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文章:做個有界限的好人
【從討好別人,到學會保護自己】這不是你變了,而是你能勇敢做自己
如果你常常覺得,自己對誰都好,卻總是沒有人真正在意你的感受; 如果你明明很累了,卻還是不忍拒絕別人的請求; 如果你偶爾也會想:「我到底要忍到什麼時候,才可以為自己說一次話?」
那你並不孤單,很多人都是如此,我也是。
【討好型人格】 習慣掩飾真實自我,透過重視他人的感受或積極幫助他人,希望能因此被他人認可,並避免遭到他人的排斥
這對我來說很有感觸,從小不大敢表達自己的情緒,為了想得到一句稱讚,而去幫媽媽做家事(即使我很累了)、猜測爸爸想說的話(即使我不認同)。
這樣的我,從小就被認為是家裡的長女(到現在也都還是,我是二女兒),大家給我的評價總是「你做事很獨立、你看起來穩重」...等等。
但,這跟我的內在完全不相符,為了得報別人的讚許默默當提線木偶。
【好人=隱形人】很多人習慣你的好,習慣你的順從,所以你的需求總是被默默推到角落
我很常聽見一句話:
「我不是討厭某某某,我只是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了。」
如果你也一樣有類似的想法,我想跟你說:「你不是玻璃心,也不是抗壓性差;他們只是一直用力把別人放在前面,把自己往後退,直到退無可退。」
【不是要你變成討人厭,只是要你做自己】
我過去的諮詢經驗,討好型人格的來訪者在第一次談話時,很少能直接說出自己的需求。他們通常會從「我最近壓力很大」、「好像怎麼做都不對」開始,接著談工作、家庭、感情,話語中夾雜著無數的「我怕他不高興」、「我應該要體諒他吧?」、「是我太敏感嗎」。
在我心裡,這不是「你該不該拒絕」的問題,而是「你第一直覺想到的是什麼?」的自我了解。
✨今天想換工作時,但她卻因為家人反對,堅持了5年
她:我的父母會覺得,在銀行業也是體面工作,收入也穩定,不明白我壓力很大想離職,每天想到要去上班就會感覺要喘不過氣。
我:那你怎麼與父母溝通的呢?
她:我就跟他們講,主管很多時候不合理,同事也不好相處,我每天只想著下班逃離,日復一日真的太痛苦了...
我:我能理解你的痛苦,過去我也經歷了不少職場上的傷害,那你父母怎麼說的呢?
她:我媽說,你就把公司當作賺錢的地方,錢拿到了不就好了,管那麼多幹嘛?我爸又說,你就是做事不得大家喜歡啦,你從小就這樣,嘴不夠甜啦,不會人情世故,才會這樣啦!你就好好繼續做啦,不准換工作!
在她的敘述中,感受到滿滿的無奈,以及從小就被父母所控制在他們所認為的 「對的做法」之中,無法好好真實地做自己。
想邀請你:
用情緒當線索:「最近哪一件事讓你最悶?有沒有一個情境,讓你忍不住翻白眼?或者讓你忍不住落淚」
→從小事入手,找出那個心底冒出來的「不爽/不悅」,重新承認它的存在。
練習換位思考,以第三者角度看待自己:「如果你現在是你最親愛的朋友,看到你這樣,你會說什麼?」
→很多人對自己特別嚴苛,卻對別人充滿同理。
這個練習幫助他們重新建立內在對話。
辨識『應該』與『想要』的差別:「你做這件事,是因為你真心想做,還是因為你覺得你應該做?」
→這是我最常問的一句,幫助他們區分出「自願」與「自我壓抑」的界線。
💡每個人都不會一夕發生改變,但會在一點一滴中開始變得不同:
有人第一次鼓起勇氣,在群組裡說:「這週我真的太累了,不能幫忙。」
有人開始練習不再秒回別人的訊息,而是回到自己想不想說話的節奏。
有人第一次在戀人面前說出:「我其實不太舒服,但我怕你不高興。」
當他們開始說出這些話,我就知道他們離「做個有界限的好人」更近了一步。
【為什麼我們這麼怕「說不」?】原生家庭與教育的內化
很多人問:「我也知道自己太討好了,但我改不過來,怎麼辦?」
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而是長年習慣的結果。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懂事、有禮貌、為他人著想,卻沒有人教我們怎麼照顧自己的感受。有一位來訪者,媽媽是學校老師,從小家教嚴格。她說她從來不敢在家人面前發脾氣,因為「我媽覺得生氣是不理性的行為」。
長大後,她不敢拒絕主管的加班、不敢對朋友表達不滿、甚至連約會時都怕自己表達太多會讓對方覺得她「很麻煩」。
她說:「我好像從來沒有被允許當一個有情緒的人。」
這樣的經驗,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痕跡。
而諮詢的過程,便是重新練習——把自己從「只能配合、不能麻煩別人」的角色中抽離,成為一個有立場、有自我獨立思考的人。
【什麼是成熟的溫柔?】是能夠在愛人之前,先愛自己
很多人以為有界限的人很冷淡、很距離感,但成熟的溫柔其實長得不一樣:
它不是「誰都不理」,而是「選擇我有餘力的人際互動」。
它不是「冷漠無情」,而是「不讓自己再一次陷入過度付出的迴圈」。
它不是「把情緒壓下來」,而是「選擇適當的表達與釋放」。
學會界限,不會讓你變成壞人,反而讓你成為一個更真實、更有自我平衡的人。
因為真正的善良,不是沒有底線的給,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要停,什麼時候該守住自己。
【結語】如果你覺得面對這些人際很累,你可以從現在起學會「善意的忽略」
最後,我想送你一個我常在諮詢中說的提醒:
「你不是不夠好,你只是太努力維持一切好好的樣子。」
如果你想要開始練習:
怎麼分辨自己「想做」與「應該做」的差別
怎麼練習設下溫柔又堅定的界線
怎麼在混亂的情緒中找回自己的重心
📌如果你看完這篇,有一點感動、有一點實用感、有一點覺得:「好像真的可以找我聊聊」那表示,我這篇文章寫對了☺
0 0 55 0