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誠心醫療體系_誠心親子耳鼻喉科診所 / 誠心醫療體系-診所管理中心醫務行政專員(北屯) / 符合度分析
誠心醫療體系-診所管理中心醫務行政專員(北屯) 誠心醫療體系_誠心親子耳鼻喉科診所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大學

經歷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林尚能

執行長

19小時前

2026 員工訓練推薦:提升團隊戰力的培訓方案
進入 2026 年後,企業的競爭不再只是比產品、比技術,而是比「人才的進化速度」。在 AI、數位化、跨平台協作、永續治理等快速變動的環境中,企業若沒有一支具備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與抗壓能力的團隊,即使擁有再好的策略都難以落地。因此,員工訓練已從輔助性工作正式轉變為企業成長的核心戰略。
企業能否留住人才、提升效率、強化競爭力,關鍵就在於是否有完善且長期規劃的員工訓練方案。本篇將帶你全面掌握 2026 年最值得投資的培訓方向,並提供可直接採用的企業內訓架構,協助你打造一支能面對未來挑戰的強力團隊。
為什麼員工訓練成為 2026 年必須投資的策略?
第一,人力與 AI 協作成為新常態
AI 不會取代所有人,但「會用 AI 的員工」一定會取代「不會用 AI 的員工」。企業必須透過訓練讓員工學會運用 AI 工具、數據判讀與流程優化,才能提升產能與準確度。
第二,顧客需求與市場速度不斷加快
企業不得不提高團隊應變力與跨部門協作力,而這些都需要透過培訓來補強。
第三,員工價值觀改變
新世代重視成長與學習,若企業不提供培訓,只會加速人才流失。
第四,組織需要更具彈性的人才架構
員工必須具備多職能、跨領域能力,企業才能在不確定中保持彈性。
因此,2026 年的員工訓練不只是補技能,而是補「組織戰力」。
2026 員工訓練的四大關鍵趨勢
趨勢一:AI + 數位素養成為所有職位的必修課
企業需強化員工的 AI Prompt 寫作、資料分析、自動化流程、AI 協作等技能,讓工具真正融入日常工作。
趨勢二:軟技能成為核心競爭力
高效率與專業不再足夠,情緒管理、跨世代溝通、領導協作、批判思考成為新時代人才的重要能力。
趨勢三:學習方式走向個人化與短時制
長時間的授課不再有效,取而代之的是短影片、微課程、線上作業、互動情境,提升員工吸收效率。
趨勢四:沉浸式訓練興起
VR、AR、情境模擬、專案式學習成為 2026 年最有效的內訓方式之一,能讓員工在情境中直接提升能力。
打造高效團隊的六大員工訓練核心架構
核心一:能力盤點與人才評估
所有訓練都必須從「了解員工現況」開始。
做法包含:
主管訪談
員工自評
360 度能力調查
技能差距分析
能力盤點後,才能找出真正需要補強的區塊。
核心二:課程客製化與企業情境化
沒有一套課程能適用所有企業,因為每間企業的文化與問題不同。
客製化訓練能讓員工學到「和自己有關的內容」,提升參與度與落地效果。
核心三:建立主管訓練機制
主管是整個組織的「文化放大器」。
企業若想推動變革,主管必須先具備:
教練式領導
目標管理
跨部門協作
激勵與回饋技巧
主管強,團隊才會強。
核心四:AI、數據與流程優化技能
2026 年「懂 AI」已不再是行銷或工程部的權利,而是每位員工的義務。
企業需打造 AI 能力模型,例如:
AI 搜尋能力
AI 溝通與指令設計
AI 自動化工具操作
資料解讀與分析
流程優化能力
核心五:文化與心態訓練
強大的團隊不是技巧強,而是心態強。
內容可包含:
抗壓韌性
成長型思維
自我管理
責任與承諾文化
心理安全感
這些心態是提升配合度、降低流失率的重要因素。
核心六:成效追蹤與可量化 KPI
員工訓練不是一次活動,而是長期工程。
企業應透過:
出席率
測驗成績
行為改變追蹤
主管回饋
專案成果
來評估訓練是否真正發揮效果。
2026 員工訓練推薦課程方向
以下列出最受企業採用的訓練主題:
AI 與數位轉型類:
AI 工具應用
流程自動化
GA4 / 數據分析
Prompt Engineering
管理與領導類:
新世代領導力
跨部門溝通協作
績效管理與回饋
教練式領導
業務與行銷類:
顧客洞察
數位行銷
品牌定位
提案與簡報技巧
企業文化與軟技能:
團隊凝聚力
抗壓與情緒管理
解決問題能力
創新與敏捷思維
案例:一間企業如何用員工訓練提升戰力?
一家科技服務公司因快速擴張,內部流程混亂、跨部門溝通不順。
導入訓練後,他們進行:
主管教練力訓練
跨部門流程會議
AI 工具導入課程
專案管理能力強化
團隊心理安全訓練
三個月後:
跨部門衝突下降 40%
專案延遲率下降 35%
員工滿意度提升 28%
證明系統化訓練能直接影響企業績效。
結論:2026 年打造戰力團隊的關鍵,就是精準訓練
一間企業是否能在未來競爭中站穩腳步,不在於資源多少,而在於能否打造一個持續學習、快速成長、懂得運用工具的團隊。2026 年的員工訓練已不再是選擇題,而是所有企業的必修課。
有效訓練等於:
人才升級
流程優化
效率提升
創新加速
企業競爭力全面提升
常見問題 Q&A
Q1:員工訓練預算應該怎麼抓?
依規模不同,多數企業投入 1%~3% 的薪資成本。
Q2:訓練後怎麼確保員工真的有用?
結合主管跟進、專案導入與 KPI 才能確保落地。
Q3:微課程真的有效嗎?
有效,但僅適合補強知識,不適合深度思維類課程。
Q4:AI 訓練是否適合所有部門?
是。AI 已影響所有工作流程,每個部門都需導入。
Q5:主管為什麼要接受訓練?
主管是文化與流程的瓶頸或加速器,變革從主管開始。
Q6:線上或實體哪個較好?
混合式效果最佳。
Q7:戰國策戰勝學院與其他訓練機構差在哪裡?
戰勝學院結合企業策略、AI、管理與行銷,專注「落地與成果」,而非只做培訓本身。
您的企業最佳成長夥伴:戰國策戰勝學院
戰國策戰勝學院擅長結合企業經營策略、團隊管理、行銷與 AI 技術,打造真正能落地的訓練方案。由擁有 25 年以上企業輔導經驗的林尚能顧問領軍,協助上萬家企業提升戰力、突破瓶頸。
我們提供:
企業內訓客製化設計
AI 與數位轉型能力提升
主管領導與管理培訓
跨部門協作改善
行銷與業務成長課程
組織文化與人才發展規劃
免費諮詢專線:0800-003-191
官方網站:mo.com.tw
立即預約,即可獲得《100 個老闆最頭痛的問題》電子書,協助企業掌握成長關鍵。
投資員工,就是投資企業未來。
現在正是制定你的 2026 員工訓練藍圖的最佳時機。
看更多
0 0 112 0
詹翔霖

商學院兼任副教授

11/23 22:57

銀髮再就業講座大綱:活躍老化的力量與新人生的開展
銀髮再就業講座大綱:活躍老化的力量與新人生的開展
一、講座前言
1. 引言:銀髮族的現代挑戰與機會
2. 活躍老化的定義與重要性
二、銀髮再就業的意義
1. 經濟自立與社會價值
2. 心理健康與生活滿足感的提升
三、活躍老化的力量
1. 經驗與智慧的傳承
2. 社會參與的重要性
3. 健康生活方式對工作的影響
四、再就業的實踐方式
1. 技能升級與學習機會
2. 彈性工作類型的選擇
3. 創業與自由職業的可能性
五、成功案例分享
1. 銀髮創業者的故事
2. 再就業中的挑戰與克服經驗
六、政府與社會資源支持
1. 再就業培訓計畫介紹
2. 社區與企業合作模式
看更多
0 0 137 0
蒲朝棟

主任

11/20 11:00

小心,你可能被列入名單了!點破 3 個資遣前兆,教你優雅自救。
你的直覺,是不是最近常常告訴你:「好像哪裡怪怪的?」
雖然你還在上班,還領著薪水,但你感覺自己跟公司的距離好像越來越遠了。資遣,對很多人來說就像是晴天霹靂,但對公司來說,這是一件需要經過冗長準備的程序。
告訴你:公司在資遣你之前,一定會給你發出「無聲的紅旗」。
只是你是否看懂了這些訊號。
小美就是那個一開始沒看懂訊號的人。
小美在一家外商公司擔任專案經理,過去幾年表現優秀,是團隊裡最會解決問題的人。但從去年底開始,她察覺到一種說不出的詭異氣氛。
她說:「我跟我的主管關係沒有不好,但她就是怪怪的。以前她會找我聊午餐,現在都避開我。最奇怪的是,我手上的兩個最大專案,被悄悄地轉移給了一個新來的員工。」
小美問主管,主管只輕描淡寫地說:喔,那個新人需要學習。
小美當時信了,她以為這是公司在培養新人。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她收到 HR 的 Email。
HR 要求她參加一個「強制性培訓」,主題是她根本不需要的基礎軟體。在那場無意義的培訓中,她看到了幾個跟她處境相似的同事。她這才驚覺:原來公司正在系統性地為「裁員名單」做準備。
小美的經驗,就是典型的資遣前兆。公司不會直接告訴你,但會透過以下三種訊號,為資遣「建立文件檔案」或「情感脫離」:
第一種:「工作量悄悄抽離」的隱形人。 這是最常見的訊號。公司如果想資遣你,通常會先「抽走你的價值」。
細節: 你被交付的任務,從「高能見度、高預算」的重點專案,變成「低重要性、行政瑣碎」的雜事。你開始發現自己無事可做,或者你的核心職責被分散。這是在為你未來的「職位重疊或業務緊縮」建立文件證據。
第二種:「文書工作量暴增」的證據鏈。 這種訊號最危險,因為它代表 HR 已經介入了。
細節: 你的主管突然開始要求你提交異常細節的週報、日報、甚至「每小時的工作內容」報告。但他們幾乎不給你任何回饋,只是要求你「提交」就好。這不是為了你的職涯發展,而是為了建立「你表現不佳」或「角色可被替代」的文件證據。
第三種:「人際關係驟降」的溫度計。 這是最讓人心寒的訊號,代表主管和團隊已經開始「情感脫離」。
細節: 你的主管開始避開你,停止了非正式的午餐或閒聊。你突然被排除在重要的非正式會議或決策 Email 之外。這是管理層在執行「情感切割」,目的是讓最後的解僱對他們來說更容易執行。
發現這些訊號,請不要驚慌,更不要因為職場心理而感到羞恥。這不是你的失敗,這只是公司的商業決定。
你的目標是:在公司決定資遣你之前,先為自己執行一次「策略性轉職」。
三步驟,在資遣前搶回主導權:
步驟一:啟動「價值重置」:更新你的競爭力檔案。 不要等被資遣才更新履歷。立即量化你過去一年的所有成就,並更新你的 LinkedIn。
重點提醒: 這是你最好的職涯規劃時機。同時,將所有重要的、與工作相關的個人文件、推薦人清單,從公司電腦中轉移出來。
步驟二:執行「戰略性提問」:迫使主管確認你的角色。 不要等著被通知,你要主動出擊。用冷靜、專業的態度詢問你的主管
重點提醒: 你不是在質問,你是在問「未來」。如果主管支吾其詞或含糊不清,那就是最響亮的警鐘。
步驟三:建立「財務與情感跑道」:確保安全著陸。 轉職建議的首要條件是「有足夠的現金儲備」。
重點提醒: 立即開始節流,建立 3-6 個月的「失業重啟」應急基金。同時,開始聯繫你的人脈網絡(保持低調!)。如果公司真的要資遣你,你至少可以在財務上站穩腳跟,從容談判。
小美後來怎麼了?
她沒有等著被資遣。在開始投遞履歷的三週後,她拿到了一個更高薪、更符合她職涯發展的新 Offer。
當她交出辭呈時,主管反而一臉錯愕,因為公司還沒準備好資遣她。
她說:「當我發現被列入名單的那一刻,我雖然害怕,但我知道我不能等了。主動離開,比被掃地出門,感覺好多了。」
知道資遣前兆,不是為了讓你感到恐懼,而是為了讓你提前拿回你人生的主導權。
看更多
0 0 432 0
詹翔霖

商學院兼任副教授

11/17 22:13

從創業起步0到1成長轉型:避開拆夥與團隊崩解的關鍵
從創業起步0到1成長轉型:避開拆夥與團隊崩解的關鍵
一、起步階段(“0 → 1”)
• 內容重點:如教授在「創業起步學」中所講,起步階段需聚焦行銷、市場定位、產品/服務設計、團隊初建。
• 核心任務包括:撰寫創業企劃書(從理念、願景、市場分析、營運策略到風險評估)
• 常見風險:產品定位不明、目標市場不清、資源配置不足、團隊角色混亂、早期現金流忽略。
二、成長階段(“1 → N”) — 延伸討論
• 在已有初期驗證/市場進入後,組織需從「創始型操作」轉為「規模化運營」。
• 關鍵挑戰:
o 流程制度化:建立標準作業流程、專業管理制度。
o 團隊升級:創辦人放權、引入專業經理人、角色再定義。
o 資金與成本控制:擴張往往伴隨成本快速上升、風險增加。
o 組織文化變遷:從小團隊氛圍轉向較大型化企業文化,需變革。
• 若未能應對上述,可能導致成長停滯、內部矛盾、效率下降。
• 建議:創辦人應察覺自己角色需轉變;設計組織與團隊架構與成長同步;重視流程與系統,避免只靠創辦人的個人魅力而運作。
三、拆夥/團隊崩解風險
• 可從教授「合作失敗」等一般創業案例中延伸探討。
• 常見原因包括:
o 風險承擔與付出不平等:合作夥伴投入程度不同,預期差異大。
o 權責角色不明/決策權不一致:創辦人/合夥人對未來方向、資源投入或角色期待不同。
o 資金、收益與權益分配焦點未事先明確:尤其當公司開始盈利/擴張時,分配機制若不清晰易衝突。
o 團隊成長後角色與目標變化:原來小團隊模式無礙,但當擴張時,合夥人可能不適應新的角色或制度。
• 建議:
o 在創業早期就協議明確夥伴間的投入、報酬、退出機制。
o 隨規模擴大,定期檢視團隊角色與合作機制是否仍適配。
o 當團隊進入快速成長階段,應重視建立治理制度、透明的溝通機制、績效評估體系。
o 預備退出或轉讓機制,避免「卡位」或「執念」導致拆夥成本過高。
四、行動方案
• 創業者須具備階段意識:知道自己所處階段(起步、成長、成熟)並採取對應策略。
• 團隊與組織同步成長:創辦人個人能力+團隊結構+制度流程需一起變化。
• 提前防範拆夥與崩解風險:透過明確協議、角色定位、尊重變化與制度化提升穩定性。
• 建議行動清單:
1. 寫下目前公司所處階段與對應挑戰。
2. 檢視創辦人角色與組織結構是否匹配現階段。
3. 與合夥人/主要團隊成員討論投入、權責、退出機制。
4. 制定下一階段流程/制度優化計畫(如 KPI、績效、流程化、專業人員引入)。
5. 安排定期檢視時間節點(每 6 或 12 月)檢測成長與合作機制是否失衡。
看更多
0 0 144 0
蒲朝棟

主任

11/17 11:00

3 個細節看出部屬是否「職業倦怠」
許多主管判斷部屬「職業倦怠」的方式,通常很簡單粗暴:看他是不是常遲到、看他是不是常請假、看他的績效數字是不是一落千丈。
當然,這些都是結果。但如果等到這些狀況發生,通常就已經太晚了。身為主管的你,這時候再介入,通常只能處理「離職手續」,而不是「挽救人才」。
其實,在部屬提出辭呈之前,他們會發出許多「無聲的訊號」。高效主管的價值,就在於能提早看到這些訊號,並在部屬徹底崩潰前,主動介入。
我們來看看一位主管淑芬的經驗。
淑芬手下的部屬小李曾經是團隊裡的明星隊員。他總是充滿點子,會在會議上主動提問,交出的報告永遠超過預期,是個對職涯規劃很有想法的年輕人。
但從半年前開始,小李變了。
他的報告開始出現一些不該有的低級錯誤,會議上他總是安靜地關著鏡頭,問他意見,他只回「都可以」。
淑芬一開始很生氣,認為他是在「偷懶」,甚至私下對同事抱怨:「小李是不是找到新工作了?怎麼開始擺爛了?」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季末的績效面談。
淑芬拿出數據,準備給小李一個最終警告。沒想到,小李還沒等她開口,眼淚就先掉了下來。
小李哭著說:「老闆,我不是懶,我真的不是懶...我只是覺得,我身體裡好像有一塊電池被拔掉了。 我早上醒來完全沒有動力,我連回封簡單的 Email 都要掙扎一個小時...我不知道我到底怎麼了。」
淑芬當場驚覺,她面對的不是「態度問題」,而是嚴重的「耗竭問題」。她錯了,她只看到了數字的下滑,卻錯過了人的崩潰。
小李的經驗,讓淑芬徹底改變了管理方式。她發現,部屬在職業倦怠時,不會給你一張通知單,而是會釋放出三種「無聲的崩潰訊號」:
第一種:「社交抽離型」的隱形人。 這種部屬不是直接請假,而是選擇「躲起來」。他們會從團隊的社交圈中默默退場。
細節: 以前是會議的發言者,現在變成旁聽者;群組裡只回「好」、「收到」;中午不再跟同事一起吃飯;相機永遠關著。他們不是在偷懶,他們只是在耗盡了情緒能量,必須把所有力氣都留給工作本身。
第二種:「耗竭型完美主義」的品質驟降。 這種人是最難察覺的。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極高,但當他們耗盡後,就會開始「放棄檢查」。
細節: 他們交出來的報告,會有過去絕不會出現的拼寫錯誤、數據計算錯誤。最關鍵的是,當你指出來時,他們表現得毫不在乎。這種「習得性冷漠」,是職場心理中「去個人化」的表現,他們已經對工作和自己產生了抽離。
第三種:「情緒易燃」的防禦模式。 這種部屬看起來最像「有問題」。他們變得暴躁、易怒、防禦心強。
細節: 以前你給他回饋,他會感謝。現在你一提出質疑,他就立刻反駁,甚至會把話題扯到「你上次也沒說清楚」。這不是他們在跟你對抗,而是他們已經處在極度脆弱的邊緣,必須用攻擊來保護自己,防止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
職業倦怠不是部屬個人的失敗,而是管理者的失職。身為主管,你必須主動出擊。
淑芬後來學到了這三個「挽救人才」的關鍵步驟:
步驟一:改變對話目標:從「檢討產出」轉為「檢查資源」。 當你發現部屬有異狀,不要直接問:「你這個月業績怎麼回事?」你要問:「你現在手上的工作,有哪一個部分是最耗能的?」「我可以幫你把哪一個專案拿掉?」
提醒: 你的目標是讓他感受到「支持」,而不是「責備」。讓他知道你可以當他的「神隊友」。
步驟二:重新校準工作價值:將工作與「職涯規劃」連結。 部屬會倦怠,往往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做的東西「沒有意義」。
提醒: 主管必須主動提醒他們,現在做的這件看似瑣碎的工作,未來將如何幫助他們達成職涯發展的目標。讓他們重新看到意義,才能讓電池回充。
步驟三:主管帶頭設立界線,修復團隊的「職場心理」。 許多團隊的倦怠,是從主管帶頭不休息開始的。
提醒: 主管要帶頭「正常下班」。如果必須在晚上發信,請務必使用「定時發送」功能,在早上九點發送。讓部屬知道,他們的休息權是被你這位主管所保護和尊重的。
淑芬現在的團隊,績效反而更高了。
她後來沒有解僱小李,而是幫他減輕了行政負擔,並讓他接了一個他充滿熱情的小型專案。小李慢慢恢復了元氣。
淑芬說:「以前我以為管理是看數字,現在我才知道,管理是看人。」
高效主管看的不是部屬「有沒有在忙」,而是看他們「有沒有在休息」。學會辨識並處理部屬的職業倦怠,才是穩定團隊、提升績效的終極向上管理術。
看更多
0 0 444 0
蒲朝棟

主任

11/11 09:11

「我全都照做了啊!」把老闆的話當聖旨,為何他對你還是不滿意?
在職場上,你是不是也當過那種「乖寶寶」?
老闆交辦事項,你筆記抄得最勤;老闆說的每句話,你都當成「聖旨」來執行,不敢有絲毫怠慢。你以為你這種 100% 的執行力,換來的會是讚賞與升遷。
但結果呢?你累得半死,老闆卻好像總有哪裡不滿意。你心裡充滿了委屈:「我明明都照你說的做了,你到底還想怎樣?」
Jason就是這個「乖寶寶」的完美代言人。
Jason是個行銷企劃,做事細心、態度積極。他對主管的「向上管理」,就是老闆說一,他絕不做二。
有一次,公司要爭取一個大客戶,主管在會議上指示Jason:「這個提案,客戶要的是『大格局』,你負責把我們的優勢整理出來。」
Jason聽到了「聖旨」。他心想:「大格局?那一定是要包山包海、鉅細靡遺。」
接下來的一週,他瘋狂加班,把公司成立十年來所有成功的案例、所有服務的細節流程、所有可能的執行方案,全部塞進了簡報。他做出了 50 頁、堪稱「百科全書」等級的提案。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提案前一天的內部預演。
Jason信心滿滿地打開簡報。主管才看到第 5 頁(光是公司簡介就 3 頁),臉色就垮了。
主管打斷他:「Jason,我不是說要『大格局』嗎?你給我這些『小細節』幹嘛? 客戶是 CEO,他哪有時間聽你講這些執行流程?我要的是『策略』! 這根本不是我要的!」
Jason當場懵了。他一臉錯愕,心裡全是委屈:「我...我這不就是照你說的,把所有優勢都整理出來了嗎?」
Jason的困境,就是典型的「乖寶寶陷阱」。把老闆的話當聖旨,為什麼還會被罵?
因為,你只做了「聽話的執行者」,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合作夥伴」。在我的職涯諮詢中,這種「無效的努力」通常源自三種職場心態:
第一種:「聖旨接領員」。 這種人一聽到指令,就立刻低頭猛做。
他們放棄了自己最寶貴的資產——「大腦」。老闆說「往東」,他絕不往西,就算他明知東邊是懸崖。他們害怕提問、害怕質疑,把「執行」跟「服從」劃上等號。
危險點: 老闆要的是「結果」,而不是你的「服從過程」。你沒有幫老闆「思考」,你就只是個昂貴的機器人。
第二種:「指令解讀障礙」。
就像Jason,他聽到了「大格局」,卻解讀成「包山包海」。他沒有搞懂這句話背後的「真正目的」。
危險點: 老闆是「下達目標」的人,但他們不一定擅長「下達指令」。他們說的「大格局」,可能只是「五頁內讓我看到策略重點」。你沒有「反向確認」,就等於在開「指令盲盒」,開出來是驚喜還是驚嚇,全憑運氣。
第三種:「焦慮型乖寶寶」。
這種人極度害怕讓主管失望。他們不敢問「為什麼」,因為他們怕被覺得「很笨」或「在挑戰權威」。他們寧願自己猜,也不敢去「麻煩」主管。
危險點: 你因為怕被罵,所以不敢多問,結果因為做錯,被罵得更慘。這種惡性循環,是工作倦怠和主管關係惡化的主因。
那到底該怎麼辦?
建議是,你必須停止當「乖寶寶」,開始當「神隊友」。
1. 停止當「手」,開始當「腦」:先問「Why」再想「How」。 拿到任務時,永遠別急著說「好,馬上去做」。你必須先校準目標。
範例: 「主管,收到。我想先跟您確認一下,這次提案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展現我們的『策略高度』,還是『執行細膩度』?這次的聽眾最在意的會是什麼?」
2. 練習「指令複誦」:用你的話,說出老闆的目標。 會議結束前,一定要做「總結確認」。
範例: 「好的主管,所以我總結一下。週五前,我要出一份不超過 10 頁的策略簡報,重點放在『A 策略』,因為 CEO 最在意的是『B 效益』。我的理解正確嗎?」
3. 提供「選項」,而不是「單一答案」。 「乖寶寶」才會只給一個答案。真正的「神隊友」,會給老闆做選擇題。
範例: 「主管,針對『大格局』,我構思了兩個方向。A 方案是策略導向,很快;B 方案是細節導向,很滿。您覺得哪個方向更符合這次的需求?」
重點提醒: 這能展現你的思考深度,並把決策權交還給老闆,讓他覺得「你跟他站在同一陣線」。
Jason後來怎麼了?
那次慘痛的教訓後,他痛定思痛。下一次,主管又丟了一個任務:「去研究一下競品 B 的動態。」
他不再是那個拔腿就跑的Jason。他吸了口氣,問:「主管,沒問題。您是想了解他們『最近的行銷活動』,還是他們『長期的產品策略』?您需要的是一份快報,還是一份深度分析?」
主管愣了一下,笑了:「深度分析。下週給我。」
Jason後來告訴我,他現在工作反而更輕鬆,因為他只做「對」的事。他不再是那個累死的主管「聖旨接領員」,而是主管最信賴的「策略神隊友」。
老闆要的,從來都不是一個聽話的奴才;他要的,是一個能幫他搞定一切的將才。
看更多
0 0 344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