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樂器製造及調音技術員

樂器製造及調音技術員
更多
月薪中位數
資料搜集中...
年資 3-5 年
資料搜集中...
年資 10 年以上
樂器製造及調音技術員 必備技能
你還缺?
?項已具備
登入看你專屬的技能分析
樂器製造及調音技術員 都在看
什麼是「心理急救」?跟心理諮商有何不同?專家授心理CPR5步驟:「A.L.G.E.E」
什麼是「心理急救」?跟心理諮商有何不同?專家授心理CPR5步驟:「A.L.G.E.E」
你曾經心中產生絕望感,有過自殺念頭嗎?當下若無法臨時求助專業諮商人員或心理師,有什麼方法可尋求緊急救援?有鑑於近年國人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簡稱華心)在衛生福利部支持下,引進澳洲「心理健康急救®」(MHFA)計畫,並將於9月4日正式開課,希望提升大眾對於「心理健康危機CPR」的認識。 文/馮逸華 由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本文導覽 什麼是心理健康急救?為什麼需要心理健康急救?心理健康急救怎麼做?衛福部首批培訓人員已啟動 什麼是心理健康急救? 華心心理健康急救專案經理、諮商心理師張瓈文表示,心理健康急救主要是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以一般大眾的角度,察覺身邊那些剛出現心理困擾、狀況惡化,甚至陷入危機的人,透過這樣的支持,可以先陪他們度過眼前的難關,一直到他們接受到合適的治療或資源,或者危機暫時解除為止。 張瓈文說明,一般人對於心理健康知識有興趣者,皆可參加培訓成為心理健康急救(MHFAider)的一員。特別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急救員無法取代專業人士,如心理諮商、精神科醫師等,但對於當事人在發生心理困擾當下,可以有能力帶來及時且正確的幫助。 張瓈文強調:「心理健康急救並不是治療手段,也不涉及診斷,旨在當親友、同事甚至陌生人出現心理健康狀況時,及早給予適當的幫助,應把它想像成在輕微心理症狀出現時,可早期介入的『心理版的CPR』。」 為什麼需要心理健康急救? 引進此計畫的台大公衛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書森表示,台灣成人常見精神疾病(以焦慮和憂鬱為主)的推估盛行率,從1990年的11.5%一路升到2010年前後的25%,等於增加了2倍多;雖然之後略為下降,但到2020年仍有20.03%,即約每5位成人就可能有1人面臨心理困擾,是社會大眾必須正視的嚴峻挑戰。 張書森說明,近年心理健康危機嚴峻,2024年自殺重回國人10大死因榜單,但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需要幫助,或者不知道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加上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和歧視普遍存在;此外,一般人想幫忙,卻常陷入「不知道如何幫忙」的困境。 張書森指出,研究顯示,心理健康急救可有效提升大眾對於心理健康相關知識、正確態度,以及伸出援手的意願,有正確的方法幫助他人,可幫助助人者減輕心理負擔,同時有助當事人加速康復。 心理健康急救怎麼做? 張瓈文表示,心理健康急救計畫的執行口訣為「A.L.G.E.E」,即「傾、聽、給、鼓、勵」,乍聽很簡單,但需要學習和練習才能做到位,上述課程有大量案例演練和討論,就是幫助學員說出來和做出來。 心理健康急救5行動,包括: A(傾),Assess:接觸及評估當事人情況,觀察有否有自傷或傷人或其他危機,並給予協助。 L(聽),Listen:不帶批判性地聆聽,細心聆聽當事人的心聲及感受,給予空間讓對方表達。 G(給),Give:給予當事人情感和實質支持,給予資訊及好轉的希望,例如幫當事人跑腿或陪伴做一些減壓及紓緩的活動。 E(鼓),Encourage appropriate:鼓勵當事人尋求適當的專業協助。 E(勵),Encourage other supports:鼓勵當事人尋求其他支持,例如向朋友傾訴心事或採取自助策略等。 張瓈文說,成為心理健康急救員,代表能在第一時間給予心理困擾者最初的協助,同時推動社會改善對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急救員需懂得建立界線,清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避免過度承擔。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要記得重視自我照顧,才能長久支持他人,發揮其真正價值。 衛福部首批培訓人員已啟動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柏熹表示,衛福部已將心理健康急救計畫納入行政院核定的「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2025~2030年)」,未來將結合跨部會、地方政府與民間單位,從社區出發,營造更具支持性的環境,期望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養,以及治療的可近性。 陳柏熹說明,衛福部規劃2025年9月起至年底前,將辦理8梯次培訓,受訓人員將近200人。每位學員需完成兩天、共12小時的課程,並通過線上考核,即可取得心理健康急救員資格,取得資格後,其中部分人員將接受進一步培訓,成為未來心理健康急救員的講師。 目前華心在試教階段已經培訓將近300名急救員,張瓈文補充,將來華心預計每年至少培訓1,000名急救員,一般成年人只要具備中文識讀和口說能力,都可至華人健康心理急救官網報名接受培訓。 (原文標題:心理急救是什麼?可取代心理諮商嗎?專家授「心理CPR5步驟」先這樣做) 小編推薦延伸閱讀 朋友說他不想活⋯我該如何回應?專家教「心理急救5步驟」先這樣回應 人為什麼會自殺?那一刻在想什麼?專家談自殺動機:感覺被它困住 勞工每年有6次「免費心理諮商」,適用對象、申請資格常見QA一次解答 3次免費心理諮商擴大至45歲!誰能申請、怎麼用?9大QA總整理
【104職場力】
轉換跑道後 一直找不到方向
轉換跑道後 一直找不到方向
目前待業中,10月中剛離職,上一份工作在欣興電子做設備助理,覺得東西很雜,錢領到真的太少了,所以兩個月離職。 在前一個工作是採購助理,是第一次接觸行政類別的工作,學到很多,同事也不錯,唯一就是主管是我堂姐,讓我壓力很大,影響身理,時常看醫生吃藥,也無法止頭痛,所以離職。 做最久的是宏達電子 品管八年,主要是抽驗檢測完成品,不用自己處理事情,一旦遇到問題直接向上反應,我個人認為這就是我的癥結點。 我喜歡單純例行公事的工作,不喜歡變化,但是我很三分鐘熱度,不愛動腦,身體累一點我不會在乎,但是也會在意朋友問你做什麼… 每天面對電腦一整天真的有點悶,但我也沒有什麼技能,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因為有兩位小孩,只能找週休二日,8-5的工作,真的只有行政比較能符合目前狀況
不只賣衣服!惇聚國際:把永續與審美變成你的終身事業
不只賣衣服!惇聚國際:把永續與審美變成你的終身事業
面對快速變遷的潮流,你是否懷疑時尚產業能提供一份穩定的職涯?本土知名企業惇聚國際給出答案:「我們致力於代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時尚品牌,將永續、雋永的生活風格融入日常」。惇聚國際不靠爆紅,而是靠團隊累積,不將人才放進固定框架,而是提供多語言課程、鼓勵跨部門學習,讓員工適性生長。如果你嚮往一個有品味、有成長空間、並能將對時尚的熱愛化為終身事業的環境,或許這就是你的最佳起點。 本文導覽(點擊可快速前往) 不只是販售時尚,而是生活風格的提案者讓人才適性生長,走出自己的路我們不是快時尚,而是時間的朋友好奇心,是進入時尚產業的最佳敲門磚下一位改寫時尚職涯故事的人,可以是你! 在快速變遷的潮流文化中,年輕世代對時尚的熱愛從未減退。無論是追蹤時尚網紅的穿搭日誌,還是關注最新的設計師聯名系列,時尚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當這份熱情轉化為職涯選擇時,許多人開始思考:時尚產業是否能提供一份既穩定又充滿成就感的工作? 惇聚國際,作為一家致力於代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時尚品牌,提供了一個值得探討的答案。在這裡,時尚不僅僅是外在的穿搭,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體現。透過深入的品牌理念與對員工發展的重視,惇聚國際展示了如何將對時尚的追求與職業成長結合,為年輕人開啟一條充滿可能的職涯道路。 不只是販售時尚,而是生活風格的提案者 「時尚品牌不只是賣衣服,而是提供一種生活風格與審美建議。」Jessica一語道破了惇聚國際在選品與經營上的核心精神。擔任品牌總監,她負責旗下飾品品牌如agete與Les Néréides,同時也擔任品牌引進與策略方向的重要角色。她的工作,絕不只是挑選「好看」的商品,而是理解每個品牌背後的價值主張,並思考如何將這些理念轉化為消費者日常中的實際穿搭提案。 惇聚旗下代理的品牌種類多元,從典雅夢幻的法國飾品到強調永續理念的年輕潮流品牌,不同品牌之間的共通點,是他們都能在生活中佔據「值得存在」的位置。Jessica以GANNI為例,分享她如何被這個品牌的ESG實踐所吸引。「他們是少數不刻意標榜永續卻從根本就開始執行永續精神的品牌,從布料研發到製成細節都很講究,像是用植物萃取纖維做皮革、使用再生素材製作服裝。這不是口號,而是真正的投入。」 她也強調:「時尚產業本來就是一個高消耗的產業,我們不能只是說說而已。」惇聚挑選品牌時,除了觀察市場熱度外,更會花幾年時間去評估品牌的經營狀況與穩定度,包括他們是否在亞洲已有佈局、是否具備長期發展潛力等。 因此,走進惇聚的門市或品牌據點,看到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流行,而是一種細膩選擇後的整體風格展現。Jessica補充:「我們喜歡那種穩定、雋永、跨世代的品牌。例如我們的起家品牌Les Néréides,從我們還是少女時期就代理至今,近二十年了。這類品牌之所以長期受到喜愛,不是因為潮,而是因為經得起時間考驗。」 這種對品質與風格的堅持,不僅體現在選品,更深入到第一線團隊的工作方式中。每位銷售人員、櫃位展示、商品搭配建議,都是品牌理念的延伸。惇聚相信:「商品好看不是唯一,更重要的是,怎麼讓它在現場與顧客之間產生共鳴。」 讓人才適性生長,走出自己的路 「我們真的不是一個靠老闆天才就能成功的公司,這是一個靠人吃飯的行業。」Jessica語氣堅定。對她而言,時尚品牌的競爭力,不單來自產品與市場,而是來自團隊:那些每天在櫃上、在辦公室、在倉儲與會議室裡,把品牌理念轉化為顧客體驗的每一位同事。 在惇聚,員工不是被放進固定框架的人力資源,而是被視為可以自由發展、適性調整的重要夥伴。Jessica提到:「我們看重員工自己的意願與節奏,不會強迫大家去做不適合的事。如果你對某個職能感興趣,公司是支持你跨部門學習的。」她口中的「人」,不只是基礎營運的執行者,更是組織文化與價值的具體實踐者。 這樣的理念,體現在許多實際制度與日常互動中。近年來,惇聚與知名職訓單位合作,為員工提供語言學習與Excel技能的免費課程。「不只是英語,我們連日文、法文都提供,因為我們的品牌來自各國。」此外,公司也積極鼓勵內部晉升,從店員成長為店長,甚至轉換跑道成為品牌經理都有可能。「這不是一條『一定要怎樣』的路,而是當你有興趣、有意願,我們會一起想辦法讓你走得更遠。」 這樣的彈性與支持,也讓惇聚成為許多新鮮人磨練實力、累積經驗的起點。Jessica強調:「機會不缺,重點是你要不要。工作也不難,難的是你有沒有好奇心。對人、對商品、對細節的好奇,是成為專業的第一步。」她認為,面對消費者、觀察商品穿搭效果、研究市場變化,都需要高度的主動學習與細膩觀察,而惇聚正是一個願意給人空間、也願意陪伴你磨練這些能力的環境。 「最終我們希望的是,每個同事都能長出自己的一套節奏與風格,而不是變成某種制式的產物。」 我們不是快時尚,而是時間的朋友 Jessica談起惇聚的品牌選擇策略時,語氣格外明確。與其追求一窩蜂的潮流,她更在意的是品牌是否擁有「雋永」的靈魂,也就是經得起時間考驗、具備獨立價值主張、不盲目隨波逐流。 在台灣的百貨與服飾市場中,新興品牌層出不窮,流行趨勢瞬息萬變,但Jessica認為,「不被快速汰換」才是一個品牌真正的競爭力。她以A.P.C.為例說明這樣的價值取向:「A.P.C.的創辦人曾說過,‘You do your trend, I do my work.’ 他們自己都笑說自己是做制服的品牌,因為很多款式十幾年都不變,但這正是他們重視本質、布料、細節的象徵。」 Jessica眼中真正有價值的時尚,不是刺激眼球的設計,而是能陪伴生活、歷久彌新的選擇。例如使用植物萃取、再生布料的GANNI,從布料研發到實踐ESG理念,不僅受到年輕族群青睞,更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中獲邀參與,成為少數以永續時尚為主軸而被國際看見的品牌。 「我們選的品牌,多半都是不追潮流、不取巧的。」Jessica補充說道,「那種穩定、跨世代、風格一致的品牌,就像我們做了十幾二十年的Les Néréides,可能在主流聲量上不是最火爆的,但始終擁有一群極為忠實的顧客。」 這樣的品牌觀,也自然形塑了惇聚的職場文化:不講求短期爆發,而重視長期經營;不期待立即亮眼,而追求穩定輸出。在這裡,員工每天面對的商品,不只是展示櫃中的品項,而是一份生活與審美哲學的延伸。Jessica傳達的訊息很清楚:惇聚販售的不是稍縱即逝、一窩蜂的流行單品,而是一種能被實踐於日常的風格態度。 好奇心,是進入時尚產業的最佳敲門磚 提及對年輕人進入時尚產業的建議,Jessica的答案只有一句話:「好奇心最重要。」這是她經過多年實務觀察所得的真實結論。 在惇聚,員工背景多元,有人來自設計、時尚科系,也有不少是半路轉行,靠著熱情與努力一步步站穩。「進這一行,十之八九的人都說自己是因為喜歡漂亮的東西。但喜歡是一回事,能不能把工作做好,關鍵在於你夠不夠好奇,對人、對商品、對市場、對細節,都是。」 她舉例說明:「你要願意去觀察顧客是什麼性格,喜歡什麼風格;你要思考商品怎麼搭才最好看;你要願意學習怎麼溝通、怎麼分析、怎麼解決問題。」這些能力,未必一開始就具備,但只要有興趣、願意投入,總有機會慢慢精通。 除了好奇心外,她也強調溝通力與「願意面對人」的特質。尤其對於第一線的品牌代表來說,與顧客的對話不只是交易,更是品牌風格與精神的傳遞。「我們的工作不是冰冷的系統操作,是很多一對一的現場互動。所以你要能理解人、與人連結,這比銷售話術重要太多。」 對於那些正考慮投遞履歷的求職者,她給出的建議很簡單卻實用:「不需要你一開始就完美,我們也不追求花俏。真誠、細膩、肯學,這幾個特質比什麼都重要。」 下一位改寫時尚職涯故事的人,可以是你! 在這個步調飛速、潮流瞬息萬變的時代,惇聚國際的選擇從一開始便與眾不同。不追逐熱點,而是穩健挑選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品牌;不複製制式化的管理,而是尊重每位員工的特質與節奏,陪伴他們在職涯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無論是經營品牌或培育人才,惇聚國際從來都不求速效,而是每一步都希望能經得起時間考驗。 一如Jessica在訪談中反覆強調:「我們不是靠天才,而是靠團隊;不是靠爆紅,而是靠累積。」這樣的觀點,讓惇聚成為一個不只是「有時尚」的地方,更是一個「讓人願意長久停留」的職場。 如果嚮往一個有品味、有成長空間、有同理文化的工作環境;如果不只是想賣衣服,而是想傳遞一種對生活的審美與態度,惇聚國際都會是幫助你打開時尚之門的正確起點。 惇聚國際精選職缺:成為品牌經營者 [joblist_plugin title='【惇聚國際】精選職缺,熱烈招募中' url='https://www.104.com.tw/company/111z929c' amount='5']
【104職場力】
有50萬要做什麼?累積財富5陷阱
有50萬要做什麼?累積財富5陷阱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w0pD0GZvVTw 你喔手上有50萬現金該做點什麽好? 這是你累積財富的5個陷阱 手上有5萬,不要換手機 手上有10萬,不要買精品 手上有50萬,不要買車 手上100萬,不要借別人錢 如果以上都被我說中了 拜托!如果你手上有300萬 請找合法專業的理財機構幫你規劃 不要自己瞎搞 當一個人存款50萬的時候 最容易膨脹,開始飄了,想著怎麽買買買 不然就是自己開始學理財,找那些小道消息 心甘情願的當個合格的韭菜 跳進資本市場為你量身定做的陷阱 讓你一夜返貧,把你牢牢的鎖在底層 在你賺的不夠之前,要先懂得怎麽花錢 把錢投資在真正可以累積財富的人事物上面 像是經營人際關係、送禮請客 換個優質的人脈圈、打理自己的狀態 讓自己看起來是有錢有質感的 捨不得花這些小錢 那要怎麽樣賺到大錢呢
尼歐教練 短影音行銷、自媒體變現、個人IP創業交流
為什麼減肥計畫總是失敗?
為什麼減肥計畫總是失敗?
是因為跑步跑不夠多?吃的不夠少?還是肌肉太少? 其實,大多是不夠「持久」。 當健身教練三年多,花錢上健身房的學生有90%都是想「減肥」,想要腹肌、想要平平的肚子,但大家都嚴重低估,從開始運動到擁有理想身材(六塊肌/馬甲線)有多困難。因此常常外觀還沒開始改變,就因為太累、太辛苦而放棄。 尤其像我們這種呼吸都會胖的凡人, 還要加上重訓、斷食、大量有氧。 但也別放棄得太早,失敗,只是因為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我建議可以從自己「不覺得痛苦」的方式開始,減少「意志力的消耗」,養成一個「可以達到目標的習慣」。 例如: 1. 跑步30分鐘 (痛苦) ---->快走30分鐘 (可以接受) 2. 健身60分鐘 (痛苦) ----> 健身30分鐘 (可以接受) 3. 不喝飲料 (痛苦) ----> 1周只喝1杯 (可以接受) 先培養適合自己,可以長久維持的「習慣」 再慢慢提高難度,加快達成目標。 也可以透過下面的方法 : 1. 設立短期目標 2. 知到自己在達成目標路上的哪裡 3. 知道自己進步了那些,也可以讓自己更有信心 感謝朋友耐心的閱讀 祝您在運動的路上, 可以更開心、成功。 想要養成習慣, 也可以閱讀James Clear的『原子習慣』 裡面有很多方法可以應用唷!
Kevin LU 我只是隨便練練
「那不是我的工作」一句話點燃職場戰火,主管怎麼辦?
「那不是我的工作」一句話點燃職場戰火,主管怎麼辦?
員工一句「那不是我的工作」,可能讓許多主管陷入管理兩難。本文解析「領多少錢,做多少事」心態的成因,並以囚徒困境視角指出主管該如何建立公平分工與合作機制,化解世代衝突。本文節錄自《解鎖Z世代職場即戰力》。 文/林洪澤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領多少錢,做多少事」的心態敢說「那不是我的工作」,真的是態度問題嗎?主管該怎麼辦?讓「分工透明」取代說教 「領多少錢,做多少事」的心態 作家李瑞基(이서기)的小說《只做一人份的工》(暫譯,딱1 인분만 할게요)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連二百萬都賺不到,為什麼我要做兩人份的工作?我領多少錢,就做多少事。」恐怕沒有比這句話更能讓職場前輩火冒三丈的了。這句話只是將「做多少事,領多少錢」的語序前後替換了一下,卻強烈地傳達出「不想做額外工作」的情緒。「只做一人份的工」這個書名也是一樣。因此,接收到這種言論的職場前輩,很難不跟著激動起來。 我認為新進員工之所以對這些事更加警覺,原因之一在於他們在學生時代經歷過的「分組報告」。對於在二十世紀度過學生時代的老一輩來說這也許很陌生,但Z世代非常熟悉分組報告這種授課方式,而這也是他們最不喜歡的活動。尤其Z世代的學生,不僅在大學時期要進行小組專題報告,甚至從中學或高中開始就有分組作業。進行分組報告的過程中,大多數人都碰過「搭便車」的組員。 當初之所以會將分組報告納入課程,是為了鼓勵多人合作,共同找出最佳方案,並在過程中培養合作精神。除此之外,這也是一種練習,讓學生在進入社會後能夠透過團隊合作解決問題。但現實狀況卻正好相反。事實上,在分組報告中一定能深刻體會到「共同負責就是無人負責」這句話的真諦。通常會由以組長為代表的幾個人負責全部工作,最後再與組員們分享成果。也就是說,如果小組中出現搭便車的人,其他組員勢必會蒙受損失。一旦有過這個經歷,學生就會認知到,如果主動去做一些責任範圍以外的事,就會成為自找麻煩的傻瓜。 當他們把這些經歷帶給他們的警覺心帶到社會上,就會出現問題。在與公司內部其他團隊合作,或者被調到跨任務編組(cross-task force,CTF)等協作組織工作以完成臨時專案時,他們往往高度警戒。如果在例行工作中增加協作業務或新任務,像是突然要求他們擔任小組專案的組長時,就會觸發他們的警覺心,脫口而出類似「那不是我的工作吧?」這種話。 這與老一輩「能者多勞」的做法互相牴觸。如今Z世代比較難接受「做得好就能得到更多工作,將來就會有回報」的良性循環。反之,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被默許的不公平。因此,如果要增加他們的工作量,必須事先承諾會針對額外的業務進行補償。但是,現實中很難找到一個將薪酬流程詳細劃分的組織,因此Z世代不接受額外工作,自然就成為明智的選擇。 敢說「那不是我的工作」,真的是態度問題嗎?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這件事是否真的明智。我曾在因緣際會下與韓國十大集團裡的某位執行長一起用餐,他認為部分年輕世代高喊「領多少錢,做多少事」的現象,不應該被視為態度問題。他堅稱,這類言論是關乎智力,而非態度:「說出這些話的年輕人把眼前的工作說得好像不是自己的工作一樣。也許他們以為自己很聰明,但事實正好相反,這樣的言行其實很愚昧。職場上的前輩之所以不說心裡話,並不是因為他們都傻瓜。事實上,很多前輩也都是『領多少錢,做多少事』,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大家只是心照不宣地不說出真實感受,因為如果這樣說,對方可能會變成敵人。」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明智的選擇」呢?在這裡,我們需要參考經典賽局理論「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囚徒困境中,兩名被懷疑為共犯的嫌疑人被各自叫到單獨的審訊室,給他們認罪的機會。如果兩人都沉默不認罪,將被各自判處一年監禁(因為他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如果兩人都認罪且互相指控,將被判處三年監禁(因為認罪無效)。如果一人認罪且指控對方,另一人沉默,那麼認罪的一方會被釋放,沉默的一方則會被判處十年監禁。在這裡,嫌疑人會考慮到底是認罪比較有利,還是不認罪比較有利。認罪等於背叛共犯,但如果共犯背叛自己,自己卻沒有背叛他,那麼吃虧的就只有自己。 這裡還有一個條件,那就是雙方不能對彼此的選擇採取任何報復。此時結果已經顯而易見,兩名嫌疑人都會選擇認罪。假設兩個人都為了自身利益做出理性的決定,那麼無論對方採取什麼行動,認罪都是有利的。不過這裡也藏著一個關鍵陷阱,那就是「一次性」這個條件會對結果帶來很大的影響。如果重複進行這個遊戲,這一局的結果就會影響下一局的結果。如果自己在這一局背叛了對方,對方可以在下一局報復自己,那麼雙方可能會朝著互利的方向,選擇對彼此都有利的「沉默」。 囚徒困境是集體行動問題(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的典型案例。在這裡,對個人來說最佳的選擇對群體而言卻並非最佳。關於社會應如何引導個人為社會的最大利益讓步,囚徒困境帶來了許多啟發。 在此我們必須認知到,學校裡的分組報告和職場上的合作有著根本上的差異。如果說學生時代的分組報告大多是一次性,那麼職場上的合作則大多是重複性的。這麼一來,如果以「那不是我的工作吧?」為託辭來迴避工作,一時之間或許能得到好處,但如果考慮到組織內部的「評價」體系,長遠來看就有可能蒙受損失。 主管該怎麼辦?讓「分工透明」取代說教 在當前這種情況下,我們該如何處理共同的業務呢?有兩種選擇。第一是放棄,認為「MZ世代很死心眼」的老一輩,在與年輕世代共事時反而更常主動分工合作。這是因為實在看不下去了,只好親自來做。短時間內這個方法可能會讓局面變得比較輕鬆,但無法持續太久。應該是說,增加的工作量實在很難讓人感到輕鬆,這個方法頂多只能避免眼前的衝突。 第二則是想辦法讓年輕世代親自動手。過去我做過各種工作,後來輾轉成為一名品牌行銷人員。行銷人員的考核是以各自的銷售額和盈虧為依據,因此要將團隊的共同任務分配給每個人,並不容易。但我們沒有因為看不慣就自己採取行動,而是在遇到需要共同處理的任務時召開正式會議。我們把「大家都討厭的業務」盡可能地分割、拆解,再分配給每個人。雖然很難做到完全公平,但重要的是沒有人會在背後吐苦水。至少分工的協議是在所有人都在場的情況下達成的,這就沒有什麼好抱怨的了。 節錄自:商周出版《解鎖Z世代職場即戰力:掌握「超合理、超個人、超自主」三大特質,建立跨世代順暢溝通、高效共事的團隊文化》/林洪澤 著
【104職場力】
履歷充實、面試機會少…她懷疑「照片太兇」害的 人資說真話
履歷充實、面試機會少…她懷疑「照片太兇」害的 人資說真話
2025-10-20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找工作時,履歷上的照片會是能否順利求職的關鍵嗎?一名女網友發文,稱她履歷寫得不差,但找工作一直不太順利,懷疑是履歷上的照片看起來太兇,有距離感,與工作形象不太符合。對此,有人資給出解答,認為照片不是評判標準,但如果工作有形象需求,確實有可能被刷掉,可以請專業人士幫忙修改。 延伸閱讀:履歷有無「照片」影響很大? 人資曝內幕:沒放直接刷掉 一名女網友在Dcard發文,表示自己從九月初一直找工作到現在,覺得履歷寫得不差、也有用AI修飾過,但得到面試機會僅有20~30%而已,總是不曉得哪裡出了問題。直到給朋友看過後,朋友認為應該是「照片」的問題,照片上她並沒有笑,看起來很兇,顯得有些距離感,與工作形象不太符合。 原PO表示,她也覺得可能是照片的問題,因為她是用學士服畢業照當大頭照的,當天很熱、同學們又很吵,導致拍照時沒有笑容。她也坦言很想重拍,但面對鏡頭又容易尷尬,對此詢問網友們的意見。 此文一出,有人資給出建議,照片不是選人依據,但如果工作形象需要,的確可能被刷掉,「我是人資,我挑履歷沒在看照片的,學經歷才是重點,不會因為性別、長相而排除求職者」、「我當面試主管的經驗,若如妳所說照片形象跟工作所需形象有差距,確實有可能被刷掉,可以再請其他職場經驗較多的人幫忙看看」、「我也是人資,照片太不正經真的不敢錄取,若履歷又很普,就算缺人沒經驗也不敢冒險找」。 有網友提出其他建議,「可以去快照亭拍拍看,反正很便宜不喜歡也不虧,我不喜歡對著人拍照,對著機器還可以,而且一直重拍成本也低」、「我個人建議不要放學士照」、「把需求跟照相館說大部分都會引導妳拍出想要的照片,反正都數位相機,多拍幾張挑選不會增加什麼成本」。 履歷「照片」學問大! 履歷表要不要放照片?履歷大頭照怎麼拍?|人資老實說 內政部修正身分證照片規定,手機自拍「鏡像相片」不可行|常見證件大頭照尺寸 履歷上一定要放照片嗎?大頭照其實是第一印象,而非「顯示圖片」 履歷5精華|履歷照片放不放?3技巧面試邀約差很大
【104職場力】
尋找建模、訊號處理、控制理論方面的刷題網站
尋找建模、訊號處理、控制理論方面的刷題網站
大家好,我現在正待業中,年近40,已具備十幾年工作經驗 我的在職進修研究所專長為控制理論,在五年前畢業後從事感測器演算法工程師,先前從事小型嵌入式系統的開發,日前想轉職做軟件系統架構師。 曾經有HeadHunter跟我諮詢過後,推薦我上LeetCode網站刷個至少100題以上再去找公司面試,我照做了,但直到我去面試一間穿戴裝置感測器演算法開發的職缺,考官要我在Coding Test實作IIR Filter,我並沒有在LeetCode做到這種題型,我才發現LeetCode的題目屬性可能與面試單位著重的面向不同。 這讓我開始意識到,應付考官出題,刷對題目的重要性,想請問有在感測器訊號處理方面、系統建模方面相關的刷題網站或著題庫,方便我練熟這方面的題目?
2同事生子後離職…他疑惑「請育嬰假多可怕?」 過來人:這類職場無敵
2同事生子後離職…他疑惑「請育嬰假多可怕?」 過來人:這類職場無敵
2025-10-20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請育嬰假真的會影響工作嗎?一名網友發文,稱有兩位同事生了小孩後都離職了,他老婆認為是想請育嬰假被勸退離職,讓他好奇:「真的這麼可怕嗎?」對此,多數網友分享經驗,指出如果是上市櫃公司或公職一定可以請假,但小公司就不一定了。 延伸閱讀:休完育嬰假、復職卻被公司刁難,我該怎麼辦?|法律小教室 一名網友在PTT發文,表示近期有兩位同事生小孩後離職,因為彼此不熟,他並不知道原因,但感到很好奇,認為生小孩才需要錢,為何選擇這時間點辭職呢? 原PO表示,他的老婆覺得可能是想請「育嬰假」被勸退離職,尤其是男員工更不能請;就算請了,回來公司可能也沒他的位子,會被要求換部門或職位調動,升遷跟薪資都會有影響。原PO懷疑是否真的那麼可怕,對此詢問網友們的意見。 此文一出,有網友分析員工離職的可能性,「沒上班期間沒獎金,合理啊,你的工作也是其他人分擔掉」、「很多是順勢離職吧,不過升遷被卡走倒是常發生」、「沒事吧,但捨不得小孩直接不做了」、「如果是主管更不能請了,位子肯定換別人做」、「容易被取代的行業就很可能,比如保險業」。 也有網友提到,公職和上市櫃公司請假都沒有問題,但小公司就不一定了,「上市櫃公司上班應該都可以請」、「公家單位一定可以,私人企業不好說」、「看單位和公司吧,公家機關請這種留職停薪是無敵的」、「我司一堆人請一年啊,回來也是好好的,上市櫃公司沒這問題,問題就是小公司才會這樣搞」、「越是大的公司越不敢亂搞」。 根據《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6條,受僱者任職滿6個月,在子女滿3歲以前,可以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到子女滿3歲為止,但不能逾2年。此外,17條更明文規定,受僱者於育嬰留職停薪期滿後,申請復職,除了特殊情況以外,雇主不能拒絕。
【104職場力】
拚毛孩經濟...寵物業加入北市徵才 餐飲5萬起跳徵廚師
拚毛孩經濟...寵物業加入北市徵才 餐飲5萬起跳徵廚師
2025-10-20 聯合報記者林麗玉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北市就業服務處今起至23日,全市7就業服務站辦現場徵才,邀20家企業參與,近年寵物經濟蓬勃,逾百家直營門市的萬達寵物連鎖體系本周加入徵才行列;另外,餐飲業仍是本周徵才主力,首次參加就服站徵才的春申食府徵頭凳師傅薪資5萬8起。 北市勞動局表示,本次徵才活動邀安心食品(摩斯漢堡)、王品餐飲、春申食府、逐鹿餐飲、群品餐飲、新格食品(虎留香)、阿爾法餐飲、四海遊龍、柯旅天閣旅館、錢櫃KTV、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永欣居家長照、長安健照事業、暖心居家長照、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萬達寵物、隆順安全食品等20家企業。 首次參加就服站徵才的春申食府,主打高端上海菜,廚房頭爐、頭凳師傅薪資58,000元起,二爐師傅也5萬元起薪。另一新加入廠商新格食品(虎留香)則開出店長薪資上看5萬3000元,正職人員起薪介於40000到44000元。 本次徵才活動中,餐飲業成為主力,共有9家知名餐飲品牌參與,提供廚務主管、儲備幹部、內外場服務員、廚師、收銀等多項職務,從無經驗入門至中高階管理職一應俱全,紛紛強調優於勞基法的待遇與完整培訓機制,提供良好起薪,更有明確的職涯發展方向與福利保障,誠意十足。 另外,近年寵物經濟蓬勃發展,帶動相關就業需求快速增加。擁有逾百家直營門市的萬達寵物連鎖體系本周也加入徵才行列,釋出門市銷售顧問、寵物美容師、行銷企畫、人資專員等多項職缺,其中行銷及人資職務需具備相關工作經驗,歡迎對寵物產業有熱忱的求職朋友前來應徵。 北市就業服務處提醒,現場徵才活動為免費參加,無須事前報名,求職者可依照個人興趣與職涯規劃,自由選擇廠商進行面試。穿著整齊,展現自信與誠意,為自己創造職場新契機。 徵才活動地點及時間,整理如下: 10月20日下午2時至4時 景美站(安心食品) 10月21日下午2時至4時 西門站(微笑單車)、北投站(柯旅天閣、永欣居家長照)、內湖站(美廉社、阿爾法餐飲) 10月22日下午2時至4時 西門站(春申匯集) 10月23日下午2時至4時 信義站(逐鹿餐飲、新格食品、阿爾法餐飲、王品餐飲、市立聯合醫院、錢櫃、台灣主婦聯盟、長安健照事業居家長照、微笑單車、全家便利商店)、景美站(四海遊龍)、艋舺站(群品餐飲、暖心居家長照、隆順安全食品)、西門站(美廉社)、南港東明站(美廉社、萬達寵物、阿爾法餐飲) 公司名稱工作機會摩斯漢堡_安心食品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看職缺王品餐飲股份有限公司看職缺春申食府_春申匯集有限公司看職缺逐鹿餐飲有限公司看職缺王品餐飲集團_群品餐飲股份有限公司看職缺虎留香餐飲事業正職夥伴看職缺阿爾法餐飲股份有限公司看職缺四海遊龍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看職缺天閣酒店/THE Tango HOTELS_柯旅天閣股份有限公司看職缺錢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看職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看職缺臺北市私立永欣居家長照機構看職缺臺北市私立暖心居家長照機構看職缺有限責任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看職缺萬達寵物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看職缺隆順漁業集團順億_隆順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看職缺 延伸閱讀: 王品集團旗下餐廳有哪些?餐飲業薪資福利及工作機會|餐飲集團品牌懶人包 餐飲三巨頭搶才…年薪200萬 外場起薪上看5.25萬 台灣餐飲業新勢力!六角、王座、全家餐飲、路易莎等關鍵產業圖解|最新工作機會 餐飲品牌第4季掀出海潮!瓦城插旗比佛利山、炸雞大獅落腳維吉尼亞
【104職場力】
用AI自動化工具幫助公司業務成交率提升 2.5 倍,業績成長 35%!
用AI自動化工具幫助公司業務成交率提升 2.5 倍,業績成長 35%!
傳統的網路陌生開發跟廣告投放 在人工操作下,成效也慢慢下降, 要跟上市場節奏,你必須懂的運用AI。 💡 AI 業務工具能幫你做的事: 1. 自動開發:從網路上蒐集名單、篩選潛在買家。 2. 自動跟進:流程控管、即時提醒,讓機會不再流失。 3. 自動提案:幾分鐘完成簡報與提案內容。 4. 自動客服:70% 例行問題交給 AI,讓人力專注成交。 我們公司去年一整年實際導入AI工具後的成果: ✅ 成交率提升 2.5 倍 ✅ 公司業績成長 35% ✅ 預測準確率達 85% 善用AI自動化工具 ,簡化例行公事。 讓公司人力專注在業務成交。 ▋想系統學習更多創業與企業經營內容 【 戰國策戰勝學院 】提供量身打造的課程及顧問服務 - 更多資訊請至:www.mo.com.tw - LINE 諮詢請洽:@119m ▋想聽到更多執行長COM的經驗談 【 經營者的勝利學 】各大Podcast及Youtube熱播中 ▋在Spotify上收聽: https://open.spotify.com/show/47ewiUgDk1i0PHRXvgnfaJ #企管顧問 #經營管理 #企業管理 #AI工具 #AI應用 #人工智能 #AI行銷 #陪跑顧問 #經營流程 #企業經營 #經營者的勝利學 #執行長 #經營者
林尚能 戰勝學院
工作資歷有限,能力不足,待業
工作資歷有限,能力不足,待業
    42歲的我工作資歷有限,最近這份是保全,基本上就是現學現賣,簡易的包裹收發、信件投遞,及巡邏、剩餘時間漫長等待!空閒時間真的是在浪費而已!我最終還是覺得不適合而離開。     4、5、6、8、9月都在保全,從科技廠到社區大樓!換了三家務業,第一家是同事無故刁難,及造謠毀謗有意搞小團體排擠看不慣的我,第二家則是老闆翻臉像翻書一樣,任意給人臉色看,工作態度性情上的轉變令我感到不舒服而影響工作中與他之間的關係及溝通問題,最後一家我是認為工作太多時間處於沒事做。走人換務業的原因。      至目前我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左肩手無法抬高舉起、右手開放性骨折,頭腦個性心性我覺得很難形容出可以適合自己的工作型態,我也無一技之長,現前急忙找工作中不斷的被心理這些陰影淹沒。       我真希望有人從中給我片刻的提醒跟小見議,在人生這條路上能夠看見自己付出改變!
從儲備幹部到總經理:星展銀行MAP如何實現職涯三倍速快轉?
從儲備幹部到總經理:星展銀行MAP如何實現職涯三倍速快轉?
對年輕的高潛力人才而言,職涯起點的重點不只是累積經驗,更重要的是找到能「加速成長」的跑道,比同齡人更快邁進。星展銀行的儲備幹部計畫(MAP)正是為此量身打造的職涯快車道:提供首年百萬年薪,24個月內,你可能迎來轉調、晉升,甚至站上海外舞台,提前體驗領導與決策的現場,成就「一年抵三到五年」的驚人成長曲線,不只是更快前進,而是更早遇見那個更強的自己。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點擊可快速前往指定段落閱讀) 同樣的工具,MAP 走得更快多元導師守護,在高速節奏中前進不同的成長路徑,共同的起點MA的極致典範:二十年後的掌舵人公司給舞台,但職涯要自己掌握提早遇見更好的自己 對多數剛踏出校園的年輕人而言,在職涯初始,一份能累積經驗的工作或許已經足夠。但對那些眼光更遠、學習力強、渴望挑戰的high achiever來說,僅僅如此難以滿足。他們希望在最短時間累積最多元的歷練,走上最大的舞台,並比同齡人更快往前邁進。 星展銀行的儲備幹部計畫(Management Associate Programme,MAP),正是為這群人量身打造的加速跑道。這不僅僅是單純的儲備幹部計畫,而是一條職涯快車道:首年百萬年薪、24個月就有晉升與轉調機會,更有跨國舞台等著挑戰。這條「一年抵三到五年」的成長曲線,讓高潛力人才能在職涯初期就搶得先機。 星展銀行期待透過儲備幹部計畫,招募敢於實踐星展銀行的員工價值主張(EVP)—「Be the Best 追求卓越」、「Be the Change 引領變革」與「Be the Difference 發揮影響」的青年菁英,與星展銀行一同引領台灣金融邁向新格局。從計畫推行至今,見證了無數新秀的蛻變,他們累積專業、磨練領導力,並逐步成為部門骨幹與管理者。 同樣的工具,MAP 走得更快 許多人對儲備幹部計畫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密集課程」與「制度化培訓」,但星展銀行的MAP卻採取完全不同的設計思維。從第一天起,MA即被投入真實的業務場景裡,在實戰中學習,在挑戰中成長。短短12個月的培訓歷程中,MA 們親身參與一連串具高度挑戰性的專案,結合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團隊帶來嶄新觀點與成果。透過與資深領導者的交流與指導,他們不僅培養跨部門的協作與領導力,更在過程中快速累積關鍵經驗,為未來成為各領域的中堅領袖奠定堅實基礎。 星展銀行人力資源處負責人朱麗文Julia 解釋:「學習並不是把所有課程修完再開始工作,而是隨時補充需要的能力,然後立即在真實情境裡應用。」這套設計被稱為3E架構:做中學(Experience)、及互相學(Exposure)及課堂學(Education)。課堂學只佔一小部分,透過內部數位平台提供碎片化學習機會,讓知識隨時更新;最核心的七成來自「做中學」,透過承擔具挑戰性及影響力的專案累積實力;剩下的20%「互相學」是讓MA透過跨域合作與舞台能見度,被更多人看見與信任。 MAP 背後最深層的設計理念,不僅講求速度,也重視發展的深度。MAP 採用直接到指定職位(Direct-to-Role)的養成路徑,讓MA直接鎖定專屬職能領域,透過長期參與核心業務、負責具戰略意義的專案,累積紮實的專業知識與產業理解力。同時,計畫也著重於建立人脈網絡與組織影響力,MA在過程中會與不同團隊密切協作,並有機會觀察與學習各種領導者的管理風格與決策思維,讓他們不僅「學會做事」,也逐步理解如何「帶人、帶團隊」。 星展銀行人力資源處負責人朱麗文Julia指出: 「同樣的資源放在不同人身上,效果大不同。對MA來說,差異就在於節奏。」 因此,MA能更早接觸跨部門專案,更快完成轉調,也更快被推向重要舞台。於是,同一套工具,在MAP裡更可以體現加速度。 多元導師守護,在高速節奏中前進 對參與MAP的年輕人來說,這份「加速感」很快就能感受到。當同齡的新進員工還在熟悉流程、觀察文化時,MA已經被推上專案現場,並在導師的協助下承擔責任。 Julia說:「我們希望他們一開始就習慣在挑戰中成長,這樣未來面對更大的舞台才不會退縮。」她同時強調,這並不是要新人獨自硬撐。MAP的設計裡有完整的導師制度,導師可以是直屬主管、跨部門導師,或是由多位導師所組成的導師團,甚至還有與高階主管定期對話的安排。這些支持,能在挑戰最吃重的時刻,提供必要的方向感。 不少學長姐回憶,十二個月的培訓歷程就像「加速版的人生」,,每隔一段時間就迎來新的挑戰。雖然節奏緊湊,但因為有導師相伴,他們更快學會了承擔與突破,把壓力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不同的成長路徑,共同的起點 如果把時間軸攤開來看,就會發現許多表現優異的學長姐雖然走過的道路各有不同,但他們常都從MAP出發。 先看Stanley的例子。透過MAP的結構化培訓各項專案磨練,他在短時間內累積跨域協作與解題的能力。計畫結束後,很快地他就獲得外派新加坡的機會,那是他人生第一次面對未知舞台,既害怕又想證明自己。 他回憶道: 「剛到新加坡時,沒有人會把你當新人,你必須立刻扛下責任。」 而在MAP時期的種種歷練,正好成了他站穩腳步的底氣。 另一種典型則是Peter。他在台灣早已是信貸部門主管,卻選擇離開熟悉的環境,到新加坡從結構型商品重新開始。 他坦言,當時心裡想的是: 「這是一個全新的機會,試完也許可以多一條路。就算不適合,我原本的專業還在,也沒有浪費什麼。」 他敢於歸零,並在半年內硬是考下四張專業證照。對他來說,MAP助他培養出一種持續拓展的韌性,讓他在任何階段都能再次出發。 Melody的成長路徑又不一樣。她說話輕柔而堅定,不是典型搶著發光的人。但在MAP的歷練中,她的潛力被看見,邀請她參與總部數位轉型的旗艦專案。 她說:「公司都願意相信你,你更要相信你自己。」那段經歷也讓她重新定義職涯的意義: 「我不是來證明自己夠好,而是來探索自己可以有多好。」 從台灣到新加坡,她學會了如何在國際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至於Kazaf,則把職涯當成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重建。從環球金融交易到新加坡做聯貸,再回台挑戰消金,他笑著說:「我還是不敢置信,他們居然敢讓一個完全沒有聯貸經驗的人去總部做聯貸。」這段經歷,正完美試煉了MAP所留下的核心能力—快速適應與勇於承擔。對學弟妹,他認為:「別等準備好,你只要願意出發,就代表你已經走在對的路上了。」 性格不同、場景各異,但共通點卻驚人一致:無論是高潛力人才培訓計畫HIPO Programme,或是策略性人才指派與輪調計畫STAR Programme,他們真正的起點都是MAP。在職涯之初就習慣快轉的節奏,才能在往後的舞台上不斷突破,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MA的極致典範:二十年後的掌舵人 對於許多正有意探索MAP的年輕人來說,也許很難想像自己未來能走到哪裡。但星展銀行(台灣)現任總經理黃思翰,就是最具體的成功範例。 2004 年,他以MAP新鮮人的身分進入星展銀行,從第一天起便被放在職涯的快車道上。在環球金融市場深耕 10 年,他累積了豐富的專業經驗,也因此獲得晉升為領導者的機會,得以服務全球客戶。隨後,他更成功完成花旗消費金融業務的整併,卓越的表現讓他被委以重任,跨國來台開啟職涯新篇章。這些早期在MAP打下的基礎,讓他在面對陌生環境或新任務時,總能迅速適應並帶領團隊找到解方。 如今,他已是星展銀行(台灣)的掌舵人。在他的帶領下,星展銀行持續在財富管理與數位創新上走在前端。2025年,星展銀行在《財訊》「財富管理大獎」中一舉奪下三項殊榮,成為該屆唯一獲獎的外商銀行;另外,也接連獲《Euromoney》與《Asian Private Banker》評為「台灣最佳國際私人銀行」。不僅如此,星展銀行還獲得《104人力銀行》頒發的「2024 最佳雇主品牌獎」。 這些成績,既是組織實力的展現,更印證了MAP能為個人職涯奠定的長遠價值。從新鮮人到總經理,這條輝煌的職涯路並非遙不可及,而是真實發生的故事。 公司給舞台,但職涯要自己掌握 談到MAP的價值,Julia 特別強調一個觀點:公司能提供舞台,但職涯的方向仍要自己掌握。 「我們在乎的不只是履歷上的經驗」她解釋。對MAP候選人的評估,著眼的不是單一成績,而是更全面的特質。除了學業表現之外,還會觀察在校園社團、比賽、專案,甚至家庭活動中的角色,因為這些最能反映一個人的組織力、解題能力與主動性。在變化快速的金融環境裡,數位敏感度、學習敏捷度與領導潛質,都是特別被看重的能力。 然而,她也提醒,MAP並不是一條被設計好的「標準路線」。星展銀行的文化鼓勵每個人為自己負責,即使有導師、資源和制度的支持,能否把握成長機會仍取決於個人態度。「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加速,但不會替他們決定目的地,」Julia 說。這意味著,當機會出現時,MA必須主動爭取,並把挑戰轉化為成長,這才是日後脫穎而出的關鍵。 提早遇見更好的自己 星展銀行的MAP絕不是單純的培訓計畫,而是真正的職場加速器。它讓高潛力的人才更早承擔責任,更快習慣挑戰,也更容易在國際舞台被看見。對渴望加速成長的年輕世代來說,這是一次能將同齡人三到五年的歷練,濃縮在短短十二個月的機會。參加了MAP,就等同按下了成長的快進鍵。 升遷與頭銜或許是過程中的努力成果,但更重要的是,MAP改變了職涯的節奏。那是一條被加速的軌跡,當別人還停留在起跑線附近,他們已經向前奔去,提早遇見更好的自己。 [joblist_plugin title='【星展銀行】最新職缺馬上看!' url='https://www.104.com.tw/company/oct97rc' amount='5']
【104職場力】
外派年終雙份、年假30天!「農業界台積電」如何攜手人才走向世界?
外派年終雙份、年假30天!「農業界台積電」如何攜手人才走向世界?
在多數產業拚命留才的時代,「農友種苗」卻能讓年輕人甘心留下。外派薪資翻倍、年終雙份、年假30天起跳,加上透明升遷制度與國際發展舞台,這間被稱為「農業界台積電」的公司,正種出人才的無限未來。 文/邱煜庭 由Cheers授權轉載 本文導覽 農業≠務農,「農友種苗」的多元職務打破想像員工年輕、離職率低,農友種苗怎麼辦到的?南漂打破家人疑慮,從不支持到驕傲 這間種子公司正在種出人才的廣闊未來。全台最大種苗公司農友種苗,正用清晰的職涯升遷、國際發展舞台與培訓資源,翻轉想像,讓年輕人願意為農業南漂,甚至走向世界。 在菲律賓的艷陽下,趙子平站在試驗農場的田邊,和當地同事討論新品種蔬果的生長狀況。另一邊,他的筆記型電腦螢幕上正顯示新總部的平面圖,待會還要與總經理視訊匯報下一階段的建設進度。 這位年僅26歲的年輕人,三年前替代役結束後便加入農友種苗,歷經國內兩個職位的歷練,今年初被派駐至菲律賓關係企業,擔任總經理助理。 如今,他的工作內容涵蓋行政、行銷,以及協助三個研究農場的試作與新品種開發,還要參與新總部的規劃。 「我當初選擇農友,就是因為知道有外派機會,這對我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趙子平坦言。 農業≠務農,「農友種苗」的多元職務打破想像 身處農業領域卻能外派出國,「農友種苗」是何許企業? 位於高雄大樹區的農友種苗,由西瓜大王陳文郁於1968年創辦,是台灣最早、也是最大蔬果品種育種公司,培育超過3,000種蔬果,種子更是銷往全球170個國家,被譽為「農業界的台積電」。 打開104人力銀行,農友的徵才清單上除了田間管理、育種研發,還有派駐海外儲備人員、行銷企劃、國外市場業務、倉儲物流管理等職務。許多都與全球市場連動,清晰表明,現代農業不等於單純務農。 這些職務對專業能力要求極高,例如育種研發人元需具備農業或生物相關專業背景,並熟悉統計與資料分析;國外市場業務則需英語流利,並了解國際貿易與進出口流程。 除台灣的多元職位之外。農友種苗在如菲律賓、越南、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印度、美國都設有關係企業,當地的台籍幹部職,提供了人才國際歷練舞台。 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部副總經理游煜華(首圖左)直言:「現在的年輕人不單只會被農業情懷打動,他們更看重這個產業有沒有前景,有沒有制度,能不能發展。我們希望他們留下來一起打拚,而不是只來一下就走。」 員工年輕、離職率低,農友種苗怎麼辦到的? 能說出這句話,農友的底氣來自於員工結構。 全公司338名員工中,40歲以下合計超過一半,其中20到30歲的年輕員工佔比高達20%,31到40歲則是最大宗的32%,且離職率長期維持在5%左右。這在普遍高齡化的農業領域中非常罕見。 不僅如此,游煜華更表示,有許多年輕員工是從中北部「南漂」到高雄。 強大的人才吸力,除了靠農友在農業界多年深耕的金字招牌外,受訪的員工也都不約而同地提到制度完善、發展前景明確這一重點。 以外派為例,其分為專門招募的派駐海外儲備人員,以及依據業務需求徵選的在職員工,建立在完整選才與培訓流程上: 專門招募:主動招募派駐海外儲備人員,需長期派駐,要具備執行田間蔬菜種子生產、管理營運及銷售的能力 內部選才:先徵詢員工意願,並觀察其在專業能力、跨文化溝通、獨立作業與部門協作的能力。 外派前培訓:包括跨部門、甚至跨國輪調、熟悉不同流程與產品線,並與外部機構合作提供英語能力訓練,主要針對商業交談、會議表達與跨國協作進行強化。 行前準備:安排生活與工作說明,協助當地住宿、交通等事宜。 1. 30天假、薪資翻倍,留才誘因高 此外,農友給予提供的條件也很具競爭力:外派加薪最多一倍,可自行選擇兩種幣別的領取比例,年終獎金雙份;每年四趟全額補助的往返機票,若無法返台可轉給家人前往探視,年假一律30天起跳等等。 「雖然責任很大,但作為幹部,能接觸到經營層面的工作,對職涯成長幫助非常大。」趙子平說。 目前22位海外派駐人員中,就有14位是由內部人員提拔而成。 2. 升遷、技能與成長路徑,網站就查得到! 為了讓員工看見未來,農友建立了清楚的「學習地圖」,將每個職位、職級的晉升條件公開透明,所需技能與經驗都在公司內部系統,不以年資作為唯一標準。 游煜華說,這張升遷地圖搭配年度的「技能盤點」,會針對員工的專業技能、語言能力、跨部門協作等面向進行檢視。 員工在績效面談時,主管會對照學習地圖,討論距離下一階段還差哪些知識或技能,形成個別化的培訓計劃。 她表示:「我們不憑感覺升遷,而是讓發展路徑清楚且透明化。年輕人如果知道缺什麼、該補什麼,就會更有方向地往前走。」 而因為農業工作對經驗的看重,以及「五代同堂」的職場特色,農友培訓制度相當強調跨部門與跨世代的交流。 透過內部知識管理平台,將老前輩的經驗與SOP系統化紀錄,新人可快速上手,縮短學習曲線。而資深員工在退休後也有機會被回聘為顧問,持續指導年輕同仁,確保知識不斷層。 ▲農友種苗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部副總經理游煜華(圖右二)。(攝/盧春宇,由Cheers授權轉載) 南漂打破家人疑慮,從不支持到驕傲 因此農友不僅在普遍認為農業人才凋零的時代,還能吸引年輕人南漂,更能成為員工家人都炫耀的公司。 例如來自新竹,27歲的林岱玉,畢業後第一份工作便進入了農友的產銷規劃課,負責蔬果品種的試種與生產規劃。 身為女性,她的家人起初因對於農業日曬雨淋的印象,一開始並不支持這份「接地氣」的工作。但實際上她的工作範圍可以接觸市場調查、品種規劃、生產計劃甚至國際物流,從選品、計劃、執行到成效評估都由自己主導。 如今,父母態度也轉變,每逢親友就會介紹她在「國際級種子公司」工作。 農友種苗的離職率能長年維持在約5%,在農業人口高齡化與斷層的背景下,是一套清楚的職涯制度、完整的培訓設計,以及讓青年走向國際舞台的機會。 從林岱玉的南漂,到趙子平的菲律賓派駐,農友種苗正用一顆顆「制度的種子」,在遙遠南方為農業種下新的想像。 「我們希望讓年輕人知道,其實農業也有很大的舞台,不論在台灣還是在海外都能一展長才。」游煜華說。 (原文標題:外派加薪最高一倍、年假30天起跳,還有兩份年終!「農業界台積電」用一粒粒種子賺170國世界財) [joblist_plugin title='更多104【農友種苗】工作機會' url='https://www.104.com.tw/company/ypy91so' amount='5'] 延伸閱讀: 【雇主品牌實戰】統一超商的成功關鍵:從服務業缺才到人才磁鐵的轉型之路 用心栽培,用愛灌溉──北科附工農場經營科的專業人才養成 黃金人才倦怠離職、新世代不接班!從「領導力真空」看見企業留才的致命危機 比年終、加薪更吸引人!這家公司把「留才」的心意,放入每天豐盛的員工餐盤裡 讓饕客與居民一起「搶魚」!台東這家小漁場,如何活用古老技藝,玩出千萬營收與社群奇蹟? 服務業人才荒,這家飯店完全沒在怕!獨家心法解鎖中高齡潛力,善用彈性策略度過缺工潮
【104職場力】
每天一口就行!醫揭研究:喝咖啡可降死亡率 超過「這杯數」恐反效果
每天一口就行!醫揭研究:喝咖啡可降死亡率 超過「這杯數」恐反效果
2025-10-07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咖啡不只是提神飲品,還可能與長壽有關!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近日在臉書發文指出,一項追蹤超過1萬7千名健康受試者、長達19年的大型研究發現,不論每天喝多少咖啡,甚至「只喝一口」,都與較低的總死亡率、癌症死亡率與心血管死亡率有關。該研究刊登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蔡明劼指出,研究顯示咖啡的攝取量與死亡率呈現「U形曲線」,也就是說「喝適量最好」。每天飲用約2.5到4.5杯的咖啡,與最低死亡風險相關;若超過4.5杯,健康效益反而減弱。 延伸閱讀:咖啡、無糖茶不能取代白開水補充水分!「喝水減重」有法則 不少人擔心加糖會抵銷咖啡的好處,但研究也發現,「有糖咖啡」同樣能降低死亡率,最佳飲用量仍落在每日2.5到4.5杯。不過,若加糖過量且飲用超標(例如每天超過4.5杯、每杯含糖5克以上),死亡風險反而升高。 至於健康效益的來源,並非咖啡因本身。蔡明劼指出,即使是「無咖啡因咖啡」也能降低死亡率,其關鍵可能在於咖啡中的多酚成分,像是一種叫做「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s)」的物質,具有抗氧化及抑制血小板凝集的效果。 蔡明劼也提醒,雖然咖啡對健康有諸多好處,但不能忽略「生活型態」的影響。他表示,喝咖啡的人是否同時擁有較佳的生活習慣或經濟條件,進而間接降低死亡率,仍需進一步研究釐清。 他建議民眾在享受咖啡香的同時,應維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搭配愉悅心情與適量咖啡,才是保持健康的最佳策略。
【104職場力】
企業舊品牌轉型變革的要領
企業舊品牌轉型變革的要領
企業舊品牌轉型變革的要領 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許多舊品牌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科技的迅速進步以及新興競爭者的崛起,迫使傳統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其經營模式,並進行必要的轉型與變革。然而,轉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舊品牌企業的轉型是一場長期且艱鉅的挑戰,但同時也是一次重生與再創輝煌的契機。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以開放的心態面對變革,以創新的思維重塑品牌價值,以數位化技術驅動業務發展,並始終將消費者需求放在首位。唯有如此,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並開啟全新的成長篇章。 一、重新定位品牌價值 舊品牌企業往往擁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積澱,這既是優勢,也是挑戰。在轉型過程中,企業需要重新審視其核心價值,並將其與當前市場需求相結合。例如,傳統品牌可以透過強化其歷史故事來突出「經典」與「品質」的形象,同時融入創新元素,以吸引年輕一代消費者,品牌價值的重新定位不僅僅是口號或廣告語的更新,而是需要深入了解目標客群,並在產品設計、服務體驗以及溝通方式上全面落實。例如,一家以製造高品質家電聞名的傳統企業,可以進一步強調其產品的環保性與智能化,從而符合現代消費者對可持續發展和科技便利性的追求。 二、擁抱數位化轉型 數位化已成為所有行業不可忽視的趨勢。對於舊品牌企業而言,數位化不僅僅是建立一個電子商務平台或開發一個手機應用程式,而是需要全方位地整合數位技術到業務流程中。例如,運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行為,精準預測市場趨勢;利用人工智慧(AI)提升供應鏈效率;或者透過社群媒體進行品牌互動與行銷,數位化轉型還需要改變內部組織結構與文化。例如,傳統企業可能需要引進具備數位技能的人才,並鼓勵員工接受新的工作方式。同時,高層管理者也需要具備數位領導力,以確保整個組織能夠順利實現轉型目標。 三、創新產品與服務模式 舊品牌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可能曾經在某段時間內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但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過去的成功模式可能無法再持續吸引消費者。因此,創新成為轉型中的核心任務之一。 創新不僅僅是推出全新的產品,而是要在產品設計、功能、包裝以及服務模式上進行全方位的探索。例如,某些傳統食品品牌可以嘗試推出健康、有機或素食選項,以符合現代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需求。同時,也可以考慮採用訂閱制或會員制等新興商業模式,增加顧客黏性。 四、加強客戶體驗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提供卓越的客戶體驗是建立品牌差異化的重要途徑。舊品牌企業應該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重新設計整個客戶旅程,確保每一個接觸點都能帶來正面的體驗。 例如,在零售業中,可以透過結合線上與線下渠道,為顧客提供無縫銜接的購物體驗;在服務業中,可以利用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或即時客服系統,提升顧客服務效率。此外,也可以透過定期收集顧客反饋來優化產品與服務。 五、培養組織內部變革能力 轉型成功的關鍵在於企業內部是否具備足夠的變革能力。這包括領導層對變革的支持、員工對新事物的接受度,以及整個組織對風險和挑戰的適應能力,經營管理需要以身作則,展現對轉型的承諾與決心,透過培訓和內部溝通,使員工了解轉型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六、異業聯盟與外部資源合作 舊品牌企業在轉型過程中,不必單打獨鬥與新創公司、科技公司或其他行業領袖合作,可以幫助企業快速獲取新的技術和資源。例如,可以考慮與科技公司合作開發創新產品,或者透過併購新創企業來補足自身關鍵能力,也可以參與產業聯盟或加入政府支持的創新計畫如SBIR補助或天使計畫等,以獲得更多資金與政策支持。
詹翔霖 管理知識學院 詹翔霖
青創貸款申請與銀行往來實務 高雄電子報新聞稿宣傳
青創貸款申請與銀行往來實務 高雄電子報新聞稿宣傳
青創貸款申請與銀行往來實務 高雄電子報新聞稿宣傳 隨著創業風潮的興起,越來越多青年選擇投入創業行列,追求實現自己的夢想。然而,創業初期資金往往是最大的挑戰之一,特別是對於剛踏入職場或尚未累積足夠資金的青年而言,青創貸款成為了許多創業者的重要資金來源。然而,如何有效申請青創貸款並與銀行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卻是一門值得深入探討的學問。在此文章中,我們將分享詹翔霖老師的專業見解,幫助創業者掌握青創貸款申請與銀行往來的實務技巧。 青創貸款的基本認識 青創貸款是由政府或金融機構針對青年創業者所設計的一種專屬貸款方案,目的是支持年輕人實現創業目標,促進經濟發展。此類貸款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低利率:相較於一般商業貸款,青創貸款的利率通常較低,有助於降低創業者的財務壓力。 2. 寬鬆的申請條件:針對初次創業者或資金有限的年輕人設計,申請門檻相對較低。 3. 政府支持:部分青創貸款由政府提供擔保或補貼,進一步降低青年創業者的風險。 青創貸款申請流程與注意事項 1. 準備完整的商業計劃書 商業計劃書是青創貸款申請的核心文件,也是銀行評估您是否具備償還能力的重要依據。一份完整且具說服力的商業計劃書應包括以下內容: - 創業構想與市場分析 - 產品或服務介紹 - 財務預測與資金需求 - 行銷策略與執行計劃 - 團隊背景與專業能力 在撰寫商業計劃書時,建議以數據和實例支撐您的論點,以增加可信度。 2. 了解銀行要求 不同銀行對青創貸款的條件和程序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申請前應先了解各家銀行的政策,包括可貸金額、還款期限、利率等細節。此外,某些銀行可能要求提供擔保品或第三方保證人,這些條件需事先確認。 3. 建立良好的信用紀錄 銀行在審核貸款申請時,會參考申請人的信用紀錄。因此,保持良好的信用紀錄(如按時繳交信用卡帳單或其他貸款)是成功申請貸款的重要基礎。如果過去曾有信用瑕疵,建議先努力改善信用評分。 4. 熟悉政府補助政策 政府為鼓勵青年創業,提供了多項青創貸款補助計劃。例如,「青年安心成家專案」或「青年創業貸款專案」等。了解這些政策並善加利用,可以有效減輕財務負擔。 青創貸款為青年創業者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但成功申請並非僅靠運氣,而是需要充分的準備和專業知識。透過完善的商業計劃書、良好的信用紀錄以及與銀行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相信每位有志於創業的青年都能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更穩健。
詹翔霖 創業知能學習院
【2025 行銷觀察】BLACKPINK 高雄開唱:一場演唱會如何變成城市行銷的教科書?
【2025 行銷觀察】BLACKPINK 高雄開唱:一場演唱會如何變成城市行銷的教科書?
韓國天團 BLACKPINK在高雄世運主場館開唱,吸引超過五萬名粉絲湧入港都,帶動周邊飯店滿房、交通爆滿、餐飲業排隊不斷。這不只是一次音樂盛宴,更是一場「城市行銷的奇蹟實驗」。 過去十年,城市行銷(City Marketing)早已不再只是廣告看板、觀光手冊,而是如何藉由「事件(Event)×品牌(Brand)×地方特色」達到經濟效益與城市價值最大化。BLACKPINK 的高雄開唱,正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我從行銷角度深入分析:為什麼一場演唱會能帶來數十億經濟效益?高雄如何藉此翻轉城市印象?企業與品牌又能如何學習這種「借勢行銷」的力量? 一場演唱會,能撐起多少商機? 1. 住宿與交通的黃金週末 高雄市區五星級飯店全面售罄,價格翻倍仍一房難求。 高鐵南下車票一度秒殺,專屬加班車啟動。 在地民宿與青年旅館,也因為外溢效應而爆滿。 數字背後的意義:觀光局推估單場演唱會創造 新台幣 20 億以上的直接經濟效益,這等於一次國際大型展覽或運動賽事的能量。 2. 餐飲與周邊產業的爆發 粉絲聚集地標(駁二特區、六合夜市)出現大排長龍。 附近商圈推出「BLACKPINK 套餐」與「應援飲品」。 周邊商品(應援手燈、週邊服飾)銷售額驚人,甚至帶動文創商品聯名。 啟示:演唱會不僅是娛樂,更是一場「粉絲經濟」的放大器。 城市行銷視角下的高雄 1. 從工業城到音樂港都 過去,高雄常被貼上「工業重鎮」「勞工城市」的標籤。近十年,市府透過 流行音樂中心、世運主場館 等建設,加上 五月天、高雄燈會、跨年演唱會 等活動,逐漸塑造「音樂港都」的新形象。 BLACKPINK 開唱的新聞曝光量遍布亞洲,讓高雄再次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甚至在韓國、日本媒體掀起討論——這正是城市行銷最需要的「品牌翻轉」。 2. 城市價值的再定義 曝光效益:透過演唱會,讓全亞洲粉絲認識「高雄」這個名字。 體驗效益:粉絲來高雄不只看演唱會,還順帶體驗觀光(旗津渡輪、西子灣夕陽、駁二藝術特區)。 長尾效益:有粉絲二訪甚至規劃深度旅遊,轉化成回流觀光收入。 這就是城市行銷的核心:不是一次性的活動,而是創造持續的品牌印象。 行銷學解析:BLACKPINK × 高雄 = 品牌聯名? 1. 演唱會是「品牌事件」 BLACKPINK 代表 國際潮流、時尚、韓流文化;高雄則是 港灣城市、活力與轉型。兩者結合,等於一場跨界「品牌聯名」。 就像 Nike × Off-White 或 星巴克 × Line Friends,演唱會本身就是最強的跨界行銷。 2. 「FOMO 行銷」的極致應用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是粉絲經濟的核心驅動力: 「錯過這場,就要等好幾年」 「只有來高雄,才能看到亞洲限定舞台效果」 這種限時、限地的體驗,正是最強大的城市行銷工具。 數據化的行銷價值 媒體報導:單場演唱會在台灣與亞洲至少創造 上千則新聞報導。 社群聲量:Instagram、TikTok 上「#BLACKPINK高雄」標籤突破百萬。 觀光數據:高雄市 3 月旅館住房率突破 95%,為近十年最高紀錄。 長尾行銷:高雄市政府趁勢推出「來高雄追星」觀光套票,將一次性粉絲轉化成長期遊客。 行銷結論:數據不是冷冰冰的報表,而是城市品牌價值的證據。 給品牌與企業的行銷啟示 1. 借勢行銷(Event Marketing) 企業可以學習:當市場上出現大型事件(演唱會、體育賽事、節慶活動),如何快速設計「應援產品」與「聯名方案」。 例:黑糖奶茶店推「BLACKPINK 應援粉色特調」,即使只是短期活動,也能帶來品牌話題。 2. 城市與企業的共創模式 如果城市是「品牌母體」,企業就是「子品牌」。 飯店:推出「演唱會專車接駁」 餐飲:設計「限定應援套餐」 零售:販售「粉絲週邊」 這不僅創造經濟效益,更建立與城市的深度連結。 3. 從一次活動,變成品牌故事 企業行銷不能只做「短期促銷」,而要像高雄一樣,藉由一次活動創造「品牌長尾」。 舉例:演唱會結束後,仍能透過 社群貼文回顧、粉絲二創影片、觀光套票,持續延伸話題。 未來展望:城市行銷的升級版 1. AI + 大數據:未來城市可以透過粉絲購票數據、住宿紀錄、社群互動,打造更精準的觀光行銷。 2. 虛實整合:結合元宇宙或 AR 技術,讓沒到現場的人也能「體驗高雄」。 3. 永續議題:國際演唱會也能結合 ESG(環保、永續),例如推動「無塑杯」或「大眾運輸優惠」,讓城市行銷更具社會價值。 BLACKPINK 在高雄的演唱會,不僅是一場音樂盛宴,更是一場「城市行銷的成功實驗」。它讓我們看到: 一場活動可以帶來超過 20 億的直接經濟效益。 一座城市能透過「事件 × 品牌」翻轉形象,提升國際知名度。 一個企業也能藉此學習「借勢行銷」,創造話題與營收。 行銷的本質,不只是賣產品,而是「創造體驗與記憶」。高雄用一場 BLACKPINK 的演唱會,寫下了最生動的一堂行銷課。 如果你是企業主,下次看到市場上的大型事件,請不要只是觀望,而是思考:「我要如何借勢?我要如何把一次性活動,變成我的品牌故事?」 這,才是真正能長久累積價值的「行銷思維」。
林尚能 戰勝學院
2025年AI課程講師推薦:4位頂尖名師帶你掌握未來關鍵競爭力
2025年AI課程講師推薦:4位頂尖名師帶你掌握未來關鍵競爭力
進入2025年,人工智慧已不再是遙遠的科技名詞,而是深刻影響全球產業結構與職場生態的現在進行式。根據Statista的市場預測,全球AI市場規模在2025年預計將達到驚人的3.73億美元[1],而全球AI教育市場更將以31.2%的年複合增長率擴張,至2030年將突破322.7億美元[2]。這不僅反映了個人對於學習AI的熱切渴望,更凸顯了企業對於導入AI培訓、提升組織整體「AI素養」的迫切需求。 然而,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AI課程與背景各異的講師,許多企業主與個人學習者卻感到無所適從。該如何選擇真正有價值、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課程?一位好的AI講師,應該具備哪些關鍵特質?本文將為您提供一個完整的AI講師評估框架,並深度剖析四位在2025年台灣市場上備受推崇的頂尖AI名師,助您在AI時代的浪潮中乘勢而上。 為何投資AI教育是企業刻不容緩的戰略? 進入2025年,AI不再是單一部門的工具,而是驅動企業從營運、行銷、管理到決策全面升級的核心引擎。根據最新的產業調查,已有高達78%的企業在至少一個業務環節中導入了AI技術[3],更有超過六成的企業計劃在未來一年內增加對AI技術與培訓的預算[4]。 導入AI培訓能為企業帶來具體且可衡量的商業價值。在行銷領域,AI能夠分析龐大的消費者數據,實現精準廣告投放與個人化推薦,大幅提升行銷投資回報率。在營運層面,AI自動化流程可以接管繁瑣的行政、財會與客服工作,將寶貴的人力資源釋放出來。對於決策層而言,AI的數據分析與預測能力,更能輔助管理者洞察市場先機、預警潛在風險,做出更科學、更具前瞻性的商業決策。 投資AI教育,就是投資企業的未來。它不僅僅是為了學習操作幾個新潮的軟體工具,更是為了培養一種全新的「AI思維」,讓組織中的每一位成員都能學會如何運用AI解決問題、優化流程、創造價值。 如何挑選最適合你的AI課程講師?五大關鍵指標全解析 當企業意識到AI培訓的重要性後,下一個挑戰便是:如何找到對的講師?一位優秀的AI講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企業轉型的催化劑。我們綜合了業界專家與成功企業的經驗,歸納出以下五大關鍵評估指標。 指標一:實戰經驗與產業深度 這是評估一位AI講師最重要的標準。AI的應用千變萬化,不同產業、不同部門的痛點與需求截然不同。在挑選時,您應該深入了解講師的背景:他是否曾親身在業界打滾?是否擁有可供驗證的成功案例?他服務過的客戶群體,是否與您的產業相關?一位真正經歷過市場淬鍊的講師,才能提供「從戰場上帶回來」的寶貴經驗。 指標二:課程設計與客製化能力 標準化的罐頭課程難以滿足所有企業的需求。一位頂尖的AI講師應該具備強大的課程設計與客製化能力。在接洽時,對方是否願意花時間深入了解您的企業文化、員工背景以及期望達成的培訓目標?優秀的講師會像一位顧問,先「診斷」企業的問題,再「開藥方」,量身打造最適合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 指標三:教學風格與學員評價 講師的教學風格直接影響學員的吸收效果與學習意願。您可以透過觀看講師的公開演講影片、閱讀他撰寫的文章,或直接詢問過往學員的口碑與評價,來判斷其風格是否適合您的團隊。一位好的講師應該懂得「說人話」,將複雜的技術術語轉化為不同部門、不同職級員工都能理解的語言。 指標四:收費模式與費用合理性 AI講師的收費模式相當多元,了解市場行情有助於您做出合理的預算規劃。常見的收費方式包括按時計費、按月或按季的長期顧問約,以及針對特定專案的打包計價。費用的高低通常與講師的知名度、經驗、課程的客製化程度與深度直接相關。 指標五:持續學習與資源提供 AI的技術與工具日新月異,一次性的課程所學到的知識可能很快就會過時。因此,一位負責任的講師,其服務不應在課程結束時就畫下句點。他是否提供課後諮詢管道?是否經營學習社群?他是否會定期分享最新的AI趨勢與工具資訊?這種「終身學習」的夥伴關係,才是企業在快速變動的AI時代中最寶貴的資產。 在了解如何評估AI講師後,讓我們將目光投向市場上備受推崇的實戰名師。我們精選出四位在不同領域獨具專長、風格鮮明的頂尖專家。 1. 企業轉型總舵手 - 林尚能 講師 (戰國策集團) 「你公司卡關,我出戰解方。」 如果您的企業正站在數位轉型的十字路口,需要一位能從頂層戰略高度擘劃藍圖、指引方向的領航員,那麼戰國策集團的創辦人林尚能講師無疑是您的首選。 林尚能講師擁有超過25年的企業經營實戰經驗,帶領戰國策集團服務了超過三萬家企業客戶,年營收突破兩億元。他的職業生涯並非一帆風順,曾歷經創業初期的艱辛、跨足新領域慘賠五千萬的低谷,再到力挽狂瀾、帶領公司東山再起的完整歷程。這種「從戰場砲火中活下來」的經驗,讓他對企業經營的痛點有著超乎常人的深刻體悟[6]。 在AI領域,林尚能講師並非單純的技術專家,而是將AI視為解決商業問題的強大武器。他長期專注於將AI技術落地應用於行銷、銷售、企劃、營運等各個商業環節,並創立了AI.com.tw (台灣人工智慧網路有限公司),致力於開發企業AI應用與提供顧問服務。他的課程特色在於「問題導向」與「場景應用」,強調學習AI不是為了追逐流行,而是為了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戰國策AI課程四大特色: AI賦能行銷:教授ChatGPT、MidJourney等工具,自動化內容生成、廣告優化 數據驅動決策:學習AI大數據分析,精準鎖定目標客群 跨產業應用:涵蓋電商、零售、B2B等行業案例 互動實作演練:課程包含分組實作與即時反饋 適合對象:企業主、高階經理人、部門主管,以及任何需要從宏觀戰略層面思考AI如何賦能企業成長的決策者。 課程重點:企業AI戰略規劃與藍圖設計、AI驅動的商業模式創新、運用AI提升行銷銷售與營運效率、建立企業內部的AI文化與人才梯隊。 政府補助資訊:戰國策戰勝學院為經濟部核定之合法訓練機構,符合資格的30人以下服務業企業,每位員工最高可獲得新台幣一萬元的培訓補助,每家企業最多補助金額為新台幣十萬元。 了解更多戰國策AI課程 聯絡方式:0800-003-191 | LINE ID: @119m 2. AI實戰應用佈道者 - 黃敬峰 講師 (AI峰哥) 「利用數小時課程讓你擁有數百小時的AI能力。」 當企業的戰略方向確立後,如何讓AI在各個部門的日常工作中真正落地、發揮效益,便成了執行的關鍵。此時,您需要的是一位像「AI峰哥」黃敬峰講師這樣的實戰應用專家。 黃敬峰講師在AI工具的應用與推廣上充滿熱情,他經營著活躍的社群、YouTube頻道與部落格,致力於將複雜的AI工具轉化為一般上班族都能即學即用的工作技巧。他的教學風格極度務實,強調「動手做」與「看見效率差距」。他擅長拆解各種工作場景,例如:行銷人員如何用AI生成文案與圖片、業務人員如何用AI快速整理客戶資料、行政人員如何用AI自動化處理報表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黃敬峰講師對於工作流程自動化工具(如Make.com、Zapier)有深入研究。他不僅教導學員如何使用單一的AI工具,更著重於如何將多個工具串聯起來,打造個人化的「自動化工作流」。 適合對象:行銷企劃、業務銷售、營運管理、專案經理等,所有希望在日常工作中導入AI工具,提升個人生產力的專業人士。 課程重點:主流生成式AI工具實戰操作、工作流程自動化設計與實作、各部門AI應用場景案例解析、零基礎入門AI提升職場決策力。 3. 前瞻技術創新家 - 葛如鈞 顧問 (寶博士) 「台灣VR/AR第一人。」 對於某些產業而言,AI不僅僅是優化現有流程的工具,更是顛覆商業模式、開創新市場的契機。被譽為「台灣VR/AR第一人」的葛如鈞顧問(寶博士),將能為您帶來無價的啟發。 葛如鈞顧問的背景橫跨學術界與產業界,在元宇宙、區塊鏈、VR/AR與AI等領域有著深入的研究與實踐。他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夠將這些看似遙遠的尖端科技與商業模式的創新緊密結合,為企業描繪出一個清晰可見的未來藍圖。 他的課程內容充滿前瞻性與啟發性,不僅僅是介紹AI的現有應用,更會探討AI與元宇宙、Web3等新興趨勢結合後可能催生出的全新商業機會。他擅長引導學員進行跳脫框架的「破壞式創新」思考,幫助企業在技術浪潮來臨前提前卡位。 適合對象:企業策略長、研發部門主管、新創團隊,以及所有對前沿科技與未來商業模式感興趣的創新者。 課程重點:生成式AI的未來發展趨勢、AI在元宇宙與Web3的應用、新科技驅動的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如何佈局前瞻技術建立護城河。 4. 跨域整合專家 - 陳宗賢 教授 「不只是一場學習,更像是一場企業格局的洗禮。」 大型企業的轉型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涉及的層面既深且廣。此時,您需要的是一位如同陳宗賢教授這樣具備跨領域整合能力的資深顧問。 陳宗賢教授擁有超過二十年的企業顧問實戰經驗,協助過上千家橫跨製造、科技、零售等不同產業的企業成功轉型與成長。他的最大特色在於「系統性診斷」與「整合性解方」。他能快速地從財務、營運、組織、市場等多個維度全面診斷出企業的根本問題,並提出兼具前瞻性與落地性的差異化策略。 在AI的議題上,陳宗賢教授著重的不是單一工具的應用,而是如何將AI策略融入企業整體的經營策略之中。他認為AI的導入必須與組織變革、流程再造、人才培育等配套措施相結合,才能發揮最大的綜效。 適合對象:面臨複雜轉型挑戰的大型企業、集團公司,或希望建立系統性管理思維的中小企業主。 課程重點:企業轉型與組織變革、AI時代的企業策略規劃、理論框架與實務案例結合的個案分析、建立跨部門的整合性AI解決方案。 除了名師親授,你還有這些AI學習路徑 除了聘請名師進行企業內訓或參加公開課程外,您還有許多彈性且優質的學習管道可供選擇。 線上課程平台:Coursera與edX等全球知名平台與頂尖大學及科技巨頭合作,提供大量高品質的AI課程。其中,由吳恩達教授開設的「AI For Everyone」系列課程是許多人踏入AI領域的入門首選[7]。Google官方也提供了免費的生成式AI培訓計畫,完成課程還能獲得技能徽章[8]。 專業培訓機構:工業技術研究院開設了如「生成式AI工程師培訓班」等兼具理論深度與實務應用的課程。AppWorks School專注於企業AI應用與人才賦能,提供貼近台灣企業真實需求的轉型洞察與顧問服務。 在2025年這個AI全面爆發的時代,保持觀望就等於落後。無論是對於尋求突破性成長的企業,還是渴望在職涯中脫穎而出的個人,投資AI學習都已不再是「選擇題」,而是攸關未來的「必修題」。 本文為您剖析了挑選AI講師的五大關鍵指標,並推薦了四位各具特色的頂尖名師。從林尚能講師的宏觀企業戰略,到黃敬峰講師的實戰應用技巧;從葛如鈞顧問的前瞻技術創新,到陳宗賢教授的跨域整合智慧,每一位講師都代表了一種獨特的價值主張,能滿足不同階段、不同需求的學習者。 選擇對的講師,就像為您的AI轉型之旅找到了最可靠的領航員。立即行動,根據您的目標與需求開始規劃2025年的AI學習計畫,勇敢地踏出轉型的第一步。因為在AI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唯有擁抱變革、持續學習,才能與AI同行,共創一個更高效、更創新、更具競爭力的未來。
林尚能 戰勝學院
2025年AI課程推薦:掌握未來關鍵技能,從入門到實戰的完整指南
2025年AI課程推薦:掌握未來關鍵技能,從入門到實戰的完整指南
在2025年的今天,人工智慧(AI)早已不是遙不可及的科幻名詞,而是深刻地滲透到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之中。從自動回覆客戶郵件的智慧助理,到分析市場數據預測趨勢的商業決策系統,AI的應用無所不在。這場由生成式AI點燃的技術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產業樣貌與職場生態。無論您是力求創新的企業主、渴望提升效率的專業人士,還是尋求職涯突破的個人,掌握AI已不再是加分選項,而是攸關未來競爭力的必備技能。 然而,面對網路上排山倒海的資訊,許多有志學習者常常感到迷惘:「我想學AI,但該從哪裡開始?」、「市面上的AI課程琳瑯滿目,哪一個才真正適合我?」本文將為您精心整理出這份專為台灣學習者設計的「2025年AI課程推薦」完整地圖,從免費的線上入門資源到專業的實體認證課程,從個人的彈性學習到企業的專屬內訓方案,為您提供最全面、最客觀的比較與推薦。 為什麼2025年是學習AI的黃金交叉點? 如果說過去幾年是AI技術的「實驗期」,那麼2025年無疑是其「全面商業化應用」的爆發元年。這個時間點成為了投身AI學習的黃金交叉點,其背後有三大關鍵驅動力。 首先,生成式AI已從「新奇玩具」進化為「核心生產力工具」。以ChatGPT、Midjourney為代表的生成式AI,在文字創作、圖像設計、程式編寫、數據分析等領域展現出驚人的效率。根據國際數據資訊(IDC)的預測,全球在AI領域的支出將在2027年超過5000億美元。熟悉並善用這些工具的員工,將能完成過去數倍的工作量,創造更高的價值。 其次,市場對「AI+」跨領域人才的需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企業最渴求的不再是單純的演算法專家,而是能夠將AI技術與特定行業知識相結合的「AI+」人才。根據104人力銀行的數據顯示,與AI相關的職缺數量在過去一年中增長了近45%,平均薪資也較一般職位高出20%以上。 最後,企業正集體面臨「AI轉型焦慮」。從金融、醫療、製造到零售,所有行業都在探索如何利用AI進行數位轉型。然而,轉型的最大瓶頸往往不是技術或資金,而是「人才」。此刻學習AI,不僅是提升個人技能,更是搭上企業轉型需求的順風車。 如何選擇最適合你的AI課程?三大評估指標 當您下定決心要學習AI後,下一個挑戰便是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課程。我們歸納出三大核心評估指標,引導您找到最契合自身需求的學習路徑。 指標一:釐清學習目標與個人背景 在開始尋找課程之前,請先問自己:「我學習AI,是為了什麼?」學習者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應用型人才:目標是「使用」AI工具來解決特定領域的問題,提升工作效率。例如,行銷人員希望學習使用ChatGPT來自動生成文案、業務人員想利用AI分析客戶數據。他們應優先選擇強調實戰案例、工具操作、跨領域整合的課程。 技術型人才:目標是「開發」或「優化」AI模型與系統。他們通常具備一定的程式設計基礎,希望成為AI工程師、資料科學家。他們需要深入學習機器學習理論、大型語言模型(LLM)、模型微調(Fine-tuning)、檢索增強生成(RAG)等核心技術。應選擇內容更具深度、程式碼實作比例高的課程。 指標二:檢視課程形式與師資 實體課程的優點在於提供即時的互動與反饋,可以與講師、同學深入交流,建立寶貴的產業人脈。缺點則是時間、地點缺乏彈性,且費用通常較高。 線上課程最大的優勢是彈性,可以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步調學習,且課程選擇極為豐富,許多還是免費的。缺點是需要高度的自制力,且缺乏即時互動。 師資方面,學術派講師能提供嚴謹、系統化的理論知識,適合希望深入理解AI原理的技術型人才。業界實戰派講師帶來的是第一線的市場經驗與實戰案例,適合追求即學即用的應用型人才。 指標三:評估實作項目與認證價值 一個優質的AI課程,不應只有單向的知識灌輸,而應包含大量的動手實作環節。透過這些實作,您才能真正將所學知識內化,並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此外,來自權威機構(如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工研院、Google、Microsoft等)的「AI證照」也逐漸受到企業的重視。一張具公信力的證照,能在履歷篩選階段快速向人資證明您具備了系統化的AI知識與技能。 2025年實體AI課程推薦:深度互動與產業連結 對於追求深度學習體驗、希望與講師和同儕建立緊密連結的學習者而言,實體課程無疑是最佳選擇。以下我們將精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個,進行深度剖析。 1. 戰國策AI課程:專為企業打造的AI賺錢祕笈 當市場上多數AI課程仍在著重於技術理論的探討時,戰國策集團則獨樹一幟,憑藉其超過25年深耕網站經營、網路行銷與企業服務的豐厚底蘊,推出了一系列以「為企業賺錢」為核心目標的AI課程。戰國策的課程設計並非從純技術出發,而是從企業經營的痛點切入,旨在將AI轉化為驅動業績成長的實質引擎。 戰國策AI課程的定位非常明確:「實戰導向的AI賦能行銷」。它並非為培養AI工程師而生,而是專為在商場第一線奮鬥的企業主、高階主管、行銷企劃與業務人員所設計。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即學即用」,強調將AI工具與商業策略緊密結合,快速在實際工作中展現成效。 其課程內容主要圍繞四大核心特色展開: AI賦能行銷:課程直接教授當前最主流的生成式AI工具,如用於內容生成的ChatGPT與圖像創作的MidJourney。學員將學習如何利用這些工具,自動化產出高品質的行銷文案、社群貼文、廣告素材,大幅提升內容創作的效率與品質,並有效優化廣告投放的成效。 數據驅動決策:在數位時代,數據即是黃金。戰國策的課程將指導學員如何運用AI進行大數據分析,從龐雜的客戶資料與市場訊息中,精準地描繪出目標客群的輪廓,從而制定更有效的行銷策略,顯著提升行銷投資回報率(ROI)。 跨產業應用:課程內容涵蓋了電商、零售、B2B等多個行業的真實商業案例。講師將分享如何將AI技術靈活應用於不同的市場需求與商業場景,例如客戶開發、服務流程自動化等,幫助學員觸類旁通,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AI導入路徑。 互動實作演練:為確保學習效果,課程包含大量的分組實作與即時反饋環節。學員將在講師的指導下,針對自身企業的實際問題進行演練,確保在課程結束時,不僅僅是「聽懂了」,更是「學會了」,並能帶著具體的解決方案回到工作崗位。 更具吸引力的是,戰國策的AI課程已被納入經濟部商業發展署的「三十人以下服務業數位轉型培力補助」計畫。符合資格的企業,每位員工最高可獲得1萬元補助,單一企業補助上限高達10萬元。這項政府補助AI課程的政策,無疑大幅降低了企業導入AI培訓的門檻與成本。此外,現在預約戰國策企業訓練還贈送專業攝影團隊全程內訓錄影服務(價值三萬元),讓企業做存檔反覆觀看。 總結來說,如果您是一位追求業績增長、希望快速將AI應用於商業實戰的企業決策者或專業人士,那麼戰國策AI課程將是您在2025年的理想選擇。它提供的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一套經過市場驗證、能直接提升企業競爭力的「AI賺錢祕笈」。 2.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學術殿堂與產業接軌的領導者 由台灣人工智慧學校(Taiwan AI Academy)所開設的課程,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由中央研究院協辦)與強大的產業連結(由台塑、聯發科等多家指標企業捐助),迅速成為台灣AI教育領域的權威代表。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完整且階梯式的課程體系。其2025年的生成式AI實體課程,清晰地劃分出不同等級,滿足多元的學習需求: 這個結構化的課程地圖,讓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背景與目標,循序漸進地深入AI領域。此外,台灣人工智慧學校頒發的AIA人才認證(AIATC™)在業界具有高度的公信力,被許多企業視為評估求職者AI能力的重要指標。 3. 工研院產業學習網:培育國家級AI實戰工程師 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透過其旗下的產業學習網,推出了旨在培育國家級AI實戰人才的「生成式AI工程師培訓班」。其目標是為產業界直接輸送具備「做AI」能力的專業工程師。 課程內容涵蓋了從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微調(Fine-tuning)、多模態大型語言模型整合應用,到利用檢索增強生成(RAG)技術建置企業級智慧助理等當前業界最為關注的熱點議題。課程強調使用如Azure OpenAI等市場領先的雲端平台服務進行實作,讓學員在學習過程中,就能熟悉業界主流的開發工具與環境。 完成35小時的密集培訓並滿足出席率要求後,學員將獲頒極具公信力的「工研院產業學院」培訓證書。如果您已具備一定的程式背景,並立志成為一名能夠解決複雜AI工程問題的專業技術人才,那麼工研院的課程將是您在2025年不容錯過的進階選擇。 2025年線上AI課程推薦:彈性學習與全球視野 對於追求學習彈性、希望接觸全球頂尖資源的學習者來說,線上課程提供了無與倫比的便利性與廣度。以下是我們為您精選的線上AI課程。 4. Coursera (吳恩達 Andrew Ng):AI大師親授的免費入門首選 在AI教育領域,吳恩達(Andrew Ng)教授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作為Coursera的共同創辦人、前Google Brain計畫的發起人,他對推動AI知識普及做出了巨大貢獻。由他親自授課的Coursera線上課程,成為全球數百萬人踏入AI領域的第一站。 對於AI初學者或非技術背景的專業人士,我們特別推薦以下兩門免費課程: 《AI for Everyone》(人人都該懂的AI):這是一門專為非工程師設計的AI素養入門課。吳恩達教授用極其淺顯易懂的語言,揭開了AI、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專業術語的神秘面紗。課程的核心目的是建立一個清晰的AI世界觀:了解AI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學習如何在您的組織或團隊中發現AI應用的機會。 《Generative AI for Everyone》(人人都該懂的生成式AI):專門講解生成式AI的運作原理及其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潛力。課程將帶您了解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幕後故事,並探索如何將其應用於文案撰寫、市場分析、客戶服務等日常工作中。 這兩門課程最大的優點是完全免費(若不需證書),且提供多國語言字幕(包含簡體中文),極大地降低了學習門檻。 5. 資展國際 (iSpan):政府補助的AI人才轉職跳板 如果您學習AI的目標是為了尋求職涯的轉變,那麼由資展國際(iSpan)所承辦的政府補助專案,將是您值得重點關注的選項。資展國際配合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產業創新人才加值推動計畫」所推出的「AI新秀計劃」系列課程,最大的特色在於: 政府全額補助:在符合特定資格的情況下,學員的訓練費用將由政府全額補助。0基礎直通就業:課程設計以就業為導向,長達數百小時的密集培訓,旨在將一個完全沒有資訊背景的學員,培養成具備實戰能力的AI應用工程師。企業實習與就業媒合:課程通常會與多家企業合作,提供結訓前的企業實習機會,實現「訓練即就業」的目標。 6. 其他優質線上資源 台灣大學李宏毅教授AI課程:由台大電機系李宏毅教授開設的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系列課程,整套課程在YouTube上完全公開,全程中文授課,從基礎的機器學習概念到最新的生成式AI技術都有涵蓋。
林尚能 戰勝學院
FYI、OOO、ETA 、TBD、EOD是什麼意思?認識五個職場上常用的英文縮寫
FYI、OOO、ETA 、TBD、EOD是什麼意思?認識五個職場上常用的英文縮寫
「手遊」、「北車」這些縮寫文化,反應現代社會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人們傾向用最簡短且高效率的方式溝通。在英語書信中,也經常會看到許多縮寫,像是FYI, I'll be OOO tomorrow, but the ETA for the project completion is still TBD. Please send any updates by EOD today. 這句話的意思是:「供您參考,我明天不在辦公室,但專案的完成時間仍待定。請在今天結束前發送任何更新。」FYI、OOO、ETA 、TBD、EOD都是英文書信中經常出現的縮寫,快來認識這些常見又實用的英文縮寫吧! 1. EOD – End of Day 意指「一天結束前」,通常用來表示某項工作或任務必須在當天結束前完成。 例句:Please submit your final reports by Thursday EOD. 請在星期四下班前提交報告。 2. OOO – Out of Office 表示某人不在辦公室,通常用來告知他們暫時無法回覆郵件或參與工作事務。這個縮寫經常會出現在自動回覆的電子郵件中,告訴收件人發信人目前正在休假、出差或其他原因暫時離開辦公室。 例句:I'm currently OOO until next Monday and will respond to your email once I'm back. 我目前不在辦公室,直到下週一回來後才會回覆您的郵件。 3. FYI – For Your Information 意思是「供你參考」,用來提供資訊而不要求對方立即回應。 例句:FYI, the office will be closed next Monday due to a public holiday. 僅供參考,因為國定假日,辦公室將於下週一休息。 4. ETA – 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 指「預計到達時間」,可以用來表示任務或項目預計完成的時間。 例句:The client's ETA is 3 PM. Please make sure the conference room is ready. 客戶預計下午 3 點到達。請確保會議室準備好。 5. TBD – To Be Determined 意指「尚待確定」,通常用在尚未決定或暫時無法給出確定答案的情況下。 例句:The meeting time is TBD. We will confirm the schedule later. 會議時間尚待確定,我們稍後會確認時間表。 各位喜歡這樣的縮寫文化嗎?每次看到不熟悉的縮寫都要猜一下意思再上網查詢是否正確,有時候搞錯縮寫意義可是會鬧出笑話,比如FYI(Forget Your Information)。
知識貓星球 職場英文力,你的超能力✨
虛擬貨幣是投機,賺錢真的有方法!
虛擬貨幣是投機,賺錢真的有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rIB8tDhwT34 你喔~最近看到一堆人爆倉,賠了好幾億 讓我回憶起之前,第一次買虛擬貨幣馬上就一波大漲 第一天就賺了兩千美金,第二天賺了四千鎂 當一個人不勞而獲,兩天獲利五千鎂 他不會覺得這是運氣,只會覺得未來每一天都會越賺越多 年化收益26,000%、我就是交易的王者、哥就是幣圈的傳說 散戶膜拜我、投資機構針對我、金管會調查我 但他們抓不到我任何的把柄 我帶著巨額的資產揮一揮衣袖,住進陶朱隱園 只留給腥風血雨的資本市場七個大字"巴菲特不過如此" 以上是我一路以來投資兩天的心得... 第三天我賠了兩千五,第四天我賠了八千五的時候 我發現其實我並不是那種追求高風險高回報,激進型的投資人 我是那種又想要高回報,同時又不接受本金出現任何損失的散戶 所以別跟我胡扯什麽止損,我就喜歡FOMO All In 你曾經一天賠掉三個月的存款嗎?你的心...死過嗎? 那幾天我吃不下睡不著呆坐在床上,我不敢跟家人說 我媽以為我失戀了,跟我講:孩子...沒事,這是人生的必經之路 要不要媽幫你跟那個女孩聊聊,她叫什麽名字? 我跟媽說:比特幣 這個名字讓我學會了人性的複雜,還有我的天真 我想過很多回本的方法,但大多都被列入刑法 賺錢還是腳踏實地,穩紮穩打的好 選對模式,合法合規、正正當當 小投資也能穩定獲利 想要快速獲利那就用對方法努力 私訊我"創業" 尼歐教練 教你練
尼歐教練 短影音行銷、自媒體變現、個人IP創業交流
該怎麼判斷新創公司有沒有發展性呢?
該怎麼判斷新創公司有沒有發展性呢?
如標題,要怎麼判斷新創(小)公司有沒有發展性或生存能力?? 出社會至今約 7 年,歷經過小型會計師事務所、中型企業,到目前任職的上市櫃公司。 一路走來,算是對不同規模組織的運作方式,有了更清楚的體會。 在上市櫃公司的這段時間,最深刻的感受是: 即使我請假一個月以上,公司依然能順利運作、甚至完全不受影響。 雖然這代表體制完整、制度健全,但對我這種「需要成就感與被認同」的人而言,卻也讓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被稀釋,也常常因此覺得不快樂! 反觀前一間公司, 雖然制度較混亂、偶爾還得靠人情推動專案,但那時候我卻真心感到快樂。因為能參與決策、主導專案、或是更容易被主管看見跟欣賞。加上公司人數較少、彼此關係緊密,也更能感受到自己努力帶來的成果。 我一直是一個積極、努力且重視回饋的人,但也希望努力能被看見、得到合理的回報。其實現職主管對我評價滿不錯的,但因為組織層級與制度限制,再怎麼被肯定,實際能獲得的回饋依然有限。 這也讓我開始思考:像我這樣重視「成就感、影響力」的人,是不是其實更適合待在中小型公司或新創團隊? 但同時我也擔心新創的不穩定——畢竟新創公司存活率並不高,我也不希望四十歲後還要面對被資遣的風險。 因此,想向各位前輩與有經驗的夥伴請教: 若想加入自己有興趣的品牌或新創團隊,要如何判斷這家公司是否具備「長期發展的潛力」?有沒有在面試時就必須提到的問題呢? 有哪些指標或觀察面向,能幫助我們在選擇時更理性、更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