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中宇環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中鋼集團】銷售行政主管(越南胡志明市) / 符合度分析
【中鋼集團】銷售行政主管(越南胡志明市) 中宇環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大學

經歷

未具備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林尚能

執行長

11/26 20:00

2026 企業培訓推薦:10 大企業教育訓練服務商比較
在 2026 年的企業競爭環境中,「人才速度」已經正式取代「產品速度」,成為決定企業能否持續成長的關鍵指標。面對 AI、數據、永續治理、跨文化管理、組織敏捷化等新時代挑戰,企業需要的已不再只是能完成現在工作的員工,而是能帶領企業迎向未來的人才。因此,企業培訓從「支援型功能」全面升級為「策略核心投資」。
然而,市場上企業教育訓練服務商眾多,各自擅長不同領域。企業如何找到與自身策略、文化、需求最契合的合作夥伴,成為當前人資主管與決策者最頭痛的問題之一。本篇將帶你掌握 2026 年企業培訓的關鍵趨勢,並比較 10 家具代表性的企業教育訓練服務商,協助你制定最符合企業需求的培訓 roadmap。
2026 年企業培訓的五大趨勢:人才賦能成為企業戰略
第一,AI 賦能成為全員技能
AI 工具不再只是工程師或行銷人的技能,而是所有職位都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工作流程優化、資料整理、內容生成、跨部門協作,都需要 AI 能力支撐。
第二,新世代管理與軟實力躍升重點
Z 世代大量進入職場,主管必須學會適應性領導、教練式管理、跨世代溝通,才能提升團隊效率。
第三,個人化學習路徑興起
過去的「一套課程給所有人」已經失效。企業開始運用資料分析、職能模型為員工打造專屬學習地圖,使培訓結果更具精準度。
第四,混合式學習成為主流
線上課程的彈性+實體課程的深度+專案實作的落地=最大化培訓效果。許多企業開始導入線上基礎學習,再搭配實體工作坊深化能力。
第五,永續與 ESG 技能成為必備能力
碳管理、永續策略、供應鏈治理成為主管與決策者不得不具備的新知識,企業紛紛導入 ESG 相關課程,建立永續文化。
選擇企業教育訓練服務商的五大標準
要選到適合企業的培訓夥伴,請依以下五大面向評估:
一、專業與課程深度
是否具備完整課程架構?是否能涵蓋初階、中階、高階需求?是否有跨產業成功案例?
二、客製化能力
能否依你的企業調整內容、案例與練習?能否補強企業文化與當前痛點?
三、講師與顧問實戰經驗
講師本身是否做過、帶過、成功過?是否能提供具體的方法與實務工具?
四、成效衡量與追蹤
是否能協助企業制定 KPI?是否提供課後追蹤、作業回饋、專案指導?
五、服務與口碑
是否有完整的課前訪談、課後回饋、顧問支援?是否獲得企業一致好評?
2026 年 10 大企業教育訓練服務商比較
以下為台灣市場具代表性的 10 家企業培訓服務商,依專長與定位分析:
第一家:天下學習
擅長領導力、趨勢洞察、高階管理。適合需要提升策略思維與宏觀視角的企業。
第二家:先行智庫
以 AI、數據分析與數位轉型課程聞名,能協助企業打造數據文化與 AI 能力。
第三家:太毅國際顧問
主打體驗式教學,透過遊戲化、團隊活動提升凝聚力,適合集團內訓與主管共識營。
第四家:啟程教育學院
擅長敏捷管理、創新方法與組織變革,適合正在進行轉型的企業。
第五家:經理人學苑
以主管能力、管理技巧與職能訓練著稱,是建構中基層主管能力的好選擇。
第六家:鼎新電腦
專精 ERP、資訊化、流程優化,是製造業與大型企業常合作的數位訓練夥伴。
第七家:外貿協會(TAITRA)
具全球視野,擅長國際貿易、市場拓展等課程,適合計畫進軍海外市場的企業。
第八家:台灣微軟
雲端、資安、AI 工具與數位協作課程完善,適合技術團隊與數位部門。
第九家:宏碁資訊
專長資安、雲架構與企業科技應用,是 IT 能力培訓的強勢夥伴。
第十家:台灣金融研訓院
提供金融專業、風險管理、法遵等課程,是金融業最重要的教育訓練機構。
企業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的培訓服務商?
企業挑選服務商時,應先釐清自身處於什麼發展階段:
若企業正在進行數位轉型:
選擇具 AI、資料分析、流程優化能力的培訓夥伴。
若企業需要提升管理層能力:
選擇擅長領導力、管理技巧與組織文化的培訓機構。
若企業需要提升跨部門效率:
選擇擅長溝通、團隊合作與專案管理的服務商。
若企業要強化永續能力:
選擇擅長 ESG 或綠色管理的專業單位。
只有「需求對齊」,培訓才能真正帶來成效。
企業內訓成功的五大步驟
要讓企業培訓真正有效,建議依以下流程規劃:
第一步:需求診斷
使用問卷、訪談、績效評估找出能力缺口。
第二步:課程設計
依企業文化與現況客製內容與案例。
第三步:引導與執行
確保主管參與、提高員工動機、強化課中互動。
第四步:課後落地
安排作業、專案指派、部門練習、導師制度。
第五步:成效衡量
從滿意度、技能提升到業務成果進行綜合評估。
企業常見疑問整理
問題一:企業培訓的 ROI 如何衡量?
可比較培訓前後的績效數據,如效率、品質、銷售、滿意度等。
問題二:企業培訓的費用差異很大,如何選擇?
價格不是關鍵,能否解決企業問題才是。
問題三:企業可否要求完全客製化?
優秀服務商皆能提供客製化內容,包括案例、練習與 KPI。
問題四:如何提升員工參與度?
主管支持、貼近需求的課程內容、實作活動是關鍵。
問題五:線上課與實體課差別?
線上重彈性,實體重深度;混合式效果最佳。
問題六:講師好壞如何評估?
看經驗、案例、授課風格與是否能提供可落地方法。
問題七:企業培訓包含哪些範圍?
專業能力、管理能力、軟實力、文化價值與數位能力都是主流項目。
企業成長的最佳夥伴:戰國策戰勝學院
若企業需要的是「能真正落地的培訓」,戰國策戰勝學院會是一個值得信賴的策略夥伴。
戰勝學院整合企業策略、行銷、AI、人才培育與內訓服務,協助企業打造完整的人才成長系統。由林尚能顧問領軍,以超過 25 年企業輔導經驗,成功協助上萬家企業提升競爭力。
服務包括:
企業策略規劃
行銷與品牌培訓
AI 應用導入
跨部門協作與管理課程
企業內訓與人才成長地圖設計
免費諮詢專線:0800-003-191
官方網站:mo.com.tw
立即預約還可獲得《100 個老闆最頭痛的問題》電子書,協助企業快速定位問題、制定成長計畫。
投資人才,就是投資企業的未來。現在正是讓企業跨入下一階段的最佳時刻。
看更多
0 0 162 0
外貿協會培訓中心 (台北)

台北

11/26 15:30

禮貌請求 展現專業溝通力🤝
在商業郵件中提出請求時,「禮貌」至關重要。不僅能增加對方接受請求的可能性,也有助於維持良好的職場關係與專業形象。
✅ 常見禮貌請求句型
Could you please…
 您可以…嗎?
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若您能…我將不勝感激。
Would it be possible to…
 是否有可能…?
⚠️ 請避免以下不夠禮貌的說法:
Send me…(直接命令,語氣太強)
Do this…(缺乏禮貌)
I need this now.(急迫但不尊重)
📌 例句比較
✔️禮貌版:
 Could you please send me the updated file by Tuesday?
 請問您可以在週二前傳給我更新檔嗎?
❌不禮貌版:
 Send me the updated file by Tuesday.
 週二前把檔案給我。(語氣生硬)
👉 加上「Could you please」這樣的片語,能讓語氣柔和、專業又得體。
🗂 Word Bank(英 ➡ 中)
英文詞彙 中文翻譯
Request 請求
Polite 禮貌
Appreciate 感謝
Possible 可能
Updated file 更新檔
Professional 專業的
🔑 重點回顧
The more polite you are, the more likely people are to say “yes.”
(禮貌越高,成功率越高)
用禮貌的方式提出請求,不僅展示出你的專業度,也能建立更正面的職場印象。記住:你怎麼說,和你說什麼一樣重要。
看更多
1 0 956 0
蒲朝棟

主任

11/21 11:00

真正讓你離職的,是主管還是工作?
當你每週日晚上就開始焦慮、週一早上鬧鐘一響就想砸爛手機時,你的腦中一定會浮現一個念頭:我要離職!
但你真的知道,你離職的原因是什麼嗎?
有時候,你以為是受不了工作內容的枯燥,但其實是受不了主管的瞎指揮。有時候,你以為是受不了主管的職場PUA,但其實只是拿主管當藉口,逃避這份工作本身就不適合你的事實。
搞不清楚痛苦的根源,你換了工作,也只會換來一個「一樣爛的輪迴」。
小周就經歷了這個痛苦的診斷期。
小周是個優秀的專案經理,但他最近超想辭職。他的主管是個標準的慣老闆,情緒化、愛改主意、總是深夜傳 Line。小周把所有負面情緒都歸咎於這位主管。
他說:「我真的想離開這個產業了!我懷疑我根本不適合當 PM,我應該去開咖啡廳,過簡單一點的生活...」
他想起以前跟著一位好主管時,儘管工作挑戰很大,但他真的樂在其中。現在的工作內容其實沒變,但每天都被這位新主管搞到身心俱疲。
轉折點在於小周意識到,他的情緒耗竭是主管造成的,但他的技能耗竭還沒發生。他需要的不是換跑道,而是「換一條船」。
在你遞出辭呈前,你必須先為你的痛苦做一次精準的「離職前診斷」。我們將痛苦分成兩種:「情緒消耗」和「技能消耗」。
你可以用以下三個問題,來判斷你該「辭掉工作」還是「辭掉主管」:
診斷一:焦慮源是什麼?
問題: 你的焦慮,是來自於工作內容本身(例如:想到要寫程式、跑業績、算帳)?還是只來自於想到要跟你的主管互動(例如:想到週一的晨會、下班後的 Line 訊息)?
判讀: 如果焦慮源是純粹的互動,那多半是主管關係問題。如果焦慮源是任務本身,那才是工作與職涯發展不符。
診斷二:技能與能量測試
問題: 這份工作,消耗的是你的「專業技能」與「腦力」?還是只消耗你的「情緒能量」與「時間」?
判讀: 如果你發現你的技能在不斷空轉、沒有成長,你的工作可能不適合你。如果你的技能很OK,但情緒電池被吸乾,那是主管的有毒環境造成。
診斷三:未來角色測試
問題: 假設明天你就換了一個能力好、尊重人的主管,你願意在這個產業、這個職位上再做五年嗎?
判讀: 如果答案是「願意」,那你的核心問題是主管。如果答案是「我根本不想做這個職位了」,那你的問題就是工作本身。
診斷清楚後,你才能決定下一步的轉職建議。
三步驟,將痛苦轉為策略:
策略一:確診為「主管問題」:
先實施「向上管理」,再考慮「內部轉調」。 你的技能和熱情都還在,別浪費了!在遞出辭呈前,先實施你的「界線管理」和「專業溝通」技巧。如果無效,請利用公司的資源進行內部轉調,讓自己的職涯價值留在公司,但擺脫有毒主管。
策略二:
確診為「工作問題」:帶著薪水,邊做邊學! 你的情緒還沒崩潰,只是不喜歡工作。請不要衝動離職!你要做的是邊拿薪水,邊為你的下一個職涯規劃做準備。利用這份工作提供的資源,去考證照、去上課、去建立作品集。你的薪水,就是你轉職的「跑道基金」。
策略三:
確診為「兩者皆有」:尋找「高自治權」的新工作。 如果主管爛、工作又無聊,請立刻啟動轉職程序。你的篩選條件必須明確:「高自治權」和「強連結性」(能讓你看到工作與最終目標的連結)。
小周後來經過診斷,發現是典型的「情緒消耗」。
他沒有去開咖啡廳,而是決定「辭掉主管,不辭掉工作」。他實施了嚴格的「數位下班」界線,並在拿到一家更尊重 PM 的公司 Offer 後,平靜地離開。
他現在的新公司,還是做 PM,但他開心地說,現在的他,週一早上鬧鐘響起時,會不會感到恐懼。
你的時間和專業都很寶貴,不要讓你的「不滿」變成一個模糊的藉口。 精準地找到痛苦的根源,才能做出最對你有利的職涯發展決定。
看更多
0 0 291 0
蒲朝棟

主任

11/20 11:00

小心,你可能被列入名單了!點破 3 個資遣前兆,教你優雅自救。
你的直覺,是不是最近常常告訴你:「好像哪裡怪怪的?」
雖然你還在上班,還領著薪水,但你感覺自己跟公司的距離好像越來越遠了。資遣,對很多人來說就像是晴天霹靂,但對公司來說,這是一件需要經過冗長準備的程序。
告訴你:公司在資遣你之前,一定會給你發出「無聲的紅旗」。
只是你是否看懂了這些訊號。
小美就是那個一開始沒看懂訊號的人。
小美在一家外商公司擔任專案經理,過去幾年表現優秀,是團隊裡最會解決問題的人。但從去年底開始,她察覺到一種說不出的詭異氣氛。
她說:「我跟我的主管關係沒有不好,但她就是怪怪的。以前她會找我聊午餐,現在都避開我。最奇怪的是,我手上的兩個最大專案,被悄悄地轉移給了一個新來的員工。」
小美問主管,主管只輕描淡寫地說:喔,那個新人需要學習。
小美當時信了,她以為這是公司在培養新人。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她收到 HR 的 Email。
HR 要求她參加一個「強制性培訓」,主題是她根本不需要的基礎軟體。在那場無意義的培訓中,她看到了幾個跟她處境相似的同事。她這才驚覺:原來公司正在系統性地為「裁員名單」做準備。
小美的經驗,就是典型的資遣前兆。公司不會直接告訴你,但會透過以下三種訊號,為資遣「建立文件檔案」或「情感脫離」:
第一種:「工作量悄悄抽離」的隱形人。 這是最常見的訊號。公司如果想資遣你,通常會先「抽走你的價值」。
細節: 你被交付的任務,從「高能見度、高預算」的重點專案,變成「低重要性、行政瑣碎」的雜事。你開始發現自己無事可做,或者你的核心職責被分散。這是在為你未來的「職位重疊或業務緊縮」建立文件證據。
第二種:「文書工作量暴增」的證據鏈。 這種訊號最危險,因為它代表 HR 已經介入了。
細節: 你的主管突然開始要求你提交異常細節的週報、日報、甚至「每小時的工作內容」報告。但他們幾乎不給你任何回饋,只是要求你「提交」就好。這不是為了你的職涯發展,而是為了建立「你表現不佳」或「角色可被替代」的文件證據。
第三種:「人際關係驟降」的溫度計。 這是最讓人心寒的訊號,代表主管和團隊已經開始「情感脫離」。
細節: 你的主管開始避開你,停止了非正式的午餐或閒聊。你突然被排除在重要的非正式會議或決策 Email 之外。這是管理層在執行「情感切割」,目的是讓最後的解僱對他們來說更容易執行。
發現這些訊號,請不要驚慌,更不要因為職場心理而感到羞恥。這不是你的失敗,這只是公司的商業決定。
你的目標是:在公司決定資遣你之前,先為自己執行一次「策略性轉職」。
三步驟,在資遣前搶回主導權:
步驟一:啟動「價值重置」:更新你的競爭力檔案。 不要等被資遣才更新履歷。立即量化你過去一年的所有成就,並更新你的 LinkedIn。
重點提醒: 這是你最好的職涯規劃時機。同時,將所有重要的、與工作相關的個人文件、推薦人清單,從公司電腦中轉移出來。
步驟二:執行「戰略性提問」:迫使主管確認你的角色。 不要等著被通知,你要主動出擊。用冷靜、專業的態度詢問你的主管
重點提醒: 你不是在質問,你是在問「未來」。如果主管支吾其詞或含糊不清,那就是最響亮的警鐘。
步驟三:建立「財務與情感跑道」:確保安全著陸。 轉職建議的首要條件是「有足夠的現金儲備」。
重點提醒: 立即開始節流,建立 3-6 個月的「失業重啟」應急基金。同時,開始聯繫你的人脈網絡(保持低調!)。如果公司真的要資遣你,你至少可以在財務上站穩腳跟,從容談判。
小美後來怎麼了?
她沒有等著被資遣。在開始投遞履歷的三週後,她拿到了一個更高薪、更符合她職涯發展的新 Offer。
當她交出辭呈時,主管反而一臉錯愕,因為公司還沒準備好資遣她。
她說:「當我發現被列入名單的那一刻,我雖然害怕,但我知道我不能等了。主動離開,比被掃地出門,感覺好多了。」
知道資遣前兆,不是為了讓你感到恐懼,而是為了讓你提前拿回你人生的主導權。
看更多
0 0 496 0
外貿協會培訓中心 (台北)

台北

11/10 14:09

保持簡潔就是最好的專業🤵
在商業Email中,簡潔有力比長篇大論更有效。短句不僅容易理解,對於英文非母語者(ESL讀者)來說,也更友善、更清楚。
✨ 三個寫出簡單明瞭Email的技巧
1. 一句只傳達一個重點
複雜版本:
We are currently reviewing your application and we would like to ask if you are available for an interview next week.
簡單版本:
We are reviewing your application. Are you available for an interview next week?
👉 拆句能幫助讀者更快理解內容重點。
2. 使用清楚的條列或項目符號
如果資訊太多,不要寫成一大段落,可以這樣分點:
範例:
We need the following by Friday:
Updated product brochure
Sales forecast report
Meeting agenda for Monday
這樣一目了然、閱讀無壓力。
3. 刪掉多餘的字
用更簡短的說法傳達相同意思:
原句 更佳寫法
Due to the fact that Because
In the near future Soon
I am writing to let you know that I’d like to inform you
🗂 單字小詞典(English ➡ 中文)
Word / Phrase 中文翻譯
Simple 簡單的
Sentence 句子
Application 申請
Interview 面試
Bullet point 項目符號
Clarity 清楚
Kindness 友善
🔑 重點提醒:Clarity is kindness(清楚就是一種友善)
越是簡單、直接的Email,越能展現你的專業與效率。對讀者來說,也是一種體貼。
把話講清楚,比講得多更有價值。
(此貼文由ITI講師Bob撰寫)
看更多
1 0 3928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管理主管

11/10 12:30

【當忙碌不等於產出,我們真的有在工作嗎?】
在職場裡,我們會看到一種奇特的現象,有些人每天忙到天昏地暗,卻沒有看到產出成果;而有些人看起來不急不徐,但每次開會報告時,總能提前交出長官要的關鍵進度。
如果是在技術性裝忙,那就另當別論。但如果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又找不出問題出在哪,真的會讓人欲哭無淚。
而我以前也有段時間陷入這種迷失,還記得我剛換到一個新的技術職工作,因為還在學習新的製程及適應新單位,為了不要讓人覺得我在混,那時候就覺得只要讓自己一直都很忙,每天到處巡巡看看,就好像代表自己很認真有在做事。
但事實卻狠狠打了我好幾巴掌,單純的忙碌不代表成果,有時只是引擎空轉的假象。因為能夠產出價值的關鍵,往往不在「努力」的多寡,而在「忙碌」的方向是不是對的。
【為什麼我們有時會陷入「假性忙碌」?】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做「行動幻覺」,意思是人會因為自己「有在做事」,就誤以為自己「有在往正確的道路前進」。
就像是花很多時間在回信、改報告、優化圖表、然後對一些細節吹毛求疵,但實際上最重要的專案及任務,卻一點都沒進展,那逐漸累積的工作就會壓的自己越來越喘不過氣。
這種「沒做在點上」的忙碌,最容易讓人陷入空轉。因為看起來自己每天都有在做事情,但卻發覺未完成的工作越來越多。
先問自己現在手上在忙的,是我想做的?還是我該做的?如果做這件事無法讓你更快速接近任務成果或是推進專案,那就算再花更多的時間,也只是自我耗能不是建立成果。
【思考工作改變,從「作業導向」走向「價值導向」】
有時候我們會把「有完成事情」當成「有完成工作」,但這兩者其實完全不同。
#「作業導向」的人,專注在把手邊想到的待辦作業一個一個劃掉
#「價值導向」的人,則會先區分每個代辦事項對整體任務的價值。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要整理專案簡報,
「作業導向」的人,可能會花很多時間去調版面、改格式、加資料,讓報告看起來很精美,內容很豐富
「價值導向」的人,會花時間去思考長官想聽什麼、邏輯是否嚴謹、數據是否清楚正確,要表達的核心重點是否有呈現出來。
當我們把工作焦點放在「輸出影響力」而不是「完成作業量」,你的工作效能自然會開始變得更有力量。
【不可諱言的,「假裝忙碌」也是一種自我心理防衛機制】
就像我在電視上看到的劇情,情侶的一方因為對於對話感到尷尬,就開始讓自己去做其他事情變得忙碌,這時候往往不是不知道該做什麼,而是「不敢」面對困難的那一個問題。所以會想要用忙碌掩飾焦慮,用細節填滿空白,因為這樣可以讓自己暫時覺得安全。
在工作中我們也可能會遇到類似的狀況,
當某人心裡不想做一份報告時,可能會一直「反覆在修文件的文字」;
當主管交代的新專案,內容不太懂時,同仁可能會「看一堆研究資料卻不進行行動」。
但這並不是代表自己在工作上懶惰,而是變成是一種「心理逃避」。人會下意識地逃開讓自己焦慮的任務,卻用進行大量的瑣事來說服自己「我有在努力」。
選擇停下來問自己,我是不是正在用忙碌,逃避真正重要的事?當能誠實面對這個問題,才是脫離空轉的第一步。
【三個動作讓「忙碌」變成「有效能」】
想讓工作真正有產值,不是變成讓自己變成超人去擠出更多時間,而是要建立「有效能的節奏」。
1. 釐清優先順序
每天開始上班前,先對焦主要的工作任務,列出三件「今天一定要完成」的事。不求多,只求準。這樣大腦會自動聚焦在成果上。
2. 設定界線與節奏
工作中很容易被外務干擾,當發現自己被訊息、會議、突發事件牽著走。就要趕快拉回來主要任務,給自己完整思考的空間。
3. 每天快速回顧反思
問自己:「今天做的幾件事情,是否真的有讓我往完成專案前進?」「哪些事情其實只是讓我覺得自己在動?」
【時間有捨才有得,要學會『讓時間花在最重要的成果上』】
當事情累積越來越多時,什麼都想完成就等於什麼都完成不了,要做的多又要做的好反而是過度理想化,適時放掉一些個人的堅持完美,也才能夠空出更多的時間,去完成那些更為重要的任務。
【工作上最重要的不是要忙,而是要做的清醒】
職場上的忙碌,其實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你對工作掌握的清晰度,也映出你內心的焦慮程度。如果自己每天都會被瑣事淹沒,不是代表你沒能力,而是提醒自己該回頭看看,這些努力有沒有用在真正重要的地方。
學會辨別哪些事該做、哪些該放、哪些該優先,該優先做的就不能去逃避,你的時間才能夠真正被使用,努力也才會開始有價值。
看更多
0 0 169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