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人離職,辦公室總會多出一些情緒。 
有人鬆口氣、有人紅著眼眶,也有人默默收拾心情,繼續坐回自己的位置。 
而那個繼續留下的人,常常被誤以為「比較幸運」,但其實,他們也在受傷。 
 
小瑩在一間科技公司做行銷,和同部門的阿哲一起合作三年。兩人默契很好,阿哲負責策略,她負責執行;一個提方向、一個落地化,幾乎是神隊友等級。 
直到有一天,公司組織調整,阿哲被通知要離職。那一晚,小瑩在廁所裡忍著不讓自己哭出聲。 
 
「我不敢太難過,因為主管說要我撐住團隊。」她說。 
但現實卻是,留下來的她要接手兩個人的工作,還要裝出「沒事」的樣子。 
原本熟悉的夥伴突然不在,辦公室氣氛一夜之間變得空蕩。 
她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不夠努力、是不是應該早點走、是不是這份工作早就沒有以前的溫度。 
 
其實,這樣的情緒非常普遍。 
在職場心理學裡,有一個名詞叫「倖存者症候群」。 
指的是當組織裁員或重整後,留下來的員工會出現內疚、焦慮、懷疑、自我懷疑等情緒。 
他們雖然「被留下」,卻失去了安全感。 
因為沒有人能保證,下一次被通知的,不會是自己。 
 
留下來的員工,常會經歷幾個階段: 
一開始是「震驚與自責」,覺得別人離開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接著是「壓力與補位」,要同時消化情緒、又要完成更多工作; 
最後,有些人會「情感麻木」,開始對工作不再投入,只求安穩度日。 
 
但如果這時候公司沒有適當處理,後續的問題可能更大。 
例如績效下降、士氣低落、甚至引發第二波離職潮。 
根據研究指出,在組織經歷人事重整後,留下的員工工作滿意度平均下降超過 40%,而信任感與對管理層的忠誠度更會出現明顯下滑。 
 
所以,當主管對離職員工的關心遠超過留下的員工時, 
其實公司正在錯過一個更重要的機會——修復內部關係的黃金時期。 
 
回到小瑩的故事,幾週後她終於鼓起勇氣和主管談。 
她說:「我願意留下來,但我需要知道,公司是不是也還願意留下我?」 
那天的談話讓主管才意識到,這不只是人力的問題,而是信任的問題。 
主管後來安排了團隊回顧會,讓大家說出對變動的感受, 
也重新釐清接下來的工作方向。 
那一場會議沒有神奇地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小瑩不再覺得孤單。 
 
在職場上,我們常被教育要「堅強一點」、「適應變化」, 
但沒人告訴我們——變化本來就會痛。 
真正成熟的職場人,不是能假裝沒感覺,而是能承認自己的不安, 
然後一步一步找回穩定的力量。 
 
如果你也是那個被留下的人,請記得: 
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能力不夠好。 
這只是公司運作的必然結果,而你有權利感受到失落。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選擇怎麼走出這個階段。 
 
給主管的建議也很簡單——別讓留下的人被遺忘。 
不需要花大錢,只要一句「辛苦你了,我知道這段時間不容易」, 
就能讓員工感覺自己被看見。 
因為對被留下的人來說,他們想要的,不是慰問金,而是一句真誠的理解。 
 
職場上沒有誰永遠安全,但有溫度的團隊,能讓人願意留下。 
當離職的人被祝福離開時,也別忘了,留下的人,也值得被安撫與感謝。 
 
👉 如果你也曾是那個被留下的人, 
記得,這不是懦弱,而是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