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洋承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 人力資源人員 Human Resources / 符合度分析
人力資源人員 Human Resources 洋承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大學

經歷

未具備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蒲朝棟

主任

11小時前

被留下的那個人,也在職場裡受傷 ​
每次有人離職,辦公室總會多出一些情緒。
有人鬆口氣、有人紅著眼眶,也有人默默收拾心情,繼續坐回自己的位置。
而那個繼續留下的人,常常被誤以為「比較幸運」,但其實,他們也在受傷。
小瑩在一間科技公司做行銷,和同部門的阿哲一起合作三年。兩人默契很好,阿哲負責策略,她負責執行;一個提方向、一個落地化,幾乎是神隊友等級。
直到有一天,公司組織調整,阿哲被通知要離職。那一晚,小瑩在廁所裡忍著不讓自己哭出聲。
「我不敢太難過,因為主管說要我撐住團隊。」她說。
但現實卻是,留下來的她要接手兩個人的工作,還要裝出「沒事」的樣子。
原本熟悉的夥伴突然不在,辦公室氣氛一夜之間變得空蕩。
她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不夠努力、是不是應該早點走、是不是這份工作早就沒有以前的溫度。
其實,這樣的情緒非常普遍。
在職場心理學裡,有一個名詞叫「倖存者症候群」。
指的是當組織裁員或重整後,留下來的員工會出現內疚、焦慮、懷疑、自我懷疑等情緒。
他們雖然「被留下」,卻失去了安全感。
因為沒有人能保證,下一次被通知的,不會是自己。
留下來的員工,常會經歷幾個階段:
一開始是「震驚與自責」,覺得別人離開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接著是「壓力與補位」,要同時消化情緒、又要完成更多工作;
最後,有些人會「情感麻木」,開始對工作不再投入,只求安穩度日。
但如果這時候公司沒有適當處理,後續的問題可能更大。
例如績效下降、士氣低落、甚至引發第二波離職潮。
根據研究指出,在組織經歷人事重整後,留下的員工工作滿意度平均下降超過 40%,而信任感與對管理層的忠誠度更會出現明顯下滑。
所以,當主管對離職員工的關心遠超過留下的員工時,
其實公司正在錯過一個更重要的機會——修復內部關係的黃金時期。
回到小瑩的故事,幾週後她終於鼓起勇氣和主管談。
她說:「我願意留下來,但我需要知道,公司是不是也還願意留下我?」
那天的談話讓主管才意識到,這不只是人力的問題,而是信任的問題。
主管後來安排了團隊回顧會,讓大家說出對變動的感受,
也重新釐清接下來的工作方向。
那一場會議沒有神奇地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小瑩不再覺得孤單。
在職場上,我們常被教育要「堅強一點」、「適應變化」,
但沒人告訴我們——變化本來就會痛。
真正成熟的職場人,不是能假裝沒感覺,而是能承認自己的不安,
然後一步一步找回穩定的力量。
如果你也是那個被留下的人,請記得:
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能力不夠好。
這只是公司運作的必然結果,而你有權利感受到失落。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選擇怎麼走出這個階段。
給主管的建議也很簡單——別讓留下的人被遺忘。
不需要花大錢,只要一句「辛苦你了,我知道這段時間不容易」,
就能讓員工感覺自己被看見。
因為對被留下的人來說,他們想要的,不是慰問金,而是一句真誠的理解。
職場上沒有誰永遠安全,但有溫度的團隊,能讓人願意留下。
當離職的人被祝福離開時,也別忘了,留下的人,也值得被安撫與感謝。
👉 如果你也曾是那個被留下的人,
記得,這不是懦弱,而是堅強。
看更多
0 0 21 0
【104職場力】

10/30 10:08

0 0 71 0
【104職場力】

10/30 09:34

0 0 7 0
【104職場力】

10/30 08:41

0 0 6 0
【104職場力】

10/29 16:18

0 0 14 0
蒲朝棟

主任

10/29 11:00

〈失業,謝謝你〉
那年阿哲被叫去 HR 的小會議室,窗外是濛濛細雨,屋內卻像被掏空了聲音。主管說話極盡委婉,讓每個字都像軟墊一樣包起來:
「公司要做組織調整……非常感謝你這段期間的付出。」
他接過那份離職通知,手心微微發冷,像是握著一塊冰。離開公司、走出大樓、刷最後一次門禁,這些動作都很理所當然,但心裡那塊東西開始裂了。
最初的幾天是麻木期。他一邊投履歷,一邊把手指放在鍵盤上卻不敢送出。
朋友傳來的安慰訊息,他回覆「還好」,字句短促,像是把情緒收進抽屜。
晚上睡前他會回想過去那些加班、那些被肯定的時刻,卻發現那些記憶現在像是外面的風景,近在眼前卻摸不到溫度。
失業不只是銀行帳戶的數字變化,它先帶走的是你每天起床的節奏、每天被稱呼的位階、那個被需要的感覺。
但日子會慢慢推動你面對現實。阿哲先給自己兩週時間,允許眼淚與無力。
他不急著回覆獵頭、不強迫自己去面試,而是先把生活的小節調回來。每天走路去市場買早餐,和老闆娘閒聊;下午去圖書館翻自己一直想讀的書,晚上把一天的情緒寫成幾句日記。那些看似微小的儀式,給了他一個穩定的節奏,讓心不再因為空無而狂奔。
接著,他開始做職涯盤點。把過去五年、十年的工作拆成一項項可以描述的能力:曾改進的流程、曾談下的合作、曾領導過的專案。他不再只寫公司名稱與職稱,而是寫清楚「我做了什麼、遇到什麼問題、怎麼解決、最後產生哪些效益」。每把一段經驗說清楚,信心就回來一些。那些過去被忙碌吞噬的成就,原來是實際可以呈現的資產。
失業也常牽涉人際與家庭壓力。
長輩會關心:「什麼時候要穩定?」
朋友會問:「有接到面試嗎?」
這些問題有時像好意的催促,卻也會讓人覺得被審視。阿哲學會在回應時誠實且有邊界:他會說明自己正在做哪些準備、短期怎麼處理生活開銷,並請求理解與時間。把狀態語言化,能減少親人的焦慮,也讓自己更有掌控感。
實務上,他把準備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是短期生計:盤算出三到六個月的現金流,並優先處理最緊迫的支出
第二是技能與履歷:每天固定花一小時更新作品、寫案例、把成果數據化
第三是人脈與訊息:主動聯絡前同事、參加業界小聚、請前輩當 mentor。
這樣一來,行動變得具體而可衡量,焦慮因為被分解而不再壓倒性地存在。
重要的是,阿哲把失業視為重新定位的機會,而不是恥辱。他開始做小的實驗:接案、做課、嘗試跨領域的短期專案。每一個小嘗試都是資訊搜集,讓他逐漸發現什麼工作讓他願意早起、哪種團隊文化會讓他保有創造力。
他意識到,過去被職稱遮蔽的偏好,現在反而能被清楚辨識。
幾個月後,他在一家小型公司找到一份職務,職責跟過去不同,但他更能掌控工作節奏與學習方向。第一次在新團隊做簡報時,他的聲音比以往更穩,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價值不是某張名片,而是一連串可以被描述的能力與態度。那晚他回家打開當初的離職信,笑著對自己說:「謝謝你。」不是因為他喜歡被裁,而是因為被迫放下讓他重新看見自己。
如果你現在也身在失業當下,給你四個可操作步驟:
一、允許情緒,設一段短暫的哀悼期
二、把過去的工作拆成可呈現的成果(數字、流程、角色)
三、建立支持網絡,不只靠自己
四、設小而確定的行動目標,例如每天一件能完成的小事。當你把痛苦拆成可管理的部分,下一步就會變得清晰。
失業並非對你的最終判決,而是一次重新校準的機會。當你學會把價值從職稱抽離,並把能力說清楚、證明出來,你會發現世界其實還有很多可以選擇的道路。阿哲最後寫下一句話在日記裡:失業,謝謝你。那句話裡有感恩,也有決心——感謝這段被迫停頓的日子,因為它讓他重新找回主動選擇人生的權利。
看更多
0 0 89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