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闆經營會卡關?
在我的顧問經驗裡,幾乎所有企業主在經營到某個階段,都會遇到「上不去、下不來」的狀態。
營收長期卡在某個區間,好像怎麼努力都突破不了。
團隊人數增加,卻發現效率下降、內耗增加。
行銷預算不斷投入,但市場聲量始終不夠。
老闆自己最忙,卻覺得越來越孤單。
其實,這些現象不是「你做錯了」,而是代表你到了下一個成長階段的門檻。瓶頸不是失敗,而是提醒你「該升級了」。
以下我將以五個面向,結合顧問客戶的真實案例,帶你看見突破之道。
一、營收停滯:價值主張過時了嗎?
許多老闆一看到業績停滯,就以為是「廣告不夠」、「業務不給力」。但更深層的原因,往往是市場需求變了,你的產品卻沒跟著變。
我有一位顧問客戶,是一位餐廳老闆,餐廳已經開了十多年,過去主打家庭聚餐,生意一直很穩定。但近兩年,他發現營收開始下滑,外送平台興起、年輕族群習慣變了,卻很少進店用餐。
原本他想辦折扣活動、增加廣告預算,但我建議他先重新調查顧客習慣。我們發現:現代年輕人追求「快速」、「特色」、「社群打卡價值」。
於是我們協助他做了三件事:
調整菜單,增加單人快速套餐與外帶餐盒。
打造「限定主題餐點」+「網美拍照角落」,增加社群曝光。
與外送平台合作,推出品牌專屬活動。
結果短短三個月,餐廳外帶與外送業績翻倍,甚至吸引年輕族群進店打卡,營收重新回到成長軌道。
啟示: 當餐廳業績卡住,不是食材不好,而是顧客的需求與生活型態已經改變。
二、老闆太忙:公司卡在你的極限
另一個常見瓶頸,是老闆「無法被取代」。只要你請假,公司就停擺;只要你不盯,業務就不動。
我有一位顧問客戶經營設計公司,客戶都只認老闆,導致案量無法擴張。他每天工作 14 小時,卻始終突破不了瓶頸。
我們一起規劃三件事:
建立 SOP,讓團隊知道每個流程的標準做法。
培養副品牌與創意總監,讓客戶認識「公司」,而不只是老闆。
老闆只專注在關鍵決策,不再插手所有細節。
結果不到半年,公司營收擴大三倍,他也能真正休假。
啟示: 公司若全靠老闆,天花板就是老闆的時間與精力。突破點在於「制度化」與「接班梯隊」。
三、團隊效率低:文化與組織需要升級
隨著企業擴張,最常出現的瓶頸是組織效率低落。以前 5 人小團隊很靈活,現在 50 人卻溝通成本高、部門互相扯後腿。
我輔導過一間 B2B 製造業,業務部門與客服部門常常衝突,導致客戶抱怨不斷。後來我們導入「OKR」制度,每個部門都要設定季度目標,並且透明化。
同時,透過「紅綠燈回報法」,讓主管能即時掌握專案狀態。三個月後,業務與客服合作反而更緊密,客服滿意度回升,業績提升 18%。
啟示: 當人數增加,管理不能只靠人情,而要建立責任文化與透明制度。
四、市場看不見你:品牌聲量不足
有些老闆的產品其實很棒,但市場始終沒有反應。原因在於:你做得好,但沒被看見。
一位科技業顧問客戶,技術實力極強,但市占率一直平平。我建議他開始經營個人品牌,透過 LinkedIn 分享專業文章,並錄製 Podcast 訪談合作客戶。
同時,我們製作案例影片,讓成功的客戶為他背書。半年內,他的公司網站流量提升三倍,甚至吸引到跨國集團的合作邀約。
啟示: 品牌不是奢侈品,而是企業「被選擇」的關鍵。沒有聲量,就沒有市場。
五、老闆思維的天花板:認知要升級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瓶頸,就是老闆自己的認知。企業的成長,永遠不會超過老闆的格局。
我有一位傳產老闆,原本對 AI 抗拒,認為「這不適合我們」。後來在我的建議下,他參加了數位轉型 CEO 訓練營,開始導入 RPA 流程自動化與 AI 行銷。半年後,他的營運成本下降 20%,更成功打入年輕客群市場。
啟示: 老闆若不成長,公司就停滯。突破瓶頸,往往先從思維突破開始。
總結:突破瓶頸的五大飛輪
營收停滯 → 升級價值主張
老闆太忙 → 制度化與接班人
團隊效率低 → 建立責任文化
品牌聲量弱 → 打造創辦人 IP 與曝光
思維有限 → 投資認知升級
瓶頸不是阻礙,而是提醒你該換一套打法。過去的成功模式,無法解決新的問題。真正的突破,不是更拼命,而是更聰明地設計系統、帶動團隊、升級思維。
如果你現在正卡在瓶頸,請記得:這是企業必經的進化階段。
你需要的不是更努力,而是一套突破策略。
想知道你的公司瓶頸在哪?你可以留言「思惟突破」,我會分享更多顧問診斷案例,幫助你找到專屬解法。下一個成長飛輪,就從你敢不敢跨出第一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