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安妞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 電商設計美編 / 符合度分析
電商設計美編 安妞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專科

經歷

未具備
要求經歷5年以上
平面設計/美編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22小時前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12 美容廣告也能這麼哲學?
🔥 行銷解析:《A.I. JK》by JK Estética Avançada 🔥
案例連結
🪧 品牌名稱
JK Estética Avançada(拉丁美洲最頂尖的高端美容診所)
✨ 行銷目標
JK Estética Avançada 這次以《A.I. JK》為主軸,欲藉由「如果 AI 也有慾望,它會想變美嗎?」這個提問,重新定義奢華美容的未來想像。品牌希望透過這支以 AI 為敘事主體的影片,突顯科技與美學的融合,強化品牌「美是一種高等智能選擇」的定位,吸引對創新與美感都極度敏感的高端消費者族群。
✨ 策略手法
這次廣告跳脫傳統美容業訴求產品效果的慣例,選擇從哲學層面切入,邀請觀眾思考:「人工智慧若有自由意志,是否也渴望體驗『美』的感受?」透過擬人化的 AI 角色「JK」,品牌成功將高科技拉近至感性層面,並與美的追求做出強烈連結。此策略不只建立品牌差異,更讓受眾留下深刻印象。
✨ 執行創意
影片以極具未來感的場景為開場,由虛構的 AI 學習模型「JK」娓娓道來自己的學習歷程與渴望:雖然能掌握人類的所有知識,但唯一缺乏的是「感受美」的能力。透過冷調畫面與感性獨白交織,展現科技與情感之間的張力。這樣的創意執行讓觀眾不只是看見產品,而是進入一場對美的深層思辨。
✨ 效益結果
《A.I. JK》廣告上線後,迅速在社群媒體引起討論,尤其在 IG 與 YouTube 上吸引大量留言與轉發,觀眾不僅被視覺美學吸引,更對「科技渴望美」的創意主題感到驚艷。品牌在業界成功樹立「未來派奢華」的領導形象,亦吸引更多年輕、高消費力的族群主動接觸品牌,擴大原本偏熟齡客群的市場觸角。
✨ 應用啟發
說到這支廣告,真的會讓人忍不住想問:台灣的品牌什麼時候也來拍一支 AI 也想變美的廣告?《A.I. JK》厲害的地方,不只是用了 AI,而是把 AI 當成「想變美的角色」來說故事,這個視角非常新,也非常人性。
對台灣品牌來說,這是一個很值得借鏡的創意方向。例如:如果你是做醫美診所的,何不做一支「AI 去預約微整形」的短劇?或是保養品牌也可以設計 AI 角色,在元宇宙裡擦保養品,最後才揭曉那是人類的夢境投影——這些故事,既貼合現在 AI 熱,又能講出品牌對「美」的態度。
不一定要做得這麼科幻,但可以思考:你的產品能不能讓「連 AI 都想體驗」的事變得更人性、更感動?有時候,不是把技術講得多厲害,而是讓觀眾心裡有「欸,我也想這樣」的悸動。
科技越冷,廣告越要暖。《A.I. JK》就是一個最好的人味範本啦~
引用出處:
・JK Estética Avançada
・Agencies: Atlantis • AtlantisLSN • Atlantis-LSN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看更多
0 0 54 0
林尚能

執行長

11/12 08:00

我用目標拆解法讓業績穩定成長30%
在企業經營裡,很多老闆都以為「有策略、有方向」
團隊就會自動前進,但現實是——策略講得再漂亮,
如果沒拆解成明確行動,團隊只會原地打轉。
銷售成績不理想,往往不是人不努力,
而是沒有明確的執行節奏。想讓業績穩定成長,
就要把「季度營收目標」細化成
每位業務每天能做到的具體任務:
打幾通電話、拜訪幾個客戶、發幾份報價。
當數字變成行動、目標變成習慣,
再搭配透明獎勵制度與即時看板追蹤,
團隊執行力自然全面提升。
實際做法:
1.OKR→KPI → 具體行動
OKR是目標與關鍵成果管理法。
O(Objective)
明確、有激勵性的「大目標」。
KR(Key Results)
衡量這個目標是否達成的「具體數字成果」。
舉例:
O(目標):本季營收達 1200 萬。
KR(關鍵成果):開發 60 位新客、
回購 40 位舊客、平均單價達 12 萬。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是關鍵績效指標,它比 OKR 更強調「執行」
把宏觀目標拆解成日常可執行的任務與行動,
讓團隊在過程中能即時追蹤進度。
舉例:
每位業務每週需完成 50 通潛在客戶開發電話。
安排 8 場產品演示或線上說明會。
提出 5 份正式報價單並追蹤回覆。
2.建立追蹤與回饋機制
每週檢討:
追蹤實際完成率,分析各階段轉換率。
每月回顧:
比對營收達成率與 KR 落差,調整策略。
每季校正:
將成功行動轉化為標準作業流程(SOP)。
3.配套激勵制度
業績獎金與獎勵應與達成率直接掛鉤。
透明公開的排行榜讓績效可視,建立正向競爭。
4.工具與腳本
銷售團隊的效率,來自系統化的工具與SOP。
建議統一使用 CRM 系統集中管理客戶資料,
從名單導入、追蹤、回報到成交皆可一目了然。
為避免資訊遺漏,應建立明確的線索標記規則
(如A級高意願、B級潛在、C級觀望),
讓團隊能快速辨識優先順序。
同時制定標準化跟進腳本與拒絕處理話術,
確保所有業務在面對客戶時,
能維持一致的專業度與節奏。
不僅縮短新人成長期,
也能讓整體團隊更穩定輸出成果。
【這套方法能解決】
✔️ 有大方向但不知道如何執行
✔️ 團隊鬆散、沒動能、沒有方向
✔️ 新人戰力起不來
策略不是喊口號,而是讓每個人「知道明天該做什麼」。
這才是業績真的會成長的關鍵。
看更多
0 0 57 0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11/11 19:00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EP30|租不起房就買咖啡?Maxwell House 如何用「惡搞住宅危機」玩出社群爆紅?
🔍 點擊看更多
2025 年 10 月,美國百年咖啡品牌 Maxwell House 推出一場讓人哭笑不得的行銷企劃:「Maxwell Apartment」。他們用自家咖啡包裝嘲諷高房價,並主張:「花 5.49 美元買咖啡,比房租還划算。」一時之間,這場對住房危機的幽默反擊成為社群熱議焦點,甚至登上《The Guardian》、《AdAge》等主流媒體版面。
這個案例看似是一場搞笑的惡趣味,實則是高明的行銷操作。以下,我們將從四大面向深度拆解這次行銷操作背後的策略,並給你具體可複製的心法。
🚩【一、品牌行銷操作做對了什麼?】
📌 品牌行銷手法-從產品思維轉向議題思維
・把「咖啡產品」包裝成「住宅租約」——以「Maxwell Apartment」名義推出一盒一年份咖啡豆,模擬「一年租屋方案」。
・將品牌視覺全面翻轉:將老派品牌改造成現代租屋平台的風格,藉此「品牌年輕化」。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產品無需改變,價值主張可以大翻轉:同一盒咖啡,重新包裝+幽默切角,就能從飲品變為社會話題入口。
・議題型行銷 ≠ 嚴肅說教,而是設計「能笑、能講、能拍」的文化互動。
・越老的品牌,越需要突破性創意來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與連結。
📌 數位行銷操作-內容不推播,自己會傳播
・廣告影片主打「荒謬風格」:演員用過度正經的語氣介紹 Maxwell Apartment,營造巨大反差與迷因感。
・所有素材同步釋出於品牌官網、X(原 Twitter)、Instagram,並設計「GIF 轉發包」供社群使用。
・沒有請網紅、沒有硬上廣告,完全靠社群自發流傳引爆話題。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反差式演出 + 誇張包裝是社群迷因製造機,幽默勝過說理。
・若內容設計夠好,根本不需砸預算打廣告——讓觀眾自己變成發送器。
・與其請一堆網紅,不如讓消費者自己「看得懂+願意轉傳」。
📌 社群議題行銷-戳痛點才能上熱搜
・美國年輕人對「房價太貴、薪資太低」充滿怨氣,Maxwell 用幽默轉化為爆點。
・「一年租約只要 5.49 美元」不是產品賣點,是對整個社會制度的反問。
・各大社群平台出現大量改圖、仿拍、調侃影片——讓 Maxwell 變成「住不起的美國人的共同語言」。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社群想要的,不是「推廣」而是「共鳴」。話題不需完美,但必須真實、有感。
・觸碰痛點時,若能用幽默包裝,更容易突破平台審查與用戶抵抗。
・品牌如果能「戳到人心」的文化困境,就能自然成為話題中心。
📌 行銷平台佈局-一頁官網打全場
・活動無繁複 App、無多平台導流,僅設一個極簡官網頁面介紹 Maxwell Apartment 企劃與咖啡商品。
・所有社群素材都連回該頁,導向購買或分享。
・品牌並未強調 ROI、限量優惠,而是強調「這是社會文化參與」的一環。
📍 我們學習到什麼?
・活動不需鋪天蓋地、多平台導購,而是聚焦一個具情緒與意義的轉換節點。
・單點切入、集中火力、快速迴響,比分散式曝光更有效聚焦關注與討論。
・在數位平台上,「轉傳」是新通貨,而非「點擊」。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Step 1:選定社會文化中具高共鳴感的「痛點」作為話題入口
✅ Step 2:用反差式、幽默感包裝產品,將「原始功能」轉為「文化態度」
✅ Step 3:以視覺、語言、人物設定創造迷因傳播潛力
✅ Step 4:將活動集中在單一頁面或單一平台,形成轉發迴圈
✅ Step 5:用設計好的「話題腳本」引發媒體與社群自然報導與參與
🚩【三、啟發是什麼?】
👉 老品牌不是不能翻紅,只是缺少文化對話的語言。
・Maxwell House 用「住宅危機惡搞」將一盒咖啡推向議題中心,提醒我們:品牌若敢講、會笑、能講人話,就能被再一次認識。
・現在的消費者不只是買產品,而是要「買品牌的文化角色」。
・成功的社群行銷來自一個好問題:「這件事,我們能不能用幽默說出來?」
💬 你覺得還有哪些品牌也可以用「惡搞現實+文化共鳴」的方式來逆襲翻紅?
留言跟 Steven 一起腦洞開挖吧!
看更多
0 0 82 0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11/10 19:00

Facebook 將移除社群群組聊天(Community Chats)功能
1️⃣ Facebook 通知社群(groups)管理者,
「Community Chats」功能即將關閉。
2️⃣ 該功能原本是讓社群群組裡的討論
可以延伸到 Messenger 裡,即時對話式互動。
3️⃣ 因為用戶興趣不高、使用率偏低,
Facebook 決定撤下這項功能。
————————————————————
想看更多數位社群專業文章與服務
歡迎搜尋: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看更多
0 0 61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管理主管

11/10 12:30

【當忙碌不等於產出,我們真的有在工作嗎?】
在職場裡,我們會看到一種奇特的現象,有些人每天忙到天昏地暗,卻沒有看到產出成果;而有些人看起來不急不徐,但每次開會報告時,總能提前交出長官要的關鍵進度。
如果是在技術性裝忙,那就另當別論。但如果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又找不出問題出在哪,真的會讓人欲哭無淚。
而我以前也有段時間陷入這種迷失,還記得我剛換到一個新的技術職工作,因為還在學習新的製程及適應新單位,為了不要讓人覺得我在混,那時候就覺得只要讓自己一直都很忙,每天到處巡巡看看,就好像代表自己很認真有在做事。
但事實卻狠狠打了我好幾巴掌,單純的忙碌不代表成果,有時只是引擎空轉的假象。因為能夠產出價值的關鍵,往往不在「努力」的多寡,而在「忙碌」的方向是不是對的。
【為什麼我們有時會陷入「假性忙碌」?】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做「行動幻覺」,意思是人會因為自己「有在做事」,就誤以為自己「有在往正確的道路前進」。
就像是花很多時間在回信、改報告、優化圖表、然後對一些細節吹毛求疵,但實際上最重要的專案及任務,卻一點都沒進展,那逐漸累積的工作就會壓的自己越來越喘不過氣。
這種「沒做在點上」的忙碌,最容易讓人陷入空轉。因為看起來自己每天都有在做事情,但卻發覺未完成的工作越來越多。
先問自己現在手上在忙的,是我想做的?還是我該做的?如果做這件事無法讓你更快速接近任務成果或是推進專案,那就算再花更多的時間,也只是自我耗能不是建立成果。
【思考工作改變,從「作業導向」走向「價值導向」】
有時候我們會把「有完成事情」當成「有完成工作」,但這兩者其實完全不同。
#「作業導向」的人,專注在把手邊想到的待辦作業一個一個劃掉
#「價值導向」的人,則會先區分每個代辦事項對整體任務的價值。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要整理專案簡報,
「作業導向」的人,可能會花很多時間去調版面、改格式、加資料,讓報告看起來很精美,內容很豐富
「價值導向」的人,會花時間去思考長官想聽什麼、邏輯是否嚴謹、數據是否清楚正確,要表達的核心重點是否有呈現出來。
當我們把工作焦點放在「輸出影響力」而不是「完成作業量」,你的工作效能自然會開始變得更有力量。
【不可諱言的,「假裝忙碌」也是一種自我心理防衛機制】
就像我在電視上看到的劇情,情侶的一方因為對於對話感到尷尬,就開始讓自己去做其他事情變得忙碌,這時候往往不是不知道該做什麼,而是「不敢」面對困難的那一個問題。所以會想要用忙碌掩飾焦慮,用細節填滿空白,因為這樣可以讓自己暫時覺得安全。
在工作中我們也可能會遇到類似的狀況,
當某人心裡不想做一份報告時,可能會一直「反覆在修文件的文字」;
當主管交代的新專案,內容不太懂時,同仁可能會「看一堆研究資料卻不進行行動」。
但這並不是代表自己在工作上懶惰,而是變成是一種「心理逃避」。人會下意識地逃開讓自己焦慮的任務,卻用進行大量的瑣事來說服自己「我有在努力」。
選擇停下來問自己,我是不是正在用忙碌,逃避真正重要的事?當能誠實面對這個問題,才是脫離空轉的第一步。
【三個動作讓「忙碌」變成「有效能」】
想讓工作真正有產值,不是變成讓自己變成超人去擠出更多時間,而是要建立「有效能的節奏」。
1. 釐清優先順序
每天開始上班前,先對焦主要的工作任務,列出三件「今天一定要完成」的事。不求多,只求準。這樣大腦會自動聚焦在成果上。
2. 設定界線與節奏
工作中很容易被外務干擾,當發現自己被訊息、會議、突發事件牽著走。就要趕快拉回來主要任務,給自己完整思考的空間。
3. 每天快速回顧反思
問自己:「今天做的幾件事情,是否真的有讓我往完成專案前進?」「哪些事情其實只是讓我覺得自己在動?」
【時間有捨才有得,要學會『讓時間花在最重要的成果上』】
當事情累積越來越多時,什麼都想完成就等於什麼都完成不了,要做的多又要做的好反而是過度理想化,適時放掉一些個人的堅持完美,也才能夠空出更多的時間,去完成那些更為重要的任務。
【工作上最重要的不是要忙,而是要做的清醒】
職場上的忙碌,其實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你對工作掌握的清晰度,也映出你內心的焦慮程度。如果自己每天都會被瑣事淹沒,不是代表你沒能力,而是提醒自己該回頭看看,這些努力有沒有用在真正重要的地方。
學會辨別哪些事該做、哪些該放、哪些該優先,該優先做的就不能去逃避,你的時間才能夠真正被使用,努力也才會開始有價值。
看更多
0 0 62 0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11/07 19:00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Z 篇:20 個 Z 開頭術語一次搞懂!】
Z 雖然是字母表的最後一位,但小編最後的倔強可不能輸!
Z 字頭的術語少之又少,卻藏著 AI、數據與趨勢的新未來,
看完這篇,就算是 Z 世代新手小編,也能立馬升等老鳥!
🤔「Zero Party Data 是不是資料清空的意思?」
😵「Zettabyte 到底是多少?會裝爆我的 Google Drive 嗎?」
別怕!今天 Steven 幫你把冷門卻重要的 Z 字術語整理出來,
還順便附上小編的自嘲日常,邊笑邊學邊升級!
📌 建議收藏+轉傳給覺得 Z 只存在於卡通角色名字的夥伴!
🚩【 Z 篇 】數位社群行銷術語防呆包
01. Zero Click Search(零點擊搜尋)
👉 用戶在 Google 頁面看完就走,連點都不點,SEO 小編崩潰中。
02. Zero Party Data(零方資料)
👉 用戶自己願意提供的資料,彷彿真愛主動遞出手機號。
03. Zoom(Zoom 會議)
👉 防疫後變成行銷部會議主場地,開到最後連貓都會上線點頭。
04. ZMOT(Zero Moment of Truth)
👉 客戶在做決定前的關鍵搜尋時刻,小編內容是否夠力就靠這關!
05. Zettabyte(ZB,千億 GB)
👉 巨量資料單位,像是你老闆希望下個 campaign 能觸及的數字。
06. Zeitgeist(時代精神)
👉 網路風向的總和,能搭上熱潮的才是內容王者。
07. Zombie Campaign(殭屍活動)
👉 早該下架卻還在跑的廣告,預算吃光效果掛零的那種。
08. Zoomer(Z 世代)
👉 介於滑 TikTok 比打字快的年輕族群,品牌最難討好的一群。
09. Zone of Influence(影響力區域)
👉 你內容能影響到的範圍,小編內心希望是「全宇宙」。
10. Z Index(層級指數)
👉 設計圖層的堆疊順序,順錯了主視覺會瞬間變失蹤人口。
11. Zapier(自動化工具)
👉 幫你把各平台串起來,讓你假裝自己懂程式自動發文。
12. Zalgo Text(詭異疊字特效)
👉 網路迷因常用風格,想讓文案看起來像中邪,可以一試。
13. Zero-Day(零日漏洞)
👉 被駭客先發現的漏洞,行銷工具如果中標,小編就得改用手抄。
14. Zoom Fatigue(視訊疲勞)
👉 一天八場會議後小編的狀態:眼神死+假笑 MAX。
15. Zesty(有趣有料)
👉 文案要有這種感覺,才能從茫茫貼文海中殺出重圍。
16. Zen Marketing(禪行銷)
👉 講究極簡與本質,適合品牌冷靜期時重塑定位。
17. Zoning(分區經營)
👉 社群內容策略中,針對不同受眾投放不同內容的高招。
18. Zoom Backgrounds(視訊背景)
👉 小編偷懶神器,一鍵切換「專業感」,背後其實還在曬衣服。
19. Zero Inbox(零收件箱)
👉 小編夢想的信箱狀態,但現實中連未讀訊息都數不清。
20. Zap(自動流程)
👉 在 Zapier 裡設定的自動流程,讓小編有空滑一下貓咪影片。
💬 歡迎大家留言補充,還有哪些「Z 字頭」的數位社群專有名詞你也知道?
這篇不只是結尾,更是小編腦容量升級的最後一哩路!
看更多
0 0 134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