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主品牌(籌備中)教室

雇主品牌與招募策略管理師認證、人才招聘、人才招募

劉威麟 知識長

nabi總知識長 / Mr. 6

01/01 16:33

年輕人的「懶趨勢」,企業可用以下4種方法聰明搭風吸引好人才

歐美愈來愈多「職涯型網紅」,被主流媒體拿出來一講再講。富比士這個月的富比士這個月再次寫到半年前的抖音潮流「Lazy Girl Jobs」(懶女孩工作),懶女孩工作本身也是辦公室「躺平文化」、寧靜離職(Quiet Quitting)、過度雇傭(Overemployment)……等等熱門關鍵字的「續集」。
提出「懶女孩工作」的主角Gabrielle Judge半年前貼上一支抖音影片獲得370萬個拜訪,粉絲激增至17萬,她的名言:「我只會去一間不會叫我9點上班的公司上班。」
狠的是,她講的特別的直白,所謂「懶女孩工作」,不是技術性,要高薪,績效目標不高,不必太努力即能達到。她還舉例像是「客戶成功經理」(Customer Success Manager或CSM)或「行銷專員」(Marketing Associate)都像是這種工作───如此點名挑明,不知道又「黑」掉多少職缺。
這樣的網紅,令企業在思考「雇主品牌」(Employer Branding)同時,暫時的陷入了困惑。
什麼困惑呢?
看,記者都很努力的在寫,為何年輕一代喜歡「懶女孩工作」,什麼叫做「懶」,甚至為何大家可以接受自己被稱為「懶」?所以,年輕人的懶,其實是追求彈性、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追求更被尊重的環境,必要時可在家工作………因此,其實「懶不是懶」。
「懶不是懶」、「懶人無罪」,變成了一個基調,歐美的HR想辦法參透年輕人在想什麼,然後將自己的企業文化,訂明白了是符合年輕人的。
我們試著使用微軟Copilot問GPT 4,有哪些公司正在給出「懶女孩工作」?它列出四家公司,包括企業應用軟體大廠Zapier提供了「無限多的假期,亦可遠端工作」,以及軟體工具廠Buffer提供週休三日,還有電商大廠Shopify提供很慷慨的福利及很有彈性的工作時間,以及網站Medium也提供優惠的薪資規定與「週三不開會」的規定,也就是說,以上四間公司,在這樣的年輕人工作文化下,是可以吸引到年輕人的。
然而,這些企業,這些HR,真的打從心裡認同「懶女孩工作」這概念嗎?
先不講認同不認同,先談那些對著「懶女孩工作」猛按讚還分享給所有同事、朋友、學弟妹的網民,真的是企業HR如此渴望想獲得的人才嗎?
我們是否一直被這些所迷惑了。HR以為「懶女孩工作」是一波銳不可擋的趨勢,卻忽略後面的隱藏角力──當我們看到一支有300萬次看的影片「懶女孩工作」,下面一堆鄉民留言,馬上就認為「它」就是HR下一步要追的熱潮,但要知道,每當這樣的爆紅貼文出來,它也更激化了反對者心中的厭惡感。舉個例子,在下面的3000多個留言中,有一位留言:「我並不認為任何關於行銷的工作,是可以懶惰的工作。」這個有點打臉的留言,本身得到了2000多個讚,也就是說,以「懶女孩工作」來看,雖然這位Gabrielle Judge成功的掀起了大家的思考,但相信有很多的人,反而看到了在心中默默的打了「X」,更對那些跟風、追風、搭風的企業,起了厭惡感。
因此,企業對於現在的「懶女孩工作」狂潮,又希望能撈到好的人才,吸引到大家的注意,該怎麼做?
如果訴求「懶女孩好棒」,便會吸引了一大堆不想要的人才來按讚,或許反而讓那些心中有志向的人(也就是真正的目標候選人)感到反彈。
如果訴求「懶女孩不好」,那或許對心中有志向者有所吸引,但,會吸引爆多的鄉民來踢館、給你下架,成為惡夢。
該怎麼做?我認為,是要「創造一條新的中立路線」。
新的中立路線,就是可以在不必訴求懶女孩好或不好的情況下,另外闢了一條新路,並且用這條新路,反而搭到了這次的題材,還吸引到所有人的注意,包括支持或反對者。
我們可以舉幾個「中立路線」的例子:
「我站在你們這裡,但我要告訴你這有多難實現。」
直率的分享,本公司想辦法導入「懶女孩工作」文化所遇見的阻礙,比方說,工時降低、遠距開會,產品即做不出來,獲利下降,對大家都不好……很忠實的給所有的「懶女孩」支持者一個實際的觀點,表達了公司對此問題的重視,也將這個問題反過來丟給大眾,讓大眾一起看到它的確有實現的困難度。立場表達以後,形象就成立了。
「我站在你們這裡,不過,你們可能沒發現,自己從受益者變成受害者。」
如果是面對一般消費者的企業,可從一般消費者的視角出發,公司如何保護員工的權益,同時又保障著每個消費者。它成功的創造另一個重要的利益者,提醒一般大眾的權益可能被這樣的「懶女孩」文化給犧牲───如果員工不準時早早上班,那些必須早早送孩子去學校的媽媽便會遲到───巧妙的借大眾之手來檢討這樣的文化。
「我認同你們的看法,不過有一種辦法比你說的懶,還要更懶。」
所謂「懶工作」的定義,大多是關於工時、薪資、工作壓力……等,這時候,找到一個方面是公司可以支持、前所未有的新方法,比方說,失眠的員工可以隔天放假,以這點吸引到注意力,但其他所有的方面反而不必讓步,這樣即可以表達公司對此趨勢的尊重,亦不會太糟。
「我們奮鬥不是為了公司,而是為了我們自己。」
大多數公司要求員工奮鬥,卻沒想清楚一個夠好的理由。找到一個奮鬥的理由,只講它,不講其他,比方說,這是此產業在此地區最後一家碩果僅存的公司,我們要保衛它;我們所發展的產品會影響我們下一代,為了我們的孩子,我們要奮鬥向前……。
小時候的胖不是胖,年輕人口中的所謂「懶」也不是真的懶!多少的企業太認真的看待這件事,就卡住了,這時候,勇於出手去探索那個「中立路線」的企業,將在一群仍觀望不敢出手的HR之中脫穎而出。
1 0 6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