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涯不同階段中,若遇到想要轉職的想法,或是否要做出離職的決策,要如何能夠想得更深入,釐清客觀的情境與主觀的認知呢? Giver 李冠輝,分享在職涯中可能會遇到的抉擇情境,帶大家釐清關鍵原因、推論明確結果,來做出正確決策~
【課程摘要】
文/郭晴
危機就是「轉」機 轉職與離職的職涯抉擇關鍵時刻
1月12日Giver學院邀請任職於文教基金會的李冠輝,談談「職涯抉擇關鍵思考」,此場講座開放給所有對此議題有興趣的社會人士。在年後轉職熱潮前夕,期望幫助在職涯過程中面臨抉擇的人,提供「結構式」思考路徑,有條理地梳理未來方向。
職涯抉擇有條理 兩大技巧助深度思考
「到目前為止,您轉職過幾次?」職涯抉擇關鍵時刻包括「離職」與「轉職」,兩者間存在微妙差異,轉職是想法,可能在心中醞釀許久;離職是行動,屬於短期決策的結果。為了避免離職時的倉促與後悔,更應該在付諸行動前,深入思量轉職動機並評估風險,降低未來不確定性。此外,冠輝邀請現場聽眾以自身狀況來演練。
當轉職的想法萌生時,很重要的是想清楚背後原因,並預估離職後的結果,冠輝整理兩大技巧:「思考原因背後原因」、「評估結果之後結果」,幫助欲轉職者釐清現況,建立思考途徑,在風險與報酬中求取平衡。
思考原因背後原因 挖掘最關鍵因素
冠輝談起輔導個案的經驗,希望對方更加仔細思考所面臨的困難,進而衍伸此思考模型之初步架構。藉由先發散想法,再收斂找出最關鍵、最直接的原因,並從「可改變程度」與「可妥協程度」分析此原因,若兩者程度皆高,則可放緩離職決策;反之,則須盡快採取離職行動。
評估結果之後結果 拉進現實與想像距離
離職後可能會造成正面與負面結果,細緻考慮這些結果的發生機率以及可能情境,參考更多客觀資訊,並不帶評價地審視現有條件,使評估方向更貼近現實,進而確認最重要且在意的結果。此外,正反面事件皆須考量,冠輝指出潛在問題,過多正向結果可能代表過度樂觀,需再詳盡評估,並權衡此結果背後需付出成本。
面臨轉職時,身邊親朋好友的建議可當作參考,冠輝強調職涯最終發展仍操之在己,且真正作出轉職決策的人還是自己。他也提醒大家,即使全盤釐清離職結果後傾向轉職,但心中尚出現無以名狀的不安全感,此時傾聽心底最真實的聲音更為重要。
抉擇評估四階段 深思熟慮每一步
離職不會只有一個原因,總是複雜而交錯,想清楚為何而走,跨出舒適圈,離開原先熟悉領域,重新學習、適應,增進個人的應變能力及挫折容忍力,將離職轉化為寶貴的學習機會,為自己職涯發展注入活水。
冠輝將上述兩大技巧延伸,設計四個階段的職涯抉擇評估過程,包括兩大技巧所涵蓋的「找原因」與「做評估」,以及「找選項」思考不同轉職方案,最後,「做決定」找到未來具體工作內容,並堅定離職。
職涯選擇四象限圖 解析抉擇情境
將經濟學概念轉化為「職涯選擇四象限圖」,依照風險與報酬高低,劃分地雷區、風險區、穩定區及甜蜜區,可藉由此圖確認自己所在位置,往風險更低、報酬更高的方向邁進,走向更好的選擇。冠輝強調並非只能靠著轉職到達「甜蜜區」,仍可在目前職務與環境中,把握學習與發展機會。
冠輝分享自身故事,當他選擇轉職,仍在適應新領域時,職場上的成就不如大學時期同儕們,數度懷疑選擇是否正確,然而他找到更能發揮熱情的領域,以此提醒聽眾不要過度羨慕別人在職涯上的成果,即使轉職路上並不全然順遂,只要妥善評估,終將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
發揮Giver精神 用提問與引導幫助他人
Giver可利用此思考框架來引導提問者,冠輝以實際情境帶領聽眾應用,拆解文字背後的情緒,並輔以兩大技巧,點出提問者轉職原因及離職可能後果,例如,目前工作升遷及自主性受到影響,Giver可從「可改變程度」切入引導,幫助提問者判斷。
此外,冠輝模擬4種情境,包括找不到適合領域、離職時與公司的應對、情緒過度影響離職決策,以及主管行為難以接受等,針對上述情況,提供Giver可提問與引導的方向,激發提問者深入思考,從表象事件分析內在因素,聚焦問題核心。
期待這次的分享,除了可以幫助在職涯上困惑的人,能夠有更清楚的思緒,釐清要如何決定轉職與離職的決策,也能夠讓更多Giver透過結構化的方式,運用引導和提問,讓求職者想清楚原因背後的原因,結果之後的結果,在職涯的抉擇過程中,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讓離職時能有平安感,用喜樂的心來邁向轉職!
【活動資訊】
◾主題:職涯抉擇關鍵思考
◾分享者:李冠輝|文教基金會 教育訓練暨人才發展專案經理
◾日期:2022.1.12(三)
◾時間:19:30-21:00
------------------------------
👉更多活動:
👉加入G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