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C (企業創投)的矛與盾

創新創業經營、股務作業、天使投資、投資人關係、公共關係維護、募資計劃書、媒體公關、創新設計與創業管理、創投、金融市場常識與職業道德、緊急事件危機處理、公司治理、證券投資、投資後管理

石惠貞

副總經理暨投資長

2021/12/30

創業一點靈創新創業補給站系列-尋求外部投資 的應有認知

台灣中小企業活絡,創業的第一桶金,除了自己的積蓄,常見的是向親友間的借貸。但拜政府鼓勵創新及創投產業興盛所賜,新創公司增加許多曝光及接觸外部投資人的機會,並獲得後續的資金挹注。但筆者在接觸許多的新創公司,很深的感觸是多數新創團隊很在乎自己公司值多少錢,需要多少錢與策略資源,卻低估外部投資人對公司的實質影響.
外部投資人加入後勢必會有一些改變,例如股權結構變化、董事會成員增加等,故而在決策、管理層面與日常營運,也會產生相對應的調整或影響,相信新創公司(初創業者)會有些概念。但既然對未來變化能夠有心裡準備,為什麼彼此不歡而散的例子還是層出不窮?筆者根據過去的工作經驗,提供幾點建議:
1.募資前仔細思考可能的資金來源與合適的投資人類型
資金來源通常可分為三種: 1. 捐贈/贊助: 無償捐贈只適用於非營利組織。2.借貸: 要支付利息之外,有借就要有還本金的能力。3.投資: 在商言商,天使投資人、創投公司或其它金主,絕不是單純佛心提供金援不求回報,多半是看好未來的報酬。筆者就碰過新創團隊,明明不是非營利機構,卻希望投資是以捐贈/贊助的方式。也碰過營運良好的新創團隊,因為增資期間長,資金未到位,不敢擴張,錯失商機,其實是可以先借款,再轉增資。
有的外部投資人會積極參與營運決策,或許還會提供各種資源給予協助;有的卻給予極高程度的自主、自由,僅關注在財報獲利。新創公司在尋求外部資金之前,可以依據自身的發展需求或團隊的風格,評估與哪種類型的投資人合作綜效最大。
另外,雖然在募資過程中一定會以各方面條件最好的投資人為優先選擇,但如果接觸到「目前不適合」的潛在投資人,也建議儘量與其保持良好關係,為雙方未來合作預留可能與機會。順著這個脈絡思考,因應企業發展與運作狀況不同,新創公司也應該預先設想短、中、長期所需的投資人類型,以找到不同階段時,最有利的外部投資夥伴。
2.對外部投資人的責任感與同理心
新創圈常見的失敗案例,一種是資金不夠,另一種就是資金太多。當新創團隊為募得資金高興之餘,應有責任感,甚至戒慎恐懼的去完成股東交付給他的任務。所以在尋找投資人的同時,就要對未來的資金運用有明確規劃,不宜因為手上資金變得充裕而開始鋪張揮霍,最好能把新資金當成是自己的老本錢,讓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筆者的經驗,如果把股東的錢當自己的錢在運用,即使失敗了,有的股東還是願意再加碼投資的。另外,對於投資人來說,畢竟是用資金壓寶你的未來,縱使成為股東後不介入經營,但必定會關心財務營運狀況。因此創辦人(或經營團隊)應該要做好內外溝通的工作,不僅對內部經營團隊要完整揭露自己對投資人的承諾事項,另一方面也應該如實向投資人反映經營團隊的決策想法,妥善經營投資人關係,避免因為資訊不足或誤解,導致股東時常關切,造成內部團隊與外部股東(特別是董事會)的誤會,嚴重時是會導致經營危機的。
3.不過度包裝營運狀況資訊,誠實面對挑戰與危機
多數新創公司都希望保有自主權,為避免股東(董事會)過度干預,有些新創團隊會只報喜不報憂,甚至在發生問題時,會認為不需靠外部資源,自己就可以解決,導致錯估情勢、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營運上碰到挑戰,甚至危機是必經的歷程。新創公司的體質本來就較脆弱,資源也有限,創辦人惟有開誠佈公,誠實面對外部股東與內部團隊,將他們視為生命共同體,共同找出解決方案,才能化解經營危機。筆者就曾經碰過新創團隊在募資期間,刻意隱瞞共同創辦人即將拆夥的事情,該創辦人低估了未如實揭露重大資訊的潛在營運/法律風險。
企業募資就好比運用槓桿,以新資金推動公司邁向下一階段。對於開放外部投資,有的新創業者希望能保有自己的經營步調、有的則希望能同時獲得投資人的經驗及背後的資源,所以在找錢時請務必依自己的需求審慎選擇適合的對象。而在外部股東加入之後,也請正視彼此的夥伴關係、做好投後管理,惟有新創團隊與股東雙贏的夥伴關係才能走得穩健長久。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930000238-260204?chdtv
(本文作者為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A+行動計畫」導師暨一零四資訊科技投資長石惠貞)
3 0 35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