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聊天室

面試技巧、數據分析、總務工作、訓練發展、求職技巧、職涯探索、行政事務處理、具備人力資源相關知識、行政、職涯規劃

蒲朝棟

總務主管 | 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1

2024/09/17

一家公司因「開會成癮」而破產的啟示錄

在現代職場中,「開會」似乎已經成為了工作的代名詞。每天早上一睜開眼,行事曆就被密密麻麻的會議通知塞滿,彷彿不開會就不算在工作一樣。然而,這種看似勤奮的工作方式,真的能提高效率、創造價值嗎?讓我們來看看小龍科技公司的故事,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小龍科技是一家成立五年的新創公司,主要業務是開發行動應用程式。公司創辦人阿龍是個精力充沛、點子多多的年輕人,總是充滿熱情地想要推動公司前進。為了讓公司運作得更有效率,阿龍決定引入「頻繁會議制」,認為這樣可以促進團隊溝通,提高工作效率。
於是,小龍科技的員工們開始了「開會馬拉松」的日子。每天早上九點,全體員工必須參加晨會,彙報昨天的工作進度和今天的計畫。緊接著是各部門的內部會議,討論專案細節。中午用餐時間,還要進行「午餐會議」,邊吃邊聊公司大事。下午,則是跨部門會議的時間,確保各團隊之間的合作順暢。眼看下班時間將近,還有一場「總結會議」等著大家。
起初,員工們也覺得這種高頻率的會議制度挺新鮮的。大家見面討論的機會多了,感覺公司氛圍更加活躍了。然而,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問題就開始浮現。
首先,員工們發現自己的工作效率直線下降。整天都在開會,根本沒時間真正專注於手邊的工作。一位工程師小美抱怨道:「我的程式碼都是在晚上加班寫的,白天根本沒空碰電腦。」
其次,會議的品質也急劇下降。由於會議太多,大家都疲於奔命,根本沒時間好好準備。結果就是,許多會議變成了「廢話會議」,大家東扯西扯,卻沒有實質性的結論。
更糟糕的是,這種頻繁開會的文化開始扼殺創意和創新。設計師小華說:「我需要大段連續的時間才能進入創作狀態,但現在老是被會議打斷,根本無法好好思考。」
漸漸地,員工們開始對這種工作方式感到厭煩。有人選擇離職,有人則是敷衍了事。公司的氛圍變得越來越差,效率也越來越低。
最終,這種情況導致了嚴重的後果。由於整天都在開會,沒人真正專注於產品開發,公司的新產品遲遲無法推出。競爭對手趁機推出了類似的產品,搶占了市場。資金鍊吃緊,投資人失去信心,小龍科技最終不得不宣布破產。
這個故事或許有些極端,但它警示我們:過度依賴會議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落入「會議陷阱」呢?以下是一些建議:
1. 控制會議數量和時長:不是每個問題都需要開會解決。學會用其他方式溝通,如郵件、即時通訊工具等。
2. 明確會議目的:每次開會前,問問自己「這個會議的目的是什麼?」如果無法清楚回答,也許這個會議就不需要召開。
3. 準備會議議程:事先準備好議程,並嚴格遵守。這樣可以確保會議不會偏離主題。
4. 邀請真正需要參與的人: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參加每場會議。只邀請真正需要參與的人,可以提高會議效率。
5. 重視「專注時間」:為員工保留大段不被打擾的時間,讓他們能夠專注於真正的工作。
回顧小龍科技的案例,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阿龍會如此執著於頻繁開會呢?也許,這反映了一些管理者的心理:他們把「開會」等同於「在工作」,把「坐在會議室裡」視為「有生產力」的表現。
然而,真正的工作往往發生在會議室之外。工程師需要安靜的環境來編寫代碼,設計師需要自由的空間來發揮創意,市場團隊需要與客戶直接互動來了解需求。過多的會議不僅無法促進這些工作,反而會阻礙它們的進行。
另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把「溝通」與「會議」畫上了等號?事實上,有效的溝通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一封簡潔的郵件、一個簡短的電話、甚至是站在對方桌前的三分鐘對話,有時候都比一個小時的會議更有效。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完全摒棄會議。適度的、有意義的會議仍然是必要的。關鍵在於找到平衡點,讓會議真正成為推動工作的工具,而不是阻礙工作的絆腳石。
所以,親愛的職場夥伴們,下次當你收到會議邀請時,不妨問問自己:這個會議真的有必要嗎?我的參與能為會議帶來什麼價值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也許婉拒這個會議,專注於手頭的工作,才是對公司、對自己最負責任的做法。
畢竟,真正的工作效率和創新,往往來自於專注的獨立思考和富有成效的協作,而不是無休止的會議。讓我們一起努力,創造一種更加高效、更有意義的工作方式。因為最終,我們的目標不是開最多的會,而是創造最大的價值。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學會「不開會」可能比學會「開會」更重要。讓我們珍惜每一分鐘,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也許,這才是通往成功的真正捷徑。
1 0 22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