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艾蜜莉美學診所 / 品牌行銷專案經理 / 符合度分析
品牌行銷專案經理 艾蜜莉美學診所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高中

經歷

未具備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陳建夆

數位行銷×AI行銷應用|企業內訓講師&顧問

11/12 19:19

AI 行銷新時代:不只搶「流量」,更要掌握「留量」
過去談數位行銷,最常聽到的就是「流量」,重點在如何吸引顧客,但隨著廣告費用越來越貴,大家也開始意識到「留量」的重要性,把第一次跟我們接觸的人留下來,變成回購客或長期互動客戶。
我認為AI行銷應用,不是只是省時間、寫文案的角色,更應該用在「流量」與「留量」的行銷策略中,讓AI 行銷不是只追「流量」,更要打造品牌「留量」。
尤其廣告費越來越貴、轉換成本節節攀升,這應該大家都有意識到,因此整理了一篇文章,分享「流量」—>「留量」的個人觀點。
我是比較期待AI協作不只是文案或素材的層面而已,而是整個品牌的會員生命週期,因為真正的競爭力,是來自把一次互動變成長期顧客關係~
看更多
0 0 47 0
蒲朝棟

主任

11/12 11:00

「我只是運氣好?」,為何越優秀的人,越怕被看穿?
你是否也常有這種時刻?
專案成功了,你被老闆大力稱讚,你心裡的第一個念頭卻是:「...還好啦,這次只是運氣好。」
拿到一個夢寐以求的升遷,你開心的時間不超過十分鐘,下一秒就開始恐慌:「完蛋,如果我做不好怎麼辦?他們會不會發現我根本沒那麼厲害?」
如果這些OS你全都中,那恭喜你,你並不孤單。你很可能正深陷在「冒牌者症候群」的泥沼裡。
Emily就是一個被「冒牌者症候群」綁架的典型個案。
客觀來看,她是標準的「人生勝利組」。名校畢業,工作五年就爬到行銷副理,團隊都服她。但實際上她的狀態差到不行,焦慮到失眠。
她的公司剛交付給她一個千萬等級的年度專案,這本該是她大展身手的舞台。
但這份「肯定」,卻成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她說:「我真的快不行了。我每天都超慌,我總覺得我會搞砸這一切。」
她又問自己:「妳過去也成功執行過好幾個大案子,不是嗎?」
她卻又立刻搖頭:「那不一樣! 上次是因為客戶人好、上次是剛好搭上熱潮、上次是隊友罩我...我根本不知道我上次是怎麼成功的! 這次...這次我一定會被看穿。」
她因為害怕「被看穿」,開始瘋狂加班、檢查所有細節到凌晨三點,甚至因為壓力太大,開始拖延最重要的策略規劃。她越努力,就越焦慮。
Emily的痛苦,就是「冒牌者症候群」最可怕的地方:它會讓你的「成就」,變成你「焦慮」的來源。
這種職場心理狀態,特別容易出現在高成就、高責任感的人身上。經驗中,這些「冒牌者」通常會陷入三種有毒的思維陷阱:
第一種:「完美主義的超人」。 這類人相信,他們必須在「所有」事情上都表現完美。他們不允許自己犯任何小錯。只要有一個細節沒顧到,例如簡報上打錯一個字,他們就會立刻否定自己全部的努力,覺得「看吧,我果然是個騙子,連這個都沒做好。」
第二種:「天生好手」的迷思。 這類人深信,如果一件事情需要他「花時間努力」才能學會,那就代表他「沒有天分」,不配得到這個成就。
危險點: 他們極度害怕「學習過程」被看見。他們不敢問問題,也不敢接受新挑戰。他們只願意做那些「看起來毫不費力」的事。
第三種:「獨行俠」的包袱。 這類人認為,「尋求幫助」就等於「承認自己無能」。他們覺得既然這個位子是我的,我就必須「獨自」搞定所有事。
危險點: 他們會扛下所有不該扛的責任,拒絕團隊合作,最後把自己孤立起來,直到被壓力壓垮。
如果你發現自己中了任何一項,別怕,這不是你的錯。這只是你的「大腦程式」需要更新了。
你不需要「消除」焦慮,你只需要「戳破」它。
1. 建立你的「客觀事實檔案夾」: 冒牌者症候群是用「主觀感覺」在攻擊你,所以你要用「客觀事實」反擊。
準備一個筆記本或檔案,把你所有「具體的成就」寫下來。
錯誤示範: 「我專案做完了。」
正確示範: 「我(具體行動)導入了 A/B 測試,讓點閱率(客觀數據)提升了 15%,為公司(實際貢獻)帶來了 50 萬營收。」
2. 重新定義「努力」與「求助」: 你必須打從心底接受:「努力」並不可恥,「求助」更是強者的象徵。
1: 把「我怎麼連這個都不會?」改成「這個新東西很有趣,我該怎麼學會它?」
2: 把「我不敢問」改成「我想跟你請教一個專業問題...」
重點提醒: 真正厲害的人,不是什麼都會,而是「知道如何最快找到資源」。
3. 練習「小規模搞砸」: 「完美主義」的解藥,就是「接受不完美」。
重點提醒: 在「非核心」的任務上,刻意練習「做到 80 分就好」。例如,一封內部信,檢查一次就寄出,不要改 10 遍。你會發現,天真的沒有塌下來,地球還在轉。
Emily後來怎麼樣了?
她沒有奇蹟似地變成一個 100% 自信的人。她接下了那個千萬專案,過程中她還是很焦慮。
但她做了不一樣的嘗試。
她在第一次策略會議上,就主動跟團隊說:「這是我初步的構想,但我對 A 部分的數據掌握還不夠,需要大家支援。」
她也開始建立她的「事實檔案夾」。她說,每當她又想拖延時,她就去看看那個檔案,告訴自己:「我不是騙子,我是靠著這些戰功走到這裡的。」
專案結案時,成果斐然。她笑著說:「我現在還是會焦慮,但我不再把它當成『我無能的證明』,我只把它當成『我對自己要求很高』的副作用。」
你不是運氣好。你是真的,真的,很努力。 你的優秀值得被你自己看見。
看更多
0 0 45 0
林尚能

執行長

11/12 08:00

我用目標拆解法讓業績穩定成長30%
在企業經營裡,很多老闆都以為「有策略、有方向」
團隊就會自動前進,但現實是——策略講得再漂亮,
如果沒拆解成明確行動,團隊只會原地打轉。
銷售成績不理想,往往不是人不努力,
而是沒有明確的執行節奏。想讓業績穩定成長,
就要把「季度營收目標」細化成
每位業務每天能做到的具體任務:
打幾通電話、拜訪幾個客戶、發幾份報價。
當數字變成行動、目標變成習慣,
再搭配透明獎勵制度與即時看板追蹤,
團隊執行力自然全面提升。
實際做法:
1.OKR→KPI → 具體行動
OKR是目標與關鍵成果管理法。
O(Objective)
明確、有激勵性的「大目標」。
KR(Key Results)
衡量這個目標是否達成的「具體數字成果」。
舉例:
O(目標):本季營收達 1200 萬。
KR(關鍵成果):開發 60 位新客、
回購 40 位舊客、平均單價達 12 萬。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是關鍵績效指標,它比 OKR 更強調「執行」
把宏觀目標拆解成日常可執行的任務與行動,
讓團隊在過程中能即時追蹤進度。
舉例:
每位業務每週需完成 50 通潛在客戶開發電話。
安排 8 場產品演示或線上說明會。
提出 5 份正式報價單並追蹤回覆。
2.建立追蹤與回饋機制
每週檢討:
追蹤實際完成率,分析各階段轉換率。
每月回顧:
比對營收達成率與 KR 落差,調整策略。
每季校正:
將成功行動轉化為標準作業流程(SOP)。
3.配套激勵制度
業績獎金與獎勵應與達成率直接掛鉤。
透明公開的排行榜讓績效可視,建立正向競爭。
4.工具與腳本
銷售團隊的效率,來自系統化的工具與SOP。
建議統一使用 CRM 系統集中管理客戶資料,
從名單導入、追蹤、回報到成交皆可一目了然。
為避免資訊遺漏,應建立明確的線索標記規則
(如A級高意願、B級潛在、C級觀望),
讓團隊能快速辨識優先順序。
同時制定標準化跟進腳本與拒絕處理話術,
確保所有業務在面對客戶時,
能維持一致的專業度與節奏。
不僅縮短新人成長期,
也能讓整體團隊更穩定輸出成果。
【這套方法能解決】
✔️ 有大方向但不知道如何執行
✔️ 團隊鬆散、沒動能、沒有方向
✔️ 新人戰力起不來
策略不是喊口號,而是讓每個人「知道明天該做什麼」。
這才是業績真的會成長的關鍵。
看更多
0 0 59 0
陳建夆

數位行銷×AI行銷應用|企業內訓講師&顧問

11/10 20:29

用AI規劃行銷活動:創意思考工具(六頂思考帽&隨機詞)
在研究所上課時,有上過創意思考的課程,當時有學到六頂思考帽或隨機詞兩個創意思考工具,我自己在使用規劃行銷活動時就會習慣讓AI用這兩個工具協助生成初稿,達到1+1>2的效果,畢竟我的腦袋也不是很聰明,規劃一個有創意的行銷活動總是會想很久,這時候就需要AI的協助了~!
但在行銷企劃中,會用 AI其實不再是競爭力,而是起跑線。
但光靠 AI 產生靈感,創意只是看起來合理,卻不一定落地。
◼我自己習慣的做法如下:
(1) 先水平創意思考:先用水平創意思考工具(隨機詞)展開題目,讓AI先幫忙產出3-5個方向與主題。
(2) 再垂直創意思考:然後再結合自己過往經驗及需要衡量的數據指標,比如活動成本、活動可行性、潛在公關風險、KPI 能否達標等。
用這個方法,讓AI幫忙把腦袋升級到2.0,克服自己的「企劃卡關症」,讓靈感不再碰運氣,決策不再憑直覺。
👉內文中有整理了完整流程+範例,提供給大家參考~
看更多
0 0 91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管理主管

11/10 12:30

【當忙碌不等於產出,我們真的有在工作嗎?】
在職場裡,我們會看到一種奇特的現象,有些人每天忙到天昏地暗,卻沒有看到產出成果;而有些人看起來不急不徐,但每次開會報告時,總能提前交出長官要的關鍵進度。
如果是在技術性裝忙,那就另當別論。但如果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又找不出問題出在哪,真的會讓人欲哭無淚。
而我以前也有段時間陷入這種迷失,還記得我剛換到一個新的技術職工作,因為還在學習新的製程及適應新單位,為了不要讓人覺得我在混,那時候就覺得只要讓自己一直都很忙,每天到處巡巡看看,就好像代表自己很認真有在做事。
但事實卻狠狠打了我好幾巴掌,單純的忙碌不代表成果,有時只是引擎空轉的假象。因為能夠產出價值的關鍵,往往不在「努力」的多寡,而在「忙碌」的方向是不是對的。
【為什麼我們有時會陷入「假性忙碌」?】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做「行動幻覺」,意思是人會因為自己「有在做事」,就誤以為自己「有在往正確的道路前進」。
就像是花很多時間在回信、改報告、優化圖表、然後對一些細節吹毛求疵,但實際上最重要的專案及任務,卻一點都沒進展,那逐漸累積的工作就會壓的自己越來越喘不過氣。
這種「沒做在點上」的忙碌,最容易讓人陷入空轉。因為看起來自己每天都有在做事情,但卻發覺未完成的工作越來越多。
先問自己現在手上在忙的,是我想做的?還是我該做的?如果做這件事無法讓你更快速接近任務成果或是推進專案,那就算再花更多的時間,也只是自我耗能不是建立成果。
【思考工作改變,從「作業導向」走向「價值導向」】
有時候我們會把「有完成事情」當成「有完成工作」,但這兩者其實完全不同。
#「作業導向」的人,專注在把手邊想到的待辦作業一個一個劃掉
#「價值導向」的人,則會先區分每個代辦事項對整體任務的價值。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要整理專案簡報,
「作業導向」的人,可能會花很多時間去調版面、改格式、加資料,讓報告看起來很精美,內容很豐富
「價值導向」的人,會花時間去思考長官想聽什麼、邏輯是否嚴謹、數據是否清楚正確,要表達的核心重點是否有呈現出來。
當我們把工作焦點放在「輸出影響力」而不是「完成作業量」,你的工作效能自然會開始變得更有力量。
【不可諱言的,「假裝忙碌」也是一種自我心理防衛機制】
就像我在電視上看到的劇情,情侶的一方因為對於對話感到尷尬,就開始讓自己去做其他事情變得忙碌,這時候往往不是不知道該做什麼,而是「不敢」面對困難的那一個問題。所以會想要用忙碌掩飾焦慮,用細節填滿空白,因為這樣可以讓自己暫時覺得安全。
在工作中我們也可能會遇到類似的狀況,
當某人心裡不想做一份報告時,可能會一直「反覆在修文件的文字」;
當主管交代的新專案,內容不太懂時,同仁可能會「看一堆研究資料卻不進行行動」。
但這並不是代表自己在工作上懶惰,而是變成是一種「心理逃避」。人會下意識地逃開讓自己焦慮的任務,卻用進行大量的瑣事來說服自己「我有在努力」。
選擇停下來問自己,我是不是正在用忙碌,逃避真正重要的事?當能誠實面對這個問題,才是脫離空轉的第一步。
【三個動作讓「忙碌」變成「有效能」】
想讓工作真正有產值,不是變成讓自己變成超人去擠出更多時間,而是要建立「有效能的節奏」。
1. 釐清優先順序
每天開始上班前,先對焦主要的工作任務,列出三件「今天一定要完成」的事。不求多,只求準。這樣大腦會自動聚焦在成果上。
2. 設定界線與節奏
工作中很容易被外務干擾,當發現自己被訊息、會議、突發事件牽著走。就要趕快拉回來主要任務,給自己完整思考的空間。
3. 每天快速回顧反思
問自己:「今天做的幾件事情,是否真的有讓我往完成專案前進?」「哪些事情其實只是讓我覺得自己在動?」
【時間有捨才有得,要學會『讓時間花在最重要的成果上』】
當事情累積越來越多時,什麼都想完成就等於什麼都完成不了,要做的多又要做的好反而是過度理想化,適時放掉一些個人的堅持完美,也才能夠空出更多的時間,去完成那些更為重要的任務。
【工作上最重要的不是要忙,而是要做的清醒】
職場上的忙碌,其實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你對工作掌握的清晰度,也映出你內心的焦慮程度。如果自己每天都會被瑣事淹沒,不是代表你沒能力,而是提醒自己該回頭看看,這些努力有沒有用在真正重要的地方。
學會辨別哪些事該做、哪些該放、哪些該優先,該優先做的就不能去逃避,你的時間才能夠真正被使用,努力也才會開始有價值。
看更多
0 0 63 0
蒲朝棟

主任

11/10 11:00

「我只跟妳說...」公司裡,妳最不該跟誰交心?這三種人,比主管還危險!
在職場裡,我們都渴望找到「盟友」。
畢竟,工作這麼苦悶,如果沒有人可以一起吐吐苦水、罵罵老闆、分享一下八卦,那辦公室生活也太窒息了。但你是否也曾有過這種經驗:前一天才跟同事掏心掏肺,隔天你的「祕密」就變成全公司都知道的「新聞」?
「同事」這兩個字,本身就充滿了矛盾。你們是戰友,但也可能是潛在的競爭者。這種又愛又恨的關係,讓一個問題變得至關重要:在公司裡,到底該跟誰保持距離?
佩琪在一家電商公司當行銷,她永遠記得那次「被背叛」的傻眼經驗。
佩琪剛進公司時,對一切都還在摸索,壓力超大。當時,同部門一位資深前輩琳達對她特別照顧,會主動教她流程、中午找她吃飯,像個溫暖的大姊姊。
有一次,佩琪因為一個專案跟主管的意見不合,私下被念了幾句,心裡很委屈。那天中午,她跟琳達吃飯時,忍不住抱怨了幾句:「我覺得主管根本不了解第一線的狀況...」、「他上次的決策超瞎的...」
琳達聽了,也是義憤填膺地幫她罵了幾句,還跟她分享了幾個主管的「黑歷史」,佩琪當下覺得自己「找到組織了」。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下一次的部門會議。
會議上,主管在檢討專案成效時,琳達突然舉手發言:「報告主管,我覺得我們團隊最近在執行上,可能有一些同仁認為您的決策不夠貼近第一線,導致溝通成本有點高...」
琳達的口氣非常客觀、專業,但佩琪一聽,背脊當場涼了。那些話,不就是她前幾天在飯桌上說的嗎?
會後,主管意味深長地看了佩琪一眼。佩琪瞬間明白,她被賣了。琳達拿她的「真心話」,包裝成自己的「建言」,既向上管理,又撇清了關係。佩琪的「交心」,成了前輩往上爬的墊腳石。
佩琪的經歷,不是特例,而是常態。90% 的人際困擾,都來自於「錯把同事當朋友」,在不對的人面前洩漏了不該說的話。
在職場上,有三種人,你絕對不該跟他們掏心掏肺。他們比你的主管還危險:
第一種:「萬事通」型的八卦中心。 這種人通常人緣極好、消息最靈通。你是不是新來的?誰跟誰不合?誰的案子被搶了?他都知道。你很容易誤以為他「很罩」,跟他交心。
危險點: 他們的「友善」是用「資訊」換來的。你今天的祕密,就是他明天的社交貨幣。 他們沒有惡意,他們只是「管不住嘴巴」,而且樂於分享所有拿到的資訊,來鞏固自己「萬事通」的地位。
第二種:「偽導師」型的資深前輩。 他們看起來充滿善意,會主動「關心」你、「指導」你,聽你抱怨,甚至幫你「分析」局勢。你以為他是你的職場導師。
危險點: 他們的忠誠度是對「公司」或「他們自己的利益」。當你的抱怨與公司的利益(或他的利益)衝突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犧牲你,保全大局」。他們會把你的情緒化抱怨,轉化成「理性」的資訊呈報上去。
第三種:「高競爭」關係的同儕戰友。 這是最難防的。你們可能同期進公司、一起加班、革命情感最深厚。你覺得你們是「我們」。
危險點: 只要你們之間存在「潛在競爭」(例如:同一個升遷名額、同一筆獎金、同一個 A 級專案),你們的關係就註定不單純。當利益只有一份時,「我們」就會瞬間瓦解成「你」和「我」。 你的弱點、你對工作的抱怨,都可能成為未來他在競爭中勝過你的籌碼。
那在公司裡,難道都不能有朋友,只能當個「孤僻鬼」嗎?
我的建議是,你必須建立「有界線的溫暖」。
1. 練習「資訊分層」:區分「情緒」與「事實」。 你可以分享「事實」,但絕對不要分享「情緒」(例如:我覺得主管很煩、同事很笨)。前者叫「尋求合作」,後者叫「情緒垃圾」。 辦公室是合作的地方,不是倒垃圾的地方。
2. 建立「外部支持系統」:把真心話留給「圈外人」。 你的家人、你真正的朋友、你的另一半,甚至你的職涯顧問,才是你「交心」的對象。他們跟你的職場沒有利益衝突,才能給你最客觀的建議。
3. 實施「專業的友善」:淺談私事,深談工作。 你可以聊週末去哪玩、看了什麼電影,這叫「建立關係」。但關於你的職涯規劃、你的薪資、你對主管的真實看法...這些核心祕密,請一律「已讀不回」。保持友善,但不要天真。
佩琪後來怎麼了?
那次事件後,她當然沒有跟琳達撕破臉,但她變了。她一樣會笑著跟大家打招呼、訂下午茶,但她不再參與任何「抱怨大會」。
當別人問她對新專案的看法時,她只會說:「我還在研究,但目前看起來很有挑戰。」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做出結果」上。
兩年後,她靠著一個漂亮的專案升上了組長。
她說:「我現在懂了。在職場上,『交心』是最昂貴的奢侈品。 我現在更喜歡『交手』——用專業和成果,贏得別人的尊重。」
真正的職涯成熟,不是找到能交心的同事,而是成為一個「不需要」靠交心也能在團隊裡活得很好的人。
看更多
0 0 39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