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打到牙膏界:酷朋這不是促銷,是血洗市場
近日,台灣的電商界被一枚震撼彈驚醒。一枚看似微不足道,卻足以揭示殘酷商業戰爭序幕的震撼彈。事件的主角,是家喻戶曉的 Darlie 好來「超氟強化琺瑯質牙膏」,同樣是 250g 兩條的組合包,在兩大主流平台的價格,
呈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斷崖式落差:
momo 購物網售價:$175 元 (頁面已標示為促銷價)
Coupang 酷澎售價:$90 元
這不是九折、八折的優惠,而是直接對半腰斬,甚至比市面上任何「買一送一」的活動都來得更加猛烈。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酷澎標錯價了嗎?」然而,這並非偶然的錯誤,而是一場經過精密計算、由雄厚資本驅動的市場「血洗」。這背後所反映的,絕非單純的讓利促銷,而是一套完整的、旨在顛覆市場現有秩序的侵略性戰略。對於身處這個生態系中的任何一個品牌,包括我們公司在內,這都不再是隔岸觀火的商業新聞,而是攸關存亡的警鐘。酷澎揮舞的資本鐮刀,今天收割的是牙膏市場的價格共識,明天就可能指向我們所在的品類。因此,我們必須徹底拆解其戰術,並制定出清晰的應對之道。酷朋的商業策略:一場五位一體的閃電戰酷澎的策略並非單點突破,而是一套環環相扣的組合拳,旨在短期內達成市場壟"斷性的佔有率。
我們可以從以下五個層面,深度剖析其戰略意圖:
1. 破壞式定價 (Disruptive Pricing),實現市場殲滅酷澎的$90元定價,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薄利多銷」,而是典型的「破壞式定價」。其核心目標不是獲利,而是癱瘓競爭對手的定價體系。透過遠低於市場行情,甚至可能低於進貨成本的價格,它向市場投下了一顆無法被輕易跟進的炸彈。對於 momo、PChome 等競爭平台而言,這是一個殘酷的兩難:若要跟進,就意味著必須以同樣的規模進行「燒錢補貼」,這將對財報產生巨大的壓力;若不跟進,則眼睜睜看著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如潮水般湧向酷澎。酷澎此舉,如同在戰場上採取「焦土政策」,意圖不在於佔領一塊盈利的土地,而在於讓整片戰場的既有規則失效,使對手無法在原有的遊戲規則下生存。
2. 挾持品牌價值 (Brand Hijacking),重塑通路權力這場價格戰中,最痛苦的角色之一,莫過於品牌方。好來(Darlie)長年建立的價格體系與品牌價值,在一夕之間被酷澎的標價擊穿。這形成了一種「品牌挾持」的困境:若不配合:將失去在酷澎這個高速增長的新興通路上的曝光與銷量,錯失觸及新用戶的機會。若默許配合:則等於親手摧毀了自身產品的價值感。當消費者習慣用90元購買你的產品,未來要如何說服他們用175元,甚至更高的原價購買?酷澎透過這種方式,極大地削弱了品牌自身的定價權,並在無形中重塑了零售通路的話語權。它向所有品牌傳遞了一個強烈的訊號:「未來,商品的價格不是由你的品牌價值決定,而是由我這個平台的戰略需求決定。」
3. 擊穿消費者心錨 (Anchor Smashing),建立價格依賴消費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叫「價格錨點」(Price Anchor)。消費者對一個商品的價值判斷,往往取決於他們腦中第一個或印象最深刻的價格。過去,這款牙膏的價格錨點可能落在150至180元之間。酷澎的90元,就像一把重錘,∗∗強行擊碎了這個舊的錨點,並植入了一個全新的、極低的錨點∗∗。這種操作的長期影響是災難性的:消費者一旦適應了這個新錨點,再看到momo的175元,心理感受將不再是「正常價」或「促銷價」,而是「憑什麼這麼貴?」的被剝削感。久而久之,消費者將對酷澎平台產生強烈的價格依賴,認為只有在酷澎上才能買到「合理」的價格,從而完成用戶心智的鎖定。
4. 「補貼換流量,物流固黏性」的增長飛輪如果說低價是吸引用戶的強力磁鐵,那麼酷澎引以為傲的「火箭速配」就是將用戶牢牢黏住的強力膠。其增長策略可以拆解為兩個核心步驟:拉新 (Acquisition):用無法抗拒的超低價補貼,作為獲取新用戶的「一次性成本」,快速累積龐大的用戶基礎與訂單量。留存 (Retention):透過隔日達、甚至半日達的極致物流體驗,將因價格而來的「一次性用戶」,轉化為對平台服務產生依賴的「高忠誠度會員」。這兩者結合,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增長飛輪。用戶越多,訂單密度越高,物流的單位成本就越低,配送效率也越高,從而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吸引更多用戶。低價負責啟動飛輪,而物流則負責讓飛輪越轉越快。
5. 資本驅動的閃電戰 (Blitzscaling),旨在贏家通吃上述所有策略的唯一燃料,就是資本。酷澎背後有軟銀等國際資本巨頭的支持,使其能夠在初期完全無視利潤,進行不計代價的市場擴張。這是一種典型的「閃電戰」打法,其核心精神是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達到市場的絕對領先地位,即便這意味著巨大的虧損與混亂。其終極目標非常明確:在競爭對手反應過來、並籌集到足夠的資本進行反擊之前,迅速形成規模壁壘,成為市場的「贏家」。一旦達成「贏家通吃」(Winner-takes-all) 的壟斷或寡占局面,屆時它將擁有絕對的定價權,可以輕易地從消費者、供應商、品牌方身上,將早期虧損的錢數倍地賺回來。對我們公司的衝擊與應對策略面對酷澎這樣一個「資本巨獸」發動的全面戰爭,我們公司不能再抱持任何僥倖心理。這場戰爭的衝擊是立即且深遠的,我們必須從防禦到反擊,建立一套立體化的應對策略。
眼前的三大衝擊:
利潤侵蝕與價格體系崩壞:最直接的衝擊。一旦我們的產品被酷澎選為下一個目標,我們將被迫捲入價格戰。這不僅會直接導致該通路的毛利大幅下滑甚至虧損,更嚴峻的是,它會引發「全通路比價效應」。momo、PChome、實體通路等合作夥伴會立即前來質疑,要求我們提供同等的價格支持,否則將減少訂單或降低曝光。這將使我們長年維持的價格體系在短時間內全面崩潰。
品牌價值稀釋:
我們投入了大量的行銷預算、研發成本與時間,才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特定的品牌形象與價值感知。酷澎的破壞式定價,會將我們的品牌迅速「廉價化」。長期在五折的環境下銷售,會讓消費者忘記我們品牌原本的定位,將我們與低價品類劃上等號,這對品牌資產是不可逆的傷害。通路權力喪失:當一個通路掌握了巨大的流量,並且敢於用補貼來綁架價格時,我們作為品牌方的話語權將被無限削弱。未來我們的新品定價、行銷活動、庫存管理,都可能需要看平台的臉色,這對於公司的長遠發展是極其危險的。
我們的三層應對策略:面對如此強勢的對手,單純的抵制或屈服都非良策。我們需要採取一套「區隔、加固、共存」的組合策略。
第一層:通路區隔化 (Channel Differentiation)我們無法阻止酷澎的低價,但我們可以讓它的低價變得「無法直接比較」。推動通路專供品:立即與產品開發及供應鏈團隊合作,設計專門供給不同通路的產品組合或規格。例如,為 momo 開發「家庭號加大版」、為 PChome 設計「豪華禮盒組」,而在酷澎則上架「基礎入門款」或即期良品。透過規格、包裝、組合的差異化,打破全通路同品比價的基礎,保護核心產品的價格體系。強化線下與私域通路:加大對實體通路、品牌官網、社群團購等私域流量的投入。在這些自有或高控制力的通路中,提供獨家的增值服務,如:專業諮詢、會員專屬活動、新品優先體驗等,建立價格之外的購買理由。
第二層:品牌加固化 (Brand Fortification)當價格不再是優勢時,我們必須讓「品牌」本身成為消費者選擇我們的核心理由。重申品牌價值主張:加大在品牌故事、產品質量、技術創新、社會責任等方面的溝通投入。透過內容行銷、KOL 深度合作、用戶社群經營等方式,不斷向市場傳遞「我們為何值得這個價格」的訊息。我們要賣的不只是一個產品,而是一種信任、一種品味、一種解決方案。建立超級用戶體系:啟動或升級我們的會員忠誠度計畫。讓購買我們產品的消費者,能獲得積分、專屬折扣、生日禮、甚至是參與新品開發的機會。將我們的顧客從單純的「購買者」,轉變為品牌的「擁護者」,用情感與歸屬感對抗純粹的價格誘惑。
第三層:策略性共存 (Strategic Coexistence)我們不能完全忽視酷澎這個強大的流量入口,但與之合作必須帶有清晰的戰略意圖。定義酷澎的角色:在我們的通路佈局中,明確將酷澎定義為「新品試水溫」或「庫存去化」的管道,而非核心利潤來源。我們可以選擇將生命週期末端的產品、或需要快速建立市場認知度的入門級新品在酷澎上架,利用其流量優勢,但同時保護主力高毛利產品線。設定合作底線與數據監控:在與酷澎談判時,必須堅守某些底線,例如爭取最低廣告價格(MAP)的限制,或要求補貼活動需經品牌方同意。同時,密切監控我們在酷澎上的銷售數據、用戶輪廓,將其作為了解市場動態的數據來源,而非被其單方面牽著鼻子走。
結論:一場無法迴避的價值之戰酷澎點燃的這場大火,燒掉的不僅是競爭對手的利潤,更是整個零售市場的舊有規則。它揭示了一個資本過剩時代的殘酷真相:擁有海量資本的玩家,可以將「盈利」這個傳統商業的核心目標,延後到幾乎所有對手都出局之後。對於我們公司而言,這是一場無法迴避的「價值之戰」。
試圖在價格上與酷澎硬碰硬,無異於以卵擊石。唯一的出路,是回歸商業的本質:打造出讓消費者認為「值得」的品牌與產品。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專注於我們的核心優勢,透過通路區隔、品牌加固與策略性共存,建立起一道防火牆,保護我們辛苦建立的品牌資產與市場地位。這場戰爭沒有人能置身事外。現在,是我們重新審視自身護城河,並將其挖得更深、更寬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