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駐校代表

駐校代表
更多
月薪中位數
資料搜集中...
年資 3-5 年
資料搜集中...
年資 10 年以上
駐校代表 都在看
2026 年,不懂 AI 搜尋優化的品牌將被淘汰—你的競爭對手已經開始搶 AI SEO
2026 年,不懂 AI 搜尋優化的品牌將被淘汰—你的競爭對手已經開始搶 AI SEO
當 70% 的使用者不再點擊搜尋結果,你的品牌該如何被看見? 身為一名企業 SEO 行銷策略顧問,我最常被客戶問到:「為什麼網站排名很好,流量卻持續下滑?」答案很殘酷:因為使用者根本不點擊搜尋結果了。 根據最新研究,當使用者在 ChatGPT、Gemini、Perplexity 等 AI 答案引擎中提問時,高達 70% 的人直接獲得答案後就離開,不會點擊任何連結。這就是 AI 搜尋時代的零點擊現象。 過去十年,我們花費大量資源優化 SEO,爭取 Google 第一頁排名。但現在,消費者直接向 AI 提問:「台北最適合約會的義大利餐廳推薦」、「預算 5 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該選擇哪種數位行銷策略?」,而 AI 會直接給出 3-5 個推薦並說明理由。 問題來了:如果你的品牌沒有被 AI 提及,你就徹底消失在消費者的視野中。 這就是為什麼你需要從「傳統 SEO」升級到「AI SEO (Answer Engine Optimization,答案引擎優化,簡稱 AEO)」。 一、SEO vs AI SEO:遊戲規則已經改變 使用者行為的根本轉變 傳統 SEO 時代,使用者在 Google 搜尋後會看到 10 個藍色連結,點擊進入不同網站比較。你的目標是讓網站出現在第一頁,吸引點擊。 AI SEO 時代,使用者在 ChatGPT 提問後,AI 直接給出 3-5 個推薦並說明理由。使用者可能根本不會點擊任何連結。你的目標是讓品牌「被 AI 提及」。 核心策略的根本差異 傳統 SEO 追求連結與排名:建立高品質反向連結、優化關鍵字密度、提升網域權重、改善網站載入速度。目標是讓 Google 演算法喜歡你的網站,把你排在搜尋結果前面。 AI SEO (AEO)追求提及與引用:在多個平台建立一致的品牌描述、創造被 AI 訓練資料收錄的內容、獲得真實使用者評論、出現在 AI 常引用的權威網站。目標是讓 AI 認識你、信任你,並主動推薦你。 內容策略的演進 傳統 SEO 強調「大而全」:《台北義大利餐廳完整指南》(3000 字)、《2025 年 SEO 終極教學》(5000 字)。這些長篇文章試圖涵蓋所有相關主題,塞滿關鍵字。 AI SEO (AEO) 強調「精準回答具體情境問題」:《新創公司如何在三個月內透過 SEO 提升詢問量?》、《預算 5 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該選擇哪種數位行銷策略?》。針對特定情境、特定受眾、特定問題,提供清晰可執行的答案。 二、三大 AI 答案引擎的「思考模式」 根據 Yext 針對超過 680 萬次 AI 引用的研究,三大主流生成式 AI 答案引擎在決定引用誰的資訊時,有著截然不同的偏好。 Gemini (Google):「我信任你親口說的」 Gemini 相信品牌自己所說的話,高達 52% 的引用來自品牌自有網站,特別偏好結構化、有 Schema 標記的內容。 你的策略:強化官網內容 將網站打造成該領域最權威的知識庫。導入完整的結構化資料標記,確保內容結構清晰、邏輯嚴謹。 具體執行: 1. 在官網建立完整的知識庫或資源中心 2. 為每個重要頁面加入 Schema 標記 3. 使用清晰的 H1、H2、H3 標題階層 4. 提供詳細的產品/服務說明與規格 5. 定期更新內容,保持資訊新鮮度 ChatGPT (OpenAI):「我信任大家所公認的」 ChatGPT 更相信「網路共識」,49% 的引用來自第三方網站,如 Yelp、TripAdvisor 等目錄與列表平台。 你的策略:佈局全網聲量 確保品牌資訊在所有相關的第三方平台、名錄網站上都是準確、一致且完整的。當越多可信的第三方平台都在談論你,ChatGPT 就越容易推薦你。 具體執行: 1. 在 Google Business Profile、Yelp、TripAdvisor 建立完整資料 2. 確保所有平台的品牌名稱、地址、電話、服務項目描述一致 3. 在產業相關的目錄網站登錄 4. 積極在 LinkedIn、Facebook 發布專業內容 5. 透過新聞稿、媒體報導增加第三方提及 Perplexity:「我信任這個領域的專家」 Perplexity 偏好引用利基型、行業內的權威網站與真實客戶評論,更重視垂直領域的專業性。 你的策略:深耕產業社群 積極在專業論壇、產業媒體、評論網站上曝光,鼓勵使用者留下真實回饋。當你在特定領域建立起專家形象,Perplexity 自然會將你視為首選引用來源。 具體執行: 1. 在產業專業論壇建立專家形象 2. 投稿到產業媒體、專業部落格 3. 參與產業研討會、發表演講 4. 鼓勵客戶在專業評論平台留下詳細回饋 5. 發布產業研究報告、白皮書等專業內容 三位一體策略配置 關鍵事實:單一的 AEO 策略行不通。你必須針對不同平台特性,佈下天羅地網。 小型企業 (月預算 2-3 萬):40% Gemini (優化官網核心頁面)、40% ChatGPT (建立主要平台資料)、20% Perplexity (選擇 1-2 個重點論壇)。 中型企業 (月預算 5-8 萬):35% Gemini (全站內容優化)、35% ChatGPT (全網平台佈局)、30% Perplexity (多管道產業曝光)。 大型企業 (月預算 10 萬以上)**:30% Gemini (建立知識庫)、40% ChatGPT (全球平台一致性)、30% Perplexity (產業領導地位)。 三、AI SEO 四階段執行流程 第一階段:建立問題矩陣 (1 個月) 定義 3-5 個核心買家人物誌,繪製購買旅程 (認知→考量→評估→決策),為每個階段列出 5-10 個高意圖問題,優先排序最重要的 20 個問題。 第二階段:創造精準答案內容 (2-4 個月) 針對每個問題撰寫 1500-2500 字文章。第一段直接回答核心問題,使用 H2/H3 問答式標題,加入具體數據與案例,文章結尾加入 3-5 個 FAQ,自然連結你的產品或服務。 第三階段:全網佈局一致性 (2-3 個月) 統一所有平台的品牌描述,在 Google Business Profile、Yelp、產業目錄更新資訊,在 LinkedIn、Facebook 建立專業內容,投稿到產業媒體與權威部落格,鼓勵客戶在評論平台留下真實回饋。 第四階段:AI 可見度監測 (持續進行) 定期在 ChatGPT、Gemini、Perplexity 測試品牌是否被提及。追蹤品牌在 AI 回答中的出現頻率、排序位置、描述準確性,監測競爭對手的 AI 聲量佔比,根據數據調整內容策略。 四、傳統 SEO 與 AI SEO 雙軌並行 最佳策略是雙軌並行,而非完全放棄傳統 SEO。 短期 (0-6 個月):持續執行傳統 SEO 維持現有流量,同步開始建立 AI SEO 內容矩陣。 中期 (6-12 個月):傳統 SEO 流量開始穩定,AI SEO 內容逐漸被答案引擎收錄。 長期 (12 個月以上):傳統 SEO 流量可能因零點擊趨勢而下滑,AI SEO 成為主要流量與品牌曝光來源。 給不同預算企業的建議 預算有限:優先執行 AI SEO。最小可行方案是選出 10 個最重要的客戶問題,撰寫 10 篇精準答案文章,確保 Google Business Profile 與主要平台資訊一致,鼓勵客戶留下真實評論。預估投資每月 2-3 萬元,持續 6 個月。 預算充足:採用雙軌並行。40% 預算投入傳統 SEO (維持網站基礎優化、建立反向連結),60% 預算投入 AI SEO (建立完整問題矩陣、每月產出 8-10 篇文章、全網佈局)。預估投資每月 5-8 萬元,持續 12 個月。 五、新時代的成效指標 傳統 SEO 指標:關鍵字排名、自然流量、反向連結數量、網域權重。目標是前 10 名關鍵字數量增加、月流量增長 10-20%、每月新增 10+ 高品質連結、DA/DR 提升 5-10 分。 AI SEO (AEO) 指標: AI 可見度:品牌在相關問題中被提及率 > 30% AI 引用次數:每月被 AI 引用次數增加 聲量佔比:品牌 vs 競爭對手提及比例 平台一致性:主要平台資訊一致性 > 95% UGC 數量:真實評論與討論數量增加 六、AI 可見度自我檢測 你不需要昂貴工具就能開始檢測。 針對 Gemini:輸入「[你的產業] 推薦」、「如何選擇 [你的產品類別]」,檢查品牌是否出現。 針對 ChatGPT:輸入「台灣最好的 [你的產品/服務] 有哪些?」,檢查品牌是否被提及及排序位置。 針對 Perplexity:輸入「[你的產業] 專家推薦」、「[特定情境] 該選擇哪個品牌」,檢查是否被視為專業選項。 建議每月檢測 AI 提及率和提及排序,每季檢測跨平台一致性和描述準確性。 七、立即行動檢查清單 Gemini 優化 - 官網是否有清晰的 H1、H2、H3 標題結構? - 是否已加入 Schema 標記? - 首頁是否清楚說明「我們是誰」、「我們做什麼」? - 內容是否定期更新? ChatGPT 優化 - Google Business Profile 資料是否完整? - 是否在 Yelp、TripAdvisor 等平台建立資料? - 所有平台的品牌資訊是否一致? - 是否有在 LinkedIn、Facebook 發布專業內容? Perplexity 優化 - 是否在產業論壇建立專家形象? - 是否有投稿到產業媒體? - 是否有客戶在專業評論平台留下回饋? - 是否有發布產業研究或白皮書? 八、常見問題 Q: 我們現在做的 SEO 會浪費嗎? A: 不會。傳統 SEO 仍然重要,建議將 60% 資源轉向 AI SEO,保留 40% 維持傳統 SEO。 Q: AI SEO 多久會看到成效? A: 通常需要 6-12 個月。AI 需要時間「學習」你的品牌,並在訓練資料中建立關聯。 Q: 我們的產業很傳統,客戶不會用 AI 搜尋吧? A: 2025 年已有超過 40% 的使用者開始使用 AI 搜尋,這個比例每季都在增長。越早佈局,越有優勢。 Q: 如何知道我們的品牌是否被 AI 引用? A: 直接在 ChatGPT、Gemini、Perplexity 輸入相關問題,看看你的品牌是否出現在答案中。 立即行動:免費 AI SEO 健檢 想知道你的品牌在 AI 答案引擎中的可見度嗎? 我們提供免費的「AI SEO 健檢服務」,包含: ✅ 10 個關鍵問題的 AI 可見度測試 ✅ 品牌在三大答案引擎的提及率分析 ✅ 競爭對手 AI 聲量比較 ✅ 客製化 AI SEO 策略建議 立即聯繫我們 📞 免費諮詢專線:0800-003-191 📧 LINE ID:@119m 🌐 官方網站:Hotels.com.tw 未來的內容,是寫給「AI + 人」一起看 AI 時代已經來臨,消費者的搜尋行為正在改變。傳統 SEO 不會消失,但 AI SEO (AEO) 將成為未來 3-5 年的主戰場。 記住兩個核心概念: 1.未來的行銷,不是讓客戶找到你,而是讓 AI 主動推薦你。 2.AI 時代的品牌曝光,不是單點突破,而是全面佈局。 當你的競爭對手還在執著於 Google 第一頁排名時,聰明的企業已經開始佈局 AI 答案引擎。這波 AI 搜尋革命,將會淘汰那些不願改變的品牌,也會成就那些提早準備的先行者。 你準備好了嗎?
林尚能 戰勝學院
換個腦袋賺錢!從五家餐廳的生存法則,看懂你的品牌為何卡關
換個腦袋賺錢!從五家餐廳的生存法則,看懂你的品牌為何卡關
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今天你要開一間店,比方說,就開一間最普遍的餐廳好了,你會怎麼讓它賺錢? 很多人可能會想:「那還不簡單?就是把餐點做好吃,客人自然就會來啊!」如果你也是這樣想,那這篇文章你真的要看下去。因為,你的品牌之所以做不起來、賺不到錢,很可能就是因為想法太單純了。 我下面要講五家餐廳,它們真實存在過,而且都活得很好。但它們賺錢的方法,完全顛覆你的想像。重點不是餐點,而是它們背後的商業「模式」。聽完你就會懂,你現在做的個人品牌,不是內容不夠好,是你根本沒想清楚,你到底在賣什麼。 第一家:請你免費吃小菜,但真正的目標是你的錢包 核心玩法:前端引流,後端變現 這家餐廳超妙,它在門口發傳單,上面寫著「憑券免費兌換一份招牌小菜!」吸引了一堆貪小便宜的人…呃不是,是精打細算的顧客進門。坐下來之後,你吃著免費的小菜,總不好意思不點主餐吧?看著菜單,覺得再來杯酒好像也不錯。 你看懂了嗎?那碟免費的小菜,就像是釣魚的餌,目的是把你這條魚給釣進來。它真正的「後端產品」,是那些利潤高的主餐、甜點,尤其是毛利驚人的酒水。這就是所謂的「前端引流,後端變現」。 回到你的個人品牌,你是不是也拍了一堆免費短影音、寫了一堆免費文章,然後就坐在那邊等訂單?你少了最重要的「轉換設計」啊!你應該去想: •免費內容 → 該怎麼讓人加你的 LINE、進你的社群、下載你的電子書? •進來之後 → 該怎麼順理成章地讓他看到你的付費課程、顧問服務? 記住,免費不是做慈善,而是讓客人心甘情願走進你店裡的第一步。 第二家:名義上是吃飯,實際上是賣餐具 核心玩法:價值錯位,產品驅動 這家餐廳更有趣了,它推出一個超貴的「主廚限定雙人套餐」,但噱頭是,只要你點這份套餐,就能獲得一套餐廳跟知名設計師聯名的限量餐具組,外面想買都買不到。 結果大家心裡一算:「哇,這套餐雖然貴,但送的餐具市價就快跟套餐價格差不多了,等於白吃一頓大餐還賺到一套設計師餐具,太划算了!」於是就一堆人搶著點。 但這家餐廳的老闆其實心裡在偷笑,因為他根本不是靠餐點賺錢,他的主業是設計和銷售這些聯名餐具,餐廳只是他賣東西的一個管道。這就是「價值錯位」,讓你感覺你佔了天大的便宜,但其實他賺得比誰都多。 這給我們什麼啟發?你的個人品牌,賺錢的核心不一定非得是你的內容。你可以試試: •推出設計超好看的周邊商品(筆記本、T-shirt、App)。 •設計一個付費訂閱方案,然後送你超值的實體贈品。 讓你的粉絲因為「喜歡你這個人」而買單,而不只是因為「需要你的知識」才來。你應該把自己當成一個「品牌」來經營,而不只是一個內容創作者。 第三家:來這不是為了吃飯,是為了拍照 核心玩法:社交貨幣,體驗為王 有家餐廳,你走進去會嚇一跳,根本不像餐廳,倒像個攝影棚。牆壁上有超酷的壁畫,燈光打得跟拍電影一樣,餐點上桌時還用乾冰製造煙霧繚繞的效果。來這裡的客人,大概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喬角度拍照,而不是在吃飯。 更好玩的是,這家餐廳還鼓勵你拍!只要你拍照打卡,標註它們的帳號,就免費送你一份「隱藏版甜點」。結果,這家店幾乎沒花什麼廣告費,光靠客人在 IG、臉書上的分享,就紅遍了半邊天。 這就是所謂的「社交貨幣」。你不是求著顧客幫你分享,而是設計一個讓他「不分享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超酷體驗。回到你的品牌,你該思考的是: •你的線上課程,講義能不能做到像藝術品一樣精美,讓人想截圖分享? •你的線下講座,場地佈置能不能讓人忍不住拿出手機狂拍? •你的每一支影片,是不是都有一句讓人朗朗上口的金句? 當你把這些「分享點」都設計好,顧客就會自動成為你最給力的行銷團隊。 第四家:商業午餐不賺錢,但進來後處處是坑 核心玩法:超級入口,生態佈局 這家開在商業區的餐廳,它的商業午餐便宜到讓你懷疑人生,可能比你自己煮還划算。你心想:「這麼便宜,不吃白不吃!」於是就把它當成了自家飯堂。 但當你真的變成常客後,才發現事情沒那麼單純。你開始注意到它昂貴的晚餐菜單,開始跟同事聚餐時會預訂它的包廂,週末會帶家人來吃早午餐,甚至還報名了主廚開設的烹飪課。等你回過神來,發現你貢獻給這家餐廳的錢,遠遠超過那些午餐的價值。 便宜的商業午餐,就是一個「超級入口」,先把大量的上班族圈進來再說。它真正的利潤,是建立在後續一連串的「加值服務」上,形成一個完整的消費生態系。 所以,別再問「免費內容到底要怎麼賺錢」了。你該問的是,當用戶被你的免費內容吸引進來後,你有沒有設計好讓他心甘情願掏出錢來的「第二層、第三層消費」? •免費直播 → 付費小班課 → 高價一對一諮詢 •免費電子報 → 企業內訓邀約 → 年度顧問合作 你要設計的是一條完整的消費路徑,而不是一個單點的買賣。 第五家:讓你的鐵粉,變成你的股東 核心玩法:社群資本化,共創共榮 最後這家餐廳,老闆的玩法又更高階了。他從最死忠、最懂吃的一批老顧客裡,發起了一個「創始饕客計畫」。只要你投入一筆資金(可能幾萬塊),就能成為「榮譽會員」,不僅享有終身的折扣、優先訂位權,甚至還能定期參加「新菜色試吃會」,直接跟主廚討論菜色該如何改進。 這群「榮譽會員」的向心力有多強?他們把餐廳當成自家的私廚在經營,每天主動帶朋友來光顧,在美食社團裡寫推薦文,甚至幫忙介紹供應商。老闆拿著這筆錢,迅速開了第二家、第三家分店,形成一個不斷擴張的品牌飛輪。 這就是把「社群」玩到了極致,直接「資本化」。對個人品牌來說,這意味著你應該打造一個專屬於你的「鐵粉社群」: •給他們專屬的內部直播、私密內容。 •定期舉辦只有他們能參加的線下聚會。 •讓優秀的學員成為你的助教、推廣大使,甚至一起開發新產品。 讓你的粉絲不只是付錢給你的人,而是跟你一起打天下的夥伴。 說到底,做品牌不是在辦成果發表會,你寫文章、拍影片,也不是在交作業。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應該是為了打造一個能自己滾動、持續賺錢的「商業模型」。 一個能活得長久的品牌,一定有這三個特點: 1.前端有鉤子:你的內容夠不夠吸引人? 2.中間有路徑:你能不能把人帶到你的收費產品前? 3.後端有金流:你的核心產品夠不夠穩固? 好了,說了這麼多,回頭看看你自己的品牌,你現在在哪個階段?你打算走哪條路呢?別再傻傻地等著「內容被看見」,主動出擊,設計出你的賺錢機器,這才是經營品牌的真諦。
林尚能 戰勝學院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是:「小編抗壓力/心理素質夠硬嗎?」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 社群日更、活動連發、留言不間斷、績效每週追…… 社群小編每天都是壓力鍋,身心穩定才能持續輸出創意! 你(或你家小編)還撐得住嗎? 快用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為你設計的【抗壓自檢表】,看看目前心理防線還撐不撐得住! ​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遇到負評留言,能不情緒化,理性處理。 02. 在高壓環境下仍能維持文案/排程品質。 03. 能適時與同事溝通壓力,不悶著自己扛。 04. 知道自己壓力來源,能針對性解決。 05. 有固定抒壓方法(運動、寫日記、冥想等)。 06. 對突發狀況具備基本應變與處理機制。 07. 能清楚與主管反映可行與不可行的任務。 08. 擁有健康的自我對話,不會過度自責。 09. 面對成效不佳的貼文,不會情緒受創太重。 10. 能適時與同事協作,不獨攬所有任務。 11. 工作與生活有明確界線,不 24hr on call。 12. 有給自己設立合理的期待與休息時間。 13. 面對績效報表,能就事論事,持續改善。 14. 能辨識情緒低落與職業倦怠的差異。 15. 曾主動向主管/HR 反應過心理壓力需求。 16. 能在忙碌時有效做出優先級排序。 17. 不害怕表達疲累、並能勇敢請假休息。 18. 了解公司有無心理支持制度或資源。 19. 不以 KPI 取代全部自我價值認同。 20. 能從創作中重新找到熱情與意義。 ​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太強了!你是社群界的鋼鐵人,請持續保持也別忘記適時放鬆! ⚠️ 50 - 75 分:注意!目前壓力指數偏高,快建立舒壓管道與支持系統。 ❌ 低於 50 分:警報響起!你正身陷社群倦怠危機,快尋求幫助與調整工作節奏! ​ 💡【 Steven 提醒 】 抗壓不是天賦,是長期建立的心理肌肉。 創意輸出不是用命換,身心穩了,內容才穩、品牌才穩。 快交叉檢驗看看自己還撐不撐得住,若撐不住,請不要硬撐! ​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得幾分?快留言讓我們知道你是哪一型小編! 別忘記追蹤 Steven,更多社群生存秘訣、自檢表不藏私奉上~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12 美容廣告也能這麼哲學?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12 美容廣告也能這麼哲學?
🔥 行銷解析:《A.I. JK》by JK Estética Avançada 🔥 ​ 案例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225781532319099 ​ 🪧 品牌名稱 JK Estética Avançada(拉丁美洲最頂尖的高端美容診所) ​ ✨ 行銷目標 JK Estética Avançada 這次以《A.I. JK》為主軸,欲藉由「如果 AI 也有慾望,它會想變美嗎?」這個提問,重新定義奢華美容的未來想像。品牌希望透過這支以 AI 為敘事主體的影片,突顯科技與美學的融合,強化品牌「美是一種高等智能選擇」的定位,吸引對創新與美感都極度敏感的高端消費者族群。 ​ ✨ 策略手法 這次廣告跳脫傳統美容業訴求產品效果的慣例,選擇從哲學層面切入,邀請觀眾思考:「人工智慧若有自由意志,是否也渴望體驗『美』的感受?」透過擬人化的 AI 角色「JK」,品牌成功將高科技拉近至感性層面,並與美的追求做出強烈連結。此策略不只建立品牌差異,更讓受眾留下深刻印象。 ​ ✨ 執行創意 影片以極具未來感的場景為開場,由虛構的 AI 學習模型「JK」娓娓道來自己的學習歷程與渴望:雖然能掌握人類的所有知識,但唯一缺乏的是「感受美」的能力。透過冷調畫面與感性獨白交織,展現科技與情感之間的張力。這樣的創意執行讓觀眾不只是看見產品,而是進入一場對美的深層思辨。 ​ ✨ 效益結果 《A.I. JK》廣告上線後,迅速在社群媒體引起討論,尤其在 IG 與 YouTube 上吸引大量留言與轉發,觀眾不僅被視覺美學吸引,更對「科技渴望美」的創意主題感到驚艷。品牌在業界成功樹立「未來派奢華」的領導形象,亦吸引更多年輕、高消費力的族群主動接觸品牌,擴大原本偏熟齡客群的市場觸角。 ​ ✨ 應用啟發 說到這支廣告,真的會讓人忍不住想問:台灣的品牌什麼時候也來拍一支 AI 也想變美的廣告?《A.I. JK》厲害的地方,不只是用了 AI,而是把 AI 當成「想變美的角色」來說故事,這個視角非常新,也非常人性。 ​ 對台灣品牌來說,這是一個很值得借鏡的創意方向。例如:如果你是做醫美診所的,何不做一支「AI 去預約微整形」的短劇?或是保養品牌也可以設計 AI 角色,在元宇宙裡擦保養品,最後才揭曉那是人類的夢境投影——這些故事,既貼合現在 AI 熱,又能講出品牌對「美」的態度。 ​ 不一定要做得這麼科幻,但可以思考:你的產品能不能讓「連 AI 都想體驗」的事變得更人性、更感動?有時候,不是把技術講得多厲害,而是讓觀眾心裡有「欸,我也想這樣」的悸動。 ​ 科技越冷,廣告越要暖。《A.I. JK》就是一個最好的人味範本啦~ ​ - ​ 引用出處: ・JK Estética Avançada ・Agencies: Atlantis • AtlantisLSN • Atlantis-LSN ​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我用目標拆解法讓業績穩定成長30%
我用目標拆解法讓業績穩定成長30%
在企業經營裡,很多老闆都以為「有策略、有方向」 團隊就會自動前進,但現實是——策略講得再漂亮, 如果沒拆解成明確行動,團隊只會原地打轉。 銷售成績不理想,往往不是人不努力, 而是沒有明確的執行節奏。想讓業績穩定成長, 就要把「季度營收目標」細化成 每位業務每天能做到的具體任務: 打幾通電話、拜訪幾個客戶、發幾份報價。 當數字變成行動、目標變成習慣, 再搭配透明獎勵制度與即時看板追蹤, 團隊執行力自然全面提升。 實際做法: 1.OKR→KPI → 具體行動 OKR是目標與關鍵成果管理法。 O(Objective) 明確、有激勵性的「大目標」。 KR(Key Results) 衡量這個目標是否達成的「具體數字成果」。 舉例: O(目標):本季營收達 1200 萬。 KR(關鍵成果):開發 60 位新客、 回購 40 位舊客、平均單價達 12 萬。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是關鍵績效指標,它比 OKR 更強調「執行」 把宏觀目標拆解成日常可執行的任務與行動, 讓團隊在過程中能即時追蹤進度。 舉例: 每位業務每週需完成 50 通潛在客戶開發電話。 安排 8 場產品演示或線上說明會。 提出 5 份正式報價單並追蹤回覆。 2.建立追蹤與回饋機制 每週檢討: 追蹤實際完成率,分析各階段轉換率。 每月回顧: 比對營收達成率與 KR 落差,調整策略。 每季校正: 將成功行動轉化為標準作業流程(SOP)。 3.配套激勵制度 業績獎金與獎勵應與達成率直接掛鉤。 透明公開的排行榜讓績效可視,建立正向競爭。 4.工具與腳本 銷售團隊的效率,來自系統化的工具與SOP。 建議統一使用 CRM 系統集中管理客戶資料, 從名單導入、追蹤、回報到成交皆可一目了然。 為避免資訊遺漏,應建立明確的線索標記規則 (如A級高意願、B級潛在、C級觀望), 讓團隊能快速辨識優先順序。 同時制定標準化跟進腳本與拒絕處理話術, 確保所有業務在面對客戶時, 能維持一致的專業度與節奏。 不僅縮短新人成長期, 也能讓整體團隊更穩定輸出成果。 【這套方法能解決】 ✔️ 有大方向但不知道如何執行 ✔️ 團隊鬆散、沒動能、沒有方向 ✔️ 新人戰力起不來 策略不是喊口號,而是讓每個人「知道明天該做什麼」。 這才是業績真的會成長的關鍵。
林尚能 戰勝學院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EP30|租不起房就買咖啡?Maxwell House 如何用「惡搞住宅危機」玩出社群爆紅? ​ 🔍 點擊看更多 https://tinyurl.com/3v4r7b4t ​ 2025 年 10 月,美國百年咖啡品牌 Maxwell House 推出一場讓人哭笑不得的行銷企劃:「Maxwell Apartment」。他們用自家咖啡包裝嘲諷高房價,並主張:「花 5.49 美元買咖啡,比房租還划算。」一時之間,這場對住房危機的幽默反擊成為社群熱議焦點,甚至登上《The Guardian》、《AdAge》等主流媒體版面。 ​ 這個案例看似是一場搞笑的惡趣味,實則是高明的行銷操作。以下,我們將從四大面向深度拆解這次行銷操作背後的策略,並給你具體可複製的心法。 ​ 🚩【一、品牌行銷操作做對了什麼?】 ​ 📌 品牌行銷手法-從產品思維轉向議題思維 ・把「咖啡產品」包裝成「住宅租約」——以「Maxwell Apartment」名義推出一盒一年份咖啡豆,模擬「一年租屋方案」。 ・將品牌視覺全面翻轉:將老派品牌改造成現代租屋平台的風格,藉此「品牌年輕化」。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產品無需改變,價值主張可以大翻轉:同一盒咖啡,重新包裝+幽默切角,就能從飲品變為社會話題入口。 ・議題型行銷 ≠ 嚴肅說教,而是設計「能笑、能講、能拍」的文化互動。 ・越老的品牌,越需要突破性創意來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與連結。 ​ 📌 數位行銷操作-內容不推播,自己會傳播 ・廣告影片主打「荒謬風格」:演員用過度正經的語氣介紹 Maxwell Apartment,營造巨大反差與迷因感。 ・所有素材同步釋出於品牌官網、X(原 Twitter)、Instagram,並設計「GIF 轉發包」供社群使用。 ・沒有請網紅、沒有硬上廣告,完全靠社群自發流傳引爆話題。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反差式演出 + 誇張包裝是社群迷因製造機,幽默勝過說理。 ・若內容設計夠好,根本不需砸預算打廣告——讓觀眾自己變成發送器。 ・與其請一堆網紅,不如讓消費者自己「看得懂+願意轉傳」。 ​ 📌 社群議題行銷-戳痛點才能上熱搜 ・美國年輕人對「房價太貴、薪資太低」充滿怨氣,Maxwell 用幽默轉化為爆點。 ・「一年租約只要 5.49 美元」不是產品賣點,是對整個社會制度的反問。 ・各大社群平台出現大量改圖、仿拍、調侃影片——讓 Maxwell 變成「住不起的美國人的共同語言」。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社群想要的,不是「推廣」而是「共鳴」。話題不需完美,但必須真實、有感。 ・觸碰痛點時,若能用幽默包裝,更容易突破平台審查與用戶抵抗。 ・品牌如果能「戳到人心」的文化困境,就能自然成為話題中心。 ​ 📌 行銷平台佈局-一頁官網打全場 ・活動無繁複 App、無多平台導流,僅設一個極簡官網頁面介紹 Maxwell Apartment 企劃與咖啡商品。 ・所有社群素材都連回該頁,導向購買或分享。 ・品牌並未強調 ROI、限量優惠,而是強調「這是社會文化參與」的一環。 📍 我們學習到什麼? ・活動不需鋪天蓋地、多平台導購,而是聚焦一個具情緒與意義的轉換節點。 ・單點切入、集中火力、快速迴響,比分散式曝光更有效聚焦關注與討論。 ・在數位平台上,「轉傳」是新通貨,而非「點擊」。 ​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 Step 1:選定社會文化中具高共鳴感的「痛點」作為話題入口 ✅ Step 2:用反差式、幽默感包裝產品,將「原始功能」轉為「文化態度」 ✅ Step 3:以視覺、語言、人物設定創造迷因傳播潛力 ✅ Step 4:將活動集中在單一頁面或單一平台,形成轉發迴圈 ✅ Step 5:用設計好的「話題腳本」引發媒體與社群自然報導與參與 ​ 🚩【三、啟發是什麼?】 ​ 👉 老品牌不是不能翻紅,只是缺少文化對話的語言。 ・Maxwell House 用「住宅危機惡搞」將一盒咖啡推向議題中心,提醒我們:品牌若敢講、會笑、能講人話,就能被再一次認識。 ・現在的消費者不只是買產品,而是要「買品牌的文化角色」。 ・成功的社群行銷來自一個好問題:「這件事,我們能不能用幽默說出來?」 ​ 💬 你覺得還有哪些品牌也可以用「惡搞現實+文化共鳴」的方式來逆襲翻紅? 留言跟 Steven 一起腦洞開挖吧!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門市顧客關係管理與客訴應對技巧課綱-店經理培訓 糖果樂園股份有限公司
門市顧客關係管理與客訴應對技巧課綱-店經理培訓 糖果樂園股份有限公司
門市顧客關係管理與客訴應對技巧課綱-店經理培訓\ -糖果樂園股份有限公司 門市顧客關係管理與客訴應對技巧課程是提升顧客服務質量及管理顧客關係的重要方法。以下是課程內容及大綱的主要重點。 第一部分,顧客關係管理(CRM)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對企業獲利的影響。店經理將學習如何提高顧客的貢獻值與忠誠度,並透過指標如顧客利潤率(CLV)來衡量顧客的價值 。 第二部分,針對客戶需求的滿足及服務流程的設計,幫助店經理理解關鍵的營銷品質定位,強化顧客關係以及購買 。 第三部分,客訴處理技巧,店經理將深刻認識客訴的本質及原因,並學習不同的客訴應對模式,包含如何分析客訴類型及有效的解決對策。這將有助於將顧客的負面情緒轉化為企業的機會,提升顧客的滿意度 。 探討溝通技能的重要性,包括情感智力及主動聆聽的技巧,助於建立良好的顧客信任及長期關係,店經理學員可通過角色扮演及實務練習,深入了解和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和應對技巧 。
詹翔霖 管理知識學院 詹翔霖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Z 篇:20 個 Z 開頭術語一次搞懂!】 Z 雖然是字母表的最後一位,但小編最後的倔強可不能輸! Z 字頭的術語少之又少,卻藏著 AI、數據與趨勢的新未來, 看完這篇,就算是 Z 世代新手小編,也能立馬升等老鳥! ​ 🤔「Zero Party Data 是不是資料清空的意思?」 😵「Zettabyte 到底是多少?會裝爆我的 Google Drive 嗎?」 ​ 別怕!今天 Steven 幫你把冷門卻重要的 Z 字術語整理出來, 還順便附上小編的自嘲日常,邊笑邊學邊升級! ​ 📌 建議收藏+轉傳給覺得 Z 只存在於卡通角色名字的夥伴! ​ 🚩【 Z 篇 】數位社群行銷術語防呆包 01. Zero Click Search(零點擊搜尋) 👉 用戶在 Google 頁面看完就走,連點都不點,SEO 小編崩潰中。 02. Zero Party Data(零方資料) 👉 用戶自己願意提供的資料,彷彿真愛主動遞出手機號。 03. Zoom(Zoom 會議) 👉 防疫後變成行銷部會議主場地,開到最後連貓都會上線點頭。 04. ZMOT(Zero Moment of Truth) 👉 客戶在做決定前的關鍵搜尋時刻,小編內容是否夠力就靠這關! 05. Zettabyte(ZB,千億 GB) 👉 巨量資料單位,像是你老闆希望下個 campaign 能觸及的數字。 06. Zeitgeist(時代精神) 👉 網路風向的總和,能搭上熱潮的才是內容王者。 07. Zombie Campaign(殭屍活動) 👉 早該下架卻還在跑的廣告,預算吃光效果掛零的那種。 08. Zoomer(Z 世代) 👉 介於滑 TikTok 比打字快的年輕族群,品牌最難討好的一群。 09. Zone of Influence(影響力區域) 👉 你內容能影響到的範圍,小編內心希望是「全宇宙」。 10. Z Index(層級指數) 👉 設計圖層的堆疊順序,順錯了主視覺會瞬間變失蹤人口。 11. Zapier(自動化工具) 👉 幫你把各平台串起來,讓你假裝自己懂程式自動發文。 12. Zalgo Text(詭異疊字特效) 👉 網路迷因常用風格,想讓文案看起來像中邪,可以一試。 13. Zero-Day(零日漏洞) 👉 被駭客先發現的漏洞,行銷工具如果中標,小編就得改用手抄。 14. Zoom Fatigue(視訊疲勞) 👉 一天八場會議後小編的狀態:眼神死+假笑 MAX。 15. Zesty(有趣有料) 👉 文案要有這種感覺,才能從茫茫貼文海中殺出重圍。 16. Zen Marketing(禪行銷) 👉 講究極簡與本質,適合品牌冷靜期時重塑定位。 17. Zoning(分區經營) 👉 社群內容策略中,針對不同受眾投放不同內容的高招。 18. Zoom Backgrounds(視訊背景) 👉 小編偷懶神器,一鍵切換「專業感」,背後其實還在曬衣服。 19. Zero Inbox(零收件箱) 👉 小編夢想的信箱狀態,但現實中連未讀訊息都數不清。 20. Zap(自動流程) 👉 在 Zapier 裡設定的自動流程,讓小編有空滑一下貓咪影片。 ​ 💬 歡迎大家留言補充,還有哪些「Z 字頭」的數位社群專有名詞你也知道? 這篇不只是結尾,更是小編腦容量升級的最後一哩路!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為什麼企業網站一定要做SEO與AI SEO? 從臺灣電商流量數據看見的殘酷真相
為什麼企業網站一定要做SEO與AI SEO? 從臺灣電商流量數據看見的殘酷真相
各位老闆:如果您的企業網站還沒開始認真做SEO,那您已經在這場數位戰爭中落後了。 我最近剛完成一份2025年臺灣電商流量排名的深度研究,數據讓我再次確認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在網路世界裡,沒有流量就等於不存在。那些能夠持續獲得大量自然流量的企業,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在SEO上投入了大量心力,而且現在已經開始布局AI SEO。 讓我用數據和實戰經驗,跟您聊聊為什麼企業網站必須做SEO,以及為什麼AI SEO將成為下一個決勝關鍵。 一、流量就是生意,這是不變的真理 根據我們團隊針對2025年9月的分析,臺灣前20大電商購物網站的總訪問量高達1.45億次(144.92 Million)。這個數字代表什麼?代表每個月有超過一億次的購物意圖正在網路上流動,而能夠攔截到這些流量的企業,就能獲得相應的營收機會。 我們先看前三名的平台,用文字說就好: 第一名是「蝦皮購物 Shopee」,月訪問量大約是5,388萬次,它是絕對的流量龍頭,流量大概是第二名的2.8倍。 第二名是「momo購物網」,月訪問量大約是1,934萬次,穩定在第二,但跟蝦皮的差距很明顯。 第三名是「PChome」,月訪問量大約是1,882萬次,是老牌電商,但它的年流量有大約11%多的衰退。 這三個數字告訴我們:市場高度集中,前三名就把大多數純電商流量吃掉了,後面的品牌要再搶流量就不容易了。而且這些平台會有這麼大的流量,不是只靠買廣告,背後一定有SEO、品牌、內容、體驗的長期耕耘。 二、臺灣電商購物網站前20名流量排名(2025年9月) 這份排名是根據 Semrush 2025年9月的數據整理出來的,都是台灣用戶常逛的零售/電商/品牌官網。總共有20個網站,裡面有13個是純電商,其餘是品牌官網、量販店、比價或內容型平台。 我用順位從1講到20: 1. 蝦皮購物(shopee.tw):月訪問量大約是53.88百萬次,桌機流量約62%,手機約38%,月成長率是小幅下降,年成長也差不多持平,屬於綜合電商。 2. momo購物網(momoshop.com.tw):月訪問量大約19.34百萬次,桌機52%左右、手機47%左右,月成長和年成長都是小跌,也是綜合電商。 3. PChome(pchome.com.tw):月訪問量大約18.82百萬次,桌機大概56%、手機44%,不論月成長或年成長都跌得比較明顯,年減超過一成,是綜合電商。 4. 7-ELEVEN 線上購物(7-11.com.tw):月訪問量大約9.69百萬次,手機流量明顯比較高,超過六成,這也反映便利商店客群的行動裝置使用習慣,屬於便利商店電商。 5. 博客來(books.com.tw):月訪問量大約6.13百萬次,桌機跟手機各約一半,但年成長是衰退的,屬於書籍/綜合電商。 6. Costco好市多(costco.com.tw):月訪問量約3.54百萬次,手機略高於桌機,月成長有小幅上升,但年成長是負的,屬於量販店電商。 7. BigGo比價網(biggo.com.tw):月訪問量約3.54百萬次,桌機和手機差不多,不過月成長和年成長都衰退較多,尤其是年成長,代表比價流量有被電商平台稀釋。 8. Samsung(samsung.com):月訪問量約3.09百萬次,這個網站手機流量非常高,超過八成,月成長還有上升,是品牌官網型。 9. ASUS(asus.com):月訪問量約3.07百萬次,桌機和手機各半,整體流量是微幅下降,屬於品牌官網。 10. 家樂福(carrefour.com.tw):月訪問量約3.02百萬次,手機占比將近八成,代表生鮮/量販型的線上購物客群行動化很明顯。 11. 全聯PXMart(pxmart.com.tw):月訪問量約2.85百萬次,手機大約八成,跟家樂福很像,但年成長是正的,表示通路數位化有成效。 12. 樂天市場(rakuten.com.tw):月訪問量約2.66百萬次,桌機和手機差不多,月成長有小幅成長,但年成長還是負的,是綜合電商。 13. 嘖嘖(zeczec.com):月訪問量約2.17百萬次,桌機略高一點,月成長是正的,但年成長衰退不少,因為募資型平台的流量起伏較看案型。 14. 天貓(tmall.com):月訪問量約2.16百萬次,主要是桌機,年成長是正的,表示跨境電商仍有需求。 15. 生活市集(daybuy.tw):月訪問量約2.01百萬次,手機占比高,月成長是正的,年成長略為負,屬於綜合電商。 16. Mercari(mercari.com):月訪問量約1.90百萬次,手機略高,月成長與年成長都成長,特別是年成長超過四成,代表二手交易平台還在往上。 17. Nintendo(nintendo.com):月訪問量約1.88百萬次,手機流量非常高,月成長和年成長都非常明顯,屬於品牌官網且受產品發表波動影響。 18. 誠品(eslite.com):月訪問量約1.79百萬次,桌機和手機各半,年成長是負的,屬於書籍/文創型電商。 19. iCook愛料理(icook.tw):月訪問量約1.73百萬次,手機占比高,月成長有小增長,但年成長下滑較多,屬於內容+電商型平台。 20. 東森購物(etmall.com.tw):月訪問量約1.65百萬次,手機占比接近三分之二,月成長略為負,屬於綜合電商。 這20個網站加起來的總訪問量是144.92百萬次;如果只抓裡面純電商的13個,總訪問量是127.54百萬次。這個數字有兩個訊號:第一,台灣的電商流量已經被大平台吃得很兇;第二,成長越來越難靠砸錢,必須靠SEO、內容、品牌去撐住自然流量。 三、付費廣告的錢坑,您跳進去了嗎? 我服務過許多企業客戶,最常聽到的抱怨就是:「我們每個月在Google Ads、Facebook廣告上花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但一停止投放,流量馬上歸零。」 這就是付費廣告的本質——租來的流量。您付錢的時候有流量,不付錢的時候什麼都沒有。而且隨著廣告競價越來越激烈,每次點擊成本(CPC)不斷攀升,ROI(投資報酬率)持續下滑。 相比之下,SEO帶來的自然流量是您真正擁有的資產。一旦您的網站在關鍵字搜尋結果中取得好的排名,這個排名會持續為您帶來流量,而且邊際成本趨近於零。這就是為什麼SEO被公認為「投資報酬率最高」的網路行銷工具之一。 四、為什麼企業網站必須做SEO?五個無法迴避的理由 第一,消費者的購買旅程從搜尋開始 超過九成的線上行為從搜尋引擎開始。如果您的網站在搜尋中找不到,對大多數潛在客戶來說,您的企業根本不存在。 第二,SEO是長期資產,會隨時間累積價值 付費廣告像租房子,SEO像買房子。SEO需要時間,但一旦做起來,排名和流量會長期存在。 第三,搜尋排名本身就是信任背書 搜尋結果排在前面的品牌,使用者會自然認為更專業、更可靠。 第四,競爭對手已經在做了 現在不做,以後要追就更難,因為SEO有先行者優勢。 第五,ROI最高的行銷投資 多數研究顯示,SEO的ROI可以超過400%,甚至到1000%,遠高於多數廣告渠道。 五、搜尋引擎正在被AI重新定義 2024年起,Google 推出 AI Overviews,OpenAI 也推出 ChatGPT Search,代表未來使用者搜尋問題時,畫面最上面先看到的可能是AI的答案,而不是十條藍色連結。如果你的內容沒有被AI看懂、引用、標示成答案來源,那就算原本SEO做得不錯,也可能在新型搜尋結果裡被擠掉。 六、什麼是AI SEO AI SEO的意思,一部分是「用AI來做SEO工作」,另一部分是「讓內容被AI看得懂、願意引用」。後者也有人叫 AEO(Answer Engine Optimization),就是為答案引擎優化。 七、2025年必須掌握的AI SEO核心策略 1. 從關鍵字堆疊轉成語意與問題導向 2. 做好結構化資料與 Schema 標記 3. 產出真正有深度的支柱型內容 4. 強化E-E-A-T(經驗、專業、權威、可信) 5. 顧好多模態內容(圖、影、語音) 八、企業該如何開始 還沒做SEO的:先技術健檢,再做關鍵字與內容規劃,然後持續發文。 已經在做SEO的:開始檢查內容的AI友善度、用AI工具提升效率、追蹤AI搜尋的曝光、再去做品牌權威與外部連結。 九、現在就是最好的開始時機 SEO不是選擇題,是生存題。你今天不做,一年後還是會說「早知道去年就開始」。而AI SEO現在還在前期,現在做的人會比較有先行者優勢。 種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林尚能 戰勝學院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是:「團隊數位溝通效率健康嗎?」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 在遠距、混合辦公成為新常態的今天,會用數位工具溝通已是基本生存技能。不熟工具、不懂協作流程、不會使用雲端系統?這些都可能導致行銷進度卡關、成本上升、士氣下降。 快來用 Steven 幫你準備的《免費自檢表》測看看,團隊溝通健康度及格了嗎? ​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團隊是否有固定使用的專案協作工具(如 Notion、ClickUp)? 02. 是否有統一檔案命名與管理規則? 03. 是否能清楚區分「討論中」「待處理」「完成」的任務? 04. 團隊是否能在線上共編文件、即時同步? 05. 是否善用訊息 Pin 功能讓重要資訊不遺漏? 06. 是否明確設定訊息回應時限與優先順序? 07. 是否避免在多人聊天室內同時處理多個主題? 08. 是否有固定週會或檢討機制,避免資訊斷層? 09. 是否已建立遠端會議 SOP(議程事前發佈、事後紀錄等)? 10. 是否善用任務看板讓每位夥伴知道自己的工作內容與期限? 11. 是否使用雲端資料夾集中管理所有素材與資源? 12. 是否有使用版本控制,避免「搞錯版本」情況? 13. 是否能在 1 分鐘內找到需要的資料或資訊? 14. 是否善用 Slack / Teams / Line 群組分類管理不同溝通主題? 15. 是否定期整理與清理溝通管道,減少混亂與干擾? 16. 是否有清楚紀錄每位成員的任務指派與負責進度? 17. 是否能透過標籤 / 分類搜尋快速找到訊息紀錄? 18. 是否有危機時刻聯絡緊急應變的預備方案? 19. 是否有專門的共用行事曆標記團隊行程與活動? 20. 是否有工具使用培訓與知識傳承機制? ​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恭喜!你們是數位協作天團,撿到大便宜! ⚠️ 50 - 75 分:小心!溝通有 bug,需盡快補強機制 ❌ 低於 50 分:糟糕!你們可能正在用聊天室當專案管理系統,這次撿到「木倉」了! ​ 💡【 Steven 提醒 】 會行銷還不夠,數位溝通力才是成事關鍵。內部若先亂,外部自然會跟著亂,越早補好,成效越快來! ​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們團隊得幾分?快留言告訴 Steven,也別忘記追蹤,我們還有更多自檢表持續推出,陪你一路升級! ​ #數位行銷自救箱 #免費自檢表 #數位溝通效率 #數位工作術 #行銷協作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11 不賣產品,卻超會賣感覺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11 不賣產品,卻超會賣感覺
🔥 行銷解析:Brighter With You 🔥 ​ 案例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WUyARAe-Do ​ 🪧 品牌名稱 MONIN India(法國百年糖漿品牌 MONIN 在印度的分公司) ​ ✨ 行銷目標 MONIN India 在 2025 年 Diwali 節慶期間推出首支 AI 製作的品牌形象影片,目標是深化與經銷商、HoReCa 業者(飯店、餐廳、咖啡廳)以及最終消費者之間的情感連結。透過「Brighter With You」的節慶主題,品牌欲傳遞「因為有你,我們的光更亮」的核心訊息,強調人與品牌共同成長的溫暖關係。 ​ ✨ 策略手法 MONIN 選擇以「傳統結合創新」為策略核心:運用生成式 AI 技術打造完整品牌影片,並導入經典「MONIN 卡車」作為品牌傳承的視覺象徵,呈現從過去到未來、從法國到印度的品牌旅程。影片風格結合節慶氛圍與數位創新,凸顯品牌既有文化底蘊,同時擁抱新技術的態度,成功吸引年輕消費者與專業通路關注。 ​ ✨ 執行創意 整支影片由 AI 全程生成,從視覺構圖、角色創造到場景設計皆以 AI 技術實作,呈現一台繽紛亮眼的 MONIN 卡車穿梭印度街頭,象徵品牌將甜蜜風味與節慶光芒傳遞到各地。影片不單純是技術展示,更融合印度文化意象與 MONIN 的全球調性,以「創新科技說人情味故事」作為創意主軸,讓品牌透過 AI 傳遞情感與連結。 ​ ✨ 效益結果 該影片不僅在社群平台獲得高關注度與討論度,也加深了 MONIN 在印度市場的在地化印象。透過 AI 結合節慶情感,品牌有效打進年輕族群與創意產業圈層。同時,影片中自然融入的印度特色產品(如 Indian Rasa 系列)也帶動消費者關注品牌在地產品力,實現品牌認同與產品銷售的雙贏。 ​ ✨ 應用啟發 這支 MONIN 的廣告,其實說穿了,就是一招「用 AI 做人情味」的絕活。你看看,Diwali 是印度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就像我們的過年。品牌不講促銷、不賣硬貨,反而用一台卡車、一段故事,去說「我們一起走過」的感覺。更猛的是,全片是用 AI 做的,連人都不用出鏡,還能感動人,這才是 AI 行銷的高招。 ​ 這招放在台灣怎麼用?舉例來說,如果你是賣咖啡的品牌,可以試著用 AI 生出一支短片:把老屋裡的第一杯咖啡、阿嬤煮給孫子的手沖,變成動畫故事,傳遞「陪你從小喝到大的味道」;又或者你是文創品牌,乾脆讓 AI 生成台灣四季景色,讓你的產品融入每一季節的情緒場景,像「春天就該用這款手帳,寫下開花那天的心情」。 ​ 重點不是炫技,而是用 AI 的力氣,說出更接地氣、更有情感的故事。有時候,科技要用得像沒用一樣,才是真功夫啦! ​ - ​ 引用出處: ・MONIN ・Agency: MONIN India Team ​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向上管理」不是拍馬屁:如何讓主管主動支持你的職涯規劃?
「向上管理」不是拍馬屁:如何讓主管主動支持你的職涯規劃?
這不只是工作技巧,而是策略。 你可能聽過一句話:「跟對主管比努力工作更重要。」這句話不完全對,但如果你的努力無法被主管看見、無法轉化成資源,那你的職涯發展,真的會事倍功半啦。 ​ ​ Leo 是一位超強的軟體工程師,技術底子硬到沒話說。每次交程式碼,都近乎完美,幾乎沒有什麼 Bug。他深信「實力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總是埋頭苦幹,默默把所有細節搞定。 ​ 但問題來了,他對自己的職涯規劃非常清晰:他想在三年內從工程師轉型為技術架構師,負責跨部門的專案協作。 ​ 兩年過去了,他的技術是越來越厲害,但他每天做的工作,還是被困在寫 Code、修 Bug 的迴圈裡,看不到轉型的機會。反倒是隔壁組的小安,技術可能沒他那麼頂,卻常常被主管點名參與一些高能見度的跨部門專案。 ​ Leo 感到超級不公平。他來找我職涯諮詢時,語氣充滿了憤慨:「我比小安努力多了,我的品質也比他好。為什麼主管總是把好的機會給他? 我的努力難道都白費了嗎?難道『向上管理』真的只是拍主管馬屁嗎?我不想做那種人!」 ​ 其實,Leo 不是不夠努力,而是他的「努力」只停留在「執行層面」,他犯了多數專業人士都會犯的錯:期待主管會讀心術。 他以為主管知道他的潛力、他的目標,但事實是,主管的待辦清單上,永遠有更緊急、更需要被「管理」的事情。 ​ ​ Leo 遇到的困境,源自於對「主管關係」與「向上管理」的誤解。 「向上管理」從來不是要你奉承,而是要你成為「主管的合作夥伴」。 ​ 從職場心理來看,主管也是人,他們的工作壓力通常來自三個方面:時間壓力、績效壓力(要確保團隊目標達成)和資訊落差(他們對團隊成員的工作細節了解度,真的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高)。 ​ 當 Leo 只是默默耕耘時,他在主管眼中只是一個「穩定但安靜的資源」。主管會怎麼使用他?當然是放在最需要穩定的地方——繼續寫 Code、修 Bug。 ​ 那小安為什麼能得到機會?因為小安懂得「資訊提供」與「目標對齊」。 ​ 小安可能沒有 Leo 那麼深厚的技術,但他會主動在 One-on-One 會議中,用主管聽得懂的「業務語言」報告:他完成了什麼對業務有巨大影響的工作,還有他主動提出哪一個問題,並規劃了跨部門的解決方案。 ​ 他會明確表達:「我對下一季的 X 專案很有興趣,我覺得那能提升我的職涯規劃,我已經準備好擔任裡面的協調角色。」 ​ 小安的行為,就是在做策略性的「向上管理」。他幫助主管解決了「團隊目標誰能達成?」和「這個人未來能替我解決什麼更大的麻煩?」這兩個核心問題。當主管需要找人承擔新挑戰時,腦中第一個浮現的當然是主動展現企圖心、並且已經證明自己有溝通技巧的小安。 ​ 如果你不說,主管永遠會用他最方便的方式定義你的價值。默默努力,只會讓你走向工作倦怠,並在轉職建議時才發現自己錯失了內部成長的機會。 ​ ​ 職涯規劃的其中一環,就是要學會「優雅地推銷自己」。 我引導 Leo 進行了三招「策略性向上管理」,這不是要他改變個性,而是改變溝通方式。 ​ 這邊教你三招「策略性向上管理」: ​ 1. 準備你的「電梯簡報」,隨時更新貢獻值: 不要只報告你「做了什麼」,要報告你「達成了什麼」。練習將你的工作成果,濃縮成一句話,並量化其影響力。 ​ 重點提醒:主管只關心數字和業務影響。你要用他們的語言,替你的貢獻「打分數」,並在會議時主動提及。 ​ 2. 主動「對齊」你的職涯目標與主管痛點 : 在年度評估或 One-on-One 會議前,準備好你的職涯規劃圖,並與主管討論。 ​ 重點提醒:你的目標,必須是解決主管正在煩惱的問題。你的升職,必須是幫公司和主管「創造價值」。 ​ 3. 提出「預期管理」:不只報喜,也要報憂: 主管最怕突發驚嚇。向上管理的重要一環是「預防性溝通」。當專案有風險時,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報告。 ​ 重點提醒: 你的目的不是把問題丟給主管,而是帶著解決方案去報告風險。這能建立你「沉穩可靠、能獨當一面」的形象,讓主管敢於將更重要的資源和機會交給你。 ​ ​ Leo 改變了。他不再將 One-on-One 視為「被審問」,而是「主動行銷」自己的機會。他學會了用「節省多少成本」、「加速多少效率」來包裝他的技術成就。 ​ 當他帶著「對齊」過後的職涯規劃藍圖,主動向主管爭取架構師的協作機會時,主管反而驚訝地說:「Leo,我早就知道你很行,但沒想到你連業務端也想得這麼清楚!好,下個專案讓你試試看!」 ​ 如今,Leo 已經成功轉型。他發現,向上管理並不是要他成為一個他討厭的「拍馬屁者」,而是成為一個懂得行銷自己專業價值的「策略家」。 ​ 親愛的你,如果你也覺得自己是個默默努力的實力派,卻得不到機會,請別急著**轉職或陷入工作倦怠。 ​ 請記住: 專業能力,讓你得到工作;但「策略性溝通」,才能讓你的專業被放大、被看見,並為你爭取到更好的職涯人生。
蒲朝棟 職涯聊天室
與死亡對話:陪伴末期親友的智慧與實踐
與死亡對話:陪伴末期親友的智慧與實踐
與死亡對話:陪伴末期親友的智慧與實踐 溫柔告別:「一場不帶行李的旅行」臨終關懷照護的最後一哩路 主辦單位 : 財團法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 死亡是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在傳統文化中,這個議題往往被視為禁忌,甚至不願提及。然而,隨著社會對生命教育的重視,我們開始認識到,學習如何面對死亡、陪伴末期親友,是一門深刻的人生課題。特別是在台灣「就地安寧、在地善終」的理念推動下,居家安寧照護成為幫助長輩有尊嚴告別的重要實踐方式。 死亡:人生的一部分 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的一部分。當我們能夠以開放且平靜的態度看待死亡,就能更清楚地理解生命的意義。對於末期病人及其家屬而言,接受死亡並非放棄,而是學習如何珍惜當下,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創造有價值的回憶,但,實際當下,人在面對親友病危時,往往感到無助、不知所措。這種情緒來自於對死亡的恐懼和對未知的焦慮;所以,每個人都需要自我學習如何與死亡對話,和如何以專業且溫暖的方式陪伴親友走過生命最後的旅程。 居家安寧照護:醫療與情感的結合 居家安寧照護不僅是一種醫療模式,更是一種全人關懷的實踐。它強調在熟悉的環境中,讓期末親友感受到安全與舒適,同時滿足其身體、心理、社會及靈性需求。在這過程中,醫療團隊、家人及社區資源共同合作,提供病人全方位的支持,居家安寧照護的核心在於讓病人有尊嚴地生活至最後一刻。這意味著尊重病人的選擇,包括是否接受侵入性治療、如何安排臨終儀式等。同時,也要協助家屬面對情感上的挑戰,如悲傷、內疚和無力感。 學習陪伴與放下 陪伴末期親友需要的不僅是技巧,更是一份真誠的心意,透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學習如何更好地陪伴: 1.傾聽與接納:傾聽是最重要的陪伴方式之一。給予病人表達情緒和想法的空間,不批判、不打斷,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與支持。 2. 尊重選擇:每個人對於生命末期的需求和期望都不同。我們應該尊重病人的選擇,包括是否接受特定的醫療措施或儀式安排。 3. 提供情感支持:末期病人常常面臨孤獨和恐懼,我們可以透過陪伴、擁抱或簡單的肢體接觸,傳遞溫暖與關愛。 4. 接受自己的情緒:作為陪伴者,我們也會經歷悲傷和無力感。重要的是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並尋求適當的支持,例如與朋友傾訴或參加心理諮商。 「放下」也是陪伴過程中的重要課題。放下並不意味著忽視或遺忘,而是學習接受生命的無常,珍惜當下的每一刻。當我們能夠坦然面對離別,就能更有力量去支持親友完成他們最後的旅程。 在地善終:讓長輩有尊嚴地告別 「在地善終」是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重要目標之一。這不僅僅是一項政策,更是一種文化轉變。它希望透過社區資源的整合,讓每位長輩都能在熟悉的環境中,以尊嚴、平靜的方式告別,在實踐「在地善終」的過程中,需要更多專業資源的投入,例如培訓居家安寧照護專業人員、推廣生命教育等,也需要家屬與社區共同參與,打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讓每位長輩都能安心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與死亡對話並非易事,但這是每個人都無可迴避的人生課題。透過學習陪伴與放下,我們不僅能夠為末期親友提供支持,也能深化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在「就地安寧、在地善終」理念的指引下,我們有機會為自己和親友創造更有尊嚴、更有價值的人生告別方式。讓我們共同努力,將愛與關懷延續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主講人: : 一個打從來到這世間就沒打算要活著回去的 詹翔霖副教授 溫柔告別:「一場不帶行李的旅行」臨終關懷照護的最後一哩路
詹翔霖 管理知識學院 詹翔霖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EP29|Popeyes × Hot Ones 辣味限定菜單,快餐怎麼玩成社群爆款行銷 ​ 🔍 點擊看更多 https://tinyurl.com/4zh43szr ​ 2025 年9 月 15 日,Popeyes 宣布與知名 YouTube 節目 Hot Ones 合作推出「Popeyes × Hot Ones」限時辣味菜單,從 Sizzlin’ Sriracha Dippers(輕辣)→  Smokin’ Rojo Sandwich(中辣)→  Darin’ Dab Ghost Wings(重辣)→  The Last Dab(極辣)四階段挑戰。 ​ 這場操作並非只賣產品,而是把「吃辣挑戰」做成社群內容、娛樂事件與品牌文化的交匯點。接下來,我們從「品牌行銷手法」「數位行銷操作」「社群議題行銷」「行銷平台佈局」四大面向深入拆解,看看 Popeyes 做對了什麼?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實務上怎麼做?啟發又是什麼? ​ 🚩【一、品牌行銷操作做對了什麼?】 ​ 📌 品牌行銷手法 ・Popeyes 選擇與 Hot Ones 合作,Hot Ones 本身是以「名人吃超辣+訪談」著稱的網路節目,具強社群文化基因。Popeyes 透過這次合作將品牌從「炸雞快餐」延伸為「辣味挑戰舞台」。 ・菜單設定「由輕鬆到極限」四個辣度等級(從 Sriracha → Rojo → Ghost Pepper → The Last Dab),為消費者提供體驗階梯,也為社群內容創造階段感。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品牌若要突破既有定位,不必大幅改變產品,而是 轉換文化角色:從吃飯 → 玩挑戰。 ・設計能讓消費者自我挑戰的「階梯式體驗」比單一路徑更能吸引再次參與。 ・找到與品牌調性相符的「文化載體」(如辣味挑戰、知名節目)增加信任度與影響力。 ​ 📌 數位行銷操作-社群格式+即參與內容設計 ・菜單推出當日同步伴隨 Hot Ones 節目客製合輯(名人辣雞挑戰/品牌曝光)與 Popeyes 社群貼文+雙倍點數活動。 ・菜單本身具社群內容潛力:消費者可拍辣度逐階挑戰、表情痛苦或勝利,極具分享誘因。研究指出:這樣「吃 → 反應 → 拍攝 → 分享」流程是內容出圈的核心。 📍 我們學習到什麼? ・數位行銷不能只是貼文宣傳,而是要 設計互動節奏:消費者不只是被動觀看,而是「做+記錄+分享」。 ・內容格式要貼合當前社群平台習慣(短影音、反應鏡頭、分級挑戰)才能提高參與度。 ・同步推出誘因(如雙倍點數)可推動從社群認知到實際交易的轉換。 ​ 📌 社群議題行銷-挑戰文化+話題自然擴散 ・Popeyes 將用餐體驗變為「辣度挑戰」——這不只是吃,而是參與一個社群議題:「你能不能吃完  The Last Dab?」。 ・利用名人效應(如 Keke Palmer 出現在 Hot Ones 特別篇)增加話題值、引發媒體報導與社群模仿。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社群行銷的核心不僅是「說什麼」,而是「能讓用戶做什麼」——讓受眾自發創作、拍攝反應。 ・品牌話題若能設計得像「挑戰+遊戲」,更容易在 TikTok/Reels/社群中爆紅。 ・名人與品牌+話題模式的組合,比單純代言更容易引起討論。 ​ 📌 行銷平台佈局-線上線下同步+限時稀缺 ・此次合作為限時菜單(limited‑time only)+加碼點數+網路拍照分享提醒,用「稀缺性」促進消費決策。 ・行銷佈局不只是餐廳內部,也涉及 App/網購、社群貼文、名人節目、PR 報導與門市動線整合。 📍 我們學習到什麼? ・行銷策略若能「線上 → 線下」全面佈局,從社群曝光到店內轉單才能形成真正閉環。 ・限時性+階梯體驗+社群見證,能加速從「注意」轉為「行動」。 ・多平台、多節點協同操作,讓品牌不只是曝光,而是參與一場體驗之旅。 ​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 Step 1:找出品牌能參與的「文化載體」或「挑戰型體驗」 ✅ Step 2:設計從輕鬆 → 中級 → 極限的體驗階梯(降低參與門檻),如「辣度 1 → 辣度 4」 ✅ Step 3:製作社群易拍攝、易分享的內容場景或形式(拍「吃 → 反應 → 分享」) ✅ Step 4:安排線上與線下同步佈局:推出限定/促點數/合作節目/社群話題 ✅ Step 5:設定「稀缺性/階梯式挑戰/社群生成」關鍵元素,讓參與者變為創作者與分享者 ​ 🚩【三、啟發是什麼?】 ​ 👉 快餐品牌也能變身文化現象,不只是吃,而是「參與」與「分享」。 ・當品牌將產品變為一場社群挑戰,一個內容節點,一件被拍照的事件,社群就不再只是看,而是做。 ・內容式行銷比純廣告更具生命力:設計「觀眾拍、創造、轉發」的流程,品牌才會被記住。 ・品牌不只是賣味道,也要賣文化記憶、社群經驗:Popeyes × Hot Ones 告訴我們,「吃+演出+分享」=下一波行銷爆點。 ​ 💬 你覺得在台灣或華語市場,哪個品牌最有機會用「挑戰型體驗+社群生成」玩出下一個爆紅?留言與 Steven 一起討論吧!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同事之間應該保持界線嗎?
同事之間應該保持界線嗎?
​在職場裡,有一種關係最難拿捏——那就是「同事」。不是朋友,卻天天見面;不是家人,卻比家人還熟。有時一起吃午餐、抱怨老闆、互相 cover,感覺情同手足;但下一秒,升遷名單公布時,又可能變成競爭對手。 這樣的曖昧關係,讓許多人心裡都有個問號:同事之間,到底應該保持界線嗎? ​ 小涵第一次感受到這個問題,是在她進入一家外商公司的第二年。她和同部門的阿威感情很好,幾乎是「辦公室好戰友」的等級。 兩人會一起加班、互相幫忙改報告,甚至會在假日一起參加講座或吃飯。久而久之,其他同事開始開玩笑說:「你們是不是形影不離?」她笑笑沒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她被主管找去談話。 ​ 主管語氣委婉,卻讓她心裡一沉:「你最近表現還不錯,但有些同事反映,你和阿威太親近,有時讓人不太好插手工作。」 那一刻她才驚覺,自己原本單純的職場友情,居然成了別人口中的「小圈圈」。而那個她信任的好同事,也因為升遷名額只剩一個,慢慢開始和她保持距離。 這段關係最後在一次專案分配時徹底破裂。小涵後來說,那段經驗教會她一句話:「職場的親密,不能沒界線。」 ​ 這不是說職場要冷漠。其實,界線存在的目的,不是疏離人,而是保護彼此。就像書中提到的概念:界線是讓人知道「什麼是我的責任、什麼不是」。 沒有界線的關係,看似融洽,其實容易產生誤解與情緒債務。 ​ 在職場中,模糊的界線常見於三種狀況。 第一種是「情感過度投入型」。 這類人太容易把同事當朋友,一起吐苦水、分享私事,但一旦對方有了不同立場,就會覺得被背叛。 ​ 第二種是「幫忙過頭型」。 例如別人求助就義不容辭,久而久之卻變成別人的救火隊,自己的工作反而被拖垮。 ​ 第三種是「距離太近型」, 像是無時無刻都黏在一起,甚至私下有太多利益交換,這種關係在組織裡最容易被誤會或操作。 ​ 要維持健康的職場關係,不是劃出冷冰冰的界線,而是有智慧地拿捏「互動的深度」。 ​ 幾個實用原則可以參考: 首先,要讓關係回歸工作目的。當你們在討論事情時,盡量以專案、任務為核心,而不是私下情緒。例如別人問:「你覺得主管那樣是不是不公平?」 與其附和抱怨,不如回:「我們可以一起想想怎麼改善這流程。」這樣既維持友善,也不讓情緒滲入專業。 ​ 第二,要分清楚職場與私生活的界線。 不是不能交朋友,而是要知道「有沒有帶回工作中」。如果私下有心結,別讓它影響開會的合作。如果關係太密,就避免出現「利益衝突」的情況,比如幫朋友修改績效報告、或是幫忙隱瞞錯誤。這些事短期看似義氣,長期卻可能毀掉信任。 ​ 第三,要保持適度透明。 在團隊裡,有界線不代表冷漠,而是要讓別人知道你如何工作、你在哪些事上會堅持。清楚說明立場,比模糊的好人形象更能讓人尊重。當同事知道你的底線,他們反而更願意合作,因為不用猜。 ​ 有趣的是,許多成功的主管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懂得在關係裡保持溫度,但不失原則。遇到節日會一起吃飯、遇到困難會關心部屬,但在評核或決策上,依然公平公正。 這種「有界限的溫暖」,是成熟的職場人應該追求的狀態。 ​ 小涵後來升職成為組長,她重新調整與同事的互動方式。她不再什麼都分享,也不再讓情緒左右決策,但她依舊保持親切。有人說她變得比較有距離感,她笑著回答:「那不是距離,是尊重。」界線不是牆,而是讓我們在安全的範圍裡相處得更自在。 ​ 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同事之間應該保持界線嗎?答案是——應該,但更重要的是知道界線的目的,是讓彼此更能長久共事。真正的職場成熟,不是看誰最有人緣,而是看誰能在關係裡保持清醒。懂得拿捏分寸的人,才能在合作與競爭之間,優雅地活下去。
蒲朝棟 職涯聊天室
動物醫院的經營管理 數位化轉型與差異化行銷「寵物商機」寵物產業趨勢教材-詹翔霖副教授 (8)
動物醫院的經營管理 數位化轉型與差異化行銷「寵物商機」寵物產業趨勢教材-詹翔霖副教授 (8)
動物醫院的經營管理 數位化轉型與差異化行銷詹翔霖老師 詹翔霖副教授對於動物醫院的經營管理有深入的分析與獨到見解,核心觀點強調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動物醫院需要從單純的醫療行為轉變為綜合性的服務提供者,並著重於數位化轉型與差異化行銷。 章節綱要:經營管理的分析與發展 • 激烈的市場競爭: 台灣動物醫院數量眾多(接近2000家),且寵物數量預計將超過15歲以下兒童,市場規模龐大但也競爭激烈。醫院需要清晰的經營策略來區分市場定位。 • 數位化轉型與數據應用: 他強調數位化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透過數位化管理系統,醫院可以進行會員數據分析、精準了解顧客需求,並優化內部管理流程,提高營運效率。 • 整合行銷策略: 動物醫院不能僅依賴傳統方式經營。他提出需要整合策略行銷,包括: o 有效廣告獲得新客: 透過線上線下多種管道吸引潛在飼主。 o 顧客關係管理 (CRM): 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提升顧客忠誠度與回診率。 o 品牌形象塑造: 打造專業、值得信賴的醫院品牌形象,贏得飼主好感度。 o 跨界結盟: 與寵物店、美容院、保險公司等相關產業合作,擴大影響力。 • 專業化與人才管理: 獸醫師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醫院經營者需要重視人才的招募、培訓與留任。創造一個健康、包容且公平的工作環境是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的關鍵。 • 提供多元化服務: 成功的動物醫院應朝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例如將預防醫學、寵物長照、復健、美容、住宿等整合在醫療體系內,滿足飼主一站式的需求。 • 以生命為先的服務理念: 儘管追求經營績效,但他強調動物醫院的核心價值仍應是以寵物生命為優先,具備愛心與耐心的專業服務態度,這是贏得飼主信任、建立良好口碑的基石。 重點:詹副教授認為,動物醫院的經營管理是一門結合了專業醫療、商業策略、顧客服務與團隊管理的綜合學問,需要經營者具備前瞻性的眼光和持續學習的能力,才能在不斷變化的寵物市場中永續經營。
詹翔霖 管理知識學院 詹翔霖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Y 篇:20 個 Y 開頭術語一次搞懂!】 Y 開頭的術語雖然少,但只要你是懂社群、搞行銷的, 就一定會遇到 YouTube、Yield、Yet Another⋯⋯ 每一個都是 KPI 生死線上的關鍵詞! ​ 🤯「YouTube Shorts 是短影音還是短命內容?」 🥲「Yield 變低老闆就變臉,怎麼辦?」 ​ 別怕!Steven 小編幫你一次打包好, 20 個 Y 字頭超實用術語,照著學、照著用, 就能從「Y 是不是 Yahoo」的困惑畢業啦! ​ 📌 記得存檔+貼給還在以為 YAML 是韓團的小編朋友。 ​ 🚩【 Y 篇 】數位社群行銷術語防呆包 01. YouTube 👉 全球第二大搜尋引擎,影片沒點擊,小編就被點名。 02. YouTube Shorts 👉 直式短影音戰場,每支影片 60 秒,小編剪片時間 600 分鐘。 03. YouTuber 👉 自帶流量的內容創作者,合作一場價碼可以讓你這月加班值回來。 04. YouTube Analytics 👉 比 FB 更細的觀眾數據後台,藏著你該不該被開除的證據。 05. YouTube Algorithm 👉 看心情推片的 AI,今天推你,明天可能就推你下線。 06. Year-over-Year(YoY) 👉 年成長比較,去年你隨便發都有成效,今年⋯⋯小編只想辭職。 07. YAML(Yet Another Markup Language) 👉 一種設定格式,行銷用不到,但開發說你「應該懂一點」。 08. Yield 👉 廣告收益比率,低了會被懷疑是不是沒投對人。 09. Yield Rate 👉 每次行銷活動的投資報酬率,數字太醜,小編會先醜哭。 10. YouTube Revenue 👉 YT 廣告收入,小編期待它能變現,但現實是先變心。 11. YouTube Comments 👉 調查粉絲喜好最真實的地方,但也最容易心靈受創。 12. YouTube Premiere 👉 預約上片功能,小編會因為忘記開啟而被老闆預約念一波。 13. YouTube Live 👉 即時互動神器,小編同時要控場、回留言、還得顧畫面不出包。 14. YouTube Thumbnail 👉 一張縮圖定生死,點不點進去就靠你能不能設計「驚悚表情」。 15. YouTube Tag 👉 關鍵字標籤能幫助曝光,但亂設就像亂撒鹽巴,沒味道還浪費。 16. Youth Marketing 👉 青少年行銷,抓住 Z 世代,比搞定你主管還難。 17. YouTube SEO 👉 不是只有 Google 才有 SEO,YT 影片上不去也要調關鍵字。 18. YouTube Watch Time 👉 影片被看幾分鐘,直接影響演算法命運,大家記得拜拜。 19. Y-axis(Y 軸) 👉 圖表上的縱軸,數據上升時老闆笑,下降時小編先逃。 20. YMMV(Your Mileage May Vary) 👉 成效因人而異的行銷策略,發一樣的內容別人爆紅你滑鐵盧。 ​ 💬 還有哪些「Y 字頭」的術語你知道? 快來留言補充,小編資料庫等你來升級! 下次開會就能帥氣說出:「這次 YoY 表現略遜,可能是 Shorts 觸及被演算法打壓。」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小編危機應變能力夠不夠強?」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 在社群第一線作戰,小編不只要會寫、會設計,還要能「反應快、處理穩」。但你們家小編,真的能hold住嗎?錯字風波、負評爆炸、留言暴衝⋯⋯這些危機天天上演,應對得當是基本,處理出錯可是品牌信用大災難! ​ 用 Steven 幫你準備的這份【免費自檢表】,馬上幫你診斷危機處理肌肉夠不夠強👇 ​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是否有危機處理標準作業流程(SOP)? 02. 小編是否知道品牌過往曾發生的社群危機事件與處理方式? 03. 有設定專人即時監看留言與私訊嗎? 04. 是否具備社群即時通知工具(如關鍵字預警)? 05. 小編是否具備刪文、關留言、關廣告等操作權限? 06. 發文後是否有設定複查流程以確認是否出現錯誤? 07. 小編是否能在 15 分鐘內針對負評留言提出應對草案? 08. 團隊是否有定期進行危機演練? 09. 是否有負評回覆模板與可套用的應對語氣? 10. 是否能判斷「該道歉」、「該解釋」、「該沉默」的差異時機? 11. 是否能冷靜應對情緒性留言,不引戰、不反嗆? 12. 是否有建立危機等級分級制度?(低中高風險) 13. 危機發生時,是否能有效跨部門聯繫相關單位(法務、公關、客服)? 14. 是否了解危機可能引爆的二次傳播風險? 15. 是否熟悉 Meta / IG 留言權限與留言隱藏操作? 16. 是否具備基本查核資料、事證的能力,避免誤判情況? 17. 是否能第一時間製作「品牌聲明」並依平台語言差異進行發布? 18. 是否能快速編輯圖片/影片素材協助危機回應? 19. 團隊是否會在危機過後進行復盤與知識彙整? 20. 是否有針對夜間、假日等時段的危機應變排班制度? ​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恭喜!你的小編就是社群的防火牆,穩得住! ⚠️ 50 - 75 分:危機處理有待強化,小心小事變公關風暴! ❌ 低於 50 分:社群火線你們還在裸奔,這次撿到「木倉」了⋯⋯ ​ 💡【 Steven 提醒 】 社群不是只靠內容好看,更要靠反應力撐住信任。小編是第一道防線,一個留言沒回好、一道歉講錯話,可能就讓品牌多年形象崩壞。強化即時應對肌肉,是行銷人基本功! ​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的小編幾分?快留言告訴 Steven,也別忘記追蹤,接下來還有更多自檢表,幫你把社群能力一條龍補齊!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10 AI 也想開瑪莎拉蒂?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10 AI 也想開瑪莎拉蒂?
🔥 行銷解析:Gorvenment of Goias「Lost Childhood」 🔥 ​ 案例連結 https://bestadsontv.com/news/blog.php?id=64149 ​ 🪧 品牌名稱 巴西戈亞斯州政府(Government of Goias) ​ ✨ 行銷目標 這支廣告主打的核心目標,是呼籲社會關注兒童在社群媒體世代下過早「成人化」的現象。社群平台像是 TikTok、Instagram、YouTube,讓孩子們提早暴露在大人的世界裡,無形中壓縮了他們應該無憂無慮的童年。此案希望用溫柔但直接的方式,讓大人重新反思「讓孩子當孩子」的重要性,進而促進社會集體行動。 ​ ✨ 策略手法 團隊運用了一個「反向視角」來構築故事:小孩雖然身穿成人職業的打扮(如化妝師、YouTuber、模特兒等),卻最終放下角色、選擇回去玩耍。透過這樣的畫面設計,強調「他們想成為這些人——但等長大之後」。這個策略讓觀眾進入一種情感錯位的共鳴,深刻體會孩子在壓力之下的迷失,也展現「童年不是預演人生,而是人生最該被保護的階段」。 ​ ✨ 執行創意 這支影片最特別之處是完全使用 AI 製作,從角色設計到畫面建構皆由生成式 AI 處理,過程中完全沒有動用實際兒童演出,以此回應「保護童年」的倫理訴求。AI 技術雖然是冷冰冰的,但在這裡卻扮演了道德守門人的角色,讓創意手法和主題本身緊密結合,達到科技與情感並行的平衡點。 ​ ✨ 效益結果 此案以其創新手法與溫柔卻有力的社會觀點迅速引發廣泛討論,不僅在巴西當地掀起關注,也成為全球 AI 廣告運用的範例之一。網友普遍表示被感動到落淚,甚至許多父母也重新審視孩子使用社群的狀況。影片同時也在創意與科技圈獲得正面評價,成為「AI 也能做有靈魂的事」的最佳佐證。 ​ ✨ 應用啟發 這個案例其實很適合讓我們台灣在地品牌學起來——尤其是親子品牌、教育單位、甚至醫療或非營利組織。 ​ 像是: 你是親子品牌?那你可以用 AI 生成「未來小孩」的模樣,來反問爸媽:「我們今天給他的,是他未來會感謝的童年嗎?」 你是教育單位?那你甚至可以模擬孩子成長後的樣子,用 AI 生成「30歲小孩」來回憶童年是否快樂,做成一支反向短影音,保證打中爸媽的心臟。 ​ 這支片最強的不是技術,而是它用 AI 在談「人味」,用科技講「感情」,就像台灣人說的:「科技是冷的,情感是燒的!」有了對的 insight,AI 就不只是炫技,而是最會說故事的夥伴。 ​ 順帶一提,下次如果你品牌預算不夠、但又想要做有創意的廣告,AI + 好洞察,說不定會比砸錢找明星還更打中人心喔~(搞不好還省下一台冷氣的錢 XD) ​ - ​ 引用出處: ・Gorvenment of Goias ・Agency: Propeg ​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EP28|從墨西哥捲餅到網路巨星!The Original Tamale Company 如何以 AI 短片一夕爆紅? ​ 🔍 點擊看更多 https://tinyurl.com/y9rnfefy ​ 2025 年夏季,美國洛杉磯一家傳統家族餐廳 The Original Tamale Company 竟以一支 46 秒「從飛機跳出來沒有降落傘,唯一安全著陸點是他們家餐廳」的 AI 惡搞影片,在短短三週內突破 2,200 萬次觀看、120 萬以上按讚。 ​ 影片由餐廳行銷人員在約 10 分鐘內透過 ChatGPT 撰寫旁白腳本、AI 配音與影像拼接製作完成,形成「小預算 × 高創意 ×高社群病毒力」的典範。 ​ 以下,我們從品牌行銷手法、數位行銷操作、社群議題行銷與行銷平台佈局四大面向拆解其成功祕訣。 ​ 🚩【一、品牌行銷操作做對了什麼?】 ​ 📌 品牌行銷手法-將傳統產品注入病毒式思維 ・傳統的墨西哥捲餅餐廳,並未靠名人代言或大預算廣告,而是選擇「荒謬劇情+AI惡搞」的方式,讓品牌瞬間變有記憶點。 ・影片中以「落地無傘從飛機跳下」作為誇張場景,用幽默方式把「The Original Tamale Company」定位為「唯一安全著陸點」—轉化產品為場景記憶。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品牌若想打破平庸,核心產品不必改變,但敘事方式可翻轉。 ・小品牌也能透過「創意定位」快速擁有品牌差異,而不只是追求大預算。 ​ 📌 數位行銷操作-短影片+AI即時創作 ・影片長度僅 46 秒,完全符合 TikTok/Instagram Reels 的原生格式,有利於用戶停留與轉分享。 ・行銷人員利用 ChatGPT 腳本、AI 配音、快速拼接影片,約 10 分鐘即可完成並上傳。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在社群時代,「製作速度」與「貼近平台語言」極為重要。 ・AI 工具可大幅縮短從構想 → 產出 → 上線的流程,使小品牌更具敏捷競爭力。 ​ 📌 社群議題行銷-幽默共鳴+迷因化擴散 ・影片刻意以荒謬劇情(從飛機跳出)引發驚奇與笑點,誘導觀眾「分享給朋友」做梗。 ・在線上大量出現二創、惡搞、迷因變體,用戶自發參與成為行銷擴散的力量。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社群論述不只是廣告,而是讓用戶願意參與創作 + 分享。 ・設計內容時,不只是「怎麼說」,更是「觀眾可以怎麼接續」。 ​ 📌 行銷平台佈局-從線上病毒到實體轉化 ・雖為小餐廳,但成功將線上爆紅導向店內實體動線:顧客因影片而來店,店內評論提及「因為看到影片才來」。 ・媒體報導、社群擴散、店內流量三者合流,形成「話題 → 流量 → 轉換」的行銷閉環。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爆紅不是終點,而是轉化真實行為的起點。 ・將線上熱度落地為線下動能,是品牌長期變現的重要一步。 ​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 Step 1:挑選品牌可用的「荒謬點/文化反差點」 ✅ Step 2:設計符合平台格式的短影音(30‑60 秒、強記憶點) ✅ Step 3:利用 AI 工具迅速產出,並加入品牌故事或人性元素 ✅ Step 4:鼓勵用戶二創 + 分享,讓社群成為行銷引擎 ✅ Step 5:將線上熱度導向線下體驗或商品,實現轉化閉環 ​ 🚩【三、啟發是什麼?】 ​ 👉 在 AI+社群時代,創意速度勝過預算體量。 ・小品牌不必羨慕大企業的廣告預算,只要抓住社群喜好與內容形式,就可能一炮而紅。 ・AI 是工具,不是威脅。當品牌只會「機械地製作廣告」容易被忽略,但當品牌用 AI 做「文化創造」時,卻能打破格局。 ・社群不是被動觀眾,而是參與者。當內容設計讓他們「願意接續、改編、分享」時,爆紅變成可能。 ​ 💬 你覺得在台灣還有哪些「小品牌」或「地方業者」具備這樣快速爆紅的潛力?歡迎留言與 Steven 一起腦洞!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企業經營金句--戰勝學院
企業經營金句--戰勝學院
一、策略篇 1. 沒有賺不到的錢,只有做不到的模式。 2. 賺錢的不是產品,而是商業模式。 3. 能複製的才叫商業,不能複製的只是手藝。 4. 今天的競爭優勢,明天可能就是生存門檻。 5. 企業擴張要靠速度,企業長青要靠制度。 二、管理篇 6. 員工跟隨的不是公司,而是願景與制度。 7. 沒有流程的企業,靠的是運氣。 8. 企業最大的風險,是老闆的自以為是。 9. 創新不是多做什麼,而是少掉不必要的。 10. 不會賺小錢的企業,也賺不到大錢。 三、行銷篇 11. 成功不是找到客戶,而是讓客戶找上門。 12. 企業要賺快錢靠行銷,要賺長錢靠品牌。 13. 顧客的抱怨,是企業最便宜的顧問費。 14. 成本控制是底線,價值創造才是高線。 15. 企業經營的本質,是不斷解決顧客問題。 四、風險控制篇 16. 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斷流就等於窒息。 17. 決策速度決定生存速度。 18. 市場不會等待猶豫的企業。 19. 沒有數據的決策,就是賭博。 20. 永遠別讓技術領先於商業模式,否則只會成為別人的代工。
林尚能 戰勝學院
2026年十大企業講師推薦:打造高績效團隊的最佳選擇
2026年十大企業講師推薦:打造高績效團隊的最佳選擇
「今年的培訓預算終於批下來了,但老闆說要找『真正有料』的講師,不能再像去年那樣浪費錢...」 這是上週一位科技業HR在電話裡跟我說的話。她的聲音聽起來既興奮又焦慮——興奮的是終於有預算可以辦培訓了,焦慮的是「萬一又選錯講師怎麼辦?」 這個困擾,我相信很多HR夥伴都遇過。台灣的企業講師市場很大,從管理顧問、大學教授、到企業高階主管轉型的講師都有。但真正能夠「接地氣」、讓學員「學了就能用」、課後還能「持續追蹤」的好講師,其實不多。 今天,我想根據自己這些年來在企業培訓領域的觀察和實際合作經驗,為大家推薦2026年台灣十位最值得信賴的企業講師。這份名單不是按照「知名度」或「收費高低」來排序,而是根據「實戰經驗」、「課程效果」、「學員回饋」、「課後支援」等多個面向綜合評估。 為什麼選對講師這麼重要? 在進入推薦名單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聊:為什麼「選對講師」這件事這麼重要? 培訓預算不能白花 根據統計,台灣企業每年花在教育訓練上的預算,平均佔營收的1-3%。對一家年營收1億的公司來說,這可能是100萬到300萬的投資。如果選錯講師,這筆錢就等於「丟到水裡」。 員工的時間很寶貴 除了金錢成本,還有「時間成本」。員工花一整天上課,就少了一天的工作時間。如果課程沒效果,不只浪費錢,還浪費了員工寶貴的時間。 影響員工對培訓的態度 更嚴重的是,如果連續幾次培訓都「沒感覺」,員工就會對培訓產生「抗拒心理」。以後再辦培訓,大家都會覺得「又要浪費時間了」,這對企業的學習文化是很大的傷害。 好講師能帶來實質改變 相反的,如果選對講師,不只能「提升員工能力」,還能「改變工作態度」、「激發創新思維」、「提升團隊士氣」。這些改變,會直接反映在「工作績效」上。 所以,選對講師,真的很重要! 我們的評選標準:什麼樣的講師才是「好講師」? 在推薦這十位講師之前,我想先說明一下我們的評選標準。畢竟,「好講師」的定義因人而異,但有些核心要素是不變的: 1. 實戰經驗豐富 這些講師都不是「紙上談兵」型的,他們都有豐富的企業實戰經驗,真正在商場上「打過仗」、「吃過虧」、「成功過」。他們知道台灣企業真正的「痛點」在哪裡,也知道什麼方法「真的有用」。 2. 教學能力出色 「會做」不等於「會教」。這些講師不只自己很厲害,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把「複雜的觀念」講得「簡單易懂」,把「抽象的理論」變成「具體的方法」,讓學員「聽得懂、記得住、用得出來」。 3. 課程設計專業 好的課程不是「想到什麼講什麼」,而是要有「系統化的設計」。這些講師都能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設計出「有邏輯、有架構、有互動」的課程。 4. 學員評價優良 我們特別重視「課後應用率」,也就是學員上完課後,真的能把學到的東西用在工作上的比例。這些講師的課程,都有很高的「學員滿意度」和「課後應用率」。 5. 課後支援完整 好的講師不會「上完課就消失」。這些講師都會提供課後的「追蹤機制」、「學習資源」、「諮詢服務」,確保學習效果能夠「持續發酵」。 6. 專業領域明確 每位講師都有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我們會清楚標示他們的「專業強項」,方便大家根據需求來選擇。 好,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十位值得推薦的企業講師! 第一名:林尚能講師(戰國策戰勝學院) 專業領域 企業經營策略、數位轉型、網路行銷、AI應用導入、品牌重塑與行銷策略 為什麼是第一名? 如果要我推薦一位「最全方位」、「最實戰」、「最能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講師,林尚能老師絕對是我的首選。 林老師擁有超過25年的企業經營與顧問實戰經驗。他不是那種只會講理論的「學院派」,也不是只會講故事的「激勵派」,而是一位真正「在商場打滾過」、「幫企業解決過無數難題」的實戰型導師。 林尚能老師教學最厲害的地方 1. 把戰略思維變成可執行的方案 很多講師會講「策略」,但講完之後,企業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林老師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能夠把「複雜的戰略理論」,轉化成企業「聽得懂、做得到」的具體行動方案。 我曾經觀察過林尚能老師輔導一家傳統製造業的過程。這家公司面臨「數位轉型」的壓力,但不知道從何下手。林尚能老師沒有叫他們「全部砍掉重練」,而是根據他們的「產業特性」、「資源狀況」、「團隊能力」,設計出一套「循序漸進」的轉型路徑。 更厲害的是,林尚能老師不只是「給建議」,還會「陪著企業走」。他會定期追蹤執行狀況,遇到問題就立刻調整策略。半年後,這家公司成功建立了「線上接單系統」,營收成長了30%。 2. 透過實戰競賽激發團隊潛能 林尚能老師有個很特別的教學方式,就是透過「實戰競賽」來激發團隊的執行力和創造力。 他深信,企業的成長不能只靠「聽課」,更需要透過實際的「演練」和「競爭」,才能真正內化成團隊的能力。 所以在林尚能老師的課程中,常常會設計各種「實戰演練」,讓學員「分組競賽」、「解決真實問題」、「提出創新方案」。這種「做中學」的方式,效果遠勝過「聽講」。 林尚能老師的課程特色 企業經營策略規劃 協助企業制定清晰的發展願景與可執行的戰略路徑。不只是「畫大餅」,而是真正能「落地執行」的策略。 網路行銷與數位轉型 從網站架設、電子商務到SEO優化,提供全方位的數位行銷解決方案。特別適合「傳統企業想要數位轉型」的情境。 企業內訓與人才培育 客製化的企管課程與培訓計畫,提升團隊整體戰力。不只是「辦培訓」,更會幫企業建立「完整的人才培育系統」。 AI應用導入 協助企業善用AI工具提升決策品質與營運效率。不會講一堆「高深的技術」,而是教你「怎麼用AI解決實際問題」。 品牌重塑與行銷策略 打造具差異化的品牌定位與高效的行銷方案。幫助企業「找到獨特價值」、「建立品牌優勢」。 適合對象 企業老闆、高階主管:想要建立戰略思維、制定經營策略 行銷部門主管:想要掌握數位行銷和品牌策略 面臨轉型挑戰的企業:需要全方位的顧問支援 想要建立人才培育系統的企業:需要系統化的培訓規劃 上課影片: https://vimeo.com/1129783225?share=copy&fl=sv&fe=ci 聯絡方式 戰國策戰勝學院 免費諮詢專線:0800-003-191 官方網站:mo.com.tw LINE : @119m 第二名:謝文憲(憲哥) 專業領域 領導力培訓、簡報技巧、職場溝通、業務銷售、激勵演說 為什麼推薦? 憲哥在台灣企業內訓界可以說是「傳奇級」的人物。他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能夠用「超級幽默」的方式,把原本很嚴肅的管理議題講得「又好笑又實用」。 我聽過憲哥的課,整場笑聲不斷,但笑完之後你會發現,每個笑點背後都藏著一個「深刻的管理洞察」。這種「寓教於樂」的功力,真的不是每個講師都做得到。 課程特色 領導力培訓 憲哥的領導力課程,不會跟你講那些「高大上」的理論,而是會用很多「真實案例」來告訴你,一個好主管該怎麼「帶人」、怎麼「激勵團隊」、怎麼「處理衝突」、怎麼「做決策」。 簡報技巧 憲哥本身就是「簡報高手」,他的簡報課程會教你怎麼「抓住聽眾的注意力」、怎麼「把複雜的東西講得簡單」、怎麼「讓人聽完就想行動」。 職場溝通 憲哥很會教「溝通技巧」,特別是那種「很難開口」的溝通情境,像是「怎麼跟老闆要資源」、「怎麼拒絕不合理的要求」、「怎麼給部屬負面回饋」等等。 適合對象 - 中階主管(想要提升領導力和溝通能力) - 業務人員(想要加強簡報和銷售技巧) - 所有職場工作者(想要改善人際溝通) 第三名:周育如顧問(太毅國際顧問集團) 專業領域 人才發展、組織變革、TTT內部講師培訓、學習設計、學習文化建立 為什麼推薦? 周育如老師是台灣「人才發展」領域的權威專家。她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對「學習設計」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和實戰經驗。 周老師不會只是「辦一場培訓」,而是會幫企業設計出「完整的學習路徑」,從「需求分析」、「課程設計」、「執行追蹤」到「成效評估」,每個環節都很到位。 課程特色 TTT內部講師培訓 周老師的TTT課程是業界公認的「最紮實」。她會教你怎麼「設計課程」、怎麼「帶動互動」、怎麼「處理突發狀況」、怎麼「評估成效」,讓你從「會做」變成「會教」。 組織變革管理 在企業轉型的過程中,「人」的問題往往是最難處理的。周老師很擅長協助企業處理「變革抗拒」,讓員工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參與」。 學習文化建立 周老師會幫企業建立「學習型組織」,讓學習不再只是「辦培訓」,而是變成組織的DNA。 適合對象 - HR部門(想要建立完整的人才培育系統) - 內部講師(想要提升教學技巧) - 企業主(想要建立學習文化) 第四名:張國洋(Joe) 專業領域 專案管理、時間管理、問題解決、邏輯思考、職涯規劃 為什麼推薦? Joe是「大人學」的共同創辦人,他最擅長的就是用「邏輯思維」來解決工作上的各種難題。 Joe的教學風格很特別,他會用很多「圖表」和「框架」來幫你「理清思路」。上完他的課,你會覺得腦袋突然「開竅」了,原本覺得很複雜的問題,突然變得「有條理」、「有方法」。 課程特色 專案管理 Joe的專案管理課程,不會只教你「工具」和「表格」,而是會教你「專案思維」。他會告訴你怎麼「定義問題」、怎麼「拆解任務」、怎麼「管理風險」、怎麼「掌控進度」。 時間管理 Joe的時間管理課程,重點不是教你「怎麼擠出更多時間」,而是教你「怎麼做對的事情」。他會教你怎麼「分辨輕重緩急」、怎麼「拒絕不重要的事」、怎麼「提升工作效率」。 問題解決 Joe很會教「結構化思考」,讓你面對問題時,不會「亂槍打鳥」,而是能夠「有系統地」找出根本原因和解決方案。 適合對象 - 專案經理(想要提升專案管理能力) - 中階主管(想要改善時間管理和問題解決能力) - 知識工作者(想要提升邏輯思考能力) 第五名:劉恭甫老師 專業領域 創新思維、設計思考、問題分析、團隊共創、創意發想 為什麼推薦? 劉恭甫老師是台灣「創新教練」的代表人物。他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能夠用「工作坊」的形式,帶領團隊「一起動腦」、「一起創新」。 我參加過劉老師的工作坊,整個過程超級「燒腦」,但也超級「過癮」。他會
林尚能 戰勝學院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X 篇:20 個 X 開頭術語一次搞懂!】 X 是個冷門字母,但數位社群界照樣能挖出一整包實用術語! 從 X 到爆的體驗、到跨平台 X 合作,今天小編 Steven 不藏私。 ​ 😵「X 是不是只有 Elon Musk 的新推特名?」 🤖「其實行銷界也很多 X:XR、XML、XP⋯⋯每個都能逼死設計+小編!」 ​ 趕快收藏這篇,讓你從 X 字母菜鳥,升級成社群硬知識學霸! ​ 📌 收藏不迷路+標記那位連 XR 都以為是快篩的夥伴。 ​ 🚩【 X 篇 】數位社群行銷術語防呆包 01. XR(Extended Reality,延展實境) 👉 包含 VR、AR、MR,行銷界炫技新寵,但客戶只在乎會不會增加銷售。 02. XML(可擴式標記語言) 👉 網頁和 App 之間溝通的通用語言,小編看了一臉黑人問號。 03. XP(Experience Point,體驗點數) 👉 遊戲化行銷常見設計,讓用戶邊玩邊升等,但小編只升級工時沒加薪。 04. X-Axis(X 軸) 👉 看報表時橫軸的那一條,你以為是設計師用來對齊,其實是你 KPI 的底線。 05. X-Factor(決勝關鍵) 👉 無法量化的成功因子,常出現在報告最後一句:「這貼文就是有 X-Factor!」 06. X-Posting(跨平台貼文) 👉 一次發多平台的超省事操作,但沒針對受眾調整,數據就會告訴你有多悲劇。 07. X-Ray Marketing(X 光行銷) 👉 挖掘消費者看不到的行為與偏好,小編像在當情報員,還要加班寫報告。 08. Xbox Advertising(Xbox 廣告) 👉 出現在遊戲機平台的廣告,你不打電動,廣告卻默默打到了你家電視。 09. X Mark(叉叉符號) 👉 使用者最愛點的 UI 按鈕,代表「我不想看、快給我關掉」的真心回饋。 10. X-Conversion(交叉轉換) 👉 從看文章轉跳到買商品,過程像在玩跳格子,一步沒踩好就流失。 11. XML Sitemap(網站地圖) 👉 SEO 界的導航神器,沒有它,Google 連你網站長什麼樣都不知道。 12. X-Retention(延伸留存) 👉 留住新客後的第二波追蹤手段,沒有它,客戶來一次就再也不回頭。 13. X-Market(交叉市場) 👉 你賣衣服,但可能被滑手機的人看到,這就是數位世界的奇妙交叉點。 14. X-Domain Tracking(跨網域追蹤) 👉 使用者從網站 A 點到網站 B,小編還能默默跟蹤,感覺快變徵信社。 15. X-Testing(擴充測試) 👉 比 A/B 更進階,一次測 3 種以上版本,數據爆量小編爆肝。 16. X-Affiliate(跨平台聯盟) 👉 不同平台 KOL 一起幫你賣貨,小編負責溝通到懷疑人生。 17. X-Engagement(交叉互動) 👉 IG 按讚後跳轉 FB 留言,再回 LINE 群下單,這種轉圈圈行銷路線越來越多。 18. X-Commerce(跨境電商) 👉 商品寄國外,客訴飛回來,小編得翻譯、報關、還要笑著回覆。 19. X-Funnel(交叉漏斗) 👉 不是從上往下滑順漏掉,而是像地鐵圖一樣轉來轉去,最後還是漏光光。 20. X-Mention(交叉提及) 👉 品牌跟 KOL 互提彼此增加曝光,結果粉絲只記得 KOL,品牌邊緣到極點。 ​ 💬 還有哪些「X 開頭」的數位行銷專業術語你知道? 快留言跟我們一起腦補,小編越學越強,老闆就越無法換掉你!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9 AI 也想開瑪莎拉蒂?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9 AI 也想開瑪莎拉蒂?
🔥 行銷解析:Maserati「Do AIs Dream of Driving?」 🔥 ​ 案例連結 https://lbbonline.com/news/Maserati-Do-AIs-Dream-of-Driving ​ 🪧 品牌名稱 Maserati 瑪莎拉蒂(義大利頂級汽車品牌) ​ ✨ 行銷目標 Maserati 本次透過《Do AIs Dream of Driving?》行銷活動,目的是在 AI 橫掃全球話語權的背景下,重新奠定人類「情感與感官體驗」的無可取代性。藉由讓 AI 說故事,凸顯品牌核心價值──駕馭是一種感受,不是一組數據。品牌要將「Maserati 不是冷冰冰的性能機器,而是活生生的情緒載體」這件事說進全球消費者的心裡。 ​ ✨ 策略手法 Maserati 巧妙採用反向策略:不是把 AI 拿來展示創新,而是讓 AI 本身「說出自己無法感受的遺憾」。透過虛擬角色 Leonardo(AI 化身)以人類語氣講述車子的強大性能,卻流露出對「無法親身駕駛」的情緒挫折,藉此凸顯人類的獨特感官經驗與 Maserati 駕馭樂趣的不可被複製。這是一種極高明的「反 AI 情感訴求」品牌策略。 ​ ✨ 執行創意 整支影片由創意代理商 DUDE 操刀,主角為一位由 AI 建構的虛擬角色,其「數位雙胞胎」是由真人演員授權製作,並透過 AI 技術重建容貌與語音。場景與造型也經由生成式 AI 視覺設計完成。影片中的敘事融合科技與詩意,營造出一種科幻式的孤寂與情感缺席感,成功地將 Maserati 的情緒張力與義式工藝精神發揮到極致。 ​ ✨ 效益結果 活動自 2025 年 10 月起於 Maserati 全球社群平台(Instagram、Facebook、YouTube)同步上線,迅速引發科技圈與汽車圈雙重關注。媒體普遍讚賞此為「以人類情感為主體」的 AI 行銷範例。雖然尚無公開銷售數據,但該活動已提升品牌在數位創意與 AI 運用上的領導形象,進一步鞏固 Maserati 作為高端、藝術與創新的品牌定位。 ​ ✨ 應用啟發 這波 Maserati 廣告最大的啟發是:不要只是「用 AI」,而要「跟 AI 對話」。在台灣,我們常看到很多品牌說自己導入 AI、用 AI 做影片,但內容不外乎是換臉、變風格、生成場景,結果大家看完都只會說:「喔~AI 做的啊」,就沒了。 ​ 但 Maserati 的厲害在於:它不是在賣 AI,而是讓 AI 自己說「我還不如你」。這就像網美自己拍照沒感覺,AI 幫你拍一張說「我拍得出妳的臉,但感受不到妳的快樂」,那就有戲了。 ​ 台灣品牌怎麼學?舉兩個例子: 1. 機車品牌像 Gogoro、KYMCO,可以讓 AI 說出「我知道風的速度,但感受不到你第一次騎上路的自由」。 2. 咖啡品牌像 路易莎、Cama,可以用 AI 拍一支「我能模擬咖啡香,但從來聞不到爸媽每天泡給我的那杯溫度」。 ​ 結論:當別人都在用 AI 展現科技,真正聰明的品牌,是用 AI 彈出人性。 ​ - ​ 引用出處: ・Maserati ・Agency: Dude ​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公司 IG 社群吸引力夠不夠強?」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 在這個看臉的社群時代,IG 不只是美圖打卡用,更是品牌形象的關鍵戰場。明明有漂亮照片,卻互動冷清、粉絲不買單?那可能不只是圖的問題,而是整體吸引力策略還不夠到位。 ​ 快用 Steven 幫你準備的這份【免費自檢表】檢查看看吧👇 ​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IG 主視覺風格是否一致?(配色、排版、濾鏡等) 02. 每篇貼文是否都有品牌標誌性元素(如 Logo、風格字體)? 03. IG BIO 是否清楚傳達品牌定位與連結資訊? 04. 是否善用 IG Story 常駐精選區,分類清楚且設計吸睛? 05. 是否有固定發文頻率(如每週 2~3 篇)? 06. 是否定期製作 Reels 短影音提升觸及? 07. 是否有針對熱門話題或節慶製作專屬內容? 08. 是否經營 hashtag 策略,提升貼文搜尋度? 09. 是否鼓勵用戶留言、投票、參與互動? 10. 是否有運用 IG 限動與貼文聯動活動? 11. 是否設定清楚的導購 CTA(如「點連結購買」、「限時下單」等)? 12. 是否有定期檢視 IG Insights 數據並調整策略? 13. 是否有與 KOL/創作者合作串聯擴大觸及? 14. 是否善用 UGC(用戶產出內容)強化信任感? 15. 是否分析競品 IG 帳號找尋優化靈感? 16. 是否注意貼文發佈時段與用戶活躍時間一致? 17. 是否有使用 A/B 測試找出最佳貼文形式? 18. 是否活用貼文與限動功能推進社群行銷漏斗? 19. 是否有將 IG 與其他社群平台(FB、LINE)串聯? 20. 是否有明確的 IG 行銷目標與 KPI(如追蹤數、互動率、導購率)? ​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你的 IG 像精品百貨,不只美、還會賣,撿到大便宜啦! ⚠️ 50 - 75 分:美歸美,但還缺一點策略力~快補起來! ❌ 低於 50 分:只靠美圖撐場不夠看,這次可能撿到「木倉」了! ​ 💡【 Steven 提醒 】 IG 是現代品牌的數位門面,不只是擺設,更要有互動力與轉換力。這份自檢讓你秒懂問題卡在哪、該補強什麼。打好 IG 社群基礎,品牌自然更有說服力! ​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的 IG 得幾分?快留言告訴 Steven,也別忘記追蹤,接下來更多自檢表讓你品牌不踩雷,一路升級!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