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動力安全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 Senior Talent Acquisition Partner資深招募人資副理(Tech Hiring|資安/雲端/資料) / 符合度分析
Senior Talent Acquisition Partner資深招募人資副理(Tech Hiring|資安/雲端/資料) 動力安全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大學

經歷

未具備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蒲朝棟

主任

5小時前

「我只是運氣好?」,為何越優秀的人,越怕被看穿?
你是否也常有這種時刻?
專案成功了,你被老闆大力稱讚,你心裡的第一個念頭卻是:「...還好啦,這次只是運氣好。」
拿到一個夢寐以求的升遷,你開心的時間不超過十分鐘,下一秒就開始恐慌:「完蛋,如果我做不好怎麼辦?他們會不會發現我根本沒那麼厲害?」
如果這些OS你全都中,那恭喜你,你並不孤單。你很可能正深陷在「冒牌者症候群」的泥沼裡。
Emily就是一個被「冒牌者症候群」綁架的典型個案。
客觀來看,她是標準的「人生勝利組」。名校畢業,工作五年就爬到行銷副理,團隊都服她。但實際上她的狀態差到不行,焦慮到失眠。
她的公司剛交付給她一個千萬等級的年度專案,這本該是她大展身手的舞台。
但這份「肯定」,卻成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她說:「我真的快不行了。我每天都超慌,我總覺得我會搞砸這一切。」
她又問自己:「妳過去也成功執行過好幾個大案子,不是嗎?」
她卻又立刻搖頭:「那不一樣! 上次是因為客戶人好、上次是剛好搭上熱潮、上次是隊友罩我...我根本不知道我上次是怎麼成功的! 這次...這次我一定會被看穿。」
她因為害怕「被看穿」,開始瘋狂加班、檢查所有細節到凌晨三點,甚至因為壓力太大,開始拖延最重要的策略規劃。她越努力,就越焦慮。
Emily的痛苦,就是「冒牌者症候群」最可怕的地方:它會讓你的「成就」,變成你「焦慮」的來源。
這種職場心理狀態,特別容易出現在高成就、高責任感的人身上。經驗中,這些「冒牌者」通常會陷入三種有毒的思維陷阱:
第一種:「完美主義的超人」。 這類人相信,他們必須在「所有」事情上都表現完美。他們不允許自己犯任何小錯。只要有一個細節沒顧到,例如簡報上打錯一個字,他們就會立刻否定自己全部的努力,覺得「看吧,我果然是個騙子,連這個都沒做好。」
第二種:「天生好手」的迷思。 這類人深信,如果一件事情需要他「花時間努力」才能學會,那就代表他「沒有天分」,不配得到這個成就。
危險點: 他們極度害怕「學習過程」被看見。他們不敢問問題,也不敢接受新挑戰。他們只願意做那些「看起來毫不費力」的事。
第三種:「獨行俠」的包袱。 這類人認為,「尋求幫助」就等於「承認自己無能」。他們覺得既然這個位子是我的,我就必須「獨自」搞定所有事。
危險點: 他們會扛下所有不該扛的責任,拒絕團隊合作,最後把自己孤立起來,直到被壓力壓垮。
如果你發現自己中了任何一項,別怕,這不是你的錯。這只是你的「大腦程式」需要更新了。
你不需要「消除」焦慮,你只需要「戳破」它。
1. 建立你的「客觀事實檔案夾」: 冒牌者症候群是用「主觀感覺」在攻擊你,所以你要用「客觀事實」反擊。
準備一個筆記本或檔案,把你所有「具體的成就」寫下來。
錯誤示範: 「我專案做完了。」
正確示範: 「我(具體行動)導入了 A/B 測試,讓點閱率(客觀數據)提升了 15%,為公司(實際貢獻)帶來了 50 萬營收。」
2. 重新定義「努力」與「求助」: 你必須打從心底接受:「努力」並不可恥,「求助」更是強者的象徵。
1: 把「我怎麼連這個都不會?」改成「這個新東西很有趣,我該怎麼學會它?」
2: 把「我不敢問」改成「我想跟你請教一個專業問題...」
重點提醒: 真正厲害的人,不是什麼都會,而是「知道如何最快找到資源」。
3. 練習「小規模搞砸」: 「完美主義」的解藥,就是「接受不完美」。
重點提醒: 在「非核心」的任務上,刻意練習「做到 80 分就好」。例如,一封內部信,檢查一次就寄出,不要改 10 遍。你會發現,天真的沒有塌下來,地球還在轉。
Emily後來怎麼樣了?
她沒有奇蹟似地變成一個 100% 自信的人。她接下了那個千萬專案,過程中她還是很焦慮。
但她做了不一樣的嘗試。
她在第一次策略會議上,就主動跟團隊說:「這是我初步的構想,但我對 A 部分的數據掌握還不夠,需要大家支援。」
她也開始建立她的「事實檔案夾」。她說,每當她又想拖延時,她就去看看那個檔案,告訴自己:「我不是騙子,我是靠著這些戰功走到這裡的。」
專案結案時,成果斐然。她笑著說:「我現在還是會焦慮,但我不再把它當成『我無能的證明』,我只把它當成『我對自己要求很高』的副作用。」
你不是運氣好。你是真的,真的,很努力。 你的優秀值得被你自己看見。
看更多
0 0 12 0
林尚能

執行長

8小時前

到銘傳大學AI課程授課|AI 應用實務工作坊
很榮幸受邀至銘傳大學 AI 應用實務工作坊第三堂 為各位老師及行政人員講授
《AI 如何自動幫助老師出題、改卷、寫評語、當助教》。
這堂課的重點不在於學指令,而是讓老師真正理解
如何把 AI 變成教學上的得力助手。
主要內容包括:
AI 出考題:輸入課綱或章節,AI 可自動生成選擇題、申論題,並標註出題重點。
AI 改考卷:匯入學生答案,AI 即時給分並提出建議,大幅提升批改效率。
AI 寫評語:依學生表現自動產生個別化鼓勵語,減少重複性工作。
AI 助教模式:可協助老師回答學生問題、整理教材重點、生成課堂摘要。
AI 並非要取代老師,而是讓教師把時間用在真正有價值的地方——啟發學生思考、創造與表達。
戰國策AI課程 企業內訓
最好用的生成式AI系統 加入可獲得 500 積分
看更多
0 0 35 0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21小時前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EP30|租不起房就買咖啡?Maxwell House 如何用「惡搞住宅危機」玩出社群爆紅?
🔍 點擊看更多
2025 年 10 月,美國百年咖啡品牌 Maxwell House 推出一場讓人哭笑不得的行銷企劃:「Maxwell Apartment」。他們用自家咖啡包裝嘲諷高房價,並主張:「花 5.49 美元買咖啡,比房租還划算。」一時之間,這場對住房危機的幽默反擊成為社群熱議焦點,甚至登上《The Guardian》、《AdAge》等主流媒體版面。
這個案例看似是一場搞笑的惡趣味,實則是高明的行銷操作。以下,我們將從四大面向深度拆解這次行銷操作背後的策略,並給你具體可複製的心法。
🚩【一、品牌行銷操作做對了什麼?】
📌 品牌行銷手法-從產品思維轉向議題思維
・把「咖啡產品」包裝成「住宅租約」——以「Maxwell Apartment」名義推出一盒一年份咖啡豆,模擬「一年租屋方案」。
・將品牌視覺全面翻轉:將老派品牌改造成現代租屋平台的風格,藉此「品牌年輕化」。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產品無需改變,價值主張可以大翻轉:同一盒咖啡,重新包裝+幽默切角,就能從飲品變為社會話題入口。
・議題型行銷 ≠ 嚴肅說教,而是設計「能笑、能講、能拍」的文化互動。
・越老的品牌,越需要突破性創意來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與連結。
📌 數位行銷操作-內容不推播,自己會傳播
・廣告影片主打「荒謬風格」:演員用過度正經的語氣介紹 Maxwell Apartment,營造巨大反差與迷因感。
・所有素材同步釋出於品牌官網、X(原 Twitter)、Instagram,並設計「GIF 轉發包」供社群使用。
・沒有請網紅、沒有硬上廣告,完全靠社群自發流傳引爆話題。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反差式演出 + 誇張包裝是社群迷因製造機,幽默勝過說理。
・若內容設計夠好,根本不需砸預算打廣告——讓觀眾自己變成發送器。
・與其請一堆網紅,不如讓消費者自己「看得懂+願意轉傳」。
📌 社群議題行銷-戳痛點才能上熱搜
・美國年輕人對「房價太貴、薪資太低」充滿怨氣,Maxwell 用幽默轉化為爆點。
・「一年租約只要 5.49 美元」不是產品賣點,是對整個社會制度的反問。
・各大社群平台出現大量改圖、仿拍、調侃影片——讓 Maxwell 變成「住不起的美國人的共同語言」。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社群想要的,不是「推廣」而是「共鳴」。話題不需完美,但必須真實、有感。
・觸碰痛點時,若能用幽默包裝,更容易突破平台審查與用戶抵抗。
・品牌如果能「戳到人心」的文化困境,就能自然成為話題中心。
📌 行銷平台佈局-一頁官網打全場
・活動無繁複 App、無多平台導流,僅設一個極簡官網頁面介紹 Maxwell Apartment 企劃與咖啡商品。
・所有社群素材都連回該頁,導向購買或分享。
・品牌並未強調 ROI、限量優惠,而是強調「這是社會文化參與」的一環。
📍 我們學習到什麼?
・活動不需鋪天蓋地、多平台導購,而是聚焦一個具情緒與意義的轉換節點。
・單點切入、集中火力、快速迴響,比分散式曝光更有效聚焦關注與討論。
・在數位平台上,「轉傳」是新通貨,而非「點擊」。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Step 1:選定社會文化中具高共鳴感的「痛點」作為話題入口
✅ Step 2:用反差式、幽默感包裝產品,將「原始功能」轉為「文化態度」
✅ Step 3:以視覺、語言、人物設定創造迷因傳播潛力
✅ Step 4:將活動集中在單一頁面或單一平台,形成轉發迴圈
✅ Step 5:用設計好的「話題腳本」引發媒體與社群自然報導與參與
🚩【三、啟發是什麼?】
👉 老品牌不是不能翻紅,只是缺少文化對話的語言。
・Maxwell House 用「住宅危機惡搞」將一盒咖啡推向議題中心,提醒我們:品牌若敢講、會笑、能講人話,就能被再一次認識。
・現在的消費者不只是買產品,而是要「買品牌的文化角色」。
・成功的社群行銷來自一個好問題:「這件事,我們能不能用幽默說出來?」
💬 你覺得還有哪些品牌也可以用「惡搞現實+文化共鳴」的方式來逆襲翻紅?
留言跟 Steven 一起腦洞開挖吧!
看更多
0 0 46 0
104學習

產品

09/12 17:41

教師的新世代專業力:認識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
在生成式 AI 逐漸進入教育現場的今天,教師不僅要備課、授課,更需要思考 **如何運用 AI 工具來提升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體驗。Google 推出的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正是專為中小學教師設計的一項新型認證,幫助教育者快速掌握 AI 技能,並透過實際應用,打造面向未來的智慧教室。
為什麼教師需要 AI 認證?
1. 專業力的提升
Gemini Certification 不只是「會用工具」,而是幫助教師理解生成式 AI 的原理、應用與限制。這張證照代表你不僅能操作 Gemini,更能用 AI 設計課程、因材施教,展現教育專業的新高度。
2. 節省時間,專注教學
備課、行政、教材設計、評量回饋,這些都是老師每天的大量工作。善用 AI,能有效縮短備課時間,讓教師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與學生的互動與引導上。
3. 回應教育趨勢
AI 不只是科技話題,更是教育政策、學校數位轉型的重要方向。率先掌握並取得認證,代表你能在教育現場成為 **推動 AI 教育的領頭羊。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 的重點內容
這張認證主要聚焦在「如何將 AI 實際應用於教育」,考試內容包含:
* 生成式 AI 的核心概念:AI 如何生成文字、圖片,以及背後的基本原理。
* Gemini 工具的應用:運用 Gemini 協助課程規劃、教案設計、學習活動安排。
* Prompt 技巧:如何提出有效的問題與指令,獲得更符合需求的 AI 回覆。
* 責任使用與 AI 倫理**:如何避免偏誤、錯誤資訊,並正確引導學生使用 AI。
* 日常教務應用:如設計測驗、撰寫通知、彙整教學回饋等。
> 📌 考試形式以選擇題為主,官方目前免費提供,並會不定期更新考題方向。
在台灣的最新進展
台灣教育界對這項認證反應非常熱烈。
* 地方政府積極推動:例如高雄市舉辦的 Gemini 教師認證專場,不到一小時名額就額滿,顯示出教育現場的高度需求。
* Gemini 學院課程:Google Taiwan 推出在地化的教師培訓,結合案例分享,讓老師不只是考證照,更能把 AI 帶進教室。
* 中文資源逐漸增加:從 YouTube 的「AI 通識素養課程」到本地教育工作坊,教師有越來越多中文化的學習資源可用。
教師如何準備?
1. 善用官方課程
可先從 Generative AI for Educators with Gemini 與 Google AI in K12 Education** 入門,了解考試方向與實際案例。
2. 實際操作,邊學邊做
在日常教學中嘗試用 Gemini 完成一個小任務:
* 讓它幫你設計課堂提問
* 輔助學生寫作練習
* 建議不同程度學生的延伸教材
3. 建立 AI 教育素養
不僅要自己會用,更要能帶領學生正確使用 AI。包括:如何檢視 AI 回答的正確性、避免過度依賴、保護個資與隱私。
4. 參加在地社群與研習
許多縣市教育局與教師社群,已經開始分享考照經驗與應用案例。參與這些活動,可以獲得第一手考題方向與學習夥伴。
面向未來的價值
取得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不僅是對個人專業的肯定,更是一種「教育角色的轉型」。
* 對學生:你能設計更多元、即時回饋的學習體驗。
* 對學校:你成為推動數位轉型與 AI 應用的核心力量。
* 對自己:這張證照將成為你未來專業發展的重要資產。
結語
在 AI 正快速改變教育樣貌的今天,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 學習設計師、科技應用者、AI 素養引導者。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 是一個讓教師站在趨勢前端的機會,也是一條專業成長的新路徑。
對教育者來說,這不只是「拿一張證照」,而是一次 重新定義教學角色 的契機。
考證入口:Gemini 認證教師證書
看更多
4 1 2794 4
蒲朝棟

主任

11/11 09:11

「我全都照做了啊!」把老闆的話當聖旨,為何他對你還是不滿意?
在職場上,你是不是也當過那種「乖寶寶」?
老闆交辦事項,你筆記抄得最勤;老闆說的每句話,你都當成「聖旨」來執行,不敢有絲毫怠慢。你以為你這種 100% 的執行力,換來的會是讚賞與升遷。
但結果呢?你累得半死,老闆卻好像總有哪裡不滿意。你心裡充滿了委屈:「我明明都照你說的做了,你到底還想怎樣?」
Jason就是這個「乖寶寶」的完美代言人。
Jason是個行銷企劃,做事細心、態度積極。他對主管的「向上管理」,就是老闆說一,他絕不做二。
有一次,公司要爭取一個大客戶,主管在會議上指示Jason:「這個提案,客戶要的是『大格局』,你負責把我們的優勢整理出來。」
Jason聽到了「聖旨」。他心想:「大格局?那一定是要包山包海、鉅細靡遺。」
接下來的一週,他瘋狂加班,把公司成立十年來所有成功的案例、所有服務的細節流程、所有可能的執行方案,全部塞進了簡報。他做出了 50 頁、堪稱「百科全書」等級的提案。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提案前一天的內部預演。
Jason信心滿滿地打開簡報。主管才看到第 5 頁(光是公司簡介就 3 頁),臉色就垮了。
主管打斷他:「Jason,我不是說要『大格局』嗎?你給我這些『小細節』幹嘛? 客戶是 CEO,他哪有時間聽你講這些執行流程?我要的是『策略』! 這根本不是我要的!」
Jason當場懵了。他一臉錯愕,心裡全是委屈:「我...我這不就是照你說的,把所有優勢都整理出來了嗎?」
Jason的困境,就是典型的「乖寶寶陷阱」。把老闆的話當聖旨,為什麼還會被罵?
因為,你只做了「聽話的執行者」,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合作夥伴」。在我的職涯諮詢中,這種「無效的努力」通常源自三種職場心態:
第一種:「聖旨接領員」。 這種人一聽到指令,就立刻低頭猛做。
他們放棄了自己最寶貴的資產——「大腦」。老闆說「往東」,他絕不往西,就算他明知東邊是懸崖。他們害怕提問、害怕質疑,把「執行」跟「服從」劃上等號。
危險點: 老闆要的是「結果」,而不是你的「服從過程」。你沒有幫老闆「思考」,你就只是個昂貴的機器人。
第二種:「指令解讀障礙」。
就像Jason,他聽到了「大格局」,卻解讀成「包山包海」。他沒有搞懂這句話背後的「真正目的」。
危險點: 老闆是「下達目標」的人,但他們不一定擅長「下達指令」。他們說的「大格局」,可能只是「五頁內讓我看到策略重點」。你沒有「反向確認」,就等於在開「指令盲盒」,開出來是驚喜還是驚嚇,全憑運氣。
第三種:「焦慮型乖寶寶」。
這種人極度害怕讓主管失望。他們不敢問「為什麼」,因為他們怕被覺得「很笨」或「在挑戰權威」。他們寧願自己猜,也不敢去「麻煩」主管。
危險點: 你因為怕被罵,所以不敢多問,結果因為做錯,被罵得更慘。這種惡性循環,是工作倦怠和主管關係惡化的主因。
那到底該怎麼辦?
建議是,你必須停止當「乖寶寶」,開始當「神隊友」。
1. 停止當「手」,開始當「腦」:先問「Why」再想「How」。 拿到任務時,永遠別急著說「好,馬上去做」。你必須先校準目標。
範例: 「主管,收到。我想先跟您確認一下,這次提案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展現我們的『策略高度』,還是『執行細膩度』?這次的聽眾最在意的會是什麼?」
2. 練習「指令複誦」:用你的話,說出老闆的目標。 會議結束前,一定要做「總結確認」。
範例: 「好的主管,所以我總結一下。週五前,我要出一份不超過 10 頁的策略簡報,重點放在『A 策略』,因為 CEO 最在意的是『B 效益』。我的理解正確嗎?」
3. 提供「選項」,而不是「單一答案」。 「乖寶寶」才會只給一個答案。真正的「神隊友」,會給老闆做選擇題。
範例: 「主管,針對『大格局』,我構思了兩個方向。A 方案是策略導向,很快;B 方案是細節導向,很滿。您覺得哪個方向更符合這次的需求?」
重點提醒: 這能展現你的思考深度,並把決策權交還給老闆,讓他覺得「你跟他站在同一陣線」。
Jason後來怎麼了?
那次慘痛的教訓後,他痛定思痛。下一次,主管又丟了一個任務:「去研究一下競品 B 的動態。」
他不再是那個拔腿就跑的Jason。他吸了口氣,問:「主管,沒問題。您是想了解他們『最近的行銷活動』,還是他們『長期的產品策略』?您需要的是一份快報,還是一份深度分析?」
主管愣了一下,笑了:「深度分析。下週給我。」
Jason後來告訴我,他現在工作反而更輕鬆,因為他只做「對」的事。他不再是那個累死的主管「聖旨接領員」,而是主管最信賴的「策略神隊友」。
老闆要的,從來都不是一個聽話的奴才;他要的,是一個能幫他搞定一切的將才。
看更多
0 0 84 0
黃逸旻 知識長

Arete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Founder CEO

11/10 19:00

Facebook 將移除社群群組聊天(Community Chats)功能
1️⃣ Facebook 通知社群(groups)管理者,
「Community Chats」功能即將關閉。
2️⃣ 該功能原本是讓社群群組裡的討論
可以延伸到 Messenger 裡,即時對話式互動。
3️⃣ 因為用戶興趣不高、使用率偏低,
Facebook 決定撤下這項功能。
————————————————————
想看更多數位社群專業文章與服務
歡迎搜尋: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看更多
0 0 55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