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104學習精靈

手刀登入!了解你的職場競爭力!

104學習精靈

行銷企劃

【確認開班|最後9名】產品經理學習營↘折$339送百元LINE點數【早鳥最後一天】 了解更多
行銷企劃人員
產品分析:分析自己的產品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市場/顧客分析:進行市場/顧客的分析,了解目前市面上有什麼機會能幫助產品提升銷售。例如:食安風暴後,有食品認證標章的商品會讓顧客更願意購買。 資源整合及規劃執行:行銷企劃人員需要整合各種資源,讓行銷的力量發揮到最大。例如:廣告、通路、公關、媒體、品牌等。
月薪中位數 了解更多薪水資訊
$4.1萬
年資 3-5 年
資料搜集中...
年資 10 年以上
行銷企劃人員 都在看
IG 大改版!精選動態不再是「圈圈」移至主頁網格,網友崩潰:「不想更新了!」
IG 大改版!精選動態不再是「圈圈」移至主頁網格,網友崩潰:「不想更新了!」
Instagram 又改版了!這次的更新不僅僅是新增濾鏡或貼圖,而是將原本存在於個人頁面上方的精選動態「圈圈」移至主頁網格中。這讓許多用戶叫苦連天,不少人認為這樣的改變破壞了原本的視覺美感與使用習慣。本文將深入探討 IG 這次改版的影響,並提供一些實用的因應對策,幫助用戶在改版後仍能輕鬆操作 IG。 ▍IG 的全新改版:精選動態不再是「圈圈」! Instagram 最新的改版將於 9 月 17 日正式上線,最引人注目的是精選動態(Highlights)將不再以「圈圈」的方式顯示在個人頁面上方,而是移至個人檔案的「精選動態」頁籤,並與貼文一同顯示在主頁網格中。這意味著用戶的精選動態將與照片、影片等其他貼文混在一起顯示,視覺上看起來更加密集。 這一改動引起了大量用戶的不滿,尤其是習慣使用精選動態來整理與保存重要內容的用戶。許多網友在 Threads 上表達對這次更新的不滿:「Meta 簡直要我命,一下沒濾鏡,一下精選變超醜」、「IG 要改多爛,他們自己才滿意」。有些人則直接表達對這次更新的反感,認為這樣的改動讓人「無語」。 ▍為什麼 IG 會做出這樣的改版? Instagram 不斷嘗試調整使用者介面,以提高互動率與使用者體驗。過去幾年,Meta 一直致力於整合旗下各種應用程式的介面設計風格,希望讓使用者在使用 Instagram、Facebook、WhatsApp 等應用時,有一致的使用體驗。這次的改版可能是為了強調內容的重要性,而非依賴視覺元素來吸引使用者目光。 根據內部消息,這次改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呈現個人檔案中的所有內容,而不只是突顯某一部分。然而,這樣的改動對於那些喜歡使用精選動態來記錄和分享日常生活的用戶來說,可能會感到不適應。Meta 的這項改動讓部分用戶選擇暫時不更新應用程式,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改動是應用程式內部更新,即使用戶沒有手動更新也會自動生效。 ▍如何適應 IG 新的精選動態顯示方式? ● 重新安排精選動態內容:由於精選動態將與貼文混在主頁網格中顯示,建議用戶可以考慮重新整理精選動態的內容,挑選出更能代表個人風格的精選貼文,並與現有的圖片或影片搭配。 ● 善用新功能:雖然 IG 這次的改版對很多人來說是個挑戰,但也可以視為一個機會。由於精選動態將顯示在主頁網格中,這意味著它們將更容易被看到。用戶可以善用這一點來突出某些特定內容,例如品牌宣傳或活動記錄。 ● 保持關注後續更新:Meta 會根據用戶的反饋不斷調整應用程式的功能和界面。如果你對現有改版不滿意,建議持續關注 Instagram 的官方公告與後續更新,看看是否有更多的個性化選項可以使用。 ● 與粉絲溝通,了解他們的偏好:如果你是內容創作者或品牌經營者,這次改版會影響到你的內容呈現方式。建議可以透過限時動態或投票功能來了解粉絲對於新界面的反應,並根據回饋進行調整。 ▍IG 改版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這次 IG 改版無疑為用戶帶來了新的挑戰,但同時也創造了新的機會。改變總是讓人不安,但在快速變化的社群平台世界中,適應力是最重要的。建議用戶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探索並利用新的功能,這樣才能在平台上持續吸引注意並保持互動。 Instagram 的這次改版確實引起了不少用戶的反感與抱怨,但這也正是我們需要去適應和理解的地方。希望本文提供的因應策略能幫助你在這次改版後更輕鬆地使用 IG。未來,社群平台的變化只會越來越頻繁,快速適應將是社群行銷或個人品牌經營者必備的技能。 ➤ 歡迎在 104 學習精靈關注【行銷新手村】一起練功變成行銷高手!
知識貓星球 行銷新手村,一起變高手 ⚡
行銷漏斗概念(Marketing Funnel),PM(產品經理)也要懂得產品行銷
行銷漏斗概念(Marketing Funnel),PM(產品經理)也要懂得產品行銷
行銷漏斗(Marketing Funnel)是一個常用的框架,用來描述潛在客戶從初次接觸品牌到最終轉化為付費客戶的過程。這個漏斗通常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代表了客戶在購買旅程中的不同位置。以下是行銷漏斗的常見框架: 1. 認知階段 (Awareness) ➛ 目標:讓潛在客戶知道品牌或產品的存在。 ➛ 策略:使用廣告、社交媒體、內容行銷、SEO、PR 等方式來吸引目光並增加品牌曝光率。 ➛ 指標:網站流量、社交媒體粉絲數、品牌知名度。 2. 興趣階段 (Interest) ➛ 目標:激發潛在客戶對產品或服務的興趣。 ➛ 策略: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如電子書、網路研討會、影片,並利用電子郵件行銷來持續與潛在客戶互動。 ➛ 指標:電子郵件訂閱量、內容下載量、影片觀看次數。 3. 考慮階段 (Consideration) ➛ 目標:說服潛在客戶產品或服務能夠解決他們的問題或滿足需求。 ➛ 策略:提供深入的產品資訊、案例研究、免費試用或演示,以便潛在客戶進一步了解產品的價值。 ➛ 指標:免費試用註冊數、產品頁面瀏覽量、案例研究下載量。 4. 轉化階段 (Conversion) ➛ 目標:將潛在客戶轉化為付費客戶。 ➛ 策略:優化購買流程,提供折扣、限時優惠、清晰的行動號召(Call-to-Action),以及多種付款方式。 ➛ 指標:銷售量、轉換率、購買頻率。 5. 忠誠階段 (Loyalty) ➛ 目標:維持客戶關係,促使重複購買,並鼓勵客戶推薦產品。 ➛ 策略:提供優質的客戶服務、獎勵計畫、會員制度、定期郵件溝通。 ➛ 指標:重複購買率、客戶推薦數、客戶滿意度。 6. 倡導階段 (Advocacy) ➛ 目標:將滿意的客戶轉變為品牌的倡導者,幫助品牌進行推廣。 ➛ 策略:激勵客戶撰寫評論、參與品牌活動、分享他們的體驗。 ➛ 指標:評論數、社交媒體分享次數、客戶推薦數。 行銷漏斗可以幫助企業了解潛在客戶在不同階段的需求,並相應地調整行銷策略,以最大化轉化率和客戶終身價值。 ▎ 產品經理(PM)可以利用行銷漏斗的概念來進行產品優化,從而提升用戶體驗、提高轉化率,並最終增加收入。以下是幾個具體步驟,產品經理可以參考行銷漏斗的各個階段來進行優化: 1. 認知階段 (Awareness) ✦ 優化產品的定位與信息傳遞:確保產品的核心價值和獨特賣點清晰地傳達給潛在用戶。產品經理可以與行銷團隊合作,確保行銷素材、產品頁面、SEO等方面都正確傳達產品信息。 ✦ 增強產品的發現性:確保產品在相關平台、應用商店或網站上的可見性,優化應用商店優化(ASO)或搜索引擎優化(SEO),以便潛在用戶更容易發現產品。 2. 興趣階段 (Interest) ✦ 改善產品的首次體驗:新用戶首次使用產品時的體驗非常重要。產品經理應該優化產品的用戶介面(UI)和用戶體驗(UX),使首次體驗盡可能簡單且愉快。 ✦ 提供教育性內容:產品經理可以與內容團隊合作,提供指導、教學或引導視頻,以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產品功能並引發興趣。 3. 考慮階段 (Consideration) ✦ 強調產品的關鍵功能和價值:確保產品的核心功能易於發現和理解,並且在用戶考慮購買或使用時,能夠展示產品如何解決用戶的痛點。 ✦ 優化免費試用或體驗功能:如果產品提供免費試用或體驗,確保試用過程順暢,並在試用期內展示產品的最大價值。 4. 轉化階段 (Conversion) ✦ 簡化轉化流程:確保購買、訂閱或註冊的流程簡單且無摩擦,減少購買障礙,如過於複雜的表單或支付流程。 ✦ A/B測試轉化率優化 (CRO):針對產品的關鍵行動點進行A/B測試,找出最佳的轉化方案。例如,測試不同的購買按鈕文案、色彩,或價格包裝。 5. 忠誠階段 (Loyalty) ✦ 持續提升用戶體驗:不斷優化產品的穩定性、效能和新功能,保持用戶的長期滿意度。 ✦ 建立用戶反饋機制:產品經理應該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定期收集用戶的意見,並根據反饋進行產品改進,從而提升用戶的忠誠度。 6. 倡導階段 (Advocacy) ✦ 鼓勵用戶分享與推薦:通過產品內置的分享功能或推薦獎勵機制,激勵滿意的用戶向他人推薦產品。 ✦ 優化社交媒體與評論:確保產品在社交媒體上的聲譽良好,並鼓勵滿意的用戶撰寫正面評論,這有助於吸引更多新用戶。 透過行銷漏斗框架,產品經理可以更加系統化地分析和理解用戶行為,並根據不同階段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產品優化,最終達到提升用戶滿意度和增加產品成功率的目標。
知識貓星球 PM雜學相談室-新手轉職PM交流區🙌
Steven 社群小教室 - 如何在做 B2B 行銷時,成功留下名單
Steven 社群小教室 - 如何在做 B2B 行銷時,成功留下名單
Q:「老師,如何在做 B2B 行銷時,成功留下名單?(六)」 我:第六個,不要放棄任何留名單的機會。 假如辦一個見面會、說明會、體驗會等大家會感興趣的事,大家來了之後願意留下資料,那這些就是你的名單了。 你可以擴大能見度、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名單會在這時掌握在你手裡,你就可以透過給予贈品或分享故事的方式,提高未來消費的機會! ———————————————————— 想看更多數位社群專業文章與服務 歡迎搜尋: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商管科系面試加分項,行銷實習必備的行銷作品集到底怎麼做?
商管科系面試加分項,行銷實習必備的行銷作品集到底怎麼做?
前言: 作品集對於設計或行銷實習以外的職缺也許不是必須,但有準備卻是絕對加分,可以大幅提升通過書審的機率,所以如果有精力和經歷,還是建議可以準備一下🙆‍♀️ 以下是幾個可以準備作品集的實習職缺: • 校園大使 • 行銷實習 • 雇主品牌行銷實習 • 人力資源實習 • 專案管理實習 • 企業發展實習 • 執行長室實習 • 財務分析實習生 ❚ 沒有實習經驗要如何準備行銷作品集? 相信一定有積極又上進的人是還沒有實習經驗的,每個人都是從0開始,很開心你願意開始累積作品集,若未來想要應徵行銷實習生相關職缺 以下是幾個沒有實習經驗也可以累積作品的方式: • 嘗試經營Facebook粉絲專業,任何有興趣的主題 i.e. 追星/動漫 • 在Medium累積文字作品集,擅長主題或已經有的內容 i.e. 讀書心得/特定主題 • 考網路上免費的數位行銷證照 i.e. Google Analytics/Google Ads • 參加學校社團並擔任行銷/公關幹部 i.e. 累積經營社團粉專/辦活動的經驗 ❚ 行銷作品集準備 Step1:挑選與統整過去亮點作品 你過去可能累積不少的作品,但建議只放「亮點作品」,也就是成效突出的貼文、文章、影片或其他作品;其中的客觀指標可以是曝光、觸及、讚數、留言、分享等。另外可以根據投遞的公司和職缺「客製化」作品集,並盡量只放對於這個職缺關聯性高的作品,讓人資或主管快速就看到他們想看的重點經驗。 ❚ 行銷作品集準備 Step2:確認架構並製作目錄 挑選完亮點作品之後,就可以開始分類作品了,建議大家以專業的方式分類,也就是「作品種類」,建議不要以作品的「時間線」來排列,因為時間順序不重要,作品背後代表的能力才是重點。另外,若有一系列同性質的作品或較大的活動企劃,建議只放重點頁面,並附上超連結即可。 ❚ 行銷作品集準備 Step3:列出各項作品的成就與方法 確認完作品種類的位置順序後,就可以開始介紹啦!可以回想過去自己與夥伴在達成這項成就時,因為哪些考量或分析,因此決定使用哪些方法。 • 用文字方式列出 2-4 點的作品成就,i.e. Instagram 帳號兩個月增加 1,000+ 追蹤者 • 解釋自己使用了哪些方法去達成這個成就,i.e. 每週發佈 3 篇知識型貼文/每天發佈 2 篇限時 ❚ 行銷作品集可以放哪些經歷? • 社群經營 i.e. 學校社團/企業帳號/個人帳號 • 文案作品 i.e. 行銷小論文/個人帳號/SEO文案撰寫 • 社團經營 i.e. FB社團/Line社團/企業內部社團 • 相關課程&商業競賽經驗 i.e. 行銷專案報告/比賽提案簡報 • 數位行銷證照 i.e. Google Analytics/Google Ads/其他 更多行銷作品集範例領取處↓ https://www.instagram.com/p/C055g1yxVu-/?hl=zh-tw&img_index=1
邱俐智 大學生找實習
[晨間讀報] 越來越像的咖啡店:是巧合,還是演算法的「巧手」? ☕🤖
[晨間讀報] 越來越像的咖啡店:是巧合,還是演算法的「巧手」? ☕🤖
你有沒有發現,不論走到哪個城市,咖啡店的風格都好像「複製貼上」?無論是木質桌椅、工業風吊燈,還是牆上的黑白字畫,甚至連菜單上的手寫字體都如出一轍!這種「全球同質化」的現象,其實背後有一隻無形的手,也就是演算法(algorithm)和數據分析的力量。 根據 Kyle Chayka 在英國《衛報》文章〈演算法的暴政:為什麼每家咖啡店看起來都一樣?〉(The Tyranny of the Algorithm: Why Every Coffee Shop Looks the Same)所說,店家在裝潢設計時,常依賴演算法來尋找「最受歡迎」的風格,導致了每家店看起來都差不多。🧐 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咖啡店,還影響到世界各地的餐廳、商店,甚至是民宿的裝潢風格(interior design)。當商家依賴大數據來決定設計時,結果往往是走上了標準化(standardization)的道路。這種「安全選擇」讓店家不再冒險嘗試新風格,而是選擇演算法推薦的設計,以保證更多的客流量(foot traffic)和銷售額。 但這樣做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顧客會不會「審美疲勞」(aesthetic fatigue)呢?在一個由數據驅動的世界裡,這些「千篇一律」的設計(cookie-cutter designs)讓人感覺少了些什麼。當咖啡店的設計不再反映店主的個人品味或地方文化時,我們是否也失去了探索新空間的樂趣呢?Chayka 提到,我們該問自己:什麼才是我們真正重視的空間特質?是便利、舒適感,還是那獨一無二的地方風味(local flavor)呢? 我們來學學如何用英文聊聊這個話題! ☕1. Algorithms often influence design choices in coffee shops, leading to similar aesthetic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演算法經常影響咖啡店的設計選擇,導致不同地方的店鋪採用相似的美學風格。 ☕2. Some people appreciate the familiarity of uniform café designs, while others miss the uniqueness that used to define local shops. 有些人喜歡統一風格帶來的熟悉感,另一些人則懷念過去具有地方特色的獨特設計。 ☕3. As data-driven decisions shape our surroundings, we must ask ourselves: what do we truly value in a space? 當數據導向的決策塑造我們的環境時,我們必須問自己:我們在一個空間中真正重視的是什麼? (報導原文:https://www.theguardian.com/news/2024/jan/16/the-tyranny-of-the-algorithm-why-every-coffee-shop-looks-the-same)
全民英檢 全民英檢GEPT,職場升級最強助力!
該怎麼提離職才能好聚好散?5個步驟讓你離得漂亮
該怎麼提離職才能好聚好散?5個步驟讓你離得漂亮
最近收到之前去大學擔任客座講師時的學生小魚提問。小魚已經出社會工作,第一份工作還未滿一年,雖然主管待他不錯,但他實際做了之後,才發現自己人格特質不符合職缺要求,做得很痛苦。剛好透過以前同學的介紹,應徵上另一家公司的不同職務,因為所需的特質與能力不同,他判斷新公司比較適合他,於是他決定離職。但因為是第一份工作,又不是因為主管待他不好而想離職,真的很難開口,於是找我求助。 提離職真的很難,就跟提分手一樣難,需要智慧處理。小魚的煩惱很可愛,好像看到年輕時候的自己。因為是第一份工作,從來沒有提過離職,所以心理壓力大是可以想像的,想當年幾次我遇到要提離職的時候也很焦慮,甚至還去算命呢。以下是我給小魚的建議,如果你也需要碰到要提離職的場合,不妨參考看看: 【先給自己心理建設】 首先我們要把自己的心情處理好,再來擬定行動步驟。碰到第一次需要提離職的時候真的很緊張,但是其實職場上的流動都是很正常的。除非是少數極穩定的公司,現在很少一個單位裡面的人是一做做個五年以上,所以對主管或其他同事來說,人員流動真的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以我自己服務的客戶來說,我這個外聘的顧問,甚至都比小組裡成員都資深的情況,也很常見。) 因此提離職這件事不要想得那麼嚴重,你越緊張,反而越容易表現不好。 【擬定策略好好說】 再來要考慮的就是提離職時不要跟主管跟同事撕破臉,我相信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沒有人想跟老東家撕破臉。畢竟人前留一線,人後好相見。關於離職原因,我覺得最好誠實但是予以美化包裝,盡量以不可抗拒因素,或是因為能夠謀求更好的發展等原因。不可抗拒因素,例如:照顧家人、身體健康、出國讀書等等。 以小魚的例子來說,我會建議他可以老實說,像是因為同學主動介紹一個機會,你自己也很有興趣想去挑戰看看,但不用跟主管說覺得自己不適合現職,可以把方向包裝成,因為有「更好」、「更想挑戰」的機會與事物。通常如果別人有更好的機會,一般人是不會刁難的,反而是很祝福。 【剩餘要點】 3.堅定心意,按照勞基法規定宣告 4.註:勞基法規定的離職預告期 5.妥善交接留下好印象 6.依個人習慣展現貼心舉動 詳見全文>> https://gretatsai.com/how-to-resign-from-a-job/
蔡明淳 明淳的職場觀點與行銷案例分享
麥肯錫筆記思考術,6 步驟無痛寫出好企劃!
麥肯錫筆記思考術,6 步驟無痛寫出好企劃!
https://pse.is/mckinsey_notes_for_proposal​ 為何明明提案 在即,思緒卻毫無進展? 打開 PPT 檔案,花了很多時間卻還是做不出滿意的企劃? ​ 曾活躍於麥肯錫顧問公司十數年的赤羽雄二指出, 製作 #企劃書 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想寫的東西太多了, 很多想法一一浮現,卻又無法連貫發展; 或者是對自己的想法不夠自信,也沒人可以教, 所以到了最後,常常是參考過去公司做過的企劃,稍微調整一下最保險。 ​ 赤羽雄二創造出「零秒思考力」的方法, 透過 6 步驟就能用毫無壓力的方式完成企劃的整體架構, 之後只需要再進行加工、潤飾即可。 ​ 你正為 #行銷企劃 苦腦嗎?趕快跟著來試試吧! ​ 👉🏻6 個步驟,無壓力寫出好企劃👇 ​https://pse.is/mckinsey_notes_for_proposal -------------------------------------------------- 更多業界優質課程,歡迎洽詢: 🏰創新未來學校|線上學習顧問 LINE@:@innovator_school ​​http://nav.cx/80ynftf ​ 🏆創新未來學校|部落格 ​​https://www.bplan.com.tw/blog
創新未來學校 行銷企劃,產品經理,品牌 國際認證培訓班
勞動部統計常見勞資爭議類型
勞動部統計常見勞資爭議類型
根據勞動部1月3日發布數據顯示,全國勞資爭議案件數近5年約維持在2萬5千至2萬7千件間,爭議類型最多的案件為「積欠工資(包含加班費)」,其次為「未給付資遣費」、「積欠職業災害補償」與「契約爭議」。 112年案件數計2萬5,731件,其中積欠工資計1萬815件占42%,其次為給付資遣費6,238件(24%)、職業災害補償1,814件(7%)及契約爭議1,808件(7%),上述4大爭議類型合計已達該年度整體案件比例8成,而113年截至9月為止,整體爭議類型件數比例亦相同。 4大爭議類型比例最大的是積欠工資爭議(包括「積欠加班費」),常見企業在工資或加班費的計算上未遵守法令規定;在契約爭議上,包含勞工對雇主片面終止勞動契約未符合勞動基準法規定的法定事由,而主張「恢復僱傭關係」的爭議,探求爭議發生的原因,常見企業終止勞動契約未遵守「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或是忽略履行與勞工所約定的契約內容,因此產生爭議。 新聞來源:https://www.mol.gov.tw/1607/1632/1633/77731/post
蘇宏文 人資法令學習成長班
SEO架構優化工程師與SEO寫手為什麼不一樣?
SEO架構優化工程師與SEO寫手為什麼不一樣?
蠻多企業做SEO優化時會發現,有時找SEO優化工程師改善網站,但改善完他們仍會跟你說,網站資料太少了所以沒有排名。 而找SEO寫手寫了文章,他們卻又跟你說網站SEO架構太差,所以收錄不到文章或頁面。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他們倆之間是有差別的。 SEO架構工程師與SEO寫手,是理組與文組的區別 🟠SEO工程師 理組,顧名思義就是網站優化工程師,是寫網站程式碼code的。他們可能知道如何判斷關鍵字組,但他們不見得能寫出文情並茂、吸引人閱讀的文章。 🟠SEO寫手 文組,就是專門產製SEO文章、堆疊網站SEO關鍵字相關性的網站文章撰寫者。他們可能知道如何配置關鍵字在文章當中,但不一定有足夠的網站架設知識,不見得能處理網站SEO架構技術的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企業單找了SEO工程師或SEO寫手,但網站不見得有起色的原因。這也就是為什麼SEO顧問的收費往往都不便宜,因為他們通常都要同時具備足夠的網站架構知識與文章撰寫素養。養成的時間非常長,花費學習成本高。 反過來說,如果有人自稱是SEO顧問,但他其實只知道如何優化網站或只會寫文章,那都稱不上是一位真正的SEO顧問。 以下來說說,他們各自須具備怎樣的能力....... 更多內容.... 完整文章:https://www.hantis-style.com/seo-engineer-seo-writer/ 來源:漢提斯網路行銷工作室
朱韋縉 朱先生的實戰行銷
【#數位社群行銷OK繃】歡慶八年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問答精選100+ 🎊 ​
【#數位社群行銷OK繃】歡慶八年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問答精選100+ 🎊 ​
👉 如何將行銷效益提升 🙋‍♂️? ​ ┄┄┄┄┄┄┄┄┄┄┄┄┄┄ ​ 🖋 流量 ⏳ 效益 🎯 轉換 💬 互動 📍 定位 🔭 分析 🪄 優化 🧩 機制 👁‍🗨 演算 👄 輿情 ​ 上述重要名詞,你是否「聽過沒做過、做過沒精過」? 「一知半解、試錯持續失血」好痛苦? 「數位社群專業」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來領「#100+個OK蹦」! ​ ┄┄┄┄┄┄┄┄┄┄┄┄┄┄ ​ 👇👇 #OK繃來囉!#問題解答如下 👇👇 ​ 👉 🇶:「如何將行銷效益提升 🙋‍♂️?」 ​ 👉 🇦:「和你分享三種方法: #找廠商幫你操作,來回比較出最適合的 #從過去的經驗做調整與優化 #完整了解及掌握KPI 👨‍⚕️!」 ​ 想提升行銷效益有很多方法, 而最快的方法, 1️⃣ 第一個是找廠商幫你操作。 透過廠商,你可以從中學習到他們操作的模式, 且記得多比較廠商之間的不同, 尋找最適合的那個! ​ 2️⃣ 第二個,你要知道自己失敗的原因, 並從中做調整及優化。 我覺得最核心的重點是, 你一開始的投放金額實驗性質要高, 等到全盤 OK 之後再做下注, 投放較大的金額, 這是另一個方法~ ​ 3️⃣ 最後,最重要的就是在做之前, 你立下的 KPI(給老闆或客戶的期待值)都必須經過完整了解及掌握, 且報出來的 KPI 及做出來的成效 必須超乎他們的想像, 這樣就會是一個好的成效囉!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X光片】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X光片】
EP08|無糖飲品崛起,健康風潮下的品牌行銷新戰場! ​ 2025 年報告指出,無糖飲品在台灣市場全面崛起,特別是麥茶品類成長驚人,消費者健康意識抬頭,無糖成為主流。 ​ 從這波飲品消費趨勢中,我們如何透過「品牌行銷手法」、「數位行銷操作」、「社群議題行銷」、「行銷平台布局」等觀念,找到品牌進攻機會?跟著 Steven 拆解這波趨勢,學會搶攻下一波綠色商機! ​ 🚩【一、無糖飲品品牌做對了什麼?】 ​ 📌 品牌行銷手法-健康主張明確,建立價值認同 ・御茶園主打「無糖麥茶」成長翻倍,成功用「健康、無負擔」的定位獲得消費者青睞。 ・透過產品命名與包裝,傳遞「天然、安心」印象,加深品牌記憶點。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價值型消費崛起,品牌若能與消費者的「生活理念」產生共鳴,就能脫穎而出。 ​ 📌 數位行銷操作-搭配議題行銷快速擴散 ・愛之味麥茶在夏天強打「解渴、無糖、健康」主張,投放 LINE 貼圖、YouTube 短影音等內容,有效吸引家庭族群與熟齡族。 ・麥香黑豆茶推出一系列無糖訴求短影片,搭配食用情境與對比畫面,讓訊息更聚焦。 📍 我們學習到什麼? ・關鍵訊息需搭配具情境感的數位素材,才能有效傳達品牌差異化價值。 ​ 📌 社群議題行銷-健康與生活方式結合 ・飲料品牌不只談「無糖」,而是與「控糖人生」「養生飲食」結合,引起媽媽社群、健身族、輕食主義者關注。 ・善用社群貼文搭配食譜、美食分享,誘發使用者自發推薦與轉發。 📍 我們學習到什麼? ・議題要「搭生活而非搭話題」,從消費者生活出發,才能讓品牌滲透更深。 ​ 📌 行銷平台佈局-從通路打進生活場景 ・無糖飲品積極進駐便利商店、健身房、自助販賣機等健康導向場域。 ・電商平台上則主打家庭大容量包裝與優惠促銷,增加回購率與試用門檻降低。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平台選擇與產品定位應綁定,通路不只是販售點,更是生活感體現場域。 ​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 Step 1:明確定義品牌的「健康價值」 ・不是只有「無糖」,而是「無負擔的生活理念」,形塑品牌核心。 ✅ Step 2:精準製作情境式數位內容 ・依據受眾生活習慣,規劃飲用場景短影音或互動式貼文,提高轉發率。 ✅ Step 3:策劃議題導向社群討論 ・搭上健康風潮,設計能引發關注的控糖話題或身心平衡議題。 ✅ Step 4:搭配通路與媒體策略擴大滲透 ・不同場景用不同產品包裝與訊息切入,形成閉環轉換。 ​ 🚩【三、啟發是什麼?】 👉 健康風潮並非一時熱點,而是長期趨勢。 若品牌想乘勢崛起,需具備「理念明確+訊息聚焦+場景導入+社群擴散」的四位一體操作策略。 ・健康是一種生活態度,品牌需進一步用行銷來賦予價值認同。 ・社群議題要長期經營,不是靠單點爆紅。 ・產品與平台要綁定情境,從而讓品牌變生活一部分。 ​ 💬 你有沒有注意到最近自己喝的飲料也開始選「無糖」了呢? 你認為品牌還可以怎麼操作,讓健康訴求變得更有溫度? 歡迎留言一起來討論行銷下一波的健康紅利! ​ #每週行銷爆紅X光 #無糖飲品 #飲料品牌策略 #數位行銷 #社群擴散 #行銷平台佈局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 ​ 實行這些行銷方案?  急找網路行銷專家? 【 亞瑞特服務簡介 】 https://www.aretedigitalsocial.com/ ​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teacher@areteinc.com.tw ​ Arete 亞瑞特擁有專精各社群領域的人才,公司定位為「全方位」 「科學化」 「數位社群顧問」專業行銷團隊,是首創全員證照化的行銷公司。 可植基於全領域人才之專業,為品牌提供見樹又見林,完整的 Total Solution! 我們專為企業品牌提出的商業目標與問題,以行銷專案提出解決方案!O2O ecosystem 一站式打造!年度行銷規劃執行、Campaign、自媒體經營等,皆擁有豐富經驗! ​ Arete 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過去長期服務眾多知名品牌主如:服務客戶包括保時捷、HBO、資生堂、三菱電機、第一銀行、Acer、台北市政府、白蘭氏、輝瑞藥廠、飛利浦、台北市觀傳局、永豐餘、新秀麗、7-11、統一集團、Tutor ABC、德國萊因、耐斯集團、王品集團、保樂力加、乖乖、COCO 等⋯⋯並勇獲金手指、TOP Digital、梅花獎、行銷傳播傑出貢獻獎、金投賞等行銷獎項,具備業界首屈一指的數位社群行銷成功經驗。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ROAS跟ROI 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廣告成效常看這兩個指標?提升ROAS、ROI的方法解析
ROAS跟ROI 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廣告成效常看這兩個指標?提升ROAS、ROI的方法解析
在現代行銷世界中,衡量行銷活動效益的指標多種多樣,而其中兩個最重要的指標莫過於ROAS(Return on Ad Spend)和ROI(Return on Investment)。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這兩個指標的意義、計算方式及其在行銷活動中的應用。 ⭐ ROAS(廣告支出回報率) ROAS是專門用來衡量廣告投資回報的指標。它告訴我們每花費1元廣告費能賺回多少收入。ROAS的計算公式如下: ROAS =廣告收入/廣告支出 ​ 舉例來說,如果你在某個廣告活動上花費了1000元,而從中獲得了5000元的收入,那麼你的ROAS為5。這意味著每投入1元廣告費,你就賺回了5元。 高ROAS表示廣告活動效益顯著,低ROAS則可能意味著需要調整廣告策略。 ⭐ ROI(投資報酬率) ROI是一個更廣泛的投資回報指標,不僅限於廣告投資。它可以用來衡量各種投資活動的效益,包括行銷、研發、基礎設施等。ROI的計算公式如下: ROI=(淨收益−投資成本) /投資成本 舉例來說,如果你投入了10000元進行一項行銷活動,最終獲得了15000元的淨收益,那麼你的ROI為0.5,或50%。這意味著每投入1元,你就賺回了0.5元的淨利。 【ROAS與ROI的應用與區別】 ✔ ROAS:專注於廣告活動效益,適用於需要快速衡量廣告效益的場景,如線上廣告活動、社交媒體廣告等。高ROAS意味著廣告活動的直接回報率高,能幫助行銷人員快速調整廣告策略。 ✔ ROI:適用於更廣泛的投資活動評估,如整體行銷策略、產品開發、長期專案等。ROI能提供更全面的投資效益評估,幫助企業做出長期投資決策。 【如何提升ROAS與ROI】 1. 優化廣告投放:針對目標受眾進行精準廣告投放,減少無效曝光,提高轉化率。 2. 數據分析:利用數據分析工具監控廣告表現,及時調整策略,優化廣告素材。 3. 成本控制:嚴格控制投資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開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4. 持續改進:根據市場反饋和數據分析結果,不斷調整和改進行銷策略,保持競爭優勢。 ROAS和ROI是衡量行銷效益的兩個重要指標,各自有其適用場景和優勢。在制定行銷策略時,根據具體需求選擇合適的指標,並通過不斷優化來提升投資回報,才能實現更好的行銷效果!
104學習精靈 廣告一投就中!
CLTD高階物流專業證照,助您突破物流業血汗低薪的窘境
CLTD高階物流專業證照,助您突破物流業血汗低薪的窘境
長期以來,物流業被視為勞力密集且低貢獻度的辛苦行業。這種現象導致物流業薪資待遇水平普遍低於其他行業,也嚇跑了許多有潛力的新世代人才投入物流業。 然而,全球供應鏈的複雜度和不可控性,VUCA霧卡時代已經是國際企業無可迴避的挑戰,而物流理論和科技的日益成熟,逐漸成為許多運營痛點的解決方案。智能物流的崛起和廣大應用,創造了巨大的高階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APICS CLTD (Certified in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物流運籌專業認證 在2017年推出,提供高階物流人才的的培訓及認證,不斷更新優化的完整教材,特別納入最新的全球物流理論和實務,且APICS對於授權講師有嚴格的審查及輔導,有別於其他物流認證的教材老舊、各國教學內容不一致和講師素質良莠不齊。 德泰管理為全球最積極推動CLTD中文培訓班的APICS正式代理商,每年都有持續開設CLTD公開課程,David 老師也是全球極少數的CLTD 頂級授權講師 IDP Master Instructor。 如果您有志在供應鏈及物流領域發職涯涯,APICS CLTD 的學習和取得證照,將為您的專業素養及職場競爭力大大加分,成為業界高薪爭取的頂尖人才,突破物流業血汗低薪的窘境,向 Work-Life Balance 的人生邁進。 最新CLTD開課資訊如下: CLTD 平日夜間網路班: 上課日期: 5月16日起至8月8日,每週二、四 晚上8-10點 總上課時數: 50 小時 上課方式: Zoom 授課講師: David Tsai - Master Instructor for CLTD CSCP CPIM & instructor training 上課費用: NT$109,000 德泰提供限時特惠折扣,詳情請查詢 www.dt-scm.com
DavidTsai APICS 供應鏈國際證照培訓及考試輔導
🌟Nvidia執行長Jensen Huang 黃仁勳在高盛訪問的Q&A
🌟Nvidia執行長Jensen Huang 黃仁勳在高盛訪問的Q&A
值得一聽的訪談,在技能這一段,值得大家思考新世代的技能(Skills) 會如何隨著時勢進化。 Q. **現場的許多投資者非常關注數據中心市場,能否分享一下你對中長期機會的看法?顯然,你的行業推動了你所稱的「下一次工業革命」。你如何看待數據中心市場的現狀以及未來的挑戰?** 黃仁勳:有兩件事同時在發生,這兩件事常常被混為一談,但分開討論有助於理解。首先,我們假設在沒有AI的情況下。在沒有AI的世界裡,通用計算已經停滯不前。大家都知道,半導體物理學中的一些原理,比如摩爾定律、Denard縮放等,已經結束了。我們不再看到CPU的性能每年翻倍。我們已經很幸運能在十年內看到性能翻倍。摩爾定律曾經意味著五年內性能提升十倍,十年內提升一百倍。 然而,現在這些已經結束了,所以我們必須加速一切能加速的東西。如果你在做SQL處理,加速它;如果你在進行任何數據處理,加速它;如果你在創建一個網路公司並擁有推薦系統,必須加速它。如今最大的推薦系統引擎已經全部加速了。幾年前這些還在CPU上運行,而現在已經全部加速。因此,第一個動態是,全世界價值數萬億美元的通用數據中心將會現代化,轉變為加速計算的數據中心。這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因為Nvidia的加速計算帶來了如此巨大的成本降低,過去十年中,計算能力不是以100倍,而是以100萬倍的速度增長。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的飛機能快一百萬倍,你會做什麼不同的事情呢? 因此,人們突然意識到:「為什麼我們不讓電腦來編寫軟體,而不是我們自己去想像這些功能,或者我們自己去設計算法呢?」我們只需要把所有的數據、所有的預測性數據交給電腦,讓它去找出算法——這就是機器學習,生成式AI。因此,我們在許多不同的數據領域大規模應用了它,電腦不僅知道如何處理數據,還理解數據的含義。因為它同時理解多種數據模式,它可以進行數據翻譯。 因此,我們可以從英文轉換為圖像,從圖像轉換為英文,從英文轉換為蛋白質,從蛋白質轉換為化學物質。因為它理解了所有的數據,因此可以進行所有這些翻譯過程,我們稱之為生成式AI。它可以將大量的文字轉換為少量的文字,或者將少量的文字擴展為大量的文字,等等。我們現在正處於這個電腦革命的時代。 而現在令人驚歎的是,第一批價值數萬億美元的數據中心將被加速,並且我們還發明了這種新型的軟體,稱為生成式AI。生成式AI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它是一種技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新的行業正在被創造出來。 這是為什麼?如果你看看直到現在的整個IT行業,我們一直在製造人們使用的工具和儀器。而第一次,我們正在創造出能夠增強人類能力的技能。因此,人們認為AI將超越價值數萬億美元的數據中心和IT行業,進入技能的世界。 那麼,什麼是技能呢?比如數位貨幣是一種技能,自動駕駛汽車是一種技能,數位化的裝配線工人、機器人、數位化的客戶服務、聊天機器人,數位化的員工為Nvidia規劃供應鏈。這可以是一個SAP的數位代理。我們公司大量使用ServiceNow,我們現在擁有了數位員工服務。因此,我們現在擁有了這些數位化的人類,這就是我們現在正處的AI浪潮。 Q. **金融市場中存在一個持續的辯論,即隨著我們繼續建設AI基礎設施,投資回報是否足夠?你如何評估客戶在這個週期中獲得的投資回報率?如果你回顧歷史,回顧PC和雲計算,它們在類似的採用週期中,回報率如何?與現在相比有什麼不同?** 黃仁勳: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讓我們來看看。在雲計算之前,最大的趨勢是虛擬化,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虛擬化基本上意味著我們將數據中心中的所有硬體虛擬化為虛擬數據中心,然後我們可以跨數據中心移動工作負載,而不必直接與特定的電腦相關聯。結果是,數據中心的利用率提高了,我們看到了數據中心成本減少了兩倍到兩倍半,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完成的。 接著,我們將這些虛擬電腦放到雲中,結果是,不僅僅是一家公司,很多公司都可以共享相同的資源,成本再次下降,利用率再次提高。 這些年的所有進步,掩蓋了底層的根本變化,那就是摩爾定律的終結。我們從利用率提升中獲得了兩倍、甚至更多的成本降低,然而這也碰到了晶體管和CPU性能的極限。 接著,所有的這些利用率的提升已經達到極限,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數據中心和計算通脹的原因。因此,第一件正在發生的事情就是加速計算。因此,當你在處理數據時,比如使用Spark——這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數據處理引擎之一——如果你使用Spark並透過Nvidia加速器加速它,你可以看到20倍的加速。這意味著你會節省10倍的成本。 當然,你的計算成本會上升一點,因為你需要支付Nvidia GPU的費用,計算成本可能會增加一倍,但你將減少計算時間20倍。因此,你最終節省了10倍的成本。而這樣的投資回報率對於加速計算來說並不罕見。因此,我建議你們加速一切可以加速的工作,然後使用GPU進行加速,這樣可以立即獲得投資回報。 除此之外,生成式AI的討論是當前AI的第一波浪潮,基礎設施玩家(比如我們自己和所有雲服務提供商)將基礎設施放在雲上,供開發人員使用這些機器來訓練模型、微調模型、為模型提供保護等等。由於需求如此之大,每花費1美元在我們這裡,雲服務提供商可以獲得5美元的租金回報,這種情況正在全球範圍內發生,一切都供不應求。因此,對這種需求的需求非常巨大。 我們已經看到的一些應用,當然包括一些知名的應用,比如OpenAI的ChatGPT、GitHub的Copilot,或者我們公司內部使用的共同生成器,生產力提升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公司裡的每一個軟體工程師現在都使用共同生成器,不管是我們自己為CUDA創建的生成器,還是用於USD(我們公司使用的另一種語言),或者Verilog、C和C++的生成器。 因此,我認為每一行代碼都由軟體工程師編寫的日子已經徹底結束了。未來,每一個軟體工程師都將有一個數位工程師伴隨在身邊,24/7隨時協助工作。這就是未來。因此,我看Nvidia,我們有32000名員工,但這些員工周圍將有更多的數位工程師,可能會多100倍的數位工程師。 Q. **很多行業都在接受這些變化。哪些用例、行業是你最興奮的?** 黃仁勳:在我們公司,我們在計算機圖形學方面使用AI。如果沒有人工智慧,我們無法再進行計算機圖形學。我們只計算一個像素,然後推測其餘的32個像素。也就是說,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幻想」出其餘的32個像素,它們在視覺上是穩定的,看起來是照片級真實的,圖像質量和性能都非常出色。 計算一個像素需要大量的能量,而推測其他32個像素的能量需求則非常少,而且可以非常快速地完成。因此,AI並不僅僅是訓練模型,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模型。當你使用模型時,你會節省大量的能量和時間。 如果沒有AI,我們無法為自動駕駛汽車行業提供服務。如果沒有AI,我們在機器人技術和數位生物學領域的工作也是不可能的。現在幾乎每一個科技生物公司都以Nvidia為中心,他們正在使用我們的數據處理工具來生成新蛋白質,小分子生成、虛擬篩選等領域也將因為人工智慧而被徹底重塑。 6. **談談競爭和你們的競爭壁壘吧。目前有很多公私公司希望能打破你們的領導地位。你如何看待你們的競爭壁壘?** 黃仁勳:首先,我認為有幾件事讓我們與眾不同。第一點要記住,AI並不僅僅是關於晶片的。AI是關於整個基礎設施的。如今的電腦不是製造一塊晶片然後人們購買它並放入電腦中。那種模式屬於上世紀90年代。如今的電腦是以超級計算集群、基礎設施或超級計算機為名開發的,這不是一塊晶片,也不完全是電腦。 所以,我們實際上是在構建整個數據中心。如果你去看一下我們其中一個超級計算集群,你會發現管理這個系統所需的軟體是非常複雜的。並沒有一個「Microsoft Windows」可以直接用於這些系統。這種定製化的軟體是我們為這些超級集群所開發的,所以設計晶片的公司、構建超級計算機的公司以及開發這些複雜軟體的公司,理所當然的是同一家公司,這樣可以確保優化、性能和效率。 其次,AI本質上是一種算法。我們非常擅長理解算法的運作機制,並且了解計算堆疊如何分佈計算,以及如何在數百萬個處理器上運行數天,保持計算機的穩定性、能源效率以及快速完成任務的能力。我們在這方面非常擅長。 最後,AI計算的關鍵是安裝基礎(installed base)。擁有跨所有雲計算平台和內部部署(on-premise)的統一架構非常重要。無論你是在雲中構建超級計算集群,還是在某台設備上運行AI模型,都應該有相同的架構以運行所有相同的軟體。這就是所謂的安裝基礎。而這種自1993年以來的架構一致性是我們能夠取得今天成就的關鍵原因之一。 因此,今天如果你要創辦一家AI公司,最明顯的選擇就是使用Nvidia的架構,因為我們已經遍佈所有的雲平台,不論你選擇哪台設備,只要它有Nvidia的標識,你就可以直接運行相同的軟體。 Q. **Blackwell在訓練上快了4倍,推理速度比它的前代產品Hopper快了30倍。你們的創新速度如此之快,你們能否保持這樣的節奏?你們的合作夥伴能否跟上你們的創新步伐?** 黃仁勳:我們的基本創新方法是確保我們不斷推動架構創新。每個晶片的創新週期大約是兩年,在最好的情況下是兩年。我們每年還會對它們進行中期升級,但整體架構的革新大約是每兩年一次,這已經非常快了。 我們有七個不同的晶片,這些晶片共同作用於整個系統。我們可以每年推出新的AI超級計算集群,並且比上一代更強大。這是因為我們擁有多個可以進行優化的部分。因此我們可以非常快速地交付更高的性能,並且這些性能的提升直接轉化為總擁有成本(TCO)的下降。 Blackwell在性能上的提升意味著,對於擁有1千兆瓦電力的客戶,他們可以獲得3倍的收入。性能直接轉化為吞吐量,吞吐量則轉化為收入。如果你有1千兆瓦的電力可用,你可以獲得3倍的收入。 因此,這種性能提升的回報是無與倫比的,也無法通過晶片成本的降低來彌補這3倍的收入差距。 Q. **如何看待對亞洲供應鏈的依賴?** 黃仁勳:亞洲的供應鏈非常複雜並且高度互聯。Nvidia的GPU不僅僅是一塊晶片,它是由成千上萬個組件組成的複雜系統,類似於一輛電動車的構造。因此,亞洲的供應鏈網絡非常廣泛且複雜。我們力求在每一個環節上設計出多樣性和冗餘性,確保即使出現問題,我們也能夠迅速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地方進行製造。總的來說,即使供應鏈出現中斷,我們也有能力進行調整,以確保供應的連續性。 我們目前在台積電進行製造,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不僅僅是好一點點,而是好得多。我們與他們有著長期的合作歷史,他們的靈活性和規模能力都令人印象深刻。 去年,我們的收入出現了大幅增長,這離不開供應鏈的快速反應。台積電的敏捷性以及它們滿足我們需求的能力是非常了不起的。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我們大幅提升了產能,並且我們明年將繼續擴大,後年還要進一步擴大。因此,他們的敏捷性和能力都很出色。不過,如果有需要,我們當然也可以轉向其他供應商。 9. **貴公司處於非常有利的市場位置。我們已經討論了很多非常好的話題。你最擔心的是什麼?** 黃仁勳:我們的公司目前與全球每一家AI公司都有合作,也與每一家數據中心有合作。我不知道有哪家雲服務提供商或電腦製造商我們沒有合作的。因此,隨著這樣的規模擴展,我們肩負著巨大的責任。我們的客戶非常情緒化,因為我們的產品直接影響他們的收入和競爭力。需求太大,滿足這些需求的壓力也很大。 我們目前正全面生產Blackwell,並計劃在第四季度開始發貨並進一步擴展。需求如此之大,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儘早拿到產品,獲取最多的份額。這種緊張和激烈的氛圍實在是前所未有。 雖然在創造下一代電腦技術時非常令人興奮,也令人驚歎地看到各種應用的創新,但我們肩負著巨大的責任,感到壓力很大。但我們盡力去做好工作。我們已經適應了這種強度,並將繼續努力。
Kai 新創沙拉缽
年度搶打活動!2023友善中高齡企業論壇
年度搶打活動!2023友善中高齡企業論壇
Age-Friendly Workplace Forum 10/25 啟動共融跨世代 以『給解方、給案例、給應用』為題, 從趨勢到實踐,攜手國內知名企業人資專家, 共同探討台灣中高齡勞攜手動力未來趨勢, 為您呈現2024人才策略的新契機! 【免費報名】https://lihi1.com/pxG4t ★ 知名企業HR現身說法,人才與組織第一經驗 ★ 6大議題深度探討,聚焦企業經驗的實際成效 ★ 站在人才管理最前線,掌握友善職場關鍵行動 ★ 第一時間取得「中高齡就業趨勢報告書」 【三大亮點】 ▶給解方/跨世代新思維 集結104高年級50+推動「嚴選人才服務」促進中高齡就業的經驗,將第一現場的觀察、長期實驗成果與成功方法,對企業HR公開報告,為迎接2024年跨世代全齡職場做準備。 ▶給案例/掌握趨勢先機 2023中高齡趨勢調查報告,從企業端和人才端,雙面向提問,從中高齡聘用、任用的困境;到人才求職、就職的困難,抽絲剝繭再深度分析,發表全面性的報告書。 ▶給應用/友善指標新格局 為有效落實職場友善,104高年級50+提出友善指標溫度計,給予企業洞察內部組織 現況,創造青銀職場新管理模式,更依循3心6力5友善來創造多元共融文化。 【免費報名】https://lihi1.com/pxG4t
待挖掘的人才寶藏 50+就業新浪潮
沒有別人的掌聲,你也一樣出色
沒有別人的掌聲,你也一樣出色
小美是一名平凡的上班族,在公司裡,她總是默默耕耘,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她不像其他同事那樣熱衷於參加公司舉辦的各種社交活動,也不喜歡在午休時間和同事們閒聊。她的同事們常常聚在一起喝下午茶,談論最新的八卦和公司的動態,而小美總是選擇靜靜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上,繼續完成手頭上的工作。她知道,自己的價值並不需要透過別人的掌聲來肯定。 有一天,公司宣布即將進行部門重組,所有員工都要重新競爭自己的職位。這消息一出,辦公室裡一片哗然。大家開始討論如何展現自己的優勢,如何在新體制下脫穎而出。有人開始頻繁地與上司溝通,積極尋求建議和支持;有人開始參加各種培訓課程,希望能夠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識。而小美依舊如常,埋頭苦幹,沒有被外界的紛擾所影響。 其實,小美也有自己的壓力。她知道,重組意味著變化,而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讓人感到不安。但是,小美深信,只要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保持專業和責任感,總能夠度過難關。她回想起自己剛進公司的時候,從一個新手慢慢成長為現在的專業人員,每一步都是踏踏實實地走過來的。她相信,這次重組也是一次挑戰,但更是一次機會。 重組的那一天終於來臨,所有員工都要進行一對一的面談。輪到小美時,她淡定地走進會議室,面對評委們的問題,她始終如一地表現出自己的專業和實力。她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刻意地自我吹捧,只是用平實的語言,講述自己在工作中的努力和成就。她提到自己如何在一個重要的專案中,成功地解決了一個技術難題,為公司節省了大量的成本;她講述了自己如何在一個緊急的情況下,加班加點,保證了項目的按時完成。 令人驚訝的是,當最終結果揭曉時,小美竟然被提拔為部門主管。很多人不解,為什麼一個平時不怎麼表現自己的人,能夠在這次重組中脫穎而出。公司高層解釋說,小美的專業素養和工作態度,讓他們看到了她的潛力和價值。她的專業能力,無論是技術上的還是管理上的,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實,小美的成功並非偶然。她在工作中的點滴努力,早已在無形中積累了豐厚的資本。她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學習新知識,參加線上課程,提升自己的技能。她也經常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不斷改進,力求做到更好。這些努力,讓她在面對挑戰時,總能夠從容應對,脫穎而出。 小美的故事告訴我們,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別人的掌聲,真正的實力和價值,終究會被看到。職涯規劃並不是一場短暫的表演,而是一段長久的積累。小美的成功正是因為她在日常工作中,始終如一地展現出自己的專業和責任感,才贏得了上司和同事們的認同。 在現今社會,很多人都習慣了通過他人的肯定來確認自己的價值。社交媒體上的點贊、評論,似乎成為了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然而,真正的成功並不是來自於他人的掌聲,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堅定和對工作的熱愛。 如何在職涯中做到沒有別人的掌聲,也能一樣出色呢?首先,要學會自我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長,不需要通過他人的眼光來評判自己。其次,要保持專業和負責的態度。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要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這樣才能在關鍵時刻脫穎而出。 此外,要不斷學習和成長。職涯規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在職場中保持競爭力,應對各種挑戰。最後,要有耐心和毅力。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努力和積累。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最終達到目標。 沒有別人的掌聲,你也一樣出色。就像小美一樣,只要你堅持自己的信念,保持專業的態度,終有一天,你的努力會被看到和認同。職涯的道路上,真正的成功不在於他人的掌聲,而在於你是否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不斷追求卓越。 小美的經歷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價值來自於內心的堅持和對工作的熱愛,而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掌聲和肯定。當我們能夠專注於自己的工作,認真對待每一項任務,無論外界如何變化,我們都能夠在職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所以,下一次當你感到迷茫或者失落的時候,不妨想想小美的故事。相信自己,堅持努力,你也能夠在沒有別人掌聲的情況下,成為職場中的佼佼者。讓我們一起加油,為自己的職涯寫下精彩的一頁。讓我們一起學習小美的精神,不斷追求卓越,在職場中閃耀屬於自己的光芒。
蒲朝棟 職涯聊天室
一零四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25 建議瀏覽器 Chrome / IE11.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