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裡有一類人,這類型的人心地很好,也是團隊的好幫手,看到同事工作卡關,總是忍不住想要伸出援手。有時是幫忙指導工作、有時是協助跑行政流程,有時甚至主動接下對方沒做完的報告。
一開始可能只是想說「多出一點力沒差」,但慢慢地發現同事開始「預設他會幫」,老闆也把額外任務當作「他應該可以接得住」,久而久之後,他的好心與付出,變成別人眼裡的「本應該」及「理所當然」,甚至還沒能得到一句感謝。
「我原本只是好心幫忙,怎麼最後變成是我的責任?」,這種委屈其實最難說出口。
【善心沒有錯,但需要建立平衡界線】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情緒帳戶」,意思是我們在經營人際關係中,會無形地去「存入」與「提取」情感。 你對別人好,就像存錢;對方給予回饋,就像提款。
主動幫忙不是錯,但重點是要有「平衡界線」。如果你一直存入,對方卻沒有回饋,就像是一本只進不出的帳戶,心中也會感到無奈跟空虛。
【從「我要幫」變成「我選擇幫」】
舉個例子,有位在行政部工作的同仁阿芳,總是主動幫其他部門印資料、跑流程。一開始大家都很感激,但後來卻變成:「這個就交給阿芳處理就好啦。」
久了阿芳心裡也有點不平衡,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不該這麼熱心。
後來阿芳選擇調整方式, 不再是全部默默都接下來。而是先說明自己能幫忙的範圍及規則,讓對方知道這是「剛好遇到的幫忙」,而不是一謂的被動配合。
【建立「可協助」的範圍,幫忙才不會變壓力】
可以透過這三個思考面,讓好意幫忙不再變成「應該去做」:
1. 不要怕拒絕,要記住自己的工作最優先
當有人來求助時,不要急著馬上回答:「好啊,我來處理」,而是先回:「我現在手邊急事在趕,等我有空再幫忙處理你的部分,OK嗎?」
這會讓對方知道:你有自己的節奏,不是隨叫隨到的工具人。
2. 協助時也要表示「這不是我必要的協助」
另外也可以在幫忙時說明:「雖然我這次有空可以幫忙,不過之後我可能不一定有辦法幫忙喔。」這樣才能讓對方去重視這次的給予幫助,也避免被認為是理所當然地行為。這樣才有機會開啟,彼此間更深一層的互助關係。
3. 遠離那些不懂得回饋不值得幫助的人
職場中我們會遇到那種「真心換絕情」的人,也認為只要我多付出一點,或許就能改變對方的想法,但所承受的內耗是極大的,適時看清那些不值得幫助的人,一方面是保護自己的工作情緒,同時也是避免成為助長對方偏差行為的一員。
【在幫助別人時,記住自己也是需要被幫助的】
職場上也有一種人,因為能力強效率高,所以能夠有時間主動去幫助其他人,但當自己需要幫助時,卻又不好意思開口,變成當同事想要給予回饋時,也找不到一個好的機會,也會想要拒絕幫助,其實這也是不健康的。
樂意幫助的好人,是團隊中很需要的一份子,但無條件的給予幫助,又或者是一謂的拒絕接受別人幫助。這都是造成嚴重的精神消耗。所以如何學會保護自己,並且接受對方的回饋,才是建立一個好的幫助循環。
當我們能夠正面處理這些問題,也能自在說出你的界線時,這些付出及溫暖就會變得被他人珍惜,而不是被當成是「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