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國泰金控_國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RPA智能自動化專業人員_I00020370 / 符合度分析
RPA智能自動化專業人員_I00020370 國泰金控_國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不拘

經歷

未具備
要求經歷1年以上
其他資訊專業人員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管理主管

18小時前

【你不是金魚腦,而是沒給腦子一個整理的出口】
還記得上學時,睡覺前會提醒自己很多次,明天記得要帶哪些東西,事實上也確實成功很多次,但我發現只要早上有突發狀況(起的比較晚,又或是突然有其他的事情亂入),那就會忘記該帶的東西,而且屢試不爽。
而等到出社會後,因為要做的工作更多了,甚至有很多是一早就要趕快處理的,所以為了要整理好思緒,晚上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及心力去思考步驟,除了延誤了睡覺的時間,煩躁的心也影響了睡眠的品質。
但就跟小時候一樣,原本那些自認為記得很清楚的內容,只要早上一個突發事情亂入,就又開始變得漏東漏西,最後就是上班後還要再重新思考一次。
其實這也是很多人都會遇到一個狀況:腦子裡塞滿一堆想法,像衣服亂成一團丟在地板,越看越亂,不僅心情也變得很鬱悶。也可能會去抱怨為何會有這麼多的事情在煩著自己。但這並不是思緒太多的問題,而是我們沒有找到「整理的出口」。
寫下來,就是最簡單卻最有力量的方法。
【金魚腦不是因為記得少,而是因為想太多腦袋亂】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工作記憶容量」,意思是人的大腦就像一張小白板,當下能同時處理的資訊有限。如果把所有待辦、擔心、靈感都塞進去,白板很快就會被寫滿,剩下的內容就會互相擠壓、打架,最後只會讓情緒更加崩潰。
所以很多人會以為「金魚腦」是自己記憶力差,其實是因為白板已經寫了太滿,導致自己都搞不清楚重點在哪了。
所以金魚腦不是你能力不好,而是你沒有把白板上的東西「先搬下來」。
【把代辦事項寫下來,就像把衣服掛好】
其實這就像是當你把衣服都亂丟在地上,就會覺得房間很亂;但如果把衣服一件件掛起來,就算數量一樣多,視覺上也清爽很多有規律。
思緒也是一樣的。
把思緒寫下來的過程,有時並不單單只是單純記錄,而是幫大腦「釋放壓力」。因為當你把資料具象化,這些資料就不會形成情緒,無限循環在腦子裡轉圈圈。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寫日記或列清單之後,會覺得心中的工作焦慮會有所改善。
【想想看你也是這樣嗎?】
有位年輕主管,剛接手團隊時,每天工作時腦子裡轉不停,常常要想著十幾件事:專案進度、員工情緒、主管交辦、還有家裡家人的一些事情。結果下班回到家,整個人情緒還是很焦躁,常常覺得「我怎麼這麼沒用、怎麼很多事情都記不起來做不好」。
後來他試著在每天睡前花15分鐘,把腦袋裡的事情全部寫下來,甚至不用分大小順序,就只是「全部倒出來,然後再把重要事項圈起來」。每天早上就把這張紙帶過去公司。
過了一個月,他發現白天面對狀況時,腦袋比較不會亂,因為那些事情已經「有一個地方安放」,腦袋的白板有更多空間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這時候心情也慢慢變得比較穩定,不再被那種無形的壓力壓著喘不過氣。
【那我要怎麼開始?三個簡單流程】
1. 隨手記錄,不要注重格式
因為首要重點是「把腦袋的東西放下來」,所以不用糾結寫得漂不漂亮,不管是紙本、手機備忘錄還是便利貼都可以,我個人是偏愛A4廢紙,因為紙張空間大可以放開來寫,然後也沒有欄位的限制,拿來畫心智圖或是寫流程都很方便,一張寫不夠就拿兩張拼起來。
2. 先不分輕重大小全部放出來,再開始慢慢整理
一開始可以不分類,就像只是把衣服從行李箱拿出來。等數量多了,再按照工作、負責人、日期去分類,然後挑選緊急重要的先進行,完成的進度也可以補充或劃掉,這樣會讓自己的思緒更清晰。
3. 定期整理回顧,找到長期改善的方向
每週花一點時間回頭看過往的資料,會發現很多當下覺得很大的事,其實只是個小波浪。也能從中看見自己在乎的重點,以及一些重複性可以縮減的流程,這會幫助自己更清楚工作的優先順序。
【不要輕忽寫下來,對於心理層面的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心中的焦慮不是因為事情多,而是覺得事情好像多到自己快要掌控不住了。可是一但選擇把這些想法及項目寫下來,內心就會有一種「事情開始被具象化看見」的感覺。
就像有人在旁邊對你說:「沒關係,我已經有幫你記著,所以你不用一直在心裡背著它。」
這份安全感,就是最寶貴的改變。
【適時的釋放,拯救那個已經超重負載的大腦】
把代辦事情寫下來,並不會因此就能夠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幫自己多一個紓壓出口。腦子是用來思考及解決問題,不是用來大量存放問題。當學會用紙筆或任何工具來安放這些想法,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可以更冷靜、更有力量地面對一天工作的挑戰。
因為真正的整理,不是強迫自己總是把腦袋塞得滿滿,然後埋怨自己為何無法記住每一件事情,情緒更是大受打擊。
而是讓這些資料可以被合適的紀錄,讓自己的腦袋有多的空間去思考,內心也才有機會去冷靜應對。
看更多
0 0 48 0
市集小編

10/09 10:44

#報名倒數# 掌握人才永續趨勢的必備專業
📣年度最後梯次【經理級】訓練發展管理師學程📣
85%以上的企業都陷入接班危機💥而其中超過70%竟然都毫無對策?人口老化帶來的不只是新進勞動力不足,更造成「關鍵人才」的斷層,為企業永續帶來極嚴峻的考驗🥺因此擁有這張人資證照及專業,絕對讓你超!搶!手!成為組織的重要策略夥伴
精彩課程內容:
🍀結合組織策略,擬定關鍵職位的職涯發展地圖與訓練地圖​
🍀定義關鍵職位的人才標準、了解發展人才的有效方法:OJT制度、IDP/GDP訓練制度、Mentor制度等​
🍀了解如何利用薪資、獎金、股票等留住關鍵人才
❤️由104人才永續長、人資部經理、資深專業顧問親自授課✨專業且豐富的課程內容只要市價2折以下,一定要立即報名👇
看更多
0 0 254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管理主管

10/07 11:49

【搭向夢想的階梯,永遠都不會等你準備好】
不管是在生活或職場裡,很多人可能都有這種經驗,腦袋裡想過無數次「等我準備好了就可以開始」、「等狀況更好時我再出手」,結果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了,回頭看看自己卻還停留在原地。但轉頭看那些已經開始進行的朋友,雖然過程走的跌跌撞撞,又或者進度緩慢有點可笑,但卻真實持續累積著前進的成果。
這其實是告訴我們,不完美的行動,比完美的空想更為重要。
【為什麼人會想要等到準備好再出手】
有些人會在腦子裡建構一個很美的成功藍圖,包含著成功後的美好成果及眾人的讚美,但卻也因為怕出錯、怕失敗別人看笑話,所以讓自己遲遲不敢動手。
但現實是再漂亮的想法,如果沒有付諸行動,就只是一張沒有價值的草圖。
【要思考VS過度思考】
這時候可能會有人跳出來說,自己是在「深思熟慮」,確實妥善的思考會讓人更有計畫的去執行任務,但如果過度思考,就會不知不覺就掉進了「永遠都準備不夠」的迴圈。思考到底是藥還是毒,差別在於使用的劑量。
檢測自己是否過度思考的狀況有三種:
1. 重複假設:腦中一直模擬「如果事情怎樣」的情境,卻不敢實際行動。
2. 放大風險:持續看到未來失敗的可能,卻忽略成功的機會。
3. 自我責備:過度糾結於過去的錯誤,把小事放大成否定自己的理由。
長期下來,這種過度思考會消耗一個人的信心和能量,甚至讓人陷入焦慮。
【行動所帶來的,其實是被看見及機會】
就像是一開始提到的朋友們,因為已經開始行動,就能夠被看見,也有機會收到一些專業人士的建議及指導,這樣他就能夠更快發現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也能夠縮短學習的時間。
就像是一位年輕老闆,想開發一個APP產品。花了半年時間在紙上規劃功能、問卷收集需求、模擬市場反應,結果產品始終還在規劃中。結果另一位同行則直接用現有工具拼湊改出一個「半成品」,雖然很粗糙但卻能收到第一批使用者的反饋。
幾個月後,老闆還在規劃放大收集市場回饋,同行已經把產品改了二次,內容也越來越符合需求。過程雖然忙碌混亂,但卻有機會進行調整和改善。這就是「動起來」的重要性。
1. 設定時間界線:給自己一個「思考期限」,例如:這個問題我最多花 30 分鐘分析,然後就行動。這能避免無限循環。
2. 聚焦可控範圍:問自己:「這件事裡,我能掌握的是什麼?」如果超出可控範圍就放下。不要浪費力氣在自己無法決定的變數上。
3. 小步行動逐步調整:先做出小的測試或決定,不要一開始就要完美。持續行動會帶來新的資訊,幫助你調整後續的作法,那怕與先前規劃有所不同。
【行動是唯一可以帶來心理層面的轉變】
以前我有遇到一份困難的報告,心裡就覺得很排斥,然後就一直放著,但繳交的期限不斷逼近,排斥與焦慮的心情互相折磨著我,後來我還是選擇開始去做。
很多人會以為「行動是需要勇氣」,其實更精準的說法是「行動會創造更多的勇氣」。
因為當我開始動手時,那怕只是做了開頭的兩頁,也會帶來一種「我已經有在往前」的感覺。這種感覺能逐漸抵消焦慮與不安,讓心裡踏實下來。
反而什麼都不做,腦子裡的壓力會越來越龐大,焦慮也會被放大,最後讓人更不敢開始直接選擇開天窗。
【能夠帶著你走向夢想的階梯,不一定要「完美」】
有些人在努力的過程中,可能會陷入另一個陷阱,就是一邊做一邊嫌自己「能力怎麼這麼差」、「怎麼表現及結果不如預期」,但事實上這些都只是你朝向目標的過程。
就像是下方圖畫裡的梯子,有人用著拼湊出歪歪斜斜的梯子,卻成功翻過牆,另一邊有人卻準備要釘出一個完美的梯子,最後卻沒有完成。
最後且最重要的的差別在於,不是誰的梯子比較漂亮,而是誰真的翻過了牆。
如果到今天,你還覺得自己很多事情做得很不完美,可以先拍拍自己,因為你已經走在那些還在空想的人前面。追求夢想的行動不需要過程好看,因為時間會替你帶來想要的成果。
所以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你想達成的夢想,與其等到一切都到位完美才出手,不如現在就開始動手,哪怕只是很小的一步。
因為真正的成長,都是從那些「看起來不完美」的嘗試開始的。
看更多
0 0 139 0
職涯診所

10/03 20:53

0 0 330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管理主管

10/01 22:29

【別讓糟糕的15分鐘,變成糟糕的一整天】
你有遇過這種狀況嗎?在出門前碰到了一個意外,踢到腳趾或是撞到手,又或是打破東西,然後心情感到黯淡,覺得今天一整天都要毀了,然後帶著負面情緒開啟一天的工作。
但仔細想一想,狀況真的有這麼嚴重嗎?我們並沒有糟糕的一整天,但因為15分鐘的不順利,卻無意間選擇把它放大、延伸,甚至影響了後面的事情發展。
就像要參加面試的人,無意間走路踩到水坑,心裡覺得「今天真倒楣,接下來的面試一定也不會順利」,但其實只是腳濕了,不代表接下來的行程就真的會失敗。
但如果選擇沉浸在一開始的負面情緒裡,就像在腦海裡不斷重播著負面片段,開始覺得公司試題很難寫,面試官也問的很刁難,在負面情緒的加乘下,自信往往就不見了。
不僅對方會感受到異樣的氛圍,自己也難以拿出平常的表現。甚至還可能認為是因為踩到水坑,才造成今天面試表現失常的原因。但如果能夠在心中放下,那這15分鐘就只是一天開頭的小插曲,很快會被其他的事情沖淡轉移。
就像一杯水中掉入一小把細沙,如果一直攪動水,沙子就會持續懸浮;但如果放著不理,細沙子很快就會沉澱下去。
就像那位踩到水坑的面試者,如果當下進行心情轉換,將重心放在等等的面試回覆上,雖然不一定會有額外的加分,但維持平常的表現一定可以的。因為他沒有讓糟糕的15分鐘,變成「糟糕一天」的烙印。
那要如何避免「負面情緒放大效應」,走出糟糕的15分鐘呢?可以照這樣的流程來做:
1. 覺察:先承認自己當下真的很不爽,因為情緒存在是很正常的。
2. 切割:告訴自己「這件事只發生在剛剛,不代表接下來都會糟」。
3. 轉移:用一個小行動(倒杯水、深呼吸、伸展一下)讓身體重置。
4. 重啟:找一件能快速帶來正面感受的小事,幫自己「換心情」。
5. 累積:把這種經驗記起來,下次遇到挫折時,會更快回到軌道。
有時候我們會把自己逼太緊要求太完美,覺得「一旦出現了失誤,今天整天就沒救了」。但事實我們不是機器,不可能24小時完美無缺,生命中本來就有點瑕疵。
當給自己多一點寬容及轉換,就會瞭解到不順的15分鐘,只是人生的一瞬間,不是影響未來的關鍵點。
「你沒有度過糟糕的一整天,你只是有糟糕的15分鐘。」不要因為短暫的低潮,就否定掉一整天的未來。真正能決定一天價值的,是選擇怎麼看待那15分鐘。
因為一個人所具備的價值,不是靠完美無錯堆積出來的,而是靠一次又一次「在挫敗中重新開始」的意志所建立起來的。
看更多
0 0 144 0
104學習

產品

09/12 17:41

教師的新世代專業力:認識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
在生成式 AI 逐漸進入教育現場的今天,教師不僅要備課、授課,更需要思考 **如何運用 AI 工具來提升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體驗。Google 推出的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正是專為中小學教師設計的一項新型認證,幫助教育者快速掌握 AI 技能,並透過實際應用,打造面向未來的智慧教室。
為什麼教師需要 AI 認證?
1. 專業力的提升
Gemini Certification 不只是「會用工具」,而是幫助教師理解生成式 AI 的原理、應用與限制。這張證照代表你不僅能操作 Gemini,更能用 AI 設計課程、因材施教,展現教育專業的新高度。
2. 節省時間,專注教學
備課、行政、教材設計、評量回饋,這些都是老師每天的大量工作。善用 AI,能有效縮短備課時間,讓教師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與學生的互動與引導上。
3. 回應教育趨勢
AI 不只是科技話題,更是教育政策、學校數位轉型的重要方向。率先掌握並取得認證,代表你能在教育現場成為 **推動 AI 教育的領頭羊。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 的重點內容
這張認證主要聚焦在「如何將 AI 實際應用於教育」,考試內容包含:
* 生成式 AI 的核心概念:AI 如何生成文字、圖片,以及背後的基本原理。
* Gemini 工具的應用:運用 Gemini 協助課程規劃、教案設計、學習活動安排。
* Prompt 技巧:如何提出有效的問題與指令,獲得更符合需求的 AI 回覆。
* 責任使用與 AI 倫理**:如何避免偏誤、錯誤資訊,並正確引導學生使用 AI。
* 日常教務應用:如設計測驗、撰寫通知、彙整教學回饋等。
> 📌 考試形式以選擇題為主,官方目前免費提供,並會不定期更新考題方向。
在台灣的最新進展
台灣教育界對這項認證反應非常熱烈。
* 地方政府積極推動:例如高雄市舉辦的 Gemini 教師認證專場,不到一小時名額就額滿,顯示出教育現場的高度需求。
* Gemini 學院課程:Google Taiwan 推出在地化的教師培訓,結合案例分享,讓老師不只是考證照,更能把 AI 帶進教室。
* 中文資源逐漸增加:從 YouTube 的「AI 通識素養課程」到本地教育工作坊,教師有越來越多中文化的學習資源可用。
教師如何準備?
1. 善用官方課程
可先從 Generative AI for Educators with Gemini 與 Google AI in K12 Education** 入門,了解考試方向與實際案例。
2. 實際操作,邊學邊做
在日常教學中嘗試用 Gemini 完成一個小任務:
* 讓它幫你設計課堂提問
* 輔助學生寫作練習
* 建議不同程度學生的延伸教材
3. 建立 AI 教育素養
不僅要自己會用,更要能帶領學生正確使用 AI。包括:如何檢視 AI 回答的正確性、避免過度依賴、保護個資與隱私。
4. 參加在地社群與研習
許多縣市教育局與教師社群,已經開始分享考照經驗與應用案例。參與這些活動,可以獲得第一手考題方向與學習夥伴。
面向未來的價值
取得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不僅是對個人專業的肯定,更是一種「教育角色的轉型」。
* 對學生:你能設計更多元、即時回饋的學習體驗。
* 對學校:你成為推動數位轉型與 AI 應用的核心力量。
* 對自己:這張證照將成為你未來專業發展的重要資產。
結語
在 AI 正快速改變教育樣貌的今天,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 學習設計師、科技應用者、AI 素養引導者。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 是一個讓教師站在趨勢前端的機會,也是一條專業成長的新路徑。
對教育者來說,這不只是「拿一張證照」,而是一次 重新定義教學角色 的契機。
考證入口:Gemini 認證教師證書
看更多
3 1 2099 1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