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煜拓工程有限公司 / HR人力資源管理師/人力資源專員 / 符合度分析
HR人力資源管理師/人力資源專員 煜拓工程有限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大學

經歷

不拘
希望您擁有
人力資源人員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104職場力】

11/19 11:31

0 0 70 0
蒲朝棟

主任

11/18 11:00

「報復性離職」:你以為是報仇,卻在傷害自己!三步驟把情緒轉為職涯策略。
你的內心深處,是否也曾吶喊過這句話:「我真的受夠了!老娘/老子不幹了!」
這種衝動,通常發生在你被慣老闆責罵、被同事陷害、或被無盡的工作倦怠壓垮的瞬間。你很想丟下一句「F**k you」然後瀟灑走人,讓公司和主管後悔莫及。這就是所謂的「報復性離職」。
這種離職的當下,確實爽度破表!但我的職涯諮詢經驗告訴我,你以為這是在報仇,但最終傷害的,往往是你自己。
大衛就曾是這種衝動下的受害者。
大衛在一間新創公司當工程師,長期被一位慣性改變主意的老闆折磨。他常常在週末被召喚回去,只為了改一個老闆在週五下午五點下的「聖旨」。他累積了滿滿的怨氣。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一次年終考評。
老闆給了他一個很爛的績效評語,只因為他拒絕了某次週末的臨時加班。大衛當場爆炸了。他寫了一封充滿情緒的Email給老闆,直接 CC 給所有同事,把老闆罵得狗血淋頭,然後憤而離職。
離職的那一週,大衛覺得自己是英雄,他終於成功地反抗了有毒主管。
但快感很快消退了。他突然失去了收入,也沒拿到任何年終獎金和遣散費。當他開始找下一份工作時,他發現自己必須向新雇主解釋這段「一團混亂的空白期」。他的前老闆和同事,當然也不可能給他任何正面的推薦信。
大衛來找我時,後悔莫及地說:「我以為我在報復他,結果我只是給了自己一拳。」
為什麼「報復性離職」總是對自己傷害最大?
這是因為,當你被情緒掌控時,你就會陷入三種會讓你的職涯規劃崩盤的陷阱:
第一種:「空虛的報仇」陷阱。 你以為你的離開會讓公司垮掉?錯了。公司很快就會找到新人來頂替你。你的主管可能只煩惱了一天,就繼續他的高爾夫球行程。
危險點: 你的滿腔怒火,在別人眼中只是一場戲。你用你的職涯當籌碼,賭注卻只有自己一個人承擔。
第二種:「糟糕的面試故事」陷阱。 面試官一定會問你:「為什麼離開前公司?」當你情緒激動地抱怨前主管是個慣老闆、職場PUA,這不會讓面試官同情你。
危險點: 面試官聽到的會是:「這個人缺乏抗壓性、情緒不穩定、容易遷怒。」你的負面情緒會讓你丟失更好的職涯發展機會。
第三種:「自我毀滅」的損失陷阱。 為了求爽快,你跳過了許多本該屬於你的權益。
危險點: 你可能損失了:應得的年終、未休完的年假折現、談判更好的遣散費、以及未來求職時最關鍵的人脈推薦。你的「報復」,讓你賠掉了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
你的憤怒是合理的,但你的行動必須是策略性的。
我的建議是:不要壓抑憤怒,而是將憤怒「通道化」為職涯策略。 你需要的是「完美退場」,而不是「情緒爆炸」。
三步驟,把情緒轉為策略:
步驟一:將「憤怒」轉為「證據」。 停止私下抱怨。把你的不滿轉化為冷靜、客觀的紀錄。
建立檔案,記錄每一次不合理的要求(時間、地點、具體內容)。
重點提醒: 你的目標不是報仇,而是自我保護。這些證據在你未來談判遣散費、或保護自己的名聲時,就是最專業的武器。
步驟二:啟動「策略性暫停」。 當你感到極度想離職時,不要立刻行動。立刻請三天病假或休假。
重點提醒: 讓你的身體先脫離有毒環境。如果三天後你還是想離職,恭喜你,那是一個理性的「決定」,而不是一個衝動的「反應」。
步驟三:執行「完美退場」才是最優雅的報復。 找到下一份工作,拿到 Offer,然後給予應有的通知期。
重點提醒: 你的專業和冷靜,會讓你得到更高的資遣費或更好的推薦信。你沒有為他的錯誤付出代價,反而優雅地升級了自己。 這才是對慣老闆最優雅、最有效的反擊。
大衛後來重新振作,把當年的憤怒轉化為學習新技能的動力。他這次沒有衝動離職,而是拿到了新的 Offer 後,才平靜地交出辭呈。
他說:「現在我終於懂了。我的職涯規劃屬於我,我不會再讓我的情緒,成為前老闆失敗的延伸。」
你的怒火很珍貴,別把它浪費在不值得的人身上。用你的成功,來懲罰他們的失敗。
看更多
0 0 96 0
【104職場力】

11/17 17:32

0 0 114 0
【104職場力】

11/17 16:32

0 0 85 0
蒲朝棟

主任

11/17 11:00

3 個細節看出部屬是否「職業倦怠」
許多主管判斷部屬「職業倦怠」的方式,通常很簡單粗暴:看他是不是常遲到、看他是不是常請假、看他的績效數字是不是一落千丈。
當然,這些都是結果。但如果等到這些狀況發生,通常就已經太晚了。身為主管的你,這時候再介入,通常只能處理「離職手續」,而不是「挽救人才」。
其實,在部屬提出辭呈之前,他們會發出許多「無聲的訊號」。高效主管的價值,就在於能提早看到這些訊號,並在部屬徹底崩潰前,主動介入。
我們來看看一位主管淑芬的經驗。
淑芬手下的部屬小李曾經是團隊裡的明星隊員。他總是充滿點子,會在會議上主動提問,交出的報告永遠超過預期,是個對職涯規劃很有想法的年輕人。
但從半年前開始,小李變了。
他的報告開始出現一些不該有的低級錯誤,會議上他總是安靜地關著鏡頭,問他意見,他只回「都可以」。
淑芬一開始很生氣,認為他是在「偷懶」,甚至私下對同事抱怨:「小李是不是找到新工作了?怎麼開始擺爛了?」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季末的績效面談。
淑芬拿出數據,準備給小李一個最終警告。沒想到,小李還沒等她開口,眼淚就先掉了下來。
小李哭著說:「老闆,我不是懶,我真的不是懶...我只是覺得,我身體裡好像有一塊電池被拔掉了。 我早上醒來完全沒有動力,我連回封簡單的 Email 都要掙扎一個小時...我不知道我到底怎麼了。」
淑芬當場驚覺,她面對的不是「態度問題」,而是嚴重的「耗竭問題」。她錯了,她只看到了數字的下滑,卻錯過了人的崩潰。
小李的經驗,讓淑芬徹底改變了管理方式。她發現,部屬在職業倦怠時,不會給你一張通知單,而是會釋放出三種「無聲的崩潰訊號」:
第一種:「社交抽離型」的隱形人。 這種部屬不是直接請假,而是選擇「躲起來」。他們會從團隊的社交圈中默默退場。
細節: 以前是會議的發言者,現在變成旁聽者;群組裡只回「好」、「收到」;中午不再跟同事一起吃飯;相機永遠關著。他們不是在偷懶,他們只是在耗盡了情緒能量,必須把所有力氣都留給工作本身。
第二種:「耗竭型完美主義」的品質驟降。 這種人是最難察覺的。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極高,但當他們耗盡後,就會開始「放棄檢查」。
細節: 他們交出來的報告,會有過去絕不會出現的拼寫錯誤、數據計算錯誤。最關鍵的是,當你指出來時,他們表現得毫不在乎。這種「習得性冷漠」,是職場心理中「去個人化」的表現,他們已經對工作和自己產生了抽離。
第三種:「情緒易燃」的防禦模式。 這種部屬看起來最像「有問題」。他們變得暴躁、易怒、防禦心強。
細節: 以前你給他回饋,他會感謝。現在你一提出質疑,他就立刻反駁,甚至會把話題扯到「你上次也沒說清楚」。這不是他們在跟你對抗,而是他們已經處在極度脆弱的邊緣,必須用攻擊來保護自己,防止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
職業倦怠不是部屬個人的失敗,而是管理者的失職。身為主管,你必須主動出擊。
淑芬後來學到了這三個「挽救人才」的關鍵步驟:
步驟一:改變對話目標:從「檢討產出」轉為「檢查資源」。 當你發現部屬有異狀,不要直接問:「你這個月業績怎麼回事?」你要問:「你現在手上的工作,有哪一個部分是最耗能的?」「我可以幫你把哪一個專案拿掉?」
提醒: 你的目標是讓他感受到「支持」,而不是「責備」。讓他知道你可以當他的「神隊友」。
步驟二:重新校準工作價值:將工作與「職涯規劃」連結。 部屬會倦怠,往往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做的東西「沒有意義」。
提醒: 主管必須主動提醒他們,現在做的這件看似瑣碎的工作,未來將如何幫助他們達成職涯發展的目標。讓他們重新看到意義,才能讓電池回充。
步驟三:主管帶頭設立界線,修復團隊的「職場心理」。 許多團隊的倦怠,是從主管帶頭不休息開始的。
提醒: 主管要帶頭「正常下班」。如果必須在晚上發信,請務必使用「定時發送」功能,在早上九點發送。讓部屬知道,他們的休息權是被你這位主管所保護和尊重的。
淑芬現在的團隊,績效反而更高了。
她後來沒有解僱小李,而是幫他減輕了行政負擔,並讓他接了一個他充滿熱情的小型專案。小李慢慢恢復了元氣。
淑芬說:「以前我以為管理是看數字,現在我才知道,管理是看人。」
高效主管看的不是部屬「有沒有在忙」,而是看他們「有沒有在休息」。學會辨識並處理部屬的職業倦怠,才是穩定團隊、提升績效的終極向上管理術。
看更多
0 0 188 0
【104職場力】

11/16 15:00

0 0 66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