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錢》 
世人常說「賺錢難」,但其實「花錢」也不容易。除非口袋滿滿,否則要把錢花得好、花得值,絕對是一門學問。 
那該怎麼辦?我們沒有水晶球能預見未來,就要靠預算編製來規畫。預算的核心,就是在錢花掉之前,先算一算「能不能花、該怎麼花」。 
說穿了,預算就是在規畫「未來的錢」。在資源有限、欲望無窮的現實中,公司透過預算,讓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達成營運目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假設來編預算》 
那麼,未來的錢該怎麼算?其實,就像每月結帳一樣。 
平常結帳時,我們有單據、有現金流,記帳後就能產出財報;但預算不同,因為交易尚未發生,沒有金流、也沒有單據。 
那要怎麼辦?答案是——用假設! 
預算建立在對未來的假設上:假設會有哪些收入、哪些支出。 
如果財報是「已發生交易」的總和,那麼預算就是「各項假設」的總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鑑往知來的假設》 
當然,預算不是天馬行空的想像,也不是喊價遊戲。要準確,關鍵在於「鑑往知來」。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過去的真實數據就是未來的重要參考。 
因此: 
預算 = 內部假設 + 外部條件 
假設代表期望與策略;外部條件則包括市場價格、景氣變化、供應情況等。當未來與預期出現差異,就能追蹤是「假設不準」還是「外部條件變動」。 
所以說,沒有不準的預算,只有不準的假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預算是誰的責任?》 
財務報表由財務部編製,但交易資料來自各部門。同理,預算雖由財務部彙整,卻必須依據各部門的假設與需求。 
在中小企業裡,財務人力有限,往往由財務部包辦預算編製,此時更應主動與各部門溝通,確認假設的合理性。 
唯有如此,預算的數字才具真實性與可執行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預算的效益》 
一份合理的預算,能讓各部門明確分工,提供可行的假設,並為後續的差異分析奠定基礎。 
它能幫助: 
•	經營者 精準分配資源、掌握全局; 
•	主管 有依據地爭取部門資源; 
•	員工 聚焦目標,提升績效。 
掌握預算的底層邏輯,培養預算思維,讓有限資源花在刀口上,最終達成「資源最佳化、績效最大化」的企業經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