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行銷交流圈

編輯文案、內容行銷、行銷策略擬定、品牌行銷管理、數位內容行銷

Terry Yang

數位內容經理

2022/08/16

觀看國外行銷平台的分析時,常會有一些小盲點

感謝模範生的用心分享,今天看到了一則滿有趣值得和大家分享的話題:
原文其實是在分析目前的網路社群平台使用狀況,包括比較多年輕人使用的平台、趨勢,得到了幾個結論,包括:
「Youtube是真王者,FB剩3成美國年輕人在用,靠IG在撐但更年輕的人也斷崖式遠離IG,還是在用YT和Tiktok比較多。」
「其實Tiktok也不是社群軟體,跟Youtube的性質更像,只是主要是短格式的影音平台。但其實注意力和時間花在哪,廣告就會在哪,分社群媒體還是影音平台其實也沒有太多意義。」
「能讓年輕人喜歡的東西更偏影音的格式,純文字老人在用年輕人看不了太多字,IG和YT都不得不變得更像抖音,或是至少產品有部分要抄,基本上也是適應年輕人更短更多變的注意力與刺激。」
有興趣研究這個議題的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分析,以及底下很熱鬧的討論串,應該可以獲得滿多激盪與收獲的。
我這邊拋磚引玉、野人獻曝的先說說我自己粗淺的小觀點:
這種類似的分析其實有道理,但通常會有幾個盲點在討論的時候容易被忽略,要提醒自己小心這幾件事:
1. 通常抽樣都是美國青少年,但美國人的行為和文化跟台灣還是有一定程度的落差,有時候經營者很容易忘記這個大前提
2. YT、TikTok等影音平台是載體,只能說明動態影片(而且不能太長要短影片)的吸引力遠勝過靜態的圖片和文字資訊,但這個道理其實不用特別研究,古早時期大家就知道看電影、看電視比看一本書有趣的多,問題在於要花多少成本去製作出電影、電視節目(以及過去時代上,取得一台有線電視和取得一本書的成本不同)
3. 這裡面統計跟文字比較相關的平台是Tumblr,如果就這樣看的話,文字類資訊基本上是死透了,但是盲點是通常在計算社群平台的風行程度時,會忽略資訊式的文字其實是化成「一條條的連結」散落在這些所有平台上,因此常會有人武斷的說「文字已死」,其實是他沒分清楚「載體」和「內容」的區別是什麼
4. 年紀愈輕的使用者對特定平台的依賴度愈深,不一定完全是因為他們的忠誠度或喜好,有時候單純是有些東西太古老了(像Tumblr、痞客邦、天空部落),他的同溫層裡完全沒有人在使用
5. 最終在平台成功的內容關鍵,還是行銷與包裝,以及「內容資訊」本身是不是夠有趣,如果是夠有趣、純度夠高、非找你不可的內容,哪怕只是txt純文字檔,大家都還是會買單
ex:疫情大爆發時哪裡可以買到快篩的LINE群組訊息
最後,其實我不是說原文的分析不值一看,我認為是觀察很精準、有數據佐證的分析,只是在套回我們自己的內容營運時,不能照本宣科的直接把結論拿去照用,還是需要消化一下視我們的經營狀況去微調,找出自己調整腳步、試著去擴大觸及面的作法。
1 0 23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