其實是「轉移注意」+「累積小成功」,透過這個過程來慢慢弱化負面能量。
【負面想法的本質來自大腦的自我保護】
先試著在腦中回想一下過往讓自己高興的事件,並仔細想一下當時的場景、人物細節、發生的經過。再來用相同的方式回想那些讓自己非常痛苦傷心的事件。
哪一種事件會記得更清楚,是開心的還是痛苦的?
心理學研究顯示人的大腦天生有「負面偏誤」,也就是說負面資訊會比正面資訊更容易被放大、但這其實是一種大腦保護機制,因為要注意並避開那些危險的內容,才能讓我們持續生存。
但在工作時這個特性有時會變成阻礙。明明表現有8成都是不錯的,但只要幾件事情出錯,就可能被負面情緒佔據,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整體的能力。
【與其強迫自己要正面,不如先做到轉移注意】
這時候很多人會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要正向一點。」所以我們會反思那些受傷的過程,嘗試從中找到一些改善機會,但因為負面情緒的DEUFF,有時候並不是這麼順利,甚至連原本熟悉的工作也受影響,導致越是想要正面應對,腦袋反而越是陷在負面裡。
這時候先嘗試換一個溫和的做法,讓自己轉移注意調整情緒,但選擇轉移注意並不是要逃避,而是先讓大腦跳脫目前情緒的低潮,恢復到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態,這樣才更有機會。
例如:
1. 去泡杯茶或咖啡,讓身體感受一下不同的節奏。
2. 把手邊的工作先切換,專注在另一件能完成的小事上。
3. 起身走一小段路,讓環境的變化幫助情緒鬆動。
【用「小成功」來抵消情緒內耗】
當然若只是透過改變行動來轉移,效果可能較為有限,因為一段時間後大腦還是會回到原本的焦慮。這時候累積小成功就很重要。
像是當工作卡住時,可以先處理一個明顯能完成的任務,像是回覆一封簡單的信件、更新一份簡單的檔案,甚至把桌面收拾乾淨。這些小動作完成後,會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我是可以做好手邊的工作」。
所以當有陷入沮喪情緒時,千萬不要再讓自己馬上去挑戰其他難的任務,而是先從自己能完成的「小勝利」開始。累積這些小成功,會逐漸削弱大腦裡的負面聲音。
【轉移負面能量,是為了避免擴散到其他領域】
在職場中你或許沒有被別人的開心感染過,但應該大多都有被別人的負面情緒影響過,更恐怖的是它往往會「滲透」到其他思考領域。
就像是一個人在工作上遇到挫折,可能開始懷疑自己的人際能力、工作能力,甚至影響到看待很多事物的觀點。就像一個水管漏水,如果不及時去修補,滴水就會慢慢侵蝕到整個牆面,這樣想要再去改變就會更加的困難。
透過當下轉移注意+小成功來轉化情緒,大腦的焦點會開始重新被引導,讓負面能量不至於擴散,當然也不會「連帶過渡」其他無關的領域。
【讓覺察情緒成為日常,「轉移情緒」變成一種習慣】
要真正減少負面情緒DEBUFF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是一直想要自己正向思考,真正能夠發揮效果,在於把思維調整內化成日常習慣。可以嘗試:
1. 設定緩衝動作:當發現自己開始有陷入負面情緒時,先固定做一件轉移的小事(起來走走去倒杯水、深呼吸或去洗個臉)。
2. 拆解任務:將棘手的大挑戰先分成幾個小步驟,每完成一項都算小成功。
3. 自我檢視:睡前回想今天的 2-3 個小成就,不管多小都記下來,告訴自己今天有做了哪些成功的事。
這樣一來,雖然無法因為這樣做就解決問題,但可以讓自己維持住情緒狀態,而不是一直被負面情緒拉著走,造成影響自己越來越多。
要停止心中的負面想法,不是一味的強迫自己「要正面應對」,而是先「不要繼續被拉進負面漩渦」。只要轉移內心的注意,然後一點一滴累積小成功,這些負面能量就會慢慢被中和不會堆積。當能夠養成這樣的習慣,會發現自己面對挑戰時,不會再那麼容易陷進去負面情緒中,而是更快找到出口。
看更多
0 0 300 0
外貿協會培訓中心(高雄)

培訓中心

09/10 09:52

【🐻雄好康】免費講座:在高雄就能感受大阪萬博的氛圍!
您知道在日本大阪熱烈進行中的萬國博覽會嗎?不用去日本就能一窺TECH WORLD館的精采樣貌!本場次特邀TECH WORLD館副館長,分享策展理念與落地流程,為您拓廣全新國際策展視野!
【地方會展超能力-專業經營帶動訪客經濟-高雄場】
📅2025/09/11(四)就在明天!
🕒13:15–16:30
📍 高雄展覽館304b會議室(高雄市前鎮區成功二路39號
✅完全免費
🔗立刻報名:https://reurl.cc/qY3qan
看更多
1 0 5153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管理主管

09/07 22:45

【下班後還要去思考工作?是效率改善還是奴性太重?】
前幾天跟一個夥伴聊到一個話題,她近期剛轉換工作1周,雖然她已經是熟悉該領域有經驗的員工,但還是感覺每天工作就跟戰場一樣,要學習新的系統及流程、適應新的人與環境,工作中常常會被電話跟會議中途打斷,很多東西都是這裡學一塊、那裡學一點,這一周下來感覺到身心疲憊又跟不上速度,覺得自己是不是換錯工作了。
這時候我建議她:妳有試過回家後,再整理過今天的工作內容嗎?
她回給了我一個訝異的表情,表示我好像沒有聽懂她剛剛都講了什麼
我繼續問道:「 妳是覺得自己能力無法適應現有的工作嗎?」
她回覆:「 倒不是如此,只是很多時候因為跳來跳去,而且又常常被打斷,讓我沒辦法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常常覺得很混亂,就很難進入狀況」
所以我問她,妳的關鍵點是:「 需要花時間去整理工作的要點及思緒? 但工作時越積越多,根本沒有機會讓妳去整理思緒?」
她點了點頭。
【整理思緒不是把工作帶回家做,而是進行覆盤梳理】
很多人會覺得,忙碌的工作都已經過了一整天了,回到家不就是該好好放鬆腦袋放空了嗎,為什麼還要繼續工作?但這裡表達的不是把做不完的工作帶回家繼續做,而是利用一點時間整理工作中那些片段的記憶跟工作要點。
因為回到家跟在公司不同,沒有大量的電話及會議干擾,可以換套舒適的衣服,放個喜歡的音樂,喝著讓自己開心的飲料,然後用自己的步調重新去梳理今天的工作,這時候心情並不是緊繃的,然後也可以真正思考一些作業改善點。
【能夠將片段記憶整合紀錄,才能降低心中焦慮】
再來有些人睡前可能會因為一想到明天要做的事情,又怕自己明天起床後又忘記,就會開始翻來覆去睡不好,就是因為裝了一堆「待處理卻無法落地的煩躁」。這時如果能先把腦中的代辦內容及重要事項先寫下來,像是:「明天要提醒部門檢查原料」、「週三要完成簡報初稿,記得加入A、B項目」,看到這些工作項目都被記錄下來,這時候心中的焦慮感就會降低。
會這樣的原因是因為,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蔡加尼克效應」,意思是人對於那些「尚未完成的事」會特別容易記得,所以如果不去加以整理,就會一直佔據腦袋。
【整理思緒不是要逼自己越來越奴,而是建立自己的「收尾習慣」】
就像是剛轉換環境,因為對於很多項目都不熟悉,這時候感到工作混亂及模糊是很正常的,一開始進行時可能會需要好幾個小時,但隨著思緒整理完後,就能整理出目前遇到的問題,也能夠在明天馬上跟前輩進行詢問,而不是繼續帶著這些疑問學更多,這樣只會讓問題的雪球越滾越大。
再來整理思緒,習慣後也不需要花很長時間,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有人習慣用筆記本;有人習慣用電腦或手機 APP,不管是用怎樣的方式,把那些卡住的點整理出來,就可以順利的解決並繼續往前進。
【職場中我們會看到別人的表現,但不一定會知道背後的努力】
不管是換到一份新的單位還是公司,初期那一段時間往往是很難熬的,當我們看到明明同樣進來不久的新人,為何就可以很快的上手,有可能是因為真的是天生神力,但也有可能是因為下班後的一些努力。
如果今天妳對於這份工作內容、福利都是可以接受的,那就當作是被我騙一次,也可以試看看這個方法,或許在不就之後就能感受到差異,讓自己也能夠順利跟上公司的步調,順利讓自己越做越好。
看更多
0 0 307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管理主管

08/31 23:09

【不要浪費你的時間,但我認為真正的浪費,其實藏在這裡】
從小時候開始,大人就跟我說不要浪費時間,長大之後進入到職場,從更多的課程及長輩告訴我,不要浪費時間,但怎樣做才算是不浪費時間,其實我是有所疑惑的。
【壓縮自己的睡眠時間,不代表就不浪費】
很多人一提到「浪費時間」,馬上腦中浮現的就是:睡眠時間長。所以寧可在睡前滑手機學習、或是追劇到半夜,直到眼皮撐不住後才願意睡覺,好像自己這樣就有充分利用每天的時間。
但其實這樣做反而會影響到明天上班的工作狀態,長期睡眠不足也會造成情緒不穩、認知功能下降、記憶力減退、免疫力下降等問題,而且在疲累狀態下滑手機也算是半放空狀態,隔天其實也是只有感到空虛。
【簡單的放空冥,能夠減壓恢復專注力】
另外有些人會把「放空」看成於「浪費」。但有時候適度給自己一點時間的放空,也可以是身心休息的最佳方式。就像是運動員需要拉筋休養,腦袋也需要片刻的沉澱。
關鍵在於如果放空後,會讓你感覺更有精神,這就是一段有效的時間。反過來說,如果你花了2小時刷短影音,最後卻發現只有眼睛更酸累,什麼收穫都沒有,那才是更大的浪費。
【找到你正在做這件事的價值,才是時間的意義】
放假時我有時會陪著小孩一起看卡通,起初我覺得這樣做是在「浪費時間」。但後來我發現這樣做可以篩選掉一些有風險的卡通,同時我也可以聽懂孩子的某些語言,是在模仿卡通裡角色的台詞,當我能夠與他進行互動時,孩子就會覺得超有趣,父子關係也變得更親密。
再來有些卡通編劇會把一些個人的理念及想法,投注進去卡通裡,所以大人在看時也可以有所收穫,所以假日的「看卡通時間」就變成了一個有價值的時刻。因為重點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當下我們所投入的「感受」。
【別把「快速」錯當成「不浪費時間」】
上禮拜我也有提到這個主題,很多人覺得要避免在工作上浪費時間,就是拼命追求效率、排滿行程。但當注意力只是放在為了快點完成,這時往往會忽略沒有停下來檢視:這件事有沒有更好的做法?
結果往往是越忙越累,效率反而不高。真正不浪費時間的方法,是讓你的每一段投入,都能帶來具體的改善收穫──可能是知識、可能是情感、可能是單純的休息。
【不浪費時間,就是讓每個片刻都有意義】
所以我後來慢慢懂了,浪費時間的真正定義,不是單指的是「給自己休息」或「讓自己放鬆」,而是「沒有意識地去做」。就像是你參與了一場會議,但你並沒有注意去聽取內容或是參與討論給予建議,而是選擇放空想著下班要去哪裡逛,這時候就可以算是種浪費時間。
但反過來說,只要你願意用心去感受,那怕是睡一場舒服的午覺、吃一頓專心享受的晚餐、甚至很認真地看完一部電影,這些經歷都會是珍貴的。
所以與其去焦慮每分每秒「我是不是有充分使用時間」,不如想想「這段時間,我是不是真的能夠有所收穫、或者是好好感受當下」。
所謂的判斷標準,不是拿時間來「做什麼」,而是你「做完後得到的狀態」
有效時間:能夠為自己帶來許多收穫、喜悅及能量。
浪費時間:結束後大多只帶來空虛、損失或疲憊。
看更多
0 0 458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管理主管

08/24 22:48

【所謂的有效率不是拼快,而是要懂得停下來思考】
剛出社會的時候,我其實是把「效率」和「速度」劃上等號。做事往往慢不下來,收到工作就趕快去做,然後做好就趕快交出去,在一開始的時候這種做法因為能夠快速完成工作,而且看起來工作很認真,也因此獲得到很多的稱讚,讓我深信這樣的做法是很正確的。
但隨著時間的經過,因為做得快,所以也因此接了更多的工作,結果做錯及沒做好的次數也變多了,另外因為不想破壞大家對自己的好印象,就更悶著頭想辦法加速加班去做,壓力也就越來越大。
而我在心中也開始懷疑,這種做法真的是對的嗎?
【為什麼想要「快點做完」,有時反而可能拖慢?】
1. 錯誤成本高:因為越急著想要快點完成,越容易會去忽略細節,尤其是一些數字及流程,結果後面還被主管退回。
2. 思維沒有優化:如果只一味的追求速度,做法就會停留在「照前一次作法加速去完成」而不是「思考怎麼做才能做得更好」。
3. 壓力增加品質下降:人在高度壓力下其實更容易會表現失常,也可能看不見一些盲區,所以雖然任務被「快快」完成,但效率卻不一定真的提高。
這就像是每天上下班開車的狀況。大多數人一想到「想快點到」,第一反應就是油門踩深一點。但真實情況是光靠加速,不但沒注意到路況風險變高,若遇上塞車還會更慢,讓自己的情緒陷入更大的煩躁之中。
如果換個思維,提前收集當天路況資訊,避開紅燈多或交通容易壅塞的路段,即使距離看似更遠,最後卻可能更快抵達。這就是效率與速度最大的差別:前者靠規畫思考與即時的調整,後者只是靠本能地一直往前衝。
【練習「不要急著做完」,深入思考的三個切入點】
1. 先花時間釐清目標
在動手前問自己:「這件事真正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急著交差,卻沒看清楚主管或客戶真正要的成果。結果花了很多力氣,卻方向跑偏。
2. 建立過程中的檢查點
不要等到最後快做完才進行檢查,而是分階段性停下來與自己或主管進行確認。就像開車時不會一路盲開,而是會隨時看導航、注意路況。
3. 練習用不同角度思考
效率常常來自「換個做法」。
如果做重複性工作時,一個流程常常都會卡在同一個地方,就代表需要調整思考及作法,而不是只是用衝撞或是忍耐去克服。
【如果做不完所有工作,那一定要先顧核心關鍵】
我們大部分的人,隨著位階越來越高,管理範圍越來越大,一定都會遇到想做的事情做不完的情況,就像一開始所提到的,我就陷入了這種情境,又因為我又想要把事情全部做完,所以讓自己更加的痛苦。
最後我理解到了,人的時間就是這麼多,我們能夠做的是把工作的核心重點做到穩定,若我們因為怕被罵就想要做完眼前的每件事,最後很有可能會顧此失彼,反而讓自己陷入了更茫然的困境。
【真正的做事效率,其實是「工作品質穩定+善於優化流程」】
我看過很多工作很有效率的人員,他們不一定都是工作速度很快,但他們做事情品質一定是高的,而且大多會以系統性作業考量,因為這樣的效率帶來的是「長遠的穩定」。
當一個人能跳脫「急著做完」的慣性,開始用「更好的方法」思考問題,他的職涯發展也會不一樣。因為主管看見的,不只是完成的快慢,而是你是否能幫團隊找到「走得更快、走得更遠」的方法。
看更多
0 0 437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