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模特兒

模特兒
更多
月薪中位數
資料搜集中...
年資 3-5 年
資料搜集中...
年資 10 年以上
模特兒 必備技能
你還缺?
?項已具備
登入看你專屬的技能分析
模特兒 都在看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X 篇:20 個 X 開頭術語一次搞懂!】 X 是個冷門字母,但數位社群界照樣能挖出一整包實用術語! 從 X 到爆的體驗、到跨平台 X 合作,今天小編 Steven 不藏私。 ​ 😵「X 是不是只有 Elon Musk 的新推特名?」 🤖「其實行銷界也很多 X:XR、XML、XP⋯⋯每個都能逼死設計+小編!」 ​ 趕快收藏這篇,讓你從 X 字母菜鳥,升級成社群硬知識學霸! ​ 📌 收藏不迷路+標記那位連 XR 都以為是快篩的夥伴。 ​ 🚩【 X 篇 】數位社群行銷術語防呆包 01. XR(Extended Reality,延展實境) 👉 包含 VR、AR、MR,行銷界炫技新寵,但客戶只在乎會不會增加銷售。 02. XML(可擴式標記語言) 👉 網頁和 App 之間溝通的通用語言,小編看了一臉黑人問號。 03. XP(Experience Point,體驗點數) 👉 遊戲化行銷常見設計,讓用戶邊玩邊升等,但小編只升級工時沒加薪。 04. X-Axis(X 軸) 👉 看報表時橫軸的那一條,你以為是設計師用來對齊,其實是你 KPI 的底線。 05. X-Factor(決勝關鍵) 👉 無法量化的成功因子,常出現在報告最後一句:「這貼文就是有 X-Factor!」 06. X-Posting(跨平台貼文) 👉 一次發多平台的超省事操作,但沒針對受眾調整,數據就會告訴你有多悲劇。 07. X-Ray Marketing(X 光行銷) 👉 挖掘消費者看不到的行為與偏好,小編像在當情報員,還要加班寫報告。 08. Xbox Advertising(Xbox 廣告) 👉 出現在遊戲機平台的廣告,你不打電動,廣告卻默默打到了你家電視。 09. X Mark(叉叉符號) 👉 使用者最愛點的 UI 按鈕,代表「我不想看、快給我關掉」的真心回饋。 10. X-Conversion(交叉轉換) 👉 從看文章轉跳到買商品,過程像在玩跳格子,一步沒踩好就流失。 11. XML Sitemap(網站地圖) 👉 SEO 界的導航神器,沒有它,Google 連你網站長什麼樣都不知道。 12. X-Retention(延伸留存) 👉 留住新客後的第二波追蹤手段,沒有它,客戶來一次就再也不回頭。 13. X-Market(交叉市場) 👉 你賣衣服,但可能被滑手機的人看到,這就是數位世界的奇妙交叉點。 14. X-Domain Tracking(跨網域追蹤) 👉 使用者從網站 A 點到網站 B,小編還能默默跟蹤,感覺快變徵信社。 15. X-Testing(擴充測試) 👉 比 A/B 更進階,一次測 3 種以上版本,數據爆量小編爆肝。 16. X-Affiliate(跨平台聯盟) 👉 不同平台 KOL 一起幫你賣貨,小編負責溝通到懷疑人生。 17. X-Engagement(交叉互動) 👉 IG 按讚後跳轉 FB 留言,再回 LINE 群下單,這種轉圈圈行銷路線越來越多。 18. X-Commerce(跨境電商) 👉 商品寄國外,客訴飛回來,小編得翻譯、報關、還要笑著回覆。 19. X-Funnel(交叉漏斗) 👉 不是從上往下滑順漏掉,而是像地鐵圖一樣轉來轉去,最後還是漏光光。 20. X-Mention(交叉提及) 👉 品牌跟 KOL 互提彼此增加曝光,結果粉絲只記得 KOL,品牌邊緣到極點。 ​ 💬 還有哪些「X 開頭」的數位行銷專業術語你知道? 快留言跟我們一起腦補,小編越學越強,老闆就越無法換掉你!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9 AI 也想開瑪莎拉蒂?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9 AI 也想開瑪莎拉蒂?
🔥 行銷解析:Maserati「Do AIs Dream of Driving?」 🔥 ​ 案例連結 https://lbbonline.com/news/Maserati-Do-AIs-Dream-of-Driving ​ 🪧 品牌名稱 Maserati 瑪莎拉蒂(義大利頂級汽車品牌) ​ ✨ 行銷目標 Maserati 本次透過《Do AIs Dream of Driving?》行銷活動,目的是在 AI 橫掃全球話語權的背景下,重新奠定人類「情感與感官體驗」的無可取代性。藉由讓 AI 說故事,凸顯品牌核心價值──駕馭是一種感受,不是一組數據。品牌要將「Maserati 不是冷冰冰的性能機器,而是活生生的情緒載體」這件事說進全球消費者的心裡。 ​ ✨ 策略手法 Maserati 巧妙採用反向策略:不是把 AI 拿來展示創新,而是讓 AI 本身「說出自己無法感受的遺憾」。透過虛擬角色 Leonardo(AI 化身)以人類語氣講述車子的強大性能,卻流露出對「無法親身駕駛」的情緒挫折,藉此凸顯人類的獨特感官經驗與 Maserati 駕馭樂趣的不可被複製。這是一種極高明的「反 AI 情感訴求」品牌策略。 ​ ✨ 執行創意 整支影片由創意代理商 DUDE 操刀,主角為一位由 AI 建構的虛擬角色,其「數位雙胞胎」是由真人演員授權製作,並透過 AI 技術重建容貌與語音。場景與造型也經由生成式 AI 視覺設計完成。影片中的敘事融合科技與詩意,營造出一種科幻式的孤寂與情感缺席感,成功地將 Maserati 的情緒張力與義式工藝精神發揮到極致。 ​ ✨ 效益結果 活動自 2025 年 10 月起於 Maserati 全球社群平台(Instagram、Facebook、YouTube)同步上線,迅速引發科技圈與汽車圈雙重關注。媒體普遍讚賞此為「以人類情感為主體」的 AI 行銷範例。雖然尚無公開銷售數據,但該活動已提升品牌在數位創意與 AI 運用上的領導形象,進一步鞏固 Maserati 作為高端、藝術與創新的品牌定位。 ​ ✨ 應用啟發 這波 Maserati 廣告最大的啟發是:不要只是「用 AI」,而要「跟 AI 對話」。在台灣,我們常看到很多品牌說自己導入 AI、用 AI 做影片,但內容不外乎是換臉、變風格、生成場景,結果大家看完都只會說:「喔~AI 做的啊」,就沒了。 ​ 但 Maserati 的厲害在於:它不是在賣 AI,而是讓 AI 自己說「我還不如你」。這就像網美自己拍照沒感覺,AI 幫你拍一張說「我拍得出妳的臉,但感受不到妳的快樂」,那就有戲了。 ​ 台灣品牌怎麼學?舉兩個例子: 1. 機車品牌像 Gogoro、KYMCO,可以讓 AI 說出「我知道風的速度,但感受不到你第一次騎上路的自由」。 2. 咖啡品牌像 路易莎、Cama,可以用 AI 拍一支「我能模擬咖啡香,但從來聞不到爸媽每天泡給我的那杯溫度」。 ​ 結論:當別人都在用 AI 展現科技,真正聰明的品牌,是用 AI 彈出人性。 ​ - ​ 引用出處: ・Maserati ・Agency: Dude ​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公司 IG 社群吸引力夠不夠強?」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 在這個看臉的社群時代,IG 不只是美圖打卡用,更是品牌形象的關鍵戰場。明明有漂亮照片,卻互動冷清、粉絲不買單?那可能不只是圖的問題,而是整體吸引力策略還不夠到位。 ​ 快用 Steven 幫你準備的這份【免費自檢表】檢查看看吧👇 ​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IG 主視覺風格是否一致?(配色、排版、濾鏡等) 02. 每篇貼文是否都有品牌標誌性元素(如 Logo、風格字體)? 03. IG BIO 是否清楚傳達品牌定位與連結資訊? 04. 是否善用 IG Story 常駐精選區,分類清楚且設計吸睛? 05. 是否有固定發文頻率(如每週 2~3 篇)? 06. 是否定期製作 Reels 短影音提升觸及? 07. 是否有針對熱門話題或節慶製作專屬內容? 08. 是否經營 hashtag 策略,提升貼文搜尋度? 09. 是否鼓勵用戶留言、投票、參與互動? 10. 是否有運用 IG 限動與貼文聯動活動? 11. 是否設定清楚的導購 CTA(如「點連結購買」、「限時下單」等)? 12. 是否有定期檢視 IG Insights 數據並調整策略? 13. 是否有與 KOL/創作者合作串聯擴大觸及? 14. 是否善用 UGC(用戶產出內容)強化信任感? 15. 是否分析競品 IG 帳號找尋優化靈感? 16. 是否注意貼文發佈時段與用戶活躍時間一致? 17. 是否有使用 A/B 測試找出最佳貼文形式? 18. 是否活用貼文與限動功能推進社群行銷漏斗? 19. 是否有將 IG 與其他社群平台(FB、LINE)串聯? 20. 是否有明確的 IG 行銷目標與 KPI(如追蹤數、互動率、導購率)? ​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你的 IG 像精品百貨,不只美、還會賣,撿到大便宜啦! ⚠️ 50 - 75 分:美歸美,但還缺一點策略力~快補起來! ❌ 低於 50 分:只靠美圖撐場不夠看,這次可能撿到「木倉」了! ​ 💡【 Steven 提醒 】 IG 是現代品牌的數位門面,不只是擺設,更要有互動力與轉換力。這份自檢讓你秒懂問題卡在哪、該補強什麼。打好 IG 社群基礎,品牌自然更有說服力! ​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的 IG 得幾分?快留言告訴 Steven,也別忘記追蹤,接下來更多自檢表讓你品牌不踩雷,一路升級!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EP27|BLACKPINK 高雄開唱不只是演唱會,是一場社群行銷與城市品牌的雙贏戰役! ​ 🔍 點擊看更多 https://tinyurl.com/m7y68ws4 ​ 2025 年 10 月,BLACKPINK 世界巡演《DEADLINE》來到高雄,引爆粉絲朝聖潮。從演唱會場地佈局、城市地標點燈、限定商品與優惠,乃至社群內容大量擴散,這場「粉絲文化大遷徙」不只是音樂活動,更是一場精密運作的城市品牌行銷實驗。 ​ 從行銷專業角度來看,這波操作結合了品牌體驗設計、粉絲經濟、社群話題與地方治理,是難得一見的跨平台整合案例。我們該怎麼學這套心法?一起來拆解! ​ 🚩【一、BLACKPINK × 高雄的行銷操作做對了什麼?】 📌 品牌行銷手法-用粉絲文化撐起整座城市 ・BLACKPINK 全球巡演《DEADLINE》選在高雄世運主場館連唱兩天,主打的不是「演出本身」,而是「粉絲朝聖體驗」。 ・高雄市政府與民間業者攜手打造「Light Up 高雄 in Pink」企劃,把城市六大地標(愛河、大港橋、美麗島捷運站等)染成粉紅燈海,讓整座城市變成演唱會的延伸舞台。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品牌不是只在「產品接觸點」發聲,而是要在「文化感受場」產生存在感。粉絲不是觀眾,而是文化參與者。 ​ 📌 數位行銷操作-打卡設計 + 社群佈局一次到位 ・設計超過10個以上打卡地點、燈光場景、專屬標語,如「BLINK限定路線圖」、「粉紅燈光地圖」。 ・社群上湧現大量「打卡認證貼文」「高雄旅遊攻略」「穿搭粉紅主題照」,引發自然話題連鎖效應。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將線下場景「模組化為打卡內容」設計,是社群病毒行銷的燃料。鼓勵粉絲成為內容共創者,讓演唱會不只是表演,而是一場內容製造運動。 ​ 📌 社群議題行銷-BLINK 的消費力變成城市熱議話題 ・高雄市經發局推出持門票兌換夜市或百貨優惠券的機制,創造「粉絲消費熱點地圖」。 ・引發許多網紅、美食帳號搶拍「粉絲限定美食行程」,甚至連一般市民也被話題吸引參與。 ・該活動不再只是「KPOP粉圈事件」,而是轉為「全民城市參與行銷」。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社群行銷不只是創造話題,而是設計能讓非粉絲也「想參與」的場景與故事,讓品牌話題擴大轉換面。 ​ 📌 行銷平台佈局-城市、演出、商圈、夜市整合為一 ・活動結合演唱會場館(主場)、捷運交通(動線)、地標建築(視覺主題)、夜市百貨(轉單場景)。 ・透過政府、主辦單位、地方店家三方佈局,全平台策略性串聯。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品牌爆紅不是單一操作的偶然,而是通盤佈局的必然。行銷不能只看觸及率,要看整體流動邏輯:從曝光 → 體驗 → 打卡 → 消費 → 擴散。 ​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Step 1:從「粉絲」而非「品牌」視角設計體驗 ✅ Step 2:用城市空間做場景設計,轉為社群打卡機制 ✅ Step 3:串聯消費誘因(優惠券、周邊、限定體驗)讓參與有實際誘因 ✅ Step 4:與官方、商圈、KOL同步發聲,擴大平台影響力 ✅ Step 5:設計讓一般人也能參與的議題,擴大粉圈以外的討論面 ​ 🚩【三、啟發是什麼?】 👉 BLACKPINK 來台,唱的不只是歌,而是品牌城市行銷的交響曲。 這是一場跨品牌、跨場景、跨社群的總體行銷操作,啟發我們: ​ ・粉絲經濟不只存在於演唱會,而是可以整合進整座城市的文化與商業系統中。 ・成功的爆紅來自於平台串連 + 社群共創 + 商業轉換的閉環。 ・品牌要年輕化,城市要活絡化,粉絲文化是最具穿透力的社群工具。 ​ 💬 你覺得還有哪些品牌可以像這次 BLACKPINK 巡演一樣,用音樂+文化+城市整合,玩出新行銷? ​ 留言與 Steven 一起挖掘下一個城市行銷神話!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W 篇:20 個 W 開頭術語一次搞懂!】 你以為 W 只代表 Win?不,小編世界的 W 是 Work(爆肝)、Warning(危險)、Why(為什麼這數字又掉了)! ​ 😩「Workflow 一改,整個排程像骨牌一樣倒。」 😓「Webinar 聽不完,簡報做不完,報告交不出來。」 ​ 今天 Steven 再次出手,幫你整理 W 字頭的數位社群行銷密技, 搞懂這 20 招,至少下次開會不用對著白板發呆。 ​ 📌 推薦先收藏+再丟進小編群組,拯救每一個爆肝靈魂! ​ 🚩【 W 篇 】數位社群行銷術語防呆包 01. Web Analytics(網站分析) 👉 老闆問「這次活動有成效嗎?」小編翻開 Google Analytics 開始裝鎮定。 02. Webinar(線上研討會) 👉 講師講得很High,觀眾邊看邊煮飯,小編邊錄影邊剪片還要截圖發貼文。 03. Workflow(工作流程) 👉 沒有它團隊會崩潰,有它還是天天改,小編的 SOP 永遠是 WIP(製作中)。 04. Word of Mouth(口碑行銷) 👉 粉絲自己幫你說好話,效果完勝你打了一週的廣告。 05. White Paper(白皮書) 👉 看起來很專業的 PDF,實際上是你加班三天的血淚結晶。 06. Web Traffic(網站流量) 👉 數字好看老闆開心,數字難看小編準備被追問三天三夜。 07. Widget(小工具) 👉 官網那顆神秘按鈕到底哪來的?工程師說是 Widget,小編點開還是不知道怎麼用。 08. Web Crawler(網路爬蟲) 👉 幫搜尋引擎抓內容的機器人,但你只想抓到 SEO 排名第一名。 09. WYSIWYG(所見即所得) 👉 編輯器裡怎麼看就怎麼出現?錯,小編存檔後畫面還是大爆炸。 10. Wireframe(線框圖) 👉 設計師畫的網頁骨架,小編看完只會說:「可以幫我配個字體嗎?」 11. Web Hosting(網站主機) 👉 每次網站掛掉,你就得去拜託 IT 神仙幫你修。 12. Whitelisting(白名單) 👉 想讓品牌帳號能跟 KOL 廣告合作,就得先被列入「白名單」,不然觸及率見底。 13. Web3(去中心化網路) 👉 老闆說「我們是不是該發 NFT?」你只想回「我們官網都還沒維護好。」 14. Website Optimization(網站優化) 👉 加快讀取速度、提升轉換率、讓你每天都像在修補快倒的電商廟宇。 15. Web Push Notification(網頁推播通知) 👉 顧客看到以為中獎,小編其實只是想要他點進來看一眼商品。 16. Wayfinding UX(導引式使用者體驗) 👉 讓用戶在網站不迷路的設計技巧,小編自己都常點到迷宮裡出不來。 17. Web Copywriting(網站文案寫作) 👉 一頁 landing page 文案重寫十次還被說「再活潑一點」。 18. Web Accessibility(無障礙網頁設計) 👉 讓每個人都能無障礙瀏覽網站,你以為沒差,但這才是負責任的數位行銷。 19. Web Retargeting(網頁再行銷) 👉 用戶一看完網站就被廣告追殺三天,小編笑著說「這才叫精準投放」。 20. Weekly Report(每週報告) 👉 沒有它你活得很快樂,有它你每週一都想離職一次。 ​ 💬 還有哪些 W 字頭行銷術語是你的噩夢 or 神隊友? 留言補充+標記一起爆肝的夥伴,小編團結才有未來!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你真的聽得懂行銷人在說什麼嗎?」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 會做內容、會經營社群很棒,但如果連 CTR、ROI、CPC 都看不懂, 開個行銷報表會只會點頭裝懂,那你就離「升級成專業小編」還有一大段距離! 別怕,Steven 幫你整理好這份《行銷術語掌握自檢表》, 填完你就知道自己是否能「聽懂會議、看懂報表、講出觀點」啦! ​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你知道 CTA 是什麼意思嗎? 02. 你能解釋 CTR 和 CVR 的差別嗎? 03. 你看得懂 Facebook Ads 的 ROAS 報表? 04. 你了解 SEO、SEM 的不同? 05. 你知道 KPI、OKR 是怎麼設定的? 06. 你能分辨 impression 跟 reach 差在哪? 07. 你看 GA 或 GA4 報表不會頭昏? 08. 你理解 A/B test 的目的與基本操作? 09. 你能區分 content marketing 跟 inbound marketing? 10. 你知道 CPC、CPM、CPA 各代表什麼嗎? 11. 你知道什麼是 Retargeting 嗎? 12. 你知道 CRM 跟 EDM 的運用差異? 13. 你能分辨品牌行銷 vs. 產品行銷? 14. 你知道 conversion funnel 是怎麼設計的? 15. 你理解 ChatGPT 是 LLM?還是只是個寫文工具? 16. 你能說明什麼是 lead generation? 17. 你知道 native ad 和 display ad 差在哪? 18. 你知道「社群演算法」是什麼東西在決定觸及? 19. 你能根據 data insight 給出行銷建議? 20. 當別人提報策略時你能立刻抓到重點或盲點嗎? ​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你是行銷界的翻譯官,術語如魚得水,升職加薪快來找你! ⚠️ 50 - 75 分:已經略懂略懂,但還不夠應付所有會議,要加緊惡補! ❌ 低於 50 分:慘了,別人用術語溝通你還在猜意思,這次真的撿到「木倉」了! ​ 💡【 Steven 提醒 】 術語不只是炫技,而是「共通語言」。 會的人一句話,不會的人開會兩小時還沒懂重點。 快用這份表自我檢查,升級你的行銷理解力! ​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得幾分?快留言告訴 Steven,也可以 tag 身邊行銷新人來一起做檢測!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8 AI 版開學季超有感!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8 AI 版開學季超有感!
🔥 行銷解析:Carrefour「Back to school」 🔥 ​ 案例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mA350J7wVs ​ 🪧 品牌名稱 Carrefour 家樂福(跨國零售品牌) ​ ✨ 行銷目標 Carrefour 透過「AI 全程製作」的開學季國際行銷活動,目標是向消費者展示品牌不再只是省錢管道,更是能夠陪伴成長、展現個性的一部份。這波行動鎖定 Z 世代與家庭主力消費者,透過創意轉譯日常文具用品背後的情感與個人風格,讓「小價格也能創造大時刻」的品牌主張深入人心。 ​ ✨ 策略手法 這次行銷主軸從「促銷廣告」大轉彎成「情感共鳴」型創意內容,並以全 AI 工具支援拍攝、後製、平面延伸等所有視覺產出。Carrefour 結合各國在地團隊的 insight,洞察年輕族群對「自我表達」的重視,將原本單純的開學採買轉化成一種「打造個人風格」的儀式,成功建立全球溝通策略與在地文化融合的範例。 ​ ✨ 執行創意 從 TV 廣告、社群短影音到海報設計,Carrefour 全系列素材皆以生成式 AI 工具製作而成。影片中可見孩子們用筆記本、書包、鉛筆盒等日常小物展現個性,並與學校生活情境自然串聯。影像風格溫馨、具情感張力,不只強化了品牌形象,也降低過往大賣場廣告給人冷冰冰的促銷印象,成功拉近與年輕消費者之間的距離。 ​ ✨ 效益結果 該活動自 2025 年暑假陸續於法國、義大利、比利時、羅馬尼亞推出,不僅在社群與 YouTube 取得高互動率,也帶動實體店內開學品類銷售提升。更重要的是,Carrefour 首度以「AI 製作流程」應用在全球性廣告企劃,展現零售產業的創意轉型能力,為業界樹立具參考性的跨區域整合行銷範本。 ​ ✨ 應用啟發 這個案例真的可以讓台灣很多通路品牌、文具通路、甚至超商拍拍肩,說一句:「你們也可以這樣做欸!」家樂福這波行銷厲害的地方不只在 AI,而是它把「原本最無聊的促銷」,包裝成有感、有趣、有記憶點的情感廣告。 ​ 拿台灣來說,像是 金石堂、誠品文具館,甚至 小北百貨,每年也都有開學檔期。若能學 Carrefour 的方式,用 AI 生一支「屬於每個學生的開學宣言影片」,例如用 Midjourney 幫國中生做出「幻想中的學校自己」,或用 Runway ML 拍出一支「新學期,我要當主角」的角色轉變短片,發佈在社群平台、甚至店頭播放,不只省製作費,還能變 viral! ​ 不要再拿「開學69折」貼滿海報了,孩子們要的是情緒共鳴,不是特價警報。品牌只要敢嘗試,哪怕是文具店、補習班、3C 通路,AI 都可以是創意放大的好幫手。別再等設計師畫五百個 banner,不如 AI 直接丟 10 款版本,週一開會週三上線,快又有趣,何樂而不為! ​ - ​ 引用出處: ・Carrefour ・Agencies: Publicis Conseil • Prodigious ​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EP26|運動員+搞笑湯廣告=爆紅!Campbell’s 如何用幽默搞定品牌年輕化? ​ 🔍 點擊看更多 https://tinyurl.com/sra3wb7j ​ 2025 年秋季,美國老字號湯品牌 Campbell’s Chunky 找來 NFL 球員 Tyler Biadasz 與 Jayden Daniels 合作,推出了一支名為 “Crush Your Cravings” 的廣告。這支影片把球員變成「吃湯也能強壯」的荒誕角色,搭配懷舊廣告調性與誇張表演,創造巨大反差感,引爆社群熱議與媒體關注,成為近期品牌聯名成功的代表。 ​ 🚩【 一、Campbell’s Chunky 這波品牌行銷做對了什麼?】 ​ 📌 品牌行銷手法-經典產品重新定位,幽默打破框架 ・用「吃湯也能變強壯」戲謔運動員形象,顛覆湯品溫和、無趣的既定印象。 ・大玩「懷舊廣告風格 + 現代幽默」反差感,打造出令人過目不忘的廣告角色與橋段。 ・巧妙轉化湯品功能價值:從家庭廚房走向年輕族群的娛樂共鳴。 ​ 📍我們學習到什麼? ・重新詮釋品牌產品 不等於推翻原本,而是加入新語境與文化符碼。 ・反差幽默+名人背書,是讓老品牌快速引起年輕人關注的捷徑。 ​ 📌 數位行銷操作-運動員加持,短影音話題發酵 ・球員 Tyler Biadasz 本人參與影片,並於社群上同步轉發,使粉絲第一時間參與討論。 ・廣告剪輯設計為多段式轉發版本,符合 IG Reels 與 TikTok 使用習慣。 ・網路上湧現大量「迷因化剪輯」「粉絲自製改編」的二創內容,擴大傳播曲線。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善用「名人轉發槓桿」與「平台原生格式設計」是短影音時代內容出圈的核心。 ・製作具有「二創潛力」的內容,可讓社群幫品牌擴散,遠勝傳統廣告預算。 ​ 📌 社群議題行銷-嘲諷社會痛點,幽默反而更有力 ・廣告暗諷「健康、營養、運動」產業過度嚴肅,讓湯這個平凡產品成為主角。 ・利用角色扮演的搞笑橋段,引發觀眾對「品牌自嘲文化」的共鳴。 ・球員本人在訪談中揭露參與動機,是因「太荒謬所以必須答應」,再次加深討論度。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社群不是只想看炫酷,而是想看人性與幽默。 ・願意自嘲的品牌,更容易被接受與轉發。 ​ 📌 行銷平台佈局-傳統媒體 × 新媒體同步擴散 ・廣告先以電視播出鋪陳情境,再將精華片段轉移到社群平台做話題轉化。 ・官網同步推出「限量版球員周邊包裝」,串聯消費體驗與品牌故事。 ・主打的「Crush Your Cravings」口號也變成社群挑戰標語與表情包。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傳統品牌進入數位語境的關鍵在於:「重包裝訊息」而非改變本質。 ​ ・結合產品、媒體與社群行為,打造完整的品牌體驗閉環。 ​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 Step 1:找出產品或品牌的「文化反差點」 ✅ Step 2:以娛樂取代說教,讓品牌成為笑點而非焦點 ✅ Step 3:善用名人或角色人物製造記憶點 ✅ Step 4:設計能被社群改編、迷因化的內容結構 ✅ Step 5:同步設計實體商品或限量行銷,延伸轉單動能 ​ 🚩【三、啟發是什麼?】 ​ 👉 湯可以是飲食,也可以是文化內容。品牌也一樣。 ​ Campbell’s 用這支短短幾十秒的廣告告訴我們: 品牌不是只靠產品賣點說話,更要用文化語言講故事。 ​ ・舊品牌可以用新語言說話,只要你夠敢講、願意幽自己一默。 ・名人的社群力,不只幫你打廣告,更能幫你講出品牌態度。 ・真正的社群力來自「觀眾自發參與創造」的設計,而非單向輸出。 ​ 💬 你覺得還有哪些「傳統品牌」,適合用迷因化或反差式幽默來年輕化? 歡迎留言與 Steven 一起腦洞開挖!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V 篇:20 個 V 開頭術語一次搞懂!】 別以為只有「VIP」跟你有關,其實「V 字頭」術語藏了超多小編日常血淚! 從影片到病毒擴散,V 字頭根本就是社群人的生活主旋律! ​ 😫「影片拍完沒人看⋯⋯」 😱「病毒行銷是病毒還是中毒?」 ​ 別再用猜的,Steven 幫你備好一份小編活命包, V 字頭 20 個術語,從專業到崩潰,一次整理給你! ​ 📌 建議珍藏+轉給還沒搞懂 Viral 是什麼的隊友! ​ 🚩【 V 篇 】數位社群行銷術語防呆包 01. Video Marketing(影片行銷) 👉 老闆覺得拍影片就會爆紅,但你知道的是剪一支要爆肝。 02. Viral Marketing(病毒行銷) 👉 想像中會自動瘋傳的夢幻操作,實際上是撞運氣+拜託朋友轉發。 03. View-Through Rate(瀏覽完成率) 👉 影片看到底的人有幾個?你本人可能都沒耐心看到最後。 04. Vlog(影音日誌) 👉 你以為只有網紅在拍,其實品牌也能記錄日常圈粉絲。 05. Value Proposition(價值主張) 👉 每次寫文案都在思考:到底我們的產品哪裡有價值? 06. Visual Content(視覺內容) 👉 老闆說圖要吸睛,結果你改了 15 次還被說「不夠時尚」。 07. Viewability(可視度) 👉 廣告有露出才算數?其實沒進入用戶眼裡根本沒意義。 08. Vanity Metrics(虛榮指標) 👉 粉絲數很高但沒互動,小編內心 OS:「這不算 KPI 吧?」 09. Voice Search(語音搜尋) 👉 越來越多人用講的搜尋,但你連打字 SEO 都還沒搞懂。 10. Verified Badge(藍勾勾認證) 👉 客戶指定要的社群聖杯,但申請流程比搶演唱會門票還難。 11. Value Content(有價值內容) 👉 小編心想:這種知識型內容超冷門,結果發文竟然爆讚! 12. Video Views(影片觀看數) 👉 數字很美,但其實 3 秒就算一次觀看,大家都不知道內容在幹嘛。 13. Voice of Customer(顧客聲音) 👉 客戶留言不是純抱怨,其實是寶藏洞察,小編你聽見了嗎? 14. Vertical Video(直式影片) 👉 手機優先的世界,拍橫的還被說老派,小編器材再升級! 15. VSEO(影片搜尋引擎優化) 👉 影片也有 SEO!標題、描述、關鍵字,一樣都不能少。 16. Value Ladder(價值階梯) 👉 先用免費內容勾粉,再一步步帶入付費產品,小編的理想漏斗。 17. Video Retargeting(影片再行銷) 👉 有看過你影片的人,廣告請他再看一次看會不會買,沒買就再播。 18. Video Completion Rate(影片完成率) 👉 用戶看到一半就退出,小編開始懷疑人生跟腳本。 19. Virtual Influencer(虛擬網紅) 👉 不會遲到、不會情緒崩潰、不會喊漲價,是人類小編的夢幻同事。 20. Video Call-to-Action(影片 CTA 引導) 👉 沒有 CTA 的影片就像沒告白的曖昧,永遠不知道觀眾想不想買單。 ​ 💬 還有你常用的 V 字頭行銷術語嗎? 留言補充、標記夥伴,一起破解影片行銷的萬花筒世界!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公司品牌的數位形象健康嗎?」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 在數位時代,品牌的第一印象幾乎都發生在線上。 但許多公司網站老舊、社群無風格、圖片文案亂七八糟⋯⋯ 別讓「雜亂」拖累了你花錢引來的潛在客戶! 這次 Steven 幫你準備了《品牌數位形象健康度自檢表》,讓你一秒看出毛病在哪! ​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品牌是否有統一的色系、字體、視覺風格設定? 02. 是否有制定並落實品牌形象指南(Brand Guide)? 03. 品牌 LOGO 是否有適用於不同平台的版本與尺寸? 04. 各大平台(官網、FB、IG、LINE 等)是否有一致的品牌描述與定位? 05. 貼文視覺是否維持一致風格,不雜亂、不跳 Tone? 06. 各平台的頭像與封面圖是否有定期更新並與品牌一致? 07. 是否有設計模板供內部團隊統一使用? 08. 廣告素材是否與品牌風格一致、不突兀? 09. 社群語言是否有風格一致的語調與溝通口吻? 10. 官方網站是否視覺設計美觀、符合現代審美? 11. 是否有品牌形象總表,定期做整體視覺盤點? 12. 是否有針對不同平台的視覺與排版優化策略? 13. 是否了解目標受眾的審美與偏好,並反映於品牌設計上? 14. 各式活動頁面/著陸頁是否與主品牌形象一致? 15. 是否設計數位媒體素材庫,方便快速取用又不失一致性? 16. 是否有追蹤並調整品牌在數位平台上的視覺評價與用戶回饋? 17. 團隊是否定期進行品牌一致性審核與優化? 18. 是否針對特殊節日/主題有延伸設計但保有品牌基調? 19. 是否考慮數位可讀性與行動裝置瀏覽體驗做視覺設計? 20. 是否曾透過外部設計顧問或第三方檢視品牌視覺? ​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你的品牌就是數位世界裡的名片,乾淨、統一、有質感,撿到超大便宜! ⚠️ 50 - 75 分:小心,你的品牌形象可能看起來「不夠專業」,需要趕快優化! ❌ 低於 50 分:慘了,潛在客戶一看就滑走,這次你真的撿到木倉了…… ​ 💡【 Steven 提醒 】 數位形象不是裝飾品,是你的「信任門面」。 好形象能說服潛在客戶按下第一個連結,也讓合作機會不再溜走! ​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家品牌形象幾分?快留言告訴 Steven,也可以 tag 你覺得形象做得好的品牌一起來參考!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7 用 AI 打造過節氛圍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7 用 AI 打造過節氛圍
🔥 行銷解析:Baazar Kolkata「AI Durga Puja Brand Video」 🔥 ​ 案例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770457885899678 ​ 🪧 品牌名稱 Baazar Kolkata(印度西孟加拉邦在地時尚零售品牌) ​ ✨ 行銷目標 在東印度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慶「杜爾加女神節」來臨之際,Baazar Kolkata 希望透過數位化創新,強化品牌與年輕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情感。此檔期對當地消費者而言,不只是購物節,更是一場年度儀式。因此品牌選擇以 AI 為創作核心,製作全新形象影片,進一步提升社群熱度、擴散品牌好感,並藉此突顯品牌走在時尚與科技融合的前端定位。 ​ ✨ 策略手法 品牌社群代理商 Graphixstory 採用生成式 AI 工具,自行設計腳本、分鏡與視覺風格,再結合 AI 視覺平台製作影片每一幀畫面。影片概念緊扣節慶購物與家庭氛圍,將傳統節慶的文化情感與現代科技的創新手法做結合,形成一種「既熟悉又新奇」的溝通策略,成功吸引跨世代目光。這支影片不僅展現 AI 技術的應用深度,也傳遞品牌「接地氣又前瞻」的品牌個性。 ​ ✨ 執行創意 整支影片所有畫面皆由 AI 生圖生成,視覺上如電影畫格般寫實動人。從節慶市集、服飾換裝、到家族團聚氛圍,皆由 AI 重構出濃厚節日情感。創作團隊以七天內快速完成畫面構思、文案設計與視覺整合,展現 AI 在品牌內容行銷的敏捷性與創造力。品牌音樂則維持人手製作,保留文化情感的真實溫度,搭配 AI 視覺打造出一場科技與情感共構的購物儀式。 ​ ✨ 效益結果 影片一上線即於各大平台獲得熱烈迴響,吸引許多網友主動分享與留言「這是 AI 做的也太有感了吧」。社群互動率明顯提升,品牌的 AI 創新形象快速打入消費者心中。對 Baazar Kolkata 而言,這不只是一支影片,更是與消費者建立情感橋樑的關鍵內容。短短一週內完成高品質內容,也讓業界重新思考:AI 不只是工具,它是行銷創意的新夥伴。 ​ ✨ 應用啟發 拜託~這支影片根本就是「七天 AI 交作業救品牌」的神案例!台灣品牌若也要做節慶行銷(不管是中元節、農曆新年、端午、母親節),真的可以學 Baazar Kolkata 這招,用 AI 幫你「爆改傳統節日」,但情感絕不能少。 ​ 像是服飾品牌可以嘗試用 Midjourney 或 Runway ML 做一支「中元節穿搭 AI 秀」,一邊拜祖先一邊穿得很有型(鄰居都會看你兩眼那種)。或飲料品牌推出「AI 幫你算命,推薦專屬你的節氣茶飲」,講幹話又走心,真的讚。 ​ 重點是什麼?不是做 AI 炫技,是「用 AI 說人話」,把一個原本很傳統的東西,變成現代人願意點進去看的內容。 ​ Baazar Kolkata 沒花大錢找大導演、沒買時段廣告,靠的是精準的節慶脈動+快速的數位整合,七天搞定、有感有共鳴。台灣很多品牌其實早就有文化優勢,但差的是「敢不敢試」,還有「不要再硬塞 logo、硬講產品了啦」。 ​ - ​ 引用出處: ・Baazar Kolkata ・Agency: Graphixstory ​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EP25|咖啡也能當房租?Maxwell House「Maxwell Apartment」用幽默槓上房價焦慮! ​ 🔍 點擊看更多 https://tinyurl.com/3v4r7b4t ​ 2025 年 10 月,美國經典咖啡品牌 Maxwell House 推出創意話題廣告:「Maxwell Apartment」,模擬把自己變成一間房租只需咖啡費的公寓,諷刺當前美國租金高漲的社會焦慮。此舉不僅在網路上引發廣泛關注,更以幽默手法與年輕人建立強烈連結,成為本季廣告爆款之一。 ​ 🚩【 一、Maxwell House 這波品牌行銷做對了什麼?】 ​ 📌 品牌行銷手法-情緒共鳴 × 日常焦慮 × 品牌核心連結 ・以「住不起但喝得起」作為創意發想核心,將社會痛點轉化為品牌價值的延伸。 ・「Maxwell Apartment」不是一個真的存在的住宅,而是一種象徵性的提案:當咖啡變得比房租還值得,何不用它來“支付租金”? ・廣告中將一年份咖啡作為「補貼」,成功轉化產品為「安慰經濟」代表。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用 社會議題包裝產品功能,可以讓品牌在年輕族群的情緒共感中打出記憶點。 ・幽默與諷刺是一種極具穿透力的品牌語言,但前提是要切中時代情緒。 ​ 📌 數位行銷操作-以假設情境打造真實討論 ・影片模擬「租屋平台操作」,讓觀眾誤以為 Maxwell 正在跨足不動產,吸引點擊與討論。 ・創造「這是真的嗎?」的話題模糊地帶,促使使用者點擊、截圖、轉傳、轉貼。 ・該影片在短時間內於 IG、TikTok、Reddit 等平台被瘋傳,累積百萬級曝光。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網友最愛的不是答案,而是「真假難辨」的內容。善用這種邊界模糊的敘事策略,能快速引爆關注與討論。 ・善用反差與荒誕,比正經產品訴求更有社群轉發潛力。 ​ 📌 社群議題行銷-借勢經濟焦慮、打造內容共鳴 ・廣告設定貼近年輕人生活困境(租屋難、通膨壓力、低薪現實)。 ・在 X(舊推特)與 Threads 引發討論串:「你願意用咖啡換房租嗎?」 ・各類生活帳號與 meme 粉專自發二創、惡搞轉貼、製作迷因版本。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社群議題不是「創造」出來的,而是從真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當你能把品牌放進現實困境的語境中,它才會被真實接受。 ・「不是喊賣點,而是共情。」真正有影響力的品牌,不只說自己的好,而是說出用戶的痛。 ​ 📌行銷平台佈局-廣告不是單點,而是話題入口 ・除了社群影片廣告外,品牌同步設立虛擬的「Maxwell Apartment」網站,模擬租屋平台介面。 ・網站中導引消費者參加一年咖啡抽獎活動,實體與虛擬世界連動。 ・限時推出「Apartment Blend」新口味咖啡商品,將話題轉換成購買行為。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廣告只是入口,真正的行銷在於後續的「參與設計」與「轉換設計」。 ・透過虛擬裝置(網站+抽獎)結合實體產品,形成閉環式操作,避免只是曇花一現。 ​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 Step 1:觀察用戶的真實痛點,提煉時代焦慮或社會共鳴 ✅ Step 2:以創意包裝進行內容「荒謬但真實」的設計 ✅ Step 3:設計可被參與、轉貼與改編的社群入口(meme bait) ✅ Step 4:整合導購、活動或產品轉換,打造閉環品牌旅程 ​ 🚩【三、啟發是什麼?】 ​ 👉 當品牌能說出用戶的焦慮,就不再只是「產品」,而是一種立場。 ・年輕人不只是想要功能性的產品,而是希望品牌「懂我」。 ・你不需要跟房價競爭,但你可以和房價開玩笑。 ・善用時代語境與 AI、meme 工具,讓小預算也能換來大聲量。 ​ 💬 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品牌能不能成為下一個說出台灣人焦慮的「社群出口」? 歡迎留言與 Steven 一起發想!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U 篇:20 個 U 開頭術語一次搞懂!】 你以為只有「USB」和「Uber」? 錯!社群裡的「U 字頭術語」也能讓小編懷疑人生。 ​ 🤯「UI 不行?UX 又怪?Unfollow 一片⋯」 😱「User Journey 到底走去哪了?我怎麼沒跟上?」 ​ 別怕!今天 Steven 整理好 20 個「U 字頭」常見術語, 搭配吐槽解釋,小編看完笑著流淚、痛著成長! ​ 📌 建議截圖收藏、趕快轉傳給社群夥伴們救救智商! ​ 🚩【 U 篇 】數位社群行銷術語防呆包 01. UI(User Interface 使用者介面) 👉 你覺得美,設計師覺得俗,使用者覺得卡,小編最慘。 02. UX(User Experience 使用者體驗) 👉 客戶體驗很差,但老闆只說:「顏色可以再亮一點嗎?」 03. Unfollow(取消追蹤) 👉 發一篇廢文就掉粉,小編瞬間懷疑人生。 04.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使用者產出內容) 👉 粉絲幫你做內容,你幫粉絲做感謝狀,小編省力神技。 05. URL(統一資源定位器) 👉 連結的正式名稱,但老闆只會說:「幫我貼那個網站。」 06. Unique Visitors(獨立訪客) 👉 網站看起來很多人來,其實每人只來一次,小編哭哭。 07. User Persona(使用者角色設定) 👉 想像中的夢幻受眾,但實際互動的是你阿姨。 08. User Journey(使用者旅程) 👉 理想路徑是先看到貼文、再點連結、最後下單。實際是看完就滑走。 09. Usability(可用性) 👉 功能超炫但沒人會用,工程師驕傲、小編崩潰。 10. Unboxing(開箱) 👉 網紅拍得精緻又真誠,你剪了一整天還被嫌太慢上線。 11. Upsell(加購) 👉 客戶想買一杯,小編文案硬拗他升級成套餐。 12. User Flow(使用流程) 👉 從點擊到下單每一步都得設計,不然轉換會瞬間跳水。 13. Update(更新) 👉 平台改版一次,小編學習重來一次。 14. Upload(上傳) 👉 「上傳錯圖」是小編最怕的惡夢,每次發文都手抖。 15. Uniqueness(獨特性) 👉 老闆說要與眾不同,然後參考別人家的每一張圖。 16. Unlisted(非公開影片) 👉 給客戶看的「內部審核版本」,結果被粉絲分享爆紅。 17. Unsubscribe(取消訂閱) 👉 電子報一寄出,一堆人逃走,小編開始懷疑人生。 18. User-First(以用戶為本) 👉 理念很美好,但實作常常被 KPI 打敗。 19. Use Case(使用情境) 👉 想出 5 種用法才寫完貼文,結果粉絲只拿來當紙鎮。 20. Utility Content(實用內容) 👉 粉絲愛收藏的內容類型,小編做到懷疑自己是生活白書編輯。 ​ 💬 還有你知道的 U 字頭術語嗎? 留言補充+標記社群夥伴,我們一起變成「U 感小編」!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你們團隊的社群危機應變能力夠用嗎?」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 在社群時代,品牌風險可能來自一則留言、一張截圖、一段影片。 負評來襲時,如果還在推責任、慢半拍、說錯話,那品牌信任值只會一瀉千里。 這次 Steven 整理出《團隊社群危機應變能力自檢表》,讓你清楚知道關鍵時刻該怎麼反應! ​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團隊是否有「社群危機處理SOP」? 02. 是否預先列出品牌潛在風險與敏感議題? 03. 是否針對危機處理進行過內部演練或沙盤推演? 04. 一旦發生負評,是否有明確的處理窗口與責任分工? 05. 是否有設定關鍵字監測品牌社群聲量異常? 06. 是否與客服/法務/公關有即時溝通機制? 07. 有沒有彙整過過往社群危機的案例與學習文件? 08. 發生事件時,是否能在 2 小時內出具正式回應? 09. 是否有備用圖卡或聲明模板可以快速上線? 10. 危機後是否有進行聲量與品牌信任感追蹤分析? 11. 是否區分「客訴處理」與「公關危機」的等級與流程? 12. 是否熟悉平台刪留言、隱藏留言、封鎖帳號的操作與影響? 13. 是否有危機中仍能維繫社群互動的替代策略? 14. 是否能辨識網路暴力、帶風向、釣魚攻擊等風險行為? 15. 是否有設定內部講話窗口,避免員工自行發聲? 16. 是否有與外部媒體/KOL 維持良好關係以備不時之需? 17. 危機後是否有進行內部檢討與 SOP 優化? 18. 是否有將回應分眾策略:顧客、媒體、員工、投資人? 19. 是否評估社群危機對商業面(銷售、合作、形象)的實際影響? 20. 是否善用 AI/輿情工具輔助危機分析與處理? ​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恭喜!你們品牌像戰艦一樣穩,遇風浪也不怕,撿到大便宜! ⚠️ 50 - 75 分:注意!你們可能撐得過小波浪,但遇颱風恐怕會翻,快補強! ❌ 低於 50 分:危險!一場風暴就可能讓品牌沉船,這波真的是撿到木倉了! ​ 💡【 Steven 提醒 】 危機來臨不是「會不會」,而是「什麼時候」。反應快、處理穩,才能守住用戶的信任。 快完成這份自檢,幫你打好社群危機的預防針! ​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家團隊的危機應變能力幾分?留言告訴 Steven,也別忘了 tag 一起衝鋒的小編夥伴!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6 安靜的爸爸,有話想說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6 安靜的爸爸,有話想說
🔥 行銷解析:Siyaram's AI Film「Papa Hai Toh⋯」 🔥 ​ 案例連結 https://tinyurl.com/33wn2n4h ​ 🪧 品牌名稱 Siyaram’s(印度知名男裝品牌) ​ ✨ 行銷目標 在 AI 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Siyaram’s 選擇用科技講述人味,發起一支結合人工智慧創作與父親節情感主題的廣告片。《Papa Hain Toh》希望透過日常片段中的父愛描寫,觸動觀眾心底最柔軟的那一塊,同時展現品牌對「生活中角色之美」的細膩洞察。目的是建立與年輕世代的情感連結,進而強化對品牌價值與服裝質感的認同。 ​ ✨ 策略手法 這支影片最大的特色,在於完全由 AI 協助製作——從腳本、歌詞、配樂、畫面到旁白,都由 AI 完成。然而,Siyaram’s 並未讓技術搶戲,而是讓科技成為「情感表達的工具」,聚焦在一位父親成長過程中的無聲付出,透過文化細節與生活片段勾勒出「爸爸的存在感」。這種策略讓品牌在炫技與暖心之間找到微妙平衡,進而強化品牌的文化底蘊與價值感。 ​ ✨ 執行創意 影片採用詩意的旁白節奏,搭配宛如音樂 MV 的影像,描繪父親在家庭中默默扮演的角色:端飯、哄睡、讓人安心等。Siyaram’s 的服裝不刻意強調,而是自然地穿梭在爸爸的日常中,像是父親的體貼一樣「不搶戲但重要」。最令人驚喜的是,這一切由 AI 所生成,但不冰冷,反而感性、內斂、有溫度,真正實現「AI 也可以幫你說出心裡話」。 ​ ✨ 效益結果 廣告推出後,在印度社群媒體與品牌圈引發熱議。人們驚訝於 AI 可以做出這麼有情感的作品,也開始重新思考科技與文化情感的融合可能性。Siyaram’s 因此獲得情感話題與創意技術雙重曝光,成功塑造品牌的前瞻視野與文化厚度。從品牌層面來看,此舉提升了對「父親角色」的正面關聯,同時打開了未來服裝行銷的新敘事手法。 ​ ✨ 應用啟發 這支廣告可以說是「AI 替爸爸發聲」的代表作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爸爸常常不太會說愛,但那碗熱騰騰的滷肉飯、幫你修理壞掉的電風扇、月底默默匯來的生活費,不就是另一種「爸爸的存在感」嗎? ​ 台灣在做父親節或父子行銷時,常常不是走催淚路線,就是太刻意強調「男性陽剛」。但 Siyaram’s 這招反而更自然、更真實:讓爸爸就當個默默撐起家的那塊布——就像他穿的那件襯衫,不花俏但有型、有溫度。 ​ 你是飲料品牌?可以搞個「爸氣瓶身」,用 ChatGPT 幫你寫一首「爸爸版台語情歌」。你是國旅推廣單位?來場「AI 爸爸日記」,用 AI 幫你模擬爸爸寫信給孩子的旅行回憶,每一站都搭配一個台灣小吃或景點,情感+在地感,一次打包。 ​ 重點來了:不是 AI 取代創意,而是幫你說出那些我們嘴巴說不出來的心聲。AI 是寫字的手,但人心才是下筆的動力。別怕用 AI,只怕你不用它講人話! ​ - ​ 引用出處: ・Siyaram ・Agency: AGENCY09 ​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EP24|AI 惡搞也能拚出 2,200 萬觀看?洛杉磯家庭餐廳的超狂病毒行銷術! ​ 🔍 點擊看更多 https://tinyurl.com/y9rnfefy ​ 2025 年夏季,美墨風味小餐館 The Original Tamale Company 靠一支 46 秒的荒謬 AI 短影片(描述人從飛機跳下來吃玉米餅),搭配 ChatGPT 協助撰寫的幽默旁白,10 分鐘內完成製作、無廣告投放,結果在 Instagram Reels 爆紅,突破 2,200 萬觀看與數萬次互動,成為小品牌用 AI 打造病毒內容的經典案例。 ​ 🚩【 一、The Original Tamale Company 的品牌行銷做對了什麼?】 ​ 📌 品牌行銷手法:用「荒誕」顛覆類廣告格式 ・Tamale 並非主打產品特色,而是用「戲謔、荒謬、反差」的方式讓觀眾印象深刻。 ・劇情描述人從飛機上跳下來,只為吃一份玉米餅,以誇張情節與 AI 視覺特效強化娛樂感。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內容不是講產品,而是講故事。真正能在社群爆紅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引起共鳴與轉發慾望的「創意形式」。 ・反套路的幽默,比硬銷更能建立品牌印象與消費者情感連結。 ​ 📌 數位行銷操作:生成式 AI 快速打造高分享內容 ・腳本與旁白由 ChatGPT 協助完成,影片畫面使用 AI 圖像工具製作,內容完成只花 10 分鐘。 ・即便是小品牌、小團隊,也能用 AI 工具快速製作具有視覺衝擊與娛樂性的內容。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生成式 AI 是小品牌的槓桿工具,能縮短製作流程、降低成本,卻產出足夠與大型品牌抗衡的創意內容。 ・快製快上、快速迭代是現代行銷基本節奏,與其等到完美,不如先發佔領觀眾注意力。 ​ 📌 社群議題行銷:讓內容說話,而非品牌自說自話 ・Tamale 並未在影片中置入過多品牌資訊,反而讓觀眾自然好奇「這是什麼品牌」,進而主動搜尋與分享。 ・Reels 爆紅後社群大量留言、轉發與討論,品牌也適時回應社群,用幽默延續熱度。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社群內容不必總是品牌推播,讓觀眾主動挖掘品牌資訊,反而增加黏著度與記憶度。 ・UGC 的出發點可以是創意與幽默,不必硬塞產品 USP。 ​ 📌 行銷平台佈局:從「娛樂內容」反推品牌聲量與導購 ・選擇以 Instagram Reels 發佈,結合 AI 畫風與短秒娛樂結構,完美貼合 Reels 的演算法喜好。 ・影片爆紅後,品牌首頁曝光率大增,並增加粉絲、私訊與實體來店詢問度。 ​ 📍我們學習到什麼? ・選對平台、選對格式,勝過盲目全通路投放。 ・社群熱點不只是流量,更是品牌「被認識」與「再訪」的契機。 ​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 Step 1:用 ChatGPT 幫忙想荒誕腳本,定下影片節奏 ✅ Step 2:使用 AI 圖像或動畫工具(如 Runway、Kaiber、Pika)快速製作畫面 ✅ Step 3:在 TikTok 或 Reels 上用原生音效與適合演算法的 hashtag 發佈 ✅ Step 4:持續在留言互動、限動回應、二創鼓勵上拉高社群參與 ​ 🚩【三、啟發是什麼?】 ​ 👉 AI 時代的內容行銷,不在於「科技炫技」,而是用科技加速創意發揮。 ・再小的品牌,只要創意夠「戲」,都可能打中演算法,變身下一個病毒話題。 ・生成式 AI 為中小品牌提供了「快速、低成本」的內容生產武器,未來每個行銷人都該具備「快速製作 × 即時應變」的內容感知力。 ​ 💬 看完 Tamale 的超狂 AI 惡搞操作,你是否也曾想過幫自己的品牌拍一支「玩笑變現實」的影片?歡迎留言與 Steven 一起腦爆你的爆紅創意!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T 篇:20 個 T 開頭術語一次搞懂!】 這不是 TOEFL,也不是 TOEIC, 是你搞懂「T 系列」社群行銷術語的生死時刻。 ​ 🧠「Tracking 怎麼設?Tag 到底放哪裡?」 😵「Template 每次做完都被打槍⋯⋯到底是哪裡不對?」 ​ 別再問 Google!這篇 Steven 幫你整理好, 最常用的 20 個「T 字頭」專有名詞+吐槽翻譯包上線! ​ 📌 記得儲存下來,下次提案報告就能氣勢全開! ​ 🚩【 T 篇 】數位社群行銷術語防呆包 01. Tag(標籤) 👉 用來分類、追蹤、關聯資料的神奇咒語。小編常用錯還被怪責任。 02. Tracking(追蹤) 👉 老闆最愛問:「這流量哪裡來?」你只好裝懂說「我們有 tracking!」 03. Target Audience(目標受眾) 👉 老闆說是「所有人」,你只好邊哭邊篩選。 04. Traffic(流量) 👉 網站來了多少人,你沒睡的夜晚都靠這個撐下去。 05. Testimonial(客戶見證) 👉 客戶讚美的話比業績還難收集,小編常自己幻想幫他寫一份。 06. Thumbnail(縮圖) 👉 點擊率第一關鍵,但設計每次都說沒圖可用。 07. Touchpoint(接觸點) 👉 客戶與品牌的每一次相遇,小編的每一次危機。 08. Trend(趨勢) 👉 老闆:「你要搭上這波熱潮!」但潮來時你還在剪影片。 09. Twitter / X 👉 換名不換命,還是社群發酵的第一線,尤其公關危機最愛燒這裡。 10. Tagline(標語) 👉 客戶堅持要押韻,小編發現中文根本不押,但還是硬押了。 11. Template(模板) 👉 小編的命根子,但每次套用都被說「不夠有創意」。 12. Thread(串文) 👉 貼文一次講不完就靠它,小編的碎念最佳載體。 13. TikTok 👉 小編年紀大了還要玩抖音,只好扮成大學生努力入鏡。 14. Timeline(時間軸) 👉 老闆說下週上線,但昨天才叫你開始做⋯這條線已經崩壞。 15. Targeting(精準投放) 👉 廣告花錢花在刀口,但這刀口常常是老闆說「我太太看得到」。 16. Tool(工具) 👉 小編的神兵利器,但免費版都有限制,付費要報備三天。 17. Tag Manager(標籤管理工具) 👉 聽起來很複雜,但裝錯一次你會永遠記得。 18. Trial(試用) 👉 用免費的玩功能、測效果,然後猶豫要不要跟老闆報帳。 19. Test Campaign(測試活動) 👉 小編用來騙自己「這不是正式版本」的自我安慰實驗。 20. Tone of Voice(品牌語調) 👉 老闆想要「專業又親民還要幽默」,你:「那你來寫。」 ​ 💬 你還知道哪些 T 開頭的社群行銷術語? 留言分享,讓我們一起升級為社群界的「T 字塔之巔」小編!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EP23|Anthropic 打響 Claude AI 的第一槍:「Keep Thinking」如何重新定義 AI 行銷語言? ​ 🔍 點擊看更多 https://tinyurl.com/cka5ezcz ​ 2025 年 9 月,AI 公司 Anthropic 首度推出大型品牌活動「Keep Thinking」,為旗下產品 Claude 打造具文化形象。以「思考」、「合作」與「安全」為核心的品牌行銷策略,企圖在以 ChatGPT 與 Gemini 主導的市場中,殺出一條差異化的品牌之路。 ​ 🚩【 一、Anthropic 的品牌行銷做對了什麼?】 ​ 📌 品牌行銷手法:建立「哲學式 AI」形象,差異化定位市場 ・在 ChatGPT 搶快、Gemini 重整合的大局中,Anthropic 選擇不打性能戰,而是訴求「與人類思維協作」的品牌哲學。 ・以「Keep Thinking」為主軸,結合視覺設計與文案,將 AI 定位為深思熟慮、能安全陪伴使用者的思考夥伴。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品牌溝通不是只講功能,而是「賦予產品靈魂」的過程。 ・差異化競爭不一定要用技術說話,也能用「品牌世界觀」創造記憶點。 ​ 📌 數位行銷操作:系統性整合各平台主視覺與語言風格 ・Anthropic 的品牌活動非一波流,而是佈局於網站、X(原 Twitter)、YouTube 廣告與線下戶外大型看板。 ・畫面極簡、搭配 AI 哲思文案:「Claude isn’t just fast, it’s thoughtful.」強調「深思而不躁進」的產品性格。 ​ 📍我們學習到什麼? ・「一致性的品牌語言」是行銷放大的關鍵——從文字、色彩、聲音到場域佈局都要協調。 ・數位操作要成為「品牌情緒的容器」,而不只是一味向消費者塞資訊。 ​ 📌 社群議題行銷:從產品機能拉回「人類價值」討論 ・在 AI 過熱炒作下,Anthropic 策略性將社群討論轉向「我們需要什麼樣的 AI?」而非「誰跑得快」。 ・這場品牌戰不是主打功能,而是重新聚焦在「倫理、安全、與人共存」,引發社群對 AI 道德責任的深度討論。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品牌不必追逐所有社群熱點,有時反其道而行,才能讓人「停下來想一想」。 ・好的議題行銷,是啟發觀眾思考、不是單方面灌輸。 ​ 📌 行銷平台佈局:從網路到實體,打造多層次品牌觸點 ・Anthropic 投放廣告遍及紐約地鐵站、舊金山戶外牆面,線上則以首頁改版與原創內容做深度內容鞏固。 ・這是一場「品牌空間佔領戰」,讓用戶不論線上線下都能遇見 Claude 的思維意象。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平台佈局不是看數量,而是看「接觸情境與品牌性格是否一致」。 ・高階品牌經營者會刻意創造「非滑手機時刻」的品牌感知,像捷運通勤、城市步行等。 ​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 Step 1:替你的產品設計一個「品牌哲學問題」作為主軸(Ex:我們是什麼樣的科技?) ✅ Step 2:設計一致的品牌語言風格,從視覺、文案、語氣到互動語言。 ✅ Step 3:選擇適合放大「品牌哲學」的平台與格式,例如文字廣告、地鐵看板、創作者評論。 ✅ Step 4:佈局長尾內容策略,讓品牌主題在不同渠道自然發酵(官網、新聞、社群、影片)。 ​ 🚩【三、啟發是什麼?】 ​ 👉 AI 時代,不只要快,更要能讓人「信任與共鳴」 ・Anthropic 展現的是品牌從功能導向轉向「哲學導向」的策略成功案例。 ・品牌形象的本質,不是行銷做了多少曝光,而是「你讓人怎麼感受你」。 ・如果 ChatGPT 是萬能工具,Claude 正試圖成為一位「陪你思考的朋友」——這,就是品牌的情感突破點。 ​ 💬 如果你的品牌也正在想辦法建立一種更深層的文化性格,不妨問問自己:「我們的品牌,想讓人類變得更像什麼樣子?」 歡迎留言與 Steven 一起討論品牌哲學 × 行銷操作的新玩法!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你們公司的內部溝通效率數位化了嗎?」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 在行銷執行的每一個環節上,「資訊同步」都是成敗關鍵。 今天部門一說 A,另一個部門卻做了 B,不只效率差,還可能出包翻車。 快用 Steven 幫你準備的「內部數位溝通效率自檢表」,看看你們家的溝通管線順不順! ​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公司是否有統一的內部溝通平台(如 Slack、Teams、Line Works)? 02. 是否有建立清楚的溝通規則與使用共識? 03. 是否有專案類事項都採用專屬頻道或群組溝通? 04. 跨部門合作時是否固定有負責窗口? 05. 是否定期進行跨部門進度同步會議? 06. 公司內是否建立透明的檔案管理與共編機制? 07. 是否避免使用私人通訊軟體處理公事(如 Line 個人帳)? 08. 是否有用任務管理工具協助追蹤與指派工作(如 Asana、Trello)? 09. 團隊是否能快速取得所需資訊而不需多次詢問? 10. 是否明確定義各角色在專案中的責任與交付項? 11. 溝通紀錄是否有明確分類與儲存,方便後續查找? 12. 是否有使用內部 Wiki 或知識庫統整常見問題與流程? 13. 當重要訊息發出後,是否有確認接收與回覆機制? 14. 是否有定期內部教育訓練提升數位工具使用熟練度? 15. 對外發稿或活動是否先經跨部門內容確認? 16. 是否能即時發現溝通斷層或訊息誤解並修正? 17. 當專案變更發生時,是否有明確的通知與記錄流程? 18. 是否有建立簡報或報告標準格式,減少理解落差? 19. 是否曾因溝通不良導致行銷專案延遲或錯誤?(有的話請誠實扣分!) 20. 是否善用 AI、Bot、自動回報系統提升訊息流轉效率? ​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恭喜!你們的內部資訊傳遞超順暢,行銷效率自然高,撿到大便宜啦~ ⚠️ 50 - 75 分:注意!你們的溝通水管有一點漏水,快找出堵塞點修一修 ❌ 低於 50 分:警告!你不是在做行銷,是在打迷宮,這波撿到木倉了啦! ​ 💡【 Steven 提醒 】 數位行銷不只是對外曝光,內部溝通若不清楚、資訊不同步,再強的策略也會落空! 快完成這份自檢,優化你們家的內部資訊管線! ​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家資訊同步幾分?留言告訴 Steven,也別忘了 tag 你的夥伴,一起來優化流程!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5 KFC 遇上 AI 心機女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5 KFC 遇上 AI 心機女
🔥 行銷解析:KFC「K.A.I.I.A. Anything for the taste」 🔥 ​ 案例連結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Ma4VDyBNmx/ ​ 🪧 品牌名稱 KFC 肯德基 ​ ✨ 行銷目標 KFC 面對 AI 浪潮帶來的未來焦慮,透過這支「未來驚悚片風格」的影片,轉化人們對人工智慧的恐懼與關注為品牌資產。廣告主打:「AI 不是來搶飯碗,是來搶炸雞。」此策略不只是想吸引年輕族群對 AI 話題的共鳴,也以娛樂化敘事方式突顯肯德基招牌口味的不可取代性,讓品牌在科技浪潮中保有「人味」與「食慾」的想像空間。 ​ ✨ 策略手法 廣告採用黑鏡式敘事風格,讓一個追求炸雞味覺的 AI 成為主角。從 AI 助理的貼心形象出發,逐步發展為主導人類行為的「炸雞控制狂」,進而建構出品牌在未來世界裡的關鍵地位:「就連 AI 也為這味著迷」。KFC 並沒有直接講產品特色,而是用擬人化手法(或說擬 AI 化),讓炸雞本身變成故事的主軸,帶出品牌「讓你無法拒絕的味道」。 ​ ✨ 執行創意 影片中的 AI 系統 KAIIA(看名字就知道是 KFC AI 的變體),形象設計融合 Siri、J.A.R.V.I.S. 與 HAL 的元素,既有親切感又隱藏詭異。整支片節奏緊湊、轉折多、視覺感科技感十足,完美結合 KFC 招牌紅白視覺與未來感 UI。結尾不但留有懸念,更一語雙關「He was never the main character」,不只點出主角被 AI 利用,也暗示品牌才是真正主角——因為口味才是支配一切的王者。 ​ ✨ 效益結果 該支影片自推出後,在全球多個市場獲得話題討論,特別是在南非地區以高點閱率、社群轉發與媒體報導創下佳績。品牌成功把 AI 熱潮納入自身行銷語境,透過趣味、驚悚、科技混搭風格,吸引 Z 世代關注,也讓「炸雞比 AI 還有靈魂」的品牌感受更立體。整體來說,此案既提升了品牌調性,也刷新大家對「食物廣告能有多劇情」的認知。 ​ ✨ 應用啟發 來,我們這樣說啦——KFC 真的是有夠敢玩,把 AI 拿來不是聊生產力,也不是算數據,而是來「貪吃」。這支廣告根本就是炸雞界的《黑鏡》,不但把 AI 玩出人性(或說食性),也順勢證明一件事:「有些東西,就算是 AI,也只能羨慕。」 ​ 對台灣品牌來說,這種「把科技話題轉成食慾主場」的操作很有參考價值。比方說你今天是鹹酥雞店,可以來個「未來鹽酥雞 AI 點單系統」,消費者點完之後還會被 AI 劇情反問:「你確定不加九層塔?根據你昨天心情,你應該要酥炸多一點。」 ​ 又或者你是做手搖飲的品牌,可以發展 AI 角色扮演——什麼「AI 前男友幫你配飲料」、「前主管口味模擬器」,靠 AI 拉情緒連結,讓人邊笑邊下單。 ​ 重點不是 AI 多厲害,而是你怎麼用它「說好一個品牌的故事」。讓人覺得——啊這不只是在賣產品,這是在講一個笑中帶哀、哀中帶餓的故事。這才是行銷的 AI 玩法啦! ​ - ​ 引用出處: ・KFC ・Agency: Ogilvy South Africa ​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S 篇:20 個 S 開頭術語一次搞懂!】 S 是小編最常打開的字母(不是 Slack 就是 Schedule), 從 SEO、Story 到 Segmentation,字字都是 KPI 關鍵字! ​ 😰「SEO 到底是吃的還是用的?」 🤯「Scheduling 不是小編最擅長,就是老闆最愛改的!」 ​ 今天 Steven 整理出 20 個最實用的 S 字頭社群行銷術語, 懂了這包,小編會議不再用「笑」來掩飾聽不懂! ​ 📌 收藏起來+貼給團隊小編一起升級詞彙量! ​ 🚩【 S 篇 】數位社群行銷術語防呆包 01. SEO(搜尋引擎優化) 👉 想被 Google 找到,就要研究這個,關鍵字就是你的咒語。 02. SEM(搜尋引擎行銷) 👉 花錢讓你出現在搜尋結果上,錢花得越狠,排名越前。 03. Story(限時動態) 👉 24 小時的短命內容,靈感爆發+臨時救火用的好物。 04. Share(分享) 👉 小編最期待的動作,卻最難發生,連朋友都不幫你按。 05. Scheduling(排程) 👉 社群小編生存術,每天 9 點準時發文的背後是夜深人靜的預排。 06. Sentiment Analysis(情緒分析) 👉 系統判斷留言情緒,小編早已憑直覺內建這功能。 07. Social Listening(社群聆聽) 👉 偷聽大家怎麼罵你品牌的藝術,小編必修課。 08. Subscriber(訂閱者) 👉 你夢寐以求的人類,他們願意留下來已是感恩戴德。 09. Sponsored Post(贊助貼文) 👉 老闆說「不要看起來像廣告」,但客戶堅持要放 LOGO。 10. Swipe Up(上滑連結) 👉 從前 IG 的特權功能,現在大家都有了,但業績還是一樣。 11. Segmentation(分眾) 👉 不能對全部人都說同樣話,得看他是誰、在哪、愛什麼。 12. Social Proof(社群背書) 👉 越多人按讚分享,越顯得你值得信任,是人氣的假象魔法。 13. Shoppable Post(可購貼文) 👉 貼文就能點擊購買,結果粉絲還是跑去蝦皮比價。 14. Snippet(摘要片段) 👉 出現在搜尋結果的精華文字,小編得煉成一眼入魂。 15. Social ROI(社群投資報酬率) 👉 老闆每週會問一次:「我們發這些文,到底值多少?」 16. Short Form Video(短影音) 👉 現代人專注力太短,小編剪影片要比誰都快。 17. Split Testing(分割測試) 👉 AB 測試的進化版,小編測到最後只想選最少人罵的。 18. Social Media Audit(社群健檢) 👉 把所有帳號翻一遍的壓力考察,每次做完都想離職三天。 19. Story Highlight(精選動態) 👉 你精心挑的內容,結果粉絲只看封面圖可不可愛。 20. Sponsored Content(贊助內容) 👉 客戶付錢但要你寫得像沒收錢,這才是真正的內容藝術。 ​ 💬 還有哪些「S 字頭」的數位術語你遇過? 留言補充,一起做最懂行銷語言的小編!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你的數位導購漏斗健康嗎?」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 流量進來了卻沒有成交?下廣告投了卻沒人轉換? 那你很可能漏斗出了問題!從「看到你」到「買下你」,每個階段都是顧客掉單的臨界點。 快用 Steven 幫你準備的《導購漏斗健康度自檢表》,檢查看看你們家的漏斗有沒有塞住還是漏光! ​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是否有針對不同顧客旅程階段設計對應內容與行動引導? 02. 是否清楚定義漏斗各階段(Awareness / Consideration / Conversion / Retention)指標? 03. 是否針對 TOFU(上層漏斗)設計流量導入策略(如 SEO、廣告)? 04. 是否有明確的 MOFU(中層漏斗)內容轉換流程(如白皮書、線上諮詢)? 05. 是否有清楚的 BOFU(底層漏斗)強化誘因(如限時優惠、見證)? 06. 是否有收集並分析漏斗各階段的跳出率與中斷點? 07. 是否運用 CRM/EDM 等工具將潛在顧客持續帶入下一步行動? 08. 是否根據數據動態調整漏斗設計(而非一成不變)? 09. 是否設計再行銷(Retargeting)策略,挽回未完成轉換者? 10. 是否使用自動化行銷工具(如 email 自動推送)進行後續培養? 11. 是否設置漏斗「斷點提示」機制,例如導購頁點擊率下降警示? 12. 是否建立顧客行為標籤,根據行為階段進行分層行銷? 13. 是否明確區分冷流量與暖流量,設計不同進溫策略? 14. 是否在網站與廣告中提供清楚、單一且明確的 CTA? 15. 是否有設計「破冰活動」引導潛在顧客主動互動? 16. 是否將漏斗轉換數據納入週期性檢討報告? 17. 是否有設定各階段 KPI 與目標轉換率? 18. 是否進行 A/B Test 測試不同導購流程或內容素材? 19. 是否針對高掉單點重新設計更順暢的顧客體驗? 20. 是否有跨部門共識與合作(行銷+業務+客服)共同優化漏斗? ​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恭喜!你們的導購漏斗暢通如高速公路,流量變現沒在怕,撿到大便宜! ⚠️ 50 - 75 分:你的漏斗還能救,重點是找出斷層趕快補起來! ❌ 低於 50 分:漏斗比濾網還漏,廣告錢全灑水溝,這波你真的撿到木倉了! ​ 💡【 Steven 提醒 】 導購漏斗不是設計一次就能萬事 OK,它是一條隨著顧客行為與市場變化持續優化的路。 你花的每一分廣告費,都值得被最大化轉換! ​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家導購漏斗健康嗎?留言分數、tag 同事一起來補洞,別讓流量白白溜走!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相關職缺
高雄市苓雅區 經歷不拘 學歷不拘
時薪220元以上
台南市中西區 經歷不拘 學歷不拘
論件計酬1,000~30,000元
台中市西屯區 經歷不拘 學歷不拘
論件計酬5,000~6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