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入「心流」狀態?開啟大腦自動駕駛模式的5個必備條件
想提升工作效率、進入全神投入的「心流」狀態?其實不用靠運氣,這能被設計與訓練。作者為劍橋大學醫學博士,指出開啟大腦自動駕駛模式的5個工作關鍵條件,以及6個方法打造全情投入的職場環境,更能持續專注的高效工作。本文節錄自《大腦配速的心流工作術》。
文/米圖.斯托羅尼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要觸發「心流」狀態的5個條件職場遊戲化,激發投入、提升生產力6招打造全情投入的職場環境
要觸發「心流」狀態的5個條件
我們常會把「心流」想像成一種演化上保留下來的開關,能讓大腦變成一台自動推進的機器,從不斷自我升級和提升存在價值的過程中獲得喜悅。由於「心流」狀態能讓挑戰自我、突破舒適圈的過程,自然而然變得令人愉悅,因此在這個快速變遷的知識工作環境中,「心流」成為一項無價的成功利器。
要觸發「心流」狀態,任何工作都必須具備以下五個核心條件。
一、挑戰性:需要追求某個具備挑戰性的目標。
二、明確的目標:必須清楚知道應該如何去完成這項挑戰。
三、技能匹配:你的技能應該受到適度的挑戰,但不至於超出負荷。
四、即時且明確的回饋:應該持續收到清楚且即時的回饋訊息。
五、動機:必須真心渴望一次又一次地克服挑戰。
俄羅斯方塊這款遊戲,被認為非常容易讓人進入類似「心流」的狀態。這是一款益智類電子遊戲,玩家需要盡可能快速地將落下的方塊拼進剛好吻合的空格中。每當螢幕出現一個方塊,就構成一項挑戰。當你成功將它放到適當的位置時,會感到如釋重負,而這種愉悅體驗會讓你忍不住想再來一次。你會在一個既具挑戰性又還可應付的難度上持續挑戰,隨著技巧提升,遊戲也會變得愈來愈難。方塊掉落的速度愈來愈快,努力與愉悅交替來回,形成一種激烈的節奏。沒多久,你就會完全沉浸在遊戲裡,彷彿一切變得毫不費力。
建立在挑戰與解決之上的努力與回饋這場障礙賽,會在不同的時間框架中展開。舉例來說,當你正在為一款產品設計新方案時,挑戰會持續到最終設計完成為止,但每當你想到一個新點子,這項挑戰就會暫時緩解一下。在運動比賽中,真正的挑戰是最終贏得比賽,但每當成功做出練習過的動作、感受到觸覺回饋或是得分時,也都會經歷到那種挑戰暫時被化解的片刻。
職場遊戲化,激發投入、提升生產力
愈來愈多企業運用遊戲業的策略,讓原本枯燥的工作變得有趣,激發員工投入其中,進而提升生產力。這些策略多半圍繞在挑戰與回饋兩大原則,因此與內在動機的概念密切相關。比方說,當你在倉庫默默地擺放貨架時,如果和同事比賽誰擺得更快,這份工作馬上就會變得更有趣。如果有一個「進度追蹤器」,每當你搬完一定數量的物品,就會發出提示音並送出一枚徽章,則工作的單調疲乏感也會大大減輕。第一種方法提供挑戰,第二種方法則給予回饋。
如果把兩者結合,原本無聊的理貨工作就會變成雙人遊戲。只要稍加巧妙調整,這個遊戲甚至可能讓你進入「心流」狀態,並因為覺得好玩而主動想理貨。
在《遊戲化實戰全書》(Actionable Gamification: Beyond Points, Badges, and Leaderboards)一書中,作者周郁凱(Yu-kai Chou)強調徽章必須在適當的時機發放,也就是在克服挑戰之後立即頒發,才能產生最大的激勵效果。這強調了在「心流」狀態中挑戰與回饋交互循環的重要性,以及努力與獎勵之間的關係,是內在動機的根本基礎。除了比賽與徽章之外,有些職場還會使用儀表板(搭配即時分析資料)與待辦清單(每勾選一項就能獲得分數),來維持這種挑戰與回饋的動態循環。
6招打造全情投入的職場環境
雖然不是所有知識工作都適合遊戲化,例如逐行檢查大量程式碼、解決棘手難題或研讀充滿法律術語的報告,但即使是最枯燥的任務,也能透過設計帶來一點挑戰與樂趣。
在一個讓各位擁有行動自主權的工作環境,你可以決定要做的任務、執行的順序和節奏,並在某個領域持續穩定地進步,更可能激發內在動機。外在的物質獎勵會牽動你的行為,反而削弱內在動機。如果做某件事是為了贏得地位、金錢或其他具體的報酬,那麼注意力就會停留在那些獎賞上,而忽略了過程中的內在愉悅。真正的內在樂趣來自於行動的過程,而非最終的結果。
以下六個方法,可以打造一個讓人為了工作本身就願意全情投入的職場環境。
一、明確定義每個人的角色,讓團隊清楚知道在事情完成時該歸功於誰。
二、提供清楚的行動路線圖,讓每個人了解自己的工作目標與執行方式,也能掌握在哪些情況下,努力可以換得最大的回報。
三、了解每個人的興趣、技能與目標,盡可能指派與這些特質相符的任務。
四、肯定努力的過程,不論結果如何,都應以某種方式給予獎勵,即使只是承諾改天再補償,也算是一種獎勵與肯定。
五、培養堅持公平的職場文化。當獎勵(包含讚美與肯定)分配不公時,員工會對「努力將有收獲」這件事失去信心,進而中斷挑戰與解決問題之間的正向循環。
六、密切留意疲勞、無聊與壓力的徵兆。這些因素會使人脫離「內在動機驅動」的狀態(二檔),也就無法達到「心流」。如果原因是任務難度與技能不符,那麼調整這個落差,就能創造更有利於激發內在動機的條件。
所有引導內在動機的途徑,其實都圍繞著一個共同主題:向未知領域擴展。當發揮自我技能的極限時,就容易進入「心流」狀態;而「學習進展」本身的意涵,就是學習尚未掌握的事物。
當感受到不確定性時,發揮自我極限去迎接挑戰,並動員資源全力應對時,那股緊張感,其實源自大腦藍點神經網絡所釋放的去甲基腎上腺素。這種神經傳導物質會在腦部的神經末梢擴散,促進新的神經連結,使大腦變得更有彈性、更有發展空間,也更能擺脫舊有規則並吸收新知。這樣的過程,或許有助於解釋為何有些人在面對強烈挑戰時會感到振奮,甚至形容那是一種「活著的感覺」。從某個角度來看,緊張來自於與未知的碰撞,而那股生命力,則來自踏入未知所帶來的刺激感。
我們之所以會在探索未知時感覺「真正活著」,也許是因為擴展我們「已知世界」的驅動力,使我們得以延續生命。這種不斷更新與擴充知識的內在動力可能正是面對突如其來或災難性變化時,幫助我們適應環境的關鍵。它曾經拯救了我們的祖先,也造就了如今的我們。
節錄自:樂金文化《大腦配速的心流工作術:AI時代從A到A+的高效法則,讓大腦在對的狀態做對的事》/米圖.斯托羅尼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