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社會的時候,我其實是把「效率」和「速度」劃上等號。做事往往慢不下來,收到工作就趕快去做,然後做好就趕快交出去,在一開始的時候這種做法因為能夠快速完成工作,而且看起來工作很認真,也因此獲得到很多的稱讚,讓我深信這樣的做法是很正確的。
但隨著時間的經過,因為做得快,所以也因此接了更多的工作,結果做錯及沒做好的次數也變多了,另外因為不想破壞大家對自己的好印象,就更悶著頭想辦法加速加班去做,壓力也就越來越大。
而我在心中也開始懷疑,這種做法真的是對的嗎?
【為什麼想要「快點做完」,有時反而可能拖慢?】
1. 錯誤成本高:因為越急著想要快點完成,越容易會去忽略細節,尤其是一些數字及流程,結果後面還被主管退回。
2. 思維沒有優化:如果只一味的追求速度,做法就會停留在「照前一次作法加速去完成」而不是「思考怎麼做才能做得更好」。
3. 壓力增加品質下降:人在高度壓力下其實更容易會表現失常,也可能看不見一些盲區,所以雖然任務被「快快」完成,但效率卻不一定真的提高。
這就像是每天上下班開車的狀況。大多數人一想到「想快點到」,第一反應就是油門踩深一點。但真實情況是光靠加速,不但沒注意到路況風險變高,若遇上塞車還會更慢,讓自己的情緒陷入更大的煩躁之中。
如果換個思維,提前收集當天路況資訊,避開紅燈多或交通容易壅塞的路段,即使距離看似更遠,最後卻可能更快抵達。這就是效率與速度最大的差別:前者靠規畫思考與即時的調整,後者只是靠本能地一直往前衝。
【練習「不要急著做完」,深入思考的三個切入點】
1. 先花時間釐清目標
在動手前問自己:「這件事真正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急著交差,卻沒看清楚主管或客戶真正要的成果。結果花了很多力氣,卻方向跑偏。
2. 建立過程中的檢查點
不要等到最後快做完才進行檢查,而是分階段性停下來與自己或主管進行確認。就像開車時不會一路盲開,而是會隨時看導航、注意路況。
3. 練習用不同角度思考
效率常常來自「換個做法」。
如果做重複性工作時,一個流程常常都會卡在同一個地方,就代表需要調整思考及作法,而不是只是用衝撞或是忍耐去克服。
【如果做不完所有工作,那一定要先顧核心關鍵】
我們大部分的人,隨著位階越來越高,管理範圍越來越大,一定都會遇到想做的事情做不完的情況,就像一開始所提到的,我就陷入了這種情境,又因為我又想要把事情全部做完,所以讓自己更加的痛苦。
最後我理解到了,人的時間就是這麼多,我們能夠做的是把工作的核心重點做到穩定,若我們因為怕被罵就想要做完眼前的每件事,最後很有可能會顧此失彼,反而讓自己陷入了更茫然的困境。
【真正的做事效率,其實是「工作品質穩定+善於優化流程」】
我看過很多工作很有效率的人員,他們不一定都是工作速度很快,但他們做事情品質一定是高的,而且大多會以系統性作業考量,因為這樣的效率帶來的是「長遠的穩定」。
當一個人能跳脫「急著做完」的慣性,開始用「更好的方法」思考問題,他的職涯發展也會不一樣。因為主管看見的,不只是完成的快慢,而是你是否能幫團隊找到「走得更快、走得更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