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精靈

經紀人

經紀人
更多
月薪中位數
$4.1萬
年資 3-5 年
$5.7萬
年資 10 年以上
經紀人 都在看
已經接近快30 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工作 
已經接近快30 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工作 
是這樣的 今年的我已經28歲了 自從大學畢業後做了7-11後 那時候不懂社會的運作方式 不懂人情世理 然後每天做晚班 工作不順利被職場的同事排斥,主要是自己沒辦法適應超商的工作還硬做了一年,結果導致得到焦慮症 生病兩年後 才出來在工作 走出生病的那段痛苦的日子 從那之後就告訴自己要從新跨出去同事相處的那段不愉快的經驗,來到加油站工作兩年 也認識了好主管願意接受我有身心症焦慮症不完美的我 從頭開始學習 我也堅持告訴自己一定要努力 生病過後等於重生 所以不能放棄任何有工作的機會 也是因為好主管跟同事才能讓我有在加油站待了二年的工作熱情動力 但後來主管換了之後來了一個情緒不好暴躁的主管後 我嘗試在他任職期間做了半年以後 毅然決然領到年終就換工作 一方面是不想在吸油氣 身體考量想要看看自己離職後到底能做什麼工作 一方面是不想在這個主管手下做事  但是發現自己離開服務業之後 我還是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 畢業於觀光科夜校但沒有實習經驗 也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工作才好 現在辭了五金百貨的工作 還是在找服務業 但因為服務業的節奏都要很快 我因為身體關係 很容易緊張焦慮有在吃藥去調整 但只要ㄧ接觸服務業那種快速高壓的環境我就很難靜下來 朋友勸我說可以做工廠 但我的個性我知道我是喜歡有一些少數人同事接觸 客人接觸 但絕對不會喜歡坐在那邊一直跟一台機器工作 但我嘗試找104人力銀行的工作 真的發現自己不知道能做什麼工作好還查了chat Gept 把自己身體狀況的考量加進去後 他建議我做比較文靜類的工作像是行政助理 但看到都要會word EXCEl 真的都不擅長電腦 已經28歲的我 還是依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勉強的找服務業 要不然就是餐飲缺人 要不然就是飲料店缺人 但飲料店我做過 我邏輯反應能力很慢 根本無法勝任 請問邏輯不好 理解能力慢 但我有一顆願意學習的心 加上自己身體狀況不能快速的行業 我適合做什麼好 請求專業前輩的建議 謝謝
算命、測驗,增加?還是限制?自我認識
算命、測驗,增加?還是限制?自我認識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52Qq-7jBwzw 你喔以後再聽到我是i人(外向),跟人接觸我會死 我是e人(內向)要找很多人互動,不然我會死 這種標籤化的藉口,你就分享這個內容給他看 人對自己是誰?這一生的命運到底好不好? 是天生無法抗拒的好奇! 你從小到大做過無數的心理測驗、人格測試、算命占卜 從姓名學、八字易經、紫微斗數、奇門遁甲、靈棋經 米卦、鳥卦、塔羅、生命靈數、星座、血型、摸骨 面相、瑪雅曆、皮指紋、人類圖、阿卡西記錄 SRT靈擺、蓋洛普優勢測驗、卡巴拉生命之樹、花精 色彩心理學、大天使卡、七脈輪光譜、肌力測試 解夢、DISC、TrueColors、九型人格、MBTI 這些我都體驗過,甚至我還教過 你覺得這些工具 是增加了?還是限制了?你對自己的認識??? 我看到很多人做完之後就開始,到處給自己還有別人貼標籤 我是i人,跟人接觸我會死 我是e人,要找很多人互動不然我會死 這是你標籤化了 我是i人比較內向,但是我一開心就e起來變外向了 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我覺得這些工具,是讓我去認識自己優劣在哪里 讓我能夠朝著目標前進的時候,知道怎麽借力使力少費力 而不是變成我逃避不願改變的藉口 這些工具讓我知道,每個人都與眾不同 要尊重每個人,要善用每個人的優勢 人因相同而連接,因相異而成長 我是內向人難道就不能變外向嗎? 我很隨性難道就不能變得很有規劃嗎? 怎麽做更容易讓我快速得到結果,我就怎麽調整嘛 越了解自己和別人,越容易解除限制、撕去標籤 讓我們更勇敢的活出我們想要的樣子 而不是被工具的一句話,限制了自己的模樣 祝我們活出更多的可能性,活出更精彩豐富的人生
尼歐教練 短影音行銷、自媒體變現、個人IP創業交流
Yes-but話術為何是溝通大忌?一句「可是」讓好感度全歸零
Yes-but話術為何是溝通大忌?一句「可是」讓好感度全歸零
你是否常說「好啊,可是……」?這種常見的Yes-but話術,看似認同,實則否定,會讓對方感覺被潑冷水、好感度瞬間歸零。想讓溝通更順暢,學會避免這個大忌,提升人際互動品質。本文節錄自《任何人都喜歡你的好感說話術(暢銷新版)》。 文/箱田忠昭 大家聽過「Yes-but話術」嗎? 這種話術正如字面上所述,就是先說出「YES」(很好啊)來肯定對方之後,又接「BUT」(不過)來否定——它是一種在業務拓展等現場十分常見的說話方式。 舉個例子來說明,假設某天有人對你說:「貴公司的產品價格還真是高不可攀呀!」聽完這段話的你,做出了以下回應: 「光看價格的確會覺得貴沒錯,但因為我們的品質和別家公司完全不同,耐用度是別家公司產品的兩倍,所以並不算貴。」 這就是「Yes-but話術」,我太太可說是這種話術的大師。 「這條領帶怎麼樣?」 「哎呀,真不錯!可是它好花俏喔。」 即使她先說了「哎呀,真不錯」來假裝肯定,但到頭來還是會用「可是」這個字眼否定我,像這樣: 「下次的3天連假,我們去伊豆玩吧?」 「好喔,可是連假那裡一定人擠人吧。」 在「不過、可是」之後,緊接著一定會有否定對方的字句出現。因此這種說話方式,又稱為「好啊,可是……反應」。 這樣的句子會帶來什麼影響呢?舉例來說,要是有朋友對我說:「箱田兄,我前幾天偶然在東京車站附近遇到尊夫人了。尊夫人真是既開朗又親切呢,不過啊……。」大家覺得我會做何感想?一般人都會猜想,他8成會在「不過啊」之後說些什麼否定的話,進而提高警覺。 就像「那個人腦筋很好,但就是有點粗心大意」這樣的句子,在「不過」、「可是」之類的連接詞之後,必定都會出現否定、反對的意見。我們在寫短篇申論時,開頭常會以「的確是○○沒錯,不過……」的句型來鋪陳,但在與人交談時,最好還是盡量避免使用這種話術。 今後,還請各位多加運用前面提過的「100%肯定話術」,盡量不要使用「可是」、「不過」作為連接詞。 如果你還不太明白,請看看接下來的這段對話: 男:「下次暑假我們乾脆跑遠一點,到夏威夷去吧?」 女:「好呀!可是要搭很久的飛機耶!住宿也會花很多錢吧?」 男方之所以大膽提出海外旅遊,想必一定已做好萬全準備,可能包括機票、住宿等費用都先查過了。女方儘管欣然接受,回話時卻不自覺地透露出嫌棄的意思。若我是對話中的這位男性,心裡一定很不是滋味。此時不妨換個說法—— 男:「下次暑假我們乾脆跑遠一點,到夏威夷去吧?」 女:「夏威夷!你騙人的吧?真的假的?自從度蜜月之後,就沒有去過夏威夷了耶!我該穿什麼衣服去才好呢?」 在上述對話中,女方以「100%肯定話術」充分表達對男方的肯定。聽到女方這樣回話,男方一定覺得大受鼓勵,心裡也會認為自己的付出都值得了,兩人的感情肯定會更上一層樓。 節錄自:格致文化《任何人都喜歡你的好感說話術(暢銷新版):I人、E人都有效!說進心坎、博得好感, 無須曲意逢迎,照樣人人挺你!》/箱田忠昭 著
【104職場力】
傳產 IT 主管 10 年經驗,實務偏流程整合,轉職方向建議
傳產 IT 主管 10 年經驗,實務偏流程整合,轉職方向建議
我在傳統產業的內部 IT 擔任系統開發與維護工作已經 10 年,主要負責 ERP/CRM 系統(報價、工單、物料與客戶管理模組)的開發與優化,使用 C#.NET 與 SQL Server。近年也參與流程自動化專案,像是把設計資料直接串接到產線 CNC,加快生產並減少人工備註;同時也協助跨部門需求訪談,將設計、生產、售後資訊整合進 ERP,並與外部系統串接,提升流程協作與透明度。 不過因為長期在傳統產業,寫程式的深度可能不如純軟體公司工程師。近年來隨著 AI 工具的普及,程式開發的門檻降低,我更覺得自己的優勢是在 企業流程整合、外部系統串接與數位轉型 上。 另外補充一點:我的英文聽/說能力比較弱,所以不太適合需要大量國際客戶溝通的角色。 想請教大家:以我這樣的背景,如果想要脫離傳統產業,哪一些方向或職務比較適合?(我自己比較不適合業務導向的角色,所以像 ERP 顧問這類可能不太合適。)
大學理工背景、碩士科學教育相關職涯選擇
大學理工背景、碩士科學教育相關職涯選擇
首先先說說我目前的情況,大學物理系,碩士科學教育相關,碩論為機器人、程式設計相關課程(面向初學者體驗程式設計)。 今年畢業,服完兵役,還沒有考教檢、實習。指導教授覺得我邏輯、解決問題的能力適合走科技業。 目前正在迷茫該朝向教職(國中理化or高中物理)、其他教育相關職業,或是往科技業的方向走。要往科技業走,感覺又極度缺乏產業相關的專業能力,徵才要求的條件都是我沒接觸過的事物。我不排斥學習新事物,但怕付出時間後沒有成效、成效低。 我感覺我正在面臨人生重要的抉擇,我很怕我選得不好對未來產生影響。我覺得我可能需要的方向: 1.我在科技業能被需要的能力? 2.能力不足,適合從那些較基礎的職業切入科技業? 3.科技業較通用的能力
勞基法離職預告期有幾天?怎麼算?被霸凌離職要預告期嗎?
勞基法離職預告期有幾天?怎麼算?被霸凌離職要預告期嗎?
勞基法離職預告期怎麼算?有幾天?有無包含例假日和國定假日?除了法律資訊,本文也解答實務上常見的問題,包含試用期離職預告、老闆常見要求等,教你如何應對、避開常見離職陷阱! 文/《104職場力》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Q:離職預告期是什麼?為什麼要提前跟老闆說?Q.勞基法離職預告期要幾天?Q.離職預告期不足,或者根本沒告知會怎樣?Q.什麼情況下,勞工不用離職預告?Q.員工被霸凌到想離職可以不預告嗎?Q.當初勞動契約上寫的離職預告期都比法定來得長,這樣對嗎?Q.離職預告期怎麼算?包含例假日嗎?Q.離職預告期間還要上班嗎?可以請特休嗎?Q.試用期延長至4個月,我在工作滿4個月前提離職要預告嗎?Q.未滿3個月明明不用離職預告,但老闆說班都排了,怎麼辦?Q.我工作滿1年,離職預告期只要20天,可以提前30天預告嗎?Q.老闆說找不到人,要我延長離職預告期,這樣可以嗎?Q.算好離職預告期、壓好離職日後,老闆可以要我提前走嗎? Q:離職預告期是什麼?為什麼要提前跟老闆說? A:離職預告期就是當勞工想解除「勞動契約」時,在法律上應盡的義務。目的是為了保障雇主的權益,避免企業因員工離職而造成損失。 簡單說,當員工提出離職後,企業應徵新人、調度工作、安排交接都需要時間,離職預告期就是用來確保該名員工負責的業務範圍能夠順利移交給接替者,不會因為員工突然離職而中斷的緩衝期。 這是法律明定「勞工自願離職時必須要做的事情」,並清楚規範在《勞動基準法》第15條中。 《勞動基準法》第15條 特定性定期契約期限逾三年者,於屆滿三年後,勞工得終止契約。但應於三十日前預告雇主。 不定期契約,勞工終止契約時,應準用第十六條第一項規定期間預告雇主。 Q.勞基法離職預告期要幾天? A:「特定性定期契約超過3年」的勞工,在滿3年後,離職要在30天前提;「不定期契約」的勞工,離職預告期天數會根據「滿3個月、滿1年、滿3年」而有10天、20天、30天的差別;由於法條上並沒有規範「到職未滿3個月」的具體天數,因此實務上到職1天~3個月內,都「不需離職預告」。 ▲「定期契約」離職預告期 「定期契約」可以看成有時限的勞雇關係,包含「臨時性、短期性、季節性」,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臨時工或約聘人員」,如果有個專案為期4年,雇了一名勞工,但勞工做到一半想離職時: 工作還沒滿3年:不能提 工作滿3年:要提前30天跟雇主說 ▲「不定期契約」離職預告期 至於屬「不定期契約」的一般上班族,則適用《勞動基準法》第16條的內容: 工作年資離職預告期間工作未滿3個月0日(不須預告)工作滿3個月以上~未滿1年離職預告期10日工作1年以上~未滿3年離職預告期20日工作滿3年以上離職預告期30日 Q.離職預告期不足,或者根本沒告知會怎樣? A:如果這樣會導致雇主受到損失、虧損,雇主又跟勞工協商不成,可以向勞工請求損害賠償。 如果當初簽署的勞動契約有約定相關事項,那雇主可以直接根據這份合約內容,要求員工履行契約,或依照約定內容向勞工進行求償。 如果內部契約沒有約定,那麼雇主可以尋求法律途徑,透過《民法》第184條向勞工請求賠償。注意,請求賠償必須透過司法管道,在沒有特別約定的狀態下,雇主不可私自扣除員工薪水,以免犯法。 《民法》第184條第1項 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 Q.什麼情況下,勞工不用離職預告? A:當勞工權益先受到損害,符合勞基法第14條的規範時,就可以不經預告離職。 勞工權益損害,以致離職不用事先預告的狀況 雇主於訂立勞動契約時為虛偽之意思表示,使勞工誤信而有受損害之虞者。 雇主、雇主家屬、雇主代理人對於勞工,實施暴行或有重大侮辱之行為者。 契約所訂之工作,對於勞工健康有危害之虞,經通知雇主改善而無效果者。 雇主、雇主代理人或其他勞工患有法定傳染病,對共同工作之勞工有傳染之虞,且重大危害其健康者。 雇主不依勞動契約給付工作報酬,或對於按件計酬之勞工不供給充分之工作者。 雇主違反勞動契約或勞工法令,致有損害勞工權益之虞者。 同時可以依據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2條規定(如適用舊制退休金制度之勞工則依勞動基準法第17條規定)向雇主請求給付資遣費。 另外滿足以上條件還必須注意:勞工若要用上面第1款規定終止契約,要在「知道該情形的那一天起」,30日內提出離職;勞工若要用上面第6款規定終止契約,要在「知道該情形的那一天起」或「知道有損壞結果那一天起」,30日內提出離職;而第2款或第4款情形,若「雇主已將施暴者或做出重大侮辱者之間的契約終止」,或「患有法定傳染病者依衛生法規已接受治療時」,勞工不得終止契約。 延伸閱讀:勞工如果未按預告期間提離職,算數嗎?|法律小教室 Q.員工被霸凌到想離職可以不預告嗎? A:要看霸凌者的身分,依照上一題的法條,霸凌者是「雇主、雇主家屬或雇主代理人」就可以不預告走人;但如果對象是「同事」則不符合,但可以通報雇主,請雇主依法進行調查與處理。 Q.當初勞動契約上寫的離職預告期都比法定來得長,這樣對嗎? A:不對!約定無效,自行協議的部分只能優於法律,不能低於法律勞動條件。 雖然各企業的勞動契約可以由雇傭雙方自行協調,但《勞基法》第1條就說了,「勞基法為規定勞動條件最低標準」、「為規定勞動條件最低標準」,因此如果要調整,只能往更優(天數更少)的方向調整。 舉例:本來滿3個月~未滿1年的離職預告期為10天,企業可以優於法,約定為9天,不能低於法,約定11天,否則無效。 Q.離職預告期怎麼算?包含例假日嗎? A:根據《民法》第120條第2項規定,「以日、星期、月或年定期間者,其始日不算入」因此,勞工提離職當天不納入離職預告期天數中,但隔天開始,凡遇工作日、休假日、例假日、國定假日等,都算在預告期內。 舉例來說:A到職6個月,平時一到五上班,決定在9月30日向老闆提離職,10天的「離職預告期」是從10月1日起算至10月10日止,期間除了六日外、即便遇到10月3日中秋節,或是10月10日雙十節,都包含在這10天中,10月11日為離職日。 Q.離職預告期間還要上班嗎?可以請特休嗎? A:當然要上班!一切都比照在職期間的狀態,工作日工作、遇假日或國定假日就休息,工作日也可以請特休,只要安排得當即可。 提醒大家,有些勞工手上握有特休,會把為數不多的工作日全部請掉,規劃出「即刻離職」的狀態,這樣看起來好像沒有違法,但其實遊走在法律邊緣,因為前面有提到,「預告期間交接、避免企業的損失」是勞工的義務,如果預告期是做做樣子,在雇主跟勞工協商時又不願意妥協,最終構成企業利益上的損害時,雇主有權利向勞工提出賠償。 所以如果還有假沒休完,不妨延長離職預告期,提前將特休規劃進去,或是直接讓沒請完的特休換成錢,讓自己的荷包進帳一筆。 延伸閱讀:【離職程序教學】完美轉身前,特休規劃、交接、證明文件等離職流程該怎麼準備? Q.試用期延長至4個月,我在工作滿4個月前提離職要預告嗎? A:要!須提前10天預告。因為法條明定是看「到職天數」,不是看當時員工「處於試用期與否」,只是大部分企業的試用期都剛好是3個月,因此民眾習慣這樣判斷而已。 在這個問題中,勞工雖然還在試用期,但已經工作到第4個月,落在「工作滿3個月以上~未滿1年」這段,因此你的「試用期離職預告期」是10天。 Q.未滿3個月明明不用離職預告,但老闆說班都排了,怎麼辦? A:拒絕多留不算違法,但可能會在前老闆和前同事心中黑掉(如果你在乎的話)。 由於「排班制」的行業通常會把人力掐得剛剛好,如果勞工臨時沒法到,其他人的工作內容可能就會變多,導致忙不過來,甚至造成空班問題,更別提直接離職,影響的層面更多更廣。 因此會建議想離職的勞工,若已知該工作是這種模式,建議在下個月排班前提離職,讓雇主有心理準備、提前調度,否則老闆為了降低負面影響,必定會提出協商,到時候把自己逼得進退兩難,答應了心委屈、不答應又怕黑掉,豈不是也尷尬嗎? 延伸閱讀:職場封殺是真的嗎?業界很小,被主管揚言封殺怎麼辦? Q.我工作滿1年,離職預告期只要20天,可以提前30天預告嗎? A:可以!只要符合《勞基法》的「最低標準」,勞工自願加長天數沒問題。 延伸閱讀:勞工依法提出離職,需要經由雇主審核同意才生效嗎?|法律小教室 Q.老闆說找不到人,要我延長離職預告期,這樣可以嗎? A:你(勞工)同意,那就可以;你不同意,雇主只能按照勞工所提的天數,不能強迫延長。 簡單來說,企業可以根據需求提出協商,但協商不等於勞工一定要同意,只有員工評估OK,老闆才可以延長離職預告期。 延伸閱讀:離職日在即,主管卻臨時說「人手不足」不給走!你該懂的離職權益和人情綁架破解法 Q.算好離職預告期、壓好離職日後,老闆可以要我提前走嗎? A:你(勞工)同意,那就可以;你不同意,老闆還是可以叫你不要來,但在離職預告期間還是要付錢給你。 因為這個狀況是:勞工有想要繼續提供勞務,但老闆拒絕,所以老闆認賠,即便勞工在工作日沒來上班,也還是要付工資。 無論是為了更好的發展主動求去,或是因為工作環境的不適而被迫離職,掌握這些關鍵法律知識,才能在職場關係的終點優雅轉身,為自己的下一段旅程做好萬全準備。
【104職場力】
不知道該跳槽還是回去類似原本的工作
不知道該跳槽還是回去類似原本的工作
原本是在行銷公司做行銷企劃與專案管理,工作幾年後想嘗試轉換到品牌端而離職 今年初到職新公司,原本詢問過不會碰觸到電商營運,結果完全不是這樣,也沒有主管或其他同事交接(因為公司人都走光,主管沒有在教育訓練,變成我自己摸索或詢問,累積的經驗教給後面來的同事) 現在變成同時要兼顧行銷和平台營運活動規劃,不知道是不是品牌端都這樣?最後行銷都要下去做電商扛業績 對未來很迷惘,因為不是很喜歡做電商營運 還是該增進外語能力或是技能,往大一點的公司走會比較好嗎? 還是要回去以前比較舒適的行銷公司圈呢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T 篇:20 個 T 開頭術語一次搞懂!】 這不是 TOEFL,也不是 TOEIC, 是你搞懂「T 系列」社群行銷術語的生死時刻。 ​ 🧠「Tracking 怎麼設?Tag 到底放哪裡?」 😵「Template 每次做完都被打槍⋯⋯到底是哪裡不對?」 ​ 別再問 Google!這篇 Steven 幫你整理好, 最常用的 20 個「T 字頭」專有名詞+吐槽翻譯包上線! ​ 📌 記得儲存下來,下次提案報告就能氣勢全開! ​ 🚩【 T 篇 】數位社群行銷術語防呆包 01. Tag(標籤) 👉 用來分類、追蹤、關聯資料的神奇咒語。小編常用錯還被怪責任。 02. Tracking(追蹤) 👉 老闆最愛問:「這流量哪裡來?」你只好裝懂說「我們有 tracking!」 03. Target Audience(目標受眾) 👉 老闆說是「所有人」,你只好邊哭邊篩選。 04. Traffic(流量) 👉 網站來了多少人,你沒睡的夜晚都靠這個撐下去。 05. Testimonial(客戶見證) 👉 客戶讚美的話比業績還難收集,小編常自己幻想幫他寫一份。 06. Thumbnail(縮圖) 👉 點擊率第一關鍵,但設計每次都說沒圖可用。 07. Touchpoint(接觸點) 👉 客戶與品牌的每一次相遇,小編的每一次危機。 08. Trend(趨勢) 👉 老闆:「你要搭上這波熱潮!」但潮來時你還在剪影片。 09. Twitter / X 👉 換名不換命,還是社群發酵的第一線,尤其公關危機最愛燒這裡。 10. Tagline(標語) 👉 客戶堅持要押韻,小編發現中文根本不押,但還是硬押了。 11. Template(模板) 👉 小編的命根子,但每次套用都被說「不夠有創意」。 12. Thread(串文) 👉 貼文一次講不完就靠它,小編的碎念最佳載體。 13. TikTok 👉 小編年紀大了還要玩抖音,只好扮成大學生努力入鏡。 14. Timeline(時間軸) 👉 老闆說下週上線,但昨天才叫你開始做⋯這條線已經崩壞。 15. Targeting(精準投放) 👉 廣告花錢花在刀口,但這刀口常常是老闆說「我太太看得到」。 16. Tool(工具) 👉 小編的神兵利器,但免費版都有限制,付費要報備三天。 17. Tag Manager(標籤管理工具) 👉 聽起來很複雜,但裝錯一次你會永遠記得。 18. Trial(試用) 👉 用免費的玩功能、測效果,然後猶豫要不要跟老闆報帳。 19. Test Campaign(測試活動) 👉 小編用來騙自己「這不是正式版本」的自我安慰實驗。 20. Tone of Voice(品牌語調) 👉 老闆想要「專業又親民還要幽默」,你:「那你來寫。」 ​ 💬 你還知道哪些 T 開頭的社群行銷術語? 留言分享,讓我們一起升級為社群界的「T 字塔之巔」小編!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AI與關稅夾擊,2025年月薪中位數4萬,終結連六漲
AI與關稅夾擊,2025年月薪中位數4萬,終結連六漲
勞動部今天(9/26)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104人力銀行行銷長張寶玲指出,基本工資對於低薪的邊緣勞工和打工族至關重要,理論上,對於多數上班族也具備拉動薪資往上的推力,不過,實際上,受到美國關稅衝擊、以及AI競賽雙面刃的影響,企業營運面臨高度不確定,職場並非全民加薪!檢視104人力銀行求職會員資料庫,2025年月薪中位數4萬元,和2024年持平;高薪產業集中於科技業、金融業,高薪職務多為工程職、專案管理、技術服務藍灰領,月薪中位數可達5萬元以上。 通膨持續關稅逆風!月薪中位數終結連6漲  104人力銀行撈取最近十年求職會員在當年度有更新薪資數據的履歷表,不分產業、不分職務、不分工作年資,最近10年月薪中位數成長29%,且自2018年3.2萬元每年持續上漲至2024年4萬元,2025年則與去年持平。 科技、金融業月薪中位數破5萬年增幅4-7% 觀察各產業,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不分求職會員的職務和年資,2025年高薪產業TOP 3為:電腦及消費性電子製造業、月薪中位數5.3萬元,半導體業5.2萬元、金融業5萬元;低薪產業則有婚紗攝影及美容美髮業3.5萬元,零售業、運動及旅遊休閒服務業、住宿服務業都是3.6萬元。 觀察月薪中位數年增幅,高薪的科技、金融業薪資增幅可達4%~7%,但低薪的民生消費業薪資年增幅僅3%。若看10年變化,電腦及消費性電子製造業10年薪資增幅39%、增加14,800元,零售與住宿服務等民生消費產業薪資增幅則約為20-30%、增加不到萬元。當產業間的薪資差距拉大,若低薪產業無法提升薪酬競爭力,職場工作者可能投入高薪產業共享企業獲利,低薪產業將面臨更嚴峻的缺工議題。 高薪職類軟體/工程月薪中位數6萬  至於各職類,104人力銀行數據,不分年資、產業,2025年月薪中位數以軟體/工程類的6萬元最高、工程研發類5.5萬元第二、製程規劃類、專案/產品管理類5.2萬元第三,工程職依舊為高薪領先群的常勝軍,非工程職的高薪職類則包含:法務/智財類含的金量高、營建施作人才難尋,月薪中位數均可達5萬元以上。低薪職類則有行政/總務類3.4萬元、旅遊休閒類、醫療保健服務類、門市營業類、操作/技術類3.5萬元。建議職場工作者定期檢視所屬產業與職務的薪資變化,了解市場行情與自身發展方向,詳細資訊請見「104薪資情報」:https://tw104.pse.is/8662k4 更多薪資行情,你會想看 「變動系青年」來了!52萬職缺招手,新鮮人薪資中位數3.6萬創新高 半導體人才薪資揭密!類比IC設計工程師年薪中位數178萬居冠
【104職場力】
AI亂象!95%企業被「工作垃圾」拖垮,你的團隊也有Workslop雷包嗎?
AI亂象!95%企業被「工作垃圾」拖垮,你的團隊也有Workslop雷包嗎?
生成式AI本該帶來效率革命,但最新研究卻揭示殘酷現實──高達95%的組織坦言「沒看到回報」,反而被AI產出的「工作垃圾」(Workslop)拖垮。從簡報、報告到程式碼,這些表面完整卻錯誤百出的成果,正讓團隊耗費更多時間修補。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 AI產製的內容乍看很不錯,細看不太對勁你最後還是得依賴人工,何不一開始就人工?人們不喜歡跟大量使用「工作垃圾」的人共事解決之道不是禁用,而是制定適當規範 Workslop is the new busywork. And it’s costing millions. BetterUp〈The performance crisis〉 自從AI浪潮來襲後,不同產業的辦公室都掀起一波「AI作業變革」。企業鼓勵員工擁抱AI,用開放的心態接納嶄新時代的科技產品,甚至不少公司的企業主管帶頭使用ChatGPT、Gamma、Perplexity等生成式AI服務,期望打造「更有效率、更先進、更符合時代」的作業流程。 但經過這段時間的實驗後,取得的成果似乎與最初的預期不太相符。 美國史丹佛社群媒體實驗室和BetterUp合作,針對美國全職員工共1150名進行一項「AI與工作」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大約有40%的人反應過去一個月透過AI產製的內容形同「工作垃圾」(Workslop)。而蓋洛普(Gallup)近期的調查有更驚人的結論,他們引述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報告,直指高達95%的組織並未從他們對AI的投資中獲得回報。 這些調查報告的結論很一致,認為「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的主要原因,就是AI所產製的「工作垃圾」(Workslop)多不勝數,拖垮了成果。 AI產製的內容乍看很不錯,細看不太對勁 《CNBC》在報導中揭露了學界教授在AI時代面臨的困境。 在史丹佛大學任教的教授 Jeff Hancock 早在2022年OpenAI剛開始向大眾發佈ChatGPT、AI浪潮還未全面向世界襲來時就發現一些不太對勁的狀況,他當時批改到一些讓他起疑心的作業。「那些研究報告看起來很不錯,但仔細一看就覺得內容不太對。」Hancock 告訴《CNBC》那時奇妙的狀況:「我總共有100名左右的學生,但其中有10分作業看起來都很相似,而且那種『不對勁感』也很一致。」 這些研究文字之所以讓 Hancock 感到「不對勁」,主因是內容堆砌了很多文句,但卻沒有任何實質有建設性的內容來「推動論點」,而且它們都非常冗長。 而另一位教授 Kate Niederhoffer 也有同樣的疑惑,她發現那些「完全沒能切中要點」的研究資訊,光是要讓人讀完就得費上很大的勁。「我平常閱讀速度很快,所以我會邊讀邊想『為什麼這些文字讓我讀起來感覺很費力,而且這些訊息為何會讓人有種困惑感?』」 後來 Hancock 和 Niederhoffer 為這種現象取了一個名字,叫「Workslop」(工作垃圾)。 這種文字內容是AI時代的獨特產物,混雜著非常冗長、複雜的文字和訊息,可是仔細讀來卻覺得他們不斷在繞圈子、給不出正確解答,而且文句看似完整、卻不是很通順,於是會讓人開始懷疑:「這是人類寫的嗎?還是這完全是AI的手筆?」,而這種內容只要大量出現在正式的公務場合,將會大舉扼殺企業團隊的生產力,浪費更多的人力來辨別錯誤、修正調整。 延伸閱讀:AI形象照怎麼做?可以放履歷嗎?HR揭露3大原則,生成專業形象不踩雷 你最後還是得依賴人工,何不一開始就人工? 「Workslop」(工作垃圾)的亂象隨著生成式AI的普及變得更嚴重。 「Workslop」對團隊的影響有多大?平均每次有員工收到「工作垃圾」時至少得花1小時56分鐘處理,換算下來規模1萬人的企業每年會因「Workslop」造成的問題而損失超過900萬美元。 蓋洛普的研究數據顯示,在過去兩年內在工作中使用人工智慧的美國員工比例幾乎翻了一倍,從21%上升至40%。而使用AI的次數也翻了一倍、自2023年的11%上升至19%,光是過去一年內宣稱自己「每天都有使用AI工作」的美國人就從4%上升至8%。 其中應用的工作階層集中在白領崗位,有高達27%的美國白領員工表示自己經濟在工作中使用「AI輔助」,這項統計自2024年起上升了12%,最頻繁使用的產業包括科技業(50%)、專業服務業(34%)和金融業(32%)。 但在如此高的使用量之下,AI所製造的「Workslop」比重也開始加大。那些被專家稱作「偽裝成好的工作成果,實際缺乏實質內容來有效推動任務」的人工智慧成果,在美國史丹佛社群媒體實驗室和BetterUp合作的調查報告中,有高達40%的工作者表示過去一個月內都有收過這種「工作垃圾」,而這些內容至少15%是「低效率」、「無意義」、「無法被使用」的成果,而且在專業服務和技術領域特別顯著。 一名從事財務管理的工作者告訴《CNBC》的記者,從同事或其他部門接收到那些人工智慧產製的「工作垃圾」,只會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工作。「這常導致一個結果:我得決定是自己重寫、還是退回去讓他重做,或是我得昧著良心同意『我們就交這種版本出去就好』」。另一名零售業主管則說:「我得考慮是否得浪費更多時間和其他主管安排會議來解決這個問題,然後,我就得繼續浪費自己的時間、不得不重新做一次同樣的工作。」 挑出「工作垃圾」的錯誤、檢討製造出「工作垃圾」的流程、修正「工作錯務」,最後回到你的原點:人工處理。 也許他們心中都想著:你最後還是得依賴人工解決,為什麼我們不一開始就使用人工呢? 延伸閱讀:AI時代的「大裁員潮」開始了嗎?工業革命級的衝擊正在逼近 人們不喜歡跟大量使用「工作垃圾」的人共事 史丹佛大學的教授 Jeff Hancock 指出,最明顯的「Workslop」(工作垃圾)證據,就是「過於華麗堆砌的詞彙」。 AI產製的內容往往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但是當中常會使用三段文字來論述一個要點。呈現的樣貌從資訊不完整的演講稿、措詞怪異的電子郵件、不斷重複鬼打牆的論述,甚至是前文不對後文結論的內容,這些都是常見的「工作垃圾」文字。 這些內容最終不只會增加收件者閱讀、理解的困難,也會削弱組織內的信任感和生產力。 Kate Niederhoffer 教授說,她最常想的是「為什麼他們(利用AI產製內容後直接送出的人)會選擇這樣做?難道他們就不能自己完成工作嗎?我從此後不會再信任他們,也不會再想和他們合作了。」 《CNBC》的報導指出,收到這些「工作垃圾」會讓人們重新思考評估同事的能力,大約有一半的員工表示,自己在收到這種「AI製作的劣質產出」後對同事的工作能力、創造力和可靠度都產生很大的疑問,有大約1/3的員工則在收到令人困惑的「AI成品」後直接通知同事或老闆,告知對方的不適當行為,並且有同樣比例的員工表示之後會「不太願意與對方合作」。 Niederhoffer 教授指出這種現象是「將工作負擔轉嫁給他人,卻沒有意識到其影響」的濫用人力成本。「人們忘記了這一點,當我們把AI視為一種我們獨立運作的便利工具,實際上它正在考驗人與人之間工作如何協調。」 儘管工作馬虎、敷衍塞責的現象不論中外都由來已久,但似乎AI時代加劇了這個現象,而同事們對其「深惡痛絕」的狀況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延伸閱讀:「初階工作」恐被AI取代?當科技巨頭高層都這麼說,我們該如何應對? 解決之道不是禁用,而是制定適當規範 研究人員認為,AI產製內容所帶來的衝擊和負面效應,最終要獲得改善不是「禁止大家使用」,而是需要將「人工智慧」納入組織作出適度的。 Jeff Hancock 教授認為,企業應該針對推廣人工智慧進行指導和領導,你不能讓員工一邊擔心著「如果我不會AI、是不是未來就會被取代?」,一邊卻因為他們使用人工智慧協作工作時「受到猛烈的批判指責他怠工」。 減少工作失誤的關鍵可能在於「團隊成員必須要嚴守對任務品質的承諾」,每個使用AI來協助工作的成員都應該花時間互相交流、刺激進步「如何正確的使用AI」,並且評估哪些應用程式或其成果,是最符合團隊與公司需求的。 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坦承以對」,譬如因為時間緊迫、你需要生成式AI來協助你完成一份簡報、小小的會議結論,你應該開誠佈公的告訴所有團隊成員:「這份報告我是先用AI協助擬訂的,但是我有請他依照我的思考脈絡擬訂,當中可能會有一些需要微調修改的地方」,這樣團隊成員比較能夠接收到你的思路和目標,進而協助你做補充。 而不是誤會你「只是想偷懶」而已。 Kate Niederhoffer 教授則認為企業領導人應該更關注「使用AI的人」的心態,明確訂出希望在計畫的某個階段「使用人工智慧工具來輔助的具體理由」,當中搭配公司應該明訂可遵循的指導方針、政策,或是透過培訓、研討會來提供清晰明確的使用資訊。 當我們在使用AI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高效能內容」時,應該要明白它只是在協助你完成工作,增強人類的能力,但到頭來最重要的依然是「使用AI的人類」具備哪些專業素養、判別能力,而不是使用完後恰恰證明「你可以完全被AI給取代──因為你連他提供的是『Workslop』都沒辦法發現。」 正確的心態,才是企業和員工能夠跨越AI熱潮的「生產力陷阱」,打敗那些「工作垃圾」的重點。 本文參考《CNBC》、《BetterUp》、《Gallup》相關報導,經整理改寫。
【104職場力】
Lebensmittelanalyse in Düsseldorf – Sicher essen mit Nano-Te
Lebensmittelanalyse in Düsseldorf – Sicher essen mit Nano-Te
In Düsseldorf and Germany, there will be a very good weight. The veraucher wants to be safe, so that the lives of the free and healthy chen Inhaltssuffen sind. In Nano-Test.de, we will be professionally laboratory for lebest for lealysis. With moderner technology, we test products in microorganism, pesticide, allergene and nährsto ffgehalt. Our Ergebnisse helfen Herstellen and Regregener, inform the Entscheidungen to refen. Fi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our re-edited labor tests and quality control right on our website. Our local experts in Düsseldorf guarantee the pragre, vertil and beautiful performance - ega of the fresh products, the life of the life of the air, or the life. It is tested by Nano-Test.de Life Commitment for the most high quality and security. https://nano-test.de
nanonanolab Lebensmittelanalyse
公司可能有財務情況,是否該提早離開公司?
公司可能有財務情況,是否該提早離開公司?
各位前輩您們好, 這間公司是我的第二個工作,我對這個工作其實非常滿意,我的直屬主管也相當好,並且另外一個部門的主管,也是我大學時期的同學,當初也是他介紹此公司,讓我任職的,公司整體氛圍相處相當融洽,上班也允許有幾天的遠端辦公、薪水也算還行有45K。 但是最近為了某一個專案,老闆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為了這個專案,叫我們其他客戶的問題不需要處理,而把公司將近一半人員都投入到這裡,我原本不是負責此專案的人員,而被叫去臨時支援,這個也能接受。 但是都不處理原本自己專案下的客戶,其實很不禮貌,有些原本負責的客戶已經有生氣,而這個情況,我提出給上述的直屬主管,貌似也無法改善,但是後來主管晚上加班吃飯時候,辦公室只剩下我跟他,私下跟我討論。 他說其實公司有財務問題,所以他今年的薪水,公司有時候會欠他一兩個月薪水,然後下個月拿到客戶的資金以後,才會一次補上來,比如說一二月他沒拿到,但三月,一次拿三個月份的薪水。 因此老闆會很注重最近比較大的案子,叫我也多多體諒,主管也有說他其實都有幫我們部門默默反饋一些問題,但貌似老闆也不領情,他還說了一些很多事情,但我這一段文字描述不完的,因此我是很相信我的主管。 但是這件事情讓我非常的驚訝,因為我們公司的客戶應該是有50間,但居然會發生這種問題,我的薪水是沒有減少,也正常發放,我原本不知道這件事情的,經過昨日溝通,我猜是只有針對主管等級的人員進行此處理。 我是打算去問一下主管(上述的大學同學),是不是也知道此事情,然後再下決定。 但在問此事情之前,我想問大家。 1.這種事情我該跟我的好同學討論嗎? 我是知道他不是大嘴巴的人,因此這件事情他不透漏,也是正常的,可能真的怕大家會跑掉,但是因為他跟我主管的等級是平級,若我主管所述為真,他應該也會有延遲發放薪水的情況,而這件事情,可能只是在主管間傳輸,但我其實是想以朋友的身分跟他討論的,不知道合不合適。 2.我是否該邊找工作? 雖然現在我身上還沒有發生此情況,但不知道哪一天換我沒有薪水,因為家裡目前只有我有工作,但是我是相當喜歡這間公司的氛圍跟環境的,換公司可能也再很難找到這種公司了。
找不到好員工?你應該開始建立「雇主品牌」
找不到好員工?你應該開始建立「雇主品牌」
現在市場上的優秀人才真的很難找。 尤其Z世代的年輕人,除了薪水外, 他們更重視的是: ✅ 企業文化 ✅ 組織氛圍 ✅ 個人成就感 這就是為什麼「雇主品牌行銷」會成為關鍵。 不只對外吸引人才, 更能對內提升員工滿意度與留任率。 我們公司打造「全台最寵愛女性員工」的形象, 設計情人節福利、育嬰假、產假, 甚至離婚女性員工也有專屬援助。 這些舉措讓我們被媒體報導, 也讓同仁更有歸屬感,產生正向循環。 ▋如果你在用人、管理、企業經營遇到瓶頸 【戰國策戰勝學院】提供量身打造的課程及顧問服務 ▋更多資訊請至:www.mo.com.tw ▋LINE 諮詢請洽:@119m #經營管理 #企業顧問 #經營者 #管理 #管理者 #企業管理 #團隊 #團隊合作 #領導 #領導力 #領導者 #老闆 #企業家 #雇主品牌 #品牌形象 #人才 #人才培育 #經營者的勝利學 #執行長
林尚能 戰勝學院
員工認股權憑證 留意兩細節
員工認股權憑證 留意兩細節
2025-09-26 經濟日報記者胡順惠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公司透過發行認股權憑證來獎勵員工時,務必留意稅務規範。財政部北區國稅局提醒兩點,首先,發行時應於營所稅申報上列為薪資費用;其次,公司沒收憑證或憑證失效,記得要「回補」,重新列回這筆薪資收入,以免產生補稅。 延伸閱讀:員工股份獎酬一次懂》庫藏股、認股、分紅入股、新股認購權、限制員工權利新股,5種持股差別和限制在哪? 企業為了留才,常會透過公司股份獎酬員工。員工認股權憑證是允許員工在特定條件下,以通常較低的認股權價格認購公司股份,當員工條件不符時,公司可能沒收,認股權憑證也可能失效。 員工認股權憑證營所稅規定 情況內容發行時依公平價值或內含價值,在各年度逐步認列為酬勞成本,申報營所稅時列為薪資費用沒收或失效時若員工因不符條件,公司因此沒收憑證,或憑證失效時,應將先前認列的費用回補列為收入 在稅務方面,北區國稅局表示,依財政部解釋令,公司依《證券交易法》與《公司法》規定發行員工認股權憑證時,會依公平價值或內含價值,在各年度逐步認列為酬勞成本,也就是把這些金額當成員工薪資費用,這些金額在營所稅結算申報時,已被稅務機關認定為合法的薪資支出。 然而,若員工後來未能符合計畫規定的年資或條件,導致公司沒收認股權,或員工雖已取得認股權卻超過行使期限而失效,公司就必須將之前已認列的費用,轉回到當年度的損益帳,並列入課稅。 國稅局舉例,甲公司在2018年7月1日發行員工認股權憑證,規定員工需滿三年服務才能行使,最後期限為2023年6月30日,到了期限,有些員工沒有行使認股權,使得憑證失效。 這部分失效的認股權,公司歷年已認列500萬元薪資費用,但在申報2023年營所稅時,卻未將這500萬元轉列為收入,經國稅局查核後,調增甲公司其他收入500萬元,並補徵相關稅款。 國稅局表示,這類錯誤並非少數,公司在祭出獎勵措施留才時,也應留意相關稅務規範,更需留意會計與稅務處理,雖公司發行階段認列薪資費用正確,但若最終權利沒有被行使,這筆「費用」實際上並未發生,就必須在失效或沒收當年度列回收入。 國稅局提醒,企業若忽略處理,很可能導致被查核時一次補稅,建議公司財會人員在年度結算前,應仔細檢視員工認股權行使狀況,確保相關費用或收入都有依規定正確申報,避免後續爭議與罰款。 ▲ 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104職場力】
戒掉委屈上癮症,我們是倖存者
戒掉委屈上癮症,我們是倖存者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_S1K2dmEwLE 你喔想要堅不可摧的穩定內心 第一件事情就是"別可憐自己" 別一直有那種莫名的委屈感 跟另一半溝通不順 你就覺得啊我怎麽那麽命苦啊 為什麽我老公不是李李仁 工作碰壁、被客戶白眼 你又覺得啊我怎麽那麽辛苦啊 為什麽老爸不是周杰倫 明明我對人真誠 為什麽被欺騙被背叛?怎麽那麽倒楣? 然後開始到處找人抱怨 股神巴菲特的好搭檔,同為億萬富翁的查理蒙格說: 我不會因為人性而感到意外,也不會花太多時間感受背叛 我不是受害者,我是幸存者 當我們向外求,開始抱怨 就等同你自己用委屈,建立了一個監牢,把自己關起來 委屈感來自於你對外界的期待 你潛意識認為別人應該要對你好 應該要把你看得很重要,應該要心疼你在乎你 生活、感情、人際、工作、創業、賺錢應該都要很順利 所以你很容易受外界影響 內心強大的人明白,沒有什麽是應該的 我為我自己的人生百分之百負責 不用別人為我負責 戒掉對委屈上癮,就是降低對外界的期待 沒有人應該照你的期待去對待你 我不再用抱怨還有眼淚去面對世界 我只勇敢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因為讓我們淪陷的從來不是困難本身 而是我們對困難的態度 親愛的,讓我們為我們的強大乾杯
尼歐教練 短影音行銷、自媒體變現、個人IP創業交流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EP23|Anthropic 打響 Claude AI 的第一槍:「Keep Thinking」如何重新定義 AI 行銷語言? ​ 🔍 點擊看更多 https://tinyurl.com/cka5ezcz ​ 2025 年 9 月,AI 公司 Anthropic 首度推出大型品牌活動「Keep Thinking」,為旗下產品 Claude 打造具文化形象。以「思考」、「合作」與「安全」為核心的品牌行銷策略,企圖在以 ChatGPT 與 Gemini 主導的市場中,殺出一條差異化的品牌之路。 ​ 🚩【 一、Anthropic 的品牌行銷做對了什麼?】 ​ 📌 品牌行銷手法:建立「哲學式 AI」形象,差異化定位市場 ・在 ChatGPT 搶快、Gemini 重整合的大局中,Anthropic 選擇不打性能戰,而是訴求「與人類思維協作」的品牌哲學。 ・以「Keep Thinking」為主軸,結合視覺設計與文案,將 AI 定位為深思熟慮、能安全陪伴使用者的思考夥伴。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品牌溝通不是只講功能,而是「賦予產品靈魂」的過程。 ・差異化競爭不一定要用技術說話,也能用「品牌世界觀」創造記憶點。 ​ 📌 數位行銷操作:系統性整合各平台主視覺與語言風格 ・Anthropic 的品牌活動非一波流,而是佈局於網站、X(原 Twitter)、YouTube 廣告與線下戶外大型看板。 ・畫面極簡、搭配 AI 哲思文案:「Claude isn’t just fast, it’s thoughtful.」強調「深思而不躁進」的產品性格。 ​ 📍我們學習到什麼? ・「一致性的品牌語言」是行銷放大的關鍵——從文字、色彩、聲音到場域佈局都要協調。 ・數位操作要成為「品牌情緒的容器」,而不只是一味向消費者塞資訊。 ​ 📌 社群議題行銷:從產品機能拉回「人類價值」討論 ・在 AI 過熱炒作下,Anthropic 策略性將社群討論轉向「我們需要什麼樣的 AI?」而非「誰跑得快」。 ・這場品牌戰不是主打功能,而是重新聚焦在「倫理、安全、與人共存」,引發社群對 AI 道德責任的深度討論。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品牌不必追逐所有社群熱點,有時反其道而行,才能讓人「停下來想一想」。 ・好的議題行銷,是啟發觀眾思考、不是單方面灌輸。 ​ 📌 行銷平台佈局:從網路到實體,打造多層次品牌觸點 ・Anthropic 投放廣告遍及紐約地鐵站、舊金山戶外牆面,線上則以首頁改版與原創內容做深度內容鞏固。 ・這是一場「品牌空間佔領戰」,讓用戶不論線上線下都能遇見 Claude 的思維意象。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平台佈局不是看數量,而是看「接觸情境與品牌性格是否一致」。 ・高階品牌經營者會刻意創造「非滑手機時刻」的品牌感知,像捷運通勤、城市步行等。 ​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 Step 1:替你的產品設計一個「品牌哲學問題」作為主軸(Ex:我們是什麼樣的科技?) ✅ Step 2:設計一致的品牌語言風格,從視覺、文案、語氣到互動語言。 ✅ Step 3:選擇適合放大「品牌哲學」的平台與格式,例如文字廣告、地鐵看板、創作者評論。 ✅ Step 4:佈局長尾內容策略,讓品牌主題在不同渠道自然發酵(官網、新聞、社群、影片)。 ​ 🚩【三、啟發是什麼?】 ​ 👉 AI 時代,不只要快,更要能讓人「信任與共鳴」 ・Anthropic 展現的是品牌從功能導向轉向「哲學導向」的策略成功案例。 ・品牌形象的本質,不是行銷做了多少曝光,而是「你讓人怎麼感受你」。 ・如果 ChatGPT 是萬能工具,Claude 正試圖成為一位「陪你思考的朋友」——這,就是品牌的情感突破點。 ​ 💬 如果你的品牌也正在想辦法建立一種更深層的文化性格,不妨問問自己:「我們的品牌,想讓人類變得更像什麼樣子?」 歡迎留言與 Steven 一起討論品牌哲學 × 行銷操作的新玩法!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你們公司的內部溝通效率數位化了嗎?」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 在行銷執行的每一個環節上,「資訊同步」都是成敗關鍵。 今天部門一說 A,另一個部門卻做了 B,不只效率差,還可能出包翻車。 快用 Steven 幫你準備的「內部數位溝通效率自檢表」,看看你們家的溝通管線順不順! ​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公司是否有統一的內部溝通平台(如 Slack、Teams、Line Works)? 02. 是否有建立清楚的溝通規則與使用共識? 03. 是否有專案類事項都採用專屬頻道或群組溝通? 04. 跨部門合作時是否固定有負責窗口? 05. 是否定期進行跨部門進度同步會議? 06. 公司內是否建立透明的檔案管理與共編機制? 07. 是否避免使用私人通訊軟體處理公事(如 Line 個人帳)? 08. 是否有用任務管理工具協助追蹤與指派工作(如 Asana、Trello)? 09. 團隊是否能快速取得所需資訊而不需多次詢問? 10. 是否明確定義各角色在專案中的責任與交付項? 11. 溝通紀錄是否有明確分類與儲存,方便後續查找? 12. 是否有使用內部 Wiki 或知識庫統整常見問題與流程? 13. 當重要訊息發出後,是否有確認接收與回覆機制? 14. 是否有定期內部教育訓練提升數位工具使用熟練度? 15. 對外發稿或活動是否先經跨部門內容確認? 16. 是否能即時發現溝通斷層或訊息誤解並修正? 17. 當專案變更發生時,是否有明確的通知與記錄流程? 18. 是否有建立簡報或報告標準格式,減少理解落差? 19. 是否曾因溝通不良導致行銷專案延遲或錯誤?(有的話請誠實扣分!) 20. 是否善用 AI、Bot、自動回報系統提升訊息流轉效率? ​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恭喜!你們的內部資訊傳遞超順暢,行銷效率自然高,撿到大便宜啦~ ⚠️ 50 - 75 分:注意!你們的溝通水管有一點漏水,快找出堵塞點修一修 ❌ 低於 50 分:警告!你不是在做行銷,是在打迷宮,這波撿到木倉了啦! ​ 💡【 Steven 提醒 】 數位行銷不只是對外曝光,內部溝通若不清楚、資訊不同步,再強的策略也會落空! 快完成這份自檢,優化你們家的內部資訊管線! ​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家資訊同步幾分?留言告訴 Steven,也別忘了 tag 你的夥伴,一起來優化流程!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上千份履歷都寫「社長、副社」,為何沒加分?前Google人資主管解析
上千份履歷都寫「社長、副社」,為何沒加分?前Google人資主管解析
如果面試官問起:「你覺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是什麼?」該如何回答?履歷上寫「社團社長、副社長」真的能為面試加分嗎?前Google人資主管提醒,企業更看重的是你在團隊合作中學到什麼,而不只是頭銜。本文解析履歷中該如何展現經驗,避免踩到面試官雷區。本文節錄自《Google愛用的人才》。 文/草深生馬 如果面試官問起「你覺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是什麼?」或「你是否曾在團隊合作時遇到困難?」該如何回答才對? 這種時候,經驗的成功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面試官知道你藉由經驗學到了什麼。 答案是「我和任何人都處得很好,不曾特別為團隊合作做什麼」的人,可能會遭到淘汰。因為面試官會懷疑答案的真實性。 另一方面,不少求職者著重陳述自己曾是小組長、社團社長,或是活動的執行委員等事實,卻沒有分享真正的經驗,這樣的答案也不合格。 過去我們在招募新人時,經常和人資部門的其他同事笑談:「這世上究竟有多少個副社長?」 大家在「美化」履歷時,往往會擔心寫社長太誇張,所以大多數人都選擇寫副社長或副組長。當我們一口氣看了上千份履歷,這件事情就變得相當明顯。 倘若應徵條件需要某種領導能力,寫上這些經歷自然有所幫助,但是不見得每家企業都是如此。 企業更想了解的是合作的相關經驗。不必當上社長或組長,也能對團隊有所貢獻;反過來說,即便是領導人也可能毫無貢獻。 如同「領導力」(leadership)與「追隨力」(followership)兩個術語,輔佐領袖的能力也是組成團隊的要素之一。 面試官不會因為有擔任領袖的經驗,就認定這個人能夠成為優秀的團隊成員。企業期盼的是求職者藉由過去的合作,累積了哪些經驗、學到了什麼。 除了團隊合作與個人強項,面試官也經常會詢問應徵者(尤其是應屆畢業生),在學生時代為某件事投入心血的經驗。 當面試官請面試者在一分鐘之內說明時,大家都能有條有理的介紹。但是,簡短的敘述並不能了解全貌,因此,面試官通常會進一步追問。 這種時候一定要準備具體的答案。 企業希望聽到的是面試者在分享的故事中,具體描述自己做了什麼、造成何種結果,又從中學到什麼。 例如,分享社團活動時,注意自己是否積極參與,而非被動合作,以及如何將這份經驗具體解釋給別人聽。期盼大家以這種方式來準備面試。 另一方面,不少企業直到現在依舊誤以為看似溫和、不會與他人起衝突的人,才是良好的團隊合作者。當面試官覺得面試者很奇怪時,心中便默默決定不予錄取。這種習慣將排除有個性的員工。 這是嚴重的問題,也是阻礙經濟成長的根本原因之一。 換句話說,偏好員工性格乖巧、順從的企業不會成長,不進入這樣的公司反而是一件好事,因此無須為了落選而難過。 求職的基本是「選擇能夠發揮強項的公司」。切記,不是公司選你,而是你選公司。 節錄自:任性出版《Google愛用的人才:什麼樣的人最快領高薪、帶團隊、升主管? 前Google人資主管的識人學。》/草深生馬 著
【104職場力】
相關職缺
台北市中正區 1年以上 高中以下
論件計酬10,000~5,000,000元
台北市中正區 1年以上 高中以下
論件計酬10,000~9,900,000元
台北市萬華區 經歷不拘 學歷不拘
月薪3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