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跟同事對談時,有談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對話的層次」。這裡不是要談什麼說話技巧,而是那種當你跟一個人聊過幾次天後,就大概會察覺到他是哪種狀態的人。
而這個觀察並不是要對人貼標籤,而是提醒自己要啟動覺察。畢竟在職場裡,會說話的人很多,但願意說「對的話」、說得「剛剛好」的人,其實不多。
【一、心理安全感會影響到不同的對話層次】
舉例我們有談到同事間互動時,會有4種對話類型:
1. 因為怕錯,總是聽得多,說得少
這種人有可能發生在剛進職場、還在摸索,或者是心中常擔心怕講錯被笑才選擇不講話。所以習慣當個安靜的觀察者,但內心其實常有很多的不安跟質疑。這個階段其實關鍵在於,怎麼建立起一個安全對談的環境,讓他們「願意」開口。
2. 懂一點就拼命講,容易言多必失
這個也不少見,有些人在新手逐步變熟手的過程中。開始有學到一點知識,就想跟大家分享,想藉此證明自己不是菜鳥。也可能是在資深的前輩,想要展現出自己的經驗。
雖然出發點都是熱情分享,但有時候會因為還不夠全盤理解,反而讓人覺得「講太多」。這時反而是需要調整發言,不要進而帶偏其他人。
3. 懂得多但不說,讓人摸不著頭緒
這類型的人基本上都算聰明、大多是那些習慣先觀察後行的人。腦袋很清楚、做事也有系統,但就是講話模糊不輕易表態、也不急於表現自己。久而久之就會讓人覺得「這人是不是城府很深?」。
4. 懂得多也講得巧,成為組織裡的關鍵人物
這種人不只專業,除了懂得如何將艱深的道理,轉換成讓別人吸收的語言。更重要的是他知道那些時機該講話,那些時候不該講那些話,來讓整個溝通流程更順暢,所以如果有機會遇到這樣的夥伴,真的要抓緊機會多聊多學,才能夠更了解他背後的思維邏輯。
【二、從「摸索中」->「想被看見」->「思考時機」->「對的時間講對的話」】
從這四種對話型態來看,主要不是放在討論溝通技巧,因為最根本的關鍵,不是你所擁有的知識有多少,而是判定講與不講的時機點。在職場對談中我們會遇到很多次的關鍵選擇,然後自己就卡在「講太多了」或「不敢去講」的搖擺之間。
但隨著一次次的測試+收集反饋,我們就能開始掌握到面對不同人、不同時機點時的講話分寸,慢慢就會走到第四個層次:說話不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懂,重點是要這些話能夠為團隊帶來一些幫助。
【三、那到底要怎麼提升自己對話的層次?】
這裡有整理一個簡單的流程,來讓自己練習:
1. 做自我察覺:我現在是第幾種說話模式?
關鍵不是要責備自己,而是先定錨自己的習慣方式是如何。
2. 練習暫停:不要急著馬上回應
聽到有人講多講錯時,忍住想要馬上反駁的衝動。問問自己:「我現在說這些話,是想要去糾正對方當下的錯誤? 還是想要將話題拉回正確的軌跡」
3. 用提問+引導+鼓勵代替評論:減少高姿態
如果你真的懂很多,立刻講出答案確實可以馬上解決問題,但對於團隊成員的幫助是很有限。如果另外選擇用引導方式,也能夠讓團隊成員進而突破思考盲點,進而獲得更大的收穫。
4. 講話是要對方想聽且聽的懂,不是說給自己爽
這個部份我自己也還在摸索學習中,有時候可能因為自己學了新技能或有新的啟發,就一股腦的想要跟人分享,但對方不一定就想聽想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其實也是跟第二種類型是相同的。
【四、一段對話其實是不同模式持續切換的行為】
雖然前面講的四種階段,感覺是逐漸進步優化,但我認為真正溝通時,不可能是100%都維持一種狀態,而是複數狀態交互輪替發生,關鍵只在於哪個階段比例出現的高罷了。
越是懂得多厲害的人,越會願意選擇「只說剛剛好的話」。不藏私也不靠知識或話語去壓人,因為這些都無法讓人信服,做到對方能夠因為聽你說話,而感覺到自己變得更好,這段對話才能夠真正顯現出價值。
0 0 8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