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跟Podcast要選哪個?(一) 分散平台不等於分散觀眾
昨天有人問我他要開始經營自媒體,打造個人品牌,Youtube和Podcast要選哪一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溝通以下兩個重點:
1.你的商模是什麼?(你想靠什麼賺錢?你預計跟誰收錢?)
2.不管你的商模是什麼,做自媒體的目標就是要「紅」
紅,意味著知名度(非粉絲數唷),有些很賺錢的自媒體人粉絲不一定是最多,但在那個圈子裡大家絕對聽過他,網路上絕對找得到很多「關於他」的訊息,這就是知名度。
換句話說,紅=你留下多少痕跡在網路上,痕跡=可以被搜尋得到的網頁,專業術語是SEO。
「如果時間人力足夠的話,兩個都做啊!」我回答。
「可是現在經營podcast會有效果嗎?我看聽的人很少,收聽率也很低。」他說。
原來他是用這個角度去看啊!
確實許多人在評估Podcast市場的時候,會以量去跟YouTube相比,但就正如YouTube出現之初,也有很多人拿來跟FB的文章內容相比一樣,當時也有人質疑「一篇文章2分鐘就看完,誰會花15分鐘去看影片啊?」
但現在呢?YouTube已經是台灣人日常使用的社群媒體,流量驚人。
社群媒體或許會因時代更迭而轉移平台,但使用者的習慣不會改變。這裡的習慣指的是習慣用聽覺接收資訊,或是仰賴視覺接收?習慣看文字、圖片或是音頻?所以問台灣聽podcast的人有多少,不如問台灣聽音樂的人有多少,聽覺型人就是這些有聽音樂習慣的人,現在的音樂串流平台也提供podcast內容收聽,如果以收聽音樂的人為大盤來看,這群人數量是很可觀的。
那位朋友的假設是,如果要經營自媒體應該只要選擇一個平台,因為他認為多平台會分散人流,應該要把人匯流到統一的地方才對,但事實確非如此。
某位知名電影Youtuber(93萬訂閱)曾分享過,在他經營四種媒體形式(FB、IG、YT、Podcast)四種不同內容不同平台的經驗,他發現這四種平台的觀眾群是「不同群人」,中間交疊的並不多。
這個經驗也讓他認知到四種自媒體的形式(文字、圖片、影片、音檔)需要分開經營,因為他們有團隊在創造內容,所以四種平台的內容都是針對該平台屬性重新設計過,而非直接拿YT的影片擷取聲音就放到podcast,這樣經營一年多下來的結果,他們四個平台的影響力已破300萬(現在應該不只了)。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自媒體看的就是影響力,如上所提到的「網路上的痕跡」,大家如何接觸到你?在五感當中,只有「視覺」和「聽覺」可以遠距,視覺媒體已經非常飽和,但聽覺媒體目前就是podcast可以讓創作者用聲音接觸聽眾。
回到做自媒體的目的就是要紅,要夠知名,這也意味著盡可能去接觸最多人。從這個角度就不難理解為何Youtuber會想跨界插旗Podcast領域,因為對媒體經營來說,知名度需要接觸最多TA,不同的媒介會有不同族群,以知名度的角度來看,建議兩個平台都經營。
這位朋友本身是講師,過去也製作過許多影片分享知識型的內容,口說表達流利,內容也不需仰賴視覺才能懂,其實蠻適合podcast的。
「可是Podcast的搜尋能見度沒有Youtube高啊....」他接著問。
這是另一件事,留待下堂跟大家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