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精靈

呼嚕呼嚕聊心室

呼嚕呼嚕聊心室
共學教室關注者 2 人共學者 2 人
關注教室
加入共學
置頂公告 跟職涯有關的分享,想讓大家都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一份工作或事業!
Kate

諮詢師

07/11 15:22

做個有界限的好人,活得更有自我覺知,不是誰說什麼就做什麼。
🌿延伸文章:做個有界限的好人
【從討好別人,到學會保護自己】這不是你變了,而是你能勇敢做自己
如果你常常覺得,自己對誰都好,卻總是沒有人真正在意你的感受; 如果你明明很累了,卻還是不忍拒絕別人的請求; 如果你偶爾也會想:「我到底要忍到什麼時候,才可以為自己說一次話?」
那你並不孤單,很多人都是如此,我也是。
【討好型人格】 習慣掩飾真實自我,透過重視他人的感受或積極幫助他人,希望能因此被他人認可,並避免遭到他人的排斥
這對我來說很有感觸,從小不大敢表達自己的情緒,為了想得到一句稱讚,而去幫媽媽做家事(即使我很累了)、猜測爸爸想說的話(即使我不認同)。
這樣的我,從小就被認為是家裡的長女(到現在也都還是,我是二女兒),大家給我的評價總是「你做事很獨立、你看起來穩重」...等等。
但,這跟我的內在完全不相符,為了得報別人的讚許默默當提線木偶。
【好人=隱形人】很多人習慣你的好,習慣你的順從,所以你的需求總是被默默推到角落
我很常聽見一句話:
「我不是討厭某某某,我只是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了。」
如果你也一樣有類似的想法,我想跟你說:「你不是玻璃心,也不是抗壓性差;他們只是一直用力把別人放在前面,把自己往後退,直到退無可退。」
【不是要你變成討人厭,只是要你做自己】
我過去的諮詢經驗,討好型人格的來訪者在第一次談話時,很少能直接說出自己的需求。他們通常會從「我最近壓力很大」、「好像怎麼做都不對」開始,接著談工作、家庭、感情,話語中夾雜著無數的「我怕他不高興」、「我應該要體諒他吧?」、「是我太敏感嗎」。
在我心裡,這不是「你該不該拒絕」的問題,而是「你第一直覺想到的是什麼?」的自我了解。
✨今天想換工作時,但她卻因為家人反對,堅持了5年
她:我的父母會覺得,在銀行業也是體面工作,收入也穩定,不明白我壓力很大想離職,每天想到要去上班就會感覺要喘不過氣。
我:那你怎麼與父母溝通的呢?
她:我就跟他們講,主管很多時候不合理,同事也不好相處,我每天只想著下班逃離,日復一日真的太痛苦了...
我:我能理解你的痛苦,過去我也經歷了不少職場上的傷害,那你父母怎麼說的呢?
她:我媽說,你就把公司當作賺錢的地方,錢拿到了不就好了,管那麼多幹嘛?我爸又說,你就是做事不得大家喜歡啦,你從小就這樣,嘴不夠甜啦,不會人情世故,才會這樣啦!你就好好繼續做啦,不准換工作!
在她的敘述中,感受到滿滿的無奈,以及從小就被父母所控制在他們所認為的 「對的做法」之中,無法好好真實地做自己。
想邀請你:
用情緒當線索:「最近哪一件事讓你最悶?有沒有一個情境,讓你忍不住翻白眼?或者讓你忍不住落淚」
→從小事入手,找出那個心底冒出來的「不爽/不悅」,重新承認它的存在。
練習換位思考,以第三者角度看待自己:「如果你現在是你最親愛的朋友,看到你這樣,你會說什麼?」
→很多人對自己特別嚴苛,卻對別人充滿同理。
這個練習幫助他們重新建立內在對話。
辨識『應該』與『想要』的差別:「你做這件事,是因為你真心想做,還是因為你覺得你應該做?」
→這是我最常問的一句,幫助他們區分出「自願」與「自我壓抑」的界線。
💡每個人都不會一夕發生改變,但會在一點一滴中開始變得不同:
有人第一次鼓起勇氣,在群組裡說:「這週我真的太累了,不能幫忙。」
有人開始練習不再秒回別人的訊息,而是回到自己想不想說話的節奏。
有人第一次在戀人面前說出:「我其實不太舒服,但我怕你不高興。」
當他們開始說出這些話,我就知道他們離「做個有界限的好人」更近了一步。
【為什麼我們這麼怕「說不」?】原生家庭與教育的內化
很多人問:「我也知道自己太討好了,但我改不過來,怎麼辦?」
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而是長年習慣的結果。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懂事、有禮貌、為他人著想,卻沒有人教我們怎麼照顧自己的感受。有一位來訪者,媽媽是學校老師,從小家教嚴格。她說她從來不敢在家人面前發脾氣,因為「我媽覺得生氣是不理性的行為」。
長大後,她不敢拒絕主管的加班、不敢對朋友表達不滿、甚至連約會時都怕自己表達太多會讓對方覺得她「很麻煩」。
她說:「我好像從來沒有被允許當一個有情緒的人。」
這樣的經驗,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痕跡。
而諮詢的過程,便是重新練習——把自己從「只能配合、不能麻煩別人」的角色中抽離,成為一個有立場、有自我獨立思考的人。
【什麼是成熟的溫柔?】是能夠在愛人之前,先愛自己
很多人以為有界限的人很冷淡、很距離感,但成熟的溫柔其實長得不一樣:
它不是「誰都不理」,而是「選擇我有餘力的人際互動」。
它不是「冷漠無情」,而是「不讓自己再一次陷入過度付出的迴圈」。
它不是「把情緒壓下來」,而是「選擇適當的表達與釋放」。
學會界限,不會讓你變成壞人,反而讓你成為一個更真實、更有自我平衡的人。
因為真正的善良,不是沒有底線的給,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要停,什麼時候該守住自己。
【結語】如果你覺得面對這些人際很累,你可以從現在起學會「善意的忽略」
最後,我想送你一個我常在諮詢中說的提醒:
「你不是不夠好,你只是太努力維持一切好好的樣子。」
如果你想要開始練習:
怎麼分辨自己「想做」與「應該做」的差別
怎麼練習設下溫柔又堅定的界線
怎麼在混亂的情緒中找回自己的重心
📌如果你看完這篇,有一點感動、有一點實用感、有一點覺得:「好像真的可以找我聊聊」那表示,我這篇文章寫對了☺
看更多
0 0 124 0
Kate

諮詢師

06/27 23:33

我不是真的討厭工作, 我只是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延伸文章:我不是真的討厭工作, 我只是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離職最困難的第一步驟】
離職在網路上的定義會查到:離職,指的是員工終止與雇主之間的勞動契約,正式離開
原公司。
旁觀者常常會覺得,離職只是「講一句話」的事。
但其實,最困難的從來不是決定離開,而是——
「我要怎麼說,才不會讓別人覺得我不負責任?」
「我要怎麼說,才不會傷到我跟主管的關係?」
「我要怎麼說,才是對我自己誠實又尊重過去努力的方式?」
這些話,她在我面前一個一個說出來的時候,我其實感受到她不是在逃避,而是極度
珍惜自己在每一段關係裡的樣子。
所以,我不是急著給她模板,而是從「理解她的顧慮」開始,慢慢陪她把糾結拆開。
✍️【第一階段→確定目標】:幫她找出內在真正的聲音
不是要找離職的藉口,更也不是委屈自己好像能力不夠要離開
我問她三個問題,不是為了「得到答案」,而是讓她自己先明白:
你對現在的工作,還有沒有留戀之處?
如果你不離開,最讓你感到遺憾的會是什麼?
假設主管誤會你只是想逃避,那個「你真正的理由」會不會被淹沒?
這三題,是希望她回到一個核心觀點——
離職不是否定這段這份工作帶給她的價值,而是為了肯定我我內心一直想離開的原因。
我常常跟自己說,也跟其他找我諮詢人說到:「我們總是希望做每個選擇都不後悔,但我
們都是第一次成為人(至少你不記得上輩子你是什麼,對吧?),要不後悔很難,但你可以
在一次次的後悔當中,學習下一次如何離不後悔更近一些;所以,再做決定之前,問好自
己的內心,現在的你不後悔,就是你能做的了,未來的你也不會怪罪當時的你,那就足夠
了。」
小涵回答了很多,她想去打工換宿、當小朋友的老師及自己的創業,她的言語中帶的對
未來有著未知但更多的是興奮跟期待(線上諮詢,但聽得出來她說出口時那畫面好像就在眼
前),我幫他總結一句話——「我不是想結束什麼,而是想開始一些什麼。」
我聽到這句話的當下,其實有點感動。因為這是她在自我內在走完一小段旅程後,自然冒
出來的句子。
💬【第二階段→模擬練習】:陪她模擬說法,是為了讓她「真的敢講出來」
就好像一開始找工作時的「模擬面試」一樣,模擬實際對話。
我不會逼你說出來,畢竟你就是不知道才找我諮詢,但還是會先問問有什麼想法?有沒
有想過要怎麼說呢?
一開始說的版本是:「嗯,我也還在想,只是最近有一些想法,然後覺得......可能未來
會想轉換一下生活方式,但我目前還沒確定......」
這樣的說法,如果你是個人才,主管需要你留下來,就會抓住你「還不確定」的那個語
病,無論是使用情緒勒索,或者是安慰式的要你走馬看花,又或者是為了你好的要你找好
再走,你很容易的就變成「好,我再回去想看看,謝謝主管」的回答。
因為很多人卡關不是不知道要講什麼,而是心裡一堆情緒還沒梳理,就急著說出一堆
「看起來很客氣,但其實很模糊」的話。其實在你突然有話要跟主管說,加上你支支吾吾
地說不出口,又或者突然變得很客氣時,主管已經八九不離十的知道你要講離職的事情
了,到不如就更有自信地講出口,讓對方感受到你是深思熟路後才來的。
其實就跟交報告很像,當你準備好你的資料,意氣風發又很有自信地敲響主管辦公室大
門,帶著你的筆電開始頭頭是道地說出這次方案,這樣你的氣勢就先贏一大半了!
🔸我教她的開場說法如下:
「主管,這段時間我真的很感謝您一直給我很多支持與發揮空間,前陣子與許多資深前
輩一同出差(他們剛好有這個機會出去,其他資深同仁也在抱怨公司,這是個很剛好的時
機),也讓我想了很多,我開始思考自己的下一步人生方向。我並不是因為工作本身不好,
而是覺得我想去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剛好現在專案也告一段落,想藉由這次你找我面談
的機會,跟你說明我的想法還有我預計八月中或八月底離職,想問哪個時間點,對於交接
上會比較好呢。」
我們互相模擬練習了幾次,說完後我問她:「你自己聽完感覺怎樣?」
她說:「好像......我真的準備好了。」
這是我想給所有讀者的一個提醒:
「說出來的那一刻,不只是讓主管知道你要離開,更是你對自己說:我準備好了!往新的
方向走了。」
☁️【第三階段→留下些什麼】:離職「怕被討厭」,是因為我們太在乎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小涵其實還有一個不容易說出口的焦慮是——
「如果我這樣離開,會不會讓人覺得我很沒責任感?」
我非常理解這份不安,因為我們多半都希望給大家留下的印象,是「她做事很認真、她
效率很好」之類的正向辭彙。
我不會單純跟你說「不會啦沒事啦」,而是一起「舉例具體的事證」:
妳完成了哪些專案?
哪些案子因為她的加入才順利交付?
有沒有同事私下感謝過她的幫忙?
妳自己有沒有覺得盡力去做到最好了?
當這些回憶被慢慢說出來時,她才回頭看見:「其實我已經做得很盡責了,只是我以前都
沒有承認自己的貢獻。」
所以我告訴她:
「你不是帶著責任逃跑,而是完成責任後,帶著感謝離開。」
「如果有人不理解,是他們沒看到你這段路的全部。但你自己要懂得,看見自己。」
📚【結尾】如果你現在的工作能夠帶給你金錢上的支持之外,也讓你心靈上不匱乏,你已
經比大多數的人都幸運了;但你心裡若有個聲音一直要你離開,請你不要忽視它,就跟身
體免疫力下降才會開始咳嗽、發燒各種症狀跑出來。
這不是一句「加油你可以的」就解決的。
這需要整理、練習、理解、被接住。
這種開口說出想轉彎的場景,不只適用於離職, 也很適合用在離開一段關係、跨出安穩
圈、甚至是對家人表達不同選擇的時刻。 我會持續整理這類『關鍵轉彎前的對話練習』系
列,讓每一次卡關的你,都不再孤單。」
看更多
0 0 430 0
關於教室
Hello~ 我是Kate
曾歷練金融、飯店服務、工程與企劃領域,現任非營利組織公關,也是一位擁有 AECA 國際證照的心靈諮詢師、招募選才管理師-專員級認證及精油洞悉卡 牌卡解讀師等相關證照的諮詢師 (更詳細可以看我的個人頁介紹)。
我認為「工作不只是一份獲得收入的來源,更是找到你的人生使命的一個管道」。
在這裡,想邀請你一起聊聊職涯迷惘、自我探索、與內在平衡的練習。
這個教室是我延續 IG 分享而開設的延伸空間,提供更深入的故事與思考,願陪你走過不確定、也走進更真實的自己 : ) 。
學習發起人
Kate
諮詢師
2 分享 1 教室
發起人簡介
「不是因為厲害才開始,而是因為開始才厲害」 跨足金融、工程、服務業及企劃,現任非營利公關。 斜槓諮詢師--陪你聊職涯、感情、自我成長。 擅長發現你的優點,陪你走出迷惘、走向自己。 文章與日常分享: 周日固定限時動態免費下周運勢投票⬇⬇⬇ IG→ https://reurl.cc/oRXqqq 官網→ https://huluhulu.my.canva.site/purrrrrmeow0907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