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林尚能

執行長

8小時前

我用共同行銷合作,拿下百位新客

行銷別單打獨鬥,用共同行銷放大一切。
當預算有限、觸及不夠,就靠「資源互補+名單互換」讓曝光翻倍、成本對半。
實際做法:
1.建立合作夥伴關係
選擇合作夥伴時,
重點是「產品互補」與「受眾重疊」。
例如,行銷顧問公司可以與設計公司、
影音製作商合作,共同服務中小企業主。
雙方價格帶相近、品牌調性一致,
合作更自然,推廣時也能互相加分。
當合作品牌理念一致、受眾匹配,
就能降低磨合成本、提升信任感,
活動曝光與轉換率都會更高。
2.定義交換價值
合作前要清楚雙方能提供的價值與資源,
避免後期出現落差。
例如,你提供活動場地、品牌內容與名單資源;
對方提供贊助金額、折扣優惠或導購推廣。
雙方也要事先立下名單使用規範
與資料保護條款,確保名單隱私與合作透明。
只有把利益、責任、風險都說清楚,
合作關係才能長久穩定。
4.共用轉化資產
建立共用的轉化頁(Landing Page)時,
要兼顧「共用資源」與「數據分流」。
雙方可共用同一個報名頁面,但各自安裝追蹤碼
以確保流量歸屬清楚。
表單上應設置「同意資訊分享」欄位,
讓使用者在合法同意下被雙方品牌接觸。
這樣做能兼顧成效統計與個資合規,
也能幫雙方名單資產各自累積。
3.設計聯合誘因
一場好的共同行銷活動,
必須有讓雙方粉絲都想參與的誘因。
可設計聯名白皮書、產業報告、
線上說明會或限時聯名優惠方案,
讓雙方受眾都能獲得「專屬好處」。
例如兩邊品牌各提供不同的限時折扣或內容,
讓粉絲有動力互相流動。
誘因越具體、時效性越強,活動成效就越好。
5.依成效分帳
合作結束後,最重要的是「算清楚」與「講明白」。
建議事先談好 CPA(每筆轉換成本)、
導購碼與回饋比例,活動結束後 7 天內完成對帳
確保雙方資金與數據透明。
若活動規模大,
還可建立共用報表或第三方監測工具。
清楚的分帳制度不僅能避免爭議,
更能建立長期合作的信任基礎。
藉由跨品牌、跨領域的合作,
不僅能放大市場影響力,
也能提升品牌知名度與業績表現,達成雙贏成效。
0 0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