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亞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全通路網站系統設計師熟html css / 符合度分析
全通路網站系統設計師熟html css 亞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專科

經歷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詹翔霖

商學院兼任副教授

11/17 22:13

從創業起步0到1成長轉型:避開拆夥與團隊崩解的關鍵
從創業起步0到1成長轉型:避開拆夥與團隊崩解的關鍵
一、起步階段(“0 → 1”)
• 內容重點:如教授在「創業起步學」中所講,起步階段需聚焦行銷、市場定位、產品/服務設計、團隊初建。
• 核心任務包括:撰寫創業企劃書(從理念、願景、市場分析、營運策略到風險評估)
• 常見風險:產品定位不明、目標市場不清、資源配置不足、團隊角色混亂、早期現金流忽略。
二、成長階段(“1 → N”) — 延伸討論
• 在已有初期驗證/市場進入後,組織需從「創始型操作」轉為「規模化運營」。
• 關鍵挑戰:
o 流程制度化:建立標準作業流程、專業管理制度。
o 團隊升級:創辦人放權、引入專業經理人、角色再定義。
o 資金與成本控制:擴張往往伴隨成本快速上升、風險增加。
o 組織文化變遷:從小團隊氛圍轉向較大型化企業文化,需變革。
• 若未能應對上述,可能導致成長停滯、內部矛盾、效率下降。
• 建議:創辦人應察覺自己角色需轉變;設計組織與團隊架構與成長同步;重視流程與系統,避免只靠創辦人的個人魅力而運作。
三、拆夥/團隊崩解風險
• 可從教授「合作失敗」等一般創業案例中延伸探討。
• 常見原因包括:
o 風險承擔與付出不平等:合作夥伴投入程度不同,預期差異大。
o 權責角色不明/決策權不一致:創辦人/合夥人對未來方向、資源投入或角色期待不同。
o 資金、收益與權益分配焦點未事先明確:尤其當公司開始盈利/擴張時,分配機制若不清晰易衝突。
o 團隊成長後角色與目標變化:原來小團隊模式無礙,但當擴張時,合夥人可能不適應新的角色或制度。
• 建議:
o 在創業早期就協議明確夥伴間的投入、報酬、退出機制。
o 隨規模擴大,定期檢視團隊角色與合作機制是否仍適配。
o 當團隊進入快速成長階段,應重視建立治理制度、透明的溝通機制、績效評估體系。
o 預備退出或轉讓機制,避免「卡位」或「執念」導致拆夥成本過高。
四、行動方案
• 創業者須具備階段意識:知道自己所處階段(起步、成長、成熟)並採取對應策略。
• 團隊與組織同步成長:創辦人個人能力+團隊結構+制度流程需一起變化。
• 提前防範拆夥與崩解風險:透過明確協議、角色定位、尊重變化與制度化提升穩定性。
• 建議行動清單:
1. 寫下目前公司所處階段與對應挑戰。
2. 檢視創辦人角色與組織結構是否匹配現階段。
3. 與合夥人/主要團隊成員討論投入、權責、退出機制。
4. 制定下一階段流程/制度優化計畫(如 KPI、績效、流程化、專業人員引入)。
5. 安排定期檢視時間節點(每 6 或 12 月)檢測成長與合作機制是否失衡。
看更多
0 0 104 0
蒲朝棟

主任

11/11 09:11

「我全都照做了啊!」把老闆的話當聖旨,為何他對你還是不滿意?
在職場上,你是不是也當過那種「乖寶寶」?
老闆交辦事項,你筆記抄得最勤;老闆說的每句話,你都當成「聖旨」來執行,不敢有絲毫怠慢。你以為你這種 100% 的執行力,換來的會是讚賞與升遷。
但結果呢?你累得半死,老闆卻好像總有哪裡不滿意。你心裡充滿了委屈:「我明明都照你說的做了,你到底還想怎樣?」
Jason就是這個「乖寶寶」的完美代言人。
Jason是個行銷企劃,做事細心、態度積極。他對主管的「向上管理」,就是老闆說一,他絕不做二。
有一次,公司要爭取一個大客戶,主管在會議上指示Jason:「這個提案,客戶要的是『大格局』,你負責把我們的優勢整理出來。」
Jason聽到了「聖旨」。他心想:「大格局?那一定是要包山包海、鉅細靡遺。」
接下來的一週,他瘋狂加班,把公司成立十年來所有成功的案例、所有服務的細節流程、所有可能的執行方案,全部塞進了簡報。他做出了 50 頁、堪稱「百科全書」等級的提案。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提案前一天的內部預演。
Jason信心滿滿地打開簡報。主管才看到第 5 頁(光是公司簡介就 3 頁),臉色就垮了。
主管打斷他:「Jason,我不是說要『大格局』嗎?你給我這些『小細節』幹嘛? 客戶是 CEO,他哪有時間聽你講這些執行流程?我要的是『策略』! 這根本不是我要的!」
Jason當場懵了。他一臉錯愕,心裡全是委屈:「我...我這不就是照你說的,把所有優勢都整理出來了嗎?」
Jason的困境,就是典型的「乖寶寶陷阱」。把老闆的話當聖旨,為什麼還會被罵?
因為,你只做了「聽話的執行者」,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合作夥伴」。在我的職涯諮詢中,這種「無效的努力」通常源自三種職場心態:
第一種:「聖旨接領員」。 這種人一聽到指令,就立刻低頭猛做。
他們放棄了自己最寶貴的資產——「大腦」。老闆說「往東」,他絕不往西,就算他明知東邊是懸崖。他們害怕提問、害怕質疑,把「執行」跟「服從」劃上等號。
危險點: 老闆要的是「結果」,而不是你的「服從過程」。你沒有幫老闆「思考」,你就只是個昂貴的機器人。
第二種:「指令解讀障礙」。
就像Jason,他聽到了「大格局」,卻解讀成「包山包海」。他沒有搞懂這句話背後的「真正目的」。
危險點: 老闆是「下達目標」的人,但他們不一定擅長「下達指令」。他們說的「大格局」,可能只是「五頁內讓我看到策略重點」。你沒有「反向確認」,就等於在開「指令盲盒」,開出來是驚喜還是驚嚇,全憑運氣。
第三種:「焦慮型乖寶寶」。
這種人極度害怕讓主管失望。他們不敢問「為什麼」,因為他們怕被覺得「很笨」或「在挑戰權威」。他們寧願自己猜,也不敢去「麻煩」主管。
危險點: 你因為怕被罵,所以不敢多問,結果因為做錯,被罵得更慘。這種惡性循環,是工作倦怠和主管關係惡化的主因。
那到底該怎麼辦?
建議是,你必須停止當「乖寶寶」,開始當「神隊友」。
1. 停止當「手」,開始當「腦」:先問「Why」再想「How」。 拿到任務時,永遠別急著說「好,馬上去做」。你必須先校準目標。
範例: 「主管,收到。我想先跟您確認一下,這次提案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展現我們的『策略高度』,還是『執行細膩度』?這次的聽眾最在意的會是什麼?」
2. 練習「指令複誦」:用你的話,說出老闆的目標。 會議結束前,一定要做「總結確認」。
範例: 「好的主管,所以我總結一下。週五前,我要出一份不超過 10 頁的策略簡報,重點放在『A 策略』,因為 CEO 最在意的是『B 效益』。我的理解正確嗎?」
3. 提供「選項」,而不是「單一答案」。 「乖寶寶」才會只給一個答案。真正的「神隊友」,會給老闆做選擇題。
範例: 「主管,針對『大格局』,我構思了兩個方向。A 方案是策略導向,很快;B 方案是細節導向,很滿。您覺得哪個方向更符合這次的需求?」
重點提醒: 這能展現你的思考深度,並把決策權交還給老闆,讓他覺得「你跟他站在同一陣線」。
Jason後來怎麼了?
那次慘痛的教訓後,他痛定思痛。下一次,主管又丟了一個任務:「去研究一下競品 B 的動態。」
他不再是那個拔腿就跑的Jason。他吸了口氣,問:「主管,沒問題。您是想了解他們『最近的行銷活動』,還是他們『長期的產品策略』?您需要的是一份快報,還是一份深度分析?」
主管愣了一下,笑了:「深度分析。下週給我。」
Jason後來告訴我,他現在工作反而更輕鬆,因為他只做「對」的事。他不再是那個累死的主管「聖旨接領員」,而是主管最信賴的「策略神隊友」。
老闆要的,從來都不是一個聽話的奴才;他要的,是一個能幫他搞定一切的將才。
看更多
0 0 293 0
詹翔霖

商學院兼任副教授

10/30 21:19

顧客滿意與顧客抱怨處理 龍鴻航業 (綠島之星)主管培訓班
顧客滿意與顧客抱怨處理 龍鴻航業 (綠島之星)主管培訓班
授課老師:詹翔霖老師
主題:顧客滿意與顧客抱怨處理
一、顧客滿意的重要性
1. 提升品牌忠誠度 - 滿意的顧客更可能成為長期顧客。
2. 促進口碑傳播 - 滿意的顧客更傾向推薦產品或服務。
3. 增加企業競爭力 - 高滿意度有助於在市場中建立優勢。
二、影響顧客滿意的關鍵因素
1. 產品或服務質量 - 確保產品或服務符合或超越顧客期望。
2. 價格合理性 - 提供符合市場價值的定價策略。
3. 服務體驗 - 包括溝通效率、員工專業度與態度。
4. 售前.中.後服務 - 提供完善的售後支援與問題解決方案。
三、顧客抱怨的處理原則
1. 快速回應 - 第一時間回應顧客,展現重視態度。
2. 傾聽與理解 - 耐心聆聽顧客問題,避免過早下結論。
3. 提供解決方案 - 根據問題性質提供具體且可行的解決方法。
4.跟進與檢討 - 確保問題徹底解決,並檢討改進流程。
四、建立有效的抱怨處理機制
1. 設置多元反饋管道 - 如電話、電子郵件、社群媒體等方式。
2. 培訓員工應對能力 - 提升員工處理衝突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3. 數據分析與改進 - 定期分析抱怨數據,找出根本原因並改進。
五、春木建設案例分享與海港自助餐成功要素
1. 成功案例分享 – 漢來食物中毒通過快速回應與誠懇道歉挽回顧客信任。
2. 成功要素總結 - 透明溝通、專業處理與持續改進是關鍵。
六、結尾回饋與QA
1. 重視顧客滿意與抱怨處理,將是龍鴻航業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2. 持續優化內部行銷及服務流程,以應對市場變化與顧客需求。
看更多
0 0 57 0
蒲朝棟

主任

10/27 16:23

從安靜崩裂到真實連結
每個辦公室裡,都有一種不敢說出口的沉默。
有人悶著頭加班、有人假裝沒事、有人心裡已經崩壞,嘴上卻仍說:「我沒事啦。」
這些看似穩定的表面,其實正在默默碎裂。這,就是所謂的「安靜崩裂」。
但故事到了這一篇,要開始說「轉變」——一個從安靜走向真實連結的轉折。
故事主角是一位叫阿庭的產品經理。
他所在的部門剛經歷一波改組,新主管上任後,大刀闊斧調整流程、加速專案節奏。阿庭雖然心裡有疑慮,但想著「反正說了也不會改」,便選擇閉嘴配合。
幾週後,團隊氣氛越來越緊繃。開會時沒人發言,連私下聊天都減少。
新主管以為大家默契很好,殊不知,這份「沉默」早已是壓力的代名詞。
直到某天,系統更新出包,造成重大客訴。主管氣得拍桌:「為什麼沒人提早警告我?!」
全場鴉雀無聲,沒人敢說,其實阿庭兩週前就提出過風險,但當時主管只回:「先別拖進度。」
那一刻,他感到一股強烈的無力——不是對工作,而是對這種假性合作的職場氛圍。
事件後,公司請外部顧問協助重建團隊溝通。第一次「情緒會議」上,阿庭原本仍想沉默,但顧問問了一句:「你們覺得現在的氣氛,像不像彼此都在害怕對方?」
他愣了一下,然後點頭。那一刻,有人開始笑出來,有人紅了眼眶。原來,大家都一樣累,只是沒人敢先承認。
從那之後,主管開始學會「先聽」,而不是「先說」。
團隊也試著用「我覺得」取代「你怎麼不」,讓對話變得柔軟一點。
阿庭後來在一次檢討會上主動發言:「其實我們不是不想配合,只是想知道被聽見的時候,努力才有意義。」
那句話讓主管沉默了幾秒,然後回:「我懂,從今天開始,我會聽完再回。」
全場第一次,有人露出真正的微笑。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心理安全感」,這指的是一個團隊成員能在沒有恐懼的情況下表達意見、提出問題與承認錯誤。研究顯示,有高心理安全感的團隊,創新力與績效平均比一般團隊高出30%。
原因很簡單:真實的溝通,才有真正的連結;真正的連結,才有健康的組織。
阿庭的團隊在幾個月後重新調整協作模式,不再以「誰出錯」為導向,而是問:「這次我們學到了什麼?」
他發現,當大家開始願意說真話,工作不僅更有效率,甚至連下班聚餐都變得更熱鬧。
那份「回到真實」的輕鬆感,就像是集體鬆開了一口長久憋著的氣。
在職場裡,安靜崩裂不是天災,而是文化的後遺症。
它提醒我們:再有效率的制度,也比不上被理解的關係。
而從「安靜」到「真實連結」,往往只差一個願意開口的人。
或許那個人,就是現在的你。
看更多
0 0 329 0
【104職場力】

09/09 15:36

0 0 259 1
【104職場力】

09/02 17:15

1 0 273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