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奎達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內湖】HR人力資源專員 / 符合度分析
【內湖】HR人力資源專員 奎達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大學

經歷

未具備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蒲朝棟

主任

22小時前

3 個步驟,讓「慣老闆」自動對你閉嘴!(學會這招,比你加班還有用)
你的辦公室裡,是不是也存在一個「慣老闆」?
他們的特徵很明顯:時間永遠是「立刻」、「馬上」;你的下班時間,是他靈感爆發的時間;你做得好是「應該」,你做不好就是「能力有問題」。
你可能試過忍氣吞聲,也可能試過拚死加班,結果你越「乖」,他越「慣」。你心裡一定吶喊過:「到底要怎樣,才能讓他放過我?」
志凱在一家廣告公司當企劃,他的老闆就是這種「天條型」的慣老闆。
老闆最愛在週五下午 5:50 丟一個「小任務」,然後說:「這個週末幫我『簡單』想一下。」
志凱一開始是「職場乖寶寶」,老闆的「聖旨」他不敢不從。他犧牲了無數個週末,用肝功能換取老闆的「SAY YES」。
但他發現,老闆並沒有因此更賞識他,反而變本加厲。他的職涯規劃,變成了「老闆的許願池」。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一次大型比稿。
志凱和團隊花了兩個禮拜熬夜,做出了A、B兩個方案,老闆也點頭同意了。
就在比稿前一天晚上 10 點,老闆突然在群組丟了一句:「我還是覺得 A、B 方案都不夠『亮』。志凱,你帶大家再想一個 C 方案吧,明天早上 9 點我要。」
整個團隊瞬間崩潰。志凱看著群組裡已讀不回的同事,再看看自己電腦上那份改了 20 次的簡報,他終於意識到:對慣老闆來說,「服從」是沒有用的。
志凱的血淚史,是多數人被「有毒主管」PUA 的過程。
在我的諮詢經驗中,我發現「慣老闆」之所以能這麼「慣」,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多厲害,而是因為在應對上,犯了三個致命錯誤,讓他「有機可趁」
第一種:『軟柿子』型員工。 這是老闆的最愛。他們不敢拒絕、不敢提問、不敢有意見。老闆說什麼,你都說「好」、「沒問題」。
被慣壞的細節: 你以為的「配合度高」,在老闆眼中叫「沒有底線」。他當然會把所有急事、爛事、雜事都丟給你,因為,你最好用,也最便宜。
第二種:『情緒型』員工。 這種人剛好相反。老闆一壓迫,他就爆炸。他會私下抱怨、會擺臭臉,甚至在會議上頂撞。
被慣壞的細節: 你以為的「反抗」,在老闆眼中叫「情緒化」。他抓到了你「不專業」的小辮子,反而更有理由打壓你、批評你「抗壓性低」,你的職涯發展就此卡關。
第三種:『無數據』型員工。 這種人最常見。老闆丟工作給你,你只會說「我、我很忙...」。
被慣壞的細節: 「我很忙」這三個字,是最無力的辯護。有多忙?忙什麼?老闆完全感受不到。你沒有「具體事實」當盾牌,老闆的「感覺」(我覺得你不忙)當然就贏了。
懂了嗎?對付慣老闆,用「服從」或「情緒」都沒用。
你唯一能用的武器,就是「專業」。建議了解這 3 個「向上管理」步驟,這才是讓他自動閉嘴的唯一解方。
步驟一:用「數據」當盔甲,把「我很忙」換成「我的時間表」。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不要用「感覺」回報,要用「事實」溝通。
「老闆,收到。目前我手上有 A 專案(佔 60% 工時)和 B 專案(佔 30% 工時)都在『進行中』。您剛交辦的 C 任務,我評估需要 8 小時。請問,C 任務的『優先』高於 A 還是 B? 如果高於 A,我是否能將 A 的 DDL 往後延一天?」
重點提醒: 把「你要加班」的問題,換成「老闆你要『取捨』」的問題。
步驟二:用「提案」當武器,把「我不要」換成「我建議」。 「軟柿子」才會說「好」,「情緒型」才會說「不」。專業人士,要說「我建議」。
「老闆,您的這個方向很好。同時,我建議我們可以採用『B 方案』(提出你的專業),因為根據過去的數據,B 方案的成本效益高出 20%。您看我們是否可以朝 B 方案深入?」
重點提醒: 你不是在「否定」他,你是在「優化」他。
步驟三:用「界線」當護城河,把「隨傳隨到」換成「固定回報」。 你的價值,不是來自你「回 Line 的速度」,而是來自你「解決問題的深度」。
重點提醒: 下班時間的非緊急訊息,你可以「已讀」,但不要「秒回」。你可以等到隔天早上,整理好思路後,再給出「完整且專業」的回覆。你要主動「訓練」你的老闆:你是一個在上班時間效率極高、能解決問題的人才,而不是一個 24 小時的「在線客服」。
志凱後來怎麼了?
他沒有離職。在那個稿被推翻的晚上,他最後這樣做。
他打電話給老闆:「老闆,收到 C 方案的需求。目前團隊已經為了 A、B 方案熬夜兩週,大家都在體力極限。如果現在硬做 C 方案,品質我無法保證。」接著,他用了步驟二:「我建議,我們還是用 A 方案去比稿,因為 A 方案最能解決客戶『XX 的痛點』。我非常有信心。」
老闆在電話那頭沉默了 30 秒,最後說:「...好,那就照你說的。」
那次比稿,他們贏了。
志凱告訴我,從那晚開始,老闆再也沒有在半夜丟過「無效指令」給他。
你無法選擇老闆,但你可以選擇「被對待」的方式。 當你開始用「專業」和「數據」武裝自己時,你會發現,那些「慣老闆」的聲音,真的會自動變小。
看更多
0 0 7 0
蒲朝棟

主任

11/13 11:00

你的部門有「毒」!3 個細節看出你老闆是「慣性決策失敗者」
你的公司裡,是不是也有一個「點子王」老闆?
他們可能看起來很有遠見、充滿熱情,今天說要做 AI,明天說要搶攻元宇宙,你被搞得熱血沸騰。但過了一個月,你發現...欸?怎麼好像又沒下文了?
接著,他帶著同樣的熱情,告訴你:「我想到一個更棒的!」
這種「慣性決策失敗者」主管,就是部門裡最有毒的污染源。他們不一定會罵你,卻能把你所有的熱情、時間和專業,消磨殆盡。
阿明在一家中型電商當行銷,他的老闆就是這種人。
阿明的主管,我們叫他「點子哥」。點子哥每天都在看最新的商業趨勢,每週一的會議,都是他的「新點子」發表會。「阿明!我覺得我們這季應該主打 ESG!」「阿明!NFT 好像很酷,我們來研究一下!」
阿明和團隊一開始也很興奮,覺得主管很有 vision。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半年前的「夏日企劃」。
點子哥拍板說:「今年夏天,我們不打折,我們要用『品牌深度內容』來感動消費者!」團隊花了整整一個月,熬夜寫腳本、拍影片,做了超有質感的內容。
就在企劃上線前三天,點子哥突然又開會:「我週末去爬山,跟一個前輩聊過,他覺得我們還是打折最實際。那些影片先不要上,我們馬上改!全館 5 折!」
阿明和團隊當場傻眼。一個月的努力,瞬間歸零。
更慘的是,因為倉促打折,備貨不足、客服被灌爆,那個月的業績反而比去年同期更差。
阿明滿臉工作倦怠的說:「我快瘋了。我每天都在『執行老闆的失敗』。我做的所有事都沒有累積,我根本不知道我這一年到底學到了什麼?」
阿明的困局,就是「決策者」出了問題,卻要「執行者」來背鍋。
這種「慣性決策失敗者」的有毒主管,通常不是因為他們「壞」,而是因為他們在決策上存在致命的缺陷。
你的老闆是哪一種?三個最明顯的細節,你一定要看穿:
第一種:「追逐亮點」的投機者。 這種老闆,極度害怕錯過。他決策的依據,不是公司的「核心戰略」,而是「最近什麼很紅」。
細節: 他的辦公室永遠有最新的商業雜誌,他最愛說「那個誰誰誰...」。他會逼團隊投入 120% 的資源去做一個「看起來很潮」但跟本業無關的專案,然後在三個月後,當熱潮退去,他就假裝這件事沒發生過,再去找下一個「亮點」。
第二種:「分析癱瘓」的恐懼者。 這種老闆,極度害怕承擔責任。他們看起來很「慎重」。
細節: 你只是要一個 5 萬塊的行銷預算,他卻要你「再多給我一點數據」、「你再去問問其他部門的意見」、「我覺得我們再想想...」。他們會用「開不完的會」和「要不完的報告」來拖延決策,直到黃金時機過去。最後,他們會說:「你看,還好我們沒做。」(但其實是因為他拖到死的)。
第三種:「推翻過去」的事後諸葛亮。 這種老闆最磨人。他們在當下會授權給你,說「好,你去做」。
細節: 但當結果出來(無論好壞),他一定會說:「我早就覺得這樣不行...」、「你當初為什麼不...」。他們會否定你過去的努力,篡改他自己的決策記憶,把所有功勞歸給自己,所有失敗推給你。
如果你發現你的老闆中了兩項以上,那很抱歉,你的部門真的有毒。
我的建議不是你明天就走(轉職也要本錢),而是你必須立刻啟動「自我保護機制」。
1. 對「追逐亮點」的老闆,你要當「剎車皮」,而不是「油門」。 當他又興奮地提出新點子,你不要跟著喊衝。你要冷靜地問:「主管,這個點子很棒。如果要執行,它在『優先級』上,是否高於我們正在做的 A 專案? 如果是,我們是否要先暫停 A 專案,把資源轉移過來?」
重點提醒: 把「成本」和「取捨」攤開來,逼他做選擇。
2. 對「分析癱瘓」的老闆,你要當「引導者」,並留下「書面證據」。 你的報告不要只是給數據,你要主動給「選項」(A/B/C 方案)。
重點提醒: 永遠用 Email 或書面留下結論:「主管,根據會議結論,我將於週三前啟動 A 方案。如您在週二下班前有其他指示,我會再調整。」(這招叫向上管理的「默認同意」,把壓力還給他。)
3. 對「事後諸葛亮」的老闆,你要當「記錄者」,管理他的記憶。 重點提醒: 會議紀錄和 Email 是你的護身符。當他授權時,你一定要發信總結:「主管,確認一下,您同意我們這次的策略是...」當他下次想推翻過去時,你才有「證據」提醒他。
阿明後來怎麼樣了?
他開始練習「向上管理」,不再當那個只會SAY YES的執行者。當「點子哥」又想改企劃時,阿明學會拿出數據說:「主管,如果我們現在改,合約上的違約金會是 20 萬,而且會失去 A 廠商的信任。您確定要這麼做嗎?」
他沒有成功「治癒」他的老闆,但他成功「保護」了自己的專案和團隊。
你無法選擇你的老闆,但你可以選擇你的應對方式。
如果你的部門有毒,你的職涯規劃不是「躺平」或「逃跑」而已,你更應該學會的,是如何在有毒的環境裡,當一個專業、清醒,還能保護自己的「倖存者」。
看更多
0 0 55 0
蒲朝棟

主任

11/12 11:00

「我只是運氣好?」,為何越優秀的人,越怕被看穿?
你是否也常有這種時刻?
專案成功了,你被老闆大力稱讚,你心裡的第一個念頭卻是:「...還好啦,這次只是運氣好。」
拿到一個夢寐以求的升遷,你開心的時間不超過十分鐘,下一秒就開始恐慌:「完蛋,如果我做不好怎麼辦?他們會不會發現我根本沒那麼厲害?」
如果這些OS你全都中,那恭喜你,你並不孤單。你很可能正深陷在「冒牌者症候群」的泥沼裡。
Emily就是一個被「冒牌者症候群」綁架的典型個案。
客觀來看,她是標準的「人生勝利組」。名校畢業,工作五年就爬到行銷副理,團隊都服她。但實際上她的狀態差到不行,焦慮到失眠。
她的公司剛交付給她一個千萬等級的年度專案,這本該是她大展身手的舞台。
但這份「肯定」,卻成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她說:「我真的快不行了。我每天都超慌,我總覺得我會搞砸這一切。」
她又問自己:「妳過去也成功執行過好幾個大案子,不是嗎?」
她卻又立刻搖頭:「那不一樣! 上次是因為客戶人好、上次是剛好搭上熱潮、上次是隊友罩我...我根本不知道我上次是怎麼成功的! 這次...這次我一定會被看穿。」
她因為害怕「被看穿」,開始瘋狂加班、檢查所有細節到凌晨三點,甚至因為壓力太大,開始拖延最重要的策略規劃。她越努力,就越焦慮。
Emily的痛苦,就是「冒牌者症候群」最可怕的地方:它會讓你的「成就」,變成你「焦慮」的來源。
這種職場心理狀態,特別容易出現在高成就、高責任感的人身上。經驗中,這些「冒牌者」通常會陷入三種有毒的思維陷阱:
第一種:「完美主義的超人」。 這類人相信,他們必須在「所有」事情上都表現完美。他們不允許自己犯任何小錯。只要有一個細節沒顧到,例如簡報上打錯一個字,他們就會立刻否定自己全部的努力,覺得「看吧,我果然是個騙子,連這個都沒做好。」
第二種:「天生好手」的迷思。 這類人深信,如果一件事情需要他「花時間努力」才能學會,那就代表他「沒有天分」,不配得到這個成就。
危險點: 他們極度害怕「學習過程」被看見。他們不敢問問題,也不敢接受新挑戰。他們只願意做那些「看起來毫不費力」的事。
第三種:「獨行俠」的包袱。 這類人認為,「尋求幫助」就等於「承認自己無能」。他們覺得既然這個位子是我的,我就必須「獨自」搞定所有事。
危險點: 他們會扛下所有不該扛的責任,拒絕團隊合作,最後把自己孤立起來,直到被壓力壓垮。
如果你發現自己中了任何一項,別怕,這不是你的錯。這只是你的「大腦程式」需要更新了。
你不需要「消除」焦慮,你只需要「戳破」它。
1. 建立你的「客觀事實檔案夾」: 冒牌者症候群是用「主觀感覺」在攻擊你,所以你要用「客觀事實」反擊。
準備一個筆記本或檔案,把你所有「具體的成就」寫下來。
錯誤示範: 「我專案做完了。」
正確示範: 「我(具體行動)導入了 A/B 測試,讓點閱率(客觀數據)提升了 15%,為公司(實際貢獻)帶來了 50 萬營收。」
2. 重新定義「努力」與「求助」: 你必須打從心底接受:「努力」並不可恥,「求助」更是強者的象徵。
1: 把「我怎麼連這個都不會?」改成「這個新東西很有趣,我該怎麼學會它?」
2: 把「我不敢問」改成「我想跟你請教一個專業問題...」
重點提醒: 真正厲害的人,不是什麼都會,而是「知道如何最快找到資源」。
3. 練習「小規模搞砸」: 「完美主義」的解藥,就是「接受不完美」。
重點提醒: 在「非核心」的任務上,刻意練習「做到 80 分就好」。例如,一封內部信,檢查一次就寄出,不要改 10 遍。你會發現,天真的沒有塌下來,地球還在轉。
Emily後來怎麼樣了?
她沒有奇蹟似地變成一個 100% 自信的人。她接下了那個千萬專案,過程中她還是很焦慮。
但她做了不一樣的嘗試。
她在第一次策略會議上,就主動跟團隊說:「這是我初步的構想,但我對 A 部分的數據掌握還不夠,需要大家支援。」
她也開始建立她的「事實檔案夾」。她說,每當她又想拖延時,她就去看看那個檔案,告訴自己:「我不是騙子,我是靠著這些戰功走到這裡的。」
專案結案時,成果斐然。她笑著說:「我現在還是會焦慮,但我不再把它當成『我無能的證明』,我只把它當成『我對自己要求很高』的副作用。」
你不是運氣好。你是真的,真的,很努力。 你的優秀值得被你自己看見。
看更多
0 0 59 0
林尚能

執行長

11/12 08:21

到銘傳大學AI課程授課|AI 應用實務工作坊
很榮幸受邀至銘傳大學 AI 應用實務工作坊第三堂 為各位老師及行政人員講授
《AI 如何自動幫助老師出題、改卷、寫評語、當助教》。
這堂課的重點不在於學指令,而是讓老師真正理解
如何把 AI 變成教學上的得力助手。
主要內容包括:
AI 出考題:輸入課綱或章節,AI 可自動生成選擇題、申論題,並標註出題重點。
AI 改考卷:匯入學生答案,AI 即時給分並提出建議,大幅提升批改效率。
AI 寫評語:依學生表現自動產生個別化鼓勵語,減少重複性工作。
AI 助教模式:可協助老師回答學生問題、整理教材重點、生成課堂摘要。
AI 並非要取代老師,而是讓教師把時間用在真正有價值的地方——啟發學生思考、創造與表達。
戰國策AI課程 企業內訓
最好用的生成式AI系統 加入可獲得 500 積分
看更多
0 0 119 0
104學習

產品

09/12 17:41

教師的新世代專業力:認識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
在生成式 AI 逐漸進入教育現場的今天,教師不僅要備課、授課,更需要思考 **如何運用 AI 工具來提升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體驗。Google 推出的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正是專為中小學教師設計的一項新型認證,幫助教育者快速掌握 AI 技能,並透過實際應用,打造面向未來的智慧教室。
為什麼教師需要 AI 認證?
1. 專業力的提升
Gemini Certification 不只是「會用工具」,而是幫助教師理解生成式 AI 的原理、應用與限制。這張證照代表你不僅能操作 Gemini,更能用 AI 設計課程、因材施教,展現教育專業的新高度。
2. 節省時間,專注教學
備課、行政、教材設計、評量回饋,這些都是老師每天的大量工作。善用 AI,能有效縮短備課時間,讓教師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與學生的互動與引導上。
3. 回應教育趨勢
AI 不只是科技話題,更是教育政策、學校數位轉型的重要方向。率先掌握並取得認證,代表你能在教育現場成為 **推動 AI 教育的領頭羊。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 的重點內容
這張認證主要聚焦在「如何將 AI 實際應用於教育」,考試內容包含:
* 生成式 AI 的核心概念:AI 如何生成文字、圖片,以及背後的基本原理。
* Gemini 工具的應用:運用 Gemini 協助課程規劃、教案設計、學習活動安排。
* Prompt 技巧:如何提出有效的問題與指令,獲得更符合需求的 AI 回覆。
* 責任使用與 AI 倫理**:如何避免偏誤、錯誤資訊,並正確引導學生使用 AI。
* 日常教務應用:如設計測驗、撰寫通知、彙整教學回饋等。
> 📌 考試形式以選擇題為主,官方目前免費提供,並會不定期更新考題方向。
在台灣的最新進展
台灣教育界對這項認證反應非常熱烈。
* 地方政府積極推動:例如高雄市舉辦的 Gemini 教師認證專場,不到一小時名額就額滿,顯示出教育現場的高度需求。
* Gemini 學院課程:Google Taiwan 推出在地化的教師培訓,結合案例分享,讓老師不只是考證照,更能把 AI 帶進教室。
* 中文資源逐漸增加:從 YouTube 的「AI 通識素養課程」到本地教育工作坊,教師有越來越多中文化的學習資源可用。
教師如何準備?
1. 善用官方課程
可先從 Generative AI for Educators with Gemini 與 Google AI in K12 Education** 入門,了解考試方向與實際案例。
2. 實際操作,邊學邊做
在日常教學中嘗試用 Gemini 完成一個小任務:
* 讓它幫你設計課堂提問
* 輔助學生寫作練習
* 建議不同程度學生的延伸教材
3. 建立 AI 教育素養
不僅要自己會用,更要能帶領學生正確使用 AI。包括:如何檢視 AI 回答的正確性、避免過度依賴、保護個資與隱私。
4. 參加在地社群與研習
許多縣市教育局與教師社群,已經開始分享考照經驗與應用案例。參與這些活動,可以獲得第一手考題方向與學習夥伴。
面向未來的價值
取得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不僅是對個人專業的肯定,更是一種「教育角色的轉型」。
* 對學生:你能設計更多元、即時回饋的學習體驗。
* 對學校:你成為推動數位轉型與 AI 應用的核心力量。
* 對自己:這張證照將成為你未來專業發展的重要資產。
結語
在 AI 正快速改變教育樣貌的今天,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 學習設計師、科技應用者、AI 素養引導者。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 是一個讓教師站在趨勢前端的機會,也是一條專業成長的新路徑。
對教育者來說,這不只是「拿一張證照」,而是一次 重新定義教學角色 的契機。
考證入口:Gemini 認證教師證書
看更多
4 1 2866 4
蒲朝棟

主任

11/11 09:11

「我全都照做了啊!」把老闆的話當聖旨,為何他對你還是不滿意?
在職場上,你是不是也當過那種「乖寶寶」?
老闆交辦事項,你筆記抄得最勤;老闆說的每句話,你都當成「聖旨」來執行,不敢有絲毫怠慢。你以為你這種 100% 的執行力,換來的會是讚賞與升遷。
但結果呢?你累得半死,老闆卻好像總有哪裡不滿意。你心裡充滿了委屈:「我明明都照你說的做了,你到底還想怎樣?」
Jason就是這個「乖寶寶」的完美代言人。
Jason是個行銷企劃,做事細心、態度積極。他對主管的「向上管理」,就是老闆說一,他絕不做二。
有一次,公司要爭取一個大客戶,主管在會議上指示Jason:「這個提案,客戶要的是『大格局』,你負責把我們的優勢整理出來。」
Jason聽到了「聖旨」。他心想:「大格局?那一定是要包山包海、鉅細靡遺。」
接下來的一週,他瘋狂加班,把公司成立十年來所有成功的案例、所有服務的細節流程、所有可能的執行方案,全部塞進了簡報。他做出了 50 頁、堪稱「百科全書」等級的提案。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提案前一天的內部預演。
Jason信心滿滿地打開簡報。主管才看到第 5 頁(光是公司簡介就 3 頁),臉色就垮了。
主管打斷他:「Jason,我不是說要『大格局』嗎?你給我這些『小細節』幹嘛? 客戶是 CEO,他哪有時間聽你講這些執行流程?我要的是『策略』! 這根本不是我要的!」
Jason當場懵了。他一臉錯愕,心裡全是委屈:「我...我這不就是照你說的,把所有優勢都整理出來了嗎?」
Jason的困境,就是典型的「乖寶寶陷阱」。把老闆的話當聖旨,為什麼還會被罵?
因為,你只做了「聽話的執行者」,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合作夥伴」。在我的職涯諮詢中,這種「無效的努力」通常源自三種職場心態:
第一種:「聖旨接領員」。 這種人一聽到指令,就立刻低頭猛做。
他們放棄了自己最寶貴的資產——「大腦」。老闆說「往東」,他絕不往西,就算他明知東邊是懸崖。他們害怕提問、害怕質疑,把「執行」跟「服從」劃上等號。
危險點: 老闆要的是「結果」,而不是你的「服從過程」。你沒有幫老闆「思考」,你就只是個昂貴的機器人。
第二種:「指令解讀障礙」。
就像Jason,他聽到了「大格局」,卻解讀成「包山包海」。他沒有搞懂這句話背後的「真正目的」。
危險點: 老闆是「下達目標」的人,但他們不一定擅長「下達指令」。他們說的「大格局」,可能只是「五頁內讓我看到策略重點」。你沒有「反向確認」,就等於在開「指令盲盒」,開出來是驚喜還是驚嚇,全憑運氣。
第三種:「焦慮型乖寶寶」。
這種人極度害怕讓主管失望。他們不敢問「為什麼」,因為他們怕被覺得「很笨」或「在挑戰權威」。他們寧願自己猜,也不敢去「麻煩」主管。
危險點: 你因為怕被罵,所以不敢多問,結果因為做錯,被罵得更慘。這種惡性循環,是工作倦怠和主管關係惡化的主因。
那到底該怎麼辦?
建議是,你必須停止當「乖寶寶」,開始當「神隊友」。
1. 停止當「手」,開始當「腦」:先問「Why」再想「How」。 拿到任務時,永遠別急著說「好,馬上去做」。你必須先校準目標。
範例: 「主管,收到。我想先跟您確認一下,這次提案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展現我們的『策略高度』,還是『執行細膩度』?這次的聽眾最在意的會是什麼?」
2. 練習「指令複誦」:用你的話,說出老闆的目標。 會議結束前,一定要做「總結確認」。
範例: 「好的主管,所以我總結一下。週五前,我要出一份不超過 10 頁的策略簡報,重點放在『A 策略』,因為 CEO 最在意的是『B 效益』。我的理解正確嗎?」
3. 提供「選項」,而不是「單一答案」。 「乖寶寶」才會只給一個答案。真正的「神隊友」,會給老闆做選擇題。
範例: 「主管,針對『大格局』,我構思了兩個方向。A 方案是策略導向,很快;B 方案是細節導向,很滿。您覺得哪個方向更符合這次的需求?」
重點提醒: 這能展現你的思考深度,並把決策權交還給老闆,讓他覺得「你跟他站在同一陣線」。
Jason後來怎麼了?
那次慘痛的教訓後,他痛定思痛。下一次,主管又丟了一個任務:「去研究一下競品 B 的動態。」
他不再是那個拔腿就跑的Jason。他吸了口氣,問:「主管,沒問題。您是想了解他們『最近的行銷活動』,還是他們『長期的產品策略』?您需要的是一份快報,還是一份深度分析?」
主管愣了一下,笑了:「深度分析。下週給我。」
Jason後來告訴我,他現在工作反而更輕鬆,因為他只做「對」的事。他不再是那個累死的主管「聖旨接領員」,而是主管最信賴的「策略神隊友」。
老闆要的,從來都不是一個聽話的奴才;他要的,是一個能幫他搞定一切的將才。
看更多
0 0 148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