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金融業上演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廣告撤退戰」。幾家銀行紛紛對 Facebook、LINE、Google 等社群平台說:「不投了!」目的是展現打擊詐騙的決心,抵制那些魚目混珠的廣告內容。然而,這一波操作到底是高招還是妙招,甚至可能是「斷尾求生」的失策呢?
七、為什麼有防範,但還是有詐騙:詐騙問題的普遍性與人性挑戰
詐騙行為並非社群平台獨有,物流、簡訊、電商等各領域均存在此問題。犯罪者總是尋找有流量的地方進行詐騙,因此,僅針對社群廣告進行處置,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人性挑戰與流量特性
👉 投機心理驅動:犯罪者利用流量大的平台作案,對抗詐騙需要在流量中尋找突破口,而非切割流量來源。
・多方合作的必要性:多方協力才能讓防詐機制有效落地,單一措施無法解決問題
===============================================
八、如何攜手合作,共同防範詐騙
解決詐騙問題需要多方協力合作,以下是更精準且可行的具體建議:
1️⃣ 金融驗證全覆蓋與即時更新機制
不僅確保所有金融廣告均通過實名制審核,還需建立動態驗證系統,對重複申請驗證或多次更改廣告內容的廣告主進行加強審核,杜絕假冒空間。
2️⃣ 多層次防詐教育與消費者體驗設計
透過社群平台與銀行合作開設互動式防詐課程,將防詐知識融入日常消費者體驗中,例如利用手機銀行APP設置防詐提醒通知,並針對不同客戶群設計分眾式教育內容(如年輕人重視投資知識,中老年人關注提款安全)。
3️⃣ 聯合平台即時應變打詐小組
與社群平台成立全天候運作的防詐應變小組,通過AI監控與人工審核相結合的方式,快速辨別並下架疑似詐騙的廣告與帳號,確保平台的即時反應能力。
4️⃣ 數據共享與犯罪模式分析中心
金融業、電信業與平台聯合設立詐騙模式研究中心,定期分享並分析仿冒手法,生成犯罪模式報告,提前預測新型詐騙手段,主動防禦,並建立共享的警示資料庫。
5️⃣ 推廣簡碼並結合區塊鏈驗證技術
簡碼機制可進一步與區塊鏈技術結合,實現每筆交易信息的透明追溯,讓民眾能即時驗證信息來源與資金流向,並與金融驗證系統形成聯動,加強整體安全性。
6️⃣ 設立全國防詐聯盟與區域中心
不僅限於單一基金,應推動成立全國性的防詐聯盟,將資源整合於區域防詐中心,針對地方特色進行精準打擊,如強化特定詐騙熱點區域的技術監管與民眾教育。
7️⃣ 詐騙行為社會化預防計劃
強化對詐騙行為根源的分析,與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合作,設計針對犯罪者的社會化預防計劃,打破其持續行騙的動機,同時藉由案例宣導降低一般民眾受騙的風險意識盲區。
8️⃣ 技術創新與全球合作
主動引進全球領先的AI偵測技術,與國際防詐組織合作共享最新反詐工具與資料,提升台灣在全球反詐騙體系中的地位與影響力。
9️⃣ 民眾舉報獎勵機制
鼓勵民眾舉報詐騙行為,提供合理獎勵,並設置保密管道保護舉報者身份,形成全民防詐的社會氛圍。
🔟 數位金融創新引導
推動合法金融機構透過創新的廣告形式與互動工具,讓合法廣告更吸引人且易於辨識,主動提升合法金融資訊的流量與影響力,打壓詐騙廣告的生存空間。
九、結論:冷靜思考,戒急用忍,共建安全生態
1️⃣ 從「一刀切」到「因噎廢食」
金融詐騙確實是個老問題,但隨著數位時代的進步,騙術也升級了。這次銀行們乾脆大手一揮,暫停社群廣告,號稱「釜底抽薪」對抗詐騙。聽起來好像很硬氣,但我們要問的是:這樣的操作真的能打到詐騙團伙的痛點,還是反而讓合法金融業者「陪葬」?
2️⃣ 是「清空流量」還是「送流量」?
停止廣告,表面看是讓詐騙無處下手,但實際上,合法金融廣告的消失可能讓消費者錯失辨別的依據,詐騙團伙反而趁虛而入,更肆無忌憚地霸占流量。到時候,誰來填補這塊空白?難道要讓民間貸款廣告變主流嗎?
3️⃣ 數位時代的倒退,真的划算嗎?
停止在社群平台的廣告投放,某種程度上等於和數位生態切割。這不僅損害金融品牌的數位化努力,還可能讓企業在消費者心中的「可信度」大打折扣,甚至進一步影響到金融數位轉型的整體進程。
4️⃣ 詐騙問題要解,但方法更重要
與其一刀切,不如借鑒國際成功案例。例如,英國金融監管局與 Google 的合作,澳洲的詐騙舉報機制,以及台灣近期推出的簡訊簡碼機制,這些做法都強調了「合作」而非「對抗」,利用科技和教育,讓消費者變得更聰明,詐騙更無處可藏。
✨ 結語:要打詐,不要打自己
全面抵制社群廣告或許出於善意,但解決問題需要策略和平衡。與其「硬碰硬」,我們更需要「智取」,整合科技、教育和政策,讓合法廣告成為主流,壓縮詐騙的生存空間,這才是真正的致勝之道。
-
更多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的社群趨勢/觀念/案例分享,敬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