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精靈

駐校代表

駐校代表
更多
月薪中位數
資料搜集中...
年資 3-5 年
資料搜集中...
年資 10 年以上
駐校代表 都在看
預防公司業務帶走客戶,必須做到三件事!
預防公司業務帶走客戶,必須做到三件事!
很多老闆心裡都有個隱憂: 萬一業務離職,把客戶一起帶走怎麼辦? 這個問題在我輔導企業主的經驗中不斷被提及。 公司經營 25 年,我自己也遇過幾次嚴重案例。 要降低該風險,有三件事要做到: 1️⃣ 面試時透過對談了解其價值觀與品德。 2️⃣ 建立透明制度,落實監管, 像金流、資料安全都必須嚴格控管。 3️⃣ 與客戶建立長期信任,強化公司的角色, 而不是單一業務。 同時,老闆也要有心理準備: 要完全杜絕該風險是不可能的, 但我們能做的是盡量把傷害降到最低。 ▋如果你在用人、管理、企業經營遇到瓶頸 【戰國策戰勝學院】提供量身打造的課程及顧問服務 ▋更多資訊請至:www.mo.com.tw ▋LINE 諮詢請洽:@119m #中小企業 #經營管理 #企業顧問 #創業顧問 #經營者 #管理 #管理者 #企業管理 #團隊 #團隊合作 #領導 #領導力 #領導者 #老闆 #創業家 #企業家
林尚能 戰勝學院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S 篇:20 個 S 開頭術語一次搞懂!】 S 是小編最常打開的字母(不是 Slack 就是 Schedule), 從 SEO、Story 到 Segmentation,字字都是 KPI 關鍵字! ​ 😰「SEO 到底是吃的還是用的?」 🤯「Scheduling 不是小編最擅長,就是老闆最愛改的!」 ​ 今天 Steven 整理出 20 個最實用的 S 字頭社群行銷術語, 懂了這包,小編會議不再用「笑」來掩飾聽不懂! ​ 📌 收藏起來+貼給團隊小編一起升級詞彙量! ​ 🚩【 S 篇 】數位社群行銷術語防呆包 01. SEO(搜尋引擎優化) 👉 想被 Google 找到,就要研究這個,關鍵字就是你的咒語。 02. SEM(搜尋引擎行銷) 👉 花錢讓你出現在搜尋結果上,錢花得越狠,排名越前。 03. Story(限時動態) 👉 24 小時的短命內容,靈感爆發+臨時救火用的好物。 04. Share(分享) 👉 小編最期待的動作,卻最難發生,連朋友都不幫你按。 05. Scheduling(排程) 👉 社群小編生存術,每天 9 點準時發文的背後是夜深人靜的預排。 06. Sentiment Analysis(情緒分析) 👉 系統判斷留言情緒,小編早已憑直覺內建這功能。 07. Social Listening(社群聆聽) 👉 偷聽大家怎麼罵你品牌的藝術,小編必修課。 08. Subscriber(訂閱者) 👉 你夢寐以求的人類,他們願意留下來已是感恩戴德。 09. Sponsored Post(贊助貼文) 👉 老闆說「不要看起來像廣告」,但客戶堅持要放 LOGO。 10. Swipe Up(上滑連結) 👉 從前 IG 的特權功能,現在大家都有了,但業績還是一樣。 11. Segmentation(分眾) 👉 不能對全部人都說同樣話,得看他是誰、在哪、愛什麼。 12. Social Proof(社群背書) 👉 越多人按讚分享,越顯得你值得信任,是人氣的假象魔法。 13. Shoppable Post(可購貼文) 👉 貼文就能點擊購買,結果粉絲還是跑去蝦皮比價。 14. Snippet(摘要片段) 👉 出現在搜尋結果的精華文字,小編得煉成一眼入魂。 15. Social ROI(社群投資報酬率) 👉 老闆每週會問一次:「我們發這些文,到底值多少?」 16. Short Form Video(短影音) 👉 現代人專注力太短,小編剪影片要比誰都快。 17. Split Testing(分割測試) 👉 AB 測試的進化版,小編測到最後只想選最少人罵的。 18. Social Media Audit(社群健檢) 👉 把所有帳號翻一遍的壓力考察,每次做完都想離職三天。 19. Story Highlight(精選動態) 👉 你精心挑的內容,結果粉絲只看封面圖可不可愛。 20. Sponsored Content(贊助內容) 👉 客戶付錢但要你寫得像沒收錢,這才是真正的內容藝術。 ​ 💬 還有哪些「S 字頭」的數位術語你遇過? 留言補充,一起做最懂行銷語言的小編!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90天經營挑戰:企業主免費輔導顧問紀錄片合作提案」
「90天經營挑戰:企業主免費輔導顧問紀錄片合作提案」
一、緣起 我是一位專業的企業管理顧問,公司成立25年,擁有3萬家企業客戶,長期協助創業家與企業主解決經營難題,聚焦於業績成長、組織管理與流程優化。 為了讓更多人看見真實的輔導過程與企業成長案例,我規劃一系列【企業輔導紀實影音】,以故事化方式呈現創業家/企業主的挑戰與轉型。 二、合作方式 - 免費輔導 3個月 由我親自提供顧問輔導服務,針對公司營運痛點進行診斷與解方規劃。 - 影音紀錄 合作對象需同意出鏡,將部分輔導過程、實際改善案例,以專業紀錄片形式拍攝並公開發佈。 - 宣傳效益 影片將於多平台(YouTube、FB、LinkedIn、Tiktok、官網)發佈,提升企業品牌曝光度,同時展現專業輔導成果。 三、合作對象 -創業初期或營運中遇到瓶頸的 創業家/企業主 -願意真實分享經營挑戰,並勇於嘗試改善行動的企業 四、合作價值 -企業主收穫:3 個月(21小時 價值105000元)免費一對一顧問輔導,實際進行輔導改善企業瓶頸及營運績效。 -品牌效益:透過輔導過程拍攝影音曝光,企業品牌故事與轉型歷程被更多人看見。 -顧問價值:展現輔導專業,形成「真實案例+背書」的長效行銷素材。 五、合作條件 - 企業主需全程參與輔導並願意配合拍攝(本公司經評估)並同意公開放置於社群媒體 - 輔導內容將保留專業與隱私,影片僅挑選合適案例與成果片段公開。 - 雙方確認合作後,簽訂簡易合作備忘錄,以保障雙方權益。 六、合作資格 - 企業所在地:臺中以北 - 企業主年齡為49歲以下 - 資格條件:已成立公司合法行業之企業主 - 願意分享經營故事,並配合拍攝與公開發佈 聯絡表單 歡迎符合資格企業家請填寫以下資訊,加入顧問輔導影音合作案:(合適者將主動邀請面談) https://www.nss.com.tw/counselling
林尚能 戰勝學院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你的數位導購漏斗健康嗎?」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 流量進來了卻沒有成交?下廣告投了卻沒人轉換? 那你很可能漏斗出了問題!從「看到你」到「買下你」,每個階段都是顧客掉單的臨界點。 快用 Steven 幫你準備的《導購漏斗健康度自檢表》,檢查看看你們家的漏斗有沒有塞住還是漏光! ​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是否有針對不同顧客旅程階段設計對應內容與行動引導? 02. 是否清楚定義漏斗各階段(Awareness / Consideration / Conversion / Retention)指標? 03. 是否針對 TOFU(上層漏斗)設計流量導入策略(如 SEO、廣告)? 04. 是否有明確的 MOFU(中層漏斗)內容轉換流程(如白皮書、線上諮詢)? 05. 是否有清楚的 BOFU(底層漏斗)強化誘因(如限時優惠、見證)? 06. 是否有收集並分析漏斗各階段的跳出率與中斷點? 07. 是否運用 CRM/EDM 等工具將潛在顧客持續帶入下一步行動? 08. 是否根據數據動態調整漏斗設計(而非一成不變)? 09. 是否設計再行銷(Retargeting)策略,挽回未完成轉換者? 10. 是否使用自動化行銷工具(如 email 自動推送)進行後續培養? 11. 是否設置漏斗「斷點提示」機制,例如導購頁點擊率下降警示? 12. 是否建立顧客行為標籤,根據行為階段進行分層行銷? 13. 是否明確區分冷流量與暖流量,設計不同進溫策略? 14. 是否在網站與廣告中提供清楚、單一且明確的 CTA? 15. 是否有設計「破冰活動」引導潛在顧客主動互動? 16. 是否將漏斗轉換數據納入週期性檢討報告? 17. 是否有設定各階段 KPI 與目標轉換率? 18. 是否進行 A/B Test 測試不同導購流程或內容素材? 19. 是否針對高掉單點重新設計更順暢的顧客體驗? 20. 是否有跨部門共識與合作(行銷+業務+客服)共同優化漏斗? ​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恭喜!你們的導購漏斗暢通如高速公路,流量變現沒在怕,撿到大便宜! ⚠️ 50 - 75 分:你的漏斗還能救,重點是找出斷層趕快補起來! ❌ 低於 50 分:漏斗比濾網還漏,廣告錢全灑水溝,這波你真的撿到木倉了! ​ 💡【 Steven 提醒 】 導購漏斗不是設計一次就能萬事 OK,它是一條隨著顧客行為與市場變化持續優化的路。 你花的每一分廣告費,都值得被最大化轉換! ​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家導購漏斗健康嗎?留言分數、tag 同事一起來補洞,別讓流量白白溜走!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老闆如何突破事業瓶頸?】從卡關到翻轉的五大思維,讓企業再啟成長飛輪
【老闆如何突破事業瓶頸?】從卡關到翻轉的五大思維,讓企業再啟成長飛輪
為什麼老闆經營會卡關? 在我的顧問經驗裡,幾乎所有企業主在經營到某個階段,都會遇到「上不去、下不來」的狀態。 營收長期卡在某個區間,好像怎麼努力都突破不了。 團隊人數增加,卻發現效率下降、內耗增加。 行銷預算不斷投入,但市場聲量始終不夠。 老闆自己最忙,卻覺得越來越孤單。 其實,這些現象不是「你做錯了」,而是代表你到了下一個成長階段的門檻。瓶頸不是失敗,而是提醒你「該升級了」。 以下我將以五個面向,結合顧問客戶的真實案例,帶你看見突破之道。 一、營收停滯:價值主張過時了嗎? 許多老闆一看到業績停滯,就以為是「廣告不夠」、「業務不給力」。但更深層的原因,往往是市場需求變了,你的產品卻沒跟著變。 我有一位顧問客戶,是一位餐廳老闆,餐廳已經開了十多年,過去主打家庭聚餐,生意一直很穩定。但近兩年,他發現營收開始下滑,外送平台興起、年輕族群習慣變了,卻很少進店用餐。 原本他想辦折扣活動、增加廣告預算,但我建議他先重新調查顧客習慣。我們發現:現代年輕人追求「快速」、「特色」、「社群打卡價值」。 於是我們協助他做了三件事: 調整菜單,增加單人快速套餐與外帶餐盒。 打造「限定主題餐點」+「網美拍照角落」,增加社群曝光。 與外送平台合作,推出品牌專屬活動。 結果短短三個月,餐廳外帶與外送業績翻倍,甚至吸引年輕族群進店打卡,營收重新回到成長軌道。 啟示: 當餐廳業績卡住,不是食材不好,而是顧客的需求與生活型態已經改變。 二、老闆太忙:公司卡在你的極限 另一個常見瓶頸,是老闆「無法被取代」。只要你請假,公司就停擺;只要你不盯,業務就不動。 我有一位顧問客戶經營設計公司,客戶都只認老闆,導致案量無法擴張。他每天工作 14 小時,卻始終突破不了瓶頸。 我們一起規劃三件事: 建立 SOP,讓團隊知道每個流程的標準做法。 培養副品牌與創意總監,讓客戶認識「公司」,而不只是老闆。 老闆只專注在關鍵決策,不再插手所有細節。 結果不到半年,公司營收擴大三倍,他也能真正休假。 啟示: 公司若全靠老闆,天花板就是老闆的時間與精力。突破點在於「制度化」與「接班梯隊」。 三、團隊效率低:文化與組織需要升級 隨著企業擴張,最常出現的瓶頸是組織效率低落。以前 5 人小團隊很靈活,現在 50 人卻溝通成本高、部門互相扯後腿。 我輔導過一間 B2B 製造業,業務部門與客服部門常常衝突,導致客戶抱怨不斷。後來我們導入「OKR」制度,每個部門都要設定季度目標,並且透明化。 同時,透過「紅綠燈回報法」,讓主管能即時掌握專案狀態。三個月後,業務與客服合作反而更緊密,客服滿意度回升,業績提升 18%。 啟示: 當人數增加,管理不能只靠人情,而要建立責任文化與透明制度。 四、市場看不見你:品牌聲量不足 有些老闆的產品其實很棒,但市場始終沒有反應。原因在於:你做得好,但沒被看見。 一位科技業顧問客戶,技術實力極強,但市占率一直平平。我建議他開始經營個人品牌,透過 LinkedIn 分享專業文章,並錄製 Podcast 訪談合作客戶。 同時,我們製作案例影片,讓成功的客戶為他背書。半年內,他的公司網站流量提升三倍,甚至吸引到跨國集團的合作邀約。 啟示: 品牌不是奢侈品,而是企業「被選擇」的關鍵。沒有聲量,就沒有市場。 五、老闆思維的天花板:認知要升級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瓶頸,就是老闆自己的認知。企業的成長,永遠不會超過老闆的格局。 我有一位傳產老闆,原本對 AI 抗拒,認為「這不適合我們」。後來在我的建議下,他參加了數位轉型 CEO 訓練營,開始導入 RPA 流程自動化與 AI 行銷。半年後,他的營運成本下降 20%,更成功打入年輕客群市場。 啟示: 老闆若不成長,公司就停滯。突破瓶頸,往往先從思維突破開始。 總結:突破瓶頸的五大飛輪 營收停滯 → 升級價值主張 老闆太忙 → 制度化與接班人 團隊效率低 → 建立責任文化 品牌聲量弱 → 打造創辦人 IP 與曝光 思維有限 → 投資認知升級 瓶頸不是阻礙,而是提醒你該換一套打法。過去的成功模式,無法解決新的問題。真正的突破,不是更拼命,而是更聰明地設計系統、帶動團隊、升級思維。 如果你現在正卡在瓶頸,請記得:這是企業必經的進化階段。 你需要的不是更努力,而是一套突破策略。 想知道你的公司瓶頸在哪?你可以留言「思惟突破」,我會分享更多顧問診斷案例,幫助你找到專屬解法。下一個成長飛輪,就從你敢不敢跨出第一步開始。
林尚能 戰勝學院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4 AI 改寫名著通勤版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4 AI 改寫名著通勤版
🔥 行銷解析:Mastercard「Transit Tales」 🔥 ​ 案例連結 https://tinyurl.com/358sfksw ​ 🪧 品牌名稱 Mastercard(萬事達卡) ​ ✨ 行銷目標 Mastercard 推出「Transit Tales」平台,企圖打破乘車通勤的無聊時光,透過 AI 技術將經典文學變身為個人化的通勤音頻故事。這項計畫不只提升品牌的創新形象,也結合支付服務與通勤體驗,強化使用者對品牌的情感連結,讓 Mastercard 不再只是「刷卡工具」,而是與生活共鳴的文化推手。 ​ ✨ 策略手法 Mastercard 把科技、文學與日常場景融合,創造一個「你搭車、我說故事」的創新體驗。透過 AI 與即時交通資料的整合,每段通勤時間都能對應一則重新詮釋的名著,並加入不同文體(如科幻、懸疑)改寫。此策略跳脫傳統支付廣告框架,進而形塑品牌與生活風格的深度連結。 ​ ✨ 執行創意 本案以 AI 技術作為故事生成引擎,用戶僅需上傳起訖站點,即可聆聽一段專屬「通勤版文學故事」。想像《羅密歐與茱麗葉》被 AI 改寫成超級英雄故事、或是《大亨小傳》成為科幻冒險,過程充滿驚喜與娛樂性。除語音版外也提供逐字稿,兼顧無障礙設計。這是一場結合文化、科技與日常的沉浸式體驗。 ​ ✨ 效益結果 Transit Tales 在雪梨地鐵與火車網絡上線,服務超過 120 萬名每日通勤族,短時間內在社群與媒體圈引爆話題。除了品牌好感度提升,也有效強化 Mastercard「支付以外的價值」定位。許多使用者表示,這項服務讓他們更期待搭車,甚至願意下載官方 App。整體評價為創新高效且具文化深度。 ​ ✨ 應用啟發 這支案例就像在說:「搭捷運也能補文學底子,不用考試也能變文青」。對台灣的品牌來說,這種「日常小確幸+AI 創新」的操作方式,真的是值得偷學幾招。 ​ 來,舉個例子。假設你是經營一個冷泡茶品牌,與其一直說「我們的茶有多香」,不如開發一個「喝茶聽故事」的 AI 體驗,客人每次泡茶就能掃 QR code,聽一段文青小說(或宮鬥劇也行),還能根據泡茶時間來自動決定長度,是不是很可以? ​ 再舉例,如果你是做交通業(像高鐵、台鐵、機場捷運),你也可以學 Mastercard 這招,讓旅客選擇搭車期間的「心情情境劇」,有放空版、有職場復仇劇、有放閃禁止區。讓 AI 不只是功能,而是情緒陪伴。 ​ 說白了,AI 很強沒錯,但如果你能把 AI 塞進生活日常、再加一點幽默感,台灣人會更買單。重點是,不要太「高大上」,而是「有感、有趣、有故事」,才會變成品牌印象加分題。 ​ - ​ 引用出處: ・MasterCard ・Agency: McCann Worldgroup • HERO ​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EP22|Gap 找上 KATSEYE,唱跳掀起丹寧復興!這波 Gen Z 社群攻勢怎麼打中目標? 2025 年夏天,服飾品牌 Gap 與 HYBE(韓國娛樂龍頭)旗下全新女團 KATSEYE 攜手合作,釋出「Better in Denim」唱跳影片,結合經典名曲 Milkshake 節奏,在 TikTok 和 Instagram 掀起洗版式模仿熱潮。不到一天,Instagram 觀看破 1,500 萬次,TikTok 觸及量爆衝,成為品牌與音樂、舞蹈與時尚完美融合的經典操作。 🚩【一、Gap 這波品牌行銷做對了什麼?】 📌 品牌行銷手法-音樂 × 潮流 × 跨國天團,形塑新形象 ・Gap 拋開過往「懷舊休閒」形象,轉向「時髦、年輕、能跳能唱」的新世代語言。 ・與 HYBE 合作打造 KATSEYE 全新宣傳影片,不僅吃到粉絲紅利,更深化品牌與青春活力的連結。 📍我們學習到什麼? ・品牌更新形象不必拋棄核心產品,關鍵在於搭上對的文化載體與內容創意合作。 ・借力明星與音樂,是最快讓品牌被年輕世代「重新認識」的捷徑。 📌 數位行銷操作-短影音優化 + 高度轉發誘因 ・影片節奏精準切合 TikTok 與 Reels 使用習慣:短秒數、重節奏、易模仿舞蹈設計。 ・透過 hashtag 與社群話題(#BetterInDenim #GapXKATSEYE),創造高轉發與參與門檻低的模仿熱潮。 📍我們學習到什麼? ・內容設計需「原生」符合平台語言,否則容易被年輕族群視為廣告噪音。 ・設計可參與、可模仿的內容,比單向傳播更容易讓品牌在演算法中脫穎而出。 📌 社群議題行銷-打造全民跳舞挑戰,變身文化話題 ・從明星跳舞影片開始,延伸成全球粉絲仿拍挑戰、穿搭分享與 remix 改編。 ・內容轉發與二創結合,引爆 TikTok 與 IG 同步洗版現象,擴大文化話題熱度。 📍我們學習到什麼? ・真正能擴散的社群議題,來自於設計「讓群眾參與創造」的開放結構。 ・用戶不是觀眾,是品牌行銷鏈條上的主角。善用 UGC 的擴散力,勝過任何廣告預算。 📌 行銷平台佈局-同步觸發全渠道操作 ・Gap 同步於官網、實體門市推出「Better in Denim」系列主題商品。 ・影片熱潮搭配限時快閃優惠與 IG 商品導購鏈接,讓話題帶動轉單。 📍我們學習到什麼? ・短影音熱潮不是結束,而是銷售轉換的起點。 ・行銷熱點與電商/門市資源需同步整合,讓討論熱度變現實績效。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Step 1:與文化 IP、創作者或明星建立合作,打造雙贏內容 ✅ Step 2:依據平台演算法設計節奏、長度與互動誘因 ✅ Step 3:設計「可被參與」的社群挑戰或內容格式 ✅ Step 4:同步整合社群、電商、門市等渠道,建立閉環行銷 🚩【三、啟發是什麼?】 👉品牌必須思考:「你的產品能否在 TikTok 被跳成一支舞?」 ・現代品牌要成功,必須成為文化的一部分,而非只是商品的一部分。 ・品牌行銷與內容創作邊界正在消失,懂操作的人,早已將舞蹈變成產品說明書。 💬 你覺得還有哪些品牌,很適合用「內容共創 × 短影音挑戰」來做社群行銷呢?歡迎留言與 Steven 一起分析!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R 篇:20 個 R 開頭術語一次搞懂!】 「R」系列詞彙超關鍵,從成效回報、粉絲維繫到品牌危機處理, 每個都是小編 KPI 報表上的主角! ​ 😵「什麼是 Retention?我只知道粉絲一直在流失。」 😭「Reputation Management 聽起來好高級,我只知道在幫品牌滅火。」 ​ 別怕,Steven 幫你一次破解所有 R 字頭社群行銷術語, 專業指數 + 爆笑吐槽 = 小編智商上線 💡 ​ 📌 建議收藏+轉貼給那位把 Reels 認成 Rave 的社群菜鳥! ​ 🚩【 R 篇 】數位社群行銷術語防呆包 01. Reach(觸及人數) 👉 有多少人看到你的貼文,但看到 ≠ 有人理你。 02. Retargeting(重定向行銷) 👉 曾經看過你廣告的人再被打一次,小編的復仇計畫。 03. ROI(投資報酬率) 👉 老闆最愛問:「你花這些錢,到底賺了多少?」 04. Reels(短影音) 👉 IG 的戰略級內容,小編的剪輯噩夢來源。 05. Retention(留存率) 👉 粉絲來了能不能留下,是社群的長期修行。 06. ROAS(廣告支出報酬比) 👉 每投一塊廣告能賺幾塊,數字好就能安心下班。 07. Response Rate(回覆率) 👉 粉絲問三句小編回兩句,就會被系統貼上「冷漠」標籤。 08. Remarketing(再行銷) 👉 對舊客戶或舊訪客再推內容,小編翻出三年前舊梗重用。 09. Review(評論) 👉 客戶打 1 星,小編心情也瞬間黑到底。 10. RSS(內容推播) 👉 雖然已過氣,但對某些族群還是有魔力的古老訂閱工具。 11. Reachability(觸及性) 👉 被看到的可能性,低到讓你懷疑這帳號是不是被封印了。 12. Referral Traffic(推薦流量) 👉 從其他平台導來的流量,合作貼文的成效指標之一。 13. Retweet(轉推) 👉 X(前 Twitter)上的分享方式,小編常靠它搏曝光。 14. Reputation Management(聲譽管理) 👉 當危機來臨時,小編秒變 PR 滅火隊。 15. Reaction(反應) 👉 愛心、讚、怒怒臉,都是你貼文有沒有活著的證據。 16. Repost(轉發) 👉 粉絲自己幫忙擴散的瞬間,是小編最感動的一刻。 17. Responsive Design(響應式設計) 👉 不管是手機、平板還是冰箱螢幕,都要美美的排版挑戰。 18. Reach Saturation(觸及飽和) 👉 一直發同一受眾,他們已經看到眼神死。 19. Real-time Marketing(即時行銷) 👉 熱門話題來了,老闆要你 5 分鐘內生一篇會爆的。 20. Retention Campaign(留存活動) 👉 搞滿整月的有獎互動,結果只留住小編的過勞。 ​ 💬 歡迎留言補充還有哪些 R 開頭術語讓你又愛又恨, 我們一起讓社群小編的工具包越來越強大!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你家的內容有在幫忙賺錢嗎?」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 社群貼文寫了、影片拍了、部落格也更新了——但銷售就是沒動靜? 別再做「用力內容」!現在的內容行銷不只要曝光,還得導購、轉換、帶錢進來才算數! 快用這張「公司內容導購成效自檢表」,來看看你的內容到底有沒有幫忙! ​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公司是否有清楚設定每篇內容的導購目標(點擊、註冊、下單等)? 02. 是否針對不同產品/服務類型設計對應的內容導購策略? 03. 是否明確標示 CTA(Call to Action),引導用戶進一步行動? 04. 是否使用短網址或 UTM 等追蹤碼觀測內容點擊與轉換? 05. 是否針對導購內容設計 Landing Page 提高轉換率? 06. 是否曾進行內容 A/B test 找出最有轉換力的表現? 07. 是否將用戶痛點融入內容,創造「這就是我要的」情境共鳴? 08. 是否將成功案例、見證、數據作為信任強化內容? 09. 是否善用說故事手法提升導購內容情緒連結? 10. 是否有持續追蹤導購內容的 ROI 與成效數據? 11. 是否根據銷售節奏安排導購內容時程(如月初拋價值、月底收轉單)? 12. 是否與業務團隊密切合作,內容策略對齊銷售目標? 13. 是否針對不同受眾設計分眾導購內容(如新客/老客/沉睡用戶)? 14. 是否善用影片、圖表、懶人包等形式提升內容吸收度? 15. 是否曾使用內容 remarketing 針對看過內容但未轉換者追投廣告? 16. 是否建立「內容 ➜ 導購頁 ➜ 轉換」的完整漏斗流程? 17. 是否用 email、LINE 等方式將內容再行銷轉為導購流量? 18. 是否曾與 KOL 合作,藉由他們的內容導入轉單? 19. 是否定期整理導購內容表現,回饋到製作流程優化? 20. 是否能明確說出「哪一篇內容幫公司賺最多錢」? ​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厲害!你們的內容會說故事、也會賺錢,這波絕對撿到大便宜了! ⚠️ 50 - 75 分:方向正確但還沒發力,別讓內容只會「曝光」卻不「收單」! ❌ 低於 50 分:你的內容正在燃燒預算卻沒換來業績,這次撿到「木倉」了! ​ 💡【 Steven 提醒 】 內容行銷絕不該只停在觸及和互動,導購力才是驗收 KPI 的關鍵!讓內容變現,才是社群經營的終極解法! ​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家內容幫公司賺錢了嗎?留言打分數、tag 你的內容夥伴,一起衝破「只曝光不轉單」的魔咒! ​ #數位行銷自救箱 #內容導購自檢表 #內容行銷 #社群轉單力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25 年企業實戰心法:3萬家客戶淬鍊出的 20 條經營心法
25 年企業實戰心法:3萬家客戶淬鍊出的 20 條經營心法
過去經營企業 25 年,我累積了 3萬家企業客戶的輔導與合作經驗。 在這個過程中,我看過太多企業從零到一的成功,也見過不少公司因為錯誤決策而倒下。 這些案例讓我更加確信,企業經營不是靠運氣,而是有方法、有心法可循。 透過無數的觀察、實戰與陪跑,我將這些經驗濃縮成 20條企業經營心法。 它們不是書本上的理論,而是來自市場的真實驗證,是企業在成長與轉型過程中最常遇到的關鍵。 這 20條企業經營心法,可能會在關鍵時刻,幫助你少走 5 年彎路及少付學費。 經營策略篇 1. 沒有賺不到的錢,只有做不到的模式。 市場上不是沒有錢,而是模式用錯。百視達靠 DVD 租片最終被淘汰,Netflix 轉型訂閱制,成功翻轉產業。企業的瓶頸常常不是需求不足,而是缺乏更有效的商業模式。如果產品賣不動,先檢視模式,因為模式決定天花板。 2. 賺錢的不是產品,而是商業模式。 許多人以為產品夠好就能賺錢,但真正決定長期獲利的是模式。蘋果的 iPhone 打開市場,但背後的 App Store 與 iCloud 訂閱服務,才創造持續性收入。產品是入口,模式才是護城河。 3. 能複製的才叫商業,不能複製的只是手藝。 一家咖啡館可能咖啡再好喝,但無法標準化就無法擴張。星巴克透過流程設計,讓全球任何一家店的體驗都一致,才能快速展店。手藝依賴個人,商業依賴系統,能否複製,決定了能否做大。 4. 今天的競爭優勢,明天可能就是生存門檻。 Nokia 曾是功能機霸主,但智慧型手機一出現,原本的優勢瞬間變成落後。競爭優勢不是永久保證,而是不斷更新的門檻。今天的領先,明天可能只是基本要求,經營者必須持續迭代。 5. 企業擴張要靠速度,企業長青要靠制度。 Uber 依靠速度迅速佔領市場,但後續因監管與安全問題受到挑戰。Grab 在擴張同時逐步建立制度,反而走得更穩。速度能讓企業短期勝出,但沒有制度,就無法在長期競爭中存活。 經營管理篇 6. 員工跟隨的不是公司,而是願景與制度。 特斯拉能吸引人才,不只是因為薪水,而是因為員工相信馬斯克的願景,加上清晰的制度設計,讓員工知道努力方向。如果公司只有口號而沒有制度,員工最終會離開。願景激勵人心,制度留住人才。 7. 沒有流程的企業,靠的是運氣。 新創公司一開始憑熱情能撐,但一旦訂單增加,沒有流程就會出現混亂。麥當勞靠標準化流程,讓任何員工都能穩定交付。沒有流程的企業靠運氣生存,有流程的企業才能複製成功。 8. 企業最大的風險,是老闆的自以為是。 柯達曾是底片王國,但高層拒絕數位化,以為消費者永遠需要底片。結果數位相機普及後,柯達被市場淘汰。很多企業失敗,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而是老闆固執己見。最大的敵人不是競爭對手,而是自己。 9. 創新不是多做什麼,而是少掉不必要的。 許多人把創新理解成功能堆疊,但真正的創新往往是刪減。小米刪掉非核心功能,專注基本需求,反而更有競爭力。蘋果取消光碟機,推動雲端普及。創新不在於做更多,而是聚焦顧客真正需要。 10. 不會賺小錢的企業,也賺不到大錢。 便利商店的營收多來自咖啡、便當等小額消費,但靠高頻次累積成千億規模。許多企業看不起小生意,總想一步到位賺大錢,但真正穩定企業的,是小額收入的持續累積。小錢賺得穩,大錢才有機會來。 行銷業務篇 11. 成功不是找到客戶,而是讓客戶找上門。 傳統業務靠人找客戶,但最強的模式是客戶主動上門。Google Ads 就是典型例子,企業主自己去找廣告工具,而不是被推銷。當你的價值被市場認可,客戶會自己來找你。 12. 企業要賺快錢靠行銷,要賺長錢靠品牌。 短期爆紅產品靠行銷,但通常撐不過幾年。能撐二十年以上的,是品牌信任。康是美、屈臣氏靠品牌延續,而不是只靠一次性廣告。行銷帶來快錢,品牌帶來長錢。 13. 顧客的抱怨,是企業最便宜的顧問費。 很多企業害怕顧客抱怨,但這其實是最便宜的市場調查。麥當勞聽取顧客意見,才會推出早餐與咖啡館,成功打開新市場。抱怨不是壞事,而是顧客在告訴你他願意為什麼付錢。 14. 成本控制是底線,價值創造才是高線。 削減成本能保命,但無法帶來長期優勢。IKEA 靠「設計+DIY體驗」創造價值,讓顧客心甘情願付更多,而不是只靠低價競爭。控制成本是生存,創造價值才是成長。 15. 企業經營的本質,是不斷解決顧客問題。 所有偉大的企業,都是從解決痛點開始。Uber 解決了「叫不到車」的問題,Airbnb 解決了「住宿太貴」的問題。產品只是形式,本質是讓顧客生活更便利。 風險控制篇 16. 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斷流就等於窒息。 WeWork 曾估值極高,但因現金流斷裂,差點全盤崩潰。獲利可以慢,但現金流不能斷。企業要先保證現金流安全,才有空間思考成長。 17. 決策速度決定生存速度。 在市場快速變化的時代,決策慢等於放棄。疫情爆發時,Zoom 立即擴充伺服器,撐住全球需求。很多企業猶豫不決,結果錯失轉型時機。企業競爭力,不只是對錯,而是快慢。 18. 市場不會等待猶豫的企業。 Blackberry 遲遲不敢進入觸控螢幕市場,結果被 iPhone 完全超越。市場變化從不會等你準備好,而是直接淘汰慢的玩家。行動慢,比做錯更可怕。 19. 沒有數據的決策,就是賭博。 餐飲店憑感覺進貨,結果不是浪費就是缺貨。連鎖品牌靠數據分析,才能有效降低風險。沒有數據支撐的決策,只能靠運氣,而不是經營。 20. 永遠別讓技術領先於商業模式,否則只會成為別人的代工。 台灣許多硬體廠商技術世界一流,但因缺乏商業模式,只能替蘋果、三星代工。技術很重要,但必須與商業模式結合,才能真正形成核心競爭力。 這 20條企業經營心法,是我 25 年來實戰及輔導企業的經營心法。企業經營沒有捷徑,只有不斷在策略、管理、行銷與風險之間,找到平衡並不斷優化。你最有共鳴的是哪一經營心法?歡迎分享,讓更多企業少走彎路。
林尚能 戰勝學院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3 AI 想像力也有極限?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3 AI 想像力也有極限?
🔥 行銷解析:「DEEPAL S07 AI Product Video」 🔥 ​ 案例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DEqJHCmH2I ​ 🪧 品牌名稱 CANAL+(法國跨國媒體與娛樂集團) ​ ✨ 行銷目標 在生成式 AI 越來越火紅的時代,CANAL+ 推出《R0_B0+》品牌形象廣告,主打「人類創意仍無可取代」,強化自身作為「創作推手與內容策展人」的角色。品牌期望透過這支影片回應科技趨勢,同時明確表態:AI 是好工具,但靈感還是來自人。此舉也是 CANAL+ 在數位轉型中,積極保有品牌核心價值的重要動作。 ​ ✨ 策略手法 此次廣告由 BETC 廣告公司操刀,並與 AI 藝術實驗團體 OBVIOUS 合作,結合真實 AI 技術與藝術敘事,創造一支富有詩意、哲思感與強烈視覺效果的影片。品牌策略並非否定 AI,而是以高格調的敘事手法,展現「科技只能輔助創意,無法取代人類想像力」的立場,拉高品牌格局,並藉此對社會議題進行文化詮釋。 ​ ✨ 執行創意 《R0_B0+》影片以一位 AI 創造者為敘事主角,呈現 AI 生成畫面逐漸重複、僵化,最終無法再創造新意,與人類靈感的多樣性做出鮮明對比。影片視覺風格近似藝術短片,搭配前衛配樂與哲理旁白,整體氛圍兼具未來感與人文溫度,並以 CANAL+ 的品牌標語「不能隨便相信誰來守護你的想像力」作結,成功勾勒品牌高度。 ​ ✨ 效益結果 廣告於 2024 年 6 月上線,透過三波段媒體投放計畫,成功觸及 25–49 歲高關注族群,總觸及預估超過 1.78 億人次。社群熱度高漲,不少設計師與創作者分享觀後感,引發業界對「AI 與創意倫理界線」的討論,也讓 CANAL+ 重新回到話題中心。品牌形象不只強化,也贏得知識分子與藝術圈的高度肯定。 ​ ✨ 應用啟發 這支廣告說穿了就是:我們不怕你玩 AI,但請記得,靈感是人類的主場。CANAL+ 把這個觀點拍得很有感、很有質感,對我們台灣品牌來說,超值得學起來! ​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經營台灣在地茶品牌,現在大家都用 AI 生成茶園影片或合成茶道場景,你也可以來個「人泡的茶,才泡得出感情」廣告。畫面一邊是 AI 虛擬茶壺,另一邊是阿公手沖功夫茶,一對比,情感跟溫度馬上出現! ​ 又或者,你是文創商品品牌,可以發一支影片「AI 畫得出線條,畫不出人味」,把設計師畫草圖那種凌亂但有魂的過程拍下來,讓觀眾知道:你買的不只是商品,是創作者的靈魂片段。 ​ 這時代,大家都怕 AI 取代人,但其實只要你講清楚「人」的價值在哪,反而更能脫穎而出。不要怕科技,怕的是你沒個性。 ​ - ​ 引用出處: ・CANAL+ ・Agency: BETC ​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EP21|MrBeast 假買下 NFL,大玩「看不見的所有權」竟為行銷反轉戰引爆全網! ​ 2025 年初秋,YouTube 巨星 MrBeast(Jimmy Donaldson)推出一支「我買下了 NFL」的惡搞影片,並與 NFL 執委 Roger Goodell 模擬記者會,宣布要為每支球隊加上一名 YouTuber。這段看似荒謬卻極具震撼力的「假新聞」,迅速引爆社群熱議、模因創作與媒體報導,最終成功為 YouTube 取得首次免費直播 NFL 世賽造勢。 ​ 🚩 一、MrBeast 行銷做對了什麼? 📌 品牌行銷手法-創造荒誕故事點,全平台破框擴散 ・惡搞借力娛樂形式,傳達「誰買得起 NFL?」的核心訊息。 ・結合真實人物(Goodell)與虛構情境,模糊真實與戲劇邊界,提高議題張力與分享動機。 ​ 📍 我們學習到什麼? ・跨界事件行銷,用意外故事引人煙,不只是創意,更是溝通橋梁。 ・大膽模仿現實也能成為品牌操作武器,前提是風格與核心價值一致。 ​ 📌 數位行銷操作-即時「劇情鋪陳」+社群裂變效應 ・在 NFL 季前關鍵時點發佈影片,綁定賽事直播上架期,製造話題高潮。 ・影片迅速在 X、YouTube、TikTok、新聞平台擴散,獲得數百萬瀏覽與報導反饋。 ​ 📍 我們學習到什麼? ・行銷操作的時機掌握極為關鍵,切入話題提升曝光效率。 ・將媒體報導與社群互動同步運用,用話題突破演算法內容框架。 ​ 📌 社群議題行銷-全民共創話題,模因效應擴散無限 ・社群網友開始模仿「我也買下 NFL」梗圖、惡搞影片,微博、Reddit 輪番上演「真假疑雲」互動。 ​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當創意被社群自發再創,就是真正的病毒時代級擴散。 ・品牌應該擁抱而非禁制這類自發創作,因為它們是免費廣告素材的延伸力。 ​ 📌 行銷平台佈局-綜合社群 X 傳播 X 商業導流 ・將話題聚焦於 YouTube 首次免費直播 NFL 賽事:重要轉單節點。 ・影片轉發後即導流至賽事直播,進一步放大品牌與平台曝光價值。 ​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病毒話題若無導流機制,會成為空轉。最成功的操作是「話題+兌換」,能閉環轉換。 ・平台整合必須精準設計「入口 → 轉換 → 擴散」三段式操作。 ​ 🚩 二、如何實際應用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Step 1:觀察社群梗與世代文化,判斷是否具「反差效」創意潛力。 ✅ Step 2:設計短節奏、強懸念的內容故事,迅速植入發佈時機點。 ✅ Step 3:打造可引發模因二創的素材(如假新聞片、對話梗)並放手讓社群接力。 ✅ Step 4:明確導流目的,如直播、商品、行動入口,保證曝光導向轉換。 ​ 🚩 三、啟發是什麼? 👉 當今行銷不是只看流量,而是看「能否駕馭社群共創」。 ・你是否能夠「從玩笑中懂得用機智說出品牌願景」? ・行銷不只是說,更是讓大家在玩互動中「說出你想說的」。 ​ MrBeast 教我們,行銷可以更大膽、更有趣,也更具時代感。 ​ 💬 如果你想試試類似「假得有跡可循」的創意行銷題材 也歡迎隨時跟 Steven 一起腦力激盪!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Q 篇:20 個 Q 開頭術語一次搞懂!】 雖然 Q 字頭的行銷術語不多, 但全都是老闆會皺眉、小編會噴淚的「關鍵問題詞」! ​ 😩「為什麼報表打開都是 Question Mark?」 😵「Quarterly review 的數據又要我生⋯⋯我只想生氣。」 ​ 沒錯,今天 Steven 小編整理出最精華的 Q 字頭術語, 讓你會議不再裝懂、報表不再亂填! ​ 📌 建議收藏+貼給那個每次都把 QA 當 Q&A 的菜鳥小編。 ​ 🚩【 Q 篇 】數位社群行銷術語防呆包 01. QA(Quality Assurance,品質保證) 👉 不只是程式要測,小編貼文也常被審到懷疑人生。 02. Q&A(問與答) 👉 線上活動必備橋段,小編常常要自問自答救冷場。 03. Qualified Lead(合格潛在客戶) 👉 有機會轉換的客戶,不是亂加好友來要折扣碼的那種。 04. Quantitative Data(量化數據) 👉 看得見的 KPI 數字,但只要不好看就會被老闆罵不夠精準。 05. Quota(配額) 👉 社群活動的名額限制,也可能是老闆對你業績的期待上限。 06. Quick Win(速成勝利) 👉 客戶最愛講的詞,最好 1 小時內幫我衝 1 萬粉。 07. Query(查詢/搜尋詞) 👉 用戶輸入的關鍵字,小編永遠猜不透他們到底想找什麼。 08. Queue(排程) 👉 發文排程的名單,結果老闆總是喜歡臨時插隊一篇。 09. Quality Score(品質分數) 👉 廣告成效指標之一,但小編永遠只看到「低於平均」。 10. Quirky Content(怪奇內容) 👉 可能會爆紅也可能會翻車的內容,小編的創意試煉場。 11. Quarterly Report(季度報告) 👉 小編最怕的文件之一,尤其業績不理想時要加倍包裝。 12. Quotation(報價單) 👉 提給客戶後對方就會開始比價,然後說「再想想」。 13. Quick Response(快速回應) 👉 客服 KPI 項目之一,小編正在吃飯也得秒回。 14. Quantified Self(數據自我) 👉 用戶行為紀錄結合個人習慣,行銷自動化背後的神祕力量。 15. Quality Content(優質內容) 👉 客戶喊得最多,但從來沒說清楚到底怎樣才叫優質。 16. Query Parameter(查詢參數) 👉 網址裡一堆亂碼,但其實關乎流量追蹤的正確性。 17. Quirky Branding(怪趣品牌風格) 👉 你想做很潮,結果老闆覺得太怪、粉絲看不懂。 18. Quick Poll(快問快答投票) 👉 社群互動小技巧,反應超好但老闆會問「有轉單嗎?」 19. Question-Based Copy(提問式文案) 👉 以問題開場吸引注意,小編最愛的標題套路之一。 20. Quiet Launch(靜默上線) 👉 沒預熱、沒預告的產品上架,然後老闆問你為什麼沒人買。 ​ 💬 歡迎大家留言補充你碰過的「Q 字頭災難現場」, 讓我們一起升級小編腦內資料庫、抵抗 KPI 風暴!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你的內容團隊有創意引擎嗎?」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 社群貼文常常無聊到自己都不想看?文案沒有靈魂、梗用到爛、互動雪崩式下滑? 別再怪平台演算法了,可能是你的「創意肌肉」真的太久沒訓練了! 來試試這張《團隊創意發想能力自檢表》,看看你的內容腦還能不能打仗! ​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團隊是否每週安排固定的創意發想時間或會議? 02. 是否使用過不同創意激發法(例如六頂思考帽、逆向法、SCAMPER)? 03. 是否有整理常用創意主題清單(如節日、流行梗、痛點地雷等)? 04. 是否有習慣追蹤各社群平台的熱門話題與趨勢? 05. 是否能從產品特色切出多角度創意切點? 06. 是否擅長用故事、比喻、諷刺、擬人等方式包裝訊息? 07. 是否定期觀摩其他品牌的創意操作與行銷話術? 08. 是否曾針對特定貼文做過創意 AB test? 09. 是否有嘗試將不同媒材(圖像、影片、互動)整合進創意? 10. 是否具備針對創意發想建立共識的流程與語言? 11. 是否建立團隊共用的創意資料庫或筆記本? 12. 是否善用 AI 工具(如 ChatGPT、Midjourney)協助發想靈感? 13. 是否曾針對一個主題成功拆解出多款創意表現? 14. 是否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仍能提出高性價比的創意方案? 15. 是否有建立「爛創意也能說」的心理安全環境? 16. 是否清楚品牌 tone & manner,知道哪些創意能用、哪些不能碰? 17. 是否曾與不同部門(如客服、業務)合作激發創意? 18. 是否能將行銷活動與時事梗、文化洞察做巧妙結合? 19. 是否有定期檢討創意貼文表現,從數據中找靈感? 20. 是否對創意發想過程感到期待而不是焦慮? ​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哇!創意團隊簡直是內容界的火箭隊,社群爆文不是靠運氣,是靠實力撿到超大便宜! ⚠️ 50 - 75 分:創意力有潛力,但火力不足!建議建立穩定訓練機制補腦補氣! ❌ 低於 50 分:你不是沒創意,是根本沒時間好好發想。快停止救火式寫文模式,這次撿到「木倉」了! ​ 💡【 Steven 提醒 】 創意從來不是靈光乍現,而是「制度化的火花」。內容行銷想要不斷進化,不能再靠天份,要靠機制與練習! ​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的創意團隊得幾分?留言讓 Steven 知道,或 tag 那位你最佩服的創意戰神 🔥 系列 1~20 名已完結,更多整理與回顧懶人包,敬請期待!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2 這支影片沒有攝影師!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2 這支影片沒有攝影師!
🔥 行銷解析:「DEEPAL S07 AI Product Video」 🔥 ​ 案例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c0i63mcIgc ​ 🪧 品牌名稱 DEEPAL ​ ✨ 行銷目標 DEEPAL 透過 S07 新車款的上市,目標是在海外市場,尤其是澳洲與泰國,展現品牌「未來觸感」的高科技形象。此支影片不僅是產品上市的廣告,也是品牌轉型數位化、進軍國際的重要策略節點。行銷主軸放在以 AI 為核心的創新,強化年輕世代對於 DEEPAL 科技品牌形象的記憶點,並藉此打開海外市場話題與銷售動能。 ​ ✨ 策略手法 本次廣告採用生成式 AI 製作全片影像,透過為期 5 週的素材訓練與視覺合成,打造出高質感、未來感、極具速度與科技氛圍的宣傳影片。因 DEEPAL S07 為全新車型,素材資料庫尚未完整,團隊特別對車輛內外觀進行 AI 訓練,以便自動生成符合規格的車型動畫。此策略大幅節省傳統 CG 製作時程與預算,且話題性十足,吸引科技圈與車迷目光。 ​ ✨ 執行創意 影片呈現一位駕駛者駕駛 DEEPAL S07 穿越未來城市場景,畫面融合了極簡建築、數位粒子與動態燈光,強調「未來觸感 Touch the Future」的品牌精神。影片還製作了 5:1 超寬版本於發表會現場環繞播放,創造沉浸式觀影體驗。AI 為主的製作流程不僅強調科技應用力,也實踐品牌本身對「智慧移動生活」的定義。 ​ ✨ 效益結果 此影片於澳洲與泰國同步曝光,不僅引起區域媒體報導與社群討論,也因為是全 AI 製作的汽車影片,吸引許多創意產業、AI 工程師與設計圈轉發討論。目前已在 YouTube 累積超過百萬次觀看,並即將推出幕後製作花絮,延續熱度。同時,也成功在泰國市場打造出品牌認知初步成果,為未來銷售鋪路。 ​ ✨ 應用啟發 這支案例真的很會,講白一點,它不只是賣車,是在賣「車+未來感+AI 夢」。對台灣品牌來說,也許我們不是造車大廠,但這種用 AI 製作全片的行銷創意,其實超級值得學。 ​ 比方說,如果你是賣 3C、家電、或者連鎖家具品牌,你就可以用 AI 畫出一個「未來家居」的生活場景,再把你家的產品放進去,變成未來感爆棚的影片。不只省製作預算,也超有話題!或者像是台灣旅遊業,也可以試著用 AI 合成出「未來高雄港」或「AI 導覽台南古蹟」這類影片,把古老文化跟未來技術結合起來,讓觀光客看完覺得讚嘆又想打卡。 ​ 再講更直接一點——台灣品牌有時就是輸在「不敢玩、不會試」,其實觀眾的胃口已經不是拍實景廣告那一套了,現在是「誰 AI 得出奇,誰就吸睛」。搞不好你家的產品沒有特別強,但只要影片有哏,社群就會幫你推上天! ​ - ​ 引用出處: ・Changanthailand ・Agency: I-dac ​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揭秘新產品的失敗密碼:從12個核心原因看成功之路
揭秘新產品的失敗密碼:從12個核心原因看成功之路
在瞬息萬變的商業世界中,新產品的問世總是伴隨著無數的期待與風險。從概念發想到正式上市,一個產品的誕生過程猶如一場驚心動魄的探險。然而,統計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新產品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時機不對?是設計不良?還是市場定位錯誤? 成功的產品往往有著獨特的成功路徑,而失敗的產品卻有著驚人的共通點。本文將深入剖析新產品最常見的十二項失敗原因,並逐一提供實用且可行的應對策略。這不僅僅是一份清單,更是一份協助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站穩腳步的指南。 第一部分:新產品失敗的十二項核心原因 每一項失敗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或多個決策上的失誤或資源上的不足。理解這些原因,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1. 市場太小:錯估了市場的「胃納量」 許多產品在概念階段看似充滿潛力,但實際上,其所面對的目標市場極為狹窄,需求量遠低於預期。這通常發生在高度專業化或過於小眾的領域。舉例來說,某公司研發了一款專為極地探險家設計的高科技保溫杯,其功能強大且價格不菲。雖然該產品在技術上無可挑剔,但全球的極地探險家人數有限,這個「小而美」的市場根本無法支撐高昂的研發與行銷成本,最終導致產品因銷量不足而黯然退場。 2. 新產品非公司之本行:盲目跨界,能力不足 當企業為了尋求新成長點,貿然進入一個與自身核心業務毫不相關的領域時,失敗的風險便會急劇攀升。一個生產運動鞋的品牌,如果未經充分評估便決定跨足精密醫療設備領域,其可能面臨技術、供應鏈、銷售通路以及品牌形象上的巨大鴻溝。公司缺乏相關的生產技術、專業人才、甚至是對行業法規的了解,都會讓新產品從一開始就處於劣勢。 3. 產品了無新意:無法提供獨特價值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消費者對「新」的定義遠不止於外觀的改變。如果一個新產品只是現有產品的微小改良,或是缺乏任何能解決痛點的創新,消費者便缺乏購買的理由。試想,如果一款新的智慧型手機,其功能與前代產品幾乎完全相同,只是換了個顏色,消費者自然不會產生換機的動力。這種缺乏核心創意的產品,往往難以在市場上立足,更無法引發話題與關注。 4. 沒有真正利益:空有概念,缺乏實用性 產品的失敗有時並非因為概念不佳,而是因為它無法為使用者帶來實際的好處。許多產品看似充滿噱頭,但實際應用場景非常有限,甚至無法有效解決消費者的問題。例如,一款聲稱能「自動偵測心情並播放對應音樂」的智慧耳機,如果其偵測準確率極低,且播放的音樂與用戶喜好不符,那麼這個「創新功能」便毫無意義,最終會被消費者視為雞肋。 5. 產品定位錯誤:混淆了消費者心智 產品定位是其在消費者心中所佔據的位置。如果這個位置模糊不清,或是與產品本身特性不符,便會讓消費者感到困惑。一家強調平價、高性價比的品牌,如果突然推出一款極其昂貴的高端產品,其既有的顧客群可能無法接受,而高端市場的消費者又會對其品牌產生懷疑,導致兩邊都無法討好,最終定位失敗。 6. 通路不佳:有產品,卻無處可賣 一個優秀的產品如果無法順利到達消費者手中,其價值便無從體現。通路問題可能源於多個環節:製造商與經銷商的關係不和睦、商店進貨意願不高、或是產品的物流與儲存條件難以滿足。如果一款需要冷藏保鮮的食品,卻無法在全國各地獲得足夠的冷鏈通路支持,那麼它就無法有效鋪貨,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產品過期。 7. 預估錯誤:過於樂觀的銷售迷思 許多產品在上市前,基於對市場的熱情,做出了過於樂觀的銷售預估。這種錯誤的預期會導致企業投入過多的生產資源與行銷預算,一旦實際銷量不如預期,庫存積壓和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便會隨之而來。過度樂觀不僅是數字上的失誤,更是對市場和競爭環境缺乏敬畏的表現。 8. 競爭品牌反擊:低估了對手的實力 當一個新產品在市場上取得初步成功時,競爭對手絕不會坐以待斃。如果沒有預先設想對手的反擊策略,新產品很可能在上市後不久,便被競爭者以更具性價比、更強大的功能,或是鋪天蓋地的行銷攻勢所壓制。這種情況下,即便產品本身不錯,也會因為缺乏足夠的防禦能力而迅速衰退。 9. 消費者喜好改變:跟不上時代的節奏 消費者的偏好是動態且不斷變化的。一個產品從研發到上市,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如果在產品開發期間,市場趨勢或消費者喜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那麼這個產品在上市時可能就已經過時。例如,在智慧型手機普及後,許多功能單一的電子產品,如單純的MP3播放器,便迅速被市場淘汰。 10. 商標不合法:無形資產的致命傷 商標是產品的身份標識,其合法性至關重要。如果一個新產品的命名或設計,侵犯了他人已註冊的商標權,那麼產品將面臨法律訴訟,甚至可能被勒令下架。這種疏忽不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更會對品牌信譽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11. 投資報酬率太低:賺不到錢,一切歸零 歸根結底,產品的成功必須反映在利潤上。如果一個新產品的利潤過於微薄,或是其生產成本高到無法有效獲利,那麼即便它能夠賣出一定的數量,也無法為企業帶來實質的價值。許多創新型產品因為技術複雜、生產困難,最終導致成本居高不下,使其在商業上難以持續。 12. 組織問題:內部溝通的「黑洞」 新產品的開發需要跨部門的緊密合作,包括研發、行銷、銷售、生產等。如果各部門之間溝通不良,資訊傳遞出現斷層,便會導致工作效率低下、決策失誤,甚至在產品上市後出現各種問題。缺乏統一的產品管理機制,就像一艘船上各自為政的船員,最終只會讓船隻偏離航線。 第二部分:轉敗為勝的應對策略 了解問題是第一步,解決問題才是關鍵。以下是針對上述十二項失敗原因所提出的具體應對策略。 1. 精準估算市場規模:從數據中尋找答案 如何做: 在產品設計階段,必須進行深入的市場調查。利用問卷、訪談、焦點團體等方式,估算目標客群的數量和潛在需求。同時,應分析競爭對手的銷售數據,評估市場的「胃納量」。一個有效的做法是,將市場細分為不同的區塊,逐一評估每個區塊的潛力,避免因過於籠統的判斷而做出錯誤決策。 2. 善用企業核心優勢:做你最擅長的事 如何做: 企業在決定新產品方向時,必須將其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緊密結合。問問自己:我們的技術優勢在哪裡?我們的品牌聲譽如何?我們的銷售通路是否強大?新產品的開發機會必須與這些優勢相契合,才能最大化成功的機率。如果需要跨界,則必須在事前投入大量資源,補足短板,而不僅僅是憑藉一腔熱血。 3. 有計畫地篩選創意:讓創意落地生根 如何做: 建立一套科學化的創意篩選流程。可以成立一個跨部門的「創新委員會」,定期收集並評估新點子。最重要的是,讓消費者參與到創意評分中。透過A/B測試、原型產品試用等方式,讓潛在用戶為你的創意打分。這樣不僅能確保創意具有市場價值,還能在早期發現潛在問題。 4. 測試產品的真實利益:從概念到實用 如何做: 在產品設計完成後,必須進行嚴格的內部和外部測試。外部測試可以邀請目標用戶進行試用,收集他們對產品的真實反饋。這些測試應聚焦於產品的核心功能,確保它真的能解決用戶的痛點。一個好的測試不僅能發現技術問題,更能驗證產品的「利益點」是否真正存在。 5. 創造成功的產品定位: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印記 如何做: 運用「定位圖」工具,分析市場上競爭者所佔據的定位,找出尚待開發的「空白點」。同時,進行消費者偏好分析,了解他們的需求與期待。成功的定位來自於將產品的特點與消費者的需求完美結合。例如,如果你想做一款新的咖啡,可以將其定位為「忙碌上班族的高效率提神飲品」,而非僅僅是「好喝的咖啡」。 6. 評估並優化通路策略:確保產品能順利抵達 如何做: 在產品測試階段,就應與潛在的經銷商、零售商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進貨意願與需求。如果通路反饋不佳,可能需要重新審視產品的定價、包裝或推廣策略。同時,應建立多元化的銷售通路,例如線上商店、實體門市、甚至是社群電商,以確保產品能觸及更廣泛的消費者。 7. 透過市場測試來預估銷量:用數據說話 如何做: 避免僅憑內部直覺來預估銷售額。應在小範圍內進行市場測試,觀察產品的實際銷售情況。這可以是在特定區域的試賣,或是小規模的網路推廣。這些真實的數據遠比任何主觀預測都來得可靠。透過市場測試的結果,可以更精確地調整生產量和行銷預算,避免資源浪費。 8. 建立領先優勢並快速反應:比對手快一步 如何做: 成功的產品需要具備「護城河」。這可以是一個獨特的技術專利、強大的品牌忠誠度、或是高效的供應鏈。這些護城河能幫助產品在初期建立領先優勢。同時,企業應建立一套快速反應機制,隨時監測競爭者的動向,一旦發現其有反擊跡象,便能迅速調整策略,例如推出升級版、增加促銷活動等。 9. 持續追蹤消費者喜好:擁抱變化 如何做: 建立一套長期的消費者行為追蹤機制。這可以透過社群媒體監測、用戶數據分析、定期問卷調查等方式來實現。在產品開發和上市過程中,持續關注市場趨勢的變化。如果發現消費者的喜好發生了重大轉變,應果斷調整產品的功能、設計或行銷方向,避免讓產品在上市時便已過時。 10. 徹底進行商標調查:保護你的品牌資產 如何做: 在決定產品命名之前,務必進行徹底的商標檢索。這不僅包括在商標局的官方網站上查詢,還應尋求專業律師的意見。確保你所選擇的名稱沒有任何侵權風險。此外,也應考慮將產品名稱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註冊,以保護其在全球市場的獨特性。 11. 仔細分析銷售預估與成本結構:算好這筆帳 如何做: 建立精準的成本模型,將研發、生產、行銷、物流等所有成本都納入考量。同時,基於保守的銷售預估來計算潛在利潤。如果發現利潤空間過於狹窄,應重新審視產品的設計或定價策略。投資報酬率是衡量產品是否值得繼續投入的核心指標,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可能導致最終的虧損。 12. 組成新產品發展委員會:打破部門藩籬 如何做: 成立一個由研發、行銷、銷售、財務等各部門代表組成的「新產品發展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應定期召開會議,共同審視產品的進度、討論遇到的問題,並協調資源。這種跨部門的合作機制能夠確保資訊的透明傳遞,避免因溝通不暢而產生的各種決策失誤。 結語: 從失敗中學習,從規劃中成功 新產品的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從不反思失敗的原因。從市場規模的判斷,到組織內部的協同,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致命的短板。成功的產品並非偶然,它來自於對市場的深刻洞察、對消費者的精準理解,以及一套嚴謹而系統的規劃。 希望這篇文章能為您提供一個全面的視角,幫助您在下一次新產品的旅程中,避開那些潛在的陷阱,讓您的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最終實現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林尚能 戰勝學院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EP20|9 歲 TikToker 的愚人節玩笑,竟變成超商真實上架新品?!Arizona「Rizzler Berry」行銷逆轉勝! ​ 來自洛杉磯的 9 歲 TikToker Christian Joseph Savasta(社群暱稱 "The Rizzler")因一支愚人節玩笑影片聲稱 Arizona 推出名為「Rizzler Berry」的新品果汁,結果引發大量討論與迷因轉發。 ​ Arizona Beverages 機智應對,不但沒有否認這個玩笑,反而真・推出了這款「玩笑變實體」的果汁產品,在 TikTok 爆紅並創造驚人銷量與品牌關注度。 ​ 🚩 一、Arizona 品牌行銷做對了什麼? 📌 品牌行銷手法-擁抱惡搞,反向授權創意 ・將用戶原創(UGC)惡搞內容轉為品牌行動,推出「玩笑口味」真實販售。 ・主動邀請創作者 Christian 拍攝官方廣告,傳遞幽默與真誠的品牌性格。 ​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當面對品牌被玩笑化,與其制止,不如擁抱,轉化為文化共創的機會。 ・幽默和社群語言結合時,品牌更能打入 Z 世代。 ​ 📌 數位行銷操作-從玩笑影片延伸至產品全流程 ・觀察愚人節期間社群關注度,快速響應內容熱潮並註冊商標。 ・官網、社群平台、影片合作同步啟動行銷節奏,緊咬討論熱度。 ​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現代品牌必須「超即時」應變,一旦出現社群話題契機,要有能力快速做決策與資源調度。 ・從玩笑到真品,過程中需要快速整合法務、製造、設計與社群操作,形成短鏈閉環。 ​ 📌 社群議題行銷-從愚人節迷因到 TikTok 病毒式分享 ・大量 TikTok 使用者仿效原創影片風格拍攝開箱、試喝與「我也來出一款新品」挑戰。 ・話題延燒至 Reddit、Instagram Reels,創造跨平台迷因風暴。 ​ 📍 我們學習到什麼? ・議題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承接」社群中天然發生的熱點,品牌需具備議題反應速度與創造延續性的能力。 ・迷因話題一旦形成,要積極鼓勵社群二創與參與,而非只做單向推播。 ​ 📌 行銷平台布局-整合社群 × 電商 × 實體渠道同步發酵 ・社群媒體推播與官方網站導購並行,實體便利商店同步上架。 ・線上設計互動活動(例如:如果你也能命名下一款飲料?)鼓勵用戶創意參與。 ​ 📍 我們學習到什麼? ・話題若只停留在線上,將難以轉化為真實收益。社群流量需透過實體上架、零售整合完成轉單與話題封頂。 ・品牌操作應具備「話題觸媒」與「商業兌現」的雙重節奏思維。 ​ 🚩 二、如何實際應用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Step 1:持續關注社群自發創意,設立回應機制與授權流程。 ✅ Step 2:設計「快速量產原型 → 試水溫 → 量產上架」的產品開發節奏。 ✅ Step 3:邀請原創者參與官方擴散,建構真誠品牌參與感。 ✅ Step 4:整合線上+線下渠道,讓玩笑轉變為真實話題與銷售閉環。 ​ 🚩 三、啟發是什麼? 👉「社群共創」將是下一波品牌病毒式行銷的核心。 ・品牌不再只是單向說故事,而是要從「社群玩笑中找洞察」,從「UGC 中找商機」。 ・越真誠、越幽默、越快速響應的品牌,越有機會成為文化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賣商品而已。 ​ 💬 你是否也曾看到哪個社群迷因很適合變成品牌的下一個話題操作呢? 歡迎留言與 Steven 一起拆解更多品牌病毒擴散策略!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P 篇:20 個 P 開頭術語一次搞懂!】 P 字頭是社群小編的必修課! Pixel、Post、Page、Persona、Push⋯⋯ 每一個都攸關觸及、互動、轉單與業績的「P大事」! ​ 😵‍💫「Pixel 是追蹤用的不是點陣圖?!」 😫「Persona 設定錯,整批內容都白寫!」 ​ 今天 Steven 小編幫你打包最實用 P 字頭社群術語, 笑著學、抄著用、會議上自然流露專業感! ​ 📌 建議收藏+貼給那位還以為 PPC 是台車的小編朋友! ​ 🚩【 P 篇 】數位社群行銷術語防呆包 01. Page(粉絲專頁) 👉 品牌在平台上的據點,沒人經營就像開張十年的廢墟咖啡館。 02. Post(貼文) 👉 小編的日常主業,每一篇都要用生命和時間換來幾個讚。 03. Pixel(像素追蹤碼) 👉 廣告追蹤神器,裝好才能知道誰來過你家,但每次都裝壞。 04. Persona(人物誌/用戶角色) 👉 理想客群模型,設定錯你就會一直對牛彈琴。 05. Push Notification(推播通知) 👉 最快打擾用戶的方式,但你發太多,人家直接關掉 App。 06. PPC(Pay-Per-Click,按點計費) 👉 點一下就燒錢,老闆每次看到報表都說「我們能不推嗎?」 07. PPM(Pay-Per-Mille,千次曝光計費) 👉 用看的也會花錢,小編每天都像在玩財富自由模擬器。 08. Page View(頁面瀏覽數) 👉 客戶最愛的指標之一,雖然轉單率低到令人尷尬。 09. Performance Marketing(成效行銷) 👉 花錢換結果的遊戲,但結果不一定會讓老闆滿意。 10. Product Placement(產品置入) 👉 用內容偷偷賣東西,但你寫得太明顯用戶還是會滑走。 11. Pin Post(置頂貼文) 👉 公司永遠要求置頂那篇活動訊息,雖然早就沒人看。 12. Platform(平台) 👉 IG、FB、TikTok⋯⋯每天都要研究演算法的存在。 13. Promo Code(優惠碼) 👉 明明寫得超好,但客戶硬要用錯活動的碼。 14. Publisher(發佈平台/媒體端) 👉 和你合作投放廣告的媒體夥伴,報價都貴得像天價。 15. Post Reach(貼文觸及) 👉 你以為觸及破萬很猛,結果互動只有三個愛心。 16. Preview(預覽) 👉 客戶最愛說「這張圖可以再放大一點嗎?」的時刻。 17. Promotion(促銷活動) 👉 當行銷變成出清,促銷季小編總是最忙的那位。 18. Public Relations(公關) 👉 危機處理第一線,當網友開噴時你只能先道歉再說。 19. Profile(個人檔案) 👉 IG Bio、FB簡介,你以為沒人在意,但HR最常來看。 20. Post Engagement(貼文互動) 👉 粉絲回留言、按讚、分享⋯⋯也是小編每晚膜拜的 KPI。 ​ 💬 歡迎留言補充你遇過的「P 字頭」術語錯用災難, 一起壯大小編防呆資料庫!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你的小編有設計生存力嗎?」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 設計人力不夠、小編臨時支援,結果做出一張圖還要花兩天,成效也不理想?現在的小編,除了要會寫,還得會「設計基本功」。 Steven 幫你準備這張《小編視覺設計自救能力自檢表》,看看你的內容力能不能靠設計打出一波勝仗! ​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是否能熟練使用 Canva、Figma、或簡單 Photoshop 等設計工具? 02. 是否具備製作社群貼文基本版型的能力? 03. 是否能掌握品牌識別色與視覺規則並正確套用? 04. 是否清楚字型選擇與行距排版對可讀性的影響? 05. 是否能處理圖文構圖的基本視覺層次(主標、副標、裝飾)? 06. 是否了解社群平台圖片尺寸與格式(FB、IG、限時動態等)? 07. 是否具備用圖片支援文案重點的能力? 08. 是否能快速使用模版修改出符合需求的設計? 09. 是否具備簡單修圖與去背能力? 10. 是否知道哪些圖片可能侵權、避免使用? 11. 是否有收集並建立自己的設計素材庫(ICON、圖庫、框線等)? 12. 是否曾獨立完成一整套活動主視覺的延伸應用(主圖、限動、橫幅等)? 13. 是否有能力依據不同貼文內容調整設計風格? 14. 是否能與設計師溝通簡報需求,並有效補位? 15. 是否清楚一則貼文該以「圖片」還是「影片」呈現比較有效? 16. 是否能設計簡單的動態 GIF 或轉場效果? 17. 是否能在緊急時限內完成視覺修改任務? 18. 是否能根據貼文成效回頭優化圖片設計? 19. 是否有能力協助審稿或幫忙調整視覺細節? 20. 是否具備主動提案改善社群視覺品質的敏感度? ​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視覺戰力一流,小編不只會發文,也能當設計補位王!撿到超大便宜! ⚠️ 50 - 75 分:視覺功力待加強,建議強化工具與實作經驗,才能穩定出稿! ❌ 低於 50 分:危險!團隊戰力有破口,這次撿到「木倉」了! ​ 💡【 Steven 提醒 】 別再讓貼文拖死行銷節奏,現在的內容競爭不只拚文案,還拚「一眼吸睛」。強化小編的視覺基本功,才不會每次臨時上陣都求救無門! ​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的小編得幾分?快留言告訴 Steven,還想看哪方面的自救表,也歡迎敲碗!系列還沒完,接下來還有更多自檢表等你收! ​ #數位行銷自救箱 #小編設計力 #自救表第19名 #免費資源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1 鯨魚也能用 AI 認親?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1 鯨魚也能用 AI 認親?
🔥 行銷解析:「Whale watching meets generative AI」 🔥 ​ 案例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af8vfJv_xE ​ 🪧 品牌名稱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Tourism(加拿大紐芬蘭與拉布拉多觀光局) ​ ✨ 行銷目標 本次行銷專案的核心目標,是希望提升紐芬蘭與拉布拉多地區做為全球頂尖賞鯨勝地的品牌印象。透過創新的 AI 互動體驗,吸引渴望獨特體驗的旅人,特別是重視真實連結與故事性的自由行族群。同時,也藉此深化與自然生態的情感關係,建立「不只看到鯨魚,而是認識牠」的感動記憶點。 ​ ✨ 策略手法 整體策略以「科技 × 情感 × 科學」三軸為核心,打造一種新的觀光體驗價值。透過影像辨識與生成式 AI,將每一尾被拍下的鯨魚尾鰭轉化為專屬故事。這不只強化遊客參與感,也讓使用者成為「公民科學家」,協助全球海洋研究資料庫。從單純「觀賞風景」升級為「參與自然」,是本次策略最大的差異化關鍵。 ​ ✨ 執行創意 使用者只需拍下一張鯨魚尾鰭照,上傳至指定網站,系統即會透過 Happywhale 國際資料庫與 AI 模型比對鯨魚身分,並自動生成該鯨魚的「一生故事」。這不只是一場互動科技展示,更是一個讓旅人感動於自己「與一尾鯨魚產生關係」的創意。平台甚至會在鯨魚再次被目擊時通知參與者,讓「曾經相遇」變成「一輩子的連結」。 ​ ✨ 效益結果 該專案不但打破傳統旅遊行銷的敘事模式,也成功製造高參與度與情感黏著。遊客不再只是觀光客,而成為故事共創者與生態守護者。行銷內容在推出後迅速引起媒體與社群轉載,為地方旅遊導流新客,同時建立國際形象上與「AI+自然+永續」強力連結,有效拉高品牌價值與知名度。 ​ ✨ 應用啟發 這個案例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不是叫你來玩一場 AI,而是讓 AI 幫你把情感具象化。一張鯨魚尾鰭照,變成一尾鯨魚的故事,你不只打卡拍照,還變成了「牠人生中某個重要目擊者」,還會被通知「牠又出現囉」!是不是超浪漫。 ​ 台灣品牌可以怎麼學?來,舉兩個例子: ​ 👉 如果你是觀光局(例如花東、墾丁),可以發展「辨識山海動物腳印」的互動網站,像是台灣黑熊或梅花鹿,搭配 AI 與資料庫,讓遊客邊走邊玩邊學生態知識,還能自動生成「野生動物小卡」。 ​ 👉 如果你是咖啡品牌,是否能讓「你每次點的咖啡風味」變成一段生成故事?像是:「你今天選的是衣索比亞日曬豆,這是一杯關於熱情與自由的咖啡,適合今天有點小壓力的你。」是不是有種被理解的感覺?這就叫做:「用 AI,拉近品牌與人的距離。」 ​ - ​ 引用出處: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Tourism ・Agency: Target ​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EP19|洛杉磯家族餐廳靠 AI 影片爆紅!小店也能翻身的病毒行銷解剖 ​ 2025 年 8 月,一家平凡的洛杉磯家族餐廳 The Original Tamale Company 靠著一支 46 秒的幽默 AI 影片,在 TikTok 衝破 2200 萬觀看與 120 萬點讚,瞬間吸引全球網友關注與實體來店人潮。 ​ 這是一場低預算、無明星、不靠廣告的病毒式行銷奇蹟。我們一起拆解它,學會怎麼讓小品牌也能成為現象級熱點! ​ 🚩 一、The Original Tamale Company 做對了什麼? 📌 品牌行銷手法-讓品牌「入戲」生活,植入消費者情緒 ・用「tamale 就是人生解藥」為影片隱喻,讓品牌融入日常選擇與紓壓情境。 ・品牌角色不再只是食物販售者,而是「陪伴你面對困境的老朋友」。 ​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品牌應該思考「進入什麼情境」被記住,而不只是被看到。故事化是一種強情感連結的行銷手段。 ​ 📌 數位行銷操作-活用 AI 工具快速創造影片,省時又吸睛 ・使用 ChatGPT 幫忙撰寫腳本、AI 旁白與影片編輯,只花 10 分鐘完成。 ・在 TikTok 用最原生、最低門檻的創作形式製作,降低觀眾防備心。 ​ 📍 我們學習到什麼? ・數位行銷不一定需要重金製作,有時候「真實感」+「AI 輔助」更能打動人心。 ・善用 AI 可以把創意從靈感加速成行動,提升行銷迭代速度。 ​ 📌 社群議題行銷-創造 Meme 式反差情境,引爆討論與轉發 ・男子從飛機上跳下,卻被配音說「我只是去買 Tamale」,反差感十足。 ・網友紛紛留言模仿與改編台詞,引發二創熱潮與討論串。 ​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病毒式內容的關鍵是「情緒轉折」與「參與門檻低」,要讓觀眾想留言、想模仿、想改編。 ・不一定要正經八百,幽默與反差更能擊中社群神經。 ​ 📌 行銷平台佈局-鎖定 TikTok 單一平台,集中引爆 ・聚焦於 TikTok 為主戰場,以短影音形式與原生語言跟年輕族群對話。 ・無額外擴散平台或官方廣告,純靠演算法+UGC 推波助瀾。 ​ 📍 我們學習到什麼? ・不必每次都搞全通路佈局,針對內容特性找準一個適合的主力平台,有時更能達成爆發式成長。 ​ 🚩 二、如何實際應用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Step 1:從品牌日常角色切入腳本靈感 找出品牌在生活中「可以帶來什麼幽默陪伴價值」,用「情境代入」開場。 ​ ✅ Step 2:善用 AI 工具加速創意輸出 利用 ChatGPT、AI影片旁白與生成式剪輯工具,降低創作門檻與時間。 ​ ✅ Step 3:內容必須具備 Meme 潛力 設計情緒反差、黑色幽默或浮誇劇情,讓觀眾有「拿來模仿」的動力。 ​ ✅ Step 4:選對平台與發佈語言 針對年輕受眾,首選 TikTok,以短影片語言與節奏做出貼近他們的創作。 ​ 🚩 三、啟發是什麼? 👉 小品牌也能靠創意與科技翻轉命運。 ✔️ 不需要明星代言,也不需要百萬廣告預算。 ✔️ 重點是:洞察生活+善用工具+創造轉發理由。 ​ 這次 The Original Tamale Company 給了我們一個極佳示範 —— 用笑點打開眼球、用 AI 壓縮流程、用真誠贏得好感。這,就是社群時代最純粹的行銷力量! ​ 💬 你看過這支 AI 爆紅影片了嗎?如果是你來操作,會加入什麼新劇情? ​ #每週行銷爆紅X光 #AI行銷 #社群行銷 #品牌故事化 #低成本爆紅 #Tamale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