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帳作業與帳務處理、結帳分錄、會計帳務、帳務處理、調整分錄、試算表、過帳、製作傳票、會計或審計專業知識、財務報表編製

蔡淑惠

百大會計師事務所 執業會計師

2021/10/28

如何用會計語言寫企業日記?

以下舉例說明,了解公司如何用會計語言寫分錄,
X2年10月1日設立錢粉多股份有限公司,銷售吸塵器。
(1)X2/10/1股東投入股本1,000,000萬。
資產+費用=負債+權益+收入
股東投入1,000,000元,所以資產增加1,000,000元及權益增加1,000,000元。資產增加在借方,權益增加在貸方
借:現金 1,000,000
貸:股本 1,000,000
註:切分錄時有時前方不寫借 貸,但貸方會往右下挪幾格,目的是為了區分借貸方。
(2)X2/10/1現金預付六個月租金60,000元。
以現金預付租金,所以資產減少60,000元及費用增加60,000元。
資產減少在貸方,費用增加在借方
借:租金支出60,000
貸: 現金 60,000
(3)X2/10/1現金購入運輸設備乙部80,000元,預估使用年限五年,採直線法攤提折舊費用。
以現金購入運輸設備,所以資產同時增加及減少。
資產增加在借方,資產減少在貸方;增加運輸設備,減少現金
借:運輸設備 80,000
貸: 現金 80,000
(4)X2/10/5賖購文具用品1,500元。
賖購文具用品,所以費用增加1,500元及負債增加1,500元。
費用增加在借方,負債增加在貸方
借:文具用品1,500
貸: 應付帳款1,500
(5)X2/10/7現金進貨10台吸塵器,每台成本8,000元。
進貨支付現金,所以資產同時增加及減少。
資產增加在借方,資產減少在貸方;增加存貨,減少現金
借:存貨80,000
貸: 現金80,000
(6)X2/11/10以現金1,500元支付10/5之應付帳款。
以現金支付應付帳款,所以資產減少1,500元及負債減少1,500元。
資產減少在貸方,負債減少在借方
借:應付帳款1,500
貸: 現金 1,500
(7)X2/11/20現金支付水電費1,000元。
以現金支付水電費,所以資產減少1,000元及費用增加1,000元。
資產減少在貸方,負債減少在借方
借:水電費1,000
貸: 現金 1,000
(8)X2/11/30出售8台吸塵器,1台售價20,000元收取現金。
出售8台吸塵器,所以資產增加160,000元及收入增加160,000元。
資產增加在借方,收入增加在貸方
借:現金160,000
貸: 收入 160,000
另要將已出售之8台存貨轉至銷貨成本,每台8,000元。
所以資產減少64,000元及成本增加64,000元。
資產減少在貸方,成本增加在借方
借:營業成本64,000
貸: 存貨 64,000
(9)X2/12/5現金支付薪資30,000元。
現金支付薪資,所以資產減少30,000元及費用增加30,000元。
資產減少在貸方,費用增加在借方
借:薪資支出 30,000
貸: 現金 30,000
(10)X2/12/20現金收取客戶訂金100,000元。
預收貨款,所以資產增加100,000元及負債增加100,000元。
資產增加在借方,負債增加在貸方
借:現金100,000
貸: 預收貨款 100,000
(11)X2/12/25甲股東向公司現金借款20,000元。
甲股東向公司借款,所以資產會同時增加及減少。
增加資產應收股東往來,減少資產現金
資產增加在借方,資產減少在貸方
借:應收股東往來20,000
貸: 現金 20,000
此文例舉企業常見之交易,再依會計語言寫日記,即所謂分錄,之後文章分享會以此案例進行以下步驟,分錄=>製作調整分錄=>過帳=>試算表驗證=>結帳分錄=>編製財務報表。
百大會計師事務所 蔡淑惠會計師
1 0 280 1

0/1000

你可能會想看
02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經理・剛剛
【能力不差卻留不住,問題可能不是工作而是團隊關係】
你是否有遇過這種員工,工作能力不錯能做好自己的工作,但平常話不多與同事互動低,然後工作一段時間後突然提出要離職,經過詢問後也沒有說出原因,只知道心意已決。這時總會讓人覺得很可惜。 在與其他主管進行討論時,尤其是那些個性比較內斂、覺得「把事情做好就好」的人占多數。可是問題是職場中雖然要處理「事情」,但更多的是人與 人之間的「相處」跟「互動」。 【員工是不是習慣把情緒藏太深了?】 很多人當主管時很擔心那種個性火爆的員工,因為爆炸時通常會影響到很多人,但因為相處久後就可以了解個性,所以訊號是明確的。 但當一個夥伴習慣把不滿或壓力放在心裡,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都是冷靜專業,但實際上反而會讓主管看不到真實的壓力,同事也感受不到需要支援的訊號。久而久之當同仁的情緒真的累積到爆點,這時只會覺得「主管及同事都不理解我,我乾脆離開好了」。 心理學裡有一個觀點叫「情緒線索」,意思是人跟人之間需要一些信號,來判斷彼此是否需要支持。如果完全沒有釋放訊號,別人就算想幫忙,也不知道怎麼插手。 尤其是很多主管只在績效或專案出問題時,才會注意到這類員工的困境。但其實很多徵兆是可以被注意到的。 ● 主管要先練習「看見」,才能真正理解問題。 1. 觀察沉默習慣:例會中是否鮮少主動發言? 2. 注意能量變化:是不是常自己完成大量工作,但卻沒有任何情緒波動? 3. 留心非語言訊號:瞬間的表情、肢體語言,會比言語更早透露壓力。 【獨善其身短期是優點,長期卻成為阻礙】 當然很多人會覺得,工作中「我自己能處理就不麻煩別人」,短期看起來對於主管及團隊來說好像是很棒的,但長期下來卻容易讓團隊誤以為「他都不需要幫忙」。甚至有些時候還會被誤解為「不想跟大家合作」。 在職場裡,個人專業能力非常重要,但團隊合作才是長期競爭力。如果一個人習慣都自己扛卻不說出來,最後往往只會形成惡性循環:能力好→ 接的事情越多 → 想辦法克服 → 事情越多越重 → 自己越來越孤單 → 覺得環境不友善 → 選擇落寞離開。 ● 因為這類員工不善於表達,所以需要主管先搭建一個「可以放心說」的氛圍。 1. 定期 1 on 1:不要只談工作,偶爾問問「最近工作量還 OK 嗎?」,「工作量如果1-10分,你現在認為自己是幾分?」 2. 去除評價語氣:避免用「你怎麼都不講」這類指責,而是用「我想更了解你現在的狀態」的方式打開話題。 3. 用小問題暖身:不要一開始就討論很大方向,可以先從「這週有沒有特別覺得辛苦的地方?」開始。 【讓夥伴能夠打開情緒,其實是一種能力】 有些人會抗拒分享情緒,因為怕「抱怨」會讓人覺得負面。又或者是怕影響到自己在主管心中的評價。 所以如果是直接問說「最近工作需要人幫忙嗎?」可能得到的答案大多是沉默或是不用,對於習慣隱藏自己情緒的人,往往是要引導而不是硬逼。 1. 先肯定個人專業,再點出團隊:例如:「你的專業我完全放心,但因為我們是團隊,可以讓部分項目讓其他人協助。」 2. 給出具體選項:問「你比較需要人幫忙做 A,還是希望我協調人去做 B?」讓對方學會選擇,而不是沉默。 3. 幫他找到盟友:安排一個合作性強的同事,除了可以建立一些工作上的信任,也能夠幫助夥伴與團隊建立更深的連結。 【給想改善的人三個小提醒】 如果有人覺得自己,好像正走在這樣的模式中,可以先試著從以下三件事開始: 1. 小小地釋放訊號:不用一次把心裡話全說出來,可以從一句「這件事有點緊湊,我可能需要幫忙」開始。 2. 讓別人知道你的感受:有情緒跟壓力不是壞事,當表達出來時,反而能夠破除別人心中的印象,反而會覺得更容易貼近。 3. 不要害怕與團隊建立連結:跟人互動並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創造自己的資源。關係其實才是職場裡最隱形的力量。 ● 單靠主管時時確認提醒效果有限,要讓團隊氛圍也成為助力。 1. 強化互助文化:在團隊裡營造「幫忙不是麻煩,而是互相成就」的觀念。 2. 公開肯定互動:當他願意開口時,主管要即時肯定,例如「謝謝你提出來,這讓團隊更好協調。」 3. 定期小活動:透過輕鬆聚會或非正式討論,降低員工對互動的壓力。 職場上主管去管理團隊的專業能力固然重要,但人與人的交流、情緒的釋放,才是讓一個人能走得長久的關鍵。有時候真正困住一個人的,不是環境,而是自己過度隱藏的情緒。 當一個人願意試著把內心的狀態傳遞出去,會發現支持比想像中多,職涯的道路也會更寬廣。
0 0 14 0
【能力不差卻留不住,問題可能不是工作而是團隊關係】
03
剛剛
負責重要專案但因薪資低想離職,是否該相信老闆畫的大餅
各位前輩好,我是入職電子製造業一年多的菜鳥工程師,近半年負責一項公司重要專案,同等級的其他專案是由4~5年年資的資深工程師負責,每天都有面對大老闆的會議,工作壓力和困難性跳級了但薪資仍然是一年年資的等級。 近三個月有向主管反應希望加薪或者增派人手支援,但一直被敷衍,主管都說好好好他知道了,但實際上沒有幫我爭取,同時也沒有新增人力。 原本口頭說有的年度獎金最後沒有發下來,去追問之後才說我的年資太低,依公司規定本來就沒有資格拿這筆獎金。 與此同時他也一直強調,公司近期就會給專案成員獎勵、明年我就有資格領年度獎金、專案完成後有功勞等等。 與此同時,近期也發生了幾件事: 1.兩個月前開始積極面試,發現自己現況薪資低於同業水準(大約差了1W),且目前有心儀公司 2.公司的定期加薪幅度不如預期 3.在公司有賺錢的情況下,多位資深前輩因年度獎金不如預期離職,因此我很擔心明年時我也會不滿年度獎金的數額 4.主管畫的餅追問細節後,他無法給出具體的生效時間(近期是指幾月)、執行方式(升職或加薪)變動幅度(加薪或獎金的額度),只能確定我確實有在專案成員名單上 5.目前保守估計專案完成的時間會延後到2026年底~2027年初 因現在公司同事間的氛圍良好,主管除了不會幫忙爭取福利外很好相處,加班時長不至於太長,能夠與休閒興趣達成平衡,專案本身也是偏高階的技術,若完成後確實能學到很多,做專案整合也較不用進生產線,坐辦公室在工作環境上較無塵室舒適自在。 親友也安慰我說,公司願意把高難度的專案交給我很可能是因為信任並且想要培養我,心儀公司的工作較無表現空間。 但薪資福利又讓我覺得有種被壓榨的感覺,很猶豫在兩間公司前景同樣樂觀,職稱相同的情況下是否要賭專案完成後我能領得比跳槽還多。 想請教前輩們如果遇上這種狀況會怎麼評估和選擇?
0 0 14 0
負責重要專案但因薪資低想離職,是否該相信老闆畫的大餅
04
窮人賣產品,富人賣影響力IP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MloqilHWFwI 你喔為什麽有人賣飲料都能上市! 一般人做牛做馬還在還房貸? 有錢人不想讓你知道的真相就是 因為一般人在賣產品,有錢人在賣信仰 兩個老板在賣手機 A老板說 : 我這手機鏡頭畫素高、容量大、大電池而且還有快充、CP值很高 B老板說 : 用這個手機的人,都是改變世界的人 結果A倒閉,B叫做賈伯斯,他的公司現金儲備比美國政府還多 一般人想要證明"我的產品好" 有錢人讓你知道"用我產品的你 會更好" 現在是極度競爭的時代 每一個人都能夠打造自己的信仰 關鍵是你要把自己變成一個"有影響力的IP" 什麽是IP?就是讓人看到你就有希望感 你以為可口可樂賣的是飲料嗎? 它賣的是"讓人們身心愉悅"的這個信仰 真正有錢人都在打造影響力IP,然後賣希望、賣願景 同樣都在賣保養品,我一個月可以賣400多萬,還分200多萬的利潤出去 有人一個月連4萬都賣不到 就只因為我把自己線上線下都活成了IP,而且選對了商業模式 我研究了上百個,年入千萬的人發現 80%的人不是靠產品賺錢,是靠影響力賺錢 產品只是媒介,讓你跟人們連接,影響力IP才是聚寶盆 如果你現在還在拼命優化產品、賣產品 不去打造IP、創造信仰,你這輩子都只會是一般人 這個時代財富公式已經變了 影響力大於努力,IP大於產品,信仰大於功能 不是努力不重要,而是影響力能夠讓你不費吹灰之力,快速得到結果 一般人想要快速改命,只有這條路,把自己在線上線下都活成影響力IP 私訊我"IP",尼歐教練 教你練
0 0 7 0
窮人賣產品,富人賣影響力IP
一零四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25 建議瀏覽器 Chrome / IE11.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