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2023/10/19

Steven 社群小教室 - 實體活動如何延續效益?

Q:「老師,我們辦了一個實體活動,很希望可以串聯社群行銷,因為實體活動只能當下發生,無法產生後續效益,應該怎麼做,才能延續效益呢?」
我:一個活動需要分拆三塊,事前、事中、事後。
一般來說,人們都會認為「事前」要引發期待,
可是我認為的是,事前引發期待是一個迷思,事前若引發期待,到現場就會爆滿。
所以我認為事前引發的並不是期待,而是大肆宣揚這個活動的梗、有趣的點,
搭配論壇、鄉民討論、口碑效益,並邀請意見領袖參與前期的活動宣傳。
而「事中」的做法,
許多活動都會邀請現場的人寫 FB 貼文,可是寫 FB 貼文真的太普通了!
利害一點的人會用 FB 直播來做推廣。
但我比較建議的做法是,「要在事前就做好準備。」
「事中」主要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素材蒐集好,張貼出去而已。
那到底要做什麼呢?
這時要讓消費者感受到除了現場活動的臨場感之外,要讓觀眾覺得「精彩」。
例如新機上市的活動,現場若只是辦直播,那觀眾就抓不到重點。
因此現場活動、媒體報導,都需要有一些爆點,
因此我們就得來思考要做什麼事情,會讓網友覺得很有趣,
例如在現場活動中,PO 出一篇貼文說「若獲得 500 個讚,代言人就會做某件事情」
因為「精彩」,網友才會想看。
那「事後」該做些什麼呢?
許多人都會想說,事後要「發酵」。
發酵這個用詞也沒有不對,只是比較精準的用法是「形成氛圍/產生議題」。
因為若是活動過程精采,媒體自然會幫你報導、幫你發酵。
延續上例,我們做的新機發表活動,這個新手機,代表著一種新生活方式,
這個生活方式是由針對台灣民眾的消費者洞察所延伸出來的,
所以「事後」應該要好好串聯新聞媒體、意見領袖,炒熱話題,
吸引人們反思,覺得我們所推廣的這個議題/氛圍很重要,
深植在消費者的心中。
以上,「事前」「事中」「事後」,是我提出的見解,歡迎大家參考!
--
想看更多數位社群專業文章與服務
歡迎搜尋: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0 0 40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